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

2022-04-20

山东省兖州市不断改革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高效农业,2007~2008年全市推广麦套夏棉210公顷,棉花单产1089千克/公顷,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选用良种生产实践证明,中棉所42棉花品种生育短、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比试验比中棉所36棉花品种每公顷增产79.5千克,是目前麦套夏棉较为理想的棉花品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发展现状探析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和评价,分析了我国良种补贴政策的现状及自从实施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效果,总结了当今我国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当在坚定不移地实施良种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注意对补贴方式进行改革,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方法。

关键词:农作物;良种补贴;成效

良种补贴又称良种推广补贴,是中央财政为扶持农民生产选用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降低农民用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而提供的资金补贴。具体做法是由中央财政为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出资,由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补贴计算方法和补贴品种,按确定补贴依据和标准逐级直接落实到种粮农户。作为一种较好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优良品种推广的政策,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广。从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组织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中央财政投入1亿元对大豆良种进行补贴。2003年,受国家粮食生产大幅减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下降的影响,小麦也被列入良种补贴范围,中央投入资金为3亿元。2004年,良种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到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四个品种。2007年,新增棉花、油菜两个补贴品种。2008年,补贴金额突破百亿元。2010年新增青稞的良种补贴。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央财政在良种补贴上的投入不断加大,成为我国一项主要的惠农政策。

一、我国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从2002至今,中央财政对良种补贴的投入已达400亿元。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愈加关注,以及2008年初爆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和近两年的外资企业大肆抢占我国种子市场的现状,决定了良种补贴政策必将继续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实施下去。目前,良种补贴政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补贴品种增加。在实施补贴的初期,只是对高油大豆进行补贴,随后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及棉花和油菜等经济作物,这表明国家不仅对粮食作物的关注度很高,对可以带来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也同样重视,补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更多的作物,这样,对我国农业整体生产状况都是一种促进。二是补贴资金逐年增加。2002年一共补贴了1亿元,2003年为3亿元,到了2008年就已达到了121.86亿元,2009年达到了154.72亿元。在将来国家对农业生产更加重视的前提之下,良种补贴资金会更多。三是补贴面积扩大。2002年为1000万亩,2004年增加到2.47亿亩,2005年则为3.67亿亩,2007年达到4.51亿亩,2009年为5.23亿亩,占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8%。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财政对经济作物的补贴力度更大,棉花补贴占全部播种面积的40%,而油菜则是全部补贴。四是补贴地域范围扩大。原先小麦和玉米补贴只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现已扩大到13个小麦和玉米主产区。而水稻和油菜则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良种补贴。

由于良种补贴政策补贴的是优质粮食品种,推动了作物品种结构和粮食品质等级的改善,从而刺激了市场对优质粮食产品的需求。良种补贴政策对新的粮食品种推广有促进作用,而新品种的使用是一种技术进步。相比于传统的农业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对种粮收益有直接影响,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同时,良种补贴政策可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二、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的成效

从微观看,良种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促进了新技术的运用。第一,良种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1998年开始,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减少,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2004年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包括良种补贴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粮食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9933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0427万公顷,到2008年则达到了10670万公顷,全国粮食供给紧张问题得到了缓解。由此可见,良种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种子是农作物的根本,种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产量,良种包含了科技成分,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质的种子,改变了过去“多、乱、杂”的局面,整合了种子使用状况。其结果是优化了农业生产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增加了农作物的单产量,在耕地日益减少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宏观看,良种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并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品质。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良种补贴政策的带领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耕地面积无法扩大、粮食等农作物供给较为紧张的今天,单产量和总产量的稳步增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大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良种补贴政策所带动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必要参考因素,也是下一步实施良种补贴政策的风向标。第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作物总产量的增加和单产量的提高无疑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良种补贴政策带来的农业科技进步、新品种数量的增加,也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第三,良种补贴政策提高了粮食作物品质。2004年,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区优质稻面积达1.63亿亩,较上年扩大了2700万亩,优质率从69%提高到75%;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9119万亩,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总面积的73.5%,比上年增加1 338万亩,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量的89.2%;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区272个样品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容重和粗淀粉达二级以上的分别为98.3%和34.0%,比上年增加8.7和16.9个百分点;大豆良种补贴项目区217个样品检测分析,平均含油率达21%,蛋白质含量为39.2%,比普通品种含油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我国良种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补贴存在政策滞后性

