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24-04-09

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篇1: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元谋县平田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校本教研为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校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回顾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历程和学校教科研、校本课程的研究,对照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我们有以下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建一个生机蓬勃的校本教研保障体制,让校本教研滋生活力。

1、领导班子理念创新,步子坚实。

围绕我校的办学目标,学校领导坚定地走课程改革的发展之路。学校领导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多次讨论学校的校本教研培训问题,充分认识到进入新课程改革的行列,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点无可非议就是要抓好校本教研。我校校长率先垂范,亲自进教室上课、参加教研活动,组成了强大的校本教研领导班子,为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作出了表率。

2、校本教研网络清晰,职责明确。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教科室成员为核心的校本教研的指导、研究小组,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落实教育资金,抓好学校的教学装备,为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创造条件。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制订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指导校本教研辅导员开展工作,落实校本教研规划,做好校本教研的登记、考核,材料归档工作,及时总结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经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

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思想,坚持不懈探索实践,建立了一个富有成效的教研工作模式。

1、加强研究,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个突出表现,形成了边教边研的校本教研工作模式。建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专题讲座、听课、评课、说课、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条件。加强与名校、示范学校及教研人员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争取专业指导与支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倡导合作研究、个人反思,积极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因此,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两年,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获奖48人次,目前,我校教师大专本科学历达76%,小学高级教师占35%。

2、注重引导,稳步上升,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我校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致力于提高学生心理自律、思想自强、行为自制、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整体素质,着力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竞争精神、创造思想和生存能力,广大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

3、利用优势,积极承办教研活动,成为校本教研的起点。我校始终牢记“质量立校,科研兴教”的办学思想,牢记教育科研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教研为依

心理健康教育自学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摘录业务笔记10篇以上,写教后反思15篇以上,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科论文。其次,因人而宜,自主选择,创设菜单式学习的平台。组织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开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培训。发挥县级名师、学科带头人、优质课教师的教学骨干作用,定期举行课改论坛。第三,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创设互动式学习的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和评课技能的培训,创设教师间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抓好师徒结对活动。要求师傅上好引路课,徒弟上好创新课,师徒相互听课、交流。第四,走出去,请进来,创设拓展提高的学习的平台。要求相关教师积极参加高级研修班及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给教师创设更多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第五,压担子,练内功,创设施展才华的学习的平台。充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校的带头作用,并推出新人,打造品牌,为他们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展示教学才华的舞台。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自信地看到,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了平田小学的校园,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课堂到处充满了生机。

元谋县平田小学 2010年8月15日

篇2: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了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及时化解和消除不安全、不稳定、不文明的因素,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根据县教育局有关全力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活动工作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文明坤 校长 副组长:李艳阳 法制副校长

李华富 副校长 张春海 工会主席

成 员:文自勇 总务主任

王诚仁 政教主任 康 虎 教务主任 普玉成 少先队辅导员 各完小负责人

二、制定了目标任务

坚决防范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有效调解校园内各类社会矛盾,防止各类校园矛盾纠纷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或刑事犯罪案件,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

三、制定了工作要求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把“ 事要解决” 作为矛盾纠纷排查活动的重中之重坚持力量下沉,有效疏通民意渠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强化不稳定因素排查,有效化解矛盾事件。坚持法要管用,有效解决缠访事件。坚持活动结束后机构不散、人员不散、工作不停,有效确保有关人员满意。坚持信息畅通和及时报送,努力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确定了工作主题

“尽职尽责,热情服务”,变上访为下访,主动热情服务群众、家长,力争把各类涉教矛盾纠纷化解在校内,确保“小事不出校、大事不出镇、疑难事不出县”

五、确定了工作原则

坚持责任明确、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妥善解决原则;坚持事要解决、法要管用、矛盾化解、群众满意原则;坚持有话就说、有怨就诉有难就解、有事就办的原则。

六、工作措施

一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重建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

二是将社会矛盾与环境卫生大整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将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出现主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矛盾纠纷理顺、分清,着力解决,不断完善。

三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感恩相结合,继续深化校 园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深化“小手牵大手”活动内涵,让师生、家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逐渐将各种怨气、矛盾纠纷转化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上来。

四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环境净化相结合。全面摸排校园内可能仇视危害社会的重点人员、执意上访人员、“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人员,逐一落实管控措施,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五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挂包帮活动相结合。对学校内疏离出的问题矛盾,实行校领导包教师、教师包学生机制,形成做到每个问题(矛盾)有人管、有人参与、有人解决、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

