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引入的传统文化元素

2022-09-12

一、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公共空间在现代概念中一般指的是可供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 我们所指的公共空间都是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地方。简单来说公共空间就是一个不限于经济、社会条件因素,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地方。公共空间是一个与地理、民族、文化、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空间, 是人类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和社会价值。唐代时期设置的贸易集市, 北宋时期的商业街以及现在开放的具有盛名的故宫、圆明园, 以及街道、城镇和公园都可被视为公共空间。

… (一) 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处于经济政治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来说, 为了更好的融入国际化的潮流当中, 艺术形式也开始寻求全球化。艺术家们开始大量模仿、吸收西方艺术形式和文化理念, 开始有意无意的模仿西方艺术。中国此时出现了大量的各种极为西派的空间建筑, 这些样式都表现出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颠覆和撇弃, 虽然建造精美, 但是这些作品既不能表现新时代中国的内涵, 也并没有与国际接轨, 反而在表现力上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失去了自我。

当我们醒悟过来, 反观自我, 发现我们丢失了与西方文化相对应的我国优秀的东方的传统文化精神, 同样也意识到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想要更好的融入社会大环境中, 更易被大众接受, 就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支撑, 植根于此, 这样才可以避免做无根之萍。而如何更好的在各方面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则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目前我国现有的公共空间在形式建设上越来越精美,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风格多变, 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形式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例如城市标识与整体城市文化不匹配、人们对空间设计认同感低等, 而这些不管是在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城市文化发展上都是很大的损失。

二、公共空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中国, 文化一词包含甚广, 我们普遍理解的文化则指的是一种反应一个民族特质风貌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传统水墨画、汉字书法、传统壁画艺术、传统雕刻、传统戏剧脸谱等等都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延伸至公共空间它的使用功能更加多元化, 一般情况下是一个不受身份、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外在因素局限的可供所有人自由进出的空间。当人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利用公共空间时, 公共空间获得人群的认同度也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而一个反映其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 表达民族情怀的, 更容易激发共鸣感的艺术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并且带有独特的精神内涵的公共空间成为众多设计师的追求, 而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个效果则是目前设计者需要探索的方向, 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师提供大量的灵感来源。

(一) 空间的创新

公共空间艺术功能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三个部分, 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构造良好的环境空间氛围、做为地域性标识的存在。由于目前部分城市正在开始大量的修葺公共空间建筑, 一些城市在修建过程中很少关注公共空间的美感。譬如湖北武汉生命公园中“生命”雕塑以多根摆放凌乱的管子组合而成, 用后现代手法创作, 比较前卫, 以凌乱无序为美, 但是对于整洁柔美的公园整体环境来说显得拙劣、混乱, 不仅毫无美感可言还严重破坏了公园原有的美感。此外模仿、抄袭的现象频频发生, 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公共空间符号渐渐消失, 而新的空间体往往只突出了它的使用功能主题而忽视了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该负有的文化责任。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空间的环境文化内涵的提升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设计师们有时会从传统图形、图像、神话故事等文本资料中或是直接利用原本已有的空间形态进行创新。利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再设计, 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继承和创新, 创造出具有民族化和地域性文化的空间形态, 极大的丰富了单一的公共空间造型和内涵, 使得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更加丰富, 促进了公共空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也促进了空间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郊的梁祝文化公园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爱情主题公园, 在原有晋代梁祝墓、庙古遗址重新修葺建设, 整个公园以主要以梁山伯庙为主题, 梁祝爱情故事为主线, 园林布局严格遵循梁祝故事情节, 选取多个故事片段进行建设, “草桥结拜”、“万松书院”、“十八相送”“化蝶永伴”等著名桥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园林整体建筑仿造江南水乡格局, 依山托水, 园中有园, 在花影树荫之间, 错落有致, 别有滋味, 每年国内外都会有众多的情侣来这里举办婚礼, 声名享誉海内外。

(二) 传统色彩的引入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用色彩表现环境的案例, 颜色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色运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历史文化进程也为颜色赋予了特殊意义。对于中国历史来说, 颜色并不单纯。中国很早就有了较为完整的用色体系,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与颜色相联系, 并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哲学、对宇宙的思考融入色彩里,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文化。

今天我们在建立现代公共空间时会在设计中结合材料以及空间定位, 共同营造适应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在一些空间艺术中我们常使用红色表现出喜庆、祥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空间气氛, 皇家贵胄的亭、台、楼、阁等常常使用红墙绿瓦, 民间则多使用灰瓦白墙, 在空间装饰上运用青花蓝、石材灰和玉脂白点缀空间, 从其色彩的搭配中可以窥见我国传统特有的色彩文化。

