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2022-04-16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1:

基于“双导师制”的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导师在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行的新时代,也是培养合格、同质化住院医师的重要保障。我院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性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结合学生需求给予相关专业临床方面及科研方面的有力指导,为学生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文章以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临床科研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全日制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双导师制;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隨着社会对全面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口腔医学对临床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共行虽然能有效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为把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临床医生提供制度保障,但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仍然有所欠缺[1]。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下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中指出,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良好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再次强调了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探究“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及体会。

一、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一)口腔医学硕士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致含有五个二级学科内容,即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其中口腔内科学又可被进一步分为五个三级学科,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和口腔预防学。目前国内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其中,“专业学位”学生在当前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安排下,一般在完成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学习,完成33个月的科室轮转后方可进行答辩。在这样的前提下,“专业学位”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样一来毕业生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且传统的“一对一”单一导师负责制很难满足学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的训练需要[3]。

(二)口腔医学硕士规范化培训任务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保障。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或协同单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随着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全国范围启动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的重叠日益明显,不仅培养内容繁重,培养模式也过于单一,很多硕士研究生错过了硕士学习期间科研训练的最佳窗口期[4]。尽管传统的培养方式能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学生难以获得思考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不仅无法独立撰写医学论文和开展课题工作,同时也将慢慢失去对临床工作中复杂病例的科学判断,无法跟上医学发展与时俱进的脚步。

(三)口腔医学硕士培养科研重视度不足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硕士培养的主体对象,主体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教育的培养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将获取文凭、顺利毕业看作学习目的,却追本逐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的提高,一味跟随式被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自我观念淡薄,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更是极度匮乏。科研重视度不足,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科研能力的教授与学习也会因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受到影响。

二、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双导师制”探索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导师制的概念主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型私人企业[5]。“双导师制”这一概念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率先提出并推广应用[6]。在近十年来的应用实践中,“双导师制”在教育学专业、药学专业以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当下,“双导师制”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与第一导师进行双向选择,随后根据硕士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安排进入科室轮转,与此同时,根据该学生的课题选择及毕业设计配备一位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锻炼和科研能力培养,在保障硕士研究生顺利轮转的前提下,有安排、有步骤地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着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小讲课、文献汇报等规范化培训内容,需负责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管理[7]。科研第二导师则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进展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同时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理论指导,保障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建立以及相关能力的锻炼。

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立,可有效结合两位导师在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长处,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临床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同时还可针对性帮助学生梳理科研思路,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导师间的相互配合,指导学生积累经验,大大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双导师制”的建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化临床导师资源的配置,缓解临床导师的科研压力,使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科研学习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首先,應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的遴选标准。遵循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负责临床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第一导师应综合考虑导师的临床教学能力、科研经费、科研课题情况进行遴选;负责科研理论指导和方法教授的第二导师应以导师承担课题情况及经费情况作为主要遴选标准。

其次,根据研究方向、临床实践方向在每个二级、三级学科组建个性化导师团队,不同导师团队之间人员可以适度交叉,但不应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不得影响教学质量[8]。这样一来,学生的科研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临床中发现和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可高效的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与不断优化,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化制度,针对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保障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使“双导师制”可以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从而为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建立“双导师制”的同时,应酌情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监督机构,实行人才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督促导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除了职能部门的定期考核和监督外,也应注重学生这一培养主体的反馈和意见,使得“双导师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三)“双导师制”的优点

“双导师制”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在口腔医学中,更是具有独特优势。从培养主体的角度出发,“双导师制”能在保障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其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科研思维的锻炼,同时为其毕业后撰写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打下夯实基础,其对学生的培养是系统的、全面的、长远的[9]。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于临床工作,临床则可以实现科研探究的转化,使其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因此,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硕士研究生们受益一生。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双导师制”是机遇更是挑战,导师团队在带教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导师间头脑风暴和新思维新想法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导师自身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积极性不高