七、工作成效及经验

本阶段,通过平田小学“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努力工作,学校没有出现大的纠纷和矛盾,分析其中的工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时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2、强调理性爱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

3、加强对各类不和谐事件的防控工作,努力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

4、加强学校与村组、家长、派出所等的沟通协调,共同力保学校平安和谐。

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应将“小手牵大手”活动持久深入的开展下去,让学校积极、正确的教育影响周边地区,为创设“和谐平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下阶段工作打算

1、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机构人员职责,加强对各类矛盾事件的预防,力争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作用,深化“小手牵大手”活动。

元谋县平田小学

篇3: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一、受援对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转变, 受援高校范围实现了西部地区的全覆盖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首批确定国内13所一流高校与12个西部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各一所高校结为对口支援关系。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 、宁夏大学、西北大学 (陕西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重庆医科大学、广西大学、西藏大学和新疆大学。在总结首批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 教育部于2005年再次扩大6所新疆地区本科院校为受援学校。之后, 又先后实施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高校、西藏高校”等专项计划。2011年, 教育部又将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5所国家民委所属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范围。如今, 已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了67所受援高校, 涉及高校共160余所, 受援高校的范围覆盖了包括西部18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部西部地区。

受援对象由点到面的转变, 使得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形成了梯队式发展的格局, 不仅出现了一批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更有一批第二梯队的高校在不断成长。以贵州省为例, 第一批受援高校仅有贵州大学。在教育部的重视和支持下, 在贵州省的强力推动下, 也受益于浙江大学无私和全力的帮助, 贵州大学于2005年就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序列, 同时在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院士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领域实现了十几项“零”的突破, 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 还是师资队伍水平, 或是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快速提升, 不但成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的标杆, 而且与东部地区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继贵州大学之后, 对口支援工作又增加了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毕节学院等, 这些第二梯队的高校通过对口支援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一些特色学科的建设成效显著,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工作任务实现了从提高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

单一任务到提高受援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综合任务的转变, 使受援高校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1年, “对口支援”工程实施之初, 教育部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 以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争取用五年的时间, 使受援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 为受援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 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作。至2009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时, 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受援高校综合实力普遍提升, 贵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5所高校先后步入211工程院校行列。二是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 首批13所受援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总共只有5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65个, 硕士点488个, 到2009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5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288个, 硕士点1493个。三是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明显上升, 从根本上提高了受援高校的办学实力。以首批13所受援高校为例, 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从3800多人增长到11200多人。四是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服务能力, 推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8年多来, 对口支援双方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

为了推动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育部在2011年举行的对口支援10年工作总结会上, 及时调整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内容要求, 提出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要实现四个显著提升, 即通过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 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高校管理水平。对口支援工作任务的调整, 既是在前一轮对口支援业已取得成效基础上有关工作的自然延伸, 也是西部地区高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要求, 同时也更大地发挥了不同类型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使得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各显其能的良好局面。

三、核心目标实现从服务受援高校发展到服务受援高

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 促进了受援高校办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在制定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时, 教育部从推动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 提出要把服务和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目标, 要求对口支援工作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 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 为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也就是说, 对口支援工作要成为东西部高校联合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 并通过服务西部发展推动东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

在此目标的驱动下, 许多对口支援高校在工作中紧密结合各地发展需要, 将支援的力量直接延伸到为当地经济服务中去。如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对口支援工作, 就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学校之间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活动, 还包括对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两校积极开展了三十多个合作研究项目, 其中“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肉牛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被科技部作为“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项目, 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该项目以高校+基地+农户的模式, 直接带动32万农民脱贫致富, 大大支持了贵州省的地方经济建设;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对口支援期间, 不仅关注青海大学的发展, 同时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青海省服务, 省校之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2010年与青海大学、青海省共建三江源研究院,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综合利用及野外台站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 申报国家及省级相关项目和实验研究基地, 并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在与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十二年中, 不仅让石河子大学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利用共建的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院为新疆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2012年, 浙江大学利用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的契机, 与新疆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开展四方合作, 旨在借鉴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科技创新联盟 (浙江省) 和浙大近十年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功经验, 通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整合多方资源, 形成合力, 推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这些有益的实践, 一方面使得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 尤其是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 直接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支援高校通过服务西部地区, 拓展了学科发展的空间, 获得了办学资源, 同时锻炼了队伍, 西部地区也引进了更多优质的教育科研力量和技术成果。

