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机构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分析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五种模式,探讨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策略。关键词: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医疗体制改革事关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事关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健机构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保健机构经济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

摘要:绩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妇幼保健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情况,系统分析当前妇幼保健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而且还能够反映妇幼保健机构经济投入产出结果,为同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指明方向。文章对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绩效管理

一、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结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对评价对象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效益进行综合评判。绩效评价可作为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为改善妇幼保健机构的经营管理策略,提高经济管理效益提供方向和动力。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现行《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实施规范》、《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细则》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为基础进行设计。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标体系侧重点各有不同,要保证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妇幼保健机构的绩效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建议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专家队伍包括妇幼保健的行政管理人员、妇幼保健管理的实践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设计完整的专家意见征询表,使其涵盖指标分类、指标内涵、补充意见等内容。

(二)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由于妇幼保健机构的绩效评估覆盖范围较广、评价指标较多,指标之间会存在着信息重叠或描述类似的情况,所以要对众多指标进行筛选,确保所选中的指标具备代表性、独立性、灵敏性,满足绩效综合评价的要求。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筛选方法。

1. 指标初筛。在这一阶段中,可采用主观评价法对大量指标进行初筛,该方法不需要经过数据调查研究,只需根据评估者的主观判断即可。

2. 从独立性、代表性的角度筛选指标。同时采用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从不同角度筛选指标,克服单一筛选方法的弊端,对最终筛选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3. 从敏感性的角度筛选指标。建议采用离散趋势法进行指标筛选,对于变异度大的指标而言,其用于评估时的区别能力较大;对于变异度小的指标而言,其用于评估时的区别能力较差。

上述筛选方法均各有利弊,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弥补各方法的不足,将各种方法选出的指标均放入到指标体系中,再结合指标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样本含量大小,对纳入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合理取舍。最终,将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及3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保健管理、保健服务、临床服务与投入产出指标;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保健服务管理效率、信息管理效率、健康教育、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投入与效益;34个三级指标分别为:(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儿童系统管理率;(3)完成卫生行政部门指令情况;(4)培训基层人员人次数;(5)妇女病普查情况;(6)婚前医学检查;(7)信息上报合格率;(8)信息资料的归档管理;(9)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分析报告提供情况;(10)全年举办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11)发放宣传品种数;(12)提供妇女保健服务种类数;(13)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种类数;(14)产前筛查率;(1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6)孕产妇梅毒、艾滋病、乙肝检测率;(17)新生儿听力筛查率;(18)纯母乳喂养率;(19)医师日均门急诊人次;(20)病床使用率;(21)医师人均年出院人次;(22)剖宫产率;(23)正常产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24)急救物品合格率;(25)医院感染总发生率;(26)大专以上人员比例;(27)保健人员岗位符合率;(28)继续医学教育经费占工资总额百分比;(29)院内HIS系统;(30)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31)年人均业务收入;(32)每门诊人次费用;(33)职工满意度;(34)服务对象满意度。

(三)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在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结合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在主观赋权法中,可选用专家评分法,简化操作过程。在客观赋权法中,可选择企业绩效评估中常用的CRITIC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整合两种赋权方法,确保绩效指标权重既考虑了专家对各项指标主观上的重视程度,也兼顾了原数据的特征。

(四)实施综合评估方法

1. 实现指标标准化。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单位、均值、方差各有不同,为此应当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波动对综合评估结果的影响。在指标标准化处理中,可采用线性插值法、Z值法、秩次法、指数法等。

2. 两种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为了保证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建议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TOPSIS法。AHP法通过确定各层次目标的权重来获取总目标值,可用于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的不同分析层次上;TOPSIS法需要事前找出预设的绩效最优值和最劣值,而后判断实际绩效与最优值、最劣值的接近程度,进而评估优劣。将运用两个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增强评估结果的说服力,力求评估误差降到最低。

二、妇幼保健机构加强绩效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该机构经营的客观实际,准确评价组织经营的业绩状况,又要反映该机构的未来发展潜力,为促进妇幼保健机构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妇幼保健机构的运营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为了满足妇女儿童的健康需要,应当在结合外部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及时更新和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使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妇幼保健机构的内外部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妇幼保健机构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制度、措施,将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个人工作行为、经济指标等作为考核依据,对人员进行量化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分配挂钩,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效能。适当调整妇幼保健机构内部的相关科室职能、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为保证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可适当提高关键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吸收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服务

妇幼保健机构要积极开展新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提高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妇幼保健机构可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开设新生儿疾病筛查门诊、遗尿门诊、矮小门诊、肥胖门诊、微量元素缺乏防治门诊等特色门诊,引入先进技术,建设高效的诊断治疗体系。同时,妇幼保健机构要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临床为依托的原则,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义诊宣传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好评,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四)提高各级人员的专业素质

