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2024-04-23

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共8篇)

篇1: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与现代西方医学在基础理论、诊断过程、治疗机理和施治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目前中医学不仅缺乏国际同业的认同,而且缺乏符合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模型与解释,导致外界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这些不利因素也成为了中医学发展、普及和步入国际化道路上遇到的巨大挑战。今天,如何借助创新科技帮助处理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使得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并将经验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已成为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体系与中医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多方的密切关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中医信息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项目将会是中医现代化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多方鼎力支持 发展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多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手段来辅助医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依靠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来归纳中医学的规律性,再结合医学专家的理论解释形成医学发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最终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及与其它医学理论的融合。

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管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就这一平台的构建思路和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作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导厂商的 IBM 也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在 IBM 首席技术执行官叶天正博士的带领下,IBM 团队也和与会嘉宾一起分享了基于IBM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标准术语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中医科研临床一体化技术难度的创新想法和实施建议。

据悉,借助中医信息标准化、数据分析及中医知识发现等技术突破,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以期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分阶段的针对三大疾病如糖尿病、中风、冠心病,建立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为核心的多维分析系统,并针对多种中医临床问题进行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研究和学术交流。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刘保延表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开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进行了五年的时间,在去年结题验收以后,在北京市市委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和开展行业专项,希望把这个专项开展到全国更多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今天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项目总体的思路和方法已经紧密的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事实证明,中医的研究离不开临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临床的实践。以前的中医研究主要靠经验积累,在大量的原始病例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将信息收集起来并进行重组、融合和利用。目前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大都用纸张来记录,而重组则是通过大脑来记录。医生再将感悟和记录的结果用到实践当中进行升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进行简化和快速提炼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则是中医现代化在发展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临床事实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模拟研究相交替,最终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创新方法迎接技术挑战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是多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医学创新方法论上的重叠,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如:中医术语体系的形式化表达、临床标准术语集与书写术语集的映射与整合和大规模术语加工平台及术语服务发布;中医临床信息内容和组织的信息建模、形式化知识表示、临床自然语言处理、科研数据的抽取与转换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由海量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产生的对计算性能的挑战,以及由于各类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可用性、有效性及效率的不同,需要寻找适合中医学特点的知识发现框架并对知识建模;其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还包括分布式科研数据采集与共享网络架构、海量病历数据的存储技术、异构数据整合、数据服务发布,中医科研数据共享中的数据安全等。

科技部有关领导的发言为这次研讨会做了最好的总结和注释。“西医是从结构的角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而中医是从功能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医学体系认识的是同一个医学对象,这两个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应该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两个医学体系都要完善自己。生命现象复杂,中医讲天地人相应、个体化和辨证施治,讲临床和科学用药。两千年前,中医没有任何现代技术的情况下,没有设备帮助的情况下就靠感官掌握着人的疾病和健康的规律,而且通过干预达到了有效的预防,这里面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如何把中医药历史积累当中有科学内涵的东西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这是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问题。这个转述不是简单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也不是从中文到英文,而是科学内涵的转述、重新表达。这种重新表达需要我们用许多手段转换,包括信息技术手段,把个人的经验变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让别人很容易的掌握、传承应用和发扬。科技部提出的这个命题是对整个现代科学的挑战。今天有很多西医的专家,有很多搞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中医的发

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鼓励多学科的合作、产学研的合作、海内外合作,引领科学和整个医学的发展,共同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造福人类。”

篇2: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试论全民阅读活动中品读经典名著的新方法、新观念

何智仙苏良文

(荆州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松滋市实验小学湖北 荆州 434200)

概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品读经典名著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用阅读的新方法、新观念诠释“书香荆楚·文化荆州” 全民阅读活动,为荆州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书香荆楚、文化荆州、品读、经典名著、传承、文化、创新、批判、人文

“书香荆楚·文化荆州”,今年荆州市全民阅读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进网络,已在全市掀起全民读书热潮。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历史珍品。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内容极为丰富,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广阔领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是全民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读经典名著、传承荆州文化”是荆州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市,打造精神高地,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加速推进壮腰工程,振兴大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孟子告诫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学会甄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品读经典名著继承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为我们品读经典名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明了方向。在历史著作中有许多描写同一素材的多种文体。如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安史之难背景下的爱情悲剧,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观念:一种视杨贵妃为倾国祸水(封建正统观念);一种宣扬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社会学的角度描写“天不佑玄宗,民不厌唐德”的社会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从美学的角度赞美天长地久的真挚爱情;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从哲学的角度阐明爱江山或爱美人的缺憾美学观点。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观点进行了诠释。

因此,我们品读经典名著要站在当代的高度,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古为今用”的新方法、新观念。

一、品读经典名著要有创新精神

我们读《西游记》,要善于吸取精华,用创新的眼观去看待。

《西游记》有一个“顽强的集体”(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充当唐僧的护法使者,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天下妖精的伪装,钻进妖精肚里、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坚忍不拔,再接再厉。而猪八戒憨直、勤劳、朴实,但又自私、懒馋,沉湎于世俗生活,一心追求“这般富贵、这般美女”的生活。孰是孰非,谁美谁丑,好像一目了然!

但是中央电视台曾有档节目中,给几个公司老板出了一道选择题:假如你是公司老总,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中聘谁?不同的公司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可是前三人均没选择孙悟空,且都充分阐明了自己的理由。所以,我们读《西游记》要象这些董事长、总经理一样有创新精神。

我们读《红楼梦》也是如此。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它“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如果只沉浸在其“爱情”之中,我们将“萎靡不振”,没有创新精神,就看不到其照亮古今的光辉!

