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指标论文

2022-04-2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已出台四年,对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行为、合理制定水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城市供水成本与水价的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指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指标论文 篇1:

高油价影响下灌区成本控制策略

【摘要】油价飞涨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它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石油进口价格上涨,由于石油是基础类产品,进而将导致工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这造成农田大量减少,各灌区越来越小,出现投资大、效益低、负担逐年增加的现象。在这样情况下,通过抓管理,想方设法减少支出,运用科学用水,计划用水等措施,达到节水节电,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关键词】高油价 灌区 成本控制

一、引言

石油是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石油的供应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量迅速增加。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3.34亿吨,比上年增长17.39%,列世界第二位,2006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3.2亿吨,比2005年增长7.1%。可见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油价高位运行,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寻求高油价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

二、灌区成本的构成

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是商品制定价格的基础,成本高低决定着商品的价格水平。灌区水利工程供水是经过人们兴建工程而实现的,它既有使用价值,本身又具有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样,灌区成本也有其严格的组成部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成本

灌区人工成本是指灌区水管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直接支付方式或间接支付方式用于职工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有关人工费用等。职工的工资待遇等是维持职工生存的基础,是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前提条件,对于职工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工作待遇,良好的社会福利,不仅可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留住和吸引灌区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招揽、储备人才,奠定坚实的人员基础。

2、公用费用

公用费用是指灌区水管单位当年支付用于灌区生产的全部消耗性支出,以及用于组织和管理专业业务事项及辅助事项发生的各项开支,主要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能源费、办公取暖费、差旅费、机动车费、会议费、一般设备购置费、一般修缮费、业务费、一般业务招待费、单位财产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3、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费

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费是用于灌区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费用,它是灌区水利工程正常、安全运行的保证。

4、燃料动力费

灌区燃料动力费主要是指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消耗的汽油、柴油和电力等而产生的费用。

5、水资源费

水资源费是对使用水资源一种补偿,征收水资源费必不可少。在征收水资源费的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量。多年来,国家逐步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的管理。目前,大部分省份考虑到农民负担等因素,暂时在灌区农业灌溉这一块没有征收水资源费。

6、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费

灌区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费提取是对水利工程固定资产磨损和损耗价值的补偿。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费等多种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通常采用直线折旧法来测算灌区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费,即按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原值乘以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其各类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方法计算。灌区水利工程大修费提取是为保持水利工程正常使用状态而提取的大修基金。水利工程大修费通常是按水利工程供水部分固定资产原值乘以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其各类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大修费率来进行测算。

三、高油价影响下灌区成本控制策略

水价上调对灌区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了供水总量,减少了收入,二是加大了水费计收难度,水费实际收率下降,降低了效益。这就需要对高油价影响下灌区成本进行控制。

1、多目标水利工程成本、费用分摊系数的确定

对于同时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为了正确评价各种功能的经济效益,必须将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现行的分摊方法有:工作量比例法。但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公认的、适用于各种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分摊计算方法。因此,分摊系数的确定应使分摊结果满足于下面的原则:(1)各效益项目分摊的投资应小于单独举办该项工程或最优等效益替代工程的投资。(2)各效益项目分摊的投资应小于该项目的效益。(3)管理单位开支的运行费用也应按照相同的比例在效益项目之间进行分摊。(4)各效益项目之间所分摊的投资应是公平合理的。

2、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费及大修费率

提取固定资产的折旧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即在更新周期内所提折旧基金要能确保重置固定资产。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采取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即直线折旧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资金运转速度日益加快,该方法已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倾向于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如余额递减折旧法,年数和折旧法等),以使固定资产的大部分可在使用年限的前期得到回收。大修费是为保证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中正常运行的补偿费用,为供水成本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整个工程使用年限中一般只进行几次,所以往往数额较大,在供水成本核算时,应采用分期待摊或预提的办法。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结合实际确定大修费率。

