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斜纹夜蛾防治论文

2022-04-20

[摘要]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现状,并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材中农残检测相关文献,对不同地域常用中药材农药污染特点进行了分析。目前中药材中农药污染面临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品种屈指可数、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农药滥用、中药材GAP种植不规范及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保障中药及其产品临床用药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棉花斜纹夜蛾防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棉花斜纹夜蛾防治论文 篇1:

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8 种常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要点

摘要:为了提高板地直播棉田害虫的化学防治效果,通过对板地直播棉田害虫发生的调查,结合板地直播棉简化栽培技术特点和查阅相关资料,简述了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常见的棉铃虫、斜纹夜蛾、棉红铃虫、棉盲蝽、棉蓟马、棉蚜、棉叶螨和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推荐了对应防治药剂,如抑太保、丙溴磷、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联菊·啶虫脒和氟虫腈等8种,并提出了板地直播棉不同时期的防治要点。

关键词: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目标害虫;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赣北植棉区棉花栽培轻简化模式的推出,棉花板地直播技术在实践中被棉农广泛应用,其板地包括前茬油菜地、麦地及生产中多年未翻耕的抛荒地、多年免耕轮作地等。而棉花板地直播技术在赣北植棉区主要存在中早熟棉板地穴播技术和短季棉板地条播技术两种方式。

中早熟棉板地穴播技术为冬闲地采用中早熟棉花品种板地穴播,该技术一般于4月底至5月上旬掌握透雨后抢墒播种,在喷好除草剂备用棉地用专用打洞器按穴距40~50 cm,行距70~80 cm打好播种洞,每穴放精选包衣种子2~3粒,再用盖子剂填平洞穴。

短季棉板地条播技术为前茬油菜地采用短季棉品种板地条播,该技术一般于5月底至6月上中旬掌握透雨后抢墒播种,在喷好除草剂备用棉地用专用开沟工具按行距60 cm拖好深、宽均2 cm的沟槽,在沟槽内以10~15 cm种粒间距播种,用种量为15 kg/hm2,再用盖子专肥填平沟槽。

棉花生长过程中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有严重危害的螨类及昆虫较多,通过作者田间调查,在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花的主要害虫有三类八种,分别为鳞翅目类的斜纹夜蛾、棉铃虫、红铃虫,半翅目及刺吸性害虫类的棉盲蝽、棉蓟马、棉蚜、白粉虱,叶螨类的红蜘蛛。现将其形态特征、发生与为害特点和棉花生育各期的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1  目标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

1.1  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棉铃实夜蛾,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为害棉花时,初孵幼虫先食卵壳,不久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成缺刻或孔洞;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5~6龄进入暴食期和为害盛期,多为害小铃、大蕾或花朵,为害小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小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成烂铃。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为害多株棉花的蕾铃[1]。

1.2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暴食性和杂食性农业害虫。该虫的繁殖力极强,一年内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抗药性强。为害棉花时,初孵幼虫群集一起,在叶背取食叶肉;三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和蕾铃较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严重的把叶片吃光,食害蕾铃,造成烂铃或脱落;四龄以后为害最盛,随虫龄增加食量逐增,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四龄以上幼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可钻食棉花的花和果实。为害花朵时,先食花蕊,后食花瓣,雄蕊、雌蕊、柱头被蛀害,造成花冠残缺不全。为害棉铃时,在铃的基部有1~3个蛀孔,孔径不规则,较大,孔外堆有大虫粪,大铃表皮有被啃的痕迹[1-2]。

1.3  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又叫棉花蛆、紅虫、花虫,属鳞翅目麦蝌蚪,钻蛀性害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虫体整体呈橙红色,所以叫红铃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棉花的蕾、花、铃、种子等,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烂铃,造成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以幼虫在籽棉、棉籽和枯铃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气温达20℃左右开始化蛹,24℃~25℃羽化。成虫在前半夜活动,交配后飞到棉株上产卵。第一代卵产在嫩头及上部果枝的嫩芽叶和蕾上,第二代以后多产在青铃上。1头雌蛾一般可产卵几十到一二百粒。第一代幼虫主要蛀食棉蕾,造成大量脱落,以后各代为害青铃,造成烂铃和僵瓣,使棉花减产,品质降低。越冬成虫活动产卵期遇阴雨天气过多,则不利于一代红铃虫的发生。秋雨多时,则对红铃虫发生有利,会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长江流域棉区棉红铃虫发生有下降趋势[3-4]。

1.4  棉盲蝽

棉盲蝽(Cotton plant bug)属于半翅目盲蝽科,以口器刺吸式为害,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我国棉区为害棉花的盲蝽有5种,分别是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其中,以绿盲蝽分布最广。棉盲蝽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叶和枝叶丛生。春季棉盲蝽主要集中在越冬寄主和早春作物上为害,棉花幼苗期转移到棉苗上为害,在棉花现蕾到开花盛期为害最盛[5]。

1.5  棉蓟马

棉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属缨翅目蓟马科,锉吸式口器,分布于华中、华南各省区。成虫、若虫在植物幼嫩部位吸食为害,叶片受害后常失绿而呈现黄白色,花朵受害后常脱色,呈现出不规则的白斑,严重的花瓣扭曲变形,甚至腐烂。棉花受害常表现为皱叶偏多。棉蓟马具有昼伏夜出习性,一般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或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进入发生为害高峰期,以秋季最为严重。棉花齐苗后至4片真叶期是棉叶螨防治的关键期。

1.6  棉蚜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同翅目胸喙亚目蚜科,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不扩展、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棉花上为害的蚜虫有棉黑蚜、棉长管蚜及棉蚜。春季当气温达10℃时开始孵化,在田间以散居形式进行活动,其种群数量不大,一般情况下对棉花的为害也较轻。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气温低(20℃~22℃)有利于低温型蚜种棉黑蚜的猖獗为害。棉蚜在棉田的为害按季节可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

1.7  棉叶螨

棉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又称棉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该虫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且寄主广泛,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棉叶螨一般在棉花叶面背部刺吸汁液,使叶面出现黄斑、红叶和落叶等为害症状,形似火烧,俗称"火龙"。在我国为害棉花的叶螨主要有朱砂叶螨、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敦煌叶螨。朱砂叶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植棉区,截形叶螨分布偏北。棉红蜘蛛一般在叶背取食和栖息,但在严重为害时和虫体密度过大时亦有少数在叶表栖息为害。棉花受棉红蜘蛛为害后,最初叶片出现黄色斑块,以后逐渐呈紫红色,严重时棉叶枯死脱落。棉花苗期严重受害时,能使棉叶全部脱落,造成光杆,只能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即使不致光杆,也将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棉株不能正常生长,植株矮小,造成棉花减产。棉花在中后期严重受害时,会造成落叶、落花、落蕾、落铃,影响棉花产量。

棉叶螨的发生蔓延和繁殖速度与温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高温干燥对其发生有利。在15℃~30℃的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加快,且发育历期缩短。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产卵量就下降,升高到34℃时就停止产卵。当气温在23.0℃~27.5℃时,对叶螨生长、繁殖最有利。赣北植棉区5月中下旬至6月初,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棉叶螨的繁殖速度随之加快,并集中开始为害棉花,在棉叶上很快出现红斑,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繁殖和传播蔓延速度最快,于6月中旬至7月初便出现第1个为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会出现第2个高峰期。这2个时期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到8月下旬会使棉田呈现一片红,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9月份以后,随气温下降,棉株开始衰老,棉叶螨逐渐转移到杂草上为害,并准备进行越冬[6-7]。

