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复杂纷繁的彩陶世界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精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与纹饰而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也达到了整个彩陶艺术的巅峰。原始彩陶的这些令人沉醉的彩繪足以彰显彩陶艺术永恒的魅力,不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纹饰造型都将彩陶的装饰性表达得酣畅淋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1:

黄河流域彩陶纹饰的审美追求

[摘要]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形式多样、谱系繁多、纹饰丰富,蕴涵的文化内容也非常丰富。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创作不仅形象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也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彩陶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不论是写实还是经过变型的彩陶纹饰,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论是蕴涵着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彩陶作品还是记录着原始人类日常生活情趣的彩陶作品,黄河流域彩陶纹饰的审美追求始终是一种色彩、纹饰、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黄河流域;彩陶纹饰; 彩陶艺术

我国最早的彩陶1921年出土于河南渑池村考古发掘中的仰韶文化遗存,从那以后至今在陕、甘、宁等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彩陶,发现了许多富含彩陶文化的遗址。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开创了彩陶艺术创作的先河。从目前发现的彩陶来看,其艺术形式多样、谱系繁多、图案丰富,蕴涵的文化内容也非常丰富,是先民利用化学变化改变事物性质而获得在实用基础上更具美观性事物的成功实践。

一、图案形式的来源

(一)模仿自然

通过对现代考古出土材料的考察,制陶的产生“与人类的定居生活或相对定居有密切关系”,?譹?訛一方面, 先民定居或相对定居的生活告别了以往随食物、环境变化而移动的生活状态,而相对稳定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储存水、食物,并且利用火来取暖。在不断地劳动实践过程中,先民们慢慢发现了泥、沙与火相遇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变化,发明了陶器。另一方面,定居生活让人们与周围的事物有了更加紧密的接触,不断地强化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从而为他们亲近自然、模仿自然打下了基础。

模仿自然是人类的本能,“模仿是驻守在人类心理深层的一种技能和倾向,它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并体现在一定的外在的物质形式上”。?譺?訛彩陶的纹饰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的直观模仿和对自然形态的真实把握,并凝聚、表现在其手工作品之上。所以早期的彩陶纹饰造型原始,风格写实。这些纹饰包括动物、植物、人物以及一些几何图形,都与先民所生存的自然界息息相关,其中以几何纹样最为普遍。

距今6100~4400年的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为繁盛的阶段,其半坡类型的彩陶描绘了先民们常见的事物,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各种图案。考察当时半坡时期人类居住的环境,遗址多选择在比较宽阔的河谷地带,这里的土壤肥沃,离水源较近,适合人类生存。鱼纹是半坡时期最典型和最具特色的图案纹样,半坡也出土了许多猎鱼工具。可见当时气候比较湿润,有大量的鱼类生存,鱼类应是当时人们日常的重要食物来源。半坡人接触鱼、捕捉鱼,依赖鱼生存,所以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鱼类的不同形态,将其真实、直观地绘于陶器上。

写实性的鱼类纹饰往往准确地描绘出鱼的各个细节,例如出土于大地湾遗址灰坑中的编号为H310∶1的彩陶盆,其上腹部所绘的鱼纹图案不仅细致地描绘出了鱼头、鱼身,还形象地描绘出了鱼鳃、鱼鳍以及微微张开的鱼嘴,非常逼真。而同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几乎遍及整个黄河流域,除了鸟、鱼、蛙等动物图案外,以圆点、豆荚、花瓣等构成图案则更加显著,可见,花卉等植物在庙底沟人生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距今5000~4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两岸的台地上,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水波纹和旋纹,这些都是当时的人类生活在河流两岸所观察到湍急河流的直观印象,并模仿河流的流转动态将之绘于陶器之上。距今3900~3400多年的四坝文化和距今3400年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的辛店文化中出现了羊纹、犬纹、鹿纹、蜥蜴纹等,说明当时气候比较干燥,畜牧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人们开始大量饲养家畜,以适应当时的生活环境。

先民对自然的模仿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现,也是其审美追求的主要内容。通过绘画、烧制,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便通过先民们的思维和双手,跃然呈现在生活器皿上,使得这些生活器皿在实用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审美性。

(二)艺术变形

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简单模仿上,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彩陶纹饰的艺术变形上,体现出先民无限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彩陶纹饰不断从自然界的真实物态中删减、抽象、组合,发展成为具有装饰意味的图案。