3、农业循环水价格的确定

循环水指在生产中可重复利用的水源(在农业生产中也叫“二淋水”或“多淋水”)。现在,农业循环水价格的核定尚无具体文件规定,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法可依”,农民利用该部分水源可交费也可不交费,在灌区水费管理中极不规范。例如:工业循环水价格按消耗水价格的20%核定。这项规定容易执行,但是在农业上参照执行非常困难。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循环水有二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区别对待。一是农田中的水排进田间沟渠(一般为农民自筹工程),并且水质能够达到农业灌溉水质标准。该部分水源可能被重复利用多次,很难计算,又因为该部分水源未经骨干工程调蓄,这种循环水价格应按0计算。二是农田中排出的水的水质已不能用于灌溉(一般为盐碱地排咸,排碱的水源)为节约用水,通过灌区工程进人干渠稀释后,达到农业灌溉的水质标准。该部分水源进入干渠后,由于利用灌区工程进行了调节,灌区为此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虽被再利用时很难精确计量,但笔者主张该部分水源被再利用时,应按消耗水的价格核定。

4、用电量的定额管理

排灌站根据每座机口前几年运行情况,计算出每座机口平均用电量,再依据各机手、放水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适当浮动。如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在机口挖掘能力较难的情况下,能合理进行灌水的放水员。则定额要上浮10%-15%,反之则定额下浮l0%-15%,在当年实行时要考虑到本年的降雨量,该定额也相应上下浮动,然后与各机手、总放水员、放水员一起确定当年的定额指标,灌溉结束后,计算出当年亩均用电量,与当年定额指标相比,超定额指标的就要赔款,低于定额指标的则进行奖励。高油价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增加了灌区的水费计收难度,影响了灌区效益,不宜再向上调整。高油价使水价分成比例倒挂,对灌区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高油价影响下灌区成本控制策略就是要找到一个既能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又能让广大农民普遍接受,不增加其额外负担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周振民:引黄灌区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对策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

[2] 伏海中:宁夏引黄自流灌区末级渠系供水成本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07(3).

[3] 高贺会:水价调整对陡河灌区经济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4).

[4] 汝月华:聊城市彭楼灌区供水成本浅析[J].山东水利,2004(5).

作者:褚军阳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指标论文 篇2:

关于城市供水成本与水价的思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已出台四年,对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行为、合理制定水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城市供水成本与水价的认识。

一、现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

我国城市供水从社会福利型的“水费”转变为市场供需型的“水价”,历经了近20年时间,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价格政策。

1994年,国务院第158号令颁布实施《城市供水条例》,规定城市供水价格应当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

1998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制定《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将城市水价确定为四元结构组成,即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四部分。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加大成本监审力度,依法履行听证制度,合理确定水价调整时机和力度;完善水价计价方式,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简化水价分类,将城市供水分类由五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三类。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成本公开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湖北省物价局随后下发了《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成本公开暂行办法》,规定水价成本公开的内容包括供水企业调价成本公开、成本监审过程公开、成本监审结果公开、政府制定价格结论公开;《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详细规定列入城市供水定价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二、城市供水成本的构成

城市供水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城市供水成本内部构成和其他商品一样,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供水成本中固定成本的高低与城市供水设施投资的大小密切正相关。一般来说,城市供水设施包括取水设施、制水设施、输配水管网、加压设施、高位水池等,特别是输配水管网,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投资额都很大,因此,固定成本在供水成本中的比重都很大。同时,“城市要发展、供水必先行”,城市供水设施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其管网铺设于城市地下,需要按规划一步建设到位,以减少改造投资和对城市面貌的破坏,因此普遍超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城市供水设施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超前系数,但是,根据城市的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对超前系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不应低于20%。当前,大部分城市由于新区开发建设使城市面积扩张,更进一步加大了供水基础设施投入,而新区供水量短期内不是很大,超前加剧,使得单位供水成本中的固定成本进一步增高。

供水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受城市水源条件、源水水质、地形地貌、供水扬程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水源条件好的平原城市这部分成本较低,而取水难度大、源水水质较差、供水扬程较高的山地城市变动成本较高。

三、城市供水价格的形成

《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我国现行供水价格的制定方法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供水定价成本+利润+增值税+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公用附加等)=供水价格”。

(一)供水企业成本

供水企业成本是供水企业财务账簿记录的成本,属于个别成本。它是供水企业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和标准进行核算而形成的,是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

(二)供水定价成本

制定城市供水价格所依据的定价成本是物价部门按照《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规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企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核定的监审成本。监审成本是介于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之间的成本,充分体现了“公平负担”的原则。

企业成本和定价成本两者站的角度不同、依据的核算标准不同。前者是站在真实反映成本信息角度,后者是站在消费者承担角度。理论上讲,把供水企业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定价成本,由消费者承担支付责任,另一部分为企业成本和定价成本的差额,这部分是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并不是公众所认为的“水分”。

