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2022-04-21

摘要: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教师师德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教师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当前我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青年教师渐渐成为我国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他们学历高、见识广、思路活,容易与学生沟通,无疑为我国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然而,当今社会乱象丛生,青年教师人生阅历浅、道德意识淡薄,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师德师风不正,甚至个别青年教师道德失范,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人从出生开始面对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事物,个体的品德通过教育的历程,将人类原始的情感行为导向合理的范围,使之合于礼仪规范。现今社会多元发展,容易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亦然。传统的礼仪规范、道德准则渐渐被弱化,学生问题层出不穷。由于一般学校的道德工作者受限于本身的能力因素,使得道德教育往往没有发挥它该有的功能。因此,教育部门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师德建设上来,以教师师德示范学生、影响学生,制定有效的师德建设方案,使师德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树立教师道德风尚,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崇高在于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知识精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神圣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逐渐符合社会与生活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述“崇高”和“神圣”的教师职责就不可能实现。教师的神圣天职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及灵魂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与灵魂,因此教师高尚的师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教育力量,在品德、个性及人格上对学生进行塑造并影响其一生,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履行自己职责的需要,师德建设不仅能够净化教师思想操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我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根据党的方针政策要求,很多学校都在狠抓教师的师德建设,但由于多年的师德建设工作一成不变,学校师德建设已经形成了惯性与固定模式,脱离了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实际,从而使部分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了针对性不强、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1师德制度规范缺乏实践性

尽管很多学校都制定了师德规范和制度准则,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师德建设内容过于宽泛笼统,关于师德标准及制度只概述原则性,缺乏具体细化指标体系及完善的行为指导。让人感觉只是喊口号,没有实用指导性。

二是师德制度建设孤立,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只停留在口头上,比较独立,没有很好地与教师工作考核、晋升及激励机制等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

三是师德机构体系构建不健全,学校专门的师德规范管理机构和师德问题的处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多部门共管,职责混乱,对教师师德的认定、监督、保障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许多高校中的教育专业工作队伍不健全,缺乏对德育工作人员的关怀与培养,导致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加之师德建设缺少制度制约,有效的师德评估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师德建设工作激励机制缺少制度保障,多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践性。

2师德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

各校实施师德教育时,通常情况下都采用统一规范,教育模式及内容雷同且常年不变,没有与时俱进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青年教师心理特点调整师德教育,学校在解决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上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此外,青年教师面对各种的社会、家庭压力,以及工资不高、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等现实情况,其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师德培养本身就没有重视起来。

3师德建设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各校师德培训的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师德评优及外出学习。其中直接而系统的师德培训只有岗前培训,其余两项只能算辅助性活动。实际情况是,多数高校将师德培训前置化,往往出现“前期给力,后期乏力”现象,师德培训没有形成贯穿于青年教师成长全过程的长效机制。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进步,师德建设内容及形式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师德建设内容及形式仍旧较单一、陈旧,高校教师固守许多年前的德育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形式单一、陈旧,师德教育不能够融入人的内心与灵魂,有的教师反而出现了抵触情绪。

总之,师德建设的实施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抓住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1]。

三、加强我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1建立系统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机制

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不仅要符合学校实际,还要符合教师实际,规范应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对于教师践行师德规范,表现突出的情况,应规定奖励制度和条款;同时,对于违反师德的情况及惩处的措施也要有明文规定。此外,学校在构建师德评价体系时,还应建立起与其相配套的申诉及救济机制,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处罚那些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师德评价机制建设工作中,还要增强对教师师德约束力,将其师德表现与业绩考核、职称晋升及评优评先直接联系起来,使师德制度与其他有关制度相呼应、相联系,最终形成完整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总的来说,师德建设必须将教育、制度及监督三者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三位一体”体系,发挥出师德建设体系机制的强大力量。师德建设体系机制中教育是基础,也是制度实施及监督的前提,制度是其他两者的依据,而监督是体系机制建设的关键,三者应该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配套,共同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而且要坚持三管齐下,三者并重。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机制建立起来后,并不是一次性或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要长期维持下去。对于思想富于变化,对新事物感兴趣、敏感的青年教师来说,学校开展的师德教育不能虎头蛇尾,忽视过程;也不能只重复老内容,不更新新事物。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采取调查研习、考评激励、志愿服务、师德论坛、旅游交流、模范评选等多种形式,结合当下社会的现状,能够使各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增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素质。