《红楼梦》的三个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我见了女子便觉清新可爱。”他不世俗,不追求功名,是当时社会的狂人,是当今社会“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类型。林黛玉一生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至情至性,空有“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却逃不过“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正应了她技压群芳的那首《问菊》中的句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天生丽质,聪慧过人, 嘴上不饶人,近乎刻薄,又处在贾府这样一个温柔富贵之家却整日愁眉紧锁,自寻烦恼,16岁花季之年便夭折。在现代生活中,假如必须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作选择,你选谁做老婆?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课题。在调查的结果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选择林黛玉。

二、品读经典名著要有批判精神

古人有“在家不谈三国,出门不读水浒”之说。我们读三国、水浒要学会去其糟粕,要有敢于批判的精神。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

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中,隐含着“转头空”的消极思想,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予批判。

《三国演义》描写了群体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手指玄德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也论过英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到底谁是英雄?今天,我们有我们的标准。

书中描写了三个英雄典型人物:

智绝-诸葛亮。描写诸葛亮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有意让他充当全书的主角,将封建社会政治家、军事家的优良品德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其智绝包容了学识、才识、胆识、器识。出场便是赤壁鏖战、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高潮迭起。诸葛亮一死,后半截几乎没看头。完全神话了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适,惜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的失败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历史悲剧。因此,在欣赏的同时要有批判精神。

奸绝-曹操。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符合历史上曹操的真实面目。

义绝-关羽。关羽的“义绝”,在“桃园结义”中特别突出。关羽尽义于刘备及统一天下的大业,名为君臣,情实兄弟,义同骨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等都是一个“义”字。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作者把义看作道德理想,却不能划清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的界限。但关公文化的精髓“忠、义、仁、勇、礼、信” 博大精深,殷实厚重的关公精神正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荆州人。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花荣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机

智灵活,以及西门庆的骄横,蒋门神的凶悍,潘金莲的淫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同时也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性格与身份,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豹子头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着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是习武带兵之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基于这一前提,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敢做敢为,骁勇善战的一面。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林冲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从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要造反而最后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性很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受到说书话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风雪上神庙,大闹清风寨,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和攻陷大名府等等。《水浒传》还写了不少战争的场面,再现了起义军的战略战术,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如三打祝家庄,大败高太尉等等。

《水浒传》的影响巨大广泛,几百年来,其具有反抗意识,乐观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一直为人民所乐道,鼓舞着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但是毛泽东同志多次批判水浒的被招安、屈服于封建统治的消极之面。

三、品读经典名著要有人文精神

《金瓶梅》是描写明代社会的小说,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一事为线索敷衍而成。西门庆趁武松刺配孟州,偷娶潘金莲,勾搭上她的婢女庞春梅,连骗带抢娶了富孀孟玉梅为妾,勾引结义兄弟花子虚之妻李瓶儿,把花子虚活活气死。拉上京官蔡京,拜其为干爹,买得千户提刑官。妻妾六人,因纵欲而死。

《金瓶梅》是一部人物辐凑、布局繁杂的巨幅写真。腕底春秋,展示出明代社会的横断面和纵剖面。他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以清醒冷峻的社会审美态度,直面现实,把丑恶的事物细细地剖析来给人看,在理性审视的背后 是无情的暴露和批判。

《金瓶梅》之奇,奇在描摹了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再现了明代的直实性。《金瓶梅》挥洒自如的神笔、章法严谨的结构、亦有可称“奇”之处,简言之:人奇、事奇、神奇、意奇、文奇,《金瓶梅》可谓天下第一奇书。

“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命运坎坷,清王朝将其列为禁书,建国后,也被打入冷宫,后来虽走出了冷宫,但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们仍给它留下一个不光明的尾巴,曰“整体倾向坏,而又有一定艺术水平。”尽管如此,仍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齐名,且尊之曰“天下第一奇书”。

《金瓶梅》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一个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端庄的吴月娘,凶残的潘金莲,柔弱的李瓶儿,刚傲的庞春梅,说媒拉线的王婆、薛嫂、文嫂……

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如“吴月娘是奸险好人;孟玉楼是乖人,李瓶儿是疾人;庞春梅是狂人;李娇儿是死人;孙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知高低的人;如意儿是顶缺之人;

潘金莲不是人;王六儿、林太太不得叫作人”。

这些绚丽多姿的人物让我们憎恨、唾弃、厌恶、同情,但我们更要憎恨的是造就这些人物的封建社会,他(她)们都是受害者。潘金莲是封建社会造就的典型产物:作为有钱有势但老态龙钟的张千户家的丫环,被要求做小妾,潘金莲拒而不从,表现其善良勇敢;但被强迫嫁给病态的武大郎,并以怜悯之心与之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小女子的无奈;当见到高大英俊的武松,便生爱慕之情,这是一个年轻少妇追求爱情的萌发,但被无情泯灭;潇洒多情、有钱有势的西门庆出现,潘金莲毫不犹豫的投入其怀抱,因为她所追求的爱情、金钱、地位都能得到满足,潘金莲才开始成为人们所唾弃的人。因此,我们品读时要究其根由,要有人文精神。

