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畜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5

摘要:区域循环经济是在区域层面实施的循环经济,文章首先对现有的区域循环经济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新的区域循环经济定义,然后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将发展模式研究分为四类:一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归类;二是对特定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设计;三是对特定区域中具体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四是对通用发展模式的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果畜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果畜循环经济论文 篇1:

翼城县果畜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当前一些地方的果农为了获得高产,盲目施用化肥,据调查测算,速效氮、磷、钾肥的年施用量达到了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的3~8倍,而有机肥的施用量不足化肥的1/5,过量的施用化肥,使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板结酸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与果品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山西省翼城县在苹果产区,以推广果园培肥地力新技术为手段,以开发有机肥源为核心,大力实施果畜循环发展经济模式,逐步满足苹果产区有机肥供应,为生产优质果品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施果畜循环经济发展上还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通过近年来的果园栽培实践,不少果农已认识到有机肥含营养成分比较全,而且肥效稳定而长,因此,对农家肥的未施用重视了起来,但在施用过程中,由于对农家肥未进行充分腐熟处理,未经腐熟的鸡粪、羊粪、猪粪不但不能及时为果树提供养分,还会造成烧根、烧叶、传播病虫害、出现土壤盐渍化等现象。例如,翼城县北撖村有一户果园,从2010年起亩施用鸡粪3~4方,年均亩产1 363千克苹果,亩产值为0.55万元。而相邻的另一户果园也是从2010年起亩施用鸡粪和兔粪2~3方,亩施用量少于前述果园,但平均亩产却达3636千克苹果,亩产值高达1.27万元。分析前者低产原因,关键是施用的鸡粪未经腐熟处理,因而不能达到养地获得高产的目标。鉴于上述问题,发展果畜循环经济模式,必须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果农自家如果无条件对有机肥进行腐熟处理,可选用专业公司采用EM菌株对鸡粪、羊粪、猪粪进行高温发酵,无害化去臭,精制而成的生物有机肥。因为这些产品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腐殖酸、氮、磷、钾、中微量营养元素及活性物质,可以造就土壤良性微生物群落,改良土壤,消除板结,提高土壤活性,从而提高果树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2 应大力推广“畜一沼一果”生态循环模式

实践证明,实施果畜循环发展经济模式,首推“畜一沼一果”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延长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形成“畜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钱多、钱多畜多”的互补良性循环,造就了循环发展的生态之路。“畜一沼一果”生态循环模式,就是在果园建设沼气池,发展养殖业,果农依靠果园树下生长的低秆作物或饲草养殖猪、牛、羊、兔、鸡等畜禽,其粪便生产沼气,沼气可以用来做饭和照明,沼渣、沼液是果树生产良好的有机肥料。使用沼肥可以提高果树产量、改善果品品质,沼液含有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生长素、糖类等营养物质,养分高,作为苹果根外施肥肥效显著,并对苹果病虫害有防治作用;沼渣是优质固体肥料,养分丰富、全面,不仅能满足果树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还可以改良土壤。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加上果园种草,可以解决果园有机肥肥源紧缺的问题。使用沼肥,一般可增产10%以上,优质果率上升70%以上,并且果农可以节省肥料投入,防治病虫投入及煤、电费,按5亩果园计算,一般节省开支2800元左右。

3 防止由超量施用化肥变为不施用化肥

过去,一些果农受利益驱动,靠经验和习惯施肥,一味追求大果、高产,盲目施用化肥。现在,在提倡使用有机肥的积极宣传下,使一些果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果园只施用有机肥,不再施用化肥。殊不知,苹果生产对土壤中养分消耗量大,仅靠有机肥的补充是不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化学肥料的施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开展果园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果树生长状况及果树需肥规律,确定科学的肥料配比,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一是以有机肥为基础,突出畜肥使用及绿肥生草培肥,使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二是以土壤培肥与土壤施肥为基础,土壤培肥与各项营养调节技术相结合;三是调氮稳磷补钾配微相结合,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四是以果园为单元、配肥为基础,地块配肥与单株调节相结合;五是化肥施用要掌握适时适量适法原则,以提高肥效,减少损失。

