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地地质灾害论文

2022-04-18

以煤为主的经济模式改变了山西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生态,而要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却不单是改变经济结构就能做到山西刚刚恢复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被暴风骤雨式的“关停”所阻断——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的名单上共有2087家企业,山西以226家位列第二。这已不是山西第一次和中央出现政策背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化工基地地质灾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工基地地质灾害论文 篇1:

酒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提要:酒泉地域面积广阔,特殊的地形地貌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多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酒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传统粗放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给酒泉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与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综合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酒泉矿产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发展对策、主攻重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探索

文献标识码:A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最西部,境内戈壁、荒漠、草地等未利用面积占市域面积的90%以上,这些未利用土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放前,由于经济贫困,科技落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规模开发的仅仅是石油矿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地质矿产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酒泉开始对辖区内的地质、矿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成果。但由于受勘探技术、开发理念等因素的制约,矿产资源开发存在采富弃贫、选冶能力差、“产”“销”矛盾突出等方面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其经济效益,既是实现经济跨越崛起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矿产资源概况

酒泉矿产资源富集,是甘肃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产品采选冶炼基地,多数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开发潜力巨大。从勘查情况看,截至2010年底,酒泉已发现的各类矿产60余种,矿产地356处,其中构成矿床的有110处,矿点343处,已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6种,年产矿石总量450多万吨。目前,各类矿产保有储量潜在总价值在8840亿元,其中能源矿产5420亿元,占总价值的60%;金属矿产2486亿元,占总价值的28%;非金属矿产1030亿元,占总价值的12%;全市人均拥有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88.4万元,居全省之首;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潜在价值为5320亿元;其他资源地质勘查相对不足,勘探开发尚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金属矿藏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钨、铬、钒、镍、铷等,其中位于肃北县塔尔沟的钨矿储量22万吨,大道尔吉铬矿探明储量156万吨,钨、铬储量居全国前列;敦煌方山口钒矿探明储量129万吨,为已开采的大型矿床。

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棉、菱镁矿、红柱石、萤石、芒硝、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阿克塞县石棉储量4190万吨,居全国第三,开采量占全国石棉产量的45%;菱镁矿储量居甘肃省第一位。能源矿藏主要有石油、煤炭,玉门油田是全国最早开发的石油工业基地,年开采原油75万吨;新探明的青西油田、酒东油田开发前景良好。经过近些年的开采开发,已经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五大矿产采选冶炼加工业,基本形成了敦煌钒业、瓜州铅锌、肃北冶金、阿克塞石棉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酒泉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开发利用现状

酒泉矿产工业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矿业经济初具规模,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已逐步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和企业群体。全市现有冶炼企业24户,化工企业4户,水泥企业9户。2010年,全市生产铁精粉170万吨、生铁8万吨、球团50万吨、铁合金3.5万吨、五氧化二钒2607吨、水泥和水泥熟料85万吨、有色金属1万吨,实现矿业生产总值55.2亿元,全市6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5%以上的工业原料均来自于矿产资源。肃北博伦、玉门广江铸造、西脉矿冶、敦煌金地钒业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

对比分析看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在矿产开发中占主导地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矿山数量比例虽然较大,但多以卖原矿石和加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充斥市场又造成在低价位上的恶性竞争,矿产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酒泉市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铁、锰、钒、铬。全市发展现铁矿产地100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4处,已列入储量表17处,查明储量17432万吨,平均品位Fe40.4%。锰矿查明资源储量26.9万吨,全市锰矿生产企业1家,年生产成品锰矿4000吨。铬矿查明资源储量175.7万吨,平均地质品位Cr2O315.29%,现有铬矿生产企业2家,年生产铬精矿3.7万吨。钒矿查明资源储量23955.7万吨,平均地质品位V2O50.826%,现有钒矿开采加工企业7家,设计年生产V2O54900吨,实际生产量2607吨。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酒泉市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镍、铅、锌、钨、黄金、白银、铷。铜矿现探明矿床3处,查明资源储量3921.2万吨,平均地质品位Cu1.01%,铜矿开采加工企业3家,设计年产铜精粉1万吨。镍矿按工业指标圈定矿体67个,其中主矿体5个,获得资源量:矿石量1595.6万吨,镍金属量9.53万吨,铜金属量4.37万吨,其中(332)类矿石量1404万吨,镍金属量8.41万吨,铜金属量3.84万吨,现已由详查转入勘探阶段。铅锌矿探明矿床3处,查明矿石资源储量964.4万吨,平均地质品位(pb+Zn)3.21%,现有铅锌矿开采企业3家,设计采选生产规模40万吨,实际采选生产量15万吨。钨矿探明大型矿床2处,查明资源储量600万吨,平均地质品位WO30.608%,钨矿为国家控制开采矿种,目前按照国家矿产资源保护政策少量开发利用。黄金资源在酒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于肃北、瓜州县、金塔县,查明资源储量2636万吨,平均地质品位6.5克/吨,现有黄金生产企业26家,设计矿石年采选规模80万吨,实际生产量2000公斤。白银主要伴生在铜、铅、锌矿产资源中,作为副产品回收,2009年回收白银9吨左右。