1、资本化成本部分按照社会平均成本确定

对供水设施建设规模超前的问题,究竟超多少是合理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确定的平均系数为40%。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分类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根据本期固定资产应计折旧考虑本期生产能力利用情况确定。实际供水量不低于设计供水量60%的,按照本期折旧核定;实际供水量低于设计供水量60%的,按照实际供水量占设计供水量60%的比例核定本期折旧。

2、有专项资金来源予以补偿的成本不由消费者承担

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体现政府对居民供水的主体责任。由此而形成的资产在资本化后所产生的资本化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土地使用权摊销等)不计入定价成本,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3、供水的合理损耗按照社会平均值确定

城市供水管网新旧程度和材质的不同,影响供水的损耗。特别是城市的一些历史很长区域,由于管道老化、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导致供水漏损率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城市供水输水、配水等环节中的合理水损可计入成本。日供水50万吨以上的企业,水损率按16%确定;日供水50万吨以下的(含50万吨)企业,水损率按18%确定。并以此确定有效售水量。

4、职工薪酬按照社会平均成本确定

供水职工人数按平均定员标准确定;平均工资最高不得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市政公用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和职工福利费最高不得超过核定工资总额的2%、2.5%和14%;“五险一金”按当地政府规定比例确定。

5、费用化成本按企业成本据实核定从严控制

原水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资源费、原材料、动力成本、修理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项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审核,原则上据实核定,但应符合一定范围内社会公允水平。从总体上讲,这部分成本主要依据个别成本,兼顾了各地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性。

(三)供水盈利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确定

供水公司作为企业,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都是需要有盈利的。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本保值增殖的责任,民营企业的投入资本也要为投资人获得收益。《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主要靠政府投资的,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6%;主要靠企业投资的,还贷期间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12%,还贷期结束后,净资产利润率从低核定。这里所说的净资产并不是企业财务账面所反映的全部净资产,是在此基础上扣减专项资金投入、闲置资产、超过合理规模的资产后的余额。现实中,供水价格中核定的盈利往往被应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成本所消耗,供水企业实际盈利很微小甚至是亏损。

四、城市供水现状

目前全国城市供水规模每年约600亿吨,供水服务人口近4亿。城市供水总量中,生活用水比重最大。总体看,供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十年来一直都未能处于一个良性运转的状态,供水企业普遍陷入“低价低质”两难境地。

一是水价偏低,亏损严重。2013年3月,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一份题为《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的团体提案。该提案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用水长期被看作是公益性物品,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水价长期偏低,不能反映水的商品属性,更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影响到了供水的服务,甚至影响到了供水质量。同时由于缺乏水价形成及调整机制,水价调整不能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以至于供水行业入不敷出,水厂严重亏损,严重影响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提案称,截至2012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含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平均为2.94元/吨。

二是供水成本大幅度攀升。近十年来,电价、原材料、人工等供水成本大幅提升。电价上涨60%以上,据测算,用电成本占单位制水成本比例近20%,原材料上涨1倍,社会平均工资上涨1.5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供水企业成本支出增加,运行艰难。

三是水价调整效率低。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调价滞后也是影响供水价格的因素之一。水价调整不但受到包括通货膨胀率、CPI、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而且往往要求契合“时机”,无形中增加了调整障碍和难度。另外,调价程序过于繁冗,每次过程时间过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价调整的效率。从企业提出申请,政府研究启动调价程序,审核成本到组织召开听证会,再到当地政府研究,上级政府物价部门审批。据相关调研发现,水价调整工作时间普遍超过一年,甚至更长。往往刚完成一次调价,新的水价就已经不能适应供水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水务投资投资部经理陈汪洋认为,目前的水价基本都执行的是历史水价,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成本支出无法涵盖,即便涨价了,也只能弥补历史的亏空,不能解决现在未来的成本付出,企业照样亏损,恶性循环地发展。

四是调价周期长。近十年来,全国电力价格调整平均每2年一个周期,而供水价格调整由各级地方政府掌控,平均约5—6年为一个周期,有的城市甚至长达10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建议进一步明确水价的周期性调整原则;可参照国外做法,根据供水的社会平均成本以及居民可承受能力,制定价格调整方案,比如以三年为周期,对水价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宜采取“小幅稳进”的方式,上涨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