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干医师,在承担常规医、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负责相应的导师工作,使得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增加。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导师任职过程中的诸多琐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导师培养质量评估系统和奖励制度的不足,部分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以及培养内容的认识不足,都可以影响导师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导师沟通不足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也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导师则应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文献指导、课题选题、论文撰写等。“双导师制”不仅强调不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强调各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导师间沟通能帮助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些沟通包括临床和科研培训的内容、方案和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作出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导师工作有效性。师生间的沟通能帮助进行相互了解,学生意见的反馈和反思是督促导师制度进步的关键所在。有效地沟通还可帮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进度,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优化“双导师制”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制”遴选制度

导师遴选要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政治素养,针对不同导师专业能力的鉴定和评估应有所不同,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是遴选合格导师的保障,同时也是组建优秀导师团队的保障所在。临床导师的遴选应着重关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都应纳入遴选要求。科研导师的遴选需保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包括近5年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以及研究成果等都应纳入遴选的考核范畴。遴选的导师应进行科学的集体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动态。导师岗前培训应充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同时还应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责任,才能做好导师的分配工作。

(二)规范“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导师管理制度,保证双导师实施的规范化,严把质量关。应不定期开展学生反馈,对导师管理进行动态监督,监督部门应关注“双导师制”运行现状,并根据学生反馈和导师间的沟通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改进,把有能力的临床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

(三)完善“双导师制”考核制度

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新型导师模式,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将科研成果、临床考核成绩等客观指标以及学生反馈等主观指标纳入考核,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师,应适度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进而督促导师工作,帮助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对于未完成培养内容或培养目标未达标的导师,应做出相应的考核,全面调动导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时还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不同导师课时津贴、工作量计算等优惠政策,设立优秀导师奖,奖励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优秀导师[10]。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口腔材料、成骨、肿瘤、炎症的研究具有极大转化潜能,“双导师制”考核制度中应充分考虑口腔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应量化考核指标,保障“双导师制”以及相应考核制度的顺利执行。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項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在保障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学生科研思维与能力的锻炼,激励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满足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飞,肖刚,郭青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学系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5):715-717.

[2]孙莉.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88-1791.

[3]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7):73-75.

[4]马艳艳,杨凯,郑东翔.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比探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4,22(5):286-287.

[5]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4-58.

[6]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01):65-67.

[7]刘春晓,王小文,吴婧,等.双导师制及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9,3(3):253-256.

[8]夏维.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29-30.

[9]徐佩华,仲志成.研究生培养的多导师制探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38-40.

[10]林欣,戴艳梅,郭怡熠,等.口腔专科医院研究生培养精细化管理模式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2):42-44.

作者:方颖 郭雪琪 赵世勇 魏永祥 宿玉成 王丽萍 葛林虎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2:

《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要] 针对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临床实践安排不足等现状,提出要采取教学内容的深化,以中医优势疾病为指导重点讲授;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穿插中医经典教育,增加课程讲授过程当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结合图表说明,使中医知识系统简明化,便于学习记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合理安排,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以便于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也为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

中医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各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并且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1-2]。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医特色的优势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为主,中医内科是各级中医院病区最大、专业分化最细、诊治患者最多的学科。所以探索中医内科培养临床实用人才的途径与实践,对培养合格的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亦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加之没有牢固的中医临床基础知识,没有灵活的临床思维,这些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示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科学的教学方

法可以对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以及观察力等进行充分的诱导和启发。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尝试,找寻高效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具有开拓思维、革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1 临床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院校所毕业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辨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中医内科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方法[4],形式单一。一根粉笔、一本教材这样简单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一块黑板向学生面对面的传授知识,课堂学习没有新意,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学习缺乏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2 教学过程临床实践安排不足

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也是中医内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由于课间的见习时间较少,部分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与患者交往中自信心不足、紧张等,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常被患者不信任,不理解。

2 对策

通过分析中医内科临床实用人才培养现状[5],我们认识到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改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方法;(2)改变后期临床实习模式,即中医内科以培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的,以课堂教学和后期临床教学两方面为研究内容,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落后、学生缺乏临床实践,临床实践过程缺少严格的考评,实习效果差等现象,最终提高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的效果。具体措施着重于以下几点。

