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身的全面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制度不够完善,教学队伍不稳定,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从控制到自主: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摘 要]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实现。应当认识我国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重构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控制;自主

西方国家大学兴起与形成的历史说明大学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短缺不是单纯的数量性短缺、而是一种制度性短缺。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门机构,这一任务主要是通过大学教学活动来完成的,离开了教学,大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良好的教学管理虽说不是取得教学高质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相信,低效的教学管理是使高等教育不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问题是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加强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是促进我国大学教学与改革的内在需要。

一、我国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教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也逐步深化,但是,当前大学的教学管理仍然呈现计划体制下的基本特征,如集权、刚化、封闭等。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着被动式的管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了管理效果,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繁多杂乱,导致管理成本高;又由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又,使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缺少应有的活力,最关键的是基层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不充分,不利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办学机制的形成;大学培养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少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缺少批判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诚如杨福家院士所言:“造成清华等高等院校学生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中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制度:不仅清华如此,中国其他高等院校也都如此”。概而言之,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表现为三个“中心”和三个“不足”。

1.以学校为中心,院系教学管理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校一级集权相对较多,院系教学管理自主权相对不足的问题。学校层次对教学管理采取了集权方式,院系的职责范围与学校层次基本相同,其主要职能是院系将学校制定的教学政策与计划以及有关要求付诸实施。学校层次几乎掌握了教学管理的全部决策责任,院系承担的只是贯彻执行学校层次的决策,从院系的角度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缺少决策自主权。学校统一要求多,各院系创造性少,即“只当家不做主”。在许多大学,教学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务处(部),教务处(部)实际上成了全校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行使全校教学规划和决策、教学组织与指挥、教学控制和评价等多项职能,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则主要扮演一种“事事请示,时时汇报”的“办事员”的角色。特别是实行“大教务”体制的大学,教务处实际上成了位于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之下、介于学校与院系之间的亚校级权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学委员会应有的职能。而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缺少自主权,如在招生上缺少应有的发言权,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缺少主动权,在课程管理上缺少自主权。这样一套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压抑着院系管理积极性的提升,规限着大学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大学教学生产力的发展:

2.以控制为中心,教与学的自由和自主不足

“自由是人成长必需的正当性条件,因为只有自由才能让每个人把自己最好、最优秀的东西发挥出来”,个人只有在自己自主时才是真正自由的或充分发展的。自由和自主是大学教育存在的开始,“真理是很多头脑在一起自由运作的结果”。大学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和自主,师生才能成为实现自己精神成长可能性的自我决断者,才能成为自我升华的自我引导者,否则大学教育就是在模塑、规训甚至是奴役:而目前大学刚性的管理制度。对大学教与学的保障不力,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对大学师生的个性发展关照不多:过强的规范约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过强的共性制约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教学上的发展:以上情况突出表现在:学生转换专业困难;选课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课堂管理制度僵化死板;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不尽合理。一旦大学中教与学的自由没有了,知识和人都带上了物的属性,大学的精神与价值,大学理想与信念也就丧失殆尽了。

3.以管理者为中心,制度的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

我国大学长期在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下运行,必然形成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行机制,相对应教学管理制度的特征是集中控制、服从模式、不计成本、封闭发展。在大学教学管理决策上,以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为首的教学管理队伍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大学民主参与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教学管理系统内,“人”依旧被置于教育或管理“对象性”的地位,依旧是被塑造和被加工的客体,而非教育或管理行为的主体,师生并没有摆脱“物器”的身份和命运。师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程度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也不平等。规章制度往往过于强调师生应遵守与服从的义务,忽视了他们应当享有的自由和权力;过于重视管理者对师生的管制与处罚的权力,忽视了他们应当履行的指导与服务义务。在教学组织运行中,学校教学支持服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者教学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使被管理者在貌似科学、公正和平等的管理机制中臣服而失去个性和创造力。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学生将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所以管理方式也要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提供服务转变,谁提供的服务好,越有人性化,越符合国际标准,学生就选择接受它的服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着重解决提升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提高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等核心问题,逐步形成学校统筹协调、院系管理为主、师生自主发展、服务体系健全的教学管理新体制。