篇3: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治则,治法,名老中医,传承,理论创新

《内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之基础, 其中有关治则与治法论述颇多。其后历代医家基于临床各有所阐发, 渐成体系。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 更提出了一些新治法。非常值得传承, 值得认真总结与整理。如何认真领会中医治则与治法的理论,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以提高临床疗效?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与“十二五”名老中医特色治则治法传承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

1治则治法理论, 源远流长

于智敏研究员:

若论治则治法, 当先知文达意。“则”在金文上, 是“鼎”旁立“刀”, 有庄重庄严之意。如国家法典, 最重要的、不可撼动的东西方需刻于鼎。所谓“剖符作誓, 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 治则就有这样的作用。实际上这个字在里面就已经奠定了它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法”在金文, 土和水旁边是“鹿”。实际上, 它是指水时刻保持一种平泽的状态。“则”和“法”结合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则”是不能变的, 确定了扶正固本, 确定了这个治则以后, 是不能变的。但是这个“法”, 可以随着“则”适时地变化, 随时调整, 这就是动和静的结合, 走和守的结合。

王玉光教授:

梳理治则治法理论发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包括“平调阴阳”的治则。在《内经》其他的相关的篇章中, 提出了诸多根本性的治则, 比如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治病求本等等。而有关治法, 《内经》也多有论述, 如“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还有吐法、下法等等。“内经十三方”里面也有很多体现治法的一些内容。治法真正形成体系, 是在《医学心悟》, 提出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但随后治法的发展仅仅是在这八法的内容之下进行了细化。

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 治则治法上承着“理”, 下承方药, 方从法立, 法从证出, 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我们在整理治则治法的过程中发现, 治法应分很多层次, 包括“治疗大法”和针对不同疾病和证候的具体治法。我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理念和中医思维, 包括我们的教材, 几乎所有的疾病的治则治法都是扶正祛邪、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调整阴阳。对于一个病, 比如支气管哮喘, 教材上往往都是, 什么样的病机, 大致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的证候, 然后确定总的治则, 再确定各个证型的治法。实际疗效不能尽如人意。真正有意义的治则治法是什么?一个名老中医的常用治则治法往往是凝炼了一生的, 代表着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实际是理解和传承了很多原创的中医传统思维, 同时结合了很多其他的, 比如家传、师承等。更关键的是, 这些治则治法是能够解决临床问题, 而且解决的都是所处时代的疾病重大疑难问题。因为这个治则治法的产生和应用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出发的。如秦伯未老师提出来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道溃疡, 廖家桢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 在当时都引起广泛关注。而治法不是一方一药, 应是个治疗体系, 治则治法下统方药, 并不限于几个方剂, 应该是治法统领之下的真正的圆机活法。比如李士懋教授强调的汗法, 不只治疗表证, 也治疗里证, 也治疗虚证, 甚至能解决现代疾病里边的将近六七十种的疾病。再如夏桂成教授的“调周法”, 也是一整套体系, 不仅是几十首方剂, 而是一系列的方剂。

刘宁博士:

治则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治疗的根本大法。谈治则治法离不开病证。治疗原则也就是治疗的思路, 是解决临床疾病的一个基本思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所以从方证对应来讲, 最开始的应该是症状、是病, 然后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再从治疗的原则引出各种治疗方法, 关于“法”就可以圆机活法, 针灸有针灸的方法, 推拿有推拿的方法, 中药有中药的方法, 所以, 治则在临床中地位和价值是非常高的。如果临床基本指导原则错了, 那么临床上不管具体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治则治法理论传承, 意义重大

田元祥教授:

中医看病, 讲究“方随法立, 药从方出”, 讲究有法、有方、有药, 其中治法尤为关键。有些人开的方, 就是一堆药, 毫无层次感。或与自身水平有关, 但更有可能是组方思路混乱, 当然会影响疗效。观察发现, 凡是在临床上能够站在中医的角度, 用中医的思维去考虑, 去分析病情, 去遣方用药的, 疗效都比较好。相反, 凡是按照西医的思路去开方, 多效果较差。临床上, 在多数情况下, 尤其是老年患者, 往往是同时患有多种复杂的疾病, 根据中医“方随法立, 药从方出”思维出来的方子, 才能保证疗效。

于智敏研究员:

首先, 中医的治则治法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是最薄弱的。在教材上, 篇幅也是最少的。其中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约”;第二就是其蕴含的微言大义, 今人已难窥其门径。刘向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兮仲尼没而微言绝,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就是此意,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也如此。可能跟对治则的理解, 挖掘的深度不够有关。应该说, 治则治法在临床中的地位, 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毛主席有一句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那么, 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 即“临床疗效的准确与否, 治则治法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 必须从治则治法入手。治则治法这个环节虽然是最薄弱的, 但它恰恰也是成为大医、成为名医的一个最高的境界。

刘晓峰副研究员:

治则是中医解决疾病问题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原则, 治法则是实施这些原则的具体方法。脱离了临床实际谈论治则治法会偏于空泛, 当我们觉得治则与治法难于把握时, 反映的其实是对疾病状态的认识不清晰。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 《类经》“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 见血休治血, 无汗不发汗, 有热莫攻热, 喘生休耗气, 精遗不涩泄, 明得个中趣, 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 治法从何据。”由此可见, 医家对人体对疾病认识得越深刻, 那么治则治法的应用就越准确, 疗效就会越好。名老中医传承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对于具体临床问题的认识, 以及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治则治法给出的治疗方案或专方秘方。此外, 随着学科的发展, 对疾病的研究的深入, 分科越来越细, 当医家过多关注于疾病的细节和具体的治法, 就容易忽视对疾病整体治则的把握, 往往会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导致治则的应用出现问题, 从而在治法的应用上出现偏差。因此中医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则, 我们研究过很多临床误案, 至少有一半是因为对疾病认识不清, 因而治则出现偏差。