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半坡类型彩陶以鱼纹为代表性纹饰,其发展变化就是由具体的鱼类形象逐渐演变为鱼的分割体和重新组合体,鱼类图像的头部和身体都越来越简单,最终形成了三角形和线条组织成的几何图形。后期的折线纹、斜线纹、菱形纹也都是以直线的斜交为主要特点,传达出一种质朴、爽朗的艺术风格。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花瓣纹和鸟纹为主要纹饰,其后期的艺术变形是从这些写实的纹饰中演变而来的,花瓣纹的弧度和鸟纹的弯曲线条演化成为流动的曲线和弧线。于是,我们可以在庙底沟彩陶纹饰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垂弧纹、圆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纹饰,从而表达出一种更为阴柔、细腻的美感效果。分布在甘肃和青海地区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多用螺旋纹、同心圆、网格纹等,在这些纹饰的中心配以黑色的圆点,它们都是由湍急河水流动的形态演变而来的,从而产生一种旋动感。这一时期彩陶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仅将直线和曲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还集中体现出几何图形对称合理、布局讲究的特点,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继承和发展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图案蛙人纹,早期多写实,中晚期发展成为只有头部和上肢或只有躯体和四肢的样式,晚期则多为折肢样式,最终抽象成为几何的回形纹饰。这些都不简简单单是图案自身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先民在选择和固定了某种具有一定意义的母题后,又不断地加入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使得积淀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得以在形式上更加美观、更加符合彩陶的装饰性。

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在彩陶纹饰艺术变形的过程中,剔除自然界真实事物的形式,保留、概括并重新组合他们所关心并认为其美的形式特点。这一发展过程是先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审美意识不断提升的结果,也促成了原始彩陶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形式美的追求

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先民慢慢总结出器物形体和形式的一定规律,形体均匀、整齐的器物往往使用方便,形式和色彩和谐、对称的纹饰往往会在视觉中产生美感,这都是先民逐渐发现并传承下来的形式美法则。

首先,在这些造型规整的器物上,先民往往施于布局合理、装饰性较强的图案。图案的色彩离不开自然,先民在日常生活范围内寻找并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合适的矿物质色彩来加工制作彩陶,使陶器更加美观。早在数万年前,人类就利用大自然中的某些物质增加自己生活中的色彩,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满红色的赤铁矿粉;大地湾二期房址中,先民们在居住的地面也铺撒了一层赤铁矿粉。经证实,“褚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剂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锰。白彩中除了少量的铁外,基本上没有着色剂。”?譻?訛从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来看,其运用了模仿自然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艺术变形的手法,逐步演化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装饰性法则。大多数彩陶的纹饰往往是在器物的肩部和腹部绘制主要纹饰,而在耳部和口沿部位绘制连续的几何纹作为陪衬,下部则往往留出空白,甚至有的在碗和钵的内部都绘满了纹饰,这虽然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视角而设计的,但在突出部位施彩画纹则会使彩陶器型显得更加秀拔,也形成了有虚有实的装饰性特点,增加了整个彩陶的艺术性。

其次,追求线和点、面、空间的组合,造就了黄河流域彩陶向写意性发展的特征。彩陶纹饰都是根据器物的形状构图,其点与线的大小、粗细、直曲的各种变化,增强了彩陶图案的动感;而点、线、面的空间组合和黑、红、白等颜色的间距变化,则往往产生明朗、质朴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彩陶纹饰中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总是承载着先民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其或粗犷、或阴柔的纹饰成为情感形式的主要表现力量。早期彩陶绘画中的写实性纹饰在彩陶发展的中晚期开始走向成熟,逐渐出现了写意性的倾向,也具备了我国后世绘画的一些因素。例如: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鱼纹并不都是那么写实、逼真,唐河茅草寺出土的一件编号为T5∶127的高领罐的腹部所绘出的图案,就是一个简化了的鱼头,仅以此来代表游动的鱼,“写意性以弧线绘出鱼头,中间填以圆点表示眼睛,鱼头绕陶器一周,形成极佳的装饰效果”。?譼?訛这种写意性还常常对描绘对象进行变形,半山马厂时期的蛙人纹,将蛙的形式特点和人的形式特点结合了起来,四肢夸张地分布在器皿周围,表现神秘而强烈,色彩也更加奔放,体现出了先民发达的想象能力。“彩陶的所有纹饰经过写意、抽象,已经将具象成分不断地省略、压缩,成为具有高度抽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并孕育了中国绘画的因素。”?譽?訛写意性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点,在彩陶文化时期就已经萌芽。