事实上,我国良种补贴力度没有跟上农产品生产的现实状况。目前,我国的良种补贴主要是按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对于作物产量、劳动力投入和受灾情况等影响因素考虑较少。政策滞后性的存在会弱化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交易成本上升,同时由于农民对于补贴的信息来源较少,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补贴标准偏低,补贴品种较少

自2002年制定该政策以来,除2008年将晚稻的补贴标准提高到了120 元/公顷以外,绝大部

分农作物的补贴标准没有进行调整,粮食作物维持在150元/公顷的标准,经济作物维持在225元/公顷的标准,远低于作物的生产成本,这就直接导致补贴效果不明显,政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地显现。同时,目前补贴主要集中于粮食和部分经济作物,对于果品类、糖料类等作物重视不够,而这部分作物的生产销售在我国加入WTO后同样受到了一定冲击。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

(三)补贴程序繁琐,交易成本较高

补贴资金从中央到地方需要走很多的程序,合同签订,主导品种的确定、执行、监督、管理等程序繁琐复杂,无疑增加了良种补贴的交易成本,而且容易产生寻租行为。如果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工作更加复杂,耗费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就会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和行政成本,也就直接影响了良种补贴政策的效果。

(四)补贴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良种补贴政策从组织招标到采购供种,整体过程只有不到3个月时间,这样紧迫的时间安排给良种补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要完成各种审批、确定主导产品、招标供种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配套技术服务的提供等工作,任务量巨大,如果时间不充足,很可能导致中间环节的失误,由于整个良种补贴过程是一条完整的链条,中间某环节的差错就会导致下一环节的困难,甚至破坏整个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这样一来,农户和供种企业就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坚持执行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

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增强,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是不可动摇的,实施良种补贴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农民补贴,更多是需要它发挥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也可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但良种补贴政策依然要坚持实施,而且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以保证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二)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品种范围

在实施良种补贴政策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农资和人力资本的上涨、通货膨胀、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等因素,在充分考虑各种市场因素之后制定出合适的良种补贴额度,要让农民不需要或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差价就可以购买到理想的种子品种,真正发挥良种补贴政策的惠农作用。另外也要考虑到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情况,不能只对粮食作物进行补贴,像果品类、糖料类作物也需要纳入被补贴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均衡发展。

(三)完善良种补贴机制,过程做到透明公开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套程序规范、纪律严格、过程透明的实施机制,这一套机制的形成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和农民本身的配合。在政策制定和补贴发放的过程中,除按照作物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外,还应参考当地作物产量、劳动力、受灾情况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为了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在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供种企业的招标等环节需要透明化。另外,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良种补贴政策有利于农,使良种补贴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国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中国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09—08—26

[2]侯明利,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3]张学彪,我国良种补贴推广政策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4]焦金芝,何坪华,小麦良种推广模式对农民选用的引导效应[J],种子科技,2007,(4)

[5]佟屏亚,怎样把良种补贴这件好事确实办成好事[J]种子科技,2006,(4)

[6]农业部,财政部2010年中央财政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EB/OL],农业部、财政部网站,2010—03—03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冷博峰等

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 篇2:

麦套夏棉高产栽培技术

山东省兖州市不断改革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高效农业,2007~2008年全市推广麦套夏棉210公顷,棉花单产1089千克/公顷,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良种 生产实践证明,中棉所42棉花品种生育短、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比试验比中棉所36棉花品种每公顷增产79.5千克,是目前麦套夏棉较为理想的棉花品种。

