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孩子沟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会与孩子沟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笔者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发现,刚入园的幼儿,其口语与交往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来看以下案例及分析案例1入园才几天的扬扬突然跑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嗯……嗯……。

第一篇:学会与孩子沟通论文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策略思考

【摘 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要重视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以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首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父母与孩子沟通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沟通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学校担负着孩子的教育职责,家庭的教育同样重要。面对着新起点与新压力,任何人都会迷茫,如果有父母的经验在一旁辅助,这将有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孩子在父母有效的沟通下成长,作为亲子关系的另一方,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之中,父母也能从孩子身上接触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气息,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父母跟上时代,体验时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更有意义的人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对家庭、孩子、父母、社会意义重大。同时,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和谐,也为国家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定。

一、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1.沟通能够提升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着同样的利益关系。因此,有效的沟通能够让家庭形成一种和谐、友爱的关系,以此来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很多父母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没有个人独立的思想,对任何事物是未知的,更觉得这一阶段孩子的教育职责在幼儿园教师的身上。这种想法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孩子容易沉闷,家庭成员之间处于分散的状态,孩子也无法在这一时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所以要提升家庭的凝聚力,沟通是不可缺少的。

2.沟通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望,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孩子就有很高的期望,给孩子沉重的心里负担,但是很少有家长注重这一时期孩子的沟通,在思想上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引导。相反,在幼儿园阶段重视孩子的沟通,并且话语和眼神上的肯定能够增強他们的自信心,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拥有独立表达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策略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有过这句名言:“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他各方面的能力,要鼓励和赏识他,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逼迫他们去‘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弱和虚伪的人!”

1.学会理解孩子,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幼儿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较低,或者是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这和成人的思考方式能够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是一些父母在沟通中难以理解孩子的世界,无法形成同理心,在沟通中非常焦躁,无法和谐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因此,父母在沟通时要以理解为前提,具备足够的耐心,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愿意和家长积极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能过于着急,不能抱有尽快让孩子懂得很多道理的心态。作为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沟通时,不应该设立任何的立场,当父母真正理解了孩子,他们才能认真听取意见。

2.父母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沟通以倾听为前提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世界未知,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灵世界缤纷五彩,他们对很多东西渴望探索。父母只有去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才能知道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需要和关注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合理的反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关心,积极正面地去帮助他们,从而使得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很多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喜欢用大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完全否定孩子的认知,很少让孩子主动表达心中所想,在这种方式下,很多孩子会变得沉闷,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父母要避免这种不良沟通习惯,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孩子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语言和表达,在眼神和语气做出真诚的回应。比如当孩子向你诉说不感兴趣的话题时,要给予足够的耐心,表达出对孩子话题的关注,认真对待他们在语言上的诉说,可以使用一些如“嗯”“后来呢”“是吗”的语气词,表现出足够的重视,让孩子形成良好表达的习惯,鼓励他们,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幼儿阶段能够有开朗的性格。

3.减少批判,多去称赞孩子

幼儿阶段的孩子尽管心灵单纯美好,但是他们对语言有很高的敏感度,父母不经意的话语对他们的心灵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没有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了家庭教育的基础。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用批评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比如经常说一些“你怎么越来越不乖”“其他孩子那么听话,你不能学学吗”“我警告你”之类的话语,使得孩子幼儿时期心理对父母产生畏惧感,有的甚至幼儿时期就有逆反心理。随着年龄增大,他们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较多的批评会让孩子缺少自信,不利于人格魅力的创建。所以,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批判,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同、鼓励,在沟通中恰到好处的赞美和欣赏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这也是父母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润滑剂。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在当下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幼儿阶段,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很多父母认为在这一时期的教育重在教师,以至于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联系父母和孩子的桥梁,不仅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重视沟通,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强和孩子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清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德育教育分析——基于“三主体”策略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期.

[2]赵虹心,高晓路.《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存在的茅盾探讨》,《教育研究》2019第3期.