1.8  白粉虱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属半翅目粉虱科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俗称小白蛾,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生的一种虫害,也是世界上为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主要为害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及棉花等众多作物。白粉虱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若虫和成虫还可以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的产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白粉虱对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为害症状,在棉花上,使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有成片黄斑出现,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白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且世代重叠极为严重。白粉虱的最佳发育温度为26℃~28℃,在7~9月主要为害棉花。在白粉虱发生初期(每株有成虫2~3头时)及时用药防治,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8]。

2  常用化学杀虫剂品种推荐

2.1  抑太保(50 g/L氟啶脲乳油)

该药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及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有很高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有特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残效期一般可持续2~3周,对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孵卵期至1~2龄幼虫盛期,用量为225~450 mL/hm2。

2.2  丙溴磷(400 g/L乳油)

该产品剂型为有机磷杀虫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多种害蟲,特别是对抗性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极佳,用量为900~1500 mL/hm2。

2.3  氟铃脲(50 g/L乳油)

该产品是新型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对防治小菜蛾低龄幼虫效果最好,对棉铃虫、红铃虫在卵孵盛期,幼虫蛀入蕾、铃之前用药防效亦好,用量为562.5~1125.0 mL/hm2。

2.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该产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1.0%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1%复合剂,是一种微生物源低毒杀虫、杀螨剂,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对甘蓝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150~300 g/hm2。

2.5  联菊·啶虫脒(6%晶体)

该产品为烟碱类化合物啶虫脒和拟除虫菊类化合物联苯菊酯复配而成的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防治刺吸式害虫杀虫剂效果好,尤其对白粉虱有特效;用量为375~450 g/hm2。但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及家蚕有毒。

2.6  氟虫腈(30 g/L微乳剂)

该产品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主要防治对象包括蚜虫、叶蝉、鳞翅目幼虫、蝇类和鞘翅目等害虫。是被众多农药专家推荐为代替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首选品种之一。推荐用量600 g/hm2。但对虾蟹蜜蜂高毒。

2.7  吡虫啉(200 g/L可溶液剂)

该产品为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主要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等害虫;用量为75~150 mL/hm2。

2.8  啶虫脒(40%水分散粒剂)

该产品属氯化烟碱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其作用方式为土壤和枝叶的系统杀虫剂。广泛用于蚜虫、飞虱、蓟马、部分鳞翅目害虫等的防治。一般通过喷雾防治害虫,但用颗粒剂做土壤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用量为34.5~57.0 mL/hm2。

3  板地直播棉不同时期的防治要点

3.1  苗期和蕾期

棉花播种出苗期主要害虫为棉蚜、棉盲蝽和棉蓟马。可用30 g/L氟虫腈微乳剂、200 g/L吡虫啉可溶液剂及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

蕾期重点防治盲蝽象和棉红蜘蛛,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6%联菊·啶虫脒等防治。

3.2  花铃期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兼治红铃虫、白粉虱和红蜘蛛等。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可选用50 g/L氟啶脲乳油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单用或混用,防治白粉虱可用6%联菊·啶虫脒及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以上各农药可轮换混配使用,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多种害虫并发时可混用。

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要从盛花初铃期开始加强防治,对后期长势旺盛的高产棉田,在8月底及9月初均需用药防治1~2次,才能确保秋桃不受虫害[9]。

3.3  提倡无人机喷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农用无人机喷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机型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推广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药喷洒技术,是农药防治从人工背负式转变为无人机喷药模式,正在成为农机行业的亮点和热点[10]。

参考文献

[1] 伍琦,刘志文,吴振江. 赣北地区棉铃虫及斜纹夜蛾的为害特征与综防措施[J]. 棉花科学,2018,40(6):30-35.

[2] 王迪轩.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 科学种养,2016(5):35-36.

[3] 黄有竹.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74-75.

[4] 周永萍,师树新,葛朝红,等 . 河北省棉红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J]. 棉花科学,2017,39(2):48-49.

[5] 郭军. 棉盲蝽发生活动规律及防治研讨[J]. 现代农业,2015(5):38-39.

[6] 曹焕. 棉叶螨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村科技,2014(12):45-46.

[7] 程玉新. 棉叶螨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4.

[8] 张红娟,王乐涛. 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J]. 西北园艺,2016(11):39-40.

[9] 操宇琳,陈宜,鲁速明,等. 鄱阳湖区“千斤棉”试验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 中国棉花,2014,41(7):36-37.

[10] 熊新民,吳振江,杨茅难,等. 江西棉区小型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实践与体会[J]. 棉花科学,2016,38(6):45-48.

作者:吴振江 江洪 陈尚海 伍琦

棉花斜纹夜蛾防治论文 篇2:

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

[摘要]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现状,并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材中农残检测相关文献,对不同地域常用中药材农药污染特点进行了分析。目前中药材中农药污染面临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品种屈指可数、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农药滥用、中药材GAP种植不规范及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保障中药及其产品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材;农药登记;农药残留;GAP;控制措施

[收稿日期]2013-08-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072);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YKRBH(2011)26];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ZDZX2013008-2)

[通信作者]*杨美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分析与安全性研究,Tel:(010) 57833277, E-mail:yangmeihua15@hotmail.com

[作者简介]杨银慧,硕士研究生,E-mail: yangyinhui2008@163.com由于中药材具有疗效独特、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等优势[1],为保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掀起了绿色消费热潮。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中药材开始像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一样,进行农业化人工种植。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易造成病虫害相互传染,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栽培过程中药农严重依赖具有高效、速效、经济等特点的化学农药,然而不科学的使用农药使中药材最终难逃农药的污染。近年来,随着中药被检出农残超标的报道频频出现,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安全不免受到质疑,严重制约了中药材及其产品走向国际舞台。

我国化学农药如1605杀虫剂早在1952年就用于棉花的病虫害防治[2],使用化学农药至今已达60多年,但农药登记制度1982年才建立,与之相比落后了近30年,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起步更晚,导致中药材中农药使用混乱,农残问题接踵而至。作者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材中农残污染的相关文献,对不同地域的常用中药材农药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药材中农药污染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保障中药材及其产品用药安全。

1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特点

1.1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

1982年,由我国农业部、化工部及卫生部等联合发布《农药登记规定》,并成立了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从此我国农药登记管理拉开帷幕。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结束了我国农药管理无法可依的状态,首次使农药登记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2007年,农业部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第10号令,废止2001年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3],自2008年1月8日起施行至今。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且在有效期的大田农药正式登记产品已突破22 000个,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多达近700多种,农药登记产品数量、农药登记有效成分数量、农药定点生产企业数量、农药生产量、农药使用量等都位居世界前列[4]。中药材这种特殊的商品,目前还是以小宗作物种植为主,就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调查的用于249种小作物911种农药产品中,仅有190种是在小作物上登记过的,没有在小作物上登记的达到721种,未登记率达79%,登记使用于中药材种植的农药可谓少之又少。