3创新性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

姜苗主任医师:

治则治法的形成, 研读古代经典是基础。如周平安教授通过对《内经》的反复研读, 对“和”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常说“家和万事兴, 人和不生病”, 无论在临证观还是养生观中无不注重和谐的思想, 认为平衡是暂时的, 和谐才是永恒的, 强调健脾胃、调升降, 重视后天之本, 促进五脏和谐。强调“和”的思想并非用药一味追求平和, 周老也常用麻黄、附子、细辛、石膏之类, 而且有时用量很大。但是他注重整体和谐、讲究药物配伍, 强调标本缓急、重王道而非霸道。再如王沛老师对中医外科的“护场”理论有很深的理解。“护场”理论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疔疮》:“四周赤肿不散漫者, 名曰护场。”有“护场”的预后好, “不护场”的预后差。王老师在治疗疮疡性疾病, 包括很多肿瘤, 起手药就是黄芪、当归, 就是当归补血汤的两味药, 其用方时喜用圣愈汤, 就是生黄芪、人参加上四物汤的一个底子, 包括用仙方活命饮的时候, 常常配合上生黄芪。王师还特别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外周血管疾病, 所以个人认为王师对益气的理解, 对中医“护场”理论的理解, 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再如他由东垣学说受启发, 在用补气药的时候往往合用一些风类的药。比如防风、白芷、升麻, 如治疗化疗后的脱发, 4度脱发, 患者一点头发都没有。他在应用常规益气养血、补肾药物的基础上, 经常会用一点风药, 一点开窍的药, 如白芷、僵蚕、蝉蜕等。加用了风药, 效果明显要好。再有中医妇科大家肖承悰教授, 擅长治疗妇科疑难症, 她的很多治则治法也是从古典医籍中得到灵感。比如《内经》里提到“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感悟到在月经病的发病中阳明经的作用至关重要, 同时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所以在治疗时要重视脾胃, 要疏肝解郁。临证活用当归芍药散、逍遥散等方剂, 疗效显著。再如她根据内经中“石瘕”的记述, 提出了补消结合、分期证治治疗子宫肌瘤等疾病的理论, 创制“肌瘤内消丸”“缩宫宁”等系列制剂, 众多患者受益。可见, 治则治法往往是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赵进喜教授:

中医创新性治则治法的形成过程中肯定是受到了经典传承的影响,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临床上要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实际问题不能解决, 按照传统的方法解决不了, 那怎么办?就需要调整治疗思路。创新性治则治法的形成实际上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巨大影响。如肾脏病领域, 山西中医研究所于家菊、孙郁芝教授,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 实际上就是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影响。肾炎发病的机制是在免疫反应的基础上, 出现凝血机制的障碍、RAAS系统激活等, 西医使用肝素治疗肾炎。既然可以用肝素治疗肾炎, 那么中药的活血化瘀药是不是也可以用来治疗肾炎呢?于是用上桃红四物汤。既然有炎症, 西医用青霉素来治疗, 于是加上清热解毒药。使用桃红四物汤再加上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益母草、丹参等药后疗效显著提高, 引起全中国中西医的关注, 从而有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治疗肾炎的理论。印会河教授甚至用印氏益肾汤统治肾脏病, 成为其抓主证常用方剂之一。其后又有人提出的祛风除湿法治疗肾炎, 同样也是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影响。上海陈梅芳教授参考老中医用雷公藤来治疗类风湿的经验, 用雷公藤等治疗紫癜性肾病、狼疮肾等, 疗效明显提高, 进而才提出了祛风除湿治法。其他如“调周法”, 也是受到了现代医学关于月经周期生理病理的影响。“十五”后期名老中医传承项目, 总结三名名老中医治疗不孕症经验, 结果显示, 最常用的药竟然是皂角刺和路路通, 原因就是二药具有促排卵作用, 实际上也是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影响。因此, 现代医学的影响对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 还是强调要传承。王永炎教授的案头书《医家四要》就曾论及三化汤治疗中风, 这对他提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很可能有影响, 这个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学好经典是创新的基础。

田元祥教授:

治则治法的形成可能跟中医大夫的成长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中医大夫对于治则治法的使用有一定的阶段性。刚开始的阶段, 可能更加注重在治法上。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 就开始重视治则。因为现代临床多为慢性病、疑难病, 临证时首先要考虑虚、实、寒、热, 然后才涉及到治法, 治法之后是选方。其次, 治则治法的形成与大夫自己的性格特点也有关。性格较强的人, 选择的治法、方药的力量也会比较强, 就是“霸道”的意思;如果性格比较柔和, 选的方子一般属于“王道”的治法、方药, 比较柔和一点。

4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传承

王亚红教授:

