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针对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时少、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从而提高了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是服务农业的基础专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需的专业。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蓬勃的开展起来,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因此,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农机 农业机械 自动化 专业 教育 改革 人才培养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两个代表”的精神的感召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在农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高校的教师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培养出优秀、合格、有能力、有活力、有干劲的真正能够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拓宽课程群,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突出专业学科、狠抓基础学科的教育,务求理论环节生动化、工程环节实践化,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大力推进教学过程全程互动,实现工程教学实践化,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判断能力。与兄弟院校和校外企业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具体的实施措施是:

(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

科研与生产本就是一对双胞胎,科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生产,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科研与生产相得益彰,生产的经费可以更好的服务科研,科研的成果又给生产带来了极佳的契机。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

校内生产基地、科研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掌握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知识。

(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

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发现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既能促进科研的发展又能为学生们以后走向社会积累下丰富的实践经验。

(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

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

(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到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学有所用。专业教师研究中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制订“打好基础、学精专业、注重实践、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优化方案。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3]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7(11):86-88.

[4]张黎骅,马荣朝,赵超.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J].农机化研究,2005,(5):270-272.

[5]唐荣,等.构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84-87.

作者:赵海珍

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2:

农业机械化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时少、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从而提高了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学校机械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都是以理论力学揭示的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基础的。理论力学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很长时间以来其结构体系、理论框架、基础知识基本没有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课时不断减少,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2)理论力学内容抽象,教材上的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是理想化的力学模型,学生难以把力学知识真正融入实践;(3)学生只关心考试内容,而不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时期和新任务下,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和理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我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一直选用国内最早的理论力学教材。但教材受篇幅和学时的限制,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引出的背景提及较少,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若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实例,突显理论力学在现代科技上的应用,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静力学部分

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也研究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力系简化方法,是理论力学基础重要的部分,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讲授该部分时要适当增加课时,而对大学物理中已经讲过的一些概念,可以引导学生以复习的形式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约束反力是理论力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而大学物理学中没有提过,因此必须给学生讲解透彻。但是单纯讲概念比较抽象,引入工程实例后学生会易于理解与接受。例如物体受力分析和平衡方程是静力学的基础部分,可以对工程实例(比如活塞连杆机构)进行分析,得到力学模型,除外力外根据约束类型画出机构各部分的约束力,然后列出平衡方程并求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力学建模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平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摩擦问题主要讲清存在摩擦时的平衡范围和临界状态的概念,重点是存在摩擦时平衡问题的解法,滚动摩阻可不举例。

(二)运动学部分

运动学部分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为学习动力学打基础,同时也为分析机构运动打下了基础。这部分关于点的运动和刚体的简单运动是基本内容,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最后在课堂上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是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以及运动学的综合运用。点的合成运动要结合实例强调“一个点、两种坐标系、三种运动”,特别要讲清牵连运动的概念与动坐标系的适当选取。比如图1(a)和(b)中两凸轮机构动点的选取是不一样的。(a)中应以接触点“B”作为动点,(b)中则以凸轮轮心“o”为动点,原因是动点具备唯一性。而关于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限于课时限制,由学生课下自行推导,课堂上强调应用。尤其当牵连运动是定轴转动时,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相互影响产生了科氏加速度,教材上的理论推导较抽象,对农业机械化学生来说感到茫然,通过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田径比赛中的长跑项目,运动员都是按规定向左转弯;又比如在俄罗斯,向北冰洋流去的那些河流河床的东岸总是容易被冲刷,这都是由于科氏加速度的原因。运动学的综合应用是运动学中的难点,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刨床机构的实例进行讲解。

(三)动力学部分

动力学部分主要是建立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质点动力学方程是该部分的基本内容,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都是建立在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基础上的,关于这三大定理的推导可略讲,而对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系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以及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则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动量守恒时,可以偏心转子电动机为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电动机工作时为什么会左右运动?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会不会上下跳动?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听课时就有了目标。对于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部分是动力学中的难点,要给学生讲清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朗贝尔原理是用静力学方法求解动力学问题,虚位移原理是用动力学方法求解静力学平衡问题。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用传统方式进行讲授,对公式和理论推导严谨详细,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时间,且有些问题过于抽象,采用这种方式过程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难于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早已应用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大大丰富了课堂信息量,尤其是工程实例的展示,比如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等的应用实例用动画展示,能给学生直观地认识,加深其对定理的理解。结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运动形式或者力学模型的建立,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求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有些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忽略了课件的制作,仅仅从网上下载教学课件用于教学,而且几乎不用板书作相应的推导,有时课件内容较多,教师为完成内容只能快速翻页,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约束与约束力、工程上常见的运动机构、点的合成运动分析等在课堂上难以讲解、难以实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而对基本概念、基本框架以及解题思路尤其是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中分析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时,用课件开演示运动比较直观,但在求解问题时画速度矢量图和加速度矢量图时,教师最好在黑板上画出来,在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因此,實行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我校以往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只讲授理论而无实践性环节,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理论力学涉及大量的概念、公理、定律和力学模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尽管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但毕竟不是实际的东西,学生难以融入实践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理论力学教学应遵循“重理论,强实践”的原则。开发理论力学实验,除了验证性实验,还有许多实验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验室提供学生要求的实验设备及器材,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益处。我校正在为开设理论力学实验教学积极准备,让学生自制开发了摩擦系数测定仪,并积极开发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虚拟实验等。通过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参加生产实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主要部分在于教与学,而考核只能作为一个辅助部分。因此,考核应该加大平时的力度,尽量使平时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合理。将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与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实习情况等结合起来,切实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讨论情况、实践情况等,平时作业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除了经典习题外,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指导书的习题,可以避免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期末考核可以采取半开卷的方式,所谓半开卷就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把公式都记在一张纸上,带进考场,并在纸上签名(监考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进行检查,公式纸不得出现其他内容,另外,考试结束后将公式纸上交,由批卷教师再核查一遍(公式纸不得复印、打印),这样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促使了学生的全面复习。关于期末考试用的试卷,我校根据平时积累,形成了一套《理论力学》试题库,且采用多位教师流水线作业看卷等方式,以保证考试及成绩评定的公正性。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考试的可信度,促进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力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等都要进行改革,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颖安,卿上乐,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