我国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上百种[5],但仅少数中药材,如人参、三七、枸杞等有登记农药以供病虫草防治(表1)[6]。由此可知:①当前有登记农药使用的人参和三七,常见病虫害多达十几种,但仅针对人参的黑斑病和三七的根腐病及黑斑病登记了1~2种农药可供使用。例如,人参常见病虫害有黑斑病、猝倒病及锈腐病等18种[7],然而,仅仅针对黑斑病登记了嘧菌酯和多抗霉素2种农药;三七易受黑斑病、根腐病及疫病等危害[8-9],但仅针对根腐病、黑斑病分别各登记了1种农药枯草芽孢杆菌和苯醚甲环唑。②绝大多数常用中药材如甘草、黄芩、当归等以及药食两用的莲子、茯苓、生姜、山药、山楂等尚无登记的农药使用。甘草常见病虫害有锈病、褐斑病、白粉病、蚜虫、叶蝉、红蜘蛛、潜叶蛾、小蜂等[10-11],莲子常见病虫害有10多种,包括腐败病、叶斑病、斜纹夜蛾、点蜂缘蝽、丽绿刺蛾、中华稻蝗、褐萍螟、棉露尾甲、中华球叶甲、二化螟、稻根叶甲、莲缢管蚜、蚜虫、福寿螺等[12-13],但至今无一种登记农药可供使用。此外,有些农药用量大,且被广泛用在多种中药材上,如杀菌剂代森锰锌,2011年国内产量约为4.5万吨,销量为4.4万吨,销售率近98%[14],在莪术[15]、人参[16]、板蓝根[17]、地黄[18]、何首乌[19]、西洋参[20]、白芷[21]、太子参[22]、金银花[23]、五味子[24]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常常用到,尽管有832个药企获准登记用于番茄、花生、烟草等,但仍未被登记用于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上[6]

目前农药种类繁多,但是登记用于中药材的农药却屈指可数,这种无药可依的局势导致中药材种植者不得不凭借经验用药。药农一般多倾向于广谱、高毒、速效的杀虫杀菌剂,如此乱用药、误用药、过量用药的行为必然引起“药中有药”的局面。至今我国中药材上的农药登记数量与中药材和农药种类悬殊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中药材种类多,病虫害繁多,而登记过程需要完成药效、毒理学、残留和环境生态实验等,工作量大,登记过程长,费用高;②由于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引起农药生产企业对类似中药材小宗作物的兴趣,农药企业没有研发、生产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加快中药材上的农药登记、规范农药的使用迫在眉睫。

1.2中药材中农残污染特点

农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防治对象可分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螨剂等,按农药的理化性质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25]。中药材中常用的农药主要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26]。通过检索近10年文献,归纳不同地域常用中药材中农残污染水平(表2),分析其农药残留存在以下特点。

1.2.1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仍然普遍有机氯类农药如六氯环己烷(六六六)、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滴滴涕)等,属高残留农药,容易在环境和食品中残留,影响人体健康和外贸出口,我国政府于1983年已决定停产、使用。从表2可看出:①中药材不同部位中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仍然普遍,这与王丽丽等[27]报道的结果一致。此外,根茎类、果类及皮类等药用植物都存在不同含量的有机氯类残留,尤以根茎类药材如人参、黄芪等中残留居多。例如黄晓会等[28]检测了10个不同批次的吉林人参样品,其中8批检出五氯硝基苯,6批检出六氯苯,五氯硝基苯和六氯苯最高含量均达0.12 mg·kg-1。关泽明等[29]对12个不同批次的吉林人参样品进行分析,其五氯硝基苯最高含量为0.168 67 mg·kg-1,总六六六最高含量为0.298 81 mg·kg-1。崔维利等[30]检测了包括甘肃、内蒙、陕西等6个产地的黄芪样品,均不同程度污染了六六六和滴滴涕。②地域分布广泛。从中药材中农残检测结果发现:各地药材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高残留有机氯类农药污染。

1.2.2同一种药材农药多残留现象严重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运输到贮藏整个过程都可能受到农药污染。从表2看出,同种药材可同时受到多种农药的污染。李媛等[31]以蒺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包括澳门等36个不同产地蒺藜中17种农药残留状况,结果表明:有12个产地的蒺藜均检出3种及以上有机氯农药。即使是GAP种植基地也存在多农药残留现象,吴晓民等[53]采用气相色谱检测采自东北GAP基地10个不同产地的平贝母,10批样品均同时检测到了六六六、滴滴涕及五氯硝基苯。

1.2.3相同药材不同种植地域污染程度不同由于我国地理环境、气候、温度、用药经验等差异,相同药材在不同地域种植条件下,造成农药污染水平不一致。马麟等[33]考察了我国贵州、福建、浙江等地太子参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情况,结果显示总DDT质量分数低的为0.000 71 mg·kg-1,高的则达0.026 9 mg·kg-1。李辉等[43]对甘肃、内蒙、山西等不同产地黄芪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分析,不同产地黄芪中六六六、滴滴涕及五氯硝基苯的含量均不相同。

1.2.4GAP种植基地农残污染不容忽视中药材GAP管理是从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等全过程加以规范化控制,要求中药材土壤应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针对病虫害防治要求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

留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这些具体措施意在从源头控制中药材质量。由表2可知,GAP基地中药材中农残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因此,加强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和管理,生产优质低残留中药势在必行。

1.2.5存在禁限用农药残留我国农业部自2002年就已公布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艾氏剂等农药,并规定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农药不得在中草药材上使用。但表2结果显示:目前仍然检出部分药材受到该类农药污染。关泽明等[29]检出12批人参样品中均含有六六六残留,金宏燕等[40]采用GC-ECD检出市售三七中有六六六和DDT残留, Dai等[52]检出平贝母中有甲拌磷和艾氏剂的残留。

2中药材中农残污染面临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2.1中药材中农残污染面临的问题

2.1.1农药登记品种少自1982年提出农药登记制度,至今已有30余年的时间,但真正登记用于中药材上的农药却屈指可数。主要是由于农药登记过程长,工作量大,费用高,且中药材目前还多属于小宗作物,这种零散式种植经济利益不高,难引起农药生产商的兴趣,最终导致中药材无登记农药可用,药农违规操作,高毒速效农药超量使用,不但增加药用成本,而且大伤虫害的同时也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并且破坏生态平衡,最后造成恶性循环。

2.1.2持久性有机氯类污染突出高残留有机氯类农药尽管已禁止生产使用长达30年,但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半衰期长、脂溶性强且不易降解,导致土壤中残存严重,从而造成了大面积中药材污染。如何有效的降解此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3农药滥用情况严重中药材的种植者缺乏基本的植保常识,对农药的选择是高效、低成本,甚至仍在使用一些禁用农药,为保产增收,种植者施药次数频繁,且经常是几种高毒农药混配使用,特别是在虫害严重时期,使用农药的浓度加倍,造成了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27]

2.1.4GAP种植覆盖面窄且管理不规范我国拥有药用植物近万种,人工成功栽培达400多种[5]。自2002年正式颁布中药材GAP管理办法以来,截至2013年1月31号,SFDA审查并公告了分布于23省市的99个中药材GAP基地,涉及中药材品种56个,且多分布在四川、河南、吉林、陕西、浙江、贵州、湖北、新疆、云南等省区[54]。全国GAP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仅有56个,该数据与我国庞大的药用植物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表2可知,即使是GAP基地生产的中药材,如果不加强科学管理,进行规范化种植,就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质量。即使是按GAP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若不按质论价,而是统一市场价格,就无法体现GAP价值,也就不能调动中药企业投入GAP种植的积极性[55]

