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程度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21

摘要分析了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对农业推广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农业推广中技术与农民各自的特点。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模式;推广目标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村教育及咨询服务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介入程度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入程度农业技术论文 篇1: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问题探究

摘 要:以福建省漳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存在问题。调查发现,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定位不明确、队伍不稳定,区域农技推广力量分布不均,农技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难,农民接受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科技特派员定位、合理配置区域农技推广力量、采取新型农技推广模式、鼓励大学生返乡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

Key words: agriculture technology extension; mode; scitech special commissioner

农业技术推广常被各国政府视为解决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和不断下降的可使用土地和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我国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业及农村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中,体系不顺、队伍不稳、渠道不畅、机制不灵活、方式不新、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2]。漳州市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一直走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前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因此,笔者决定以漳州市为例,对漳州市的平和县、南靖县、龙海市、石亭镇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面向农户的问卷资料132份,以及面向农科所、农业局等机构的访谈资料若干份。通过分析,总结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1 科技特派員下乡模式

科技特派员制度最先起源于1998年,由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提出。漳州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始于2002年,其人员选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中选拔人选成为科技特派员;二是选聘有经验的农民为技术员。这一制度体现了体系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3种创新,将科技资源与农村经济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在漳州市农技推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由此成为漳州市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之一。

1.2 农业局、农科所、农校进行技术推广的模式

漳州市的农业局、农科所、农校根据农民生产方面的需要,通过与各县域农业局合作,定期举行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培训。培训的形式包括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田间教室”、下乡培训等。有些地区为了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甚至把培训班设在村部,让技术进村,实现“零公里”覆盖。同时,一些农业科技的研发机构如农科所,还设立了不同的科室,各个科室根据自己相应的研究重点进行技术推广和相关农业技术的研发,确保农业科技跟上时代,提高生产效率。

1.3 种料供应商技术支持模式

当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农户就会寻求从专门的农业公司引进一些优良的植物品种、菌种等。这一过程中,种料供应商便成为了农业技术的提供者和推广人。这些公司往往配备着其所在领域内的专业农技人员、农业专家,他们的科学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将公司的产品销售给农民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支持,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这一模式在农业大户中较为常见,且普遍出现于一些食用菌产业及花卉产业之中。但该形式的科技推广受众较少,一般局限于農业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1.4 其他途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农户获得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有:85.71%的农户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40%的农户通过电视获得;31.41%的农户直接或间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得;14.21%的农户通过报纸了解到相关内容。以上这些形式虽具有快捷、便利、成本低的特点,但由于它们不是专门针对某种具体问题进行解疑或指导,针对性较弱,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户解决问题,达到普及农业技术的目的。

2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弊端

2.1.1 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 在运行过程中,科技特派员的实际工作远超农业技术指导的范围,他们在农技站中往往还承担了金融、农村管理等工作,职责定位与农村管理人员相混淆。而且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机构也不够规范和明确,具有过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缺乏绩效考评机制。

2.1.2 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活力不足 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相关人员往往从不同单位抽调而来,具有临时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整合资源,但是缺乏向心力,容易造成科技特派员服务不到位、不主动的现象。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由于项目时间短,加上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投入资金有限,大多数利益共同体的活力不足,因此亟待建设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科技推广服务队伍。

2.2 农业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遇到困难

2.2.1 距离阻碍农技需求信息的传递 技术的传播遵循递阶扩散的规律,受到距离科技研发中心较远这一空间阻尼因子的影响,农户所需要的技术信息需要由农户到农科所等机构进行逐层传递,因而耗费较长的传递时间,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变差,而且还会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出现纰漏。此外,农业技术的研究也需要时间。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局、农科所等农业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加之农业技术研发机构距离农户较远,对农户进行的培训往往只是短期活动,使得农民经常面临“专家走,技术走”的困境。

2.2.2 技術推广活动参与率低 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导致农户对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一方面,农业部门希望把农业技术推广落实到农户身上,但又因距离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基于各种原因和考虑而不愿意接受培训。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农业部门需要用一定的资金补贴来提高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的积极性的情况。要想真正做好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有关部门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观念,并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切实改进农业技术。

2.3 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分配不均衡

漳州市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趋于不同,表现为在一些较边缘的县城难觅农技站的踪迹,而在农业发达地区,农技站又集中分布。而且往往是那些规模较大、种植较多、处于农业重点扶持地区的农业生产大户才会受到较多的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在这些大户的带动下,周边的一些小农户由于科技传播的递阶扩散规律,也能受到一些科技辐射,接受到一些较新的农业技术。但在一些非农业重点扶持地区,农业科技的传播效率往往是趋于零的。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既无农技站,也没有科技特派员下乡指导的情况,使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出现了“空白区域”和“断裂地带”。调查数据显示,约73.25%的农户表示从未接受过农业技术的相关培训。通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未接受过培训的这一部分农民主要来自于那些非农业重点扶持地区。