对口支援工作目标的转变, 强调了西部高校办学定位以及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这种变化, 不仅使西部高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客观上也驱使东部地区高水平的高校更多地与西部高校联手, 参与西部地区的发展, 这对提高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也具有全局的和战略的意义。

四、工作模式实现了从结对帮扶到团队式帮扶的转变, 使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竞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对口支援初期, 工作上采取的是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 即一所东部高水平的大学对口支援西部省份一所大学。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是任务明确, 职责清晰, 可以使支援学校全力以赴完成其任务。缺点是由于支援高校学科所限以及精力财力所限, 难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高强度的支援效果。2010年、2012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 组建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组长单位的17个高校团队, 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17所高校。组织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19所高职学校, 实现了对新疆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 这种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模式, 已经快速显示了效果。以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为例, 两年来, 参加团队式对口支援的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部大学五所高校, 在组长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组织协调下, 一是在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了校领导互访制度、例会制度、秘书处工作制度、简报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重心下移机制等;二是在工作成效上下功夫, 五所高校都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脉优势, 围绕塔里木大学办学目标着力推进塔里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利用与新疆建设兵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项目, 加大对塔里木大学年轻教师学历提升工作力度;与此同时, 在中国农大牵线搭桥下, 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塔里木大学人才培养特别专项”, 支持塔里木大学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 并共同申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浙江大学帮助塔里木大学实现了几个突破:实现了文科科研重大突破, 在浙江大学的全力支持下, 塔里木大学成功申请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科技部文化创新项目, 总经费达到900万;开创了中国西部高校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三兄弟合作的先河, 拓展了塔里木大学国际合作的渠道;人才引进也实现了新突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成为塔里木大学第一位昆仑学者, 并且由他资助100万成立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讲研基金;北京化工学院、东华大学则重点帮助塔里木大学化工和纺织学科的筹建与前期的人才培养。

这种工作模式转变的意义, 一是能集中优势, 汇聚更多资源, 形成强大的工作实力。团队中各支援高校承担对口支援任务都是各自最强的学科, 因此, 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受援高校需求为导向, 围绕受援高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按照“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的方针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团队之间既是工作伙伴, 客观上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相互之间学习借鉴, 形成了对口支援工作竞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篇4:对口支援助力新疆教育发展

一、教育援疆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19省市教育援疆项目规划投入资金97.61亿元,占援疆总资金的15.3%,截至2013年6月底,已投入资金65.01亿元,超过五年教育援疆规划投入资金的60%。通过教育援疆的助推作用,新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显著提高,部分指标已跃居全国前列。截至2013年底,新疆学前三年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28%、79.04%、29.16%,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19个、12个和7个百分点。

一是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6月底,19省市教育援疆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59.3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84所,建设面积达383.58万平米,其中,新建改扩建双语学校171所、中等职业学校36所。援疆项目注重向南疆三地州倾斜,北京、天津、安徽、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江西和深圳等省市帮助南疆受援地区新建改扩建学校110所,投入援疆资金31.68亿元,占教育援疆基建项目资金的53.4%,建设面积180.98万平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是突出重点,教师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19省市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把受援地区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育援疆的重点。截至2013年,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长短期结合的各类培训,已培训自治区和兵团各级各类教师3.9万人次。各援疆省市结合受援地区教师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许多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模式,浙江省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把阿克苏地区5000多名35岁以下教师全部脱产一年轮训一遍。安徽省面向和田皮山县建立了远程同步培训平台,请名师同步授课、释疑解答,形成了建机制、搭平台、配设备、“送出去、请进来”四位一体教师培训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时空距离,增进了两地教师的感情。

在大力实施受援地区教师培训的同时,19省市还选派专家、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2000余人赴疆支教讲学,给受援地区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受援地教师的眼界,涌现出刘雨霏、杜增勇、朱克敏、张兴刚等一批优秀援疆教师先进人物。湖南、湖北等省发挥本省名校优势,在受援地区举办分校,组织名校骨干教师团队援疆,迅速提升了受援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成为当地受百姓推崇的名校。目前,内地369所中小学与新疆40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了新疆和内地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三是实招频出,多项工作齐头并进。教育部组织动员71所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团队式支援新疆30所本专科院校,实现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选派40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任教讲学,开展互访交流900余人次,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受援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在援疆高校的支持下,新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活力明显增强。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2011年开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教育部安排天津、辽宁等9个东中部省(市)的31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院校开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已累计招生9000余人,部分援疆省市还举办了对口支援高中班,累计招生5400人。各地还动员本省市企业和机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片爱心滋润一方热土,增进了两地各族群众的感情。

