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2022-04-27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1:

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和坚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的一所高职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宗旨,明确服务面向,基于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学院具有的优势、特色,提出了示范校的建设目标: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成为以服务数控、汽车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生物、IT领域为主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传媒、金融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凝聚了学院多年来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不懈探索、提炼与实践,体现了学院以服务为抓手,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职教发展史的启示

纵观古今职业教育,其产生、发展及演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我国远古时代已有“教民以耕”、“教民以猎”、“教民以渔”的属于职业教育活动的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农耕技术、手工技艺提高,社会分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奴隶的强制性技术培训和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发展到封建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分工细密,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艺徒制出现,专科学校建立,其中包括中央设置的相当于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艺的传授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虽然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并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非常清晰。

近代社会,职业教育寄托了一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但当时的教育被束之高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恰恰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办发展提供了条件。洋务重臣张之洞举办实业,却发现当时的中国“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即没有我们现在所称的技能型人才。于是张之洞兴办实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以振兴实业。他提倡“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认识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随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如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和“教、做、学”合一的教学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等,其中无不贯穿着职业教育须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与经济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代变革,社会进步,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近10年间迅猛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纳入党的人才工作,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了显要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产业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宗旨,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践行服务理念,促进持续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正逢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机遇,可以说占尽了建设发展的“天时”与“地利”,而“人和”是事在人为,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所以最重要的是校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历经16年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4大主导产业,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已成为首都产业的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是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是技术集约型的,需要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承担。而开发区现有的十几万企业一线职工中,高技能人才仅占6.4%,远远不能满足需求。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为此感叹:博士生好找,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难求。就我的企业需求来说,我宁可要技能型人才。可见开发区最缺乏的不是一流的设计人才,而是能将一流的设计转化为产品并达到一流工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现有职工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素质、技能的需求量也很大。开发区的企业家直言我国职业教育改进的关键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及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诉求,恰恰为我院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促进发展提供了特定的产业集聚环境和产业氛围。

坚持服务宗旨,践行服务理念,首要的是确定服务面向。我院示范校建设确定了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为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目标。立足为开发区建设服务给我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我院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服务内容等方面密切适应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彰显办学特色。

1.专业设置贴合实际需要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我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长、短、热、特”4类专业并存且按需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既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与开发区及首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保持专业设置的发展性。

2.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北京奔驰公司“订单培养”开办了“奔驰班”,教育教学完全与高端产业实际需要接轨。在示范校建设中,以重点专业带动、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的“生产车间”、数控技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工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的“项目工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的“工作室”和金融保险专业特色的“营业厅”等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3.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理论导向课程的认同惯式,很难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我院正在积极实践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开发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将涉及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经验有机融入,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SMC公司有我院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不久就成为了生产能手。通过我们的课程开发,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使他们上岗顶用,把“专业”教育真正变成“职业”教育。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重视对职工的在职培训,但企业培训资源有限,缺少实训基地,在生产线上培训无疑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有条件的大企业如北京奔驰,建立了完全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实操培训区,但也不能完全避免高职教育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我院在与奔驰、雪铁龙、雷蒙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生产线的基础上,拓展建立“发展中心”,按服务面向,设置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3个分中心,推进我院资源为社会服务,吸收企业资源为办学服务。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实训、本校教师技能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面向北京市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服务。学院不仅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与企业合作,而且在科技、产品、服务等方面也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的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不断提升学院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真正办成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长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及发展之本。

5.建设具有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经验,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下过工厂。陶行知认为:“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经验尤为其根本焉”、“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结合我院师资队伍现状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确定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完善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及激励机制,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锻炼、项目研发、职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学习等方式,丰富教师的职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实施“特聘专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企业兼职教师的多种授课形式提供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兼职教师管理体系。

6.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修养非常重要,甚至排在了职业技能前面,还有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重视。SMC公司入社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会做好的产品,首先要学会做人”。这里的车间整洁、一尘不染,完全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工厂、车间,反映出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也是员工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在开发区的企业里,没有明显的“白领”和“蓝领”的职业鸿沟,凡是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型人才,凡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都会受到同样的尊重。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可口可乐公司的领跑文化、激情文化、和谐文化和学习型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素材。我院采用校企合作的途径,从职业技能入手,以职业素质养成为重点,让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基地、进学生活动,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力求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为学生就业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职教前辈黄炎培曾有关于办好职业教育需学校、政府、企业的“联动效应”的精辟论述:“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与行业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企业文化不认同发展职业教育同样是企业的重要责任,校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甚至相互抱怨。