非金属矿产资源。酒泉市已探明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石、石棉、石灰石、花岗岩石材、菱镁矿、红柱石、蛇纹岩、高岭土。目前开发利用规模较大的主要品种有:冶金熔剂和水泥用石灰石年生产量80万-90万吨;冶金溶剂用白云石年生产量15万-20万吨;石棉矿年开采规模20万吨;其他非金属矿生产规模一般在1万吨/年左右。非金属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行业,重点是大理石和花岗岩石材加工、水泥生产、石棉制品加工以及建筑墙体材料。现已形成石材加工能力100万m2/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50万吨/年,石棉制品生产能力30万吨/年(占全国市场的一半左右),建筑墙体生产能力40万m2/年,建筑砖12亿块/年。

石油资源。酒泉市现有一家石化企业——玉门油田分公司,公司归属于中国石油燃气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为油气勘探开发及炼油加工,辅助业务有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拥有青西油田、鸭儿峡油田和老君庙油田等3个开采区,已探明可采原油储量6435万吨,产油井1450口,拥有各类炼油化工装置30多套,年一次加工能力300万吨,2009年公司原油开采量40余万吨,炼化量260万吨,实现总产值118.58亿元。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缺乏规划指导,利用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已有的规划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全市现有近200个矿山,无大型矿山企业,中型矿山企业占10%,小型矿山企业占90%。而且“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现象依然存在,“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矿山还达不到规划最低开采规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二)产业基础薄弱,增长方式粗放

酒泉地域面积广阔,地质条件繁杂,矿产资源丰富,但产业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及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

酒泉矿业开发利用以原矿开采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单位矿产资源采掘成本高,存在着整矿零开、采富弃贫、乱采滥挖、掠夺式开采、浪费资源等现象,资源开发的方式相对粗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可持续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酒泉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回采率只有60%,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矿山企业重开采轻保护或只开采不治理现象仍有存在;不规范的矿产勘查开发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矿山企业急功近利,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少,煤、铁、金、石棉等矿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废石、矸石堆积,排放废水等,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对策与战略取向

(一)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能源资源优势,以现有工业企业为基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技术支撑和分类指导、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地域特色和采选冶炼重点,通过前瞻性规划和园区化布局,把优势企业做强,把特色企业做精,把分散的企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之中,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加强产业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套,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积极把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国内外高载能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区域要素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勘探开发有发展前景的矿产资源产业,加大力度培育优势企业,创造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坚持勘查与开发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地质勘查投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鼓励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和人才,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坚持资源节约化、能源高效化和生产集约化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严格准入条件,调整矿业开发利用结构布局,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功能,通过政策引导、法规规范和投资扶持,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力量,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深加工,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符合酒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进。

(二)战略取向

一是科学制定勘查规划。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重视已发现矿(化)点的勘查评价,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发现和探明新的矿产地,增加资源储量。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外围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定,结合酒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科学制定矿产资源勘查规划,按照重点勘查区、鼓励勘查区、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四个区域划分要求,对辖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科学规划,编制勘查规划方案,合理规定勘查范围,保证矿产资源供给与永续发展。

重点勘查区:以部署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为主,引导商业性勘查参与的区域,设置省级重点勘查区10个,分别为破城山多金属矿勘查区、黑山一带铜镍铁金钒(稀土)矿勘查区、花牛山一五峰山一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区、白山一峡东一带钨金铁矿勘查区、小西弓一帐房山金钨矿勘查区、白山堂外围一四道红山铜钨矿勘查区、敦煌地区钾盐、硼矿勘查区、阿尔金山一土达坂铜铅锌钨石棉(稀土)矿勘查区、鹰咀山一寒山金矿勘查区、塔尔沟一石油河一带钨钼银矿勘查区。