4 要解决施肥方式方法不科学的问题

在实施果畜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些果园存在施肥方式方法不科学的问题,有的果园将秋施基肥改为春施,打破了果树的“生物钟”。春施基肥在土壤中要经过转化,且因春天土壤温度低而转化慢,这样肥效推迟,影响了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使花芽形成少,同时因春天施肥伤根,影响开花结果。有的果园施肥过浅或过深,造成浪费;施用肥料过于集中,造成烧根;施肥点距离树干太近,导致果树不能很好吸收肥料中的成分。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施用肥料,一是宜采取秋施基肥方式,果实采收后愈早施愈好,此时土温较高,含水量多,伤根易愈合并可产生新根,同时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有充分分解时间,第2年可及时供树体吸收。二是施基肥应在果树行间或株间挖沟施肥,苹果属于深根性果树,应挖l~2条宽50厘米、深40~60厘米施肥沟,将表土与基肥混合施人。三是施肥一定要施在吸收根附近,即树冠外围垂直投影向里15~20厘米处。

5 要配套推广果园沃土养根技术

通过实施果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施有机肥是关键,但要配套推广深翻改土、合理施肥、果园种养等沃土养根技术,这样,才可以优化果树根系生长环境,达到养根壮树、提高果树抵御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深翻改土,熟化土壤。每年结合秋施基肥,挖宽40~50厘米、深60~80厘米壕沟,逐年深翻扩盘,同时深翻果树行间,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活化土壤,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和肥力,促进根系横向和纵深分布,提高吸收能力。二是膜下穴贮肥水。穴贮肥水是旱区果树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的最佳措施。初冬或早春结合果园深刨、施肥、整修树盘等,在树冠投影边缘向内挖穴4~6个,用玉米秆、麦秸、杂草等扎粗度20厘米左右、长比穴稍短些的草把,捆绑结实,在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水,然后放人穴中。草把周围填土,同时与土混合施入过磷酸钙100克及尿素50~100克,随即每穴浇水4~5千克。穴上覆膜,并在穴洼处的膜上扎一小孔,孔上压石块,以利保墒和压住薄膜。以后视干旱情况,可由膜孔向穴内灌水。可节水70%,施肥穴每年易地1次,交替进行。三是果园种草覆盖。山区果园可人工种植白三叶草、百脉根、扁茎黄芪、油菜等,也可采用自然生草,割下的草覆盖树盘。四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固体肥料溶解后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果树的需肥规律和特点,使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浸润果树根系,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优点。要特别注意,如果使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必须要过滤处理,以免堵塞管道。

6 培养果园肥力必须坚持长效机制

有些果园因长期重施无机肥,轻施有机肥,在提倡畜果循环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增施有机肥,但仅使用了一二年时间,结果没有获得理想的产量水平,就对继续实施畜果循环发展产生了怀疑。应让这些果农充分认识到,有机肥不会象化肥那样,对果树生长发育作用明显、起效快,而是在施人有机肥后,缓慢分解作用,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实施畜果循环经济模式要一一直坚持搞下去,只有通过多年实施,才能真正培肥果园肥力,为苹果丰产优质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翼城县隆化镇北捍村果农王学善,有10亩果同,从2009年开始,每年9月中旬,他按照l千克果1.5千克肥的标准亩施充分腐熟后的粪肥4000~5000千克,施肥部位选择树冠投影下以外部位,开挖宽30~40厘米的施肥沟施入,深度30~40厘米,隔年对施肥点进行轮换,从2012年至今,他的苹果园收益均在20万元以上,亩均收益2.1万元。翼城县隆化镇北撖村王功苹果园位于村东南,属于丘陵梯田区,海拔891米,面积8亩,品种以红工将为主,嘎拉为授粉树,树龄9年,果树长势健壮,病株率低于5%.他的果园主要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合理疏花疏果,精细的花果管理等技术措施。从2008年开始,结合早秋施基肥逐年对全园进行深翻,深度80~100厘米,9月中旬开始,用腐熟的鸡粪、羊粪等农家肥,每亩施2500千克以上,采用行间条状沟施,2008年亩产量2000千克,到2011年后亩产量上升到3200千克,单果重250克以上,全红果率80%以上,病虫果率5%以下。单产逐年提高,亩效益也由2008年8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000元。