三、图案形式下的文化意蕴

彩陶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人们劳动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出先民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些艺术纹饰都必须在先民的心里成为有价值的内容,他们才会有意愿将之表现在陶器上,从而传达出先民的心理内容。具有形式美感的纹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彩陶,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形式表面下的文化意蕴,从彩陶的用途来看,其承载的文化意蕴也有不同:黄河流域的彩陶有些是作为死者的葬具被发现的,很多“彩陶图案专门绘在装有死者尸骨的缸上,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埋葬习俗有密切的联系”。?譾?訛而大多数则是发现于灰坑中,是人们日常中的生活器皿。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譿?訛这根源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先民总是将自然人格化进而神化,使之具有一种超凡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这些具有超能力的图腾所演变的,具有保护他们世代繁荣的作用,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图腾的标志便是一些不断重复出现在器物上的图案,例如鱼纹、鸟纹、蛙纹、旋涡纹等。有些彩陶上出现的纹饰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指示性,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图案性记载。这些图案带有许多功利的目的和意义,比如祈求农产丰收、繁殖兴旺、给先民们带来幸福或者纪念死者生前的卓越功绩等。这些内容夹杂着先民们慢慢萌芽的审美意识,不断促进彩陶向美观化和装饰化发展。

但也有人对图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这是因为图腾往往被认为是某个原始氏族所崇拜、敬畏的对象,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其捕杀、食用的对象。而半坡遗址中发现的捕鱼工具就推翻了鱼是其图腾崇拜的对象。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重复出现的纹饰都是原始人类的图腾,它更多地记载了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内容和日常生活情趣。黄河流域的彩陶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萌生出了审美的意味,发展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史前其他艺术比较,原始彩陶“与先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更多地接近生活,体现日常审美情感”。?輥?輯?訛黄河流域的彩陶大多发现于居住遗址中,可见,彩陶是原始人类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而有些作为陪葬品的彩陶则是原始人希望人死后可以拥有生前的生活物品而一同下葬的物品,所以很多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先民更多地用彩陶上的色彩和图案记载着他们所接触到的自然形式以及自然、生活、劳动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在其内壁上绘制出三组小人拉手的舞蹈图,不仅有头饰还有尾饰,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社会活动的热闹场面。今天看来,仿佛还能感觉到当时舞蹈和音乐的律动感。这件彩陶盆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仪式活动和衣着服饰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黄河流域的彩陶图案不论是模仿还是艺术变形,都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并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来。如果说,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是彩陶审美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内容,那么对形式美、大自然与生活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相协调统一的审美追求则是推动彩陶艺术创作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彩陶作为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生活器皿,在今人看来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仅形象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劳动,也真实地反映出先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在彩陶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不论是写实还是经过变形的彩陶的纹饰,都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不论是蕴涵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彩陶作品还是记录着原始人类日常生活情趣的彩陶作品,黄河流域彩陶图案的审美追求始终是一种色彩、纹饰、文化内涵相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注 释]

?譹?訛郎树德、贾建威:《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譺?訛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譻?訛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譼?訛?譾?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史前彩陶》,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第32页。

?譽?訛林少雄:《人类审美文化的永久魅力——彩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初探》,《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

?譿?訛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讀?訛程金诚:《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作者:段剑蓉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2: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赏析

摘 要:在复杂纷繁的彩陶世界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精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与纹饰而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也达到了整个彩陶艺术的巅峰。原始彩陶的这些令人沉醉的彩繪足以彰显彩陶艺术永恒的魅力,不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纹饰造型都将彩陶的装饰性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些精美的各式彩陶记载着原始先民们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是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标志性产品。文章将从几件临夏州博物馆馆藏具有代表性纹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切入,简要探寻当时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文化情况。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纹饰;生产生活;中国画

1 临夏州博物馆藏马家窑彩陶介绍

位于甘肃省临夏市的临夏州博物馆主要陈列了马家窑文化四个类型的彩陶,分别是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属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1924年由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2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分布范围非常的广。