鼓励勘查区:设置18个,其中石油天然气类5个,煤炭6个,金属矿产7个。主要是具有找矿潜力的地区和国家、省市紧缺矿种所在的区域。省级规划鼓励勘查区6个,分别为四顶黑山一狼娃山一带铜镍金铁锡矿勘查区、玉石山地区铜镍铁金钒矿勘查区、音凹峡一带金铜铅矿勘查区、野马滩一查干布尔嘎斯一带铜钼铬矿勘查区、党河南山地区金铜镍铅矿勘查区和大道尔吉一带铬铜金矿勘查区。政府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基础性地质成果信息共享,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勘查,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活动,保障投资者勘查合法权益,规范勘查秩序,实现矿产勘查取得良好成果。

限制勘查区:设置2个,面积1842.5平方千米。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分布范围和国家限制开采的矿种分布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及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一定范围规划为限制勘查区。以保护现有环境状况为主要目标,严格控制探矿权设置数量,不允许新设社会投资的探矿权,对已设的社会投资为主的勘查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含有坑井探的设计方案,深部探矿尽量采用钻探工程。

禁止勘查区:设置21个,包括国家禁止勘查的矿种分布区1个,为酒泉掌形疙瘩一闫家河泥炭禁止勘查区,面积5940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4558平方千米;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14513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重要城镇、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设施等一定范围内,重点名胜古迹以及军事禁区等规划为禁止勘查区。

二是明确近期主攻方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大力开发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技术引进力度,整合壮大现有矿山企业,不断扩大优势矿产资源开采能力,培育5户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矿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对GDP的贡献达到12%以上。

有色金属产业。依托钒矿、铅锌矿、铬矿、钨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发展钒和铬系列、铅锌、金属镁等有色金属冶炼,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金塔年产3000吨多晶硅、1000吨单晶硅、瓜州三鑫硅业20万吨工业硅及6万吨金属镁项目;肃州年产15万吨铝型材、5000吨多晶硅项目;瓜州电解铅、电解锌各10万吨冶炼项目,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黑色金属产业。利用酒泉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条件,发挥铁、铬、钒、锰、硅石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产业整合和集中布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专做精中小型企业,加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特色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建设金塔年产20万吨硅铁、10万吨硅钙和lO万吨工业硅项目;肃州年产50万吨直接还原铁项目;玉门年产10万吨硅铁、20万吨硅锰合金项目和年产60万吨炼铁球团、年产60万吨球墨铸铁管、铸件项目;瓜州年产20万吨硅铁、20万吨工业硅项目和年产120万吨炼铁球团项目;敦煌年产5000吨钒铁、钒氮合金项目;肃北年产10万吨铬系合金项目,新增铁合金产能90万吨。

煤化工产业。依托煤炭资源,扩大煤炭开采能力,利用新疆哈密和蒙古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与煤化工有关的电石、聚氯乙烯、烧碱、甲醇、煤制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为煤化工项目和有色项目提供原料和燃料,“十二五”期间,新增焦炭200万吨、电石50万吨、尿素50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40万吨、聚氯乙烯30万吨、烧碱30万吨、硫化碱6万吨、聚苯乙烯10万吨等。

非金属产业。建立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石材加工、新型建筑材料、优质耐火原材料、新型非金属矿深加工、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板块项目。依托大理石、花岗岩资源和区域内已有石材生产加工基础,发展石材加工产业,新增产能710万m2、新增石材异型构件20万件;依托当地丰富的建筑材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和水泥粉磨站产能960万吨/年、新增各类建筑材料板1700万m2、新增建筑砌块120万m2;依托硅石、菱镁矿、红柱石等耐火原料矿资源,开发碳化硅、电熔镁砂、高铝红柱石精矿、耐火材料制品等耐火原材料,新增优质耐火原材料年产能29万吨;发挥当地非金属矿优势,发展重质碳酸钙、高岭土粉、玻璃纤维、碳酸钙石头纸等深加工产品,新增新型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年产能52万吨;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充分利用热电厂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利用石棉尾矿提取奥米纤维、超细氧化硅、氧化镁等产品;利用含二氧化碳尾气生产全降解塑料产品,新增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58万吨。