二、教育援疆的主要经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推进新疆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援疆省市各级领导坚决落实中央要求,高度重视教育援疆工作,主要领导到新疆考察援疆工作,都要深入学校一线,实地听取当地学校教师的意见建议,现场办公,帮助受援学校解决问题。二是统一部署,优先安排。援疆省市根据自治区和兵团总体要求和整体部署,密切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援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全力推进各项教育援疆工作。三是健全机制,明确责任。援疆省市普遍建立了省级教育援疆工作联动机制和与受援地区的对接机制,在前方指挥部成立援疆项目实施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教育援疆项目的联络、协调和实施工作。

(二)落实项目、加大投入是推进新疆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抓手

一是立足当地需求。援疆省市始终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坚持“输血”、“造血”两结合。除了增加教育援疆资金比例外,还根据受援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及时新增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援疆省市始终抓住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重点任务,下大气力推动,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缓解受援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和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问题。三是优化项目管理。援疆省市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加强指导,细化措施,把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重视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益,充分发挥每一位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因地制宜、提高实效是推进新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是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省市从新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出发,突出教育援疆治本之策战略地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实现教育援疆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是找准切入点,以局部推动整体,推动受援地区教育整体发展。三是探索具有特色的工作方式和优化管理过程,确保责任到位,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实效性。

(四)勇担责任、倾注情感是做好教育援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动力

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这是所有援疆教师的真实写照。三年多来,援疆教师把受援地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受援地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真心真情真干,涌现出一大批真情援疆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责任意识和深厚情感把两地人民群众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着人们把教育援疆作为长期奋斗的事业,很多教师在结束援疆支教任务后依然情牵梦萦那方水土、那群乡亲、那所学校,主动发起和组织各种民间帮扶活动,继续发挥余热。援疆干部和教师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新疆人民的真情和敬意,不少援疆教师的事迹一直在新疆人民中广为传颂。

回眸过去,成绩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教育援疆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新疆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篇5: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自检自查报告

元谋县教育局:

根据《云南省文明学校评选条件(十有十无)》规定,我校对照十有十无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经过自查,我们认为,平田乡太保希望结合学校特点,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 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团结文明,开拓创新” 的校风;“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的教风;“积极主动,刻苦认真,勤学好问,全面发展” 的学风。学校以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审美、会创造” 的21世纪新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坚定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科学的管理和育人体系,使学校办学呈现出生机。

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重视师德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严格执行《小学

目前,全校教职工紧紧围绕在学校领导的周围,努力学习,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新的目标奋发。为此,我们认为我校一直具备了楚雄州文明学校的条件,并且文明成果得到巩固、扩展,敬请上级领导审核复查。

特此报告

元谋县平田乡太保希望小学

篇6: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禄丰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腰站小学高度重视学校对口支援活动,按照“真诚帮扶,携手共进” 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学年腰站中心小学继续对口支援小铺子小学。一学年来,我校以多种形式接受腰站中心小学的对口支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1、2011年10月26日,腰站中心小学由完小校长刘春宏带队到小铺子小学,选派县级骨干教师普学艳、普国艳,校级骨干教师刘春宏、鲍长翠、普学艳分别上了一节语文、数学示范课,并进行了学科教学模式运用经验交流,帮助小铺子小学教师提高对学科教学模式的内化与理解并指导运用方法。2、2011年11月17日,腰站中心小学校长刘春宏、校级骨干教师张秀梅到小铺子小学参与小铺子小学首届教学开放日活动。两位就创新教学开放日形式,不断改进教研、少先队及工会小组的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进行了交流探讨。3、4月11日下午,腰站中心小学组织学校5名教学能手在教导主任、完小校长的带领下,奔赴小铺子小学开展为期半天的“送教到校”教学交流活动。腰站小学教导主任潘定学老师,中心完小普学艳老师、顾宏老师以观摩课的形式送来了“主动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式,受到小铺子小学全体老师的一致好评。尤其潘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摆》,以巧妙的实验设计、精准的课堂导语、娴熟的实验操作和民主包容的教学风格、良好的科学素养给参加活动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名教师还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走进课堂听课,寻找帮教突破口。观摩课结束后,中心完小校长、教研组长针对小铺子小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备课、有效预习、有效探究、有效练习、慎用小组合作六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并真诚邀请小铺子小学教师到中心完小观摩学习。4、2012年6月6日完小校长率普发毅、鲍长文、陆萍先、普建华四名班主任到腰站中心小学参加中心小学参加复习课教研活动,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县级骨干教师鲍长翠、普学艳分别就高年级数学、语文学科复习方法进行了课堂展示,完小教研组长交流了完小复习活动的复习、管理等方法,为我校教师后期的复习明确了目标,指引了方向。