有专家将高职教育的服务理念形象描绘为“向日葵”的图像:中间的大圆盘是企业,是产业发展,高职院校是围绕企业的花环,是为企业服务的花瓣,整个体系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专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正视现实,积极面对,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坚持服务宗旨,尽可能挖掘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结合方式,主动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职业教育做实做好,以服务求得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贡献中,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刘 敏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与实践策略

摘 要: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主要面向教学、面向地方生产、经营、建设与管理第一线,重视地方中小企业的中小型技术课题,突出技术实用性,突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如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形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需要重新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既是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途径, 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能为职业院校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准确定位与整体规划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整合科研力量,确定科研工作层次、目标和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责任,还承担着科学研究与及社会服务的职能,科学研究工作既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科学定位,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①。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1.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高等职业院校所积累的办学经验还不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问题虽有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形成共识。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宏观层面上,必须要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用研究成果来规划和指导高职教育。如: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配套支持问题,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在中观层面上,如:地方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用足用活国家利好政策创新性地建设与发展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等;在微观层面上,如: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专业特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实践、去研究。

2.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建设有合格的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又要具备运用新知识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职业领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必须开展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目标。

3.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科学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融教学与实践于一体,解决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发挥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现实指导作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同时,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把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依据生产经营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与课程内容,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哺教学,发挥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既提高了教师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二、学院科研工作发展策略

1.立足基础,重构科研工作新格局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面向地方中小企业,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实用技术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如应用技术研究所、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中心等,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实用新型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的科研工作也要实现转型,即:由过去单纯追求科研数量向追求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转变,凸显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低层次科研项目逐步向中、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转变,提高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科技含金量;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确保各类研究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重构科研工作新格局,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取向、科研定位,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及科研资源价值使用最大化,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

2. 加强管理,建立科研工作新机制

学院要强化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科研工作新机制,建立科研经费递增机制,加大科研奖励投入,调动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建立立项课题精细化管理机制,严格立项课题评审,提高立项课题的质量与水平;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机制,用好用活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率;完善科研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实行全员参与,按教学岗位与管理岗位、教辅岗位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与非专业技术岗位确定教职工科研工作考核的质量与数量,运用政策导向激励教师,促进教师主动从事科研工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的评价机制,凸显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具有重大创新与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除给予奖励外,还要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建立科研工作新机制,形成科研工作新氛围。

3.瞄准前沿,突出服务地方新成效

瞄准科学研究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应用领域,为学院争地位、创品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发挥艺术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等专业及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服务鄂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的特色,为区域内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区域内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共建应用技术研究所,重点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在汽车制造、模具设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开发、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让每一个创新项目落地、生根、结果,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带来实惠,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施、推广科学研究项目,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服务地方新成效。

4.搭建平台,培育科研工作新团队

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内的产业是高度关联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必须要充分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密切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搭建平台,培育科研工作新团队。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必须重点建设汽车、模具、计算机网络、环境工程、通讯技术、生物工程等重点建设的专业,以彰显专业与地方产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度融合,十三五期间,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至少要培养出省内拔尖的学术带头人一名,通过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带动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建设、管理和考评,形成若干个按专业运行的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机构。与此同时,要加强重点实训室建设,以国家、省、学院三级重点实训室为依托,培育科技研发的重点实训室,培养出若干个市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5.广辟蹊径,实现研究项目新突破

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各教学系(部)要广辟蹊径,全方位主动出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各级政府教育、科技主管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制造业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的行业协会联系,邀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与指导,有计划的安排学术带头人参加教育科技部门、各类研究机构、协会组织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实现研究项目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力争在国家、省(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有所突破,实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增长,并使这些立项进一步向学院重点专业、研究所(中心)、重点实训室所确定的研究方向集中,使专业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省级科研项目及市厅级教科研项目50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项三项,实现研究项目新突破。

6. 四方联动,搭建信息服务新平台

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契机,搭建教师面向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政校行企技术需求与研发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科技项目、科研成果供给侧与需求端的快速对接与供给。立足城区,辐射周边县市,源于企业,寻找科研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为解决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难题搭桥铺路。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协调企业与教师、教师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关系,以问题为导向切入研究,不断拓宽科研信息服务平台资料查询和信息收集渠道,不断改进科技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方法,通过科研信息服务平台,高效、快捷、完整、准确地展示学院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科技优势、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实施情况,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研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教师研究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产学研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

Scientific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 Fu-x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fic research orientation;strategy

作者:施复兴

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篇3:

