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协议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背景的变化以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口协议教育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对口协议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对口协议教育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探析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人性化,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对口协议教育理念引入到了学生管理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也维护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对口协议教育;高校学生管理;针对性;人性化

近几年,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良好的学生管理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会推动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将学生管理作为重点的任务和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已经采取了对口协议教育,创新了学生管理模式和理念,实现了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模式,针对学生成才目标的实现签订了双方协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对口协议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对口协议教育指的是高校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模式,实现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双方签订针对学生本人发展目标的协议。为了推动对口协议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有效管理。

对口协议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第二,有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交流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尽快地实现成才目标。第三,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 基于对口协议教育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探析

(一)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从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因此,基于对口协议教育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推动高校辅导员管理理念的转变,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首先,树立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针对学生的个体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内容和措施。其次,保持学生需求与学校需求的一致性,确保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最后,摒弃高度统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和目标,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二) 加强对学生个性信息的了解,实施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甚至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学生差异化对基于对口协议教育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统一、标准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严重压抑了学生发展自我的勇气和信心。长期下去,对口协议教育理念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开展,进而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大力发展对口协议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身发展的目标。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生自身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成绩以及家庭情况等个性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可行性强的目标实施方案,从而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辅导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因材施教。

(三) 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口协议教育理念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改善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高校学生的管理目标。管理作为艺术范畴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方法和技巧都会对管理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采取的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和独断,倾向于用生硬、冷漠的制度去管理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管理,导致学生不能与辅导员之间进行有效、平等的交流,双方的地位也不平等。因此,应该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要形成共同的管理认知,这样才能有助于对口协议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平等的交流机制需要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这样不仅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和日常学习情况,也能够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辅导员寻求帮助,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 结语

基于对口协议教育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对口协议,实现了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与沟通,为学生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效果。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对口协议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针对学生的个人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和内容。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个性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这样才能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怀义.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对口协议教育”——以西京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2]姜荣.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3,(23).

作者简介:

韩丽娜,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至诚书院。

作者:韩丽娜

对口协议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摘 要】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背景的变化以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 学生管

理工作

0083-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的不足之处,对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试图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背景的变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这就使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背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教育主体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师由学校的专职教师变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在教育客体方面,学生的身份由单纯的学生变为学生及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在环境方面,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交替形成的教育培训机构,等等。这些背景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以及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教育、突发事件等各方面的管理,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单一的校园环境,与企业密切合作,拓展管理渠道,创新方式方法,以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空挡导致学生人身安全、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隐患。我国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高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实习点多,学生分散,有些用人单位只接收数量很少的学生,而学校的师资有限,学校很难派专任教师到每个实习点驻地管理,只能通过派老师定期巡查和以电话等远程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管理工作难免出现漏洞。此外,对离开学校而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的管理工作,一般高职院校并无完善的制度可以依据,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也无法提供健全的保障。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不但缺乏学生管理的经验,而且不愿对实习学生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出现空当。对于实习学生来说,在顶岗实习中他们往往不清楚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缺乏维权和法律意识,对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认识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出现问题不能够有效利用法律维权。因此,由于管理人员不足和学校企业权责不明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教育、突发事件等管理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二)制度不完善导致实习学生边缘化。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但在相关政策、制度、法规等方面,国家对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还不尽完善,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还比较缺乏,因此,高职院校联系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很少上升到法律层面,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因而如何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如何保护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权益就成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因为没有正式的授权,无法完全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于是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够,这使得顶岗实习的学生被边缘化,学生的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三)顶岗实习内容与学校教学不能有机衔接。学生在学校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的仿真性实训,而顶岗实习则是在真实的生产场地进行,并且完全按照企业的制度规范和生产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就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当前学生实习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实习时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在学校里老师却没有讲到位,顶岗实习的学习内容与学校教学未能够有机衔接,导致学生学习的脱节。