二、取得的成绩

1、加强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学校搭台,教师唱戏,职责明确,互利双赢”的良性互动新机制,使对口支援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以活动为突破口两校间、两校教师间建立了更加高效的联系沟通机制。两校在活动参与,工作协商等方面建立了良好互动机制。同时,两校教师间的教学互动交流、少先队、班级管理等工作也在此活动的推动下进一步升华。

3、通过定期组织对口支援活动,召开研讨会、组织校际教研活动等方式,为两校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转变、学习技能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活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的对口支援活动虽然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上尽力做到合理,既有学期初的新课教学示范又有学期末的复习研讨交流,同时在课程、人员安排上尽量满足受援方的需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口支援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次活动都仅仅只进行课堂展示、议课等内容,而其它方面如教学研讨、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德育特色创建,教师间的工会交流活动等未能组织安排。

2、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寄希望于支援方帮助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问题,对支援方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没有灵活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虽然在开学初就提出了主动派教师到腰站中心小学全天跟班学习,但始终未能有效实施。

篇7: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12月4日,国家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工作总结大会”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表彰大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6所支援高校和贵州大学等46所受援高校分管对口支援工作的校领导参加会议。大会由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大会表彰了39个典型经验集体和164名突出贡献个人。我校荣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称号,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获得“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我校助理巡视员谢田凯代表学校参加会议并接受典型经验集体授牌,并代表典型经验集体作大会发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大学将继续与浙江大学一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支援项目,不断增强贵州大学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

采编:化工学院

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成功召开 12月13号下午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在北校区礼堂隆重召开,会议主要由校团委书记刘琪组织召开,参加会议的是13期团校全体成员。

会议主要分为三项内容。第一项领导书记为大家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思想内容,让同学们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第二项内容为分发两千七百余名团校学员的结业证书及表彰本期团校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学员。我们化工学院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先进学院的同时又有19名同学获得优秀学员称号。最后书记就共青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我们提出了要求给予了殷切希望,她要求我们“立大志向,习大智慧,练大才干,有大气度”,使在座的所有同学受益颇深。

通过召开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我院学生深刻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培养了关心社会百态的优良习惯,为踏上社会,成为国家栋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畅想贵州大学的未来在他们的影响下,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采编: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引领爱护校园环境新潮流

2012年12月12号,化学与化工学院部分同学在校园里发起了一场以“爱护校园环境”为主题的活动。中午两点正是上学的高峰期,我院部分同学在路旁开始了他们的宣传,他们一般发传单,一边高举着自制的宣传牌子。在宣传过程中,有很多走过路过的同学不愿配合我院同学,不接收他们分发的传单,但我院的同学不放弃,极其有耐心地一个一个的分发给走过路过的同学。之后路上上学的同学少了,他们就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歩,打扫校园。在打扫的过程中,他们主要清扫树下的垃圾,真是不扫不知道,扫了才知道,树下的垃圾主要有烟头,果皮等,最多的是吃热狗留下的竹签子,数量惊人我院同学目瞪口呆。最后,他们就把垃圾给清扫干净。

这一次的活动中,我院部分同学的目的是: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同时提醒一下同学们,贵大是我家,环保靠大家。通过开展这一次“爱护校园环境” 活动,我院率先走在低碳环保的前头,引领整个校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低碳环保之路。我院同学带来的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采编:化工学院

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汉族成人礼活动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我校文化书院举办了由汉服社与精神文明中心携手举办的汉族成人礼活动,引起干群高度兴趣及极大关注,具体如下:

1.个人踊跃参加,我班同学不但积极报名参加成人礼,同时也参加了其他辅助项目,帮助活动仪式更好更快的完成,并在活动期间,不顾天气寒冷,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充分体现我班同学坚毅的个人精神。