三是合理确定区域布局。根据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矿业经济区、资源综合利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矿产资源开采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开采开发区。北山区鼓励开采铁、金、铜、煤、铅锌等矿产,主要矿山有拾金坡金矿、金厂金矿、南金山金矿、小西弓金矿、金场金矿、观音山金矿、703金矿、460金矿、乌龙泉金矿、金庙沟金矿、公婆泉金矿、白山堂铜矿、花牛山铅锌矿、七角井铁矿、狼娃山铁矿、五峰山铁矿、金庙沟煤矿、梧桐沟煤矿、芨芨台子煤矿等;限制开采吐鲁一驼滩煤矿、红尖兵钨矿、方山口钒矿、花黑滩钼矿;禁止开采明锡山锡矿。走廊区鼓励开采石油、煤炭,限制开采石膏、芒硝、粘土等,禁止开采泥炭。南山区鼓励开采金、铁、铅锌等矿产,主要矿山有寒山金矿、鹰嘴山金矿、大东沟铅锌矿、石洞沟铅锌矿、四道沟铁矿、柳沟峡铁矿、大道尔吉铬铁矿等;限制开采塔尔沟钨矿、野马滩钨钼矿、别盖菱镁矿、安南坝一红柳沟石棉矿。

矿业经济区。规划建设嘉峪关一酒泉铁钨钼矿为经济区,以现有的酒钢集团和花牛山集团为基础,引进或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酒泉周边地区资源配套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集中资金、人力、地域和政策优势,建设以铁、钒、钨、钼、金、铜、芒硝、石棉、水泥灰岩、硅石、花岗岩等为原料的矿山一冶炼一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基地,配合酒泉地区大型风能发电体系的逐步形成,以瓜州肃北的已建矿山为基础,在约200千米的范围内,逐步建成柳园一花牛山贵金属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基地、方山口钒业基地、塔儿沟钨钼铜铁开采冶炼基地、大东沟一石洞沟铅锌银开采冶炼基地、敦煌芒硝盐业产销加工基地、阿克塞石棉花岗岩产品基地等,并在嘉峪关一酒泉市建立高新产业区,重点开发铁钒钨铜金以及石棉芒硝类的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无机化工产品以及中高档优质装饰板材产品,大力发展铁钒钨铬的合金钢、特种钢以及各种加工产品,初步形成矿业产品的集中供应基地和远程交易基地,真正地将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利用区。规划建设酒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等工业园区,依托酒泉丰裕的电力资源,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深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通过实施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种的综合利用和复杂难处理贵金属提取技术研究,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低品位贫矿资源和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扶持矿产选冶企业开展选冶科研,使有用元素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得到综合回收。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工艺及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到2015年,矿山企业要在2010年基础上平均采选回收率再提高3%~5%,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比率由20%提高到40%以上,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加强和提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废物减量排放和无害排放。

环境保护与治理区。按照分区管理的原则,对已形成的历史遗留矿山、正在开采的矿山及开采规划区,根据矿产开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程度,划定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重点治理区为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分别为瓜州县辉铜山一花牛山矿区、敦煌市方山口钒矿区、阿克塞县红柳沟石棉矿区和玉门市旱峡煤矿区,总面积4670.72平方千米。规划期内优先开展矿山环境重点恢复治理项目8个,治理面积19.95平方千米,开展土地复垦工程82项,完成土地复垦面积7.67平方千米。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具有一定的矿山开采历史或仍存在一定的采矿活动,属于生态脆弱或自然保护区,需要进行重点预防发生由于矿山开采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或造成环境破坏影响的区域划为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分别为敦煌市鸣沙山一西湖一带、玉门市花海镇一带、玉门市南山一带、酒泉市一清水镇一带,总面积9602.3平方千米。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具有一定的矿山开采历史或仍存在一定的采矿活动,又处于环境敏感的地区或自然保护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重要风景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湖泊、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地质灾害危险区等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区域均划为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分别为肃北县明水一带、肃北县长流水一五峰山一带、肃北县大红山南、敦煌市月牙泉一带,总面积5992.8平方千米。

(三)对策措施

根据酒泉市“十二五”规划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的要求,结合全市矿业发展现状,预测规划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主要矿产品资源需求量至少以4%-5%左右的幅度增长。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培育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体系,促进矿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实施矿产资源开发集群化战略,提高整体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根据有利于矿产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及效率优先、兼顾均衡、适度倾斜的原则,结合全市矿产资源的分布区位和开发利用情况,重点围绕五大成矿带,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五大经济发展区:以青西、酒东为重点区域的石油资源经济发展区;以祁连山区为重点区域的金属矿产资源经济发展区;以马鬃山、花牛山为重点区域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经济发展区;以敦煌方山口为重点区域的钒铁资源经济发展区;以阿克塞石棉矿为重点区域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区。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长效激励机制。紧紧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实施“请进来”战略,引进强势企业找大矿、上大项目。对重大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实施招投标方案,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共享,限制发展粗加工、初加工项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位产品价值量,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掘。

