论交流与沟通的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论交流与沟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很多家长都已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忽略沟通在教育中所应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因沟通不畅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并使家庭教育陷入被动和僵局。因此,正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探索解决沟通不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每一位家长应该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一篇:论交流与沟通的论文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课外沟通交流现状探析

【摘要】 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特殊教育群体,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外沟通与交流更加重要。本文描述高职院校师生课外交流沟通的现状,揭示出师生课外沟通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实践方面提出了师生加强课外沟通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 课外沟通 师生交流

一、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现状分析

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不愿意推荐母校给亲友就读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2%是因为“师生课外交流不够”。该调查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其实,在高校除了辅导员(班主任)或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沟通交流较多外,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反映,只有在入学教育时、每周的班会和例行点名时才能和老师交流一下,更别说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了。除了上课,难觅专业教师的踪影,即使有些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探讨,也要在课后即时请教,否则一些无需坐班的教师就回家了,想要与教师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课时了。

以上种种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对于学生自觉性高的本科院校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大学生活。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进入高职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学生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优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是顺理成章,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缺乏热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引导。如果专业教师带着PPT赶场上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人走茶凉,影响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牵涉到学生的在校体验,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学生,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二、造成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基本办公配置,教师坐班时间少

很多高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生均拨款,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学校考虑到普通专业教师无需坐班,根本没有为其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甚至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师无法在学校备课。这养成了广大专业教师有课来校上课,无课回家备课的习惯。除了学校会议、每周固定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很少能看到专业教师在学校办公,导致师生间普遍缺乏交流。

2、高职学校师生比过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学校大量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招生就业好的品牌高职学校更是如此。教师数量增长远远赶不上生源迅速扩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职学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广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师有科研、育人、社会工作量等各种绩效指标,使得广大教师工作压力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3、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整、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格,提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学生,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品格与情操,这就是“立德树人”。而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交流,正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4、现有育人工作任务缺乏具体衡量指标

很多高职学校把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教师对育人工作的重视。比如鼓励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把是否当过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细化标准,育人工作往往很难界定。特别是对于已经当过班主任,又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难考核。

三、改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现状的对策

师生沟通交流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选择师生间合适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拓宽师生间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是高职教师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内容。

1、课堂上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探究的大舞台。高职教师尽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量不足,二是质不高。课堂上真正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极少数,一般是学生干部和个别成绩好的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课堂内容或课本知识,学科以外的内容交流得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高度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激励每个学生高度参与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当学生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多启发和鼓励,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2、制定师生课外交流计划,加强师生交流管理

高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交流,比如要求每个专任教师制定每学期师生交流计划,公布师生交流时间安排。每位教师的师生交流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师生交流内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如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计划、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

高职学校在考核教师育人工作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访谈一定数量学生的指标,并有跟踪记录。可以制定教师与学生访谈表,将访谈时间、访谈内容和学生签名、学生联系方式等纳入填写内容,便于学校抽检。

3、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密切师生联系,促进教学相长,高职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高职学校为这些活动中心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查阅资料等设施。比如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名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及特色课程教师,最好能涵盖所有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该中心除了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咨询中心则安排有资质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积极干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规划与指导。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师生交流平台开导一些心里有疑问的学生,为学生补习功课,或者指导他们就业创业。学生可以和教师预约面谈,一对一地交流,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就专升本、专业技能竞赛等问题深度咨询教师。

4、通过实施专业“导师制”,促进高职师生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部分高职学校实行“导师制”,即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固定专业班级当学生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直至学生毕业就业。导师不同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创业。导师要深入所带班级,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其成人成才。