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通过落实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等人事制度,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妇幼保健机构还要加快技术层人才培训,积极组织频率适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举办交流会、承办研讨会等方式,调动起各级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完善其知识体系。

三、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是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经济管理效率,促进妇幼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国家经济资助下,妇幼保健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眼于群体保健能力建设、政府持续稳定投入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掌握卫生经济的投入产出情况,从而为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名红,杨明.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

[2]黄丽红,谭敏,陈云峰.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医疗保健服务管理质量模式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0(12).

[3]蔡坚.妇幼保健院强化绩效考核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05).

[4]崔国光.基于绩效提升的医院经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

[5]闫春娟.浅谈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2).

(作者单位:内蒙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院)

作者:孙青

保健机构经济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与管理体制探讨

摘要:分析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五种模式,探讨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医疗体制改革事关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事关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局。在探索高校医疗体制改革时,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有利于提高师生健康,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前提。因此,高等学校的医疗体制改革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出发,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这个宏观目的出发,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

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现行体制的弊端

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指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提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十三条要求。为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9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各高校根据教育部文件指示精神,相继成立了医疗室或者医院,但运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究其原因,在现行运行机制下高校医疗机构存在如下弊端:

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受质疑由于医疗机构自己承办,医生属于学校的特殊成员,其实践技能与社会医院医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受体制影响,学生普遍对高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质量不满。面对师生的诸多指责,高校医疗机构也是有苦难言。近年来,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有限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高校医疗机构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医疗机构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学生就诊,学生身体不适,到医疗室或者校医院去就诊,而医生也只是根据学生的病情给予治疗。这与社会医院的工作方式基本雷同,但高校的医疗机构与医院又有很大区别。高校医疗结构不但承担着学生的疾病治疗,还承担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保健,而恰恰是后者才是高校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而现行体制下的高校医疗机构的功能非常单一,其健康保健的功能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健康信息档案还没有建立,这种工作形式的单一与其体制有直接关系,也与分配制度有直接关系。

高校医疗机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现行体制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高校师生以青壮年居多,其生病的概率相对较小,真正的治疗也不是很多,而只有极少数高校的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大多数高校的医疗设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在社会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的医疗机构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医疗体制矛盾重重,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因此,对高校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体制的模式选择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运行机制改革。有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有的采取学校发工资、津贴,自己创收奖金等运营模式。但以上模式都无法保障学生医疗和保健的质量。在深入研究之后,笔者对高校医疗卫生机构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联合成立高校中心医院高校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不足,故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一条捷径。可联合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编写教材与宣教资料,进行大学生体检和教工体检;联合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创建传染病防治管理网络,建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管理网络以及联合开发第三产业等。这不仅可以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水平,而且也为高校节省了医疗费开支,节省了人员费用开支。高校中心医院的服务对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不发生变化。这种模式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高校之间在空间距离上不能太远,大学城或者高教园区是最佳的实施场所;第二,高校之间应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有共同的契约;第三,高校应同时按比例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高校医疗机构挂靠当地医院高校医疗机构从高校剥离,整体(包括人员、设备、固定资产)划归大型医院,作为大型医院派驻高校的机构,类似于外包,但又区别于外包,以为学生服务为主,为社区服务为辅,其规模、设置由医院根据需求确定,防止资源浪费,为学生服务按契约运作。高校可充分利用其他医院专业技术水平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医院医生的作用。高校给予医院一定的补贴,保障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制定一系列制度来控制医院的盈利行为,例如,对药价进行定期监督,对门诊费、治疗费进行有效监督。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防止医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变相提高药费、诊断费、床铺费等项目的价格;第二,医院是否能够保障在紧急情况下处置突发事件;第三,医院采用何种机制保障高水平医生进驻校园。这种方式适用于医疗设备短缺、医护人员匮乏的高校。其优点在于能够共享优质的社会医疗资源,缺点在于医院与学校利益的抗衡。

高校联合当地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校不设医疗室,而将自身视为所在地社区的成员之一。在高校内部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支持,并且为社区服务。采用此种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资的比率可以共同协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高校和所在社区共同使用,卫生服务中心以合同方式聘请高水平医生,根据工作时间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根据实际服务效果给予一定的奖金报酬,并定期邀请一些名医坐诊,提高服务质量。以此种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采用“多位一体”的社区服务方式,即对社区相对固定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学生和残废人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此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第一,高校可以节约一部分医疗开支;第二,医疗机构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学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但需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保障师生的健康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第二,如何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利益。