2.1.5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农残限量标准是保障中药材用药安全的科学依据。现行2010版药典仅规定了甘草、黄芪、人参及其提取物的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其余多参照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2 293项农药残留限量,新标准虽然较之前的农残标准更加详细和全面,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2010年国际食品法典标准(CAC)就有3 338项农药残留标准,欧盟14.5万项,美国有1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56]。考虑到中药不同于食品,用法及用量不同,农残限量标准也应不同,大多数中药材农残限量标准依旧是一片空白,其限量标准亟待制定和完善。

2.2中药材中农残污染的控制措施

2.2.1加强中药材中农药的品种登记一方面国家应该支持并鼓励农药企业积极加入到中药材农药登记行列中,必要时应采取资金资助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在政府引导下,调动企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倡导研究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及防治手段,为后期的化学、毒理学、药效、残留、环境影响等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反过来更加科学的指导实践用药。此外,类似微生物农药[57-58]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安全,对虫害不容易引起抗药性,作用效果持久等优势,属于生态环境友好型农药,在登记中应遵循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各自优势,择优登记使用。

2.2.2改良中药材生长的土壤质量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除了直接来自不规范使用农药,还间接的来自土壤,尤其是有机氯农药,改善土壤质量成为控制中药材农药污染的必然途径。微生物降解剂在有机农药污染的土壤修复方面应用前景良好,利用S. indicum B90A可降解六六六[59],Pseudomonas sp.HY1能降解对硝基苯酚[60],甚至可采用“战氏生物农残降解剂”同时降解土壤中的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61],Bacillus cereus的3种菌株HY-1,HY-2和HY-3可降解甲基对硫磷、毒死蜱和三唑磷[62]。当前研究的多数菌株往往只针对一种或某几种农药具有降解作用,而土壤往往存在多农药污染,所以未来还应重点筛选,培育广谱、高效的优良菌种。

2.2.3科学使用农药首先需加强科学用药宣传和技能培训,政府及企业应专业指导药农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症下药,杜绝安全间隔期内用药,坚决抵制使用禁限用农药,保证中药材用药安全性,农药用完后药瓶需回收[63],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合理利用害虫天敌、机械及物理等方法,如人工捕捉,制作简单的器械,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后,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大量农药流失到环境中[64],因此要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

2.2.4按照GAP规范化种植GAP种植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严格按照中药材GAP的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加强GAP法规宣传,提高药材种植人员农药使用知识,树立保护天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尽量不使用或使用低毒、无残留农药的观念[65],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达到绿色药材的标准,有助于提高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性,保障中药制品的用药安全。政府应通过提高GAP中药材价格,挖掘中药材GAP产品的附加值来体现GAP产地加工的价值[55],严厉打击假劣中药材低价出售扰乱价格市场[66],并多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中药企业在道地产区进行GAP种植,使中药材的种植模式逐渐向着GAP规范化种植靠拢,为实现绿色中药产业打下基础。

2.2.5培育优良的抗病虫害中药材品种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中药材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67-68],但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对于农作物育种选育成果而言,还有很大差距,这远远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需求[68]。农作物上通过集团选育、杂交育种等现代化育种方法进行作物抗病虫害品种选育技术已经很成熟,也取得显著成效[69-70]。今后可以借鉴农作物抗病虫害品种培育的技术和经验,开展中药材抗病虫害品种筛选、评价和选育,并通过杂交、突变等育种技术进行中药材品种改良,培育和推广优良的抗病虫害中药材新品种。

2.2.6完善农残限量标准并加强农药管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全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普查,尽快启动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的研究项目,尤其针对用量大的常用和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通过农药毒理和动物代谢研究,评价农药的日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和急性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age,ARfD),并在规范的GAP中药材种植下进行田间试验获取农药有效使用方式、剂量及在中药材和环境中的最大残留水平,结合农药的代谢数据、环境影响、用法用量等进行风险评估,最终科学的制定出中药材及其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规章和技术层面的法律已具备,但针对农药污染防治、农药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药污染防治法》和《农药管理法》等还有待制定[71]。此外,对违规使用农药者的处罚不明确,导致农药使用混乱,也是引发农药污染的重要环节。根据现状完善和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内容,使得农药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确保农药市场的有序和安全。

3结语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问题不仅影响我国中药材及其产品的质量,也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中药材种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登记用于中药材的农药数量少;同种药材农药多残留污染严重;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及品种相对较少,管理不规范;中药材及其产品的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农药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因此,应该加强农药在中药材中的登记数量,使药农有药可依,科学使用农药;尽快启动中药材中农残污染情况的调查和限量标准的研究;鼓励大中型医药企业实行GAP种植,加强GAP基地规范化管理;借鉴农作物抗病虫害品种培育的技术和经验培育优良的抗虫害中药材新品种;完善农药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等。相信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控制措施,我国绿色中药材及产业必将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Zhang B G, Yong P, Zhao Z, et al. GAP production of TCM herbs in China[J]. Planta Med, 2010, 76: 1948.

[2]张泽博. “1605”杀虫剂 [J]. 农业科学通讯, 1953, 3: 107.

[3]王以燕, 张桂婷. 中国农药登记管理制度[J]. 世界农药, 2010, 32(3): 13.

[4]汪建沃. 打破“瓶颈”谱新章——小宗作物用药登记面面观[J]. 农药市场信息, 2013, 13: 4.

[5]郭巧生, 王建华. 中药材安全与监控[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00.

[6]中国农药信息网[EB/OL]. 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

[7]王春伟. 吉林省人参主要病害安全用药技术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8]农训学. 三七病虫害的防治方法[J]. 植物医生, 2009, 22(1): 23.

[9]蒋妮, 覃柳燕, 叶云峰. 三七病害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42(9): 1070.

[10]宫莉, 赵君. 甘草栽培技术[J]. 黑龙江医药, 2011, 24(4): 540.

[11]杨建梅. 甘草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4): 91.

[12]江福祥. 建宁县莲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福建农业科技, 2012(3/4): 77.

[13]黄建凤. 莲子栽培与加工[J]. 福建农业, 2012, 2: 16.

[14]段又生, 汪洋. 2012年我国农药大宗产品市场盘点[J]. 中国农资, 2013(3): 23.

[15]吴庆华, 林伟, 宁全强, 等. 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2, 26(2): 3.

[16]章强华, 董国堃, 姚晗. 人参常用农药国外残留限量标准的分析及对策[J]. 人参研究, 2009, 1: 2.

[17]李敬, 孙伟, 宋东平. 菘蓝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 中草药, 2009(8): 53.

[18]刘海瑛, 牟玉杰. 地黄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12): 38.

[19]龙光泉. 何首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 植物医生, 2011, 24(6): 24.

[20]张瑛. 六盘山区西洋参栽培技术要点[J]. 宁夏农林科技, 2010, 4: 89.

[21]薛琴芬, 张普, 许家隆. 白芷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9, 3: 37.

[22]汪丽莉. 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47.

[23]宋发英, 肖晓华. 金银花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87.

[24]赵文波. 五味子的栽培技术[J]. 林业勘查设计, 2011, 2: 92.