在此谨结合郭维琴教授独特的心血管疾病的学术体系谈谈治则治法的传承。郭维琴教授学术体系的渊源, 包括幼承家学、拜师学习、博采众长、勤求古训。其父著名中医郭士魁先生, 善于使用活血化瘀, 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郭维琴教授在继承父亲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及任应秋、董建华、刘渡舟等名医经验, 同时查阅了大量的古籍, 提出了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 在冠心病治疗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当然, 益气活血法的提出, 还受到了廖家桢教授的影响。当时廖教授提出“西医要跟上, 中医往前闯”, 要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郭老联合了西苑医院, 广安门医院等各大医院对于冠心病进行调查, 发现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还是以气虚血瘀为主, 占60%以上。所以郭老师论治胸痹, 针对气虚血瘀证强调益气活血治法。所以谈传承, 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 同时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包括个人对疾病的认识, 还有各家的一些认识, 然后在临床当中加以验证, 通过实验去反证, 之后再加以创新。

于智敏研究员:

首先, 中医治则的整理和归纳一定要有一个先入后出, 最后再回归的过程。中国文化讲任何的事情都强调善于取譬, 书法、绘画、武术等, 无不遵循这个规则。如学书法的时候一定要练文格, 一定要有字帖, 有法可循, 有章可依。练武术一定要有套路, 要讲究门派, 要讲究招式, 练到一定程度时候, 如果还是按着字帖上的字去写, 按照武术的套路去做。这是第一个层次, 就像我们初步学医, 整理老师的经验, 第一步一定要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去整理、去处方、去用药。第二个过程, 当我们对基本的处方规律, 基本的书法结构, 对一些拳脚套路有熟悉的时候, 一定要活学活用, 放任恣肆, 那么就自成一体了。就临床诊疗而言, 当医者自成一体的时候, 可以信手拈来都是药, 是要随心所欲都是方, 可以任意去挥洒发挥, 而且能得到非常好的疗效。但是最后, 为了规范, 为了传承, 为了使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证据, 成为事实, 那么一定再回归到治则治法上来。古代历史上有几本研究治则治法的专著, 如陈世铎的《石室秘录》, 分列治法128种;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分列治肝30法, 内容繁杂。相反, 《黄帝内经》是对诸法进行高度概括。李士懋教授的汗法可以治疗七八十种疾病, 实际上并不奇怪, 张子和提出:“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圆机活法。第二, 研究治则治法, 必须强调知文达意。我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 总结了中医理论、中医概念的八个过程。第一个就是知文, 第二个就是达意, 一定要有文字学上的功夫, 如果不了解文字学上的东西, 望文生义的情况就时有发生。我们常常讽刺一些庸医叫“字句不晓, 涉猎汤方, 株守一书, 抄袭糟粕”, 实际上就是指不懂字和义, 望文生义。第三, 目前对治则治法的研究, 陷入了一个误区, 把一个既具规范性, 又具灵活性的东西僵化了。实际上我们应该承认治则治法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治则治法绝代替不了具体的方药。治则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基于大量鲜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是借鉴古人和结合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整理这些思想和经验, 如果跳过了中间那个部分, 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千人一面, 没有特色。

张苍主任医师:

仅仅强调治则治法的传承是不够的, 只有有体系才能传承, 没有体系, 治则治法无法传承, 因为所有的治则治法都是在体系下的治则治法。赵炳南先生是著名的皮肤中医大家他在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时重视气血津液辨证体系。他认为“善治湿者, 当治皮肤病之半”。另一半是什么?气血。这是赵炳南先生的体系。气可以变化成风、热、火、毒。血可变化成血热、血燥、血虚等等。津液阻滞不行, 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就是湿, 湿可以有痰、饮、水、湿等各种状态;津液不足, 则为燥。赵老对湿, 对津液异常这一部分, 有所创见, 他独特的治湿六法即在此处。从最简单的浮萍丸、疏风除湿汤, 到苍术膏、白术膏、、除湿胃苓汤、健脾除湿汤, 到苍耳膏、除湿止痒汤、搜风除湿汤 (全虫、蜈蚣、海风藤、川槿皮, 黄柏、炒白术、威灵仙、炒薏米、枳壳、白鲜皮) , 其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湿由氤氲蒸腾的气态, 到清澈流动的液态, 到顽固黏滞的固态的转变。有了这一主线, 治则治法就是连续的, 能够覆盖湿邪所致皮肤病的各种状态、也能清晰把握, 学习重复没有这条主线, 几十个治湿处方只是一盘散沙, 难于学习掌握。所以研究名老中医治则治法的传承, 没有体系的传承就传不下去。

赵进喜教授:

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 治则治法与病因、病机, 病证、证候、症状等密切相关。离开了理法方药体系谈治则治法传承就是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我们临床上重视糖尿病的清热治法, 具体包括清泻结热、清解郁热、清热化痰、清化湿热、祛瘀清热, 以及清心火、清胃火、清肝火、清肺火等法, 实际上就是基于糖尿病热伤气阴基本病机理论提出的。吕仁和教授提出了糖尿病肾病的散结消聚治法, 更是以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形成核心病机作为基础, 临床上善用清热散结、化痰散结、行气散结、活血散结等法, 可以理解成是对祝谌予教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的继承与发展。全面地从理法方药体系来传承治则治法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庞博博士:

关于治则治法的具体传承方法, 我觉得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文献的梳理;第二是对健在的老中医进行深度访谈, 这是研究名老中医思维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访谈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得到的答案最为可靠。对于已故老中医, 数据挖掘方法则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比如说分类、聚类算法, 这种分析可能不能完全代表老中医真正的思想, 但是实际上能够发现许多隐信息, 仍然是继承老师学术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治则治法当中, 非常值得借鉴。