三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以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重点的研究、开发与科技攻关,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和各种经济手段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步伐。同时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一手抓资源节约,降低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一手抓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扩大矿产资源战略储备。酒泉作为全省重要的资源战略中心,加大战略性资源储备意义重大。大力争取国家对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不断适应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需要,力争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新突破;利用市场机制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促进社会资金进入矿产勘查开发领域的新机制,解决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境。其次,落实鼓励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勘查和开采的投资方向,拓宽投资渠道,集中财力,尽快解决资源不清和矿业欠发达的面貌。

五是注重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加大对矿产区矿山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对不符合规定的矿产开发企业进行必要的整顿,严禁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破坏性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开采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收率、降低贫化率、提高选矿回收率和共生、伴生组分的综合利用程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使矿产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前景展望

酒泉是国家核准的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力资源充沛,进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冶炼,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酒泉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定位。

酒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为依托,抓住国家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结合区域要素和产业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加大勘查、合理开采,以现有企业为先导,在引进资本、技术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载能产业标志性项目,实现电力就地消化,矿产品加工增值。聚集和整合酒泉市域(市、县)企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将优势资源置入各特色产业园和工业园区,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化工、建材等非金属等五大矿产品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矿产资源产业总投资达到500亿元,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利税160亿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资源大市建设成经济强市。

作者:闫沛禄 陶涛

化工基地地质灾害论文 篇2:

“能源立省”山西殷鉴

以煤为主的经济模式改变了山西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生态,而要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却不单是改变经济结构就能做到

山西刚刚恢复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被暴风骤雨式的“关停”所阻断——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的名单上共有2087家企业,山西以226家位列第二。

这已不是山西第一次和中央出现政策背离。从焦化产业改造遭遇国家环保政策制约,到煤炭产权制度改革遭遇国家大批关停小矿,每次,山西都在煤焦领域跌大跟头。

这一切都源于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经济最受制于市场之变以及政策之变。

经济大起大落

在一个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与煤相关的行业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经济结构之下,调整产业结构谈何容易

2009年,在金融危机以及煤炭资源整合的双重打击之下,山西成为惟一没有“保八”成功的省份——GDP仅增长6%。山西很多退休老领导为此扼腕不已,专门上书中央有关部门,声称山西是“只要安全,不要发展”。

去年冬天,山西蒲县一位官员直言不讳,现在他们连发工资都困难。政策性关闭的矿井的遗留补偿,也因县里财政困难而无法落实。

陷入财政收入困难的不仅是蒲县。山西91个产煤县,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煤炭,其中36个国家级重点产煤县,财政对煤炭的依赖达到了70%以上。

“以煤为主”的经济模式让山西深深体会到了大起大落的悲喜。

“十五”期间,山西的高速增长来自于煤炭产能的迅速扩张以及煤炭价格的高涨。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借助整个重工业的拉动,山西以势不可挡的态势位居全国前列,尽享煤炭红利,开悍马、包二奶的山西煤老板形象也不胫而走。

与山西煤老板齐名的是山西的矿难,连绵的矿难让全省一度陷入“一人有病全省吃药”的停产整顿怪圈,从2004年开始,山西煤矿生产基本没有正常过。山西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山西省长干不干,临汾人民说了算”,临汾因频发矿难,成了官员的滑铁卢。

改变“一煤独大”,调整产业结构成了山西的重中之重。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在一个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与煤相关的行业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经济结构之下,调整产业结构谈何容易。

“在现有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速越高,结构重型化、不协调、不安全的问题越突出,发展的成本、代价和难度都在增大。”7月29日,刚刚履新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山西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如此表示。

过去,主政山西的官员大部分是挖煤出身,有一种天生的煤炭情结。“有时产业结构调整好比挖祖坟一样难”。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山西已经将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同于山西的发展战略,结果导致发展道路“越跑越窄”。

如何避免受制于人的困境?在山西的逻辑中,掌握定价权、延长产业链成了不二法门。2007年,山西甚至发起了一场内部讨论,究竟山西煤炭产量应该限制在7亿吨还是8.5亿吨。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山西的特殊性在于,其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过是一个初级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在周边省份诸如陕西、内蒙古煤炭产量的重压下,控制定价权的想法最终落空。

山西最终还是选择了充当中国锅炉房的角色。

煤炭何以独大

除了那些在这波煤焦行情中大获全胜、原始积累完毕的煤老板,煤炭并未拯救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

山西的能源基地之路与改革开放同步,起始于1979年。此时山西的煤炭产量刚刚超过1亿吨。次年5月,《人民日报》的社论——“尽快把山西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成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标志。