2.干群大力支持,努力为活动宣传,干群积极为活动张报海报,向同学宣传介绍本次活动,为活动的顺利举行前的宣传做出巨大共献,体现了干群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

3.积极探索本次活动精神,干群在参加活动时,主动深入了解活动内涵,提前了解汉族传统精神与风俗,体现干群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

在干群的努力下,汉族成人礼活动圆满完成。通过积极参加汉族成人礼活动我院学生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面对困难挫折更有勇气和毅力如一晚长大。在活动中他们极大增强了集体意识,深刻体会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在未来能经常举办并积极参与其中。

篇8: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自2001年教育部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以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已开展15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启动和实施阶段。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对口支援计划正式启动,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由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1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1所高校的82个一级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深入展开。

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时期,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重点加强受援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2006年教育部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采取多对一的方式,由35所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地区6所高校,实现了对西藏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第三阶段:2010年—2015年。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口支援工作要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目前,支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至94所,受援高校由原来的13所扩展至67所,以政策为支撑、以支援与受援高校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国家通过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东部带动西部,“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一种形式是把东部地区丰富的财税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借力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口支援模式分为边疆地区对口支援、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和重大工程对口支援三种政策模式[1]。目前,主要是援疆、援藏、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和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对口支援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灾区的恢复重建,对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附带促进地区稳定、生态补偿、民族共同发展、灾害应对等功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特殊性,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各地区各族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在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本质。在对口支援中最突出的是援藏、援疆,西藏和新疆的发展较为特殊,是西部地区发展的短板,对新疆和西藏实施大力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是全面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带动区域间的协调、均衡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纵深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加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的发展建设尤为重要,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建设的重点之一,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财政转移支付意义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旨在通过国家对西部高校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扶持项目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和东部地区高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对口支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全面提升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这两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既关系国家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口支援着力使西部高校成为本地区人才、技术、创新的中心,发挥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本质上体现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政策精神,是以教育为中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支援高校广泛参与的援助体系,是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支援高校智力资源、物质资金向受援高校转移的过程。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讲,是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运用行政手段把东部发达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东部支援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受援高校,搭建起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渠道,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两种模式。

(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国家通过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渠道。

1. 重点高校建设

教育部与相关省(自治区)开展重点高校共建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10年中,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质量工程”项目

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质量工程”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在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室,支持西部高校教师和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十一五”期间为例,中央财政投入了5520万元,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锻炼学习[2]。“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资助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3]。

3.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1年,受援高校一级博士点总量由6个增长至115个,二级博士点由102个增长至592个,一级硕士点由73个增长至632个,二级硕士点由773个增长至2229个[4]。学科建设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支援高校的援助,更离不开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有力支持。

4. 科研支持

在科研方面教育部侧重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注重提升西部高校科研能力。2001年—2011年,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项[5]。

5. 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

2011年教育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虽然培养经费财政拨付给支援高校,但是主要受益方却为受援高校。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对口支援工作,安排给西藏教育厅、贵州教育厅、云南教育厅和青海教育厅共计2500万元,支持各高校加强对口支援工作。

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纵向财政转移模式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这种财政转移模式主要是专项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的特定目标。此外,以支援高校对口援助受援高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支援高校对受援高校的支援主要体现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支援高校主要是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本科生联合招生等方面开展支援工作。

1. 队伍建设

支援高校除了接受受援高校教师进修干部挂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向受援高校选派高水平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是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口支援工作10年间,共有教师干部12人次到西部高校任教挂职,开展短期讲座学术论坛27次。

2.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受援高校发展的关键。如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援助下,西藏大学2003年开办了工科专业,填补了西藏高等工科教育的空白[6]。在中国人民大学支援下,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3. 本科生联合招生

对口支援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协调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本科生联合招生是贯彻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如复旦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开展的插班本科生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10年间共联合培养本科生近400名,有效地实现了优资教育资源的共享。

4. 图书仪器设备

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是许多受援高校发展的瓶颈,此方面的援助对西部高校发展至关重要。图书仪器设备的支援能够有效改善支援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高校共接受支援高校投入资金约2107.06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科研设备购置、科研开发和图书及办公设备配备,共接受捐赠图书约51.45万册,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支援高校对口支援受援高校是工作核心,通过对口支援的通道,东部高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大规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是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从本质上就是国家采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四、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依据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不同于省与省(自治区)、企业对企业之间的对口支援,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管控,高校与高校间的对口支援主要是单向的资源流动,是一种特定领域中的强制性的资源转移。单纯地从共同富裕论、政治稳定论、民族特殊论、生态补偿论、基本权力均等论和灾害及突发事变论等伦理观来理解,不能建立起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的合理依据[7]。没有法律和制度化的依据,紧靠国家行政命令来推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也是非常脆弱的。长期发展下去,只能增强政府的行政干预,无法建立起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体制。