5结语

篇4:如何推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校园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院校是关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校是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并且担负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责任上应承担起和履行新的职能和使命,应当扛起快速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责任的大旗,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内容,不断进步。

一.深入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

基本道德规范是为人之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学校精神。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以高校自身特色加入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使良好的精神建设氛围蔚然成风,让文化建设成为对学生生活具有陶冶作用、对教职工作有凝聚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优秀高校文化。让中医特色的办学理念深入高校文化建设,成为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以及学风优秀载体和表现,

1.强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就像灵魂,是高校传统和高校的特色的实际反映,对高校建设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同时为全体师生员工建设学校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为此各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办学理念,包括学校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等的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并成为工作指南,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2.弘扬大学精神,树立科学价值观

一所优秀的高校,少不了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么对大学文化精神的良好诠释就是大学精神的扩音器,让大学文化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为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建立以全心全意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族传统美德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与科学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与带头作用,培养更多奉献于本职工作岗位,为学校、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3.加强校风建设

拥有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整体的硬实力。要继承和发扬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严谨求实、崇尚科学、善于创造以及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医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努力建设优良教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以师德培养为中心的教风以及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学风。

4.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是工作的重点,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统筹规划到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并务实教育工作,使素质教育充斥在教学的各环节。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形成一支学科构成合理、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队伍,努力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设立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对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内在品质。

二.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高校办学和治校的基本保证,优秀的制度文化对于学生有些在行为上规范,在道德上引导的作用。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加强依法治校建设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广大师生员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处理学校各种公共事务和对外关系,坚决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权益,使之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和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大学制度,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并使之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办学建设

优秀的民主办学理念,是互利互惠相互进步的方法。通过完善教职工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只要属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政策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在处理工作上做到校务公开,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决策辅助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使他们完成为高校发展改革建言献策和监督的各项工作。实行高校领导“接待师生日”的政策,以此加强交流,广开言路。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以自身目标为基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事和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制度文化建设,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1.规范高校形象标识

统整齐规范的使用校园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校标、校旗以及校歌等;规范校内景观、建筑与道路的命名,进一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倡导师生牢记校训、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学唱校歌,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

nlc202309010139

2.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影响,也是优秀高校的建设重点。加抓住对外宣传工作,将优秀的一遍彰显出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一致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和数据等。加强学校校史的整理和编撰,建设校史馆,并向全校师生开放。加强校园网、院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的建设,以便及时报道学校的发展成就等。

3.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高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协调的风格,建筑中要设置具有中医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橱窗并设立学术沙龙和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中医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遵循生态校园的建设要求,建设主体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4.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校内安全管理和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不良事端。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强化监督,构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反应灵敏、处置果断的防控网络,形成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工作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四.积极开展行为文化建设

1.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思想的拼搏可以增强高校学术的进步,抓住良好学术氛围的建设,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崇尚科学民主,烘托学术氛围。在图书馆、会议室、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及橱窗、网络、报刊等媒介中都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建立和完善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逐步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2.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明白交流时进步的基石,提供学术交流的场地,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参加中医药文化学术会议和校际合作,引进国内外专家讲学,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开阔视野,提高水平。积极引进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专家教师,汇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提高整体学术层次。支持各专业协会、学术团体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

3.加强基本道德规范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以德行为先。加强师德管理,宣传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老师要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猜用科学教学的方法。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以服务为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育人事业放在首位,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用良好且优秀的品格来要求自己。加强学生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党员行为规范》等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4.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良载体,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等活动,并且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有思想深度的思想政治活动,以及校园运动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使之思想感情对学校老师产生归属感,最终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5.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

重大仪式是一所高校的门面和实力的一种体现,学术活动、文化活动与庆典仪式等活动规范化是高校组织纪律性的体现。对于重大仪式活动不仅要隆重还要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办的有特色。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奖学金颁发、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积极参与,珍视集体和个人荣誉。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篇5:传承中医药文化 发展中医药产业

本次会议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办。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辑陶建群,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春苗,权健董事长束昱辉及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大会。(http://qjzryx.com/ 权健自然医学网)

会议伊始,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陶建群副总编简要介绍了本次大会的组织背景、研讨话题及专家组成员。董事长束昱辉首先由衷的感谢主办方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之后全面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史、规模现状、经营管理模式并通过一部名为“促进中医文化复兴”的宣传片,多元素多角度地展现了权健公司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等方面的艰辛实践和突出贡献。

束昱辉董事长从民间秘方的神奇疗效谈起,着重分析了中医药行业的严峻现状,阐述了权健在避免假医、假药、假方子等问题上付诸的努力实践,深入剖析了权健产业化格局的独特模式,特别强调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方针,最后就未来医疗城的建设蓝图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