当时山西省报送国务院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建设规划的草案,规划时长20年(1981年至2000年)。200多个国家机关、省内外部门和1400多名专家、学者,最终给山西出的主意是——“把煤炭资源开发摆在首位”。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领导号召煤矿建设要“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之时,山西几乎处处挖煤。以晋城市的阳城县为例,各个乡村、个体户联办煤矿纷纷开业,仅1984年、1985年两年,开工新建的矿井就达到了53座。当地一位老资格的煤矿监管官员说,这些煤矿很多都是在没有地质资料、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

30年间,山西如同吸食煤炭鸦片一样,愈发离不开煤炭。不管是“依托煤、开采煤、延伸煤”,还是发展焦化产业,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始终是煤炭。也正是这种以煤为纲的策略,山西轻重工业连续失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山西起步发展能源基地之时,其轻重工业的比例基本在7∶3左右,但是到了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就达到了83.02%。机电、食品、纺织、建材的比例分别萎缩至6%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

可以说,轻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山西的经济也由此走出了一个奇怪的曲线低——高——低——高,这几乎与煤炭价格的轨迹一致。

眼见挖煤并未从根本上强省富民,1999年,山西在运城召开调整产业结构(下称调产)大会。决定“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培育一增三优(新经济增长点、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然而2001年下半年开始煤炭高涨,调产迅速让位于煤炭生产。

除了那些在这波煤焦行情中大获全胜、原始积累完毕的煤老板,煤炭并未给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带来更好的回报。2009年,山西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244元,分别排全国第23位、22位,数量和增速在中部均排末位。

记者曾以山西一煤老板为例给当地官员算了一笔账,这位煤老板每年煤炭分红有48亿元,如果以山西居民平均年收入1万元计算,一个普通山西人,要48万年才能赚到这位煤老板一年的分红收入,相当于要从“北京猿人时代开始赚钱”。

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滞后,以煤为纲的产业重型化,经济发展的高额代价,山西似乎找不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日前,山西再次在全省范围内提出转型发展。笔者注意到,尽管此次转型要求“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然而在长久以来形成的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下,基本还是在煤焦产业链上延伸。

正如山西一位官员所说的,对于目前的山西而言,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转型不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是如何发展。这和上世纪末山西调产又是何等相似。

生存环境代价

水质污染之外,让更多人提心吊胆的是频发的地质灾害

许多人记得这首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现在,这种景象几乎绝迹。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建国60年山西重大成就与思考”的课题研究表明:山西每挖一吨煤损失的水资源为2.48吨。若按这一数据,即便以每年6亿吨的产量计算,山西每年水资源的损失量都在15亿立方米。

以曾经闻名于世的晋祠大米为例,以前晋祠一带稻田连片,“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然而,由于矿产开发以及地下水位直线下降,晋祠大米成了记忆。2000年以后,山西近70%的地表水属于重度和严重污染。

水质污染之外,让更多人提心吊胆的是频发的地质灾害。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有关部门调查,山西煤矿矿区面积累计达8000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就达5000平方公里,其中因采煤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近3000平方公里,次生地质灾害范围波及1900个自然村,涉及95万人。

今年4月,笔者在大同遇到曾经在场西沟煤矿上班的矿工老王,他说现在煤矿也没了,地也陷了,家里也不敢盖房子。自己的二儿子到现在都没娶媳妇——没人愿意来到这个地方。中午的阳光下,老王在山谷间放着牛,不远处是正在钻探的一口探矿井,据说已经打下了300米。老王焦急地寻找着牛,“千万别跌进采煤地陷的窟窿里”。

在汾阳,“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汾酒厂已经在一片焦化厂的包围之中。焦化厂周围刺鼻的硫磺味令人窒息。更甚者,矿区里小狗的颜色都分不清楚,厚厚的粉尘让这些动物尽丧其本来面目。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临汾的一个小孩,“你见过星星吗”,对方摇摇头。污染最严重的临汾,晨练的老人们甚至带着口罩。临汾曾位列全球九大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空气污染使山西各类呼吸道疾病、肺癌、哮喘等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一书援引的数据显示,山西新生婴儿的缺陷率为181人/万人,矿区则高达400人/万人,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同时近年来山西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世纪70年代上升了30%-50%。

以生存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一辆辆拉煤车耗费的石油换取另外一种资源——煤炭,山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缓慢增长。2006年,中科院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将山西的区域环境水平排在全国倒数第五,区域环境支持系统排在全国倒数第二。

