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中职学校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加强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实践型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的探索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此为基础,立足于在机械设计行业的从业经验,了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情况以及细致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对推动其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内在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教学实践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各个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机械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我国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专业需要对教育教学状况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专业的必修科目,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设计的专业性基础内容。只有高效利用这些技术性的理论书籍才能实现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教师采用科学、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就业之路做好准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践性毕业生的重要课程举措,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项目能力及设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要求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可以使所学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一、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面,原始的教学策略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模式化,学生往往是通过观看PPT或者影像来学习,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具体的操作流程以及实验。就拿齿轮参数测试来说,学生在阅读相关的指导书之后,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和流程,对齿轮参数进行测量,通过手工绘制表格,将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对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完成齿轮参数数据的测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流程、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学生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缺乏创新的能力,放在别的问题上学生会遇到同样的阻碍。同时,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单一的教学内容,基础教学缺乏系统性

机械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在最初的时候,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限制了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就拿机械量的测试来说,多个学科中都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带传动》《齿轮几何参数测试》,这些教学书籍中都有涉及。关于机械量的测试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向,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使用指定的仪器和方法,去进行数据的测量,并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僵化,无法比较不同测试方法之间的优劣,限制了他们思维的拓展,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创新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基础教学缺乏系统性。

(三)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不足以联系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更重视操作能力的学习,主要的内容涉及机械设计的材料的特性以及机械工艺的原理等。学生只有具体操作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虽然很多设备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原理很有难度,但是学生见到了真实的设备,这些就不在话下。然而,当前的教育形式是将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的关系分为先后,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学生才会感觉到学习的吃力,所以说工程理论与工程操作是密不可分的。

(四)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系统评价体系

在机械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以前的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不会对教学的知识进行过多的延伸。学科之间没有很强的联系性、交互性,还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非常落后,最多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和设计性,这样,学生在使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时候,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专业基础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以前的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更多的是依据教学报告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核,更多的是参考期末成绩的分数,平时成绩占有很小的比重。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应付学习和考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针对目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应该完善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可以采取课堂综合评分、小组互评、建立评分档案等方式。

二、深化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教学方面做出改革和创新。笔者在教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课程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如何让机械设计基础更好地契合工作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去积极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设计做一些教学改变,力求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就如何提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从思想认知、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重视,正确对待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教学指导,所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多实践,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日常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方法,不断探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针对机械设计专业具体的操作课程,学校应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专业的教学场地,比如说齿轮参数测试,需要到具体的实训室,应该准备专业的实验设备,这样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更好地去掌握和理解理论,发挥学校实训室的价值,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实训室管理,学校可以进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方便。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就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斷地创新,当下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高职院校一般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和训练。

(三)立足实践,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当前,很多大型的机电企业在机械制图方面,一般使用先进的CAD绘图软件。所以在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让学生去接触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二级减速改为一级减速,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具体地实践操作,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来说,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时间上分为阅读考核、季度考核、学期性考核及年度考核等几种考核方式。针对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并且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交流学习,对优秀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宣传学习。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为了完成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师群体的资质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性的特征,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对入职的教师应该按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在机械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完善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实践基础的优秀人才来学校担任教学指导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够在实践上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让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深化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机械设计专业素养,为今后走上社会提供帮助。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机械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工作,更需要不断去探索创新基础教学课程,完善基础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机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的。总而言之,与其他教育阶段比较,高职教育具有教学的特殊性。对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科的方向,建立良好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增加他们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飞等.项目教学在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邓岐杏,陈伟珍.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2(12).

[3]薛必芳.高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4]薛运梅.基于工作对象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5]方肃.职业院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职业,2016(18).

[6]许颖,兰杰.针对模具专业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5(2).

[7]陶钰皎.中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6).

[8]赵岐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9(11).

[9]赖金龙.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10]海淑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家,2013(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姚磊

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优化探讨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中职学校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加强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实践型人才。鉴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其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影响了其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对机械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有必要。本文立足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对机械专业教育教学有效改革与优化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1  中职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目前的中职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以传授式为主,通过直接讲授机械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却难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再加上机械制造中存在较多抽象化概念,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此外,在单一的理论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动手能力不足。

1.2 对能力培养缺乏重视

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涉及到专业制造知识较多,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完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工艺,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上。但是,依据目前调研实际来看,受到教育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限制,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更侧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很难将教材内容与机械制造工艺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缓慢。