[3]张楠,刘丰江.《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策略思考》,《新课程》2018年第12期.

作者:雷云龙

第二篇:教孩子学会说话

笔者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发现,刚入园的幼儿,其口语与交往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来看以下案例及分析

案例1

入园才几天的扬扬突然跑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嗯……嗯……。”年轻的老师一下没反应过来,等她耐心地问清楚时,扬扬已把大便拉在裤子上了。

分析与对策

不少成人让幼儿从小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如有的孩子由老人照管,祖辈土话多,幼儿也学着用上活与人之流;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成人常用儿语与孩子说话,使孩子从小接受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语言,影响了幼儿词汇的积累?孩子语言模仿能力强,成人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有条件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学说普通话

案例2

喝牛奶的时间到了,老师发现丁丁拿着盒装牛奶没喝,便问:“你为什么不喝呀?”丁丁摇摇头。老师又问:“你不爰喝牛奶?”丁丁摆摆手。老师发现了他手中的吸管,就说:“噢,你不会插吸管是吗?”丁丁点点头。

分析与对策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中的“小人阳”大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稍有表示便立即办到、如孩子的许多要求、意愿,只要乎一指,头一点,大人就能心领神会,立即满足,不再要求孩子讲出来 渐渐地。这些孩子习惯于点头、摇手,而不愿或不会使用语言与人吏往 事实上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最高的,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案例3

因为父母很忙,3岁的文文经常独自看电视、玩玩具,很少外出。一次,父母带她去朋友家,并要她向朋友问好,文文却躲在父母身后,双手紧紧拉住妈妈的衣服,不愿与大人打招呼,也不与朋友家的孩子玩。

分析与对策

出现这类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足环境因素,如现代住房的封闭式结构使独生子女间缺少交往、有的是幼儿性格上的原因,如胆小羞怯 有的是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过度保护,很少允许幼儿去与同伴吏往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看电视既可以增长知识,自己也省心,殊不知过度看电视不仅损伤孩子视力,而且孩子在此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减少了与人交往及语言练习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认清语言与交往能力发展的密切关系,努力为孩子的语言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案例4

小强爸爸与小本爸爸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带上各自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老朋友一见面,都提醒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问好。小强向小本做了个鬼脸,向小本瞪了瞪眼睛。小强爸爸夸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能干”,“我们全家他最大,都听他的”。而小本怯生生地说:“叔叔好。”话音未落,小本爸爸就数落他:“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真没出息!”

分析与对策

不难看出,小强爸爸对孩子过分宠爱,而小本爸爸对孩子要求过高:成人对孩子语言及吏往方面要求过高,令使孩子失去语言交往的信心。成人溺爱孩子,孩子蛮横霸道,会失去吏往的朋友。有的家长在众人面前强迫幼儿叫人或训斥幼儿,有的家长错误地干预孩子们的交往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孩子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障碍。

语言是影响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孩子需要交往,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交谈能力。家长要善于把孩子的语言学习与交往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下建议,家长不妨尝试一下。

一、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时,注意保护其与人交往的积极性

1、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流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体验到语言交往的意义、成功与快乐时,孩子学习用语言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家长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亲切,使孩子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对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的孩子,家长要做有心人,为其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首先要让孩子敢于说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

2、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引导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孩子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由于孩子受到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只会对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对自己熟悉的事情才会述说。所以,需要成人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尤其是丰富孩子交往的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语言交往。

3、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培养孩子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留意周围的语言信息,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的局限性。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语言倾听习惯。如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孩子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别人说话。进而引导他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和同伴说话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能在语言指导下做事情。然后,再要求他在别人说话时能保持安静;能耐心听完别人讲话。

二、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如:

1、家长要坚持让孩子把话讲清楚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如,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穿衣服,但他讲得不太清楚,家长虽然听懂了,也要坚持让孩子讲清楚。因为孩子有愿望时,会积极努力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