社会生态之变

以煤为主的经济让曾经风行的“重商立业、艰苦奋斗、诚信义利”的晋商文化迅速陨落,只留下一个个深宅大院

很难想像,在一个文化底蕴如此之深的地方,煤炭如毒液一样浸入到骨头里。这种毒液,改变的不仅是经济、环境生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生态。

这种改变首先从公权力开始。今年2月,记者在山西原平采访时,一个“挖明煤”的老板说,一个地方的私挖乱采要想表面合法化,必须摆平派出所、国土所、乡政府、市公安局“打黑队”、矿区农民和诸多假记者。

要摆平这些,有的要让这些单位入干股,有的则要用钱开道。最为可笑的是,记者在原平大牛店的神山村发现,该村村民多姓贾,大家见面都以“贾(假)记者”调侃。这个村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假记者村。

很少有人发现,当资源成为一地的主导产业之后,这里的社会秩序也在改变。

2009年,发生在吕梁白家峁的“10·12”血腥冲突就是矛盾集中化爆发的一个体现:煤矿“护矿队”围殴了当地林家坪镇白家峁村村民,致4人死亡、14人受伤。最终煤老板在巨大压力之下自杀。在白家峁村民的眼中,讨要煤矿产权身亡的村民就是“新吕梁英雄”。谁曾想到,当年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中的吕梁气概会以这样的方式被继承。

在煤老板们的眼中,煤挖出来,并不意味着一切大吉。只要煤车一上路,一切与煤相关的部门都会出现,以致拉煤大车司机瞬间陷入“天罗地网”之中。

以治理超载为例,在山西煤炭外运最火爆的时间,纪检委、纠风办、交通局、公路局、交警队、运管所都在涉足路政。原大同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长郭亮曾公开称,“交警支队一年给财政交了4000万。”郭亮2006年7月落马后,大同交警支队门口聚集了许多司机集体燃放鞭炮,宣称“送瘟神”。

民间曾流传一个故事,山西省一位省级领导,在一次视察中,被拉煤的大车堵在公路上动弹不得,于是号令全省治超。在晋煤外运中,38万辆货运车辆弥补着铁路运力的不足。这场发轫于2007年12月的治超行动,有400多名干部因治超不力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一名县长也被免职。

在山西的二级公路上,你会发现一个独特现象,一般拉煤车会三五结伴而行,谙熟内情的人说,这是为了在面对交警队时,大家被统一罚款,可以降低“处罚成本”。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在煤炭运销火爆期间,村民和交警们在临汾市的一煤检站甚至上演了一场“交换俘虏”的大戏。村民用三轮车拉黑煤,交警予以查处,结果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拦扣交警队自己入股的大型黑煤车。双方都扣了大量煤车,最终协商的办法就是,“相互放行,互不干涉。”

为了节省成本,有的煤老板、焦老板选择火车皮运输,结果他们发现陷入了更大的漩涡之中。

在焦炭的铁路运输中,首先困扰焦化企业的是“户口”。据焦化企业透露,开户要经过地方部门、铁路部门七八道手续。一个“户口”办理下来需要费时1年到2年,一套手续需要花费巨额“灰色支出”。

在取得“户口”之后,企业才根据每个月的运量申请车皮计划。在市场行情不太好的时候,要取得一列裝载3000吨的火车需要支付的“黑钱”大致在几万元,车皮紧张的时候,需要支付十多万元。

在车皮的获取中,还存在大量的中间环节。比如,中小型焦化厂如果要走火车皮必须要通过铁路部门指定的代理公司,他们负责联系车皮、计划。这些代理服务公司收取延伸服务费每吨十几元。

权力寻租无处不在的商业化,让曾经风行的“重商立业、艰苦奋斗、诚信义利”的晋商文化迅速陨落,只留下一个个深宅大院。

山西晋商研究所所长刘建生教授感叹,目前新晋商没有核心价值观,无领军人物,无群体形象。“只要挖出煤就是钱,煤老板已取代了晋商形象。”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条畸形的煤炭产业链上有多少寄生虫,只要煤矿一开,这些寄生虫都会蜂拥而来。而在这场煤炭盛宴中,社会公共秩序正在发生裂变。

作者:曹海东

化工基地地质灾害论文 篇3: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量能源化工企业落地榆林。榆林从2002年起GDP增速连续保持陕西第一,从2004年起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与2005年比,亿元GDP的死亡率由3.24下降到0.20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73下降到0.04,居全省、全国先进水平;2010年年初、年末,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总工黄毅分别专程到榆林调研。榆林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表彰奖励。