(四)考核评价体系单一导致不能全面反映实习学生学习成果。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考核评价手段与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才能得以真实全面的体现。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方面普遍不够完善,学校一般主要以学生的实习总结等书面材料作为考核标准,材料一般由辅导员或者企业指导师傅写评语、盖章,将此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考评手段。这种考评方式虽然方法简单,但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实习成果难以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尤其是由于对学生的各个实习环节的情况不能做到随时跟踪,所以也就无法对实习全程进行考核评价。因此,当前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过程中没有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高职院校需从考核评价的规范化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基于以上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分析,高职院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方法、增加新内容,以适应这种新模式。

(一)加强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期培训。在学生离校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学校应加强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律维权意识、应急事件处理、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学校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学生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自我保护,通过对法制知识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各种协议、合同等文字材料的重要意义,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企业中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对自身的身份有明确的定位。学校应通过应急事件处理的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企业相关制度等的介绍,使学生对企业的软件环境有基本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期培训,是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建立健全实习学生的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若要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就需要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由学校牵头,引导各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学校管理、企业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三者相结合的实习管理体系,建立学院日常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三方管理制度”,在管理人员方面,由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管理。高职院校可以在实习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实习实训办事处,形成管理机构。学校与企业共同派出代表组成管理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学校与企业定期进行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等情况。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大远程管理力度,建立远程学生管理平台,家庭、系部、指导教师、辅导员多管齐下,通过QQ群、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对实习学生进行远程管理,学生定期上网汇报实习情况,学校对学生实施远程监控,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此外,学校应重视非正式学生团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引导他们做好老师的助手,协助老师做好日常管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这个教育的重要主题,学校应将家长也纳入到学生实习的管理体系。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密切沟通,使家长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主动协助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家长的参与将会为学生实习的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

(三)建立校企共管机制。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而且只有在双方共同协商、通力合作的状态下才能起到实效,否则只能使管理混乱、成本加重。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要有一个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任。校企双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方面,针对产品研究和开发,人员培训等给企业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根据企业的需求,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要求企业建立定期向学校通报情况的制度;学校对实习学生实行跟踪管理和定期巡视制度;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构建师生交流的新平台,等等。

(四)将企业实习与教学紧密衔接。为避免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与学校教学产生脱节,使学生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就要尽量融入企业生产的场景、氛围和元素。学校应让企业提前介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根据实习内容将学校教学进行相应调整,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比较系统的技能培训,到企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以减少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顾虑。在校企双赢的目标指引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共同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和实训体系,注重学与用的结合,使学校教学与实习内容有机衔接。

(五)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正确反映实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应对实习学生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而不是简单、单一的评价方式。学校应建立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考核体系。对于企业,应将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综合学生的实习总体表现,给出考核成绩;对于学校,根据带队老师给出的考核成绩和学生实习小结的得出考核成绩;对于学生,由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经验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所以也可以对自我作出评价。学生实习的最终成绩,应结合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结果,并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总的比例应遵照“企业为主,学校、学生为辅”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程云燕,刘永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3]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06(12)

[4]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5]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评价 顶岗实习待机制保障[N].中国教育报, 2010-01-11

[6]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7]甘宇红.优化顶岗实习模式 创新职业指导方式[J].高教论坛,2009(10)

【作者简介】李一国,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

(责编 黎 原)

作者:李一国

对口协议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浅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学院对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实习期间监管缺失以及实习后期信息反馈整理不完善等,借鉴管理学中的过程管理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问题;对策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训练提升的重要依托,是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笔者亲身参与了2010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全过程,认识到顶岗实习是学院对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夯实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对于学院、学生和企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目前,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仍有很多的问题和不完善的运行体系和机制亟待解决,本文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过程管理的内涵及顶岗实习实行过程化管理的重要性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管理覆盖了组织的所有活动,涉及组织的所有部门,并聚焦于关键/主要过程,它包括过程策划(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检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有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是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的,旨在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重视顶岗实习,实行过程化管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夯实理论知识、形成整套实习经验来提高就业竞争力,切实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建立人才储备库以备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二、 顶岗实习中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实习重要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当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生时,学生们并不积极响应,很多单位的招聘计划完成不了。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把顶岗实习看作就业,对于来校的企业挑三拣四,考虑地域、薪酬、岗位等因素;二是,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必修的课程、是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缓冲,学生对此没有清醒认识,对实习有抵触心理。

