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婚期间法律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已经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网婚、试婚、闪婚、急于出嫁、丁克家庭等现象不再是大学生窃窃私语的话题,而是大学日渐流行或有过经历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试婚期间法律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试婚期间法律研究论文 篇1:

打工妹适合试婚吗/贵刊只发名家的作品吗/什么叫数控/如何预防艾滋病

打工妹适合试婚吗?

我出来打工三年,与男友相识一年多,感情较好,但我们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湖南,两地相隔太远,我们都担心将来不知能否和睦相处。最近,男友提出与我试婚两年,合则结婚,不合则分手。看到身边许多青年男女结婚前都曾同居,我也想试试。雪月姐姐,你说,作为打工妹,适合试婚吗?

(深圳市福永镇叶子)

本栏主持:试婚,在我们这个年代已不是新鲜的字眼。台湾作家三毛曾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婚姻的前奏,但婚姻并不一定能确保爱情的延续,婚前彼此加强了解,有利于建立更稳定的二人世界,于是,有些人选择试婚的方式。但是,试婚虽有好处,也有风险:1)由于试婚关系不受法律保障,试婚期间的经济往来如果没有预先的约定,一旦日后分手,时常会引发纠纷;2)非婚怀孕和生育是另一个风险,女性的身心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3)有些人打着试婚的幌子,却频繁更换性伴侣;4)试婚失败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损失,就像婚姻失败那样,至少有一方会受到伤害,甚至危及亲人。

小叶,如果两人真正相爱,是不会受地方风俗或饮食习惯而影响的,因为真正的爱情可以包容一切,而作为终身伴侣,我认为,人品才是最重要的。请你三思而后行。

贵刊只发名家的作品吗?

我听有的人说你们只发表一些有名气的作家的作品,对于那些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很少采用,这是真的吗?其实我也有点不相信,所以想得到你们编辑的回答。此外,在我打工的这个小镇上很难买到正版的《江门文艺》,怎么办呢?

(惠州市博罗县黄胜章)

本栏主持:其实,读者只要认真阅读一期本刊,便足以发现,本刊刊登的大都是普通打工者写的打工故事,并非名家作品。很多老读者都知道,我当年也在工厂打工,是因为在《江门文艺》发表了处女作后才成长为本刊编辑的,如果本刊只发名家作品,我今天怎么有机会坐在编辑部回答你这个问题呢?作者、读者很难买到正版的《江门文艺》,首先找一找你附近有没有卖正版《江门文艺》的书报刊亭、书店或书摊,只要发现有一家,就可向老板预订;实在买不到,可汇款到杂志社邮寄,每期4.2元。

什么叫数控?

主持人,我有一件事想让你帮我解答一下。前几天,我爸爸打电话给我,让我回家去学数控。我对数控不了解,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江西省南昌市杨乐)

本栏主持:数控是数字控制的简称。目前数控一般是采用通用或专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因此,数控也称为计算机数控。

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应用。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管理各类加工工具,如车、钳、铣等。从事数控工作,一种是精通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另一种是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如何预防艾滋病?

我从报纸上了解到,艾滋病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疾病。请告知如何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佛山市禅城区谢允启)

本栏主持: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放荡的性行为和注射吸毒仍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预防艾滋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毒、性病的危险;

(3)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

(4)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5)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要使用经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试婚期间法律研究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已经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网婚、试婚、闪婚、急于出嫁、丁克家庭等现象不再是大学生窃窃私语的话题,而是大学日渐流行或有过经历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关键词] 大学生 婚姻意向 婚恋观教育

2005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申请结婚,体现了部门规章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婚姻禁令的解除,也给大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极为普遍,他们的婚姻意向就明显地折射出婚恋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开展婚恋观教育也成了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校园日渐流行的婚姻意向

大学生的婚姻意向和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讲究现实,他们既考虑到现在,又考虑到未来,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明显。网婚、试婚、急于出嫁、丁克家庭等现象是大学校园学生们热衷议论、日渐流行或有过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

1.网婚

“网婚”即网络婚姻,是指通过互联网,男女双方网上同居、网上结婚、网上建立家庭、网上申请抚育孩子等一系列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现象。其最本质的特征为“婚姻生活”的完全虚拟化。据人民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国内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网婚”的经历。另一份网络问卷调查也显示:23%的孩子经历过网婚,他们选择网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好奇;56%有网婚经历的孩子会选择见面,见面中有的只是聊聊天,有的会有一些亲密举动,甚至还会发生性行为。38%的人表示经历过网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婚姻的看法。笔者从所在学校各系随机抽取19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网婚经历的占调查学生数的35%,71%是在网络游戏中同居结婚,网婚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好玩的占42%,游戏中的伴侣在现实中经常联系还见过面的占30%。因此,网婚以模拟现实婚姻的内容与形式吸引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同时,对传统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危及到了现实婚姻生活的根基。