榆林位于陕北,接壤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资源富集,足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西经济快速增长一极,也是全围各类高危行业集中地区之一。境内有危险化学品企业642户、生产煤矿292处、电力企业41户、非煤矿山企业600户、运输企业167户、建筑企业137户、输油气管道1万多公里、等级以上公路2.4万公里、机动车辆40多万辆、压力容器3800多台、地质灾害监控点904处。榆林安全生产责任重大,榆林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更大,创出先进经验。

按照“政府大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全面开展”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2008年以来,榆林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决定》、《榆林市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意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级安全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精心指导,按县、区属地和行业部门主管原则,年初明确落实责任目标,年终考评兑现奖励。二是建立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市、县两级安全文化建设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全部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三年来,榆林累计投入安全文化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三是建立全民安全教育体系。依托榆林学院培养了200多名安全管理人才,建立市级安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对市、县260余名安监干部进行在岗培训;依托全市各类安全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224期,培训安全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1.5万多名;培训400多名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知识;依托114个乡镇农民工安全培训基地培训外出务工人员5万多名。四是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各项安全专项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全民安全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资源,加速传播安全文化进企业、校园、社区、村庄、家庭,大力宣传普及安全法规和常识。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生活氛围。榆林连续四年荣获“全同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称号。五是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全市698个行政村和社区设有安全文化宣传员,222个乡镇、办事处设有安全文化管理员,20多个行业、1800多户企业都有安全文化建设机构。全市设立市级、县区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分别为72个和380个。榆林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在全国安监行业带了好头,国家安监总局要求榆林率先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近年来,榆林市先后出台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关口前移办法》和《黄牌警告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从政府到企业“一把手负总则,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责任落实到人”的安全责任体系,实行安全生产“一票甭决”和“黄牌警告”。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依法追究事故相关人员责任,仅2009年立案调查处理事故439起,党政纪处分27人,追究刑事责任23人。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的做法得到陕西肯定和推广。

2005年以来,榆林把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民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13个重点行业领域作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共排查冶理事故隐患5万多项,取缔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单位700多户,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2010年,榆林开展打击非法生产经荷建设行动共打击“黑煤窑”13个,关停证照不全企业34个,查扣“三无”车辆892辆,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345起,进一步消除了事故隐患。

2008年以来,榆林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各县区财政预算安排100至3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的同时,安全技防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加油站推广安装了5000市方米阻隔防爆材料,在高速公路重点区间建设了测速系统,在所有煤矿启动坑口监控系统,在18处煤矿采用长壁式外采和皮带运输,完成了85处煤矿双回路供应改造,牛产矿井达标三级32处和二级11处,在120户采石(砂)企业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雨箭炸药和烟花爆竹集中存放处配置安装了探测仪,先进技防装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榆林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五年被陕西省政府、连续两次被同家安监总局分别授予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建立“市级主导、县区和部门配合、企业支撑”的预案体系,有效提升安全应急救援能力。

2007年,榆林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了《榆林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实施办法》、《榆林市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害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对全市650家雨点生产经营单位7类736个危险源进行了普查和登记,建立了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绘制了,重大危险源分布图,督促指导市级职能部门、12县(区)、20多个重点行业及各类生产经荷单位制定完善事故应急预案2000多个,覆盖率达100%。

2008年起,榆林为市应急救援中心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配置了集卫星数据通讯、计算机、摄像、传播、强化照明等一体的特种面包车和越野指挥车,纳入计划修建3000多平方米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楼和综合培训演练基地,基本实现了全市应急管理网络化和应急远程控制。12县区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8支专业消防队、7支危险化学品企业和3支专业矿山救护队新购置了现代化装备。按照有偿服务和对口使用原则,榆林对现有企业应急救援力量进行整合,建立了全市统一协调指挥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

榆林本着“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理念,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两期应急管理培训,受训人员200多名,组织接受安全应急宣传教育群众达100多万人。榆林精心组织安全应急救援知识竞赛活动成绩显著,受到国家安监总局表彰奖励。榆林应急救援中心从2008年起累计指挥组织救援煤矿、非煤矿小故4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30人,其中9人生还;组织指挥消防单位扑救较大火灾8起,组织排除危险化学品运輸车辆交通肇事重大险情14次,组织自然灾害、建筑施工等抢险救援6次,抢救和疏散群众2000余人,抢救和保护财产价值3000多万元。特别是神木县赵家梁煤矿“7·31”大面积冒顶事故抢险救援,成功救出9名被闲矿工中的8名,受到陕西省政府通报表扬。

作者:高明华

上一篇:化学入门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科建设化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