(二)市场机制下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效率

横纵两种财政转移方式并存,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依托国家政策搭建起对口支援的整体框架,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横纵混合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固定化的,也不是基于制度化所建立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横纵两方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主要基于国家的政策和对口支援双方的协议,资源的适用性不高,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横向财政转移和纵向财政转移如何实现高效率也是制约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以受援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为例,是以对口支援高校援建为主,还是以国家专项投入为主?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是否以目前国家投入培训资金,支援高校承担培训任务为最优模式?很值得商榷。

对口支援的双方主体与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必须逐渐把单向的对口支援转向互惠共赢,实现“支援”到“合作”的转变[8]。“合作”实质即资源的双向流动,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下,让支援高校不只单纯地收获政治荣誉和社会声誉,也从教师和管理干部锻炼、科研项目开发和地方经济服务中收获利益。以政府主导的体制过渡为政府主管、市场主导、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合作共赢的模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科学发展。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资金支撑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各种资源的流动,最终要表现为资金或以资金为载体,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来源明确、毋庸置疑,但支援高校对口支援的横向资金的来源却难以明确。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本校自身收入,支援高校多为部属院校,资金主要来源于这四个方面。对口援助资金从何渠道来,支援高校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应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既然国家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相关经费必然由国家提供;另一种认为由支援高校剩余财力支出,是多渠道的来源。可以明确的是,支援高校的援助资金不应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既不符合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也不利于资金效用的发挥,也偏离了对口支援的本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实质是由东到西的横向财政转移,主要把东部资源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转移,资金应来源于国家拨款以外的渠道。

(四)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我国高校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对口支援经费如何纳入财政管理体制中,形成规范的预算、支出、管理和审计是当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的难题。以支援经费的预算为例,经费的数额国家没有规定,没有制度上的约束,主要是双方讲政治、讲感情,通过协议博弈的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受援高校直接将项目款项列入接受捐赠中,而支援高校则较难处理,这种半自愿半强制的“援助”很难找到合适科目列入本校支出中。加之没有有效的审计监督,对资金的支出和效益很难评价,容易滋生诸多问题。

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影响。在我国横向财政转移制度尚未构建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长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应加大国家财政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建立完善国家引导、市场主导、东西部高校合作发展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模式,如此才能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均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

[2]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2011年报[Z].2011.

[3]赵婀娜.我国将设专项资金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5.

[4]唐景莉.西行壮歌响九州[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5]刘茜.10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2011-12-07.

[6]教育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Z].2009.

[7]伍文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框架[J].财政研究,2012,(1).

篇9:元谋县平田小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对口支援;发展

一、 教育 “对口支援”的内涵

(一)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

当前,很多学者都对“对口支援”作出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方向不同,所以对“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

根据以前学者们对教育“对口支援”的界定,结合目前教育“对口支援”实施的情况,我认为,所谓教育“对口支援”,是根据我国东西部之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的巨大差距,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达省市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政府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机构、行业或者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支援关系,以干部支援为纽带,支援不发达地区文化教育产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一种政策模式,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教育“对口支援”的原则

发掘优势、共谋发展、长期合作、互利互助这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当地人文环境改善的基本原则。 发掘优势,发掘落后地区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应的文化基地的建设,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

共谋发展,是文化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行为效果关系,是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的目的,也是“对口支援”教育落后地区得以深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合作,是文化教育产业落后地区与支援方关系在时间上的反应,是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持久的重要标志。

互利互助,是文化教育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效率利益关系,是保持教育“对口支援”旺盛生命力的核心。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文化教育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对口支援”具有灵活性

援助一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确定教育支援的重点、难点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可以随时作出变化。同样,不同的负责单位和援建单位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来决定教育援助的形式,总之,教育的“对口支援”是多样化灵活的。

以上都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对口支援”进行分析。其实在教育“对口支援”的实践中。在加强和田地区教育支援的同时,支援方还广泛地开展了对和田地区的经济技术活动和一定区域的经济协调活动,同时协调和田地区内部城乡之间以及中部地区与边疆地区间的教育“对口援助”也向着纵深多元化发展。

