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论文

2022-04-21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系到今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总结多年农民培训的工作经验及这两年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培训情况,对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一、培训内容新型職业农民培训不是一次性培训,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1.首期准入培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论文 篇1:

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蒗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宁蒗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村最广泛、最具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诠释着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与应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增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农民教育培训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机制和方法,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使农民教育培训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因此,研究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开创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局面,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教育的现状

寧蒗县农民教育培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根椐宁蒗县委、政府提出的“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求,先后成立了以县人才培训办为枢钮的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等单位组成的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15个乡镇建成15所科普文化学校,成立了15个科协组织,在89个村委会成立了107所科普夜校;在1093个自然村建立了科普小组。与此同时,在县科委的牵头下,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科所、畜牧兽医指导站,15个乡镇农技站、林工站、畜牧兽医站,并在村级配备了一名农技员和一名兽医员。机构成立以后,宁蒗围绕着“学一技、创一业、带一片”的三个一竞赛活动,以及“服务万村行动”、“跨青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农民素质工程”、“新农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分批分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累计受训人数51.47万人(次)。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54%的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至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67项,其中部分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蒗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在各级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内部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往往会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到培训之中,形成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把培训当做是学科学、用科学的有效途径,有的甚至还认为:不参加培训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养殖,根本认识不到参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增收致富。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2基层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3教育培训质量低,教育培训方式和教育培训内容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农民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3.2提高教育培训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农民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

3.3注重教育培训质量,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在教育培训对象方面,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要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着重实行科技岗位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教育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以及农业农村有关政策、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除开展好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外,还应开展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以此不断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创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倡导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上岗培训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培训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培训。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六,要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并注重教师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第五,承担教育培训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并在全面掌握农民教育培训方针、政策、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培训方式,并不断完善、加以推广、普及;与此同时,要搞好下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对重大事项要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不搞个人专断。

参考文献

1宁蒗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6.

2宁蒗县2007年农村经济统计报表.

3宁蒗县2007年人才教育培训统计表.

作者:杨崇清 罗 军 和义忠

关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论文 篇2: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系到今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总结多年农民培训的工作经验及这两年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培训情况,对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培训内容

新型職业农民培训不是一次性培训,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

1. 首期准入培训。根据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对符合或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标准的培训对象按不同专业分别进行首期准入培训。内容可分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二是实用技术培训;三是综合素质培训,包括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等;四是专业实训。特别是实用技术和专业实训应结合农时以提高效果。首期准入培训结束进行考试考核评定综合成绩,该成绩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资格之一。

2. 学历教育。对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学历未达到高中以上程度的,可组织开展学历教育,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系统学习,在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上有较全面的素质提升,达到中专学历。在后续教育中对有条件的学员还可组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水平。

3. 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应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培训取得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并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的等级。

4. 继续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对符合或基本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的对象在通过首期准入培训,达到高中(中专)学历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接受每年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资格复核、基本情况申报、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等。

二、教学管理

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长、要求高,为避免学员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可以将整个培训计划分块分段实施,分块上包括文化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学习、实践交流等。分段上做到闲时学理论,忙里讲技术,当季重实训,季后促交流。统筹全年时间,确保完成学习计划,而每次集中学习时间安排3天左右,不耽误学员生产经营。

2. 创新学习方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以往一般农民培训不同,它不单单是实用技术培训,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培养。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恐难保证质量,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创新。一是编写配套的乡土实用教材。除了发放规范的各种培训教材外,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及配套的实用技术问答,使学员既有丰富的理论读本又可对照问题找答案;二是编写习题集。可以为主要课程编写习题集,帮助学员消化听课内容和课本知识,掌握知识点,也有助学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习题集按时上缴批改作为平时成绩之一;三是增加实训、讲座、交流等课时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避免由于时间长产生培训疲劳。

3. 优化学习管理。农民培训需要建立一套严谨的学习管理制度,以保证按计划完成培训项目所预想的目标。管理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员培训成绩的考核认定。成绩一般可由三部分组成,即到课率、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最终根据三方面情况确定综合成绩并进行评优活动。这样使学习管理和成绩认定贯穿了培训的全过程,以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考核评价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除首期培训外,每年还要开展继续教育及学历提高。培训的合格认定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首期培训的综合成绩评定,二是取得高中或中专(农广校)以上学历,三是原则上应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四是继续教育开展情况。学历和技能这两项证书的取得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培训工作基本上能达到项目设定的要求。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考核评定可以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达到一个较完整的状态。

作者:杨重卫 周洋 王建云

关于农民的教育培训论文 篇3: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为全面提高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现就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和务农经历缺失加剧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大力培育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必由之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从业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培训面临长期繁重任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原则,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数以亿计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业后继者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长期坚持。

(三)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十分迫切。面对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存在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主体比较脆弱、社会资源分散等问题;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和硬约束,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存在“低水平简单重复”问题;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基本建设长期欠账,存在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二、加快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各级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把加强农广校建设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进一步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使其更好地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托。

(五)保持和稳定系统办学特色。各级农广校是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办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在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要加强对农广校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保持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不变,稳定办学队伍,强化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

(六)构建“一主多元”体系。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七)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作用,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进一步强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鼓励结合科研、教学和推广服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把农民教育培训融入试验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承接和应用能力。促进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发挥产业化经营优势,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条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集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内容和需求于一体,是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点,要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

三、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

(八)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适应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发展要求,明确和落实农广校职责任务,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巩固农广校学历教育,积极支持农广校发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采取“送教下乡”教育模式,加强教学班(点)建设,实施规范办学,深入推进“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开展中专后继续教育和合作高等教育。结合实施“双证制”,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积极支持农广校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开展农民普及培训,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一年一度的冬春大培训。重点承担好阳光工程等国家和各级农民培训项目任务,积极承担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

(九)加强办学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落实人员编制,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农广校专职办学队伍。选齐配强校级班子,选配具有农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提高收入水平。探索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团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和技术入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各级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开展轮训。

(十)切实改善设施条件。根据农广校办学特色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加强农广校建设战略研究,编制专项建设规划,明确建设布局和建设内容,研究制定各级农广校设置标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培训水平。

(十一)继续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机构。各地要继续完善中心建制,加强中心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

四、努力形成重视支持和办好用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长效机制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农广校由农业、教育、组织、人社、财政、发展改革、广电、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联合举办,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

(十三)落实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支持,根据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内容、项目及涵盖人群核定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涉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工程项目,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教育培训能力和主体作用,予以优先安排、重点支持。要积极争取将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免学费及国家助学政策,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十四)营造发展氛围。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形成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的氛围;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典型特别是科技致富、创业兴业学用典型的宣传,形成教育有用、培训有效、学习有为的氛围;加强对农广校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的宣传,形成办好、用好、发展好农广校的氛围。

上一篇: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