[25]张炜, 相秉归, 于丽燕. 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3:37.

[26]黄捷, 马双成. 中药农药残留检测中前处理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中国药师, 2011, 14(7): 1036.

[27]王丽丽, 夏会龙. 我国中草药中农药残留的特点[J]. 中草药, 2007, 38(3): 471.

[28]黄晓会, 薛健, 吴晓波, 等. 人参中18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J]. 农药学学报, 2011, 13(3): 301.

[29]关泽明, 郭晓玲, 陆子钊. GC法测定人参有机氯农药残留物的含量[J].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10): 45.

[30]崔维利, 严红, 吴丹凤. 不同产地黄芪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7): 2.

[31]李媛, 肖丽和, 殷果, 等.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测定蒺藜中17中农药残留[J]. 药物分析杂志, 2013, 33(4): 666.

[32]刘书银, 隋吴彬. 六种中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7, 36(1): 93.

[33]马麟, 段启, 周海玲. 气相色谱法测定太子参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8(3): 270.

[34]张丽丽, 张丽艳, 杨玉琴. 贵州省本地栽培延胡索与原引种地延胡索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分析[J]. 贵州医学院学报, 2004, 29(4): 338.

[35]粟华生, 邱莉, 周坚, 等. SPE-GC-ECD法测定人参药材中21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30(8): 1484.

[36]马虹英, 李新中, 徐平声. 西洋参、人参等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5): 535.

[37]刘庆, 王旗, 李晓婷, 等. 黄芪、人参和西洋参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比较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 2006, 26(12): 1832.

[38]雷军, 李晓华, 王巍巍, 等.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人参中有机氯与拟除虫菊酯20种农药的残留[J]. 药物分析杂志, 2008, 28(4): 570.

[39]张念洁, 吴信子, 姜旭.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参中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农药残留的含量[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 29(4): 910.

[40]金宏燕, 刘卫, 郑旭煦, 等. 气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J]. 食品科技, 2011, 36(3): 296.

[41]王莹. 中药中GC-MS农药多残留检测平台的建立[D]. 北京: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011.

[42]Guo Q, Lv X, Tan L,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26 pesticide residues in 5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us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GC-ECD method [J]. Chin J Nat Med, 2009, 7(3): 210.

[43]李辉, 吴虹, 沈晨, 等. 不同产地黄芪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0): 296.

[44]徐晓琴, 李庆玲, 韩超, 等.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太子参药材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J]. 药物分析杂志, 2007, 27(9): 1351.

[45]刘知远. 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柘荣太子参中联苯菊酯、毒死蜱的农药残留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3, 33(2): 272.

[46]黄德娜. 中药材石斛、何首乌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74.

[47]周洪波, 房志坚, 杨立伟, 等. 固相萃取-GC-MS联用法测定何首乌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J]. 中国药房, 2010, 21(19): 1778.

[48]张莲婷, 郭巧生, 叶正良. 麦冬类药材种植土壤和药材中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9): 1102.

[49]杨健, 李鹏跃, 边宝林. 气相色谱法测定鲜地黄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2): 33.

[50]余春梅, 武小赟, 李铁钢, 等. 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6): 1489.

[51]伊雄海, 路贻通. 川芎等8种中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状况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3): 8.

[52]Dai R H, Ren X D, He X, et al. Convenient analytical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23 pesticide residues in herb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11, 86: 563.

[53]吴晓民, 王艳红. 平贝母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6): 25.

[5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GAP检查公告 [EB/OL].(2004-03-16~2013-01-31)[2013-08-29]. http://www.sda.gov.cn/WS01/CL0082/index.html.

[55]李永, 陆华圣, 段琼辉, 等. 中药材GAP十年回顾[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3, 27(1): 8.

[56]宋稳成, 叶纪明, 单炜力. 国际食品法典对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制定的借鉴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3:56.

[57]Kozo Nagayama, Satoshi Watanabe, Kazuo Kumakura, et al.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richoderma asperellum SKT-1(Ecohope@), a microbial pesticide [J]. J Pestic Sci, 2007, 32(2): 141.

[58]Sun M, Ren Q Y, Guan G Q,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eauveria bassiana sensu lato strai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against Rhipicephalus(Boophilus) microplus(Acari: Ixodidae) in China [J]. Parasitol Int, 2013, 62: 412.

[59]陈婷, 杨新萍, 刘玉娇, 等. 农药浓度、共代谢底物和接种量对Sphigobium indicum B90A降解六六六效率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2): 345.

[60]吴萍, 张海燕, 李梅, 等. 对硝基苯酚降解菌Pseudomonas sp. HY1的分离与活性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3): 25.

[61]王丽娟, 张彩庆, 冯树音, 等. 人参喷施“战氏生物农残降解剂”效果的试验[J]. 吉林林业科技, 2010, 39(4): 34.

[62]段海明. 蜡状芽孢杆菌不同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特性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9): 1608.

[63]汪键沃. 我国将建立农药容器回收制度 [J]. 农药市场信息, 2013, 4: 12.

[64]王文燕.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36(8): 42.

[65]李宝芬.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概况[J]. 中医杂志, 2012, 53(22): 1969.

[66]刘义梅, 陈科力. 当前中药材市场几种常见假劣药形式[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8): 1089.

[67]张俊, 蒋桂华, 敬小莉, 等.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最新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0, 12(5): 5.

[68]张荣超, 辛杰, 郭庆梅, 等. 中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J]. 种子, 2013, 32(7): 53.

[69]王镇. 水稻新品种港源3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7, 4: 27.

[70]李生荣, 陶军, 杜小英, 等. 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绵杂麦168"选育研究[J]. 农学学报, 2011, 11: 26.

[71]宁海同, 欧冬良. 我国农药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 生态经济, 2012(9): 164.

作者:杨银慧 豆小文 孔维军 杨美华 陈士林 肖强

棉花斜纹夜蛾防治论文 篇3:

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概括了斜纹夜蛾的主要自然天敌种类,论述了植物源提取物、性信息素、转基因技术、诱集植物、抗虫品种防治斜纹夜蛾及其应用,并讨论了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持续控制斜纹夜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斜纹夜蛾;生物防治;天敌

A

Key words Spodoptera litura; Biological control; Natural enemy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性杂、分布较广、对农林业危害严重的间歇性发生的世界性害虫。据统计,斜纹夜蛾的寄主植物有109科389种(包括变种)[1],可取食99科283种植物[2]。近年来,随着铁皮石斛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斜纹夜蛾也被发现为害铁皮石斛,虫口密度大时可造成石斛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由于斜纹夜蛾的食性杂、世代重叠、抗性强,因此防治难度高。化学农药的施用导致了农药残留,铁皮石斛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斜纹夜蛾抗药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生物防治愈显重要[3]。笔者从斜纹夜蛾自然天敌、植物源提取物、性信息素、转基因技术和抗虫品种等方面综述了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以期为无公害石斛和蔬菜等生产上生物防治斜纹夜蛾提供参考。