(上接第29页)

适量的硼肥可促进叶片制造的碳水化物向根系中输送,促发新根,有利于对钙的吸收,所以在土壤补钙和叶面喷钙时,均可掺人适量的硼肥,硼具有提高坐果率,防止缩果病,促进钙吸收的的作用,可结合秋施基肥或早春施追肥时施入持力硼,每亩产2500~3000千克苹果,施用200~300克持力硼即可。在花期喷时加入速乐硼1000倍液,连喷2~3次,以促进钙的吸收。

2.6 加强综合管理

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钙、硼肥。搞好水分管理,旱时及时灌溉、雨季及时排水、雨后立即浅锄、疏松土壤。搞好树体修剪,彻底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生长期搞好病虫害防治,使树体生长中庸健壮。以上措施均有利于果树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减轻缺钙生理病害的发生。

作者:许慧中

果畜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循环经济是在区域层面实施的循环经济,文章首先对现有的区域循环经济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新的区域循环经济定义,然后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将发展模式研究分为四类:一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归类;二是对特定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设计;三是对特定区域中具体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四是对通用发展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词仅在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使用,英文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大都是中国学者所著,反映的也多是中国内地的情况。外文文献中关于区域循环经济的研究非常少见,与区域循环经济比较接近的词汇是生态工业园,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生态工业园只是中小型区域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因此以区域循环经济为对象的研究文献以中文为主。

一、 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研究

从字面上理解,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区域层面实施的循环经济。但由于学者们的学术背景不同,所理解的区域含义有所不同,所以提出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现有的区域循环经济定义可以分为四类,区域对象分别是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空间区域、产业园区,每一类定义中的具体观点也存在差异。

1. 行政区域角度的定义。王鲁明认为: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具体载体,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规划、整体协调、优化结构,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系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通过对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2. 经济区域角度的定义。冯之浚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企业、园区和城市在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施的循环经济,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孟赤兵认为:循环经济具有多层面特征,区域循环经济是在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园区层面循环经济、产业层面循环经济乃至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施的循环经济。侯丽萍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建立在资源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循环经济不仅包括在区域内部建立循环经济体制,还包括区域之间的资源物质交换和协调发展。

3. 空间区域角度的定义。张燕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以一定范围的区域为调整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薛冰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产业共生为路径,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活动组织与发展形势,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与重组。

4. 产业园区角度的定义。李昕认为:区域循环经济调整的是生态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废弃物输入输出关系,要运用循环经济思想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将不同的工厂组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生态工业链,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建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络结构。丘兆逸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原材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来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以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效果。

这些定义都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阐述了资源循环和产业优化等问题,但各种定义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产业园区角度的定义局限较大,园区只是中小型区域的一种形式,不能将园区等同于区域,另外,区域调整的对象应该是整个产业,不应是个别企业。其他三个角度的定义反映了区域的行政、经济、空间属性,比较接近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但现有的定义还不够完善。例如,同是从经济角度给出的定义,冯之浚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孟赤兵则认为社会循环经济是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一。表面上看,两种提法存在矛盾,但实际上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表述的差异是因为学者们对“区域”、“社会”等概念运用的不同所造成的。冯之浚定义中的区域是指省域以及省域或市域的组团,社会是指国家层面。孟赤兵定义中的区域则包括市域及其组团、省域及其组团、国家及其组团,社会则是指区域内产业体系以外的其他社会体系。鉴于上述情况,如果要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定义,必须先对区域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有明确了区域的内涵,才能对区域循环经济有更透彻的理解。同时,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需要反映区域的行政、经济、空间属性,还需要阐明发展目标、发展原则以及发展途径。据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定义如下:

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单个行政区或若干行政区组团所构成的区域中,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等理论为依据,以经济发达、资源高效、环境良好、社会和谐为发展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持续、因地制宜等原则,全面提升区域内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并以政策、资本、人才、技术为保障的一种科学发展方式。

