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措施论文

2022-04-28

摘要: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已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消费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众文化最早产于西方社会,兴盛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措施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措施论文 篇1:

新时代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探究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对如果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圣陶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与其知识层次和道德认知水平不相适应,一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注重思想道德理论教育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出现了很多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发生。因此,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值得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之栋梁、民族振兴之希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长远的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风范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在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就应当是培养大学生依据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践行能力。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如何既是人性和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结果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使其行为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日常生活行为、交往处事行为等都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既有助于解决“知行脱节”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整个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第三,对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目前,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上课吃东西、课上顶撞老师,课下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劳动观念淡薄、宿舍垃圾成堆、公共场所吸烟、破坏公物、课桌上乱想乱画、举止行为粗俗、宿舍熄灯打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公共场所男女生谈恋爱行为出格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 校园内打架斗殴、赌博、上网成瘾、偷盗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许多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诚信道德缺失,对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以及借钱不按时归还等现象习以为常。以上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身份严重不符更是与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严重脱离,这种小学生都能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大学生却经常违反的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关注。

三、当代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习惯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上人心浮躁,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尤其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中,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不良社会风气弥漫,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思想蔓延,严重冲击影响着心理和思想上都不成熟的大学生,甚至动摇他们接受的各种正面教育思想。

而且伴随着互联网广泛普及,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类良好的或不良的讯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共识,家庭教育呈现了一派重智育轻德育的景象,在很多家长心中,学习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很多都应该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都由父母 “代劳”,孩子在家庭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在行为习惯方面也累积下些许恶习,在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后,这些恶习开始突显出来,形成了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另外,部分家长不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通过“身教”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子女,没有“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自然受到直接的影响。

3、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初等教育阶段,在长年接受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是否能培养更多的学生考上好大学成为评价一个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被忽视,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高校领导者和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对行为习惯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应该完成的事情,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拓展素质,而作为“细枝末节”的行为习惯教育不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也有认为行为习惯问题只是大学生的小瑕疵因此而不重视它的存在。最后导致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严重缺失。

四、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引导,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者的传授与引导,使大学生对已形成的行为规范经过认同、理解、接纳的过程,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的精神文化虽然无声无形,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沐浴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长期受熏陶,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在校园中,首先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空气,浓厚的政治空气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推动力,鼓舞他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活。

2、做好宣传工作,发挥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

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导向。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且十分有效的引领措施,不仅可以拉近大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而且由于年龄阶段、生活学习环境的相似更能激起大学生共鸣,见贤思齐。开展诸如“十佳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对榜样的认同感。有研究表明,“朋辈”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如果加以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3、高校应当适当调整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过分强调成绩的作用,无论是在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还是组织发展方面都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导致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其他方面能力欠缺,尤其提现在做人和做事方面,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应该适当提高思想品德表现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提高品德表现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并建立日益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最终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崔怀将,试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89-91

[3]陈鹏,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文学教育,2012(9):35-36

[4]杨志,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7):106-107

作者:陈国杰

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措施论文 篇2: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析

摘 要: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已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消费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众文化最早产于西方社会,兴盛 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大众文化在让高校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源自《易经》里的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而大众文化是一个舶来词,当前对该词的解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众人喜爱的文化;有的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还有的认为,大众文化是以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传播技术革命发生后而出现的一种市民文化。而本文更倾向于这样的涵义:“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以集中满足人们的娱乐性需求的文化形态。”[1]例如:商业电影、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综艺节目、网络文化、报纸周刊、卡拉OK、现代广告、流行服饰、饮食文化等等。

二、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大众文化在对象主体上具有普及性。大众文化的消费对象和主体就是普通大众,它是一种具有广泛参与式的文化形式,它结束了文化是少数精英人的事业的历史,大众文化成了人人都能参与的事业,清除了文化的贵族标志。如卡拉OK、集体舞、广场文化、电视台的各种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网络文化等都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二)大众文化在表达内容上具有世俗性。大众文化追求简单、直接的感官刺激,它使艺术平民化,它所展示的是文化精神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它关注的中心是老百姓的生活,而不再那么关注如崇高、伟大、英雄、意义之类的问题。这样,既能做到通俗易懂,又能适应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谴心理。

(三)大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商品性。大众文化是文化商人为获取利润而批量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典型的商品性。大众文化的运作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为了获取市民和大众口袋的钱,文化商人不失时机地侵入文化领域,参与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宣传和流通。比如:湖南电视台推出的“2009快乐女声”选秀节目,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以赢利为目的,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计算成本和收益。[2]因此,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商品。

