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阅卷体会作文教学要旨

2023-02-19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 八天的高强度工作量总会折磨得阅卷老师腰酸背疼加眼花, 但更大的折磨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自责感。考场上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乃至多数空洞无情的散乱文字均是出自我们在座人的弟子之手。语文老师究竟做了什么, 让考场上的作文出现如此不忍卒读的悲惨局面。

去年回来后, 我就向同仁们戏称, 总共改了一千五百多份试卷, 百分之六七十都命题为《细节决定成败》, 我一直陪着考生们去参加面试扶扫帚捡纸团, 要不就一字不差抄作文材料再组装两个背下的材料, 或者就是“盈盈月光, 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 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 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 我摘一束最灿的”之类语言的堆积, 连用的例子都如出一辙, 不是屈原就是鲁迅, 不是司马迁就是史铁生……今年就是和考生们一起“等待”, 选材用例也是神奇, 去年注意细节的屈原鲁迅、司马迁史铁生今年继续等待, 今年的一部分考生继续掬最清的月光拥最暖的余辉拾最热的红叶摘最灿的芳草……

不管是去年的“细节决定成败”还是今年的“等待”都不是作文材料的精准立意, 但在不约而同之中, 竟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出现如此巧合的偏差, 不能不说是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在立意上的指导和落实不够。两年的高考阅卷, 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审题立意是否切题精准是决定作文能否得高分的第一要素。

虽然每次阅卷培训时, 大组长都会说, 降低审题的门槛, 但培训的主题永远是对审题的界定。去年的“年轻游客租波罗的海老人房间”材料和今年的“小男孩要求乘客等自己跛脚的母亲”材料, 精准立意的关键词都是“善良”“体谅”“关爱”, 对他人多一分温情、理解和耐心, 懂得为他人着想……当然, 两则材料都还有其他的精准立意关键词比如去年的“责任”“东西方国民素质比较”, 今年的“拒绝冷漠”“拒绝浮躁”“表象与真相”“规则与人情”等。

作文分类的第一个硬性指标就是, 只有审题精准切题的文章才能进一二类卷 (49-60分) , 如上文所举的“细节”和“等待”最高也只能在三类高分 (46-48分) 。今年的材料如写“孝道”、“亲情”和“感动”也不能进入一二类卷, 更不要说考场上还会出现“多角度看问题”“坚强”“母爱”等完全偏题作文以及去年的“过度的爱”“自私”“危险”“习惯”“选择”“坚持”等千奇百怪的偏题作文。

由此可见, 平常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对审题的指导和要求, 要有材料的整体感和因果感, 方能避免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的偏题现象。

很高兴在枯燥难耐的阅卷中也能偶尔读到几篇让我眼前一亮心存惊喜和感动的好文章, 他们极高的语文综合素养让阅卷老师为之欣慰和骄傲。我冒着违规的风险把经我手改、提交大组长也获得认可的两篇满分作文抄录出来, 现只字未改地整理如下:

城市之光

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中, 有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兜售鲜花的盲女听到汽车停下的声音, 循声前往兜售却不知自己实则拦下了一名流浪汉, 流浪汉不忍拂盲女的意, 用口袋中仅剩的二角五分钱买下了一束他本不需要的鲜花, 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

人生活在社会上, 总免不了对他人的体恤与关怀。于物质层面, 如流浪汉之于鲜花;于精神层面, 如对耽误大家时间的残疾母亲的谅解与关怀。然而包含其中的内核, 都是一份对人性的至善至美的坚定守护。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族群得以延续的真谛, 莫不在于这个体之间的相互帮扶;而个人修行者为之的至高境界, 也莫不过于这甘愿受苦受累也要抬升他人、解脱他人的勇毅与旷达。

然而如今的社会, 信仰缺席, 教养荒废, 灵魂退位, 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为主角。更多的人, 是如最开始车上的乘客一般的埋怨与自利, 却忘记了予以他人一份体谅, 与生命的常态达成和解。正如莎翁所言:“喧嚣的年代, 充满了光辉与狂热, 内心却空无一物。”

佛教有偈语:“鸳鸯绣玉从君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意在教导人们多扶持扶助他人, 别丢掉自身的本体与依靠。然而古往今来, 无数伟人的灵魂, 将自己的最珍贵之物, 都毫无保留地抛洒在体恤他人, 关怀他人的道路上。

对于人而言, 生命的价值或有两层。一层是营造自我生命的光辉灿烂, 二是为他人加持雨露甘霖。前者, 如同金钱绣鸳鸯, 虽美艳动人, 但也趋于浮浅;后者, 或许才是支撑人生命屋脊的金针, 给人以创痛以牺牲, 也放射出不易泯灭的人性光芒, 引领人到达超越世俗悲欢的人性至境。

传道者说, 虚空的虚空, 一切都是虚空。我们在人世的日子本就苦短, 倘若失去了对人性的体恤和包容, 失去了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 我们又凭什么来识别自己的名字呢?