2. 种植方式 兖州市小麦99%以上都是采取机械播种、机械收获,实践证明,因地制宜调整播种机,选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既有利于小麦高产,又有利于棉花高产优质。可采取麦棉“8-4”式种植方式,即:小麦机播种2.2米宽1带,8行小麦,两边各3行,中间2行;畦内留两个棉花套种行,套种行宽0.3米各套种1行棉花;畦背宽0.85米种两行棉花。这种种植方式,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同时又给棉花留出了套种行,较好地解决了麦棉共生期间的矛盾,可获小麦、棉花双高产。

3. 适期播种 5月20日左右是夏棉的最佳播种期,可采取轻浸种、不催芽,浅薄压水(浅播种3厘米深左右、播后压水)的方法播种。播种过早,麦棉共生期太长,麦棉矛盾突出,棉花易形成弱苗,发育晚,后期若遇阴雨连绵易形成烂铃,影响产量和质量;播种偏晚,生育期推迟,不利于多结伏桃和早秋桃,且霜后花多,经济效益低。

4. 合理密植 由于夏棉生育期短,有效结铃期短,单株生产力弱,应适当增加密度,以密补迟,依靠群体取得高产。试验表明,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经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计算后得出:要取得1125千克/公顷的高产量,收获密度应在8.25万株/公顷左右。密度过大则因通风透光条件差,光合作用降低,蕾铃脱落增加,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棉花是套种在小麦行里,田间操作难度大,密度难以保障,应采取穴播隔株留双株苗的方法以确保合理密度。

5. 水肥管理 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水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小麦收获前,因为这个时期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小麦长势快、需水量大,棉苗小、根系浅,吸水能力弱,容易造成棉苗地下部缺水、地上部烤死苗现象。所以,收麦前要浇好保苗水,收麦后要及时浇水施肥,创造良好的条件促棉花壮苗早发。在肥料的运用上,要掌握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搞好配方施肥,以满足棉花对养分的需求。具体方法:一是增施基肥。每亩施优质土杂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钾肥3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入后翻入地下,与土壤混匀,防止“烧种”、“烧苗”。二是收麦后抢施肥。每亩施标准速效氮肥10千克。三是重施花铃肥。每亩施尿素10~15千克,后期视情况酌情补施盖顶肥,争取做到棉花既不早衰又不贪青晚熟。

6. 全程化控 化学调控可以塑造棉花理想的株型,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能。化学调控可选用25%助壮素,采取少量多次、微调高效的原则,即:初蕾期每公顷用25%助壮素30~60毫升,对水150~200千克;盛蕾期用25%助壮素60~90毫升,對水200~300千克;初花期用25%助壮素120~150毫升,对水300~400千克;盛花期用25%助壮素120~150毫升,对水400~500千克。喷雾要均匀,不要重喷、漏喷。

7. 防病治虫 夏棉生育期短,受病虫为害后缓冲余地小,损失大。搞好以棉铃虫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夺取夏棉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确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防治地块;其次,要落实好防治措施,组织开展好防治,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动,开展统一防治、群防群治活动。具体防治措施:①整枝灭虫。勤整枝打杈,减少棉铃虫卵和幼虫量。②对大龄棉铃虫幼虫,组织棉农于清晨人工捕捉。③化学防治。防治指标为抗虫棉二代百株3龄幼虫20头,三代百株3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3龄幼虫10头。④防治时间。抗虫棉,根据虫情掌握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常规棉,在卵孵高峰期防治。以下午4时以后施药为宜。⑤药剂种类。选速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如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混配制剂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使用。防治棉蚜,可选用毒死蜱(乐斯本)、吡虫啉、啶虫脒等喷雾防治;防治伏蚜,由于蕾铃期伏蚜发生时温度高,棉株封行,可用敌敌畏拌麦糠熏蒸。