1.管理理念放开:以师生和院系为本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院系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除了要反映学生的利益、给予学生思想自由、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来进行大学教育。“学生就是大学”,把大学教育的全部价值落实到学生身上,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教育根本。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重点,不

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内在的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以教师为本是相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以管理者为本位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本,就必须改变教师缺乏“教”的选择权状况,赋予教师相应的教学权力,保障其教学上的相对自由。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更富有(有知识),更聪明(有思想),更高尚(有道德),关键是教师在对学生起引导作用,“没有教学的自由,教师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也无法造就出来。”阎教学自由是由大学教学工作的精神性、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而且教师的自由是学生学习自由的必要条件。以院系为本,是针对以学校(校部)为本而提出来的。以院系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前提。院系层次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也最熟悉,他们应当最有发言权。以院系为本可以充分发挥院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院系自主发展的欲望,形成院系各自办学的特色。管理理念的放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现代大学精神。

2.校部适度放权:增强院系管理活力

管理学者萨维奇曾对组织管理中的等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在管理的分工与再分工中采用了劳动分工模式的结果。”大学行政信号过强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体追求方向的迷失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应从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从过分集中转向相对分散,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事务管理转向服务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实现本科教学管理的重心由上向下的转移。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少管是管好的必要条件,管好是由管与不管两方面构成的”,大学需要学习更多的是:学会不管:在这种改革思路下,大学及其职能机构“能做”和“应做”的主要是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矛盾协调、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工作。一方面,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要简政放权,让院系自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务处(部)等部门要强化调查研究、规划设计、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督导评估等宏观性、导向性、智囊型、服务型职能。特别要强调教务处(部)等职能机构对院系的服务和评估的职能。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使其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这将有利于促进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院系的教学改革发展,挖掘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和竞争力,最终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绩效。为此,各院系也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用好、用足、用活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行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等,确保院(系)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此外,还应健全和完善教学民主管理的组织制度(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使其在教学管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3.管理制度放松:保障学生学习自由

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前提。学习的自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教学方式的自由,在教育管理上有参与评议的自由。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气氛中,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这是大学教育的优越之处。假如实行的是一种像军校或某些修道院式的教育以极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学生,那么这点优越之处就荡然无存了。”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建立自主学习制度。实施学分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甚至自主选择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制度。注重形成性考核,不以考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在大学中引入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科研学分等;推广免听免考制度;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保持宽容和理解,在制度安排上允许学生学习失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的特点突出的反映在学籍管理制度上。目前弹性学制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与推迟毕业。与弹性学制相配套,大学要适应学生来源多样化、学习需求多样化和休学创业等需要,放宽休学、转学等方面的限制,制订和完善学生休学与转学的规章制度,满足休学创业的需要。

4.管理姿态放低:强化教学支持服务

我国大学的管理问题不是管理不强,而是管理不善,甚至是管理不对,原因就在于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大学的性质关键在“学”字上,一是“学术”(教师),二是“学习”(学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体现出对教学服务的特性。权力意志不能成为大学管理的价值信号,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管理”,更重要是为教学“服务”。过去大学过于强调管理,而且是控制性管理,导致大学缺乏活力和自由,致使大学难以形成或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和教学自由,难以做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难以产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学术思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当然也就难以成为一流大学;管理不是制约人、控制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服务人、发展人、提升人。有了这样清楚的认识,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放低管理姿态,强化服务观念,坚持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师生。

大学最初的建立就是学者在共同学术目标下自由结合而成的学术团体,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学术的逻辑建立内部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形成的是一种学术协商的关系。大学教学管理不能完全套用韦伯的“科学”、“效率”的科层制理论,教学管理最终所关注的是:“以人的变化为标志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此与科层化所要求的‘非人格化的’特征迥然相异”。它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院系为本的理念,重视师生独立、自主的存在,保障院系的相对自由。忘记了自由的大学,是丢失了活力的大学,是丢失了思想的大学,亦是丢失了真理的大学。