2.试婚

由于受西方思潮和性观念的影响,“试婚”已经得到了很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认同。他们不仅在观念上接纳了它,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据对重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56%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很正常,与道德伦理没有什么关系。上海对18所高校2063名大学生的调查,关于“未婚同居”的看法。认为“只要是缘于爱情,可以理解、宽容”和“不应当过问别人私事”的两种人共占89.5%,而认为是“道德上的堕落”的仅占9.2%。河北对166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45.97%的大学生认为,试婚现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婚姻自由的反映。26.17%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可以提高婚姻质量,18.96%的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可能主动提出试婚要求,54.88%的大学生对对方试过婚的行为不在乎、给予谅解。60.95%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失败是双方的不幸,没有一个女生认为男方吃亏。由于试婚是男女双方自愿的事情,常常是“民不举、官不纠”,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仍是一个盲点,没有明令禁止。

3.急嫁族

近几年,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尤其女大学生择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于是,一些女大学生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甚至并不急着找工作,而把精力放到了找“老公”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她们甚至急于通过嫁人来变“凤凰”,过上舒适的生活,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她们为“急嫁族”。不少女大学生甚至高喊“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日子准能行”、“嫁个好老公,胜过十年功”,这些观点成为一些女大学生婚姻目标的共识和行动准则。有的在网上发帖征婚,有的甚至走进了婚姻介绍所,连校园宣传栏也担当了学生征婚的平台。征婚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出乎意料地接近:年薪、房产、车子以及其他“含金量”的要求具体而明确,至于爱情,在女大学生的征婚启事中几乎都被“遗忘”了。诚然,这种“急嫁族”只占在校女大学生的小部分,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及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

4.丁克家庭

丁克是英文DINK的音译,它是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则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据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上海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而且白领阶层中“丁克”家庭比例更高。大学生虽然在校没有正式结婚,但对于热恋的一对或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双方向往这种家庭模式。对大学生来讲,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代表了轻松、自由、叛逆、胆识以及勇气。大多数热衷选择DINK的学生,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在他们看来,生儿育女并不是婚姻的唯一选择和必然目的,与道义、责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比较开放、自我和随意的,呈现出婚恋观的多维度、价值多元化和婚恋形式的多样性。反思其现象,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1.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关键

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种反传统婚恋观的行为都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甚至把这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作彰显个性和标示成熟的标杆,对传统道德所蔑视的行为往往还给予追捧和效仿。他们认为婚恋行为是个人的私事,排斥学校等外来力量的干涉,在思维上对一些不良的婚恋行为很少给予理性的判断。如网婚,主要是大学生基于好奇心理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才涉足,而试婚或未婚同居与传统婚恋观是矛盾的,但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2.社会大环境是诱因

大学生的婚恋观受社会婚恋观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大学校园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受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为强烈。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日益冲击我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些难免会对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急嫁族”群体渐趋庞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女性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婚恋的功利性。试婚、自助婚、走婚、隐婚、丁克家庭等被一些崇尚个性的青年大学生认同,同样是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3.学校教育缺失是催化剂

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性问题,更是有损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尽管大学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婚恋观教育,但没有开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的德育教学内容。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大学生只好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来获取有限的性知识。

4.家庭错误引导是导火索

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中,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不良的婚恋观和婚恋价值取向与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或父母一方对婚姻家庭不忠不负责任,其子女往往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等心理问题,甚至对婚姻产生怀疑,否认婚姻的价值。父母对子女经常灌输金钱观念,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恋爱观。现实中,有些家长甚至赤裸裸地告诫子女:“要娶就娶有钱的,要嫁就嫁有权的”,把择偶标准就简单的变成了钱和权。家庭的错误引导是大学生形成错误婚恋观的导火线。

三、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应当肯定,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大学生在婚恋和两性关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倾向,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导。

1.加强婚恋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婚恋观。进行婚恋观教育,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那种抛开学业谈婚恋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同时,注重婚恋观教育的个性化,增强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要倡导对待爱情忠贞专一,明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正确把握两性交往,谨慎婚前性行为,杜绝婚外性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2.开展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化解婚恋矛盾