与会期间,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束昱辉董事长在抢救民间秘方、弘扬中医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从中医文化、产业格局、市场经济等几个方面针对权健独特的经营模式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先生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药行业发展状况,指出国家对中医立法极其重视,但鉴于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至今立法事宜仍未成立。面对如今中医在野,西医在朝的局面,就更加迫切需要像权健这样具有特色中医药产业代表性的企业来振兴中医。吴先生特别就中国老龄化社会结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强调了西医只可治病,而中医更可延年益寿的独特优势。中国已提早进入老年化社会,未来老年人的疾病护理、健康养生将成为社会性的焦点问题,也是中医药企业应该卓力发展的目标方向,建议权健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在未来规划的大型医疗城中大力发展针对老年人的中医药特色产业。(http://qjzryx.com/ 权健自然医学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温长路顾问对权健振兴中华医药文化的企业理念给予高度评价,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是最适合中国、最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权健发展中医药产业这条路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非常赞赏权健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希望今后在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打造、国粹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做好文化实践工作。针对民间秘方的科学有效性及药品与食品的宣传方向等问题,温顾问建议应加大秘方临床验证的工作投入,确保有效治愈率,将权健医院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造福于民。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先生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分析了权健的经营管理现状,在赞赏中医市场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中肯地提出了七项建设性意见。第一,要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第二,企业发展要立足于制度,按照规范化的公司制度来运作,立足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第三,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第四,处理好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分公司的关系;第五,处理好企业和外部的关系,包括和当地政府、市场的关系等;第六,企业发展战略上要处理好主营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第七,处理好中医和西医的关系,应加强中西医结合。(http:/// 河北权健自然医学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春苗教授总结了中医药发展中的行业特殊性和市场局限性,分析了企业的优势和未来的良好前景。他讲到,权健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远大抱负的。自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医药行业特有的局限性,其发展道路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要将文化理念与实践并举。同时他指出权健应明确企业定位、产品地位和文化理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个性、文化和良好形象。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愿景、使命、精神和所有产业中去。最后他由衷地希望权健将“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大会在一片赞许声中落下了帷幕,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陶建群在结束语中高度赞扬了本次大会对弘扬中医国粹,复兴中医文化起到的积极意义,再次肯定了权健特色的经营模式对推动祖国医学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希望权健公司在振兴中医产业,复兴民族医药的道路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辑

陶建群主持本次会议

束昱辉董事长介绍权健的经营情况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

就中医药现状发表讲话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

高度赞扬权健为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

解析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春苗

对权健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会议现场

篇6: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毛主席曾经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盛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推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最佳载体,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古老而神奇的中医药学,激发他们爱科学、懂科学,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共同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建成于2010年,占地面积6300㎡,陈列展出面积4100㎡,年接待量24000人次。博物馆由序厅、校史馆、中国医史馆、中药标本馆组成,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旨在弘扬华夏文化,展示国医辉煌,增加民族自信,启迪后昆智能,弘文励教,道业两昌。

走进博物馆,穿越神农尝百草、医圣张仲景、李时珍采药三幅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图绘,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校史馆。校史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史料展示了我校在“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的校训指引下,50多年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

走过五十年悠悠校史,中国医史馆以古朴、厚重的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医史馆以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成就为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中国医史、安徽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和芜湖近代医药发展三部分。中华医药起源于远古,经历了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初步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医药学的全面发展、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等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2009年,包括我省“新安医学”研究领域奠基人之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承人——李济仁在内的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提起李

济仁和“新安医学”,就不得不提在中国医药学形成和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安徽中医药历史和名家。其中,“北华佗,南新安”是安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新安医学则是徽州文化的分支,世代相传,专科齐全,名医辈出,著作林立,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芜湖作为新安医学流经的门户,名医、名院、名药众多,如中医临床医学专家,被誉为中医界“芜湖三少(绍)”的李少白、徐少鳌、杨绍祥;享有“江南中医一枝花”美誉的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创立于19世纪中期,与北京同仁堂等并称国药界“三块半招牌”之一的“张恒春国药号”。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发明的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针灸铜人是汉族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中药是中医治病、防病的武器,与中医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现在,我们步入的就是中药标本馆。中药标本馆包括标本展示区和教学实训区。标本展示区有我国常用中药材、安徽道地(地产)药材、皖南地区草本、中药饮片、浸制标本等,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所陈列展品覆盖中药常用品种的95%以上;教学实训区是中药饮片识别、中药材传统鉴定、蜡叶标本制作的专业性实训基地。灵芝,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但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多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紫芝主要含麦角甾醇、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和多糖醇等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类,又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女主人公白娘子只身前往娥眉山盗仙草,以救夫君许仙。历经艰辛、危险,终于感动了南极仙翁,取回了能“起死回生”的仙草灵芝。这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曲、电影、年画,在我国广为流传。中药标本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融知识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中药标本教具,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

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便以“为社会服务、宣传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特色优势,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让同学们从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感受五千年中医历史、新安医学的传承和芜湖近代医药的发展已成为我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中医药博物馆还为社会各级人士提供了多视角、多方位的科普知识,有力助推了中医药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进程,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篇7: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春谷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杨华峰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一时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

古诗词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亦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弘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作为传播知识、育人摇篮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

春谷中学座落于江东千年名邑——南陵之市桥河畔,这里文脉悠远,底蕴深厚。西面曾有宋元祐年间的文风塔和荫庇春谷文化昌隆的文庙,南面曾有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三大南陵古文化建筑呈三星拱照之势,这些古建筑虽早已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却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春谷校园四季鲜花盛开,年年常绿常青。梧桐树高耸入云,树干伟岸挺拔,称栋称梁,广玉兰虽经百年风霜,但仍枝繁叶茂,老树开新花,青春焕发。整个校园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怡人景色,整体提升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层次。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承载着深厚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春谷中学自创办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安全、质量、规范”为主题,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学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校园建筑命名,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创设“人文、特色、经典、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坚持内外兼修,育人为本。学校大门上的校名,教学楼“郁青”、“汇智”名称均为“启功”字体,古朴典雅,遒劲有力。在太阳光照之下,在绿树和鲜花的映衬之中,醒目耀眼;校园干道边的橱窗中宣传时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展现艺术的文化宣传,图文并茂,让人流连;教室内外和走廊上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莘莘学子昂扬向上,积极奋斗;校园之声广播站,及时播放国内外时事、校园新闻和学生的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设为动听悦耳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放学时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和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努力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人文化成,润物无声,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