2.1 改变授课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学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中医内科学传统的“铅笔—黑板—教材”的授课方式[6],难以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借助声音、视频、文章等多媒体技术和分组讨论等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课堂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在互动学习中分享了大家的学习信息和研究结果,并有了新的灵感和提高,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课程教学一言堂、以主导代替主体的做法,努力激发他们探求奥秘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热情,引导他们理性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1.1 着重中医优势病种,以图表代替通篇文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某些疾病,现代医药治疗有确切显著的疗效,而中医药在此过程中起到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对于一些现代医药没有太多办法的一些疾病,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念调理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中医优势病种例如心悸、黄疸、不寐等课程要重点讲授,辨证分型要透彻,联系实际要紧密,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避免通篇文字,文字太多易使学生思维紊乱,缺乏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图表方式列出知识大纲[7],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1.2 穿插经典,总结规律 中医内科学以整体观念为根本,辨证论治为重点,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中医内科学教学受传统观念思维模式影响较重,对其指导作用较强。《内经》、《伤寒》、《温病》以及金元四大家等的经典理论对于中医内科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8]。使我们对于经典理论能够有更透彻的认识,辩证用药更加准确,提高临床辨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经典,讲诉典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经典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相关规律,把冗余难记的中医内科理论条理化,简明化,便于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时间内,不至于出现遇到患者无从下手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将相似以及相近的知识相互联系,以增加联想记忆的效果,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1.3 互动学习,调动兴趣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患者以及临床实践较少,所以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方向,找不准重点,不知该如何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等互动式学习法,吸引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引起重视[9]。例如,课前问题:通过课前几分钟以提问的形式对上次教授的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是学生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更加熟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后问题:在每次教授课程完毕以后,留流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可以就讲课内容提出问题,不仅增强学生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兴趣,也使教师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于这些问题重点讲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互动提问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动力。

2.2 拓展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

医案反映了临床医生的临床思维,真实地反映了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不可多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名家临床医案讲解等内容,认真剖析名家在辩证辨病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的典范。同时进行分组案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误诊案例、鉴别分析等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证思维的能力,运用PBL教学法[10],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逐步排除干扰因素,学会诊断和鉴别临床常见疾病。培养学生辩证辨病、提取信息以及表达能力,以便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

理论学习结束后,通过加强课间见习、课后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管理机制,借助专题讲座和科内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充分利用临床这一大课堂,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临床思维能力在实践熏陶中大大提高。总之,在以临床医案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从临床常见病症切入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医疗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临床案例,将学生的思维向临床实践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临床基本功的锻炼。

2.2.1 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内科学》讲授期间,留出10%课时作为临床见习时间;对感冒、中风、眩晕等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就诊基本流程、中医望闻问切的要点、辨证施治、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综合见习,并从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严格考核学生的见习情况。在认真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各病种的基本知识以后,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见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锻炼了临床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指出了方向。该教学方法不仅弥补了目前传统教学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实践教学过程。临床见习中主要由带教教师示教为主,每次上课之前先由带教老师将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向学生讲明,并按要求向学生示教[12]:(1)采集病史书写病历:指导学生重在抓主症,耐心了解疾病过程,对复杂的病史进行系统分类。(2)操作训练:指导训练中医望、闻、问、切以及西医视、触、叩、听的技巧,锻炼动手能力。(3)辨证分析:辨证分析要证据充分,简明有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立法处方:要以法统方,据症立法,选方用药要有法度,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短暂的见习,对临床医疗模式进行反复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临症分析能力,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

2.2.2 仿真实训教学 中医内科实训教学在学生由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之间起到知识桥梁的作用[13]。在学校实训中心的临床模拟设备及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医院医疗环境,内科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以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大纲为蓝本,对临床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临床建立起形象直观的认识,又锻炼了临床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间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共计24学时。

2.2.3 严格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以分组转科的形式直接接触患者,进一步印证前两个阶段所学知识,我们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双重管理机制、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岗前培训、完善实习工作管理和考核制度,为实习教学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技巧培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等。要求实习医师参与临床各项诊疗活动,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及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等,要求做好跟诊、试诊、独立诊疗三步骤[14];掌握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病基本技巧;掌握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专题小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名医随诊、值班等方式全面加强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

2.2.4 密切联系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中医药都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体的,无法从微观领域观察疾病[15]。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可以从微观角度观察疾病及其特点。例如中药复方单体的机制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使我们在阐释中医药的作用原理时有理有据。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疾病的概念,疾病特征,诊断的依据以及辨证论治上,并且要深入探讨其发病原因以及病理机制等。教学过程中[16],为了更好地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上,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助多媒体教学,并穿插病案教学、图标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以学生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70%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且有70%是在地、市、县三级医院,这些地方的患者更相信中医,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因此提高中医内科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将能更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为广大患者解决疾病,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郝瑞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17(1):110-112.