大学生在性态度、性行为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非常矛盾。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男女生理卫生与健康、性知识与性疾病预防等内容入手,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也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网络论坛、电子信箱等途径开展教育与引导,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婚恋观。针对大学生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和承受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婚恋挫折与婚恋失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化解婚恋矛盾。学校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辅导,想方设法减少大学生因婚恋、学习、经济、就业等因素导致的消极心理,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3.营造文化氛围,养成大学生健康婚育文化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4.社会广泛参与,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会长期持续,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多样性也会长期持续。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网络系统,调动一切因素和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等共同营造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也包括婚恋观。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不仅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大,接触到的媒介种类比较多,而且还特别关注大众媒介提供的有关爱情与婚姻内容。而且,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当认同的。因此,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积极吸引社会、家庭力量参与,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确保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5.家长身体力行,当好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领路人

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的婚姻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长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用什么内容、方法来教育孩子,深深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形成。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家庭要成为孩子的避风港,父母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空间,以孩子朋友的立场去理解、研究、解决其情感问题。教育和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正确看待失恋问题,深入分析丑恶的婚恋现象。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当好孩子的榜样,只有言教与身教结合,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形成的领路人,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余喜,夏欧东.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中医药,2009,(4):73-74.

[2]重庆青年报.2002-12-22(7).

[3]崔庚寅.河北省大学生对试婚的认识与意向做法[J].中国性科学,2003,(2):27-32.

[4]林丛,石人炳.浅论“丁克”家庭形成原因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人口,2007,(4):65-67.

作者:文美荣

试婚期间法律研究论文 篇3:

非婚性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摘 要】 非婚性行为作为一种非正常的人类性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非婚性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人身财产的损失和精神层次的伤害,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拟在对非婚性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非婚性行为的历史渊源、分布类型和典型特征来展现其整体面貌,运用社会互动社会控制的相关理论对其存在发展进行功能性研究,从而为有关部门应对非婚性行为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提供引导和治理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非婚性行为; 存在与发展; 亚文化分析; 引导与控制

1 问题的提出

人的性存在及性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存、食宿与发展都是人类的自然欲求。《孟子•告子》中写道“食、色,性也。”《礼记》也提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包括食欲、性欲等欲求的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性行为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由这些变化导致的问题,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多而引起的社会问题,造成了人身的伤害,疾病的传播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内研究性社会学的权威,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主持的《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历史发展2000-2006》调查显示,从20~60岁的中国人的总体上来看,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从2000年的38.9%增加到2006年的 43.5%,每年平均增长4.8%,构成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2006年的总体情况是,在全国所有曾经结过婚的人里面(包括再婚、离婚与丧偶),有42.3%的人曾经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包括未婚夫妻之间,也包括与其他人发生的)。其中男人达到47.7%,比女人多10.6个百分点。这些统计资料都充分说明了非婚性行为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性越轨根源于人类的生理基础,但它的界定却最直接的受到社会道德认知的影响。社会的性观念和性习俗演变对于性越轨行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1]。而非婚性行为作为在广泛意义上的越轨性行为,分析研究其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机制对于我们防控非婚性行为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我们只有在对非婚性行为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找到防控非婚性行为的对策。

2 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非婚性行为问题,首先要对相关的概念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非婚性行为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证与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非婚性行为的这个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

非婚性行为,英文译为extra-marital sexual activity,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非法性行为,它是指发生在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自然人之间的性行为,包括男女之间的婚外性行为和发生在同性恋者之间的性行为,包括基于自愿情况下的婚外性行为、同居性行为、重婚、通奸、卖淫嫖娼和基于不自愿情况下的强奸、流氓、猥亵以及一夜情、试婚性行为等其他没有合法条件的性行为。

当然这个概念是广义上的,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的,是与合法的性行为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广义的性行为范畴,除合法的夫妻性行为外,其他有关性行为均称为非婚性行为。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非婚性行为就是采用这个定义而开展分析的,当然对于我们在社会中所常说的非婚性行为,由于定义不确定,故而采用法律上的严格定义,以便开展研究和分析。

3 非婚性行为的产生与现状

我们要想对非婚性行为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就必须了解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分析,以便得出其存在的功能性分析。

在非婚性行为的产生与现状的阐述中,本文准备从性的社会进化、当今非婚性行为的主要类型以及几种典型的非婚性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以便对非婚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形成多层次的理解架构。