有医护专业的高校开办两用医院部分高校有医护专业,具有较好的医疗技术优势,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医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开办医院。一是供学校使用,承担全校师生的医疗保健卫生工作。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弥补社会医疗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的利润范围内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采用这种模式有如下优点:第一,教师有了实践的科研平台;第二,学生有了实习基地;第三,学校节省了一部分医疗开支。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如何调动医护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是股份制建院还是学校独立投资;第三,如何合理建立面向学生和面向社会两种收费体系。

外包给优秀高校医疗机构部分高校附属医疗机构做得较好,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合理的收费制度、较为完备的实施、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等等。可将高校医疗机构外包给成熟的医疗机构,让他们来管理、来运营。优点是:第一,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第二,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医疗服务;第三,对当地社会的医疗水平也有提高。但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吸引这些高校医疗机构进驻;第二,如何保障他们的合理利润;第三,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高校医疗卫生机制改革的有效保障

无论选用哪一种医疗卫生机制,都要有效的保障机制。根据高校医疗机构的特点,特提出如下保障机制:

变治疗为主为预防为主高校卫生机构应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临床治疗的做法,应把工作中心放在预防保健上,完善各种预防措施,当好广大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和监督人。

加大高校卫生管理机构的改革改变高校卫生机构建设中大而全的局面,建议除设立必要的科室外,应着重建设好保健科,设立突发事件预防科(或办公室),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全科技术人员。加强对各种相关法规知识的宣传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防控传染病的知识和意识。只有这样,当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才能够从容应对和科学处理。

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卫生工作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把相关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如学生、教职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学校饮食卫生情况,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以及门诊病历的存档等,都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如有可能甚至可与其他高校联网,共享信息资源,方便教职工、学生获取相关信息。

建立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是以预防为主,根据高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性质,高校卫生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指挥机构,由分管学校卫生的校领导负责指挥,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人员为其成员,作为校内一级指挥机构;高校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心理专家、后勤保障人员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责任人,组成校内二级机构;院系班级的卫生员组成校内三级机构,收集、反馈信息,协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同时,要有一定的专项资金、畅通的信息渠道、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作为保障。

建立健全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常见病预防、生殖和心理保健;培养师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先进的道德和文化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安全教育,营建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一支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应给予健康教育一定的投资,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可通过从医院聘请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

重点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高校的健康保健对象基本是学生,往往忽视教职工这一重要人群,特别是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和中高层管理干部,其实,他们的工作和精神压力极大。某些严重影响健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猝死、轻生在高校教师中也时有发生。应针对高校中的一些特殊人群进行分层次的跟踪服务,建立特殊的健康档案。维护高校职工的身心健康应成为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新重点。

参考文献:

[1]唐冰心.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改革中的准确功能定位[J].中国学校卫生,2003, 24(6): 673-674.

[2]朱梅.新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改革探索[J].中国校医,2003,17(2):184-185.

[3]严兴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高校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4): 281-283.

[4]池景泉.高校公费医疗超支与对策[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82-84.

[5]陈冬冬.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4):308-309.

[6]朱梅.加强高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校医学,2004,15(1):38-42.

[7]李保印.新时期高校医院的地位及发展思路[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3):56-57.

[8]黄光明.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构想[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2):57-60.

[9]葛景荣.高校医院社会化改革之我见[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55-57.

作者简介:

王建新(1970—),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服务。

作者:王建新

保健机构经济管理论文 篇3:

政府今年的“紧日子”怎么过?


3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预算司副司长郝磊介绍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强地方财政“三保”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6月11日,102个中央政府部门集中公开2020年部门预算,这也是连续第11年部门预算公开。和去年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预算公开时间推迟了两个多月。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李克強总理在作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疫情之下,今年预算公开呈现的一个新特点是各部门公开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具体情况。如财政部在2020年部门预算开篇中写道:2020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

收支吃紧,政府有限的财力必须用到实处。近些年,各级政府部门也对一般性支出做了连年压缩。今年还有紧的空间吗?如何克服特殊之年“过紧日子”面临的困难?推进财政资金的精细化运作应如何发力?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在“过紧日子”的过程中一一寻找答案。
财政运行处在“紧平衡”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首当其冲。

财政部6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672亿元,同比下降13.6%,与前4个月相比依然呈两位数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发文称,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部预计,今年后几个月,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财政收入开始企稳回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刨去疫情影响,近些年,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国家进行了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努力,今年全年还将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万亿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减税降费使企业轻装上阵,以更好姿态参与市场竞争,也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消费升级。