(四)大众文化在功能作用上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娱乐。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压力也有所增加,这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市场。大众文化的产品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高兴,使他们在娱乐中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劳累。它没有一贯的立场,随时迎合大众的口味并随市场情况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文化立场,使大众消解现代社会工作中的紧张心理和情绪,达到消谴娱乐的目的。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十分复杂,涉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价值观、消费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许文郁、朱忠元、许苗苗在《大众文化批评》中认为:“大众文化如泻地水银,无孔不入,只要你是一个完全的人,你就不可能不受影响。”[3]这说明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法逃避的“社会空气”。当代大学生是在大众文化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与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

1.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价值倾向。大众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放的心态和民主的意识,赋予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精神。大学生通过大众文化分享全世界不同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等优秀成果。大众文化以消解神圣、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姿态为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他们不再惧怕权威,不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大学生通过对大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具有普遍价值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不高,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敏感性不强,特别是对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有着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认识不够,西方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就会不知不觉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迷失政治方向。

2.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经常受制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众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大大拓展了大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多种多样的生活色彩。它以其丰富性、娱乐性、平等性给大学生带来欢乐。大学生可以从大众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能力。同时,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谴文化,使大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减轻主流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过多的沉重与艰涩,有利于精神的解放。而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感性文化,有重乐轻教,只求当下快乐的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沉迷其中的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一定麻醉腐化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功利化。

3.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大众文化改变了过去文艺作品中盛行的高、大、全的道德英雄模式,赋予其浓厚的平民化色彩,它直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贴切大众。大众文化能使大学生在自己喜爱的休闲娱乐中受到伦理道德、生活哲理等方面的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效仿和道德实践。但是,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具有消极和没落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污染社会文化环境,而且败坏了社会道德观念和风气。

4.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大众文化的世俗化特征表明它不追求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而“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大学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生追求趋于现实,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务实观念。但是,这种文化也会使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也不太关心社会或人类的未来,很容易造成责任感的缺失,甚至很容易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坑。

四、 大众文化背景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分析,大众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密切的,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大众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具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其固有的消极的作用。因此,既要加强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引导,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更好地发挥大众文化的教育功能。

1.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在大众文化的时代,高校要更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课贴近大学生生活。首先,要正视大众文化涌入校园所带来的新问题的现实,认真研究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有益影响,从文化的视角去阐述,开发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本质内涵,用文化的丰富养料去培育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文化魅力和理性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增加网络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提高其说服力。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努力引进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形式。增加社会活动实践,精心打造一些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等。另外,明星走入大学生讲堂也是一个不错的形式。因为偶像明星对大学生来说有一种“魔力”,把一些经过艰苦奋斗才成名的明星请入课堂现身说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都去过大学开讲座,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理性精神,仅仅贴有文化标签的商品,它以平面和庸俗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大学生,并使大学生在感性刺激中获得娱乐,对社会、对生活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使大学生忽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主义批判,抨击大众文化中的怪诞、庸俗甚至荒谬的内容,用理性精神改造和提升大众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4]。它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识、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促进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具有崇高性和责任性。因此,要弘扬主流文化,通过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政府也要通过积极文化政策的引导,促使大众文化生产遵循“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的要求,生产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喜闻乐观的文化消费品,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闲暇教育机制。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被称为闲暇时间。有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消费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目前,高校教育在闲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相当薄弱,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的闲暇文化生活大部分处于一种散漫自由的状态。因此,要大学生合理地接触大众文化,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闲暇教育机制。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科技、学术、文娱、体育、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把休闲、娱乐与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结合起来,从而使闲暇活动变得更有文化内涵,更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其次,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让学生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引导大学生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如举办读书节,开展社会调查等。

4. 加强媒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大众传媒要坚决竖立“把关人”的价值观念,媒体的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位和人文精神,有效控制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让大众在感受和体验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的同时领悟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引导文化精英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努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道路。最后,大众文化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例如《百家讲坛》以及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等文化节目,开创了用大众媒介来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先河,使大众在享受大众文化时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方石英.论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探索,2009(2).

[2]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少年导刊,2001(3).

[3]许文郁,朱忠元,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圻.冲突中的交融[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5]陈芳.从《百家讲堂》看学术性栏目的电视化表达[J].中国电视,2006(1).