[2] 刘涛,徐秋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75.

[3] 常学辉.《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调查问卷及教学实践总结[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5-916.

[4] 李朝喧,陈筱云,齐峰,等.《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5] 田爱荣.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11):1055.

[6] 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临床教学与管理,2008(4):25-26.

[7] 李树强,陈志雄,何启扬.提高青年教师《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方法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76-1077.

[8] 考希良.学习《中医内科学》重要的“三个环节”[J].世界中医药,2012,7(6):540-541.

[9] 周新强.用系统方法探索《中医内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106-107.

[10] 衡先培.中医内科教学之我见[J].中医教育,2004,1(1):46-48.

[11] 李丽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05,24(5):83-84.

[12] 彭波,曹云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及成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58-159.

[13] 张浩清.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5(1):72-73.

[14] 曹勇,敖杰男.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47-48.

[15] 洪永敦,朱会英.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343-344.

[16] 李培武.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的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2012,10(22):61-62.

(收稿日期:2013-08-16)

作者:王永霞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3:

如何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摘要] 医学研究作为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重视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社会科学选择并应用各类型医学专业人才,促进国际交流。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而言,主要包括专业型、科学型,而我国多数医院主要以医疗工作为根本任务,由于专业学位式研究生以实际技能及工作能力培训为侧重点,重视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而备受青睐。但科研型研究生较少医院接收,故科研型研究生培养需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从内科学角度出发,详细分析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旨在提高其学术理论层次、研究能力、实验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促进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Key words] Internal medicine; Major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reative ability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质量,还对提高我国医疗科学的整体水平有重要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更是至关重要。怎样促进和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课题研究素质,以更好补充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1]。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并且对内科学医学事业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经历和科研中发现的问题[2],关于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近况和不足,对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作一简要总结。

1 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 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 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3]。

2 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4]。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5]。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6-7]。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 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8]。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9]。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10]。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 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11]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12]。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13]。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14]。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15]。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16]。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17]。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18]。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19]。

2.4 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20]。

2.5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重任。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人生观。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培训,还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研究生,以一种“大爱”精神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定期开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谈话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务必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导师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使其理解人文道德精神的价值,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良好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胸怀宽广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体系的进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团队,这种形势使医疗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作为医疗科学的接班人,要求其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所以对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医学教育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内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内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岳国峰,陆美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333-336.

[2] 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51-53.

[3] 吴立娟,宋曼殳,王友信,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82-1183.

[4] 王云,吴安石,岳云.麻醉科研究所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9):62-63.

[5] 刘同娟,马向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9(1):150-151.

[6] 赵顺英.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5):9.

[7] 梁莉,丁彦青.八年制医学生基础阶段科研指导方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077-1078.

[8] 梁世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心得和体会[J].内科,2012,7(1):69-70.

[9] 李忠玉,吴移谋,肖建华,等.浅析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J].2011,10(5):544-546.

[10] 王培民,张农山.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47-148.

[11] 周健,李蕊,王磊,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140-142.

[12]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13] 肖荣,麻微微,肖义秀,等.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48-1150.

[14] 陈念,苏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研究生科研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5):527-529.

[15] 曹珊,白娟,刘紫阳,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5):65-67.

[16] 孟凡刚,刘崇,孔繁军,等.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4):2116-2117.

[17] 陈琪,刘娅,叶运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2-13.

[18] 刘利英,杨娟,倪磊,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立[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19-1120.

[19] 王树松,赵淑芳,宋光耀.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3,34(8):78-79.

[20] 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6.

(收稿日期:2015-06-03)

作者:张卫 徐丽梅 周万兴等

上一篇:儿童舞蹈艺术论文下一篇:会计集中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