5、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促进师生课外交流

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师生交流不够,特别是师生课外交流不足的情况,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可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来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既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师生感情。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课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或“微课”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教学辅助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一体化交流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信息发布、课程答疑、课程考核等具有高实用性的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分为教师课程资源和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信息发布指师生发布课程信息、教学资料,以便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答疑指网上提问、解答、讨论、浏览,对有价值的问题归档;课程考核则通过测试、讨论、进阶等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教学博客等移动终端与学生互动,将互动从课堂延续到随时随地,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实训带学生到企业调研,指导学生参赛,建立专业协会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打造师生沟通交流的绿色通道[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江群

第二篇: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

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很多家长都已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忽略沟通在教育中所应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因沟通不畅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并使家庭教育陷入被动和僵局。因此,正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探索解决沟通不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每一位家长应该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交流;沟通;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润滑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5.家长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同时还应该选择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沟通方式。像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只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聊天、讲故事、做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沟通方式,才更加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而更能够达沟通的预期效果。家长应该多换位思考,在与孩子交流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年龄阶段,选择一种更适合的交流方式,从而摆脱传统的、说教式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中去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可以说,沟通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家庭所意识,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有效沟通,让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课题。但我们相信,只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建立和谐而融洽的沟通关系将不再是困难之事。我们期待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刘惠音

第三篇: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调查研究

摘要:数学课堂中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聋生问卷调查和老师一线教学的了解,虽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能强化师生间沟通,但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还是一直是客观存在。通过分析产生沟通障碍原因,提出了“尊重聋人手語为本”、“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用心沟通提升效果”等方式,以期改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与聋生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单一,切实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聋生;沟通;剖析;策略

听力障碍学龄儿童(即聋生)早就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九年义务权利,但聋人教育的主要问题——沟通与交流问题,长期以来却纷争不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关键的所在,是聋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师生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和交往,聋生的一切数学学习就难以存在或提升。在聋校新的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与聋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将单独新设课程,足见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本课题组持续跟踪校内多年级的数学老师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在学科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现研究分析如下。

一、数学课堂师生沟通与交流现状

为深入了解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与交流的现状,课题组精心设计一份调查问题,对学校中年级(四至六年级)20位同学进行面对面访谈,对学校学校七至九年级的52位聋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份)。

对于问题“你喜欢上以下哪门课程?”时,大部分同学选择语文,只有9位同学选择喜欢数学课,仅占17%。对于问题“你认为什么课师生间沟通方式单一,也更枯燥无趣”时,35位同学选择数学课,占68%。对于问题“在数学课堂中你最喜欢用( )方式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时,39位同学选择用手语,占76%。

这表明,在聋校以数形和概念为主的数学学科教学,大部分同学不愿意上数学课,且认为数学课堂沟通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亟须改进。

二、原因剖析

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聋生在数学课堂主动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的发生反而逐步减少。低年级的课堂上,当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后,小朋友们都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进入中高年级后,在课堂上聋生们竞相举手发言的场景越来越少了,他们即使知道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者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却不愿积极主动表达出来。即使是在对一些问题的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时常会出现这样场景,低年段的学生往往能较积极热烈地展开讨论,反观高年段的学生却表现为氛围沉闷冷清。本次调查反馈也显示,高年级聋生愿主动向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的仅占19.6%,60.4%的聋生不愿向教师请教问题。

其次,在教师对聋生所使用的数学语言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大量使用指令性汉语手语指导聋生学习数学概念;教师教学时所抛出的数学问题多易混淆,繁杂难懂,而不是重点突出且简单易懂的完整句子;在数形符号和数学概念的运用上大量重复使用同义词来讲析其表达的内容,最常见的有加减号与正负号的重复使用。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为聋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在本课题组多次教学听课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急于象征性引导一两个学生回答,而没有给予其他聋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有教师在聋生回答的过程中,急于打断他们的表达,而片面要求聋生把汉语“说完整”、“说通顺”等等。

最后,聋校数学教师对课标中“发展和充分利用聋生参与听力”这部分内容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在我们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难以衡量到教师教学在这方面的完成情况,造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提升沟通与交往有效性这方面意识偏于淡化了。