二、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目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文献比较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发展模式进行归类,二是对特定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设计,三是对特定区域中某种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四是对通用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归类。慈福义认为:由于地区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不同,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转型模式:一是以苏南、上海等地为代表的国内发达地区的自然战略转型模式;二是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战略模式;三是以贵阳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陈丽娜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七类:一是基于传统企业集群的工业生态整合模式;二是基于未来发展成本选择的清洁生产模式;三是针对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间多级生态链接模式;四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园模式;五是着眼于家庭的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六是以新能源开发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型循环经济模式;七是以废旧物资回收为核心的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

肖华茂认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五类:依次为生态工业园整合模式、虚拟仿生循环模式、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模式、工农业融合模式、农户群共生网络模式。分别适用于工业群发展地区、工业比较分散但企业内部技术成熟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工农业相互依存地区、农业集聚地区。

综合来看,学者们观点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归类角度的不同,慈福义等人是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进行的归类,陈丽娜等人则是从区域未来发展模式选择的角度进行分类。

2. 特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诸大建认为:上海市需要构建一个包括生产和消费整体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任务包括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分质供水以及中水回用、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能源消费的减量化、绿色消费、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耐用消费品的回收利用、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等。

程梅珍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鼓励生态系统的成员在产品、企业、区域等多个层次上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二是以生态工业为主要导向,三是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四是强化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五是尝试构建虚拟发展模式,六是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和物质循环利用。

刘焱认为:铜川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立体推进,并用完善的综合标准体系来加以约束。重点发展煤电铝联产,使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化。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还要构建相应的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设计了其他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区域原有资源和产业为基础,重新构造新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3. 特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姜孔桥分析了宁夏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各分区以因地制宜的选择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山地农业区可以采用“林菜果菌沼”以及“秸牛沼”模式,旱作农业区可以采用“粮薯菌畜沼”以及“枣麦间作”模式,沙化地农业区应发展乔灌草结合的节水型草地农业模式,黄河水灌溉农业区可发展“棚畜沼”以及“稻鱼蟹”等模式,盐碱地农业区可以采用“上粮下渔”模式。

李尔彬构建了林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林区、企业、家庭要分别采取不同层面的发展模式,要构建以林产工业和造纸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区,要加强林区剩余物的综合利用,还要构建具有林区特色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区域内某种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但由于各种产业的属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目前的综合性研究还很少,关于区域层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文献还比较少见。

4. 区域循环经济通用发展模式的探讨。何东认为:区域循环经济包括区域工业循环系统、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区域社会循环系统。区域工业循环系统是指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在园区层面建设生态产业园,在区域层面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网络,在区域之间构建区际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区域工业的生态化。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是通过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区域社会循环系统是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能源、固体废物以及大气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及利用,实现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刘刚认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工业模式、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的内在模式。前三部分内容与何东观点中的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区域工业循环系统、区域社会循环系统相对应,循环经济的内在模式是指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实施循环经济。

另外,慈福义从空间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和网络发展战略模式。增长极既包括空间增长极,也包括产业增长极,在循环经济理念下,需要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能够有效带动外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点轴发展模式是在增长极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循环型轴线而形成的空间构,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海岸轴等)、人文轴(公路轴等)的走向吻合,点轴模式兼具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网络模式是由循环型增长极和若干循环型轴线共同组成的,具有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并以辐射效应为主。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循环经济调整的对象是产业与资源,但目前从产业和资源角度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高度概括的成果还比较少。

参考文献:

1.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5.

2.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孟赤兵,芶在坪.区域循环经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 侯丽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6. 薛冰.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

7. 李昕.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8.丘兆逸.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收益矛盾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6):92-93.

9. 慈福义.区域工业循环经济近期战略重点和战略转型模式问题探讨.特区经济,2006,(2):276-278.

10. 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

11. 肖华茂.面向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统计与决策,2007,(7):119-121.

12. 诸大建.循环经济:上海跨世纪发展途径.上海经济研究,1998,(10):28-32.

13. 程梅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7,(5):83-86.

14. 刘焱,铜川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06.