1斜纹夜蛾自然天敌种类及其利用

1.1斜纹夜蛾捕食性天敌

斜纹夜蛾的天敌种类繁多,包括昆虫、蜘蛛、线虫、微孢子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7纲、11目、52科169种[4]。张根顺等[5]记录福建烟田斜纹夜蛾天敌有38科82种,张原等报道[6]武汉地区蔬菜害虫斜纹夜蛾捕食性蜘蛛有17种。斜纹夜蛾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草间小黑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小花蝽(Orius similes)、叉角厉蝽(Cantheconidae furcellata)、红彩真猎蝽(Harpactor fuscipes)等。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和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12、26.00和10.11头[7];拟环纹豹蛛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具有很强的捕食作用,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8];小花蝽能捕食斜纹夜蛾的卵和幼虫,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数量多、捕食性强等特点[9];烟盲蝽对斜纹夜蛾初龄幼虫的捕食强度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猎物密度越高,捕食越多[10]。

1.2斜纹夜蛾寄生性天敌

我国斜纹夜蛾寄生蜂有40种,其中原寄生蜂29种,重寄生蜂11种,国外已有报道但在我国还未采集到的寄生蜂有61种[11]。斜纹夜蛾寄生蜂主要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斜纹夜蛾盾脸姬蜂(Metopius rufus)等。陈乾锦等研究认为侧沟茧蜂寄生斜纹夜蛾1~2龄幼虫,在大田平均寄生率为22.31%,最高可达54.80%,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12];双斑侧沟茧蜂(Microplitis bicoloratus)已被成功地饲养并在实验室用于斜纹夜蛾生物防治评价,在生物控制斜纹夜蛾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13]。

1.3斜纹夜蛾病原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和微孢子虫等病原微生物是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调节因子,如果没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是当代的2.70倍[14]。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病原微生物对斜纹夜蛾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和良好应用前景。斜纹夜蛾幼虫大多在喷施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第4天开始发病,第5~7天为发病高峰期,斜纹夜蛾种群发病和病死时间分布可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15];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防治蔬菜上的斜纹夜蛾与化学农药乐斯本相比,用药后14 d防治效果提高了29.46%,且乐斯本的残留量是病毒杀虫剂施用区的43.68倍[16];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具有弱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幼虫发育历期延长、幼虫化蛹率下降、成虫产卵期和寿命缩短等,而对蛹期和产卵前期的弱化作用不显著,且随着宿主子代数的增加,这种弱化作用越来越不明显[17];在26 ℃温度下,爪哇拟青霉接菌斜纹夜蛾幼虫后第10天的LC50为1.722×106个孢子/ml,当剂量为1×107个孢子/ml时,致死中时间为3.6 d[18];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强于3龄幼虫,在3.5×108 个孢子/ml浓度下,斜纹夜蛾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8.58%,3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3.84%[19];浓度为2×1011个分生孢子/L的莱氏野村菌能够有效控制2~3龄的斜纹夜蛾幼虫,喷药19 d后幼虫死亡率达到88%~97%[20];当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4.5×104~4.5×108个/ml时,4龄和5龄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87%和82.94%[21]。Park等研究表明[22]在体外培养的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73 h后可造成5~6龄的斜纹夜蛾幼虫100%的死亡率,因此斯氏线虫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防治斜纹夜蛾。然而,多种微生物混用或菌药混用比单一微生物往往表现出更好的防治效果。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银锭夜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可明显提高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23];纯菌剂的相对防效为77.64%,低剂量和常规用量氟啶脲的相对防效分别为49.02%和89.70%,而菌药混用的相对防效为91.13%,菌药混用的相对防效高于纯菌剂、低剂量和常规用量的氟啶脲[24]。

2植物源提取物生物活性及其推广应用

植物源提取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高选择性及对高等动物和天敌安全等优点,许多植物提取物具有拒食、胃毒、触杀、忌避、抑制等生物活性,用于防治斜纹夜蛾,可为绿色石斛、蔬菜等生产作出巨大贡献。目前对斜纹夜蛾有活性成分的植物主要有假蒟、广藿香、九里香、鸦胆子、白前、斑点野生稻、稻搓菜、苦楝、芫花、雷公藤等,主要成分为苦参碱、烟碱、印楝素、鱼藤酮、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2.1拒食作用刘红芳等[25]研究发现50种热带植物中有7种的乙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其中假蒟叶乙醇提取物拒食活性达90%以上;曹天宇等[26]研究表明,浓度为4.0 mg/ml的广藿香酮对2龄、3龄、4龄、5龄斜纹夜蛾幼虫的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8.56%、80.25%、66.80%、40.35%,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分别为78.21%、83.02%、77.36%、40.24%,浓度为4.0 mg/ml的广藿香酮对3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效果较好;稻搓菜甲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3龄和5龄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且在相同浓度下对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要强于后者[27];总岩茨烯只有在高浓度(1.6 mg/ml)时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有拒食作用,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均无拒食作用[28]。

2.2胃毒作用罗俊欢等[29]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室内测定了5种植物源农药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杀虫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苦参碱、烟碱·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苦皮藤素;斜纹夜蛾在饥饿状态下因黄顶菊胃毒作用致死,不会因为饲料中混拌黄顶菊而拒食饿死[30]。

2.3触杀作用刘红芳等[31]研究表明不同假蒟部位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不同,假蒟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根,其次为茎,叶的活性最低。

2.4抑制作用印楝素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处理浓度越高,体重增长倍数越低,死亡率越高[32];苦瓜叶正丁醇萃取物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形态、增殖和生长密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3];斜纹夜蛾幼虫取食了含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饲料后,其中肠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比对照明显降低[34];闹羊花素Ⅲ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量、幼虫总糖量和血淋巴总糖含量[35];苦瓜蛋白酶抑制剂对斜纹夜蛾繁殖力和生殖力具有直接影响,可将苦瓜蛋白酶抑制剂引入其他易感作物以诱导作物抗虫性[36];用1 mg/kg的印楝素人工饲料喂养斜纹夜蛾4龄幼虫直到化蛹,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印楝素显著影响斜纹夜蛾蛋白水平[37]。

3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及其应用

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具有高效无毒、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等优点,是一种新型实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石斛、蔬菜等可持续生产提供服务[38];吴华新等[39]研究表明,在斜纹夜蛾3~4代期间诱杀区比对照区的平均落卵量下降了60%左右,田间幼虫发生量减少了50%~60%;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可有效控制烟草斜纹夜蛾,减少农药使用量80%以上,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将其纳入烟草斜纹夜蛾的防治技术体系之中[40];姚士桐等[41]研究认为利用性信息素不仅可以控制斜纹夜蛾种群数量,还可以监测害虫种群消长动态;在蔬菜地运用性信息素诱捕斜纹夜蛾成虫的最佳挂置方式是:每公顷挂7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放置1支诱芯,诱捕器以离地100 cm的高度对夜蛾科害虫的诱捕效果最好[42]。