3.1 性的社会进化

性的社会进化主要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性方面的变化。人类目前的性的状态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进化,例如性器官构造的进化等;另一个则是社会的进化。而性的社会进化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看。首先,人类性功能的进化。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发情期的消失、女性性进化、性高潮和非生殖性行为的出现等;其次,人类的性活动方式日益丰富多样。这首先表现为,由于人类开始自觉地从事社会生产,人类就不得不开始直立行走,因此人类的性交方式开始以男女面对面的性交为主,而所有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几乎都是雄性采用阴茎从后面插入雌性阴道的性交方式,至少也是以这种方式为主;第三,由于人类必须组成社会才能顺利地进行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成为人类供养的核心纽带。正是由于人类的性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社会位置上,人类才可能而且有必要发展出一整套性道德。

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件之一莫过于发生在西方社会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浪潮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由于不满足传统的小家庭生活方式,反对性压抑与性禁锢,对传统的两性关系形式表示了大胆的反抗。他们单纯地强调要尽情地享受性的快乐,过早地发生婚前性行为,甚至公开同居,视结合、离异为儿戏[2]。有些青年还聚居在一起,组成“大家庭”,过群婚乱交的生活。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婚姻形式,如同性恋婚姻、合同婚姻、临时婚姻、家庭群等。它震撼了西方社会,喧闹了十多年之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3.2 非婚性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我们对于性行为的认识往往是片面和主观的,为了对非婚性行为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我们尝试着对非婚性行为进行类型学上的分析,而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类型划分。根据性行为参加者的主观意愿,可以将非婚性行为分为自愿和非自愿两类。所谓自愿的非婚性行为,就是对于性行为的进行出于自己主观愿望的目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主要包括婚前性行为、同性恋性行为、重婚性行为、同居性行为、卖淫嫖娼等;相反的非自愿的非婚性行为,就是对于性行为的发生与参与并非出于主观的意愿和目的,是被胁迫或是被威胁进行的,如强奸(包括婚内和婚外)等。

当然,我们在这里仅进行类型学分析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就目前较为典型的非婚性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就其概念内涵,表现特征以及存在现状和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简要的叙述,从而为全面认识非婚性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典型的非婚性行为,就是能够代表非婚性行为变化发展趋势的,而且在社会群体中又有一定的影响的行为。在这里主要选取婚前性行为、婚内强奸、同性恋性行为和试婚性行为等四种非婚性行为进行分析。

3.2.1 婚前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通俗的说,就是指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在结婚以前发生的性行为。这里的性行为定义比较狭窄,仅限于异性之间的性行为,而不包括同性之间性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婚前性行为与婚前同居之间需要做一下区分。前者指的是一种较短的行为,而后者则强调的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状态。由于婚前性行为而引发的问题,如早孕、妇女身心受伤害等一些社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据《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历史发展2000-2006》调查显示,直到2006年,男人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49.2%)仍然比女人多11个百分点,但是女人在5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是8.5%,而男人却仅仅是2.4%。也就是说,女人的发展比男人快。在2006年,年轻人的婚前性行为远多于他们的长辈。在30岁以下的人里,发生率是51.8%,在25~29岁的人里面更是多达61.7%,其中的男性更是达到68.4%之多。反之,在50岁以上的人里面只是26.2%,而55~60岁的人里面仅仅是21.9%。在全国所有曾经结过婚的人里面(包括再婚、离婚与丧偶),有42.3%的人曾经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包括未婚夫妻之间,也包括与其他人发生的)。其中男人达到47.7%,比女人多10.6个百分点。而且婚前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发展趋势。如在达到已婚年龄的年轻人群体中更多,据研究表明,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与受教育的程度呈现为正向关系,婚前性行为也与经济收入呈现为正向关系等。

3.2.2 婚内强奸 婚内强奸是与婚外强奸相对比而言的,由于强奸,即婚外强奸的普遍性,所以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婚内强奸。婚内强奸,按照理论上的阐释,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以暴力、胁迫或者以其他方法,违背妻子意志,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倒退十年这类事情闻所未闻,而这几年上海、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却先后发生了丈夫强迫妻子与其进行性行为的案件,并且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亦多有分歧。婚内存在不存在强奸,“婚内强迫性行为”算不算犯罪,这个在理论界、司法界一直争议很大的问题多次凸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

目前,婚内强奸行为发生率呈快速攀升的趋势。在香港,有调查发现九成三受虐待妇女均曾遭受丈夫性虐待,其中包括威逼性交及模仿色情影带进行性行为,部分妇女已经忍受丈夫此种暴力对待达20年之久。在婚内强奸已经犯罪化的美国,婚内强奸依然是数百万妇女面临的严重问题,研究人员估计大约有10%~14%的妇女婚内被奸。就我国大陆而言,1989~1999年大规模进行的“性文明”调查表明:在夫妻性生活过程中,丈夫强迫妻子过性生活的占调查总数的2.8%,受害妇女绝对人数有几百万之多。就具体地区而言,1990年上海卢湾区对1800名已婚妇女的调查表明:在夫妻间的性行为中,有8.5%是在妻子不同意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近期北京的一份调查发现,43.3%被丈夫殴打的妇女的在被殴打的同时还遭到性暴力的摧残。这些都说明,在我国婚内强奸这种非婚的性行为还有占有一定的比例的。