学校对实习安排仓促,缺乏对企业了解。第一,对部分招聘企业的资质、岗位数量和专业对口率不了解,是导致实习期间学生离岗离职的原因。第二,未和企业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未能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是造成顶岗实习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第三,未对学生做实习前的辅导,如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实操学习方法的掌握、安全防范意识的加强、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企业忽视实习意义,当学生为廉价劳动力。首先,企业往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顶岗实习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1],故在校企合作中的意识和积极性都不高,仅充当配角。其次,多数企业是在缺工时来校招聘,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以缓解用工短缺之急,未考虑顶岗实习是企业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有效方式。

(二)实习期间监管不到位

1.学校缺乏监管,学生流动性大,存在安全隐患。第一,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远离学校且较分散,是学校监管的薄弱环节。尽管依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要求校内指导老师按月按周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学生,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2],这种监管实际上是缺位的。尤其是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只要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就很难与其联系,使学生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第二,指导方式有欠缺,学生状态难知晓。学校和指导教师参与度不够,通过电话、QQ和邮件这种“放风筝”式的沟通方式仅能获得学生在岗的信息,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沟通以及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提供帮助,工作方式常常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放羊式”管理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第三,与企业权责不明,相关保障未落实。学生去企业实习,既是员工又是学生,其权益应该受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保障。但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问题意识淡薄,既未与企业就安全保障问题达成相关的协议,也未给学生购买实习保险,造成学生在企业遇到安全事故,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学生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2.企业缺乏责任心,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第一,目前多数企业招聘实习生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缓解用工难的问题,他们急需的是具有较强技能和实战经验,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员工 [2],而高职院校的“准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实习生企业没有制定和形成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储备流程,而是把学生当成临时工,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和无工伤保险等都是造成学生离职率高的因素。

第二,尽管学校都与企业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但具体责任条款是没有真正落实的,甚至有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只是利用其广告宣传效应,进行炒作,或打着校企合作的旗号获得扶持,而本身既不会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实训场地进行学生技能提升,也不会有太多的岗位需求。

(三)实习结束信息反馈整理不完善

顶岗实习结束后,是制订下一轮实习方案的最佳时期[3]。然而实际情况是:首先,学生交回的顶岗实习手册只是检查是否完成,指导老师未对手册内容进行审阅及信息的整理与总结。其次,实习结束也是学生回校办理离校手续期间,时间匆忙,没有组织开展顶岗实习交流会,未收集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问题和建议。再者,学校没有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开展系部之间的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为下一轮的实习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案。

三、 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若干对策

(一)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前期策划

1.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保证管理过程的规范化。首先,制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办法》以及《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保障实施条例》等文件,以加强顶岗实习管理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性,实习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其次,制定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内容,要求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目的及方向并自主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2.加强岗前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适应角色的转换。首先,离校前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帮助学生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实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实习动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薪酬与工作付出的关系,尽快适应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其次,召开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会,做好实习前的交流与沟通工作。每个指导老师安排20-25名学生,在实习前开一到两次交流会,互相认识并填写顶岗实习登记表(本人电话、QQ和家长电话以及顶岗实习单位的名称、负责人和负责人电话等),学生领取顶岗实习手册并认真学习《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内容。指导老师要在交流会中与学生建立感情,取得信任,强调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