4转基因技术在斜纹夜蛾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体内培育出转基因抗虫作物品种,提高植物对虫害的抗性,达到控制害虫的研究报道较多。佘建明等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结球甘蓝栽培品种,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显性单基因的分离规律对斜纹夜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虫性[43];通过卡那霉素筛选、目的基因分子检测和生物学抗虫性鉴定从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不结球白菜遗传工程植株自交后代中选育出抗虫性可遗传的纯合材料,然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虫性鉴定,转CpTI基因纯合材料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抗性,但不同株系间和同一株系内植株间的抗虫性程度差异较大[44]。狄佳春等[45]目测估计棉花叶面积损失百分率,调查了斜纹夜蛾对30个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危害程度,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越强,斜纹夜蛾对棉花的危害越小,棉株Bt抗虫毒蛋白含量越高,斜纹夜蛾的危害程度也越小;通过根癌农杆菌将红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烟草,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可以抑制斜纹夜蛾的生长,作为农作物保护的有效方法[46];将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与未喂食转基因烟草叶片相比,喂食转基因烟草叶片的斜纹夜蛾幼虫表现出更高的死亡率,并且未死亡的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缓慢[47];Sharma等[48]将抗斜纹夜蛾基因转入花生植株内,得到对斜纹夜蛾高抗的转基因花生品种。然而,黄东林等[49]分别用2种转双价基因棉和对照品种棉花饲喂斜纹夜蛾,考察其对幼虫、蛹、成虫的影响,编制并分析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2种转双价基因棉斜纹夜蛾抗性不明显;余月书等[50]研究也表明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斜纹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等2个品种间无明显差异,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并无抗性。

5应用诱集和驱避植物防治斜纹夜蛾

诱集植物是为了吸引斜纹夜蛾到其上产卵、取食而人为种植的植物,对某一寄主植物或某一植物的特定生长阶段表现出极高的趋向作用,应用这一原理利用斜纹夜蛾对某些植物的种类、品种的趋性而避免为害目标作物达到防治斜纹夜蛾的目的。吴才君等[51]研究表明,芋头是斜纹夜蛾最早、最喜欢产卵和取食的作物,并认为芋头与其他蔬菜的比例为1∶9时,既能有效控制斜纹夜蛾虫源又不影响主作蔬菜;芋头作为诱集植物能够有效防治烟草上的斜纹夜蛾,但在幼苗期时没有诱集作用,所以作为诱集植物的芋头需要在种植烟草前20~30 d种植[52];Ghumare等[53]研究了斜纹夜蛾对寄主植物的偏好,依次排序为蓖麻、番茄、棉花、白菜、薄荷;与单作青菜田相比,青菜田间作大豆或芋艿后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分别减少37.83%、 45.89%,间作大豆或芋艿青菜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增加[54]。然而,有的植物对斜纹夜蛾有一定的驱避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驱避作用来防治斜纹夜蛾,将有趋避作用的植物种植到目标作物的周围来阻止斜纹夜蛾入侵为害,在田块周围种植彩叶草可驱赶斜纹夜蛾[55]。

6选育抗虫品种防治斜纹夜蛾

通过选育抗虫品种,种植抗虫品种阻止斜纹夜蛾取食或抑制其生长来防治斜纹夜蛾的报道也很多。吴巧娟等[56]研究发现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种差异主要反映在抗感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抗性品种叶片喂养的斜纹夜蛾幼虫体重轻,幼虫厌食,食叶量少,生长发育慢,而感虫品种叶片喂养的斜纹夜蛾幼虫体重大,食量大,幼虫发育较快;吴业春[57]通过对斜纹夜蛾抗性鉴定分级结果的综合分析并参考9年综合抗性分级结果,确立了10个较稳定并具一定代表性的抗感大豆品种;朱俊洪等[58]对香大蕉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斜纹夜蛾在各品种上均能完成生活史,但泰蕉和红香蕉对斜纹夜蛾的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感染内生真菌和非感染内生菌的菜花对斜纹夜蛾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取食感染内生真菌菜花的斜纹夜蛾的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增加,成虫羽化、寿命、繁殖能力等受到抑制[59]。斜纹夜蛾对不同野生花生种质资源的叶片为害率存在明显差异,高抗虫品种的叶片被害率小,植株生物量损失率低[60];Mallikarjuna等[61]研究发现向日葵的不同杂交品种对斜纹夜蛾的抗性也有差异。

7展望

综上所述,各种生物防治方法对斜纹夜蛾种群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各种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防治斜纹夜蛾的主要方法。自然天敌饲养、繁殖与储存技术难度高,不易掌握,同时田间见效慢,还受生态环境和气候因子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寄主专一、致死速度慢、易受紫外光破坏以及必须活体增殖。植物源提取物杀虫速度缓慢,活性成分复杂,防效有的往往是多种物质的综合结果,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提取还需进一步研究。性诱捕器会受到成虫本身的一些习性、外界环境、气候因子以及诱捕器放置方式的影响而导致诱杀效果不理想。转基因抗虫品种虽然对斜纹夜蛾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但对人体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基因漂移等问题仍是存在争议,很多国家也对转基因食品进口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诱集和趋避植物的种植往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斜纹夜蛾寄主植物较多,抗虫品种能否长期抗斜纹夜蛾依然存在争议。

要做好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工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预测预报,根据斜纹夜蛾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

(2)单一地采用生物农药防治斜纹夜蛾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多种生物农药混用、单种生物农药与低剂量化学农药混用以及添加增效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与印楝素或核型多角体病毒单一使用相比,印楝素和核型多角体病毒并用使斜纹夜蛾幼虫死亡更快以及营养指标双倍下降[62];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虫酰肼、阿维菌素或多杀菌素复合使用可提高田间控害效果[63];OB增效剂对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OB增效剂浓度的提高,对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提高[64]。然而,苦参碱是一种正温度效应的植物源杀虫剂,而印楝素是负温度效应的植物源杀虫剂,温度对苦参碱杀虫活性的影响比印楝素大得多,当苦参碱和印楝素混用时,要注意温度对其毒力的影响[65]。因此,生物农药混合使用技术和方法是当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性信息素增效剂提高诱虫效果。沈幼莲等[66]发现一定剂量的苯乙醛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然而,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性诱芯联合使用对各自诱捕效果均有明显的干扰作用[67],因此防治斜纹夜蛾时要考虑相互干扰的问题,不能同时使用多种性信息素防治多种害虫。

(4)通过间作或邻作一些诱集植物合理布局作物时空分布,再结合释放天敌等其他生物防治方法,将有可能实现对斜纹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布局时应考虑诱集植物的物候期与斜纹夜蛾产卵期或为害期相吻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秦厚国,汪笃栋,丁建,等.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名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51-58.

[2] 章士美,邢健生,胡文萍,等.六种多食性昆虫食性的比较观察[J].昆虫学报,1956(1):107-122.

[3] 桑松,王政,齐江卫,等.斜纹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3,35(6):804-810.

[4] 谢建军,胡美英.斜纹夜蛾的天敌及其生物防治[J].昆虫天敌,1999,21(2):82-92.

[5] 张根顺,陈乾锦,曾强,等.福建省烟田斜纹夜蛾的天敌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S1):77-80.

[6] 张原,王小平.武汉地区蔬菜害虫捕食性蜘蛛初步研究[J].昆虫天敌,1994,16(1):10-13.

[7] 蒋杰贤,梁广文.几种天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1,17(4):78-81.

[8] 田耀加,梁广文,曾玲,等.拟环纹豹蛛对斜纹夜蛾卵及幼虫的捕食效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2,33(4):502-506.

[9] 王广鹏,张帆,孙庆田,等.小花蝽人工大量饲养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6,27(2):83-90.

[10] 许庆辉,孟玲,李保平.烟盲蝽对不同密度斜纹夜蛾初龄幼虫的捕食和搜寻行为[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2):178-182.

[11] 何俊华,刘银泉.中国斜纹夜蛾寄生蜂名录[J].昆虫天敌,2002,24(3):128-137.