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时考虑到苏州小镇的古色古香, 使用了白色粉墙作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 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 房顶则由灰色花岗岩构成, 是为了使博物馆与周围建筑更好的融合在一体, 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整个苏州博物馆使用了大面积的粉墙黛瓦, 主要色调朴实、素雅, 与苏州的太湖水系清新雅致, 青黛秀逸的色调如出一辙, 给人以恬静、优雅之感。

(三) 传统文化代表符号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很多种,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符号、剪纸、脸谱、服装、中国水墨画等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红色中国结可以来代表永结同心, 自然和谐的美好寓意, 经常悬挂于窗边、床头、或是门上悬梁处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剪纸中的龙凤呈祥图、老君贺寿图、双喜图等也常常被用作装饰图形雕刻于门廊窗台上, 或是制作成艺术品装饰在各个空间角落中, 含蓄的表达喜庆之意。人们也经常以梅、兰、竹、菊等植物或图画象征人物高雅、圣洁的品质, 从而达到了未说一字而含义无穷的品质象征。现代设计中常常将这些图案简化或抽象处理作为空间设计元素加以利用表达设计意图。

广州市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水乡风格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 是极富有代表性的建筑, 在设计时采用脸谱形象雕在墙上或是门窗之上, 目光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精细的木雕脸谱。建造设计之初以新时代的创新结构形式, 将岭南传统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瓷、彩画等传统文化代表元素与其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博物馆不仅成为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更是一座集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与时代生活于一身公共参与度高的复合型体验博物馆。

(四) 传统文化内涵的运用

中华民族在艺术创作中倡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 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状态, 这也就确定了我国的任何一种艺术创造形式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表达方式, 而这个表达方式是契合现在倡导的艺术表现理念的。我们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创作手法, 融入我国独有的传统创作理念将空间环境内涵进行再一次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当代空间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为增加艺术含蓄美的吉祥表达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作品。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内的香山饭店, 建筑设计师根据其环境特点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 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 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 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连续性, 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流华池中心有小桥与平台相连, 连绵延伸, 很好的表达了“曲水流觞”、“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五) 传统绘画的运用

悠久的传统绘画, 其形式多样, 山水画、花鸟画、中国书法、岩石壁画等为空间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素材。为建造一个更加健康、良好、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艺术型城市, 现代设计师们越来越多的将传统的绘画艺术作为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元素和建设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艺术的意境表达及理念运用, 诸如城市浮雕和装饰壁画在宣传城市文化、装饰城市公共空间, 提高城市品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莫高窟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宫殿, 整体以古建筑、雕塑、壁画构成, 壁画总长达四万五千多平米, 壁画的技巧高超, 数量惊人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 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外国旅游者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高度评价, 称“看了敦煌莫高窟, 就等于看了全世界”。

三、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公共空间艺术发展

历代建造的公共空间凡是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艺术形式大多都是建立在具有共同审美意识基础上的, 而多数人拥有的相同的审美文化基石依然是传统文化。在古代那些建立在个人的审美意识之上而建造的私密空间如个人宅院, 大多都是小范围的流通或使用, 虽然精美、生动、新奇, 但是受众人群毕竟还是少数。真正的公空空间面对的人群依然具有开放性和大众性的特点, 他们的社会层次、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审美眼光等等都不是处于相同的状态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信仰和审美, 所以在满足受众审美与实用的状态之下我们还要避免庸俗化、世俗化。我们需要视觉上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建设, 即需要考虑到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以及对于文化和精神的需要, 满足世人对公共环境的需求。

中国当代的公共空间艺术面临着总体水平参差不齐, 发展脚步不一的问题。而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共空间环境, 美化公共环境为目的而存在的, 是人们直接参与体验的场所, 是一个城市的地域标识。公众通过感受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 能够提升自身审美水准推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发展, 积淀并流传下无数的民族瑰宝, 在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的今天, 保留住一座城市的原生记忆是一件非常积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在结合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生搬硬套, 而是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核上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相融合发生自然反应, 最终达到一种自然的完美的状态, 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使参与其中的人们身心愉悦。我们应在保护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寻找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点, 促进现代设计上设计观念的创新, 利用好传统文化元素, 更好的促进现代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的美感诉求越来越高, 因此,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紧随时代、超越时代并借鉴吸收传统文化元素, 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公共空间,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美感

上一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应用下一篇: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负债融资行为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