对于“婚内强奸”行为是否应当被认定为强奸罪的问题,任何极端化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在严格的特定条件下,即妻子确有拒绝与丈夫性交的正当理由,而丈夫强行为之,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强奸罪论处[3]。这是我们在认识分析婚内强奸时必须注意的。

3.2.3 同性恋性行为

同性恋性行为是指基于同性恋基础上的双方进行的性行为,由于社会公众对同性恋一直持排斥态度,所以说对同性恋性行为都持漠视的态度,但这并不代表同性恋性行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存在。

潘绥铭教授在《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历史发展2000-2006》调查中发现,从2000年到2006年,关于同性恋的性观念以及性行为等方面的情况统计如表1、表2所示。

从上面的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人,一方面只有大约一半的人至少是比较知道什么是“同性恋”,而且只有3%的人能够察觉到“同性恋”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可是另外一方面,至少比较同意“同性恋平等”的人却有45%之多,而非常不同意的只有不足五分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艾滋病等传播性疾病中,由于不正常性交往而造成的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虽然国外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承认同性恋结婚合法化,如荷兰、加拿大、瑞士、西班牙等,但在我国还是个禁区。国内研究性学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李银河就曾多次提议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虽然提案被否,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步的改善。

3.2.4 试婚等非婚性行为的新形式

所谓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4]。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试婚是被谴责的,它打破了人们对于婚姻的严肃性,抛弃了一夫一妻婚姻制的性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些非婚性行为,主要有一夜情、试婚等行为。本文在这里主要选取试婚进行分析。试婚,可以称为trial marriage,是指未正式结婚前试行同居的婚姻形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如佤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等都曾有过不同的试婚阶段。如布朗族的订婚,称做“甘伯”,男方带茶、盐、烟、饭、菜及银钱到女家,女方父母收入礼物后,男方请求与未婚妻同居,得到许可后便和女方正式同居。结婚阶段叫做“甘内木”,是最后获得女方全氏族对同居的批准仪式。试婚阶段往往要经过一段未婚青年自愿同居“公房”的试婚过程。现代西方国家也有实行试婚制的,即当事人在婚前先同居一段,相互观察在生活、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能否相互协调,然后决定是否履行法律手续、正式结婚。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试婚不利于保护妇女的权益。对进行试婚的男女来说,男女双方所付出的代价是有差别的。因为在中国封建残余思想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的前提下,女性所受的社会压力、社会舆论的约束力更大更广泛,女方必须付出的交换代价是自己的贞操。试婚的最大受害者是妇女,如果把“试婚”中的女方比成一本被熟读的书的话,其自然要比起书架上那些未曾读过的新书要少许多吸引力。因此盲目而大胆的“试婚”往往会造成双方,尤其是女方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而产生的自卑、懊悔甚至自暴自弃等各种负性心理长久地环绕心头,并可能诱发社会纠纷和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幕幕悲剧。同时,试婚中的女性也是妇产科做人工流产的最多人群,甚至导致不孕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试婚性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结语

笔者认为,在面对社会上这些形式多样的非婚性行为时,作为管理者的有关部门不应盲目的打击,应该首先分清非婚性行为的类型,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来解决;从这种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出发,理性认识,积极应对,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对非婚性行为的潜在人群,开展科学的性观念性道德和性行为教育,联合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正确把握社会的宣传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对即将进入青春期和已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展科学健康的性教育,并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如2008年12月26日在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规定了要加强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比重[5]。新的健康教育课内容设置,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有所不同,青春期知识、防毒、防艾、网络道德等问题都设置在不同年级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当然,仅仅有政府部门的决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的切实履行,包括全社会范围内的积极关注和重视,这样才能形成防范和治理非婚性行为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本文中涉及的《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历史发展2000-2006》调查报告的图表、数据等资料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www.sexstudy.org.)

参考文献

1 皮艺军.越轨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9.

2 刘达临.褒贬不一的性革命[J].西部人,2003,(6):17.

3 刘一亮.婚内强制性性行为的文化解析及评价[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34.

4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447.htm.

5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7/info2827.htm.

[收稿日期:2009-10-18]

作者:任伟伟

上一篇:公路项目经济效益论文下一篇:股权投资基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