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优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太原高新开发区是带动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自成立以来,它的发展异常迅速,其投资环境也日益改善。文章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目前太原高新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太原高新开发区投资环境,构建区域优势的一些政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投资环境优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资环境优化论文 篇1: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摘 要] 本文明晰了投资环境的定义,将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为公共影响因素、专业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等三类,阐释了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关系,分析了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并基于此提出了优化公共影响因素、优化目标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提高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可控性,加大调控力度、增加地区投资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以获得全部的引资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以吸引优秀人才等地方优化调控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优化 博弈 投资环境优化目标

投资环境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其核心是投资环境评价,而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地方的投资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由于地方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其引资效果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如何调控地方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引资效果是地方政府迫切关心的问题。对地方的投资环境进行调控是很复杂的,它主要涉及投资环境调控的理论、目标和措施。

一、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

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是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依据,它在投资环境调控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探讨也是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为此,我们有必要阐述投资环境调控理论问题。

1.投资环境的定义

投资环境具有二重性,即对于投资者和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具有不同的定义。基于此,同时也是为了使投资环境的定义更能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本研究认为投资环境也相应的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对投资者而言,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决定投资项目运行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体。对于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能吸引投资的现在和潜在条件系统。

2.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

实际上,可以说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是源于对投资环境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等的。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投资环境的分类进行了总结,依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影响各分类的各投资环境的因素即为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学者从一般投资环境因素和项目特殊因素两方面来考察投资环境影响因子。这与本文即将讨论的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较为接近。但也只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的,难免有失片面。

这些分类都已不能满足在现时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需要。为了本研究的需要,在此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公共影响因素、专业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公共影响因素是指在短期或长期内对所有投资项目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记公共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1。专业影响因素是指只与特定投资项目相关或对其影响特大的多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与公共影响因素不相同,它只是对特定投资项目有影响,而对其他投资项目可能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不同的投资项目因为涉及不同的产业,其专业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记专业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2。地方因素是指某地区潜在的或已显示出来的优势。如某地因交通原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未能得出开发,则此矿产资源为其地方因素;某地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没有开发的旅游资源、土特产等都是地方因素。记地方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3。

这三类投资环境影响因素成立如下的关系:

(1)θ1∩θ2=Ø,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大多数企业都是需要一定的水的,对一般的企业而言,水资源是公共影响因素。但对钢铁工业而言,若不能满足其对水的大量需求,则此钢铁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和生存下去,因而水是钢铁企业投资的专业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与专业影响因素是分不清孰轻孰重的,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影响因素都是错误的。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个地区的公共影响因素很好,但对一个棉纺企业而言,其若不能得到所必需的原材料,则该地的投资环境不是为优的。同样,我们不能忽视公共影响因素而只重视专业影响因素。某地有大量的优质铁矿资源,但该地的政府对该铁矿的开发是禁止外资投入的,则该地不能视为投资环境优良之地。

(2)θ1∩θ3=Ø,并不总是成立的。对地区而言,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之间也是不能绝对地分出轻重的。

对于企业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价和对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不具有可加性。对于地区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和地方因素的评价也不具有可加性。其正确关系应为:

FIi(θ1,θ2) Da=FIi(θ1) Da×WI1+FIi(θ2) Da×WI2;

FIi(θ1,θ3) Da=FIi(θ1) Da×WD1+FIi(θ3) da×WD2

其中, FIi(θ1,θ2)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FIi(θ1)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公共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θ2)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专业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θ1,θ3)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WI1+WI2=1, WI1、WI2分别为对企业而言,Fida(θ1)和Fida(θ2)的权重;WD1+WD2=1,WD1、WD2分别为对地区而言,Fida(θ1)和Fida(θ3)的权重。

对地方而言,它在提高企业对其投资环境的专业因素的评价方面所能做出的努力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的丰缺度是不能通过改变公共影响因素如交通设施、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来改善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公共因素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专业影响因素的利用,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对专业因素的评价。

对企业而言,只要地方因素不是在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考虑之列,对地方因素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有纯粹的数学意义,而不具有经济意义。地区的地方因素的评价只能作为一个潜在的条件而已。在从地区的角度来评价投资环境,进行横向比较时,才考虑地方因素。