但减税降费也必然会带来财政收入增幅的放缓甚至减收,继而出现收支矛盾。政府通常会采取发行债券、提高赤字率、削减自身开支的方式化解难题。在特殊时期更要有特殊举措。

李克强总理在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给出了有关财政资金安排的一系列数字: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一直是可行选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此次102个政府部门集体公开的‘账本’,体现了绷紧弦‘过紧日子’的决心,省出来的钱也将用在改善民生、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竹立家说。
压减三公经费,财政兜底保民生

财政收支存在缺口的背景下,三公经费普遍大幅压减成为今年预算公开的最大看点。2020年安排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55.17亿元,比2019年预算减少25.9亿元,下降31.9%。

竹立家表示,人们对三公经费使用无度的现象非常反感,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不断提高对三公经费的重视程度,这方面支出也在连年下降。今年下降幅度更大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压减三公经费是2013年以来政府一直在进行的重要工作,所以今年仍会有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需要加大对三公经费的压减力度,并把压减出来的经费大量投入到民生等其他领域。

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已经在近几年做了连年压缩,接下来还有紧的空间吗?5月22日,在今年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坤给出了肯定回答:“这种空间体现在预算科学安排上、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体现在提质增效上。”刘坤指出,政府过紧日子,和保障政权的正常运转没有矛盾。

《中国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三公经费总体压减幅度排在前五的部门分别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99.19%)、国家文物局(76.6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2.49%)、国家医疗保障局(66.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65.91%),压减幅度均超过50%。

“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不仅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的全覆盖,公开内容也不再大而化之,细化程度更高,社会看得懂、老百姓看得懂。”竹立家表示。

地方政府也在发力。据《中国报道》记者观察,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级政府部门公开了2020年预算情况,一些省份的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压减幅度达到10%。

在同样吃紧的情况下严控支出,地方需要中央拉一把。刘坤在“部长通道”上介绍说,在今年的一般预算安排上,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了12.8%,达历年最高;专门设立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对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奖补资金增长安排了10%;并专门安排了对湖北的支持。

“财政是政府工作的发动机,该花的地方还是要花,关键要合理。”竹立家希望人们摒弃“三公经费越少越好”的错误认知,“三公经费预算差距主要由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有些部门三公经费较少或因其二级部门、三级部门较少。”竹立家认为,基本的、充足的三公经费才能保证公共机构正常运转,未来,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会继续压减,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反而会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过紧日子”不能“紧民生”,在今年更成为一种共识,通过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节省出来的资金正在向民生领域腾挪。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六稳”基础上首提“六保”,其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竹立家认为,保就业是今年面临的最大难题,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要更多向就业方面倾斜。“做好‘六稳’‘六保’就守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政府当下应该遵循有保有压的政策,‘压’是压三公经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刻意凸显政绩的工程开支;‘保’是保民生,比如社保、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等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刘瑞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继续压缩应保领域的经费投入,不仅会恶化当前的社会状况,也会加重经济困难。

预算公开情况显示,各部门下大力气“节衣缩食”,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投入不降反升。以國家卫健委为例,在卫生健康支出中,用于妇幼保健机构项的预算数为100万元,比2019年执行数增加17.6万元,增长21.36%,主要是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投入;用于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也比去年执行数增加了7656.16万元,增长51.55%,主要是增加癌症防控机构公共卫生投入。
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执行

资金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想象中的效果,合理的支出结构需要更为精细的管理和执行来保证效率。

“通过绩效评估,才能知道部门支出的每一项是否合理。”竹立家称,绩效制度引入以后,政府必须向公众明晰经费消费在什么地方、每个地方花多少钱、花钱的效果如何,否则绩效考核、成本核算就无法进行。绩效制度引入以后,如果相关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就会减少这方面的费用。“因此,绩效考核是经费精细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政府要‘过紧日子’这句话不该是句空话,落实起来应针针见血,要让花政府钱的人更加感受到政策的压力和自己的责任。”刘瑞坦言,“过紧日子”在过去很多年也一直在讲,但是到了基层,相关部门依旧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如果维持下去,政策落空在所难免。”

监督必须下沉。竹立家向记者举例说,国家财政每年都会往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大量拨款,“钱怎么花,谁来监督,监督如何透明?这些问题甚至出现在扶贫工作中,有效强化基层权力的自我监督和外部制约非常重要。”

“监督政府的经费开支,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法,如各级人大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问题在于是否严格执行。”刘瑞表示,可在公费负担比较重的领域抓典型,推进治理和监督。

作者:陈珂

上一篇:集控站自动化技术论文下一篇:成本核算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