[责任编辑:崔颖]

作者:胡春光

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身的全面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制度不够完善,教学队伍不稳定,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等途径解决相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教学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前沿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现在的大学教学管理带着浓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教学管理观念落后,使教学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计划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大学教学片面的追求学科与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于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缺少对新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就制约着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

在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大学中有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教学的基本建设等都存在着种种问题,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建立的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许多大学在执行时的过程中不够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自己对个性的追求,对于课程的学习中就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学校的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缺乏相对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就制约了管理的发挥。

1.3 大学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大学教学管理队伍是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管是在政治上、业务上等都要具备一定的水平。这区别于过去传统观念认为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行政管理工作,不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学校对于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无法得到正视和认可。同时大学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对于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等问题上缺乏相应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影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1.4 大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需要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质量监督体系存在许多问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对于教学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同时对于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工作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容易流于形式。许多大学里的教师是一些老教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缺乏对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学习,缺乏现代化,不能及时与社会潮流接轨,影响了教学质量监督的进程。

二、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2.1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念

在大学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将广大师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师生的监督作用,促使教学管理新界面的形成。同时学校要对教学管理观念进行更新,使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改革与深化,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管理经验,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家教学管理观念。

2.2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我们要积极将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理论等与大学教学进行融合,建立适合大学教学的管理制度,体现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综合考虑其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成功管理经验,将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应用到广大师生中,使之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文化。加强对制度建设的宣传和学习,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制度,在不断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改进不足,使制度不断完善。

2.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作为大学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教学管理人员有着关键的作用。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而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我们必须要科学、规范的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管理队伍中。同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2.4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对于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于外部的教学评估,包括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实施教学基础课程,加强大学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内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监督制度,及时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根据评估反馈内容作出不断改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化平台,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科学规范的对监督体系作出改善和提高。

大学教学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它需要大学全员的参与,管理人员的管理,师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为了实现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大学教学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03):98-99.

[2]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 (1):103-105.

[3]吕鹏.我国大学教学管理价值取向探源[J].教育探索,2012, (7):78-79.

作者:田静

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大学教学管理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激励大学精神对师生行为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大学教学管理存在的文化障碍及其成因,提出培育先进教学管理文化的思路与对策,以促进大学教学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管理文化;文化障碍;文化育人;创新

1.大学教学管理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教学管理文化强调和注意发挥大学精神、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对师生行为无形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居于核心地位,有利于形成创新制胜的校园氛围。

实践表明,大学教学管理仅有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或人本管理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加强文化影响和文化管理。换言之,文化必须渗透到大学教学管理中。如何使文化渗透到大学教学管理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重要的途径是创建大学文化型教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用一种“大学精神”和文化氛围对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显性与隐性的塑造。包括教风、学风、管理方式、师生关系等。高校教师与学生一般对显性的“管制”模式常产生逆反,而习惯接受隐性的“熏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中共同营造的行为准则、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中蕴含和表现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

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对教学管理主客体的文化诉求。一方面,大学教学管理者所面对的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群,这就要求管理者除了掌握管理理论、沟通与激励的方法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如高尚的人品、乐观的态度、宽容真诚、富有爱心等。唯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赢得师生的尊重、信赖和支持,其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充分提高。另一方面,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的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良好的行为要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良好的素质要靠较高的文化养成。

2.大学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大学教学管理的观念文化障碍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元化官本位成就取向在我国社会一直居主导地位。在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和行政人员设置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一些教育信息发布下来需要经过主管校长→教务处→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师等多层系统,教师和学生接收信息的周期太长,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速度。另一方面,象征地位的行政级别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人员流动向行政部门倾斜,导致出现了“信息已如政府一样,行政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人员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场面。”改革开放以来,连续进行多次学校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未突破“官本位”观念,一直未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教学管理领导把教学管理部门看作一个家庭,主要领导就是这个“家”的“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如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教学管理领导掌握着绝对配置权力,掌握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所有大权,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采取“家长式作风”。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当官僚和专业人员在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和权力之网中身居要职时,部门霸权就发展起来了。”在高校教师评价过程中,有些根本不考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所进行的评价,而是教学管理人员以自己的爱好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的做法就充分体现了“家长式作风”。