作者:黄成忠

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措施论文 篇3:

新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摘 要:随着各种互联网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而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等的独特个性,使得他们已经逐渐成为新型社交媒体的最大应用群体,对其网络社交行为习惯的影响也尤为深刻。为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把握尺度,规范其社交行为,提倡积极健康的社交行为,应认清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并对新型社交媒体上的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及心理进行引导,以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的社交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行为习惯

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传统的社交媒体包括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如今的新社交媒体主要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形式。新型社交媒体相较于传统的社交工具有更注重传受交互性,使用的实用性、便利性,信息传播及时性、广泛性的新特征。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习惯特点。当代大学生是一群个性鲜明,拥有独立思想、人格、精神的特殊群体。当前,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传播大学生思想、表达意见的桥梁纽带,它的迅速繁荣促进了大学阶段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积极正面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以帮助实现自我提升,新型社交媒体使大学生们有价值的思想实现表达及获得接受,并实现与另外的是思想互动。大学生通过积极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时事热点,并对各类热点事件表达意见观点,他们的观点大胆而不失理性,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其二,他们也利用社交媒体宣泄情绪,营造颓废氛围。新型社交媒体既然为大学生们发表个人观点意见提供了平台,自然也少不了成为他们宣泄负能量的场所,大学生与大家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都积极、阳光,也有不少的学生消极、颓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游手好闲、抱怨社会、满腹怨言等,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恶意宣泄萎靡颓废的社会氛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三,有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主见,顺波逐流。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提出个人意见,容易被他人思想和观念左右。他们参与网络社交只不过是为了休闲和打发时间,对网络信息很少花时间去辨别,有甚者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却浑然不知。他们能够接受社会正能量,但也会被负能量冲昏头脑,在网络社交中随波逐流。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2.1轻松的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目前各类的网络资源,诸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正是通过社交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各类的公开课涵盖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等等各个领域,能帮助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2.2极大的拓宽社交圈,提高社交能力。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接触外部世界,时刻与人交流,社交平台帮助他们突破时空限制,极大的拓展他们的社交圈。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们改变以往的单向文化接受为多向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积极的展示自我,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交流或对某一观点、事件的评论赢得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自身情感、认知、释放压力等方面的需要。

2.3满足娱乐需要,丰富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量的新鲜资讯,同时也能帮助大家记录生活分享经历,帮助大学生们丰富学习生活,放松身心。

3.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3.1易依赖新型社交媒体,影响学业。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全新的媒介体验、自我展示平台,同时也易使大学生们对新型社交媒体产生依赖,影响学业。有研究表明,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他们常常因过度关注网络朋友圈,尤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动态评论等,从而导致分散学习注意力。他们经常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怠慢学业。

3.2个人信息易暴露,安全利益存隐患。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伴随着腾讯财付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大学生在网络支付平台中填写个人真实信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监管措施却不完善,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一旦信息泄露,学生的安全利益就无法保障。再者,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对那些隐蔽性或诱惑性等较强的信息辨别、判断能力弱,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对大学生人生、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3.3影响正常人际交往。新型社交媒体的优越性极易使得一些自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们过度的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虚拟人格与真实自我的错位冲突,可能最终导致学生抑郁、焦虑、自恋、冷漠、偏执等心理疾病。绝大多数学生将大把的时间放在手机网络上,他们都喜欢宅在家里或寝室上网聊天,玩朋友圈,不愿意参与课外活动、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化,人际关系冷漠。

三、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1.加强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规范管理。立法机关要不断加强网络社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得网络社交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运行。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交群体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参与网络社交,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保护大学生网络社交权利及利益,同时也避免大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责任及风险意识。

2.创新高校网络社交教育管理。高校要适应新型社交媒体发展,积极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引导学生。

2.1要建设好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就需要高校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并具备专业技术及心理辅导能力为一体,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及时引导和干预,从而有效规范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

2.2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了解并积极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和学校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新媒体阵地。比如通过建立公众号或传播正确信息,抵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获取正确信息传播正能量。

2.3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营造线下环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真切魅力。新社交媒体虽好,但現实生活也不仅精彩,而且无可代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同学们参与到校园活动中,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培养了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活动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满足他们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获得真实和成就感,充实精神世界,享受生活。

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管理者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要有意识的时刻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防范于未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诉求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高校管理者应时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寻找正确的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敬业态度等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社交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

[2]李萍.推进网络伦理建设[N].光明日报,2015.

[3]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4]车桂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5]朱魏.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辩证分析[J].中国广播,2016.

[6]张义涛.邓雪琴.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

作者:廖中强

上一篇:学生学习兴趣下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能量转化意识下初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