五是水价调整机制不尽合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的调整,由供水企业所在的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报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当供水行业全面亏损,企业提出调整水价时,政府往往以公益性行业来要求供水企业,以尊重民意为理由,致使水价调整成为行业难题。

以笔者居住的秭归县城为例,供水设施投资大、格局复杂、成本高,运行艰难。

秭归县城有水厂3个、加压泵站2个、水库一座,供水管网71公里,覆盖县城8平方公里的范围,服务用户2万户。供水职工55人,资产7446万元,负债1506万元,所有者权益5940万元。

县城地形地貌特殊。秭归县城茅坪镇地处三峡库区坝上库首,属典型的山城地貌,县城最低处陈家冲海拔110米,最高处金缸城海拔390米,高差达280米之多。

取水条件差,供水格局复杂。主供水厂从长江三峡水库取水,由于受三峡水库防洪功能影响,库区水位涨落频繁,夏季最低水位145米,冬季最高水位175米,采用滑道缆车取水方式,取水缆车移动频繁。加之县城海拔高差大,供水格局为4级加压提升、分区供水,供水扬程达245米以上,全国少有。

历史原因形成投资和产能过大。秭归县城自1993年移民迁建以来,先后建设3座水厂,日综合供水能力3.4万吨。一水厂为茅坪镇搬迁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0.5万吨,主要满足县城迁建基建用水,建设投资935万元,取羊子沟水库水源;羊子沟水库由水利部门建设后整体移交给自来水公司,设计总库容124万立方米,建设投资1272万元。目前日供水量为0.2万吨;二水厂为县城规划的主供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万吨(远期4万吨),取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历经两个建设阶段,于2007年建成投产,建设投资4346万元;三水厂为新县城搬迁阶段临时性供水水厂,1997年由于二水厂不能按规划方案及时建成投运,三峡工程水库一期68米水位取水实施技术论证失败,县委政府会同有关技术部门研究决定缓建二水厂、建设三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1.2万吨,取茅坪河为水源,在1998年县城整体搬迁前建成投产,建设投资885万元,为秭归新县城1998年10月顺利完成整体移民搬迁和搬迁后的移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供水保障,由于茅坪河水质恶化,于2007年9月暂停运行,作为县城应急水厂备用。2012年是县城搬迁以来供水量最高的年份,日均供水量1.62万吨,占综合供水能力的47.6%。

供水成本在宜昌市范围内最高,亏损严重。2011—2012年,供水1122万吨,售水882万立方米,售水销售收入1362万元(不含税金、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平均吨水收入1.54元,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吨水收入1.36元;供水成本1696万元,吨水成本1.92元,其中动力费421万元占制水成本988万元的43%,折旧费128万元占制水成本522万元的26%;吨水亏损0.38元,平均年亏损167万元。

新区供水设施建设任务重。按照秭归县城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再造一座新县城,达到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县城骨架扩展为“两园三区”,即九里生态工业园、三峡翻坝物流园、金缸城新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县城主城区。未来五年内,在金缸城新区、九里生态工业园、三峡翻坝物流园的供水设施建设投入将达4000万元,项目资金筹措和建设任务繁重。

五、制定供水价格应理清的几个问题

水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服务成本,而且要包括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消费者支付的水价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成本的高低,而根本上是取决于政策的取向;水价问题并不仅是消费者跟企业间的两方关系,而是包括了政府的三方关系;制定供水价格并不是消费者和供水企业之间进行的博弈,而是消费者与政府的协商关系。通过前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在制定供水价格时,需要理清几个问题。

(一)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并不是供水公共服务的全部成本

一方面,政府对供水设施的投入、建设规模不合理的超前投资、超高的漏损也是公共服务的成本组成部分,并没有让消费者承担;另一方面,供水的总成本不仅包括供水企业提供服务的这部分成本,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如水资源保护成本、水环境治理成本等。

(二)现行总水价中只有一部分是供水企业的收入

现行供水价格构成中含有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公用附加费,有的地方还捆绑生活垃圾处理费,这些费用均为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是政府委托供水企业的代收费用,必须全额上缴财政。以秭归县城为例,现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2.27元中扣除水资源费0.05元、污水处理费0.80元、城市公用附加0.02元,再上缴增值税0.08元,供水企业真正可支配的收入只有1.32元,占消费者支付的总水价的58%。