2.4 农户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对漳州市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从收集到的132份问卷中发现,漳州市农户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所有受调查的农户中,小学毕业或未毕业的农户占42.86%,人数占比接近50%,而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5.71%(主要来源于种植大户)。由此可见,漳州市农户的总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他们观念陈旧,较难接受新的技术和思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农业技术,只要进行现有程度的农业耕作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收成,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冒风险和花费时间、金钱去改进自身的农业技术,接受所谓的“高科技”的传播。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在他们遇到农业问题时,往往不懂得向农业专家求助,这就导致他们只能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时可以有较好的种植,一旦扩大产业规模,就开始出现各种农业问题,又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导致生产规模无法继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大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

3 对策建议及解决方案

3.1 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及定位,合理分配区域间的农技推广力量

为了解决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及定位问题,需要建立“以农技推广为主,管理职能弱化”的管理体制。将农村管理职能、金融服务职能从科技特派员身上剥离,进行职责的合理分配,从而保证农技员将工作精力专注于推广工作上,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应建立农技推广对口责任制,制定农技推广的相关规章制度,将农技推广人员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地理区域,防止农技推广“空白区域”和“断裂地带”的产生,确保农技服务的及时性和效率性。此外,应明确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建立农技推广绩效考评制度,让农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参与考评,将考评结果与科技特派员的薪金、职称、奖励、深造等方面挂钩。

3.2 完善利益共同体关系,建立稳定的乡土人才队伍

针对目前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模式存在时间短、无法形成显著效益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农会”经验,完善推广教育体系[3]。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及颁布相关条例,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创新创业,扎根农村,真正創造“双赢”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补贴+绩效+保险”的机制。所谓的补贴,即鼓励农户采用新技术及新品种的资金补贴。一旦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政府将采取较优惠的价格或直接以一定比例对其进行补贴。同时,把新技术、新品种的经销交由当地下派的农技员负责,并给予其一定的获利空间。但应要求农技员积极辅导农户学习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根据当地的推广比例进行绩效考评,绩效的好坏与其工资挂钩。而且在进行补贴加绩效的同时,引进农业保险,降低农户在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中所面临的经济风险。

科技特派员在农村进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但要真正的改变农技推广的现状,根本着眼点还在于农民。农村发展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能力提高,因此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農民,培养属于农村的乡土人才。通过调查可知,农户中的技术员比例较低,仅占14.29%,但农民与农业局、农科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意愿强烈,77.14%的农民认为与政府合作是可行的。因此,对于乡土人才的培养,应抓住重点,选拔出在当地具有一定声望、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强的人才,形成示范效应。这样,他们的言行才能产生一定的号召力。同时,应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不同等级的教育资源,鼓励农户采取非脱产式的职业教育形式进行学习,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文化需求。

3.3 转变技术推广观念,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

经过对漳州地区农户的实地走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受农户个人实际知识水平和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制约,农户对于新技术的采纳往往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和经验对农业技术进行修正后进行采用。这个“修正”对于科研人员因地制宜提高农业技术的实用性来说是一笔财富。然而,受空间阻尼因子的影响,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往往容易被科研院所所忽视,或者由于没有科技人员的系统的技术支持,而没有产生最好的效果。

因此,使科技人员介入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过程,将使农民的技术修正结果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鼓励在乡间设立联系人,减少因距离而产生的农业技术信息的传递不畅,使农业科技传播时效性得以增强,从而有效减少农民需求传达到农业科技研发载体所需的时间。此外,也可以让科技人员与农民共同完成对新技术的“修正”,并直接将“修正”后的新技术反馈给相关科研院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得以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改进过程中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户在技术推广中的参与度。

3.4 鼓励大学生返乡,改变农户受教育程度低的局面

要改变农业科技的入户阻力,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农户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但是,现今的农民群体普遍存在年龄较大、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年龄较大的农户往往具有学习、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难以适应新时代科技更新的脚步。而现今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又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支持,鼓勵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学习农业有关专业的学生返乡就业,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以应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促进农业科技的引进、合理运用及长远发展,从而改变农村农户受教育程度低的格局,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ARIEL DINAR. Extension commercialization:how much to charge for extension services[J].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1996(2):1-12.

[2]范文仲,舒燕. 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技推广,2006,22(S):2.

[3]杨团. 借鉴台湾农会经验 建设大陆综合农协[J]. 社会科学,2009(11):71-82.

作者:王毅鹏 洪雅君 张捷

介入程度农业技术论文 篇2:

农业推广中达成推广目标的相关研究

摘要 分析了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对农业推广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农业推广中技术与农民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农业推广;推广模式;推广目标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村教育及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充分运用沟通及其他有关方法,对推广对象进行组织和教育,以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工作技能,进而实现其态度及观念的转变,自觉、自愿地去改变自己的不适当行为,并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自我组织和决策能力的快速提升,有效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完成目标推广,最终实现对新型农民的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社会[1]。

1 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所谓农业推广模式,其是对某一特定条件之下,农业推广主体、客体及机制存在方式和运转过程的一种综合反映,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农业推广目标、内容、方法、对象、策略、运行机制及组织结构的综合[1]。它与传统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模式之间更是相去甚远。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有以下几类。