15. 姜孔桥,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16. 李尔彬.林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17. 何东.区域循环经济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8.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19. 慈福义,孙黎娟,陈慧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重点.商业研究,2010,(2):107-111.

作者简介:武春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乐,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26。

作者:王乐 武春友

果畜循环经济论文 篇3:

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众多江河源地区,文化和自然生态功能重要且独特。因此,该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处理和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及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带来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西部地区人文特点的约束激励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部地区271家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企业利用上述因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 企业 循环经济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始于对生态经济学的探讨,其中与本研究相关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约翰·古伯、罗伯特·科斯坦萨、艾莫·法里纳、诺尼特·雅普、格雷森、詹姆斯等学者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及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他们认为生态系统“修复”和自然资源“替代”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些研究引起了中国西部研究专家的关注,他们沿着前述研究思路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思辨。如吴旺延、赵峰等学者阐释了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珍贵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云虹、李彦玮、霍海燕等学者探讨了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执行力弱、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姜冬梅、斯琴等学者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约束和激励机制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王军生、凤亚红、李文琴等学者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技术创新等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环境类型和气候类型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等等。

这些研究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尚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缺憾:(1)上述诸研究多强调了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忽略了民族文化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作用。(2)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约束激励机制的研究,只强调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重要性,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约束激励机制的研究,从而也就未能从内外部约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推进该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3)关于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而没有将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与所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缺憾,探讨西部地区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求对该区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所助益。

一、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是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涉及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148家上市企业置身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占54.61%,有123家上市企业处于多民族杂居区,占45.39%。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将民族文化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文化因子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形成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感染力、亲和力,逐步在广大企业员工中形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共识,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绿色文化素质,提升企业员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进行绿色管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服饰、住宅、生产工具、风俗、节日等开发成绿色餐饮、服饰、旅游等产品,从而促进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企业利用民族文化发展循环经济展开论述。

(一)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进行绿色管理和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中有大量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习惯、习俗、惯例,这些文化因子已经深植于少数民族员工和民族地区的消费者群体中。因地制宜利用民族文化,培育绿色文化,有利于企业内部各民族员工遵守和认同企业文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绿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景谷林业周边的傣族和彝族有将大树当作“神树”,把山地当作“龙山”的民族文化传统,企业可以将傣族、彝族的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成为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林业资源的强制管护得到傣族和彝族的员工和周边群众的认可,降低因监督而产生的企业管理成本。又如,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将维吾尔族喜植树、禁砍伐以及蒙古族禁止破坏草场和植被的文化传统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引导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员工开展植树、护草的工作,提升企业员工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观意识。截至2008年6月30日,西部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66家上市企业已经基于民族文化建立了绿色企业文化,占上市企业总数的24.35%。

西部地区企业要善于利用民族传统习惯、语言文字,推广绿色产品,孕育绿色市场。西部地区企业大部分处于民族聚居区或多民族杂居区,这些地区的部分民族至今对汉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可以在研究相关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民族语言,通过各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和喜好的方式,来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起与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培育企业的绿色产品消费市场,在企业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网络体系。如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藏文化和绿色文化为基础,用藏语在当地各层级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上宣传生长于雪域高原上的药物原材料和传统藏药的奇特疗效,使公司产品深得藏区人民的青睐,在藏区腹地为企业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

(二)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绿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以及绿色食品、农林、医药等特色产品。截至2008年6月30日,本研究涉及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63家上市企业开发了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旅游、酒店、酿酒、食品、医药等行业的企业中。其中在冠农股份、新农开发、亚盛集团、敦煌种业等50家农、林、牧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的至少有18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36%。如甘肃莫高发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甘肃威武传统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文化,建立了万亩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园区,栽培了解百纳系列、比诺系列、雷司令、法国兰、霞多丽、贵人香、梅尔诺等名贵酿酒葡萄和优质脱毒葡萄种苗,并用这些葡萄酿造出了莫高牌干型、半甜气泡葡萄酒、冰酒等绿色葡萄酒品。2007年实现净利润2858.5万元,