(三)适当提高供水价格有利于提高水质和供水服务水平

我国城市供水服务尚处低水平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公众健康,全面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2006年,国家出台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指标由GB5749-1985的35项增加到106项,新标准增加了71项,接轨国际通用水质标准,并要求从2012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同样期望供水服务能够“高质低价”。但供水成本的不断高涨必然导致水厂长期亏损。供水企业迫于资金压力,难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供水质量无法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一户一表”的全面实施,使供水企业服务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加,服务人工成本相应增加,将使供水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城市供水服务的最终理想目标应该是“高质合理价”,并不是“高质高价”。

(四)居民水费支出处于较低的水平

世界银行在对发展中国家居民可承受水价研究表明,家庭收入的5%为可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上限。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曾提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3%是比较适宜的。据统计,我国水费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在水价最高的天津市,其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仅为0.8%。我国城市水价远未达到世界银行提出的居民可承受上限,与有关部门提出的占家庭收入适宜比例也有一定距离。按照秭归县城现行居民生活水价2.27元/吨(含水资源费0.05元、污水处理费0.80元、城市公用附加0.02元)计算,2012年秭归县城居民生活用水人均36吨,水费支出82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8元的0.56%,占人均消费支出10925元的0.75%,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更低。在水、煤、电、气几种基本生活必需品中,水费支出金额最少。

六、供水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供水企业在提供供水服务的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内挖潜,努力增收节支,定期公开水质、成本,使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一)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城市供水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约束。供水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并严格考核,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非生产性、非经营性支出,努力使成本达到或接近社会平均成本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单纯地强调成本控制而忽视供水的服务水平与效果,不利于企业改善服务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二)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公众参与听证会是表达民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供水企业也要做好成本公开和宣传工作,使社会公众知道你做了哪些工作,支付了哪些费用,让他们了解供水、理解供水、支持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三)照顾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

普遍享有供水服务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之一。当低收入弱势人群无力承担水价时,应该差别化地对这类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或补贴,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但不应以这部分人群的支付能力为由,人为拉低水价。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水资源要素价格,促进供水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兴远,湖北省秭归县物价局局长。宋小明,秭归县物价局价管股股长。周兴华,秭归县自来水公司)

作者:刘兴远 宋小明 周兴华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指标论文 篇3:

完善黄河水价形成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高效配置

摘要:在回顾了黄河流域水价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黄河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体系,从三方面论述了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以及完善水费征收和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黄河水价的形成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水价;水价机制;黄河流域

1 黄河流域水价的历史演变

水价是微观上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价的变化过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水价也经历了从福利定价到商品定价的过程。综观黄河流域水价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 公益供水阶段

198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一直执行福利性政策,实行无偿供水。水管单位的运行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在高扬程灌溉地区,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电费,其余由国家补贴。该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只管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单位仅对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和管理,对水资源在宏观和微观上基本上没有调配功能。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1.2 低水价供水阶段

鉴于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不良,举步维艰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按制度收取水费,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拟定了水费标准。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水价标准并不统一。黄河上游水源充足,地势平缓,灌溉用水自流方便,水费标准较低。如内蒙古河套灌区为0.00114元/m3。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也开始起步,但标准很低。此阶段尽管各地制定的水价标准极低,仅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供水管理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水利供水从无偿到有偿,走上了按量计费的起步阶段。

1.3 成本水价低级阶段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批准并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计、计收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按照这一规定,各地分别对自己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制定了本地区的水价标准。但由于原有标准太低,按当时物价水平测算太高,二者相差较多,用户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各地核定的水价相对较低,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如内蒙古农业用水自流为0.009~0.018元/m3,提灌0.002~0.005元/m3,工业用水0.003~0.004元/m3,城镇供水0.05元/m3(斗渠口);河南省农业用水自流为0.008~0.018元/m3,工业用水0.04~0.045元/m3.城镇供水0.015~0.02元/m3(总干渠口);引黄渠首农业自流为0.003~0.001元/m3,工业0.002~0.004元/m3

1.4 成本水价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水利部提出水利进入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建设。同年财政部以[94]财农字397号文“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的通知”。1995年水利部以水财[1995]226号文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在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以供水成本为目标,根据物价指数变化不断调整水价,对新建水利工程按产业政策要求,按工程类型和用水性质实行新水新价,这些措施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向良性轨道上运行,水价管理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地水价标准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现行标准较1985年平均提高180%,最高达300%。