马家窑彩陶因其精致典雅的艺术风格和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而备受世人喜爱和关注。在绘制彩陶的时候,多半是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形态各异的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作为主要的颜色基调,这些都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上面各种各样的纹饰是我们中国画的最早形式,它的装饰纹样往往会根据器形的变化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不断变更,这些彩陶的纹饰从一方面也展示出了远古先民们朴素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感,是先民们兴趣的反映。中国画中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这些绘画的题材都是取之于大自然,从生活中追寻灵感。通过对彩陶纹饰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纹饰也是模仿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和来源于生活,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意义,正可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原始彩陶这些令人沉醉的彩绘足以彰显彩陶艺术永恒的魅力,不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纹饰的造型都将彩陶的装饰性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些纹饰主要是以黑、红彩绘制,一般取材于天然的矿物质材料。红彩主要取自赭石,其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黑彩主要取自锰矿。通过这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在彩陶上绘制出绚丽的纹饰,达到一种装饰美化的效果。彩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来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动物和植物样式、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远古先民们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2 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看原始社会

不管是什么年代,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由此也可表明,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些彩陶上的纹饰艺术也与当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当时远古先民们依黄河而居,依山傍水的他们最是接近大自然,绘制于彩陶上的纹饰便是取材于他们所依赖和生存的环境。其中最盛行的漩涡纹、水波纹和同心圆纹就是取之于黄河水波所产生的各种景象,这些图案绘制得非常匀称、流畅,有行云流水之美,让人觉得富有活力又不失平和亲切。动物纹主要是图案化的蛙纹和鸟纹,绘制的十分形象生动。植物纹主要是图案化的贝叶纹和草叶纹,绘制的也很清晰明朗。还有一些抽象的几何纹,主要有网格纹、折线纹等,多以一定的规律绘制,既匀称又精美。

2.1 漩涡纹

马家窑文化时期是彩陶漩涡纹的丰富时期,彩陶纹样以多变的漩涡纹最具风采,形象模拟水流动的形态。有些圈纹绘制复杂,圆圈纹之间上下勾连,连续不断,形成圆圈纹的形态,就像黄河激流一样,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富有强烈的动感。如陈列于临夏州博物馆的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距今约5000年)(图1),其主题纹饰就是漩涡纹。整个彩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泥质橙黄陶,敞口,宽平沿微折,短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有对称双腹耳。通体施黑彩绘,宽沿上饰有斜三角纹、口内饰宽带纹,颈部饰粗宽带纹,肩部饰同心圆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圆心填网纹,陶质细腻光滑,纹饰绚丽。漩涡纹一个连着一个,犹如黄河奔腾、巨澜翻卷,象征着黄河奔腾不息的生命力。绘制在彩陶上的漩涡纹、水波纹等纹饰都取自水的不同形状,因为当时的原始先民们都是依黄河而居,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他们把水流动的不同状态以纹饰的方式刻画在彩陶上,一方面是作为一种装饰,使彩陶更为美观,另一方面主要是表达了对黄河的尊敬和崇拜。

2.2 动物纹

刻画在彩陶上的动物纹样形态各异,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动物纹样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动物纹样在同一时期也是变化多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因各种原因,其纹饰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常见的绘制在彩陶上的动物纹一般有蛙纹、鸟纹、鱼纹等。在马家窑彩陶动物纹饰中,蛙纹便是其典型纹饰。如陈列于临夏州博物馆的马厂类型蛙纹彩陶壶(距今约4000年)(图2),其高42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48厘米,底径14厘米。泥质橙黄陶,撇口,短束颈,溜肩,鼓腹,有对称双腹耳,平底。施黑、红彩,口沿内饰平行线圆点纹及垂弧纹,颈部饰折线纹,肩腹部绘制的动物纹饰就是蛙纹。蛙纹的头部以比较大的圆形呈现,无五官,内填连珠纹,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四足形态生动,令人联想起一只企图爬出陶盆的蛙类,风格古朴,憨态可掬。这也可能是一种蛙神崇拜的体现。