三、思考与策略

张宁生教授在《谈谈聋人与听人的沟通问题》中提出:聋人朋友应从学会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能力、培植健康的开放心态、扫除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努力。这对沟通与交往问题一针见血。聋校数学教师应该从张宁生教授对聋人朋友所提的要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采用什么策略才能在教学中提升与聋生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有效性,逐步促进教师和聋生沟通能力共同发展。

1.以尊重聋生的自然手语为本,确认对聋人自然手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特有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手语基本上是聋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且具有地方文化特性,是聋人最原始的交际工具,它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对于聋生而言,自然手语的作用是我们汉语手语无法替代的,作为聋生社会交往常用工具和聋校数学教学最重要辅助手段,自然手语的作用又是特别凸显的。然而,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数学教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却对聋生的自然手语掌握和理解得不多,是很不应该的。在课堂中,教师与聋生沟通选择使用与己“手口同步”的汉语式手语,按部就班采用标准的《中国手语》,可这种沟通方式恰恰有不能与聋生运用视觉有效获数学知识相吻合的一面,因为聋生更习惯也更乐于接受他们的母语——自然手语,喜欢把数学知识中重要信息先于次要信息呈现,具有很强的简洁性。相比教师逐字逐词的汉语式手语有着很明显差异性。这就如常见电视采访中聋人仅几个简单手语就表达自己的想法,翻译成汉语却是完整的一长句,两者间差异性明显。

聋生接受信息单一依靠视觉,汉语手势易造成大量有效语言信息不凸出或模糊不清,导致聋生无法完全看懂和了解教师所表达数学知识,如,在对较复杂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表述时,修饰词较多而用手势汉语逐一表达,自然也就造成聋生接受重要信息效率低下。因此,当我们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尊重聋生的意识,坚持日常对聋人自然手语的学习和研究,以学习者的姿态向聋人学习,并与高年段的聋生多相互切磋交流学习。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选择性地采取自然手语与聋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简洁有效地实现数学知识的呈现,化难为简,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提升师生沟通有效性的最重要有效方式。

2.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灵活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表述和讲析,确认各种沟通方式所具有的基础作用。聋人手语沟通、汉语手势沟通、文字沟通、体态表情沟通、数学活动情境沟通、现代教学媒体沟通……都是教师与聋生常用的沟通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实现对数学教材内容高效的讲析。我们完成数学教材上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教学,任何一种沟通都不是单一进行的,一线教师并不片面认为一定要用那种沟通方式,而更注重针对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重点选用数学活动情境沟通;在“点阵的规律”教学中重点选用现代教学媒体沟通;在“相遇问题”教学中重点选用线段图与聋人手语沟通灵活相结合的方式等。而在日常讲析一数学难题时,往往教师一个甜美的微笑能缩短教师和聋生之间的沟通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亲切的体态,或能给聋生意想不到的启迪,这就是体态表情沟通的巧妙应用。

3.用“心”沟通提升沟通效果,是突破障碍实现有效沟通质的飞跃。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用“心”的情感沟通可促进聋生学习效果质的改变。如在校园内教师把聋生排斥在常人这个群体之外,若师生间内心沟通存在不平等,造成沟通缺乏互动,缺少心灵的碰撞,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所受到的效果就难如己意。学校生保部老师、省劳模叶美玉,既不精通手语,却能凭借用“心”的情感沟通,在生活实现与聋生的无障碍沟通,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这一特设情境中,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聋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间师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根据聋生心理需求,想方设法激活学生交流欲望,让聋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真切地进行交往活动,师生间展开无障碍的心灵沟通,促进聋生学习数学知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宁生.谈谈聋人与听人的沟通问题[DB/OL].http://www.deafchild.cn/bbs.

[2]丁山燕.聋校课堂教学中交往情境模式的创设例谈[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5).

作者:王彩仙 江仕谊 刘智平

上一篇:股权投资基金论文下一篇:李大人法律援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