1.3 考核方式不科学

从客观角度来看,诸多学校与教师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仍采取卷面考核的方式,这种单一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仅重视最终的考评成绩,忽略了课程学习中重难点知识的总结与掌握,更多学生选择在考前依据教师所划重点进行突击式复习,对日常学习任务的完成不够用心,以至于他们对理论知识把握的不够全面。

2  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优化探讨

2.1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與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与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恰好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可在围绕实际工作内容为任务教学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相关机械制造工艺理论与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多种学生加工方式方法,更要关注学生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零件的加工与生产相联系,增强其动手能力。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划分2-4人学习小组,让学生数量能够与学校实验设备情况与零件加工任务数量相符合。例如,在进行轴套类加工教学中,教师要先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要选择类似偏心轴、方箱体、导套等典型工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一典型工件所需要运用的加工方式,所用的机床类型有哪些等问题,通过布置讨论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转移到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上。其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帮助学生们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选择原理,掌握各种表面加工方法的相关加工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工件加工路线展开教学与指导,教会学生们结合工件的材料、结构、性能、余量和表面粗糙度,选择最佳的加工方式,使得学生们全面理解与掌握表面加工方法。

2.2 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训教学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中。通过制作与播放多媒体课件、网络端实验视频等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与直观性,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使得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信息语言和符号,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扎实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让更多学生熟悉金属零件的加工环节、注意事项。在播放实验指导视频的前提下,教师设定好分组实训任务,让学生逐步掌握加工单个零部件的能力,这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加工手段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加工零件的结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总结的方式选择最佳的加工手段。在学习小组分工学习与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每个小组长,赋予其监督组员的任务,督促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落实生产责任,真正体现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引导学生进行加工零件前,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组织各个小组参照教学视频划进行加工流程的详细划分,通过完成每个实训步骤,各学习小组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鉴于学生在参加实训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再加上他们对理论知识与反复的实训联系兴趣不高,教师可以在布置零件加工任务时,多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零件,改变学生实践兴趣不高的现状。通过结合多媒体课程内容与网络实验指导视频,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零件加工步骤的探究与操作。

2.3 关注个体思维发展,增加互动交流环节

从传统教育思想来看,互动与交流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融合,以启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入了解制造工艺的方法与核心。在理论与实践课堂的指导环境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逐个设置问题,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思考与讨论中交流与交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将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知识点或操作流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讲解教材中“铸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呈现微课件、微视频,一边引导学生观看工厂实际铸造过程,一边询问学生生活中哪些产品需要铸造才能完成,并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工业产品讨论其加工步骤,这时学生们更乐于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延伸,主动对照教学课件与视频内容思考如何在设计出带有复杂操作工序的铸件。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走近各个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联系生产实际提出自身的想法,保证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对整体形成的意见进行整合与梳理,让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化的制造工艺知识。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掌握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能力,將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转化为“思考”、“讨论”与“整合”的过程,给予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时间,使得课堂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创造与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2.4 构建全面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要想将上述教学方法贯彻到实处,就必须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对教学改革成效进行检验,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吸收状况来反映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联系课程教育目标与学生实际,降低卷面测试成绩占总测评成绩的比例,激发学生参与实训操作的兴趣。同时,要将实训操作过程的自主探究环节、操作环节、讨论环节、实验环节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这种类型的积分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更乐于独立动手,在独立或合作实训中积累各实验项目的分值。

同时,教师可以将零件加工测验列入最终期末考核内容中,也可以定期开展实验考试与竞赛活动,对学生的零件加工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生加工好的零件进行评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都要一同总结起来,将整个课堂活动参与者加入进教学评价体系内容里。为了增加多元评价主体,学校可以与地区龙头制造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让更多学生能够走进工厂,进行项岗实习。在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用人单位人员可以和专业教师联合打造双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及动手操作能力制定相关标准,将学校、教师、企业的评价整合,在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及时推出针对性教学方案与指导计划,让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此外,学校教师在带领学生五进入工厂实习的同时,可以联合厂内的先进技术工人,对学生加工某零件的操作进行指导,并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工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我国机械制造生产能力的发展,中职学校与教师要注重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的开展,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与实训指导的同时,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交流、专业培训等方式了解机械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时代性技术知识,让学生们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实际生产相接轨。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兼顾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实际能力与未来就业与发展相贴合,培养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情境教学方法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91-92.

[2]蒋东霖,倪镕升.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9(16):124-125.

[3]陆森灵.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的整合[J].天工,2019(8):88.

[4]卢海涛.机械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125.