2.3 植物纹

除了动物纹以外,自然中处处可见的植物也是原始先民们取材的来源之一,有类似花朵样式的旋花纹,还有以单叶为主题,用不同形式组织起来的叶状纹。叶状纹如陈列于临夏州博物馆的马家窑类型叶纹彩陶瓶(距今约5000年)(图3),高17.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3厘米,底径4.7厘米。泥质橙红陶,撇口,长颈,溜肩,圆深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耳。通体施黑彩,口沿内饰弧线纹,颈饰三道平行条纹,下腹部饰三道平行条纹,陶质细腻,色泽光亮。其主题纹饰就是叶状纹。这些叶纹紧密相连,叶片清晰,衔接自然。这些植物纹主要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农业,它们都是从当时的植物中追寻灵感绘制的。

2.4 网格纹

彩陶上的纹饰除了以上的一些象形纹外,还有一些抽象的几何纹。马家窑文化时期几何纹饰在彩陶上也被大量使用,凝重樸拙的造型,严谨适宜的结构,单纯厚重的色彩,所反映出的是当时先民们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如陈列于临夏州博物馆的半山类型网纹彩陶罐(距今约4600年)(图4),高14.6厘米,口径13.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7.6厘米。泥质橙黄陶,撇口,短束颈,溜肩,垂腹,平底,有对称双颈耳。施黑彩,口沿内饰平行条纹及垂弧纹,颈部饰平行锯齿纹,肩腹部以四组细密网带纹为主题纹饰,其间以竖向宽带锯齿纹相间,耳部下方饰菱格纹,造型端庄古朴,纹饰精细华美。在当时没有类似于尺子等辅助工具的条件下,原始先民还能把这么复杂的网格纹绘制如此精美,让现今的世人叹为观止,足以显露出原始先民的高超技艺。在今天几何纹尤其是网格纹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时尚元素,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等,这些纹样深受人们的喜爱,非常流行。

这些彩陶纹饰如漩涡纹、植物纹等描绘了人类视野中美好的自然界,将所见艺术化、抽象化,以此来表达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无比热爱。从此类纹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始人眼中的世界,而且还能窥见他们古朴纯真的美好心灵。有些动物纹比如蛙纹可能反映着当时人类精神层面的某种信仰、崇拜,如蛙神崇拜。作为两栖动物的青蛙能够捕获害虫,对农业十分有利,而且对降雨也有着先天的预兆性,有着“蛙鸣雨至”的现象,再加上青蛙繁殖力强,产卵量大,这与当时的先民们期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也非常的一致,所以,当时的先民就把青蛙这种神秘的“超自然物”作为一种图腾艺术刻画在了彩陶上,这也是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体现。

3 彩陶纹饰的艺术价值

这些原始彩陶上纹饰的灵感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大自然,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蕴含着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当时先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一般与什么有着联系,他们关心生活中的什么等问题或多或少的都能从这些彩陶纹饰中得以体现。彩陶上的纹饰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富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其彩陶纹饰丰富多样、复杂多变,堪称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优秀而古老的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绘画艺术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一份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原始彩陶纹饰也是我们人类最早期的装饰绘画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直接反映了原始先民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当时先民们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彩陶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方便生活和美化生活,先民们对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渴望成为制作彩陶的原动力,在新石器时代的特定历史时期,陶器成为人们展示艺术才华的主要天地。彩陶艺术博大精深,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颖.临夏博物馆馆藏陶器精品鉴赏[M].临夏: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出版,2012.

[2]张明川,王新村.马家窑文化彩陶瑰宝新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临夏文化艺术丛书:临夏彩陶[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喇丽君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3:

浅析蕴含于中国陶瓷中的美学

摘要:陶瓷艺术的产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作为一种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以独有的方式提供了人类历史发展及审美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其独特的造型及装饰演变过程。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在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其美学精神和韵味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壮大。

关键词:陶瓷;彩陶纹饰;宋瓷美学;生活艺术化

中国的陶瓷与中华文明的美学发展有着广泛深刻而又极为独特的密切联系,古老的中华文明,最初就是通过陶瓷而为世界所熟知,独特的中国美学,最早也是以陶瓷为媒而向世人展示的。中国的美学观念,在陶瓷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前行。

一、中国陶瓷的美学起源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美是存在于普遍事物中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审美活动使人产生美感,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与我们主观认知的美感相一致时,我们才会认定它是美的,主客观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的美学,是从感性到语言再到体悟的过程。这是美学从理论延伸至实践,又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什么过程。陶瓷作为中国美学观的承载体,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其美的形式,使人们产生审美享受。