200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71.2万元。

在桂林旅游、丽江旅游、峨眉山、西安旅游、世博股份等24家旅游、酒店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的至少有11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45.8%。如西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所处区域西安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十三朝古城,汉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当前已经开发出的仿唐菜就有120多种,拥有《唐长安乐舞》、《秦俑魂》、《长恨歌》、《陕北民间乐舞》等歌舞文化,存有兵马俑、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秦腔、关中皮影戏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这些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绿色旅游产品,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绿色旅游收入达到3.14亿元,2008年上半年绿色旅游收入达到1.25亿元。

在伊利股份、中粮屯河、贵州茅台、伊力特、皇台酒业等41家酿酒、食品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的至少有17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41.5%。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当地各民族的传统白酒酿造工艺、堆积发酵工艺以及当地独特的土壤、水质、原料和微生物环境,发展酒业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名酒中唯一纯天然发酵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007年实现净利润15.9亿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4亿元。

在桐君阁、云南白药、西南合成、西藏药业、昆明制药等36家医药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的至少有18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50%。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彝族医学家曲焕章研制的传统药方生产出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利用白族、彝族传统医药文化生产出苦胆草片、千金藤素片等系列产品,利用壮族、苗族传统医药文化生产出三七粉、天麻粉、虫草等系列原生药材,发展了绿色医药产业,2007年实现净利润3.4亿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

然而,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实践来看,以民族文化作为产品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盈利能力总体上偏弱,63.6%的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甚至亏损,只有36.4%的企业盈利水平为高和中,具体情况见表1。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产品的绿色保护和开发仍然处于低水平、低投人、简单加工的初级阶段,市场进入门槛低,从而导致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当前,西部地区企业急需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通过高端创意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要的绿色文化产品和其他绿色消费品。

民族文化和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一方面,企业利用民族文化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文化因子融入到民族文化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民族文化发展获得新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另外,也要注意到两者的发展并非必然地均衡、协调推进,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这需要引起企业的关注,积极利用民族文化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外部化和收益内部化

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和内部约束激励机制两个方面。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约束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制定的具有约束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制度体系,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个层次。前一层次是针对全国范围的企业而制定的,具有约束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有普遍规定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后一层次则主要是各级地方立法部门或政府根据全国性法规,结合各地生态环境状况、区域文化、产业现状等因素而制定的具有约束激励本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制定的,能够起到约束激励企业员工发展循环经济作用的各种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的总称。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可以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导向作用,内部约束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全体员工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力量。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制度体系,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导向环境

国家层面上的约束激励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晰自然资源产权,逐步形成自然资源产权买卖市场;建立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制度,利用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示范与推广,支持企业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立各级政府优先采购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产品的制度;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活动给予税收优惠的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格、收费、市场准入制度;强制要求企业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制度。

各级地方立法机构和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重点,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导向。如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主要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沼气生产和利用,节水农业、农作物秸秆无废料综合利用等。截至2008年6月30日,西部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239家上市企业所处地区的政府编制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占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数的88.2%。二是确定区域循环经济优先发展重点。如内蒙古、宁夏、甘肃等以资源产业为主的地区确定了减量化的优先发展重点,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以农牧产业为主的地区确定了资源化的优先发展重点,广西等以轻工业为主的地区确定了再利用的优先发展重点。然后要根据循环经济的优先发展重点,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约束激励机制制度体系。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西部地区,占上市企业总数的94.8%的257家上市企业所处地区的立法机构或政府已制定了约束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执法机构执行循环经济法规的能力并没有与此同步发展,仅有占上市企业总数的39.48%的107家上市企业所处地区的执法机构执行循环经济法规的能力强。因此,西部不同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所面对的约束激励制度体系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形成了不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为此,国家要强制规范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于循环经济立法和发展滞后的地区,国家要限制这些地区相关企业不利于环境的行为的发生,强制性地要求其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建立和完善上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制度体系,一方面可以使西部地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价格优势,享有各种税费优惠,获得各种政策性低息、无息、优先贷款,以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争取到发展循环经济

的财政补贴、政府优先采购和针对配套公共设施的政府投入等,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利益内部化,从而大大提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和动力。