[5]赵博.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0):917.

[6]刘仁彬.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4867.

[7]林游明.绿色制造的新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5):121-122,125.

[8]张恩会.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700.

作者:马燕峰 景魏

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建设

[摘要]针对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来建设高职教材,并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建设的思路、要求和实现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建设和编写,以推进高职教材建设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 高职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程德蓉(1974- ),女,四川广安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邢晓林(1957- ),男,山东惠民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李彩霞(1984- ),女,陕西绥德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庆 40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1202090)、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2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美国著名课程学家约瑟夫·施瓦布(Joseph. Schwab)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得到了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推广应用。与此相比,高职教材建设稍显滞后,且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的“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内容大多难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效,不能有效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材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的具体表现,是课程改革的直接体现,因此,可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来建设高职教材,将“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项目化”等思想融入教材。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材建设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要素、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完整性。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一是须将课程内容与对应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及其工作过程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与建设课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而教材建设,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教材建设须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持续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编写、使用、修订、完善”的过程。显然,教材是对教学实践过程或教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如果脱离了教学实践,教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材建设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的工作任务、要素、过程、技术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采取“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教学内容序化—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实践—动态反馈与总结”等过程和方法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改革成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便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之一,其内容就能充分体现工作任务过程的完整性和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并能包含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感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要求,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成为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材建设要求

(一)围绕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地构建教材内容

调研分析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围绕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地思考和构建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确定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确定各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取舍。

(二)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为前提和依托

教材建设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高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果之一。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材的建设及编写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前提和依托,围绕课程开发的内容进行建设与编写,脱离课程开发的教材是不切实际的。

(三)解构和重构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序化教材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不同于工作流程,也不是简单地照搬工作过程本身,而是需要对工作过程进行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要求的转化,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使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但又高于工作过程。因此,首先解构课程知识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知识分散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中,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教材内容;然后引入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融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序化,避免不同教材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加强校企合作,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

为了提高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对接,加强校企联合开发教材,使教材项目案例来源于企业生产项目或工作任务实际,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团队,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企业生产项目或工作任务实际改造为可供教学实施的教学项目,使教材能真实反映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易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了教师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融合的能力,避免了教师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等问题。

(五)对参与教材开发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推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建设,参与建设的教学一线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既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才能有效地保证所选教材项目案例最大限度地承担对应能力单元的教学目标,如此才能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保证教材的实用性。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材建设的实现

(一)组建校企融合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团队

加强校企合作,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团队,要求校内教师既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执教能力,又要熟悉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则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知识引入教材,对教师遇到的技术实践问题提供帮助。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建设理念和要求,团队成员共同商讨教材建设思路,共同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职业核心能力及核心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序化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系统设计教材结构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是由总到分的过程,即每个综合教学项目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由若干个任务来组成,每个任务展示相应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工作成果。教材编写过程则相反,是由分到总的过程,即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成一个综合教学项目。

按此设计思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编写应摒弃学科式的编写体裁,主要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模块式等结构,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主线,选用典型、实用、趣味、综合、可行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完成典型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组织编排教材内容,按先简单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后复杂综合能力训练项目顺序编排教材,从而充分体现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序化教材内容

依据专业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兼顾学生特点,按训练项目的难易程度、递进关系和实际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编排教材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并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使教材内容尽量模拟学生将来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工作过程序化知识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将理论知识有机地嵌入到工作过程中,是对工作过程知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须先根据课程所承担的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结构,解构课程知识点;然后将知识点分散在工作过程的各任务环节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专业知识;最后系统整理各任务环节中涉及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从点到面,帮助学生构建起该课程的系统知识体系。此外,教材作为一种学习材料,除了满足高职学生课堂教学需要,还应兼顾高职学生自身成长提高的再学习需要,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以及其他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如企业职工的短期培训),因此,还需提供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四)建设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学习时空限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而编写的高职教材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充分发挥了任务驱动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单一的纸质教材已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求。开展网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得教学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更加个性化,学生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因此除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纸质教材之外,还应进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录像、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库、教学素材库、演示动画、虚拟实训、辅导答疑等教学资源,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

五、结束语

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能否在教材建设中落到实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能否反映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合作是关键、校企合作是关键、教材项目任务来源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体现了高职教材的实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特点,能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徐红勤,冯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在高职教材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9).

[3]张剑宇.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4]吴伶琳.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专业教材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程德蓉 邢晓林 李彩霞

上一篇:建筑施工电气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血液净化患者护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