3.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此不一一列示。这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区际对比而忽视了区内差异性研究,没有提出投资环境的空间衰变规律;(2)注重综合性评价而忽视了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环境的不同要求;(3)注重现状静态评价而忽视了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预测;(4)强调宏观一般因素,忽视微观具体因素;(5)针对投资者普遍性强,特殊性弱;(6)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难以资源共享,可比性较差;(7)不能兼顾地方和企业的要求。鉴于此,根据前述投资环境定义和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我们以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为从企业角度的投资环境评价,以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到评价作为从地区角度进行的投资环境评价以解决上述诸问题。

4.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设,对投资者而言,地区符合要求的概率为n,在各种条件下的得益情况如下。前一个数为投资者的得益,a,b,c,d>0,0≤n≤1对投资者而言,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其得益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会选择投资: (a+c)n-c≥0,即n≥ 。

对地方而言,若它符合条件,则其在理论上只能得到bn的投资.若信息透明,对博弈双方式信息完全的,则可得其纳什均衡为(a,b)。地方可得到b的引资,大于bn。这说明,信息不完全让符合条件的地区损失了部分引资效果。而发布信息,使博弈双方信息完全则可以挽回这部分损失。当然,若地方不符合条件,则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得益为d(1-n),大于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的得益0。不符合条件的地方没有发布真实信息而使信息完全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可以把信息的忠实发布当成判定地区的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

二、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目标

对于某项投资而言,其最终必将落在一定的区域,设为区域Da,则这种投资活动发生的充要条件是:

(1)FIi(θ1)Da≧FIi﹡(θ1)

(2)FIi(θ2)Da≧FIi﹡(θ2)

(3)FIi(θ1,θ2)Da=FIi(θ1,θ2)Dj

其中, FIi﹡(θ1)表示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θ2) 表示投资Ii所需的专业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θ1,θ2)Dj表示投资Ii对所有地区Dj(j=1,2,…,n)的投资环境评价的最高值。

这个充要条件表明,地区Da若要能吸引投资Ii,则它的投资环境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对投资Ii而言的专业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要高于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评价的下限值,而其综合评价在所有地区的投资环境的评价中是最高的。因此,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就主要涉及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地方优化调控投资环境主要是为了在将来引进外资,然而未来外资的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可知的,因而地区优化调控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切实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是无的放矢了。对于地区而言,它优化投资环境影响因素中的专业影响因素不会涉及投资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等,而只会涉及投资项目的产业因素方面。

我们设:DI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产业的集合;GI为愿意到本地区投资的产业的集合。

则I﹡=DI∩GI

因而只有I﹡中的产业才是目标产业,只有影响I﹡的投资环境因素才是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

三、优化调控措施

为了实现优化调控目标,就必须在调控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而使投资环境的优化调控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优化公共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的提高,可以间接提升地方因素,从而间接的提高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根据各公共影响因素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力度,在首先优化”瓶颈因素”之后,下大力气改善那些影响力度大的公共因素,以更快的提高引资效果。

2.优化目标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

针对目标产业的需要,优化其产业影响因素。这不但包括优化公共影响因素,更主要的是优化各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专业人才的供给等。

3.提高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可控性,加大调控力度

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持是受资方和投资方都非常关心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投资环境的可控性差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1)按照“管理者推动”的途径建立起一个能提供和反映地区投资环境质量成就的投资环境质量体系。(2)为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建立投资环境数据库。随时跟踪投资环境影响因素,以便能随时了解其变化,并对其进行调控。惟其如此,调控才不会流于空言。

4.增加地区投资环境信息的透明度,获得全部的引资效果

从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投资环境符合条件者损失了部分的引资效果。只有使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更加透明化,才能挽回损失部分的引资效果。为此,应建立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网,及时发布投资环境信息及其最新动态。

5.改善生活质量,吸引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乐于前往具有舒适生活环境且风景优美的地区定居。而大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它们工作,将办公室和研究室也设置在那些风景胜地。地方为吸引大公司就必须改善生活质量以吸引优秀人才。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1)从信息社会高层次视点上,更新传统的投资环境观,重视生产物资的人的发展。(2)要重视对具有潜在高度舒适生活环境地区的保护与开发。(3)吸引投资项目,要重视与地区的投资环境层次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丰:外商直接投资与聚集效应.经济学动态,2001.6

[2]邓宏兵;投资环境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德新:海外投资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作者:周杰文