2、把培养良好习惯与学习语;结合起来

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培养洗手习惯,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一、二、三、四、五、六、七(甩手次数),小手洗得真干净”,使孩子在学习洗手的同时,练习念儿歌,发展了语言。

3、善于抓住突发事件进行随机引导

如下雪了,孩子多高兴啊!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同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下雪的场景。大人可与孩子一起,一边玩雪一边说说笑笑,在快乐的玩耍中发展语言。若遇孩子们吵架了,只要不是谩骂,不影响到安全的话,家长不要马上制止。争吵中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说话的积极性高涨,可以让孩子们在争执中学习辩论,发展语言,提高交往的技巧。

美匡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这说明成人语言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水平,要做孩子学习规范语言的引领者及进行良好交往的同伴,并为孩子创设与选择有益于其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在幼儿园、在家里,它包括幼儿所到的其他地方。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与之交往,把发展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融入孩子综合素质教育之中,成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临平第一幼儿园)

作者:沈士玲

第三篇:学会跟孩子“谈情说爱”

现代家庭教育最缺失的是什么?

“孩子不是在用耳朵学习,而是在用眼睛模仿学习,今天你打了孩子,明天他可能就用打来面对这个世界。”在美籍幼儿教育专家蔡伟忠博士看来,现代不少家庭缺乏港湾的温馨,更像是一个派出所,妈妈也不像妈妈,更像是派出所的警察,经常对着刚放学进门的孩子发问“作业做完没有,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蔡伟忠认为,孩子人格健全,给予他们幸福感最重要,而给予孩子幸福感就需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跟孩子“谈情说爱”,爱从来不等同于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是懂得他们的情感需求。

有一次,蔡博士乘坐飞机时偶遇一家三口,妈妈对着手机玩各种自拍,爸爸在看书,独留女儿一个人吃糖果。刚开始蔡博士并没注意,过了一会儿,那个女儿提出需求——想吃大的糖果,妈妈告知她大的糖果已经吃掉了,可是她不依不饶,吵闹声渐渐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此时,妈妈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严厉呵斥:“我数一二三,你要是还哭,我就打你了。”然而等妈妈数完,女儿依然哇哇大哭,感觉颜面尽失的妈妈气急败坏地扇了女儿一巴掌,可依然未能阻止女兒的哭声。

此时,蔡博士站了出来,他温柔地对女孩说:“你是不是想吃大的糖果呢?”女孩点了点头。“没有吃到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女孩又点了点头。在与蔡博士的交谈中,女孩渐渐止住了哭声。

蔡博士说:“有时候孩子的诉说只是为了寻求情感的支持,我们是人,是家人,不是机械,了解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认同他哭闹、打架。然而很多家长出于惯性思维,不会跟孩子‘谈情说爱’,什么事情都只讲道理。事实上,懂得先情后理很重要。”

孩子的学习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归纳,一个是想象。家长经常用嘴巴告诉孩子,常常忘了用事实归纳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会通过归纳来找到相信的事实,通过实际情况归纳出规矩。举个例子:宝宝每次一哭就有饭吃,只要家长每次都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以后他有任何需求都会用哭来寻求表达。

如果孩子晚上任性不吃饭,等到八九点了饿得在家里走来走去,家长要不要管呢?有些家长会选择不管,有些家长因害怕孩子饿坏了而给他煮东西吃。对于这两种方式,蔡博士都不赞同,他解释说:“管了孩子,就破坏了规矩,以后他还会一如既往地任性,不管孩子也不对,我们要给予孩子关爱,做父母的要永远理解自己的孩子。”

那么正确做法是什么呢?蔡博士教家长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宝贝,肚子饿是不是很难受呢?看到你肚子饿,妈妈也很难受。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早点睡,明天早点起来吃早饭好吗?”

蔡博士认为,情归情,理归理,情理一定要分开,“情用得对,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越好,但一定要坚持原则,因为孩子会通过归纳来学习”。

    (摘自《大河健康报》)

作者:郑红

上一篇: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本科室内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