“落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雪, 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 孤独地过尽。”

可正如冯友兰在《论风流》中所言:“真名士真风流的人, 必有玄心。”这里的玄心, 又岂非另一种对他人生命的包容?而守心, 并非刻意, 而是一种超越。超越自我, 则可以无我;无我, 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以及死生, 都不足以介意, 却将一往的深情交付万物的往生。真正爱生命的人, 有情而无我, 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 他眼中的世界, 便是主观与客观交融于一体的世界, 这种随性的交融, 便是城市之光。

正是城市之光, 让埋怨褪去, 沉淀下了沉默, 与爱的关怀。

也正是这一副悲悯的心肠, 才造就了灵与肉的分野, 造就了一个民族挺立的脊梁。

枪与玫瑰

妄断像是一把乌黑冰冷的枪, 不近人情, 没有温度。事实还未水落石出, 它已抵住众人, 盖棺定论。

而理解与沉默, 则是馨香馥郁的玫瑰。以柔克刚, 它以温顺的姿态亮相, 以柔和的方式隐藏与瓦解了妄断。

不以自己的妄断, 谴责他人的行为。适当理解, 保持沉默, 是最好的善心。

那个请求等待的小男孩, 那些口出埋怨的乘客, 以及最后蹒跚露面的母亲, 共同告诉我们, 妄断给人怎样的不快, 事后又是怎样的愧疚。

历史的车轮下齑粉成尘, 多少推杯换盏中有人持着名为妄断的枪。远有急躁易怒做事毛躁的吕阿蒙, 近有不顾细想妄下指令的领头王明, 中有不听人言一意孤行的西楚霸王项羽, 外有以字度人妄自判断终错失小仲马的报社编辑……

太多事例告诉我们, 这把枪, 在不了解事实未看过现实而妄下结论妄自评判的这把枪, 最终喷出的铁弹自会痛打在自己身上。

即使对物, 亦是如此。大多数人面对倪云林烹出的“清泉白石茶”, 可不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认为它不伦不类, 失茶真意?可当他们执起温过的小盏茶碗, 嗅到松子与核桃交织的袅袅清香, 入目是透亮茶汤, 进腹暖遍肚肠, 方知先前妄断的自己大错特错。此中有真意, 原应道一句失礼。

不应妄断, 只因我们无法透过重重迷雾, 一眼便见阳光。水能藏鱼, 雪能隐梅, 云能遮月, 叶能掩花, 万物倚于世又隐于世, 绝非一眼可以看穿。不妄断, 是对外物的尊重。

不应妄断, 更因对自己的负责。公车上口出怨声的乘客无形中拉低了自身修养, 得知真相后又为自己亲手戴上愧疚的枷锁, 良心不安的桎梏。不妄断, 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会时常想起那两位不同时代却有相同风华的遗世佳人, 赫本与伊丽莎白。内敛与张扬, 安稳与活力, 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却能拥有不妄断、去理解的冰雪品格。赫本精细的剧本挑选在业内扬名, 终成就名字平淡却永世经典的《罗马假日》;伊丽莎白同样严苛分析每一段剧本, 终使一对秀眸在银幕上永远流光溢彩。不妄断、不谴责, 理解与平和, 包容所以从容。

别再把那把厌人的枪放在心上了, 不如放下它, 在心里盛开一朵玫瑰。你看那理解的玫瑰, 够不够包裹那支妄断的枪?

先从立意上看这两篇文章, 前者抓的关键词是“体恤”“爱”“关怀”, 后者抓的关键词是“表象与真相”, 均属精准切题。可见两位考生理解材料的全面和准确, 再用“城市之光”与“枪与玫瑰”两个形象生动的题目传递出来更见出其思考力和语言驾驭能力的不俗, 让人拍案叫绝!

再看两篇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没有三段式的材料堆砌, 也没有屈原庄子司马迁鲁迅史铁生等万能材料的套用。全都是自己阅读观察思考后的娓娓道来……能在考场上读到这样的文章何其幸运和享受, 这给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二个启示便是。只有督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 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上选材自如、文思泉涌。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可圈可点之处, 更是不胜枚举。从题目到首尾呼应的点题, 无不形象生动、贴切精准!若非经常思考练笔是无法做到的。

作文教学没有捷径, 也来不得半点投机, 否则出现的大面积无思想、无章法文章定会让你自己也触目惊心。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 唯有让学生具备嚼透材料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大量丰富的阅读量和独立缜密的思考力, 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四两拨千斤、游刃而有余。

摘要:经历高考作文改卷, 在大量作文范例中更清晰地洞见考场作文的硬伤, 从优秀作文中找到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 唯有让学生具备嚼透材料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大量丰富的阅读量和独立缜密的思考力, 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四两拨千斤、游刃而有余。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精准,思考,课外阅读和练笔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利用气体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系统的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