投资环境优化论文 篇2: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摘 要:太原高新开发区是带动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自成立以来,它的发展异常迅速,其投资环境也日益改善。文章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目前太原高新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太原高新开发区投资环境,构建区域优势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开发区 投资环境 优化 引资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中西部最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高新区。总规划面积60.8平方公里,分为新建区和政策区两部分。2002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4月正式挂牌并全面开展工作。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装备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园、E-制造园、数码港、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医药生物、环保节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格局。太原高新区秉承诚信理念,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创新环境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诚信园区”、“数字园区”、“创新园区”、和“高速增长园区”,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经济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2007年,全区共实现财政总收入(区级)7.5亿元,同比增长45.9%;预计实现科工贸总收入720亿元,同比增长20.0%;实现工业总产值630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利税60亿元,同比增长22.4%。2007年,全区经省科技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家。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有53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拥有自主创新项目586项,其中原始创新项目97项,集成创新项目446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43项,拥有高新技术产品900余项。迄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国家级计划项目168项,山西省科学技术类项目56项,极大地提升了全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①

一、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势

1.基础设施。已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煤气、热力、通讯、宽带网的畅通;区内设有财政局、经济发展局、工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土地分局、规划分局、电信分局、海关、五大银行高新区支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并设有国家级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进出口公司、人才交流中心、法庭、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同时区内生活小区、灯光球场、娱乐中心、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入区企业创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

2.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太原高新区作为山西省对外开放的窗口,与WTO规则接轨的示范区,得到了政府的密切关注,以政务大厅为标志,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太原高新区入区企业可在高新区管委会统一办理各项手续,实行一站式、全方位、规范、优质服务,拥有公开、透明、快捷的审批程序,精简、高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区党委、管委会还不断积极创新思路,构件“五大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于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阳光政务,区内相继成立了信用促进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投资环境监督委员会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全区对外开放,有利于“高新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3.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1)市场潜力。高新区内的企业由于地理接近和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制度背景下,有相应的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直接形成了区内产品服务市场。这样由区内市场→太原市市场→山西省市场→全国市场→世界市场,随着市场范围的逐级扩大,高新区的市场潜力也会不断地被提升和挖掘。(2)融资能力。第一,高新区内的企业离不开高新区这个环境,企业的“根植性”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第二,银行可以从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政府相关部门获得更多更完备的相关企业的信息,降低了贷款的风险;第三,高新区是经济的增长极,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使高新区内资本积累更快,通过商业银行货币的乘数作用,资本积累进一步放大,高信用、低风险→本地更多的贷款→投资增加→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收益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同时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另外,高新区内银行的收益较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资金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更有利于高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技术劳动力资源。太原高新区周围毗邻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北方自控技术研究所、中国日用化学研究院、信息产业部二所、33所等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分别创建了山西大学科技园等23个科技园区及孵化器,成立了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裁俱乐部。同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联系,并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建立了对外合作联络处。太原高新区立足“人才强区”的战略,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入区创业。全区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位的991人,博士学位的191人,博士后17名,归国留学生177人,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具有科研人员密集、科技实力强大等优势。

5.相关优惠政策。在区内,政府实行多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如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中规定,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中规定,外商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减免税期满后,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的70%以上的,企业所得税按减10%征收;外商投资企业五年内免缴地方税和城市房产税,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十年内免缴地方所得税和城市房产税;科技项目专项扶持政策中规定,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以不同方式支持,对新產品实验费、中间实验费和重大科研成果项目采用无偿资助方式;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专项鼓励政策中规定,每年从财政分别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对外开发活动等,这些优惠政策都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的劣势

1.太原高新区目前的运营模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圈地、招商、优惠”老三样上,引资模式仍处于初级水平。这种过于单一的状态对于高新区的长期发展与迅速壮大是十分不利的。

2.外部形势逼人,内部形势不容乐观。对于太原高新区来讲,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与产业资源,竞争对手主要是华东沿海地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70%以上的外商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这将延缓太原高新区的周边辐射作用。同时,太原高新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软件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太原市整体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很不发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呈浅化状态。

3.高素质人才缺乏。2006年,我国各高新区总计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达到231.8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0.4%。按学位分类:具有学士学位毕业生103.8万人、硕士学位毕业生16.8万人、博士学位毕业生2.5万人,并且吸引了近2.2万名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②相比之下,太原高新区人才明显不足,急需扩充。

4.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跟踪模仿的状态。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大多面临受制于人的局面,自主研发的专利及知识产权数量有限,由于核心技术的制约,降低了企业的利润,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