2让师德意识深入教师的内心

教师道德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实际应从教师内心出发,自觉形成一种道德修养,化有形为无形,积极促使教师从内心上自觉行动起来,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心理特点及关注的事物、兴趣,然后采取适当方式对其实施师德教育,不能单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或者是采取行政、命令手段让其接受师德教育。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校不能采取上述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要分析其思想特点,采取引导、展示及说理等方法,让教师心服口服,自觉主动地进行师德学习与自我教育,并将师德转化为内心修养[2]。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高尚的师德情操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教师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严格要求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并积极践行师德职责,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正如前面所述,思想政治理论不能以强迫、灌输方式让教师接受,应该从日常小事中,用事实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深度剖析,引导青年教师参与话题讨论,最后使其在讨论中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师德意识。

3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环境

师德教育固然与教师自我教育关系密切,但环境的影响也是离不开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是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是坚持正确的师德舆论导向。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优良师德师风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把师德规范和高尚师德品质内容贯穿到青年教师培训、优秀师资培养、社会服务活动、典型事例宣传和舆论热点难点的引导中去,弘扬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范主旋律,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

二是弘扬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各高校要注重发掘与传承本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其在师德建设中的渗透和熏陶作用,重视构建彰显时代特征和具有德育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德教育,达到以文化人、浸润师生精神与道德情怀的效果[3]。

三是营造健康的传媒环境。搭建网络课堂、论坛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针对青年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议题,既增强正面引导又注重互动交流,积聚“正能量”,增强实际效果。同时,还应加大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力度,消除干扰和杂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和思想对青年教师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总之,教师应是专业工作者,同时也是终身学习者,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树立起新的先进的生活价值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从而克服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成长、进步,保持卓越的教学质量。可见,学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刻不容缓,它是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也谈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5,(2).

[2]廖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施月桃.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培养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责任编辑:朱岚)

作者:石璐

我国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2:

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教师师德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师德激励机制以及师德监督机制,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教师 师德建设 机制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但是,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出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 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4] 王宏.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

[作者:王宏(1968-),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硕士。]【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王宏

我国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讨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指明了工作思路。社会发展教育为先,和谐校园师德最重,本文由青年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入手,领会科学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结合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新途径:开拓思路,树立师德荣辱观,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立足长远。做好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工作,把师德教育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健全教师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管理环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将其写入党章,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也成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意义

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明确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必须认识和遵循人、自然、社会发展及其和谐发展的规律,并自觉按其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其目的在于真正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促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它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两个为本,做好统筹兼顾。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办学以人才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中各方面的问题与利益关系。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随之日益增长,青年教师逐步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他们重视工作与学习,工作努力,外语与科研水平日益提高,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现有的师德规范和师德评价体制下,受市场自身的弱点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与师德水平,与大学生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治环境逐步宽松,社会物质条件也日益改善,这些都为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强调知识积累的同时,对于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要求一度有所放松,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导致青年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师德意识淡薄。一些高校青年教师以为把业务搞上去了就行,因而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重要政治理论问题漠不关心,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够了解,思想政治素养低下。

安云风等人在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中发现,30%的大学生对教师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存有不满,37%的教师对入党的看法有偏差,40%的大学生认为“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牺牲奉献精神”的教师只有少数。由此看来,青年教师离学生心中教师形象差距较远,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

(二)青年教师重视个人学历提高,但敬业精神不够,学术风气浮躁,治学态度不严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人才引进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引进青年教师普遍重视高学历,重点院校除了高学历位之外还要有留学经历。这给在职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学历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职称晋升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成了青年教师发展的压力。双重压力,导致了一些青年教师注重科研和学位,教学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对学生不负责任,直接给学生透露考试题目;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态度不严谨,伪造数据,抄袭剽窃;学风浮躁,不专心教学科研,评奖、评职称时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有的甚至以钱物或其他方式换取他人学术成果等。因此,青年教师科研质量差,多数在低层次徘徊,难以进入学术前沿,难以出科研精品。这种不思教学、不能潜心科研的现象,时能见诸媒体报道。

(三)青年教师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意识太强。

大学精神形成的主体在于教师,高校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师科研、教学与服务实践中。人文关怀精神又体现在教师热爱学生方面,要求教师热爱全体学生,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公平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择业就业,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心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成长成才成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个性、爱好、隐私、合法权益。

而笔者参考了近年来对青年教师师德研究结果,普遍报告了现在的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多为独生子女,社会和家庭环境使一些青年教师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他们人生奋斗的目标,自我意识太强,很少与学生接触,在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严格管理学生和自身作则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部分青年教师过分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对涉及个人住房职称、工资、津贴的问题斤斤计较,醉心于个人的发展,而忽视集体的利益,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团结协作协作精神。当前,我们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四)现有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存在不足。