[12] 陈乾锦,张根顺,官宝斌,等.烟田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199-203.

[13] LUO K,TRUMBLE J T,PANG Y.Development of Microplitis bicoloratus on Spodoptera litura and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J].Bio Control,2007,52(3):309-321.

[14] 蒋杰贤,梁广文,庞雄飞.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4):461-463.

[15] 蒋杰贤,梁广文.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流行的时间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99-602.

[16] 匡石滋,邓海滨,王晓容,等.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田间应用效果[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26-30.

[17] 蒋杰贤,朱亚芳,万年峰,等.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子代的弱化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5):599-603.

[18] 马骏,刘强,荣湘民,等.防治斜纹夜蛾的爪哇拟青霉菌株筛选及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4):466-470.

[19] 袁盛勇,孔琼,张宏瑞,等.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J].植物保护,2010,36(5):171-173.

[20] DEVI P S V.Conidia production of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Nomuraea rileyi and its evaluation for control of Spodoptera litura (Fab) on Ricinus communis[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1994,63(2):145-150.

[21] 袁盛勇,薛春丽,陈斌,等.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540-1543.

[22] PARK S H,YU Y S,PARK J S,et al.Biological control of tobacco cutworm,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with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J].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01,6(2):139-143.

[23] 郭慧芳,方继朝,罗伟杰,等.不同昆虫病毒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3,19(1):23-26.

[24] 罗成,应盛华,冯明光.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高毒菌株筛选与制剂的研发[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2):188-196.

[25] 刘红芳,符悦冠,王祝年,等.50 种热带地区植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J].华东昆虫学报,2005,14(1):17-20.

[26] 曹天宇,冼继东,王洪峰,等.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拒食作用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3(5):12.

[27] 高涛,王元,程玉芬,等.稻搓菜甲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拒食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256-4257.

[28] 董易之,张茂新,凌冰.马缨丹总岩茨烯对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6,16(12):2361-2364.

[29] 罗俊欢,戴仁怀,李灿.5种植物源农药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J].植物医生,2012(2):22.

[30] 彭军,马艳,李香菊,等.黄顶菊对棉铃虫及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棉花,2013,40(6):18-21.

[31] 刘红芳,符悦冠.假蒟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活性及其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77-81.

[32] 朱家颖,叶敏,胡纯华,等.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26-29.

[33] 刘欢,朱春亚,张茂新,等.苦瓜叶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及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毒力[J].应用昆虫学报,2014,51(1):212-220.

[34] 骆颖,张茂新,凌冰.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斜纹夜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2,34(3):289-294.

[35] 程东美,张志祥,胡美英.闹羊花素Ⅲ 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作用方式及血糖含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3):306-309.

[36] TELANG M,SRINIVASAN A,PATANKER A,et al.Bitter gourd proteinase inhibitors:potential growth inhibitors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Spodoptera litura[J].Phytochemistry,2003,63(6):643-652.

[37] HUANG Z,SHI P,DAI J,et al.Protein metabolism in Spodoptera litura(F.) is influenced by the botanical insecticide azadirachtin[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4,80(2):85-93.

[38] 钱冬兰,李东,郑永利.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3):136-138.

[39] 吴华新,郑永利,韩敏晖,等.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1):138-141.

[40] 杨明文,何元胜,张开梅,等.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4-17316.

[41] 姚士桐,郑永利,张勇勇,等.几种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杀作用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4):127-129.

[42] 李定超,杨杰龙,杨仕国,等.蔬菜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挂置方式试验[J].植物医生,2014,27(1):32-34.

[43] 佘建明,丁万霞.结球甘蓝抗虫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的抗性表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1,17(2):73-76.

[44] 佘建明,何晓兰,蔡小宁,等.转CpTI基因不结球白菜的抗虫性表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5,20(4):230-232.

[45] 狄佳春,许乃银,吴巧娟,等.斜纹夜蛾对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危害差异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6 (5):54-57.

[46] YEH K W,LIN M I,TUAN S J,et al.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trypsin inhibitors expressed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confer resistance against Spodoptera litura[J].Plant Cell Reports,1997,16(10):696-699.

[47] MCMANUS M T,BURGESS E P J,PHILIP B,et al.Expression of the soybean (Kunitz) trypsin inhibitor in transgenic tobacco:effects on larval development of Spodoptera litura[J].Transgenic Research,1999,8(5):383-395.

[48] SHARMA H C,PAMPAPATHY G,KUMAR R.Technique to screen peanuts for resistance to the tobacco armyworm,Spodoptera litura (Lepidoptera:Noctuidae) under nochoice cage conditions[J].Peanut Science,2002,29(1):35-40.

[49] 黄东林,刘汉勤,蒋思霞.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6,33(1):1-5.

[50] 余月书,康晓霞,陆宴辉,等.转 Bt 基因棉对斜纹夜蛾种群增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4,20(3):169-172.

[51] 吴才君,范淑英,蒋育华,等.芋对斜纹夜蛾的诱集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4,23(4):172-174.

[52] ZHOU Z,CHEN Z,XU Z.Potential of trap crop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tropical armyworm,Spodoptera litura in tobacco[J].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2010,10(1):117.

[53] GHUMARE S S,MUKHERJEE S N.Performance of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influence of nitrogen and total phenolics of plants and midgut esterase activity of the insect[J].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3,41(8):895-899.

[54] 万年峰,蒋杰贤,季香云.设施条件下青菜间作大豆或芋艿控制斜纹夜蛾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18.

[55] LYNCH R E.Resistance in peanut to major arthropod pests[J].Florida Entomologist,1990,77:360-363.

[56] 吴巧娟,吴娟娟,吴业春,等.大豆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J].大豆科学,2006,25(4):410-413.

[57] 吴业春.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及对斜纹夜蛾抗生性的遗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58] 朱俊洪,张方平,许芬丽,等.香大蕉品种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6,26(2):72-75.

[59] THAKUR A,KAUR S,KAUR A,et al.Enhanced resistance to Spodoptera litura in endophyte infected cauliflower plant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13,42(2):240-246.

[60] SHARMA H C,PAMPAPATHY G,DWIVEDI S L,et al.Mechanisms and diversity of resistance to insect pests in wild relatives of groundnut[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03,96(6):1886-1897.

[61] MALLIKARJUNA N,KRANTHI K R,JADHAV D R,et al.Influence of foliar chemical compou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doptera litura (Fab.) in interspecific derivatives of groundnut[J].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04,128(5):321-328.

[62] NATHAN S S,KALAIVANI K.Efficacy of nucleopolyhedrovirus and azadirachtin on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Lepidoptera:Noctuidae)[J].Biological Control,2005,34(1):93-98.

[63] 孙以文,刘宝生.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生物或仿生农药的协同控害作用[J].现代农药,2011,10(3):42-44.

[64] 梁卿,李辉,徐树兰,等.OB增效剂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09,30(4):331-335.

[65] 徐建陶,高聪芬,孙定炜,等.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蚜虫的生物活性测定[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1):91-94.

[66] 沈幼莲,高扬,杜永均.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J].昆虫学报,2009,52(12):1290-1297.

[67] 周利琳,司越,望勇,等.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性诱芯田间合用的干扰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3(5):1071-1073.

作者:罗凯等

上一篇:先进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物理课案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