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22-12-13

新课程改革日渐走向深入, 教育在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也在经历着急剧嬗变。在此背景下, 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亮点频频。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现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曾就支架式教学进行过不懈地探索。在此, 谈几点看法, 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方法

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支架式教学应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在此, 笔者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为例来谈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

第一步:为学生搭建“支架”。首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最近发展区”。其次, 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例如重点、难点是什么;学习本节课后能力方面会有怎样的提高等。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 而后开始搭建“支架”。

如讲《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 分析学生情况之后, 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历史转折,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支架。

在教授新课之前展示《领航中国》一段“历史转折”视频:伴随着恢弘的画面, 解说员以浑厚的声音解说着:历史长河中, 有这样一些转折。或许瞬间发生, 但却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几十年, 甚至更长。

看了这段视频之后, “转折”这个词汇便在学生脑海里萦绕。抓住这个时机, 老师便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转折, 再延展到所要学的新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运用多种手段, 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初步建立以后, 就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于是, 便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播放视频《“文革”终结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这是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和修改过的清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多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在涉及指导思想方面的根本问题时, 几乎都与“两个凡是”发生尖锐冲突。当时认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于是, 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问题1:结合视频资料分析说明, 伟大历史转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答案略)

问题2: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结合会议内容指出。

(答案略)

两个问题链涉及了“伟大历史转折”中的背景、概况、意义等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此, 本课接收支架便建立起来。

第三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和协作学习, 以实施素质教育。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于是, 便提出如下探究问题:

探究1: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而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经过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 便得出类似结论:中共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共传统的思想路线。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探究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 但实践效果迥然不同, 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启迪?

组织学生讨论, 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获得正确认识。得出历史启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遵循客观规律。

之后还可以提出研究性课题, 研究新时期家乡的巨变,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

第四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比如, 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评价:其一, 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 及时用计算机打出所学的知识脉络。其二, 检测学生对本课全面掌握情况。利用计算机声响效果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 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成对支架式教学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检测。

二、支架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目标只有恰好落在被教育者最近发展区的公共值内, 才能调动积极性, 教育才有决定意义。”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要把握好支架的度。依据内容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相匹配的支架, 逐步提升学习要求和认识水平。比如, 在《伟大历史转折》这一课中, 问题情境和问题探究的设置, 就是根据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了适度台阶 (见上述)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有可能达到学习目标。

(二)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适时性原则

所谓适时性原则, 其要义在于教学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认知水平相适应, 要与时代脉搏想贴近。

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自我, 追求个性显现最突出的时期。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教学在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要按照适时性原则进行。比如说, 在学习历史课程时, 什么时候提供支架, 什么时候可以拆除支架, 都应当依据于其年龄阶段特征。

另外,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还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贴近我们实际生活, 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说, 笔者在讲述《伟大历史转折》时, 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变化, 这一设计的初衷就是想让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三)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有意义原则

“学习不是被动、客观地接受外部知识的过程, 而是主动地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构建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建构过程中, 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当学生的独立学习以及同伴的合作都无法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时, 教师就应当提供支架, 而且构建的支架应当遵循“有意义”的原则。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嵌入旧的认知结构, 弥补旧认知结构中存在的缺口或不足, 使旧认知结构完善并发展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支架, 就是有意义的支架。

换句话说, 在构建支架时, 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实现认知结构更替是否有用。

支架式教学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 所要遵循的原则自然不一而足, 仍需要做进一步思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攀爬“支架”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主建构。这不仅体现课改的诉求, 也体现素质教育趋势。

虽然支架式教学存在已有时日, 但在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努力探索。

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现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支架式教学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攀爬一个个“支架”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支架式教学,自主探究问题,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苏) 维果茨基著,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1996年3月30日在全国督导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3】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4】 (美) 托夫勒著, 黄明坚译《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6-06-01。

上一篇:浅谈如何转化农村中学的英语后进生下一篇:探讨调节阀的选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