(二)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约束激励制度,增强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西部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111家上市企业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机构和责任体系,占40.9%;有185家上市企业制定了绿色管理制度,占68.3%;有37家上市企业开展了绿色管理创新,占13.7%。但有216家上市企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源于外部的压力,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弱,占79.7%。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仍不彻底,在生产经营中还有很多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在本研究涉及的227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西部地区企业中,只有25家企业主链完整,占企业总数的11.0%;有58家企业主链较完整,占企业总数的25.6%;有133家企业的主链缺链,占企业总数的58.6%;有11家企业没有主链,占企业总数的4.9%;有18家企业的副链完整,占企业总数的7.9%;有37家企业的副链较完整,占企业总数的16.3%;有159家企业的副链缺链,占企业总数的70.0%;有57家企业没有副链,占企业总数的25.1%。企业主要挑选对企业经济效益有利的环节开展循环生产,在缺少经济效益的环节,仍然有很多不利于环境的行为。

因此,西部地区企业需要加快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建设,以规范、约束、激发企业和员工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具体来说要围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制度创新是前提,管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三者共同推动了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约束激励机制建设。

西部地区企业要围绕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制度体系,规范、约束和激励企业员工的行为符合、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云铜集团、昆明铝业、攀钢钢钒等185家企业制定和完善了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从这些企业的实践来看,相关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棋盘井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完备的绿色制度体系,规范和激励员工开展绿色生产,倾力打造煤炭——电力——硅铁生态产业链,使得企业各终端产品的成本处于行业最低端,以此获得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2007年仅硅铁一项主业就获得净利润5.5亿元,2008年上半年又获得7亿多元的净利润。

西部地区企业要鼓励员工进行绿色管理创新,减少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损失。如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煤——电——PVC——烧碱——电石——水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8%。为了扩大循环经济的产业规模,该企业于2007年计划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扩建,结果由于受到产业链的链接点煤炭资源的制约,企业的生态产业链无法按设计规模运行,后来不得不停建,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

西部地区企业要建立鼓励员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建立企业绿色技术研究和创新基金,资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开展绿色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和创新,同时对在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金钼集团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绿色技术创新基金,目前企业员工已经完成提高钼酸铵回收率、提高钼焙砂回收率、从钼精选尾矿中综合回收铜、从金堆城选钼尾矿中综合回收低品位磁铁矿等十余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已被悉数采用,这些技术不仅完善了企业的生态产业链,而且每年为企业增加1000多万元的净收入。

总之,企业要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管理能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利用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生态功能定位,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可以分为水源涵养重要区、土壤保持重要区、防风固沙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四类。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区蕴藏着丰富的产业资源,这些地区不仅是我国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藏资源的分布地和风能、水能的蕴藏地,而且也是珍贵药材、林材、特色动植物、基本农作物的生长地。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结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林牧业、旅游业、中草药业、沙产业等。

(一)利用水源涵养重要区和土壤保持重要区的林、地资源,促进农林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大兴安岭、天山山地、阿尔泰地区、秦巴山地等水源涵养重要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川滇干热河谷等土壤保持重要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而且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这些地区的企业可以通过保护性利用林地资源,来发展林纸、林果、林材、农畜等产业,对珍稀且经济价值高的稀有动植物资源进行人工培育和饲养,发展特色农林牧产业,以此构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如新农开发股份公司的阿拉尔农场、南口农场、幸福农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两岸的水源涵养区,该公司在这里种植棉花、粮食、甘草等农作物,并开展农业节能技术研究,形成了棉花种植——棉浆——粘胶纤维——废水处理,棉籽、农作物秸秆——奶牛——奶粉,甘草研发——种植——加工——制药这三条生态产业链,以此发展循环经济。中冶美丽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宁夏中卫县,其在黄河岸边的水源涵养区种植了45万亩速生林,并且计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再种植100万亩速生林,以此形成林业——造纸——废水处理、碱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藉此,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另一方面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据估计,145万亩林区全部建成并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后,每年将为企业增加净利润14.9亿元。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企业主要发展林——纸、林——材、林——果、农——畜等产业链。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的石漠化地区,为了保护环境,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恶化,该公司在赤水市及周边地区大力种植原料竹林,形成了林——纸——废液、水处理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公司年创净利润2.93亿元。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企业主要发展林——果——酒——畜业和草——畜业等产业链。川滇干热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企业主要发展林——果、草——畜业等产业链。后两个区域不适合发展林——纸产业,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目前耕地占的比例很大,以及川滇干热河谷以稀树灌草丛为基带的山地生态系统,都很难持续性地提供纸业需要的林业资源。如大理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苍山阴面林木生产纸产品,但苍山的生态脆弱,树木生长缓慢,几年后不仅没有了可供持续