5.区内知名企业、名牌产品数量过少。在太原高新区内发展起来,成为国家、世界知名的企业少之又少,品牌企业的缺乏使区域的资金吸引能力明显不足,直接导致在成本、价格、营销上也没有优势,从而进一步制约了资金的积累及后续投资。企业资金的不足又影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制约了企业向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多层次发展进程。

6.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相对滞后,并且缺少相关的监督机构。虽已颁布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并已正式实施,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仍然不足,缺少相关的监督机构。整个高新区内行政管理的运行仍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区内资金运作效率低下,投资不能及时到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制约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7.区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为“大而全”、“小而全”。这种模式微观上表现为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企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的水平都还很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外部交易成本高,产业链不长,产业链各环节市场竞争力弱。反映在区域层面上为:引资环境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由于资源共享利用率低,成本不节省,生产要素利用不集约,竞争力不强势,环境污染治理困难,直接导致投资收益差,投资风险高。

三、优化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1.合理布局经济的空间结构。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资金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要实现投资环境的迅速改善,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区位、原有经济基础和人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选择好投资环境重点建设区域;另一方面应为未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布局和投资环境建设设计最佳的空间结构。这样才能以较少的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投资环境建设效果。优化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建设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内容。应正确认识太原高新区的投资环境空间格局、加强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建设。

2.加强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不断提高区内人员素质,进行高级人才的培训,开展干中学的人力资本提升,造就一大批精通业务、熟悉国内外市场规则,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又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与完善人才吸纳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型、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和留学人才到太原高新区工作创业。伴随着其他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的实施,经济结构的升级,让他们看到太原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提高高级人才的收入水平,在政策上相应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

3.以产业提升为核心,加速企业培育和扩张。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对科技企业的培育扶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加大对自主研发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投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增幅,增强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尽量吸引关联带动作用大的投资,不断拓展新的投资点,提高引资效果。降低区内企业受资、融资的风险,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提供有利保障。

4.提高太原高新开发区的知名度,加快打造知名企业的步伐。加强政府宣传力度,设立专门的宣传小组,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同时,加大力度打造区内的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深入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分析不同企业的比较优势,研究制定品牌扶持和推广的措施,引导企业创名牌,提升产品层次和价值含量,逐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形成“资金洼地”。

5.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高新区投资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对地区与投资者进行博弈分析可得,信息的不完全会使得投资环境符合条件者损失很大一部分引资效果。为此,应建立地区的投资环境信息网,及时发布投资环境信息及最新动态,让外界对园区更加了解,以获得全面招商引资的效果。

6.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职能转变。对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可发行长期建设债券进行融资,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推广和资助多种交通形式、减少交通阻塞和交往隔阂等硬件建设不足;扩展规划用地;在环境保护、能源提供等方面积极协调。与此同时,减少政府官员和部门规模,简化投资、融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和投资商的政府制度成本。进一步树立“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的服务意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注重服务承诺,真正提高服务质量,缩短办事时间,保证优质服务。

7.优化山西省太原市的整体投资环境。改变山西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国家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单一发展的传统形象,走多元化、科学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全面招商引资,推动金融市场体系不断趋于规范和成熟。一是在吸引外资方面,利用经济全球化和近些年外商投资出现的“北上西进”趋势,充分发挥高新区周边地区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产业配套条件较好,拥有一批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工人的优势,再加上太原高新区建设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成为山西省运输中心等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潜力,对外商投资形成一股有利的“拉力”,以此吸引外商投资企业。二是在投资、融资方面,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区内企业的投入,充分放开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准入限制。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提供政府信用杠杆服务等手段,完善多渠道开放的融资体系;允许企业利用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进行项目融资;扶持新型技术的研发,新企业的创办,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8.优化高新区内企业自身投资环境。区内中小企业就某些特定的经营活动进行联合,如联合招聘、培训、广告、生产、加工、定货、采购、销售、运输、管理等,甚至还可以通过联合开发新产品和合资兴办企业。这样既可以减少相互间的无效竞争,又能降低成本。另外,企业在提高自身信誉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互担保、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进行联合贷款(如温州等地的一些中小私营企业已开始采用),改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而大企业应继续维护其已有的优势投资环境,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企业的吸聚能力,积极吸引更多的资金。

注释:

①数据来源:高新区统计中心

②数据来源:www.most.gov.cn[1]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创新集群与区域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傅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商务印刷馆,2004