(一)陶瓷审美的发生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很多关于陶器发明的传说。陶器是用泥土制作,又经过火的烧制而成型的器具。经过火的洗礼,脆弱柔软的泥土变得坚硬无比,满足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新石器时代是陶器产生的时代,此时期陶器以红陶最多。自人们开始掌握工具的使用,陶器出现促进了人们从采集、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瓷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驱动。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彩陶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一步需求。

陶瓷的产生,是艺术和审美意识的萌芽。艺术观念的发生和最初的审美实践,就是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这样一种非艺术的活动中被发现和被意识到的。

(二)彩陶中的美学原则

陶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远古时期大部分陶器用于基本生活所需。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很多器物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与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发达,使用器具時,人们多席地而坐,将陶器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看到的多为这些器物俯视的样貌。所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彩陶罐多绘饰上半部分、彩陶碗则往往会在碗内施加彩绘纹样。

细观原始彩陶的彩绘装饰,多为一些符号化的、类似图腾的纹样,例如,漩涡纹、花瓣纹、鱼纹、蛙纹等。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远古时代,图腾是人对宇宙认识的最初表达形式。彩陶纹饰的发展,也是由抽象慢慢过渡到具象的过程。彩陶抽象演化,产生了一系列美感形式,这些美感形式包含着重要的预示文化动向的观念内容,具有颤动心灵的魅力。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做为重要的物质生活用具和相当程度上的精神生活象征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陶器器形样式繁多,造型无拘无束,纹饰随意率性。器形从从简单的实用生活器具,逐渐到具有观赏价值、宗教意义和反应原始文化的器物。人类凭借自己的天性进行自由创造,人类的艺术独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最纯净的体现。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至今依旧令人神往,带给人们美好的美学享受,这便是这种艺术形式永恒的审美性体现。

二、中国陶瓷美学的存在形态

陶瓷美,就是指以其创作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相统一的情况下,而表现在陶瓷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和精神。中国陶瓷的美学,存在于其精美的造型上,也存在于其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和谐共存中。

(一)中国陶瓷造型的美学意蕴

陶瓷为实用而产生,但同时具有艺术性。陶瓷的实用功利性和超越实用的精神性的美感,首先就体现在陶瓷的造型上。造型的精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陶瓷作品的造型,经过不断地推敲打磨,无论修长或圆润,淳朴或端庄,雍容或别致,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艺术风范和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

陶瓷造型包含其实用功效,工艺技法,材料运用,艺术效果,审美追求等众多因素,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形状的制作,而是包含了人文精神和审美享受的双重追求的因素,将功能和审美和谐统一在一个器形中,既达到良好的实用功能,又给人以美好的审美享受。

审美活动的产生,不同时期审美对象出现,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以宋代陶瓷为例。宋代朝廷重视文艺,社会中文人之风盛行。宋代陶瓷以沉静素雅为主,此时期出现了很多造型大气的梅瓶。梅瓶,是我国传统陶瓷中很常见的一类器形,通常具有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等造型特点,造型沉稳大气。宋代的梅瓶,较之其他时期的造型变化在于口颈部和器身的线型对比,口小颈短,器身挺拔修长,在这种对比中产生了美感。宋代的器物造型,都具有优雅秀美,轻盈潇洒的风韵。宋瓷美学沈静雅素,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陶瓷艺术中特殊的美感,是吸收了我国文化中的最根本的精神食粮。那就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所倡导的儒家的“礼”,道家的“重己役物”,以及禅学的人生妙语。前两者的工艺美学观,体现在思想上提出器物为我所用。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陶瓷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化与生活化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中说“适宜就是使事物显得美好的那个东西”。相得益彰的两件事物在一起可以达到美的效果。美是内外结合而统一表现出的属性。以中国陶瓷而言,美就是艺术化和生活化的完美结合。

陶瓷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它的特点首先是由现实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人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使得陶瓷成为满足这种趣味的器物,陶瓷的追求中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意蕴在里面。

三、结语

陶瓷,是兼具实用与美感于一身的艺术,是中国美学观念最典型的例证。中国陶瓷艺术充满着人文精神和时代烙印,从远古时期发展至近代,注重器物的人文性和美学性,保持着浓浓的中国美学特色。所以,中国陶瓷艺术的美感可以说就在于体现了精深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黔,陈汗青.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马小涵 方益鸣

上一篇:新课改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乡土资源与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