8. 科学整枝 夏棉种植密度大,管理粗放容易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田间荫蔽,田间小气候变差,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所以应适期打顶,精细整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改善养分分配,减少养分消耗,以集中养分供给蕾铃生长,争取多拿伏桃和早秋桃。一般在7月15~20日打顶。具体方法是严格控制边心,果枝碰头就打。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兖州市建设路323号市农业局 邮编:272100)

作者:刘福昌等

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 篇3:

棉花栽培技术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属于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棉花栽培种植期间,整体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提供,需重视对棉花栽培技术的科学运用,同时,病虫害问题同样属于影响整体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需重视对常见病虫害采取科学防治,以此为棉花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对棉花栽培技术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棉花整体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前言:棉花栽培种植阶段,培育过程相对繁琐,且种植时间相对较长。棉花生长发育期间,土壤、气候与温度、水分等,均会对棉花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对棉花栽培技术加以科学运用,对棉花生长发育则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此外,棉花栽培种植期间,还需对病虫害防治加以重点关注,避免对棉花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此,通过科学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促使棉花整体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

1棉花栽培技术

1.1种子选择

棉花栽培种植,有关品种选择方面,需保证具备优质高产、抗病、苗期长势旺等优势特点,优选良种,能够为棉花整体产量与品质提供可靠保障。所以,选种期间,需做到仔细认真,应选购正规厂家,以保证种子质量符合严格标准,若质量明显较差,则活力标准以及成熟度,势必会受此影响。除此之外,选购种植期间,还需结合土壤条件,选择符合土壤条件的优质良种,以此为优质高产提供可靠保障。

1.2选地整地

棉花栽培种植,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为充分保证棉花种植能够实现优质高产,务必对选地整地加以重点关注。地块选择方面,需保证土壤疏松,耕作层相对较深,且富含充足有机质。同时,前茬作物完成收获之后,需及时完成深翻整地,标准深度保持介于25-35cm,确保对犁底层完成打破。实施整地期间,可同时完成施加基肥操作,以充分腐熟有机肥为主,并搭配相应的氮、磷、钾肥。对肥料采取均匀混合,并在田间地块完成均匀播撒,随深翻操作翻入土壤下部。此外,为对杂草采取有效控制,可通过福乐灵乳油,浓度标准48%,完成均匀喷施。

1.3种子处理

有关地区气候、地理等方面因素,需对此加以综合考虑,以此完成品种选择,保证结铃率以及抗病性相对良好。基于地区具体情况,对适合品种采取重点推广。品种明确之后,播种前15d,需完成晒种操作,时间标准控制约45d,确保种子发芽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为有效避免病虫害频发,需对种子采取必要的消毒处理。此外,基于地区常见病虫害,选用适宜药剂,完成药剂拌种,如敌克松、多聚灵等,浓度标准50%。

1.4播种

播种时间需合理明确,以此确保结铃期能够有效延长,促使棉铃结铃量可以得到有效调高。鉴于此,棉花栽培种植期间,需对品种、气候等众多因素采取综合考虑,以此对播种时间做出合理明确,通过适时播种,保证整体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提高。如鲁西南地区,多以4月中下旬为主,完成适时播种。

1.5苗期管理

播种结束,则需对播种地块及时完成覆膜,并仔细检查,以防由于大风天气造成地膜受损。出苗之后,对棉花幼苗采取及时释放,以防由于高温等对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棉花幼苗生长至2叶期之后,可及时完成定苗操作。幼苗叶子生长至4-5片,可及时完成间苗操作,对小苗、弱苗与杂苗等采取全部剔除,确保添加密度能够更加合理。除此之外,完成深中耕松土,标准控制为15cm,苗期阶段,中耕次数控制介于2-3次。为保证苗期不会出现徒长现象,可对化学调控药剂加以科学合理选用,如缩节胺等。