3.胡景岩.论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2003

4.马秀贞.产业集群与区域投资环境关系解析及政策建议.現代城市研究,2006(12)

5.王威.东北老工业基地民间投资环境优化问题研究.商业经济,2007(1)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山西太原 030012)(责编:郑钊)

作者:王艳萍 王汉旗

投资环境优化论文 篇3:

基于人力资本观的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摘 要:济南在文化资源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本文根据人力资本及投资环境的有关理论,在分析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优势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济南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投资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吸引资本、增强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对人力资本的吸引更为重要。

一、 投资环境的理论综述

投资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得未来的效益而支付货币或其它资源于某些事业的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行为不能孤立存在,它受到某些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即形成了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决定和影响投资活动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制约的外部因素的组合。对企业来讲,投资环境是不可完全控制,企业必须努力分析其所处的环境,并努力适应环境,利用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按投资环境要素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要素,又称环境硬件,如基础设施建设、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等等。软环境又称无形环境,内容广泛,既包括政治与经济,也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民风民俗、情报信息等。当前,在各地投资硬环境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软环境的重要性在投资环境中愈来愈突出,在相当意义上它可以影响硬环境的吸引力。

二、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优势分析

济南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资源,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济南在历史上诞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李开先等;另外,李白、杜甫、曾巩等历代著名的诗人学者,都先后在济南游历,故有"济南名士多"的美誉。另外,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趵突泉、黑虎泉、百脉泉等七十二名泉,群泉汇流,在市区北部形成的大明湖,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形成了国家5A级名胜景区。近几年来,在适宜的文化土壤培育下,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破茧而出,成为撩动济南经济发展脉搏的美丽蝴蝶。当前,济南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一批初具现代化的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已逐步建立,出现了以传统优秀文化为资源的民俗文化产业、革命文化产业及以现代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据最新统计,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今后济南市经济中较具潜力的增长点。

(二) 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济南虽然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它取得的成绩与其潜力并不相称。长期以来,我们过于看重文化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而对它的产业属性认识欠缺,导致很多人不会甚至于不屑靠市场的手段来激活文化资源。这就使得我们对文化的投入与消费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者,现有的文化体制大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这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形成冲突。虽然济南已经制定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政府也修订了一些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但是,有关政策法规中仍存在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例如,把经营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混同,造成本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本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创意产业又长期依赖政府。此外,还表现在行政部门职能分割严重,政出多门,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简化了审批程序,但由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不能形成合力,往往事倍功半。

三、优化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措施

(一)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驱动力模式

1 、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决策者,负责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协调市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人事、投融资、土地、税收、工商等方面,共同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例如,现已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政府作为服务者,负责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结合济南市实际,制定出台《济南市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借力文博会舆论宣传,充分运用省市新闻媒体及各种社会宣传媒介,为发展省城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市场的主导作用

济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知识产权的流程,创造经济价值,尊重企业及个人的劳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打造和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空间集聚方式,形成资源、人才资本等市场要素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及产业业态,进而提升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及民营资本的力量,积极引导他们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 其次要努力开放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引导部分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实行集团化运营。

(二)强化人才发展战略

1 、加快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培养规模。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创意产业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其交叉性的特性,目前专业定位不太准确。此外,有的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过窄,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以一个学科为主,多个学科为辅的学科体系。专业及课程设置应该坚持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对人才市场紧缺的文化创意策划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并能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培养多元化的具备多种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确保文化创意人才链的完整性。整合省会文化创意人才资源,调动省市文化创意人才参与省城文化建设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文化环境。大力发展社会性教育培训,使之与学校教育一起形成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渠道。

2 、建立人才引进考核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创新文化创意人才考评机制,实行文化创意人才动态管理,形成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绩效考评中,打破学历及资历界限,以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绩效为主要评价标准。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卓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价值分配机制,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上实现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文化创意人才实行重奖。当让,企业不但要用薪酬吸引人才,还要用活跃的企业氛围和独特的创业理念感染人才。企业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利用优秀人才去培养新生文化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团队。

参考文献:

【1】刘吉发 岳红记等: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尹静.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3.

【3】张宝柱:殷焕武.我国投资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 .2

【4】中共济南市委、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济发(2008)7号,

作者简介:王申:(1980.09- ),男(汉) 硕士研究生、讲师、经济师、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作者:王申

上一篇:金融监管组织论文下一篇:券商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