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高等教育基于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分析了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指出构建适宜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级创新性人才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生物工程专业面向发酵食品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食品行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Key wordsFood industry; Constr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计划(2010~2020年)》,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1]。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行业、企业需求,发挥自身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培养行业急需的专门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3]。三峡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适应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学历人才充足的特点和优势,摸索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面向21世纪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目前,在改革培养方案时,沿袭工程领域突出和就业前景好的发酵工程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2个专业模块,而发酵工程模块依托地方特色,侧重于服务发酵食品行业。行业的不同决定了职业能力的不同及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的不同。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而能力和素质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培养和一定时间的锻炼才能形成。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促进知识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要求,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

笔者在分析发酵食品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大学的具体实情,借鉴其他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探讨生物工程专业面向发酵食品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及其基本内容与措施,以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长足发展。

1发酵食品行业对生物工程本科学生关键实践能力的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属于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4]。而人才的最终走向是企事业单位与行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更应该注重专业的能力培养,即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标准,与教育培养的专业相对,要求不同的行业能力;行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科技等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变化,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深入研究行业能力要求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研究前提。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首先要求发酵食品行业员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现代食品加工生产与管理的需要。主要需要从事食品的研发、工艺设计、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技术改造、贸易、兼顾管理与营销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发酵食品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6],将行业所需的关键实践技能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课题组经过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得出,发酵食品行业对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中,基本能力是基础,要求具有较宽专业知识面及较扎实的发酵食品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所需设备与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项能力有特色,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这是职业人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加强锻炼。创新创业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和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善于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意识。能力培养的每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种能力都是在不同时期、掌握一定知识或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自身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交叉进行,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2构建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原则

2.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分类指导、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2基本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发酵食品行业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核心技能[7],以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②独立性原则: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③选择性原则:建立选修实践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基础实践(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基础训练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安排在大学第1、2学年完成。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生化分离技术实验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食品行业须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训练。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了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发酵食品行业培养的本科学生,其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质格外重要,也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与素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3.2专业实践(专项能力训练)专业实践部分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等[8],应将这些实践安排在大学第2、3个学年完成。根据发酵食品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发酵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和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等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开设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毒理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酶工程实验等,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发酵工程实验以氨基酸发酵为主线,对发酵原料及产物的性质、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对发酵相关的参数进行测定;酶工程实验以微生物发酵产酶为主线,对产酶动力学及其工艺进行研究,强调酶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以及对酶活力的测定。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发酵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原理;培养从事发酵实践的技能技巧。认识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性是行业优势的生命力,为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搭建起坚实的平台,更好地实现专业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3.3综合实践(综合能力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具备基本能力和专项能力的条件下,通过顶岗实习或参与科研活动达到培养要求,这大多由学生利用生产实习或课余时间完成。具体包括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多数安排在第3、4个学年完成。

社会实践可以直接到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生产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三峡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3年引进了全套实验室小型啤酒生产线,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具备了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条件。校内实习基地具有随时性、方便性、高效性的优势,可以向学生开放,允许和支持学生从事科技试验、技术创新等活动,达到企业生产实习的目的。如让学生参与啤酒酿造顶岗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制,让学生从原料成分分析、原料制备、淀粉糖化、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成品酒处理等环节全程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9-10]。随着国家、省市、校、企业等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师课题助研实践,参与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学术的总结汇报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申报校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或者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1],校或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者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12],以此为支点,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以发酵食品行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多数以毕业课题的形式完成,这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论文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也可由指导教师提供题目,但一定要做到立题新颖、具可行性,严把质量关。为做好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以科技创新为契机,在此基础上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做出更优质的毕业论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行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勇于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敢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创业,实现自身价值。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以所学专业为基础的各类比赛、竞赛,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如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全球学生大赛,省、市、校级学科竞赛等。这类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了解前沿的专业动态,开拓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4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发酵食品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对此今后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德海,李正刚.基于行业能力要求的卓越建筑师培养[J].山西建筑,2012,38(29): 271-273.

[2] 朱丽云,林欣大,徐志玲,等.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68-69.

[3] 张艺,郭艳,杨华,等.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轻工教育,2010(6): 73-75.

[4] 邹长军,吴雁,兰贵红,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5-97.

[5] 吴威,孙明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 178-179.

[6]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7(6): 109-111.

[7] 余有贵,曾传广,王放银,等.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2):98-99.

[8] 王春晖,高慧娟,马国泰. 以能力与创造性为培养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与实践环节的初步探讨[J].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2): 116-117.

[9] 陈继峰,师会勤,郑亚楠.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职业教育,2013(6): 236-237.

[10] 何崚,黄树林.以科研促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 457-458.

[11] 刘胜贵,张应军.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8): 98-100.

[12] 刘传凤,彭其安,程勋,等.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 6270-6271,6274.

作者:雷生姣等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下市场经济论文下一篇: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