2 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

2.1 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尽管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均按照新的供水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核算,水资源的价格比成本低水价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省区的水价调整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连续上调,但与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如2000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1~11月份,农业供水价格,河南4~6月份0.006 75元/m3,其它月份0.005 07元/m3;山东4~6月份0.006 49元/m3,其他月份0.004 87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6月份0.004 5元/m3,其他月份0.002 5元/m3。从12月份开始执行国家计委调整的新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0.01元/m3,工业用水0.039元/m3。引黄渠首供水价调整幅度较大,但农业水价仅为成本的30%,工业供水价格只占其成本的1/2偏上。

供水价格长期偏低,水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造成了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利于工程及管理单位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水价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有限水资源极大浪费。如目前的引黄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高的也不过0.5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0%上下。这种现象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 现行供水价格没有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供水成本是水价核算的基础。现状条件下,供水成本费用是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按“供水生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个科目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在此基础上,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农业水价中,粮食作物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可适当高于供水成本和费用;工业用水按供水成本和费用加4%~6%的利润及税金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

目前,就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而言,主要包括水资源费和水费两种。第一项是使用者获得的水使用权,第二项是商品水的终极价格。水价作为一种反映水商品的价格,它应该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以及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

偿。因而按照这一水价结构,即使现行水费完全按各类水价标准执行也仅体现了水价中的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部分,而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补偿则没有被体现出来。这表明,水价改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2.3缺乏科学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机制涉及水价的核定、执行,水费征收和管理等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水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受此影响,尽管各省、市及独立核算的供水管理单位都制定了水费计收标准,但真正到位的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价指数的变化,水价的增长远低于供水成本增长幅度,而在具体核定水价时,还要考虑用水户(主要是农业用水)承受能力,征收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的价格、价值背离现象,这就是水价调整缺乏科学的联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费征收工作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不适应,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水价标准尽管已将供水水价与供水对象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且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地域性差别影响,各省区的水费计收方式并不统一,如有的地方按方收费,有的按亩收费;收费制度和办法不完善,不仅造成水费征收困难,而且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品的价格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规律和要求。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化也应反映市场规律的变化要求。针对目前水价偏低,水资源经济内涵反映不充分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我国水市场的发育状况,在完善现有水价核算办法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全反映水资源经济内涵的水价核算体系。黄河流域涉及地域较广,水资源在时空上和地域上的分布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沿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行业对水资源保证率要求的差异性,增加了黄河水资源水价核算的复杂性。根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水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黄河流域水价应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核算作为主要内容,结合水资源的用户性质将水资源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用水的水价核算方法;同时依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丰枯变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价核算办法和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源费。即使用者从资源所有者中获得使用权的成本。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尽管水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在水资源上尚不十分明晰,如果不征收水资源费,则导致流域上、下游,资源贫、富不同地区水资源使用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理顺资源使用、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利益关系。

(2)水资源的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成本费用应包括基建投资、管理费、运行维护费和税金。合理收益是投资利润,可根据工程类型,目标及发展阶段提出利润率的大小。管理费除供水工程的日常管理费用外,还应当包括水资源的管理费用,主要有水资源勘察、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内容。

(3)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稀缺程度,确定其丰枯价格,体现市场调节功能。

(4)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主要指水资源过渡开发使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失衡和下游水体利用功能丧失等补偿费用。

3.2 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

水资源属竞争性消耗品,上游区域耗用多,则可供下游消耗的水资源量就相对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黄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续发生的断流现象,实质上就是流域各用水区对水资源需求增加,水价调整不到位,水市场调配功能脆弱,从而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1998年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确保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取得水资源管理的新突破。但这种管理和调度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缺乏市场规律的调节,黄河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和水调部门为此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2000年为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山东局在调水期间发生的调水费用就高达1100万元。今年,小浪底水库为缓解下游旱情及确保下游不断流,于6月底就停止了发电。所有这些费用支出均没有在现行水价中予以体现。因而,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应在确定黄河流域各省区水权的条件下,摸清黄河水资源的家底,提出沿黄各省区河道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用水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核算方法,逐步建立起水权转让,资源流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水价补偿调节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3.3 完善水费征收管理政策

水费的征收和管理是水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工程管理单位和水利工程步入良性循环和运行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水费征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出台适应市场体制要求的水费征收和管理办法,设置专门的收费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工作作风优良的专业收费队伍,同时加强对水费征收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水费及时足额上缴,资金支出明确规范。

作者:李强坤 张会敏 曹惠提

上一篇:我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