再次,岗前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习阶段实际上是学生预就业阶段,学生既是实习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生在实习阶段干得好留在企业转为正式员工的机会就更大,因此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也是其作为企业新员工的试用期,对于学生来说要好好把握做好规划。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规划自我;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积极落实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以保障学生利益。首先,对于院系来说,要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积极落实有资质、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然这其中需要政府的积极主导、学院的积极落实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其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必须主导完成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实习薪酬、住宿和工伤保险等,以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人生和财产安全的保障。

(二)落实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中期实施与监控

1.生产实践严抓共管,执行考核制度,做实“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校内指导老师每周和学生联系1次,和企业指导老师每月联系1次,并将每次联系内容记录和整理。其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按实习安排,将一周一记事、一月一小节认真记录在《学生顶岗实习手册》上,企业指导老师要认真检查并给与评语,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与企业指导老师沟通并了解情况,还可以在下企业时再进行审查和考核。再次,校内与校外指导老师共为考核人,考核项目包括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团队精神、实习纪律、实习态度等方面。严格实习考核制度,就能使顶岗实习按时、保质完成,就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实习、学到真东西、打好就业基础。

2.手段多样,管理用心,负责到底,贴近学生。校内指导老师在顶岗实习管理期间,要做到“耳到、人到、心到”。首先,“耳到”——信息沟通常态化。指导老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融入学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E-mail、飞信和QQ等信息手段与学生始终保持零距离接触[4],保证管理工作开展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人到”——定期到学生身边去督促和落实顶岗实习的完成。面对面的沟通相较于远距离的交流最大的好处是,缩进与学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深入学生中帮助其转换角色、适应环境和完成实习任务;再次,“心到”——建立信任,负起责任。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期间,学校和指导老师不要为了管理而管理,将管理流于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地用心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是胆怯的、是紧张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是他们依靠,只有话语的交流是不够的,更多的是用心交流、用心帮助、用心关爱,让他们顺利地迈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3.加强与企业联系,搭建沟通平台,明确双方权责,做好跟踪管理。首先,建立与企业的定期沟通机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安排顶岗实习企业负责人,使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沟通常态化。一是,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与生活的近况,及时与单位负责人一起共商学生实习期间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二是,企业负责人也要管理学生按时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并对其表现给予评价和考核,以便实习结束后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其次,明确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企业与学校的权利及义务,并严格按责任条款处理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权益。

(三)完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后期评价与改进

第一,信息反馈。一是,开展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收获、体会、意见和建议;二是,对学生交回的《学生顶岗实习手册》进行认真整理,包括学生在手册中记录实习的感悟、经验、困惑、困难等等,手册上的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的评语、意见等;三是,开展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的顶岗实习座谈会,收集整理老师们对顶岗实习体会、意见和建议。

第二,质量评价。一是,参考反馈的信息,评价此次顶岗实习。二是,指导老师依据《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总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按照评价表的指标逐项打分,并给出最终成绩。三是,学生按照教师顶岗实习评价表给指导老师打分。依据表格成绩,就能够理清此次顶岗实习质量是否达标或是优秀。

第三,整理归档。一是,关于教学方面的改进,在原来的简单的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加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二是,关于课程安排方面的改进,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比例安排更合理,重点突出、形式多样,使之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三是,关于专业设置方面,要与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适时开设新专业;四是,关于实习方面的改进,要丰富学生实习形式:可与生产性实习;寒暑假见习;毕业前顶岗实习。

四、 结语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心态和学习积极性,为此要不断总结、详细规划、严谨操作,更要重视过程管理,指导学生转换角色、适应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岗位和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岗位和形式、学会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我目标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徐礼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7):113114.

[2] 邵 政.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预就业阶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1(14):7274.

[3] 杨 晶,丁海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初探[J].时代教育,2011(11):1112.

[4] 杜庆才,孙兰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2(11):130132.

作者:谢霖杜祥军

上一篇:格式合同霸王条款规制论文下一篇: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