首先,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枯燥单一,缺乏主体性、实践性。现有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方法上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岗前集中培训形式,对师德知识与规范进行硬性灌输和空洞说教,忽视青年教师的能动性、主体性,缺乏青年教师的自主参与与深刻体验,使师德教育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实效,疏远了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仅流于形式。

其次,青年教师职前师德教育与在职师德教育脱节,缺乏连续性。我国青年师德教育实效性低,既与职前培养有关,又与在职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关。师

德教育没有贯穿到教师教育的各阶段中,也没有成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没有满足教师职业道德自主性的需求。现有的青年师德教育主要是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和教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中进行的,而职后的师德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形成职前教育与在职继续教育脱节现象。

最后,青年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我国对师德教育效果的评价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师德教育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对青年教师个体素质、生涯发展、潜能的发挥等方面评价不够。评价尺度单向,习惯于粗线条的泛泛而论的评价标准,没有将目标具体化形成操作性指标,评价方法不科学,不能发挥评价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三、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新途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事关教育发展的全局,事关科教兴国大业。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出发,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渠道、方法,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根据新的形势要求,不断总结,勇于创新,使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以下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开拓思路,树立师德荣辱观,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统一。

师德作为调整就活动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他律性的规范。这些规范要求被认识、理解、接受后,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成为职业行为准则后,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个内化和自律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长期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年教师自觉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为此,笔者提出树立师德荣辱观,促进青年教师师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高校教师师德荣辱观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履行高校师德规范要求的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肯定和褒奖以及教师主体对其心理体验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师德荣辱观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和制约。其特点是献身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人才而荣耀,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自慰,以自己“桃李满天下”而自豪。师德荣辱观可以激发教师主体积极履行“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它是教师主体行为选择的标尺,有了师德荣辱观,就能趋荣避辱,能以师德荣辱的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师德规范要求的价值目标一致。

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荣辱观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开展师德榜样先进事例报告会、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树立典型,这对于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和营造先进校园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身边和媒体中选择先进典型,对青年教师开展教育。近年来教育系统涌现出孟二冬、殷雪梅、郑琦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这些植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凡人善举具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容易激发群体效仿行为,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和带头作用,形成一种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其次,对于身边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要明确而及时地予以批评和纠正。从而实现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约束,通过道德他律推动道德自律,实现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良性互动。

(二)立足长远,做好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把师德教育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师德教育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目前少有人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只有站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上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才更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无论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师德形成密不可分,师德教育与师德形成始终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指个体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准备到完全退出职业期间所经历的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事件与角色的总和。施恩把人的职业分为外职业和内职业。表示职业生涯的客观特征的概念是“外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工作时期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的连续体(一般是具体的,包括职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工作地点等),表示组织努力为雇员在组织的作业生命中确立的一条有所依循的、可感知的发展通路;“内职业生涯”则表示职业生涯的主观特征,涉及个人的价值观、态度、需要、动机、气质、能力、发展趋势等(包括观念、掌握新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职业成果和荣誉感、道德感、自我实现等,侧重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从业者个人追求一种职业过程中经历的通路。可见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伴随着职业道德的养成。另外, Ralph Fessler和Judith Christensen二人收集了大量研究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动态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模型。他们把教师职业生涯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构建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

根据以上理论,把握青年教师发展规律,做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与师德教育相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职业倦怠与困境,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督促青年教师成才,有利于高校持续发展;促进师德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拓展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因此。围绕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青年教师师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师德教育融入青年教师入校初期和中长期职业生涯指导,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又一条新途径。

(三)统筹兼顾,健全教师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管理环境。

高校教师考评与激励是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如何构建一套既能保证学校整体目标实现,又能满足高校教师需要,有利于教师个体和群体长远发展的考评与激励体系,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师德考评工作是教师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健全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方法。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统一。例如:某学院建立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组织评价、专家评价”——四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通过每日网络工作日志、教学周志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不记名反馈与评价;部门领导和主管领导评价,以及专家评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量化的、统筹兼顾的、全面的评价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低效的评价方式的缺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评”促“进”,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引导和激励,完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动力。教师激励要坚持尊重教师、尊重知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可采取以下形式:①设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②执行工资、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通过激励制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并实现自身价值,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工作的乐趣,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同时使教师的败德行为付出极大的代价。③兼顾青年教师的主体需要,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实现,增强青年教师幸福感。④实行灵活薪酬制度,推动青年教师不断创新。⑤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文化沙龙、继续教育活动等。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主体。更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方法、创造精神和人格的养成都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是社会、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共同责任。

作者:周 斌 章围国 上官致洋

上一篇: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空气电池结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