二、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对口支援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萌芽,70年代末正式提出并实施,实施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实施中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效用。所以对口支援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新疆教育“对口支援”的中心目标不止是快速有效,而主要是社会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发展。这一“援助”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大规模,在于它试图以全国之力来协助一个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确保2020年在文化教育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在教育发展上有更大的突破,最大程度缩小受援地与内地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对口援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了调整,呈现如下新特点:

(一)教育“对口支援”范围扩大

1997 年以来,内地 14 省市(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以及辽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了“一省市对口支援新疆一地州”。“但由于新疆各地州社会发展起点低以及每个地州地域比较大,所以,对口援疆的实效性没有显著增强。新一轮对口支援将任务细化到县,力争援助对象针对性更强,效果更高。①”“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 10 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 个师,扩大到新疆 12 个地州、82 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2 个师。在支援方中,新增了安徽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达到了 19 各省市②”

(二)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目前全自治区有3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7个,贫困人口253万,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96%,且主要集中在南疆。南疆三地州在2011年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列为集中连片开发区。叶城县总人口为45万,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约11万人,2.17万户,占全县人口的1/4”。③民生问题十分的突出,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穷啥不能穷教育”,可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

因此“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所以,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④。要力争在这样的对口教育支援中能够切实的做到教育“对口援助”的成果具有普世价值,不仅仅让受援助地区的学生教师能收到启发和教育,更能带动当地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风气向良性发展。

(三)准确把握教育“对口支援”的时间周期

首轮援疆实施以来(1997年以来),在教育“对口支援”的最初是采用3年 的时间(每3年更换一批老师和领导干部到相应的岗位),部分地区为一年半,首轮支援每期3年,重视援疆干部和援疆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援疆干部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以利于被支援地区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工作思路、方法和作风,在支援中得到改观。同时在前一轮对口支援中,每一期对口支援为期3年,对于培训发展中紧缺的复杂的各类技术人才、专业性人才尤其紧缺的“双语”教师的培训是要花一定量的时间。并且,这样的时间周期安排更适合支援人员在和田地区展开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对口支援”的要求。

“对口支援”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援建落后地区政策,教育“对口支援”在支援政策中最初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而同时,教育是实现支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能够帮助落后地区的人文气息和社会风气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对口支援”,促进和田地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史非常总要的,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教育的支援也从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发展,相对于之前的教育援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援助中不断改进。(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编号一: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MKSCXY201207)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二: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招标课题(13XSQZ0109)

注解

①新疆都市晨报. 新一轮援疆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制[N].2011 年 1 月 1 日 T2 版

②刘向晖. 援疆工作 14 年回顾与展望[J].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3 期

③叶城县政府宣传办.叶城县概况,叶城县政府门户网站,2010 年 9 月 6 日

篇10: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最终实现了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育一批人才的目标。

2、截止20xx年12月底,开展手术33例,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项,疑难病例讨论19次,学术讲座18次,教学查房31次,业务培训214人次,手术示教33人次,重点培训各专科医师23人。

3、每年签订受援协议,建立了定点支援关系。

4、在对口支援期间,协助我院对麻醉科、神经外科、彩超室等重点学科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糖尿病、甲亢、甲减、痛风病、颅内血肿立体定向技术、B超诊断心脏和外周血管疾患、颈部和四肢血管疾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阴道镜诊断宫颈疾患的诊断和治疗;开展了内科中心静脉导管置留术治疗胸腔积液及气胸、外科急症胆囊腹腔镜手术、妇科剖宫产术中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儿科小儿哮喘的非口服治疗、阴式超声在妇产科疾病检查中应用、胃肠超声临床应用及超声介入等新技术。

5、派驻的医师实际工作能力强,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6、在派驻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临床科室健全了,诊疗科目增多了,医疗设备充分利用了,进一步缓解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7、派驻人员通过组织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各种临床带教形式,为我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缓解了我院人才技术短缺的严重问题。

8、凡下派到我院的人员都是捧着一棵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思想,在单位、个人利益面前他们无怨无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甘谷群众服务,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总之,天津医院对口支援我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给我院带来明显的变化,受援的科室在规范管理、规范行为、规范操作、规范诊疗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和改善,医护人员的医护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门诊量、住院人次同比增长,患者及社会满意度不断上升。

上一篇:心视角的诗歌下一篇:隐水洞导游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