[2]马红玉.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2).

[3]王洪新,程东霁.理论力学教学中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4).

作者:樊桂菊 郭晶

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3:

面向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 要]《机电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从结合学生兴奋点,注重培养学习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以及结合课程实训和课外制作,树立系统研发观念等三个角度进行实践与探讨。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看,这些探索与改革在学生兴趣培养、科研兴趣提升和系统化的实践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专业 授课方法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其标志就是以技术及装备为表现形式,通过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新型农机人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农艺的更新,推动农机装备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缩短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超越。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我国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开设更是一个新生事物。《机电一体化》是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类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今后设计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由于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容覆盖广,机械层面、数据层面和控制参数层面的内容交错、关系复杂,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差,难以融会贯通,同时也存在教师难教、内容难整合的情况。笔者在讲授机电一体化课程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相长地引导和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与农机专业教学相关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机电一体化(英文名称为Mechatronics)是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接口与总线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学科群体的基础上集成创新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匹配和外部整体效能最佳的一种新型集成创新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大,在一个学期中学习其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另外,机电一体化和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型MEMS传感器、新型总线技术、新型电液气的伺服驱动等技术的出现,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取舍上必须加以科学地优选,以特别处理好基本原理、基本模块与学科前沿最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确定学生应在学习期间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就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具体技术,又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便于学生课下无障碍自学,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侧重点融合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对于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机和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同步实践或者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讲解才会显而易懂,更易理解。作为本科阶段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像是有关的控制理论的数学推导问题并不需要彻底理解,但他们应学会把所学的内容迅速地应用到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灵活地学以致用。而实践方面的教学必须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配套,因此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非常重要。

(三)教学实践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目前一般工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的是设计、通讯、测量和控制原理、方法以及一些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一些简单应用,目前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涉及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融合的新型农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尚未融入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对其重要性有认同,但因教学内容、案例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本课程知识点繁琐、层次多、涉及面广,学生容易产生应付考试的态度,忽视对实践环节,特别是从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无法对课程产生热情,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授课与实践环节的探讨

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以及上述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组织、授课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学习兴奋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课程任务“三结合”,全面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素质。

(一)结合学生兴奋点,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机电一体化课程部分理论抽象、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难于理解,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才会主动去自学、求知和实践,并由此在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例如两轮自平衡小车、Iphone手机遥控的四轴飞行器、转魔方机器人等等,如借助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通过剖析他们的结构和控制原理,破除神秘感,可以激发他们对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将机电一体化课程繁琐的知识点、抽象的内容具体体现出来,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和捷径。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科研成果,既让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结合专业方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大量案例式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随着农机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GPS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传统的农业机械中,可实现农机装备的精确定位和行走速度检测、作物产量监测、物料的变量精确投入、精准灌溉测控等,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传统农机化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转换,也是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迁移和调整。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这种调整中,也自然树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各高校也从对该课程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投入方面非常重视。

因此,针对现代农机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也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等课程的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在精准农业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研制中的科研案例,给学生剖析了精准变量施肥机、高精度谷物测产系统、精准变量喷药机等装备设计、样机加工和测试试验的关键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视野,引起了学生对现代农机装备的科研兴趣。

(三)结合课程实训和课外制作,树立系统研发观念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的机电软综合技术平台,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载体和对象。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同样对农业机器人技术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热点。通过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难度大大降低;凭借网络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扩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所用器件、模块的成本逐渐降低,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农业机器人。因此抓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环节,变抽象为直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实现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励。为此,机电一体化教学组结合学院和学校开展了创新科技比赛,让学生进行机电装备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平台,准备常见的机电装备设计制作所需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由学生按照自己创作意图实现新型设备的开发。这些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机电创新大赛奖项的好成绩。从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成绩看,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培养现代农业机械及装备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其地位在课程体系中愈来愈突出。笔者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从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筛选、学习兴趣引导及知识系统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帮华等.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孔令荣.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3] 张锦明,陆新.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4] 王妍玮,于惠力,王玉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电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2(5).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苑进等

上一篇:现阶段推广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