2.2大学教学管理的制度文化障碍

崇尚权威的官僚文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制度文化障碍。过分集权官僚体制下,高校的决策与信息只能由上级的“命令”,无法进行上达,上级的做法就如《论语泰伯》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重视权威人格轻大众参与,导致下级管理人员的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正如弗洛姆所指出,有权威人格的人特别强调权威的价值,重视以权力的地位决定人的价值,重视命令与服从,缺乏友爱和人类温情。在这种封闭的管理文化下,教学管理决策者与教学管理决策的执行者、教职员工、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最关键的是教学管理决策被看作是学校或学校教学管理部分领导集团的事,广大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被排除于决策过程之外,教学管理决策无法体现一种“公共”特性,其结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管理部门决策的合法性及教职工、学生接受,贯彻决策方案的自觉性。

2.3大学教学管理的行为文化障碍

知足常乐的自满行为,使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心态变得慵懒与消极,上班时间能够打发过去就行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想法随之悄悄钝化。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某人的工作成绩时也暗自将无过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就使得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因害怕失败而循规蹈矩,以至于许多锐意改革不敢承认失败,致使后来者再次重复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忽视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高校教学管理既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对教师的管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行为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研究方面的任务,而更少关注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教师在教学面前显得被动,教学管理创新受到这方面的限制,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忽视了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不能有效地让教学与管理进行结合。

忽视学生权利。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体表现为不够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学生没有资格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方向、知悉并监督学校或院系行使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权利,对学生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考试选择、学习年限甚至宿舍安排都进行统一管理,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

3.大学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的思路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将大学文化与教学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推进教学及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强大的、无形的育人合力,以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文化育人”的全员自觉意识

要想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有全员的高度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育人的全员自觉意识,就是指全体大学人都具有“文化育人”,形成一种自觉认同,并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大氛围和大环境。首先,大学的顶层设计要具有文化育人意识。其次,教师要成为大学文化育人的自觉实践者和推动者。先进的文化理念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传达给学生。教师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主要范本。教师要把文化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把仅仅传授知识拓展为知识与文化的融合,做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3.2努力建设教学管理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设备、手段以及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言谈话语、行为习惯、办事效率等方面。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上。观念文化是深层文化,是渗透到师生心灵中的意识形态。观念文化建设是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观念文化建设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表现为:

3.2.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办什么样的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办学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这种理念通过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要求等体现出来。要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合格人才,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事实上,教育理念是办学的灵魂,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在新世纪,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僵化、保守、封闭的教育理念,树立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教育理念。创建大学文化型教学管理模式,正是这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3.2.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大学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的素养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常常与一定的道德要求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教师应该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与传播者。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素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认识误区,以为教师都是有学历或具有高学历的“文化人”,文化素养够高或比较高了。其实不然,其一,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人不一定都有文化素养;其二,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要从现实着眼,为未来着想,根据教师实际,加大人文关怀力度,鼓励教师自我素质达标。自我素质达标即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过程中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素质。

3.2.3搭建平台,强化服务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定期或不定期从教育教学效果中探索服务的真谛,拓宽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关怀每一位师生,努力使师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团队意识,积极为团体作贡献。在校内,要创建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师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等在这个环境中都能得到满足和发展。高校要依靠民主办学,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听取意见,加强与教职工的联系和沟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集中制,使教职工与学校领导不隔心、无二意,能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理财当家,进入主人翁角色。

参考文献

[1]李洪峰. 关于文化价值的札记 人民日报,2008.9.4

[2]殷磊.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3)

[3]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向华

上一篇:政府证券市场论文下一篇:户籍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