传统文化教育负传承弘扬之责,承立德树人之己任,春谷中学传承文化经典,锻造有“根”的学校,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一、学校集全体师生的智慧,成立了“春谷中学文学艺术社”,依托各种兴趣小组,以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特长生。定期发行校报《文风塔》,报道校内重大新闻,刊载师生的美文佳作,展示师生的文学才华,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并先后编辑成册了两辑《春谷少年》,展示了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果,诠释了“锦瑟年华,成长足迹”,使学生的青春在书页间飞扬。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隔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乐声飞扬”艺术表演、“笔歌墨舞”书画比赛和元旦文艺汇演,主题鲜明,组织有序,展示了春谷学生的多才多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届届硕果累累,星光灿烂。

三、每学期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经典诵读中,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此活动已成为我校特色活动之一,多次代表我县参加芜湖市的汇报演出。

四、每年在七年级开展“我爱汉字”硬笔书法大赛。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大赛,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展示了学生硬笔书法的风采,营造了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五、积极开展读书和征文活动,学校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现有图书量已达3万余册,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和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春风化雨,谷穗盈香。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项活动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方光瀛同学荣获了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书画类一等奖;周敏同学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一等奖;先后有多名同学获得了芜湖市“美德少年”的美誉。学校韵律操全市得奖,大课间活动有声有色全市闻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语言文学规范示范学校,芜湖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芜湖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家教名校复核验收……

篇8: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经过300多年的历史积淀, 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优秀中华文化有机结合, 形成了自身特点鲜明:“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 “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 “以义为上, 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 “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经营理念等, 这些都为同仁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传承进行到底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同仁堂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众所周知, 中医药在制作工序上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 其加工方式有炒、制等很多方式。传统的泡制不仅要求学习、背诵, 还要记忆、积累, 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以前人民生活比较枯燥, 没有电脑、没有电视, 学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而现在,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上学、就业渠道非常多, 高新技术也日趋发达, 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环境里, 对年轻人来说, 想要踏下心来钻研门手艺, 学习传统的技艺实属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为鼓励职工能掌握更多的技术、赶快成才, 同仁堂设立了职工金字塔工程, 其目的就是为一线员工创造一个成长、成才的通道。一个车间两个副主任, 其他人都要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同仁堂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专家、首席技师、优秀人才和首席职工, 采取这种措施管理和培养人才, 为的就是鼓励职工在岗位上多学一些技术, 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在同仁堂多年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 年代更替、消费者分化成为现代同仁堂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老一辈人信赖同仁堂, 而年轻人更相信西医学, 老字号品牌似乎从一开始便属于老年人的专利。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让老字号拥有更多的消费群体, 成为摆在同仁堂人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直以来, 北京同仁堂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创新的宗旨, 近年来同仁堂的创新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技术创新上, 自1995年以来同仁堂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生产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北京同仁堂已成功突破了传统中药品生产方式, 特别是位于亦庄的两大生产基地更具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8条制剂生产线分别生产蜜小丸、水丸、胶囊、滴丸、颗粒、片剂等剂型。

在产品创新上, 同仁堂已研制出片剂、颗粒剂、气雾剂等多种现代中药剂型的产品, 大生产采用薄膜包衣技术、泡腾片生产技术等。目前, 同仁堂共有批准文号的药品按剂型统计约700多种, 此外还有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药饮片、食品等, 同仁堂的产品已由以治疗性药品为主扩展到生命健康领域的相关产品。

在营销模式上, 同仁堂利用现代营销手段, 加大了终端销售网络的建设。国内外零售药店及网点近500家。同时, 为实现药店管理的规范有序, 同仁堂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信息反馈体系,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解决质量问题, 确保消费者在同仁堂药店买上放心药。

在国际化道路上, 1993年同仁堂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开始在海外开设分店, 1993年、1995年香港和伦敦店相继开张。1998年以后同仁堂开始直接对海外投资, 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在韩国、泰国、印尼、加拿大等地建店。2004年, 同仁堂冲破重重困难在台湾建立了大陆第一家药店。在建立销售终端的过程中, 同仁堂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经营体制, 以名店、名医、名药三位一体“以医带药”的经营模式使中医药走向国际, 为同仁堂走向世界开辟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2006年还在香港大埔工业园内建设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骄人的成就表明, 同仁堂海外发展战略的实施, 已经初步完成了把海外生产、研发、销售终端整合到一起的目标, 形成了国际化经营的新模式。

从历史走入今天, 同仁堂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不断创新, 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同仁堂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 可以说她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的历史时期, 同仁堂在继承传统制药技术和经验, 研制适用于中药 (复方) 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在提高我国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创新, 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以及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等方面, 将成为推动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上一篇:学校校车司机承诺书示例下一篇:定海交警大队认真组织开展城区春季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