1.6现蕾期管理

棉花生长发育阶段,为保证植株获得足够养分,种植人员务必做好追肥,可通过沟施方式,以复合肥为主,亩施标准15kg。部分地块,若植株长势相对缓慢,可通过磷酸二氢钾,浓度标准0.2%,对叶片完成均匀喷施,充分保证生长速度。追肥完成,可通过沟灌等方式,及时完成灌溉,基于土壤墒情与天气,对灌溉量做出合理明确[1]。

1.7花铃期管理

花铃期阶段,植株对养分需求相对较高,可以氮肥为主,亩施标准10kg。若遇到干旱天气,则需及时采取合理灌溉。除此之外,果枝台数保持约8台的情况下,及时完成打顶操作。部分田间地块,植株长势相对旺盛,打顶前后需对植株长势采取密切关注,可通过缩节胺,完成化控操作,避免出现徒长情况。

2棉花病虫害防治措施

2.1病害防治措施

有关常见病害,以枯萎病、烂铃和红叶茎枯病等居多,面对此类病害,需通过科学防治措施,以此保证棉花产量、品质不受影响。针对烂铃病害,多为玉米螟和棉铃虫所引起,通过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可对害虫完成有效杀除。针对枯萎病,则可通过绿丰95喷药机,搭配防死乐,以此完成均匀喷雾,或是位于植株根部完成施药。同时,通过爱农喷雾,搭配解害灵药剂,间隔7d完成喷雾,有效避免枯萎病症状进一步加重。针对红叶茎枯病,则可基于病害具体情况,通过甲基托布津,浓度标准70%,以800-1000倍液为主,搭配绿丰95,完成综合防治,以此可对红叶茎枯病完成科学有效防治[2]。

2.2虫害防治措施

棉花栽培种植期间,虫害问题频发,不同类型害虫对应的防治措施存在区别差异,需基于具体虫害,以此实施科学有效防治。针对棉盲蝽害虫,可通过乐果乳劑,浓度标准40%,以2000-3000倍液为主,以此实施科学有效防治。针对玉米螟和金刚钻害虫,可通过敌百虫,浓度标准90%,以1000-1500倍液为主,以此实施科学有效防治。棉花栽培种植期间,同样较易发生棉铃虫虫害,可通过敌杀死,浓度标准12.5%,以2500倍液为主,以此实施科学有效防治,实现虫害问题的及时解决,确保棉花能够保持正常生长发育。此外,棉花生长初期直至生产结束,切勿滥用农药,避免对土壤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若出现滥用农药的情况下,有可能对害虫天敌造成杀死的现象,以此对棉花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明显阻碍影响,使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2.3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棉花栽培种植期间,需对打顶、整枝等加以密切关注,保证打顶、整枝可以做到及时有效,使棉花能够保持良好长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棉花栽培种植期间,打顶属于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对顶部优势形成有效消除,保证侧芽能够获得良好生长,为棉花整体良好长势提供可靠保障,以实现整体产量的明显提高。针对打顶方法,可基于棉花生长实际情况,对打顶方式加以科学选择,第一,一次性完成打顶,时间以7月中下旬为主,及时完成打顶操作,对枝叶顶尖采取整体打落,为整体良好长势提供可靠保障。打顶技术之后,会长出新枝,确保生长足够花蕾,以实现整体产量的有效提高。第二,保留棉花枝叶,待生长至3-5枝情况下,对棉花定心采取整体摘除。棉花生长若表现出不健康情况,则需及时完成打顶,若长势良好,保持健康状态,可对打顶时间采取适当延长,以此为整体产量提供可靠保障。

结论:综上所述,棉花栽培种植期间,科学运用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对棉花整体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所以,务必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保持高度重视,对棉花栽培技术加以科学运用,对技术要点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同时,有关常见病虫害,需重点加强科学防治,避免对棉花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实现棉花整体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提升,促使种植经济效益得以真正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佼,冉辉,徐园.棉花栽培技术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28):95-96.

[2]阿依孜瓦尔·阿不杜拉,阿佳古丽·阿不都.棉花优质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J].新农民,2020(31):51-51.

作者:李存立

上一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情趣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