利用的木材,而且由于林木大面积毁灭性砍伐对大理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该公司因此而倒闭。

(二)利用水源涵养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林地和生物资源,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由于自身的资源不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如大兴安岭水源涵养重要区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资源,旅游企业可以重点发展原始森林生态观光游。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旅游企业可以相应地开发热带、温带生态体验游。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在仅占全国0.2%的国土面积上,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可以重点发展热带雨林生态游和珍稀动植物资源科考游。横断山、岷山-邛崃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原始森林茂盛,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四川山鹧鸪、金雕、珙桐、桫椤等重要珍稀生物的栖息地,该地区的旅游企业可以重点发展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人工培育基地和自然保护区游、原始森林生态游。

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企业发展旅游业要利用自身所处区域的资源优势,确定发展形式和特色方向。如四川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该区域拥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高等植物,2300多种高等动物。该公司利用这些动植物资源,开发出了峨眉雪芽茶、雪花笋、雪魔芋等绿色食品;推出了罗锋晴云、大坪雯雪、象池月夜、秀平瀑布、幽谷灵猴等生态自然景观。公司结合已有的佛教文化景观,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2007年实现净利润4635万元。又如,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玉龙雪山是丽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公司利用雪山、现代冰川、高山原始森林、河谷、高原草甸牧场等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旅游公司。

水源涵养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拥有大量的林地和生物资源,企业利用其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当前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及当前经济效益与未来可持续创收的关系,攻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及传统保护的关系。

(三)利用防风固沙重要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发展防沙和治沙产业循环经济

西部地区防风固沙重要区的总面积达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主要包括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处于该类型区的企业可以将防沙治沙与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沙漠中种植甘草、沙柳、苦豆籽、肉苁蓉、沙棘等特色沙生植物,治理沙漠,同时建立以沙生植物为原料的加工业,延伸绿色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如亿利资源集团在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深处建设了一个长约150公里、宽约5公里的沙旱生林草和甘草复合生态园区,种植甘草、苦豆子、麻黄草等极端环境下无污染的药用植物药材。其中以种植甘草、苦豆子为主的中蒙药材基地有近两百万亩,同时利用沙漠自然景观和生态建设的成果建立的七星湖旅游度假区,已成为生态旅游的著名景点,大片荒漠变成了绿洲,由此形成了一个防沙、绿化、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的治沙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基地。2007年甘草、麻黄草等药材和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1亿元,净利润7761万元,旅游业净利润达到700多万元。又如,新疆大漠沙棘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荒漠建立了沙棘种植基地,计划在准噶尔盆地和艾比湖流域完成5700万亩的沙漠绿化面积的目标。目前已经形成以沙棘、枸杞、大芸及综合加工生产、研究开发、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条,既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效地遏制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科尔沁、毛乌素、塔里木河流域、阿尔金草原荒漠等防风固沙重要区的企业除了可以发展上述产业的循环经济,还可以人工培育该区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四、结语

西部地区企业利用民族文化进行绿色生产和管理,开发绿色产品,即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又促进了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健全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使企业获得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奖励,使企业内部员工因进行绿色研发、管理和生产而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物质奖励,激发了企业和企业员工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生态功能区的特色资源构建生态产业主链,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大量的机遇。而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要关注这些因素外,还要注意产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了解企业所需绿色技术的环境及企业所处区域的政治环境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各种规章制度,开展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责任编辑 马 骍]

作者:王积超

上一篇:行政诉讼思考论文下一篇:高校感恩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