1.1 传递服务模式

该模式包括一个传统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准入制度、综合农业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其面向的推广对象是所有农民;该模式以农业技术为基础。

1.2 合同约束模式

关于合同约束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的开发与生产和产品的导向型推广。这种推广模式以有效生产并销售高价值商品为目标,以高价值商品产期的农民为推广对象。

1.3 意识启蒙模式

意识启蒙模式包括社区发展、农村振兴、综合农村发展计划。该模式的目标是增产增收,激发农民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其主要的推广对象是以贫穷、落后的全体农民为主,以引进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

1.4 参与服务模式 该模式类型是农业知识与信息传播,以促进人的发展、传播信息、教育公众为目的,其推广目标对象是农村居民以及某些城镇居民,传播生产知识及农家生活相关的信息与技术 内容。

1.5 综合咨询模式

该模式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居民,帮助他们自我解决问题,分析决策。以政府领导和民间组织为主,私营企业的广泛介入对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相关的技术与信息参与的传递。

2 农业推广方法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工作者开展推广服务的形式及途径;农业推广方法是指在农业推广工作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手段及运用的工作技巧。作为广大农业推广工作者中的一员,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农业推广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因地制宜的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推广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改进和完善,进而实现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2]。

关于农业推广的方法可根据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①大众传播法;②集体指导法;③个别指导法。

2.1 大众传播法

所谓大众传播法,其实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在完成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过滤之后,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进行强制推广[2]。

2.2 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又被形象地称之为“群体指导法”或“团体指导法”,它其实是一种针对多个目标群体进行信息指导和传播方法,这些目标群体都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或面临相同的问题[2]。

2.3 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其实一种专门针对个别农户的推广方法,在与个别农户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将为其提供相关信息和可行性建议[2]。

在对以上三种推广方法进行比较之后发现,若是要增强人们对某种创新方式的认知,宜采用大众传播法;若要加强推广对象对新技能和新技术的学习,则应采用个别指导法或集体指导法。

3 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技术推广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民和不同生产阶段,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以促进合理地推广与综合运用。

3.1 运用推广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如果具体内容是学习一些技能,最好是面对面的示范和教导的组合,如果它是教新的技术,最好是大众媒体或集体指导直观教学方法的结合。 推广人员如果人员的人数多、质量高,可以采取更多的面对面的指导,并与一种方法,其他的力量结合起来;如果推广人员少、质量差,应多采用速度快,效果好的方法来进行推广,辅之以集体指导的其他方法。为了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对象有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可以印发与农业技术信息有关的报纸杂志。

3.2 农业推广方法综合运用特征

根据不同情况把几个推广方法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其适应性,比只用一个方法来促进良好的动力更为有效。只有农民接受新事物认知阶段和兴趣阶段的工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广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适应性强,并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可以加速不同类型地区、不同文化层次和农民的学习速度。

3.3 不同类型的区域用不同的推广方式

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采用与发行技术资料、成果演示、方法演示、培训课程经验交流等形式,辅之以推进个别指导力法向农民传授技术;经济发展地区方法少成果演示、集体指导方法为主,利用报纸、信息、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方法,加速技术的传播和扩散。经济开发地区,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的方法,提高示范的效果,双向沟通,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农民参观、培训课程等。

3.4 对不同的农民用不同的推广方法

科技示范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新技术的接受 的“先锋” ,这样的农民应注重个别指导,举办培训课程,开研讨会,参观考察,并结合印发农业资料,以辅助他们学习新的技术 ,让他们带动和影响其他的农民。在推广时,应开展培训讲习班,举办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发放数据。

音频和视频宣传,参观学习方法结合使用,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对技术较低和文化素质落后的农民,在推广中应该使用更直观地方法,如声音宣传、成果演示、方法演示、实地考察等,尽快让他们明白新的信息技术,以提高其使用的技术的欲望。

4 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性

4.1 农业技术采用在经济上的有利属性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之一,农民在决定是否使用农业技术时,首先会考虑它能否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一般而言,若是农民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他们的生产过程,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劳动的强度,然后通过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收益。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农民是否采用推广的新技术不仅取决于推广技术的经济有益性,有时还受制于推广技术的难易程度。就如:“苹果化学疏花成果”曾先后多次获奖,当其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其推广面积已达到一定规模。然后,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其推广速度却并未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某种化学疏花剂的控制难度较大,若是浓度太低,将大大影响疏花疏果的效果;若是浓度过高,则容易导致药害的出现,使产量大减[3]。

4.2 农业技术采用的风险

在是否采用农业技术这一问题上还需谨慎。虽说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同时存在许多风险。鉴于农业生产具有的特殊性,农民在面对各种恶劣自然条件之余,还要承担社会经济条件下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正因如此,农业已成为典型的风险行业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无论是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还是其综合素质,都相对较低,很难做出科学决策;②农业技术的运用,通常与资本、劳动力、材料和生产投入相关,在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推广技术的风险就变大了;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无论是生产的投入,还是其产出,都会受到市场价格不确定性的影响,农民使用推广技术只会增加风险;④农民使用的农业技术大多属于常规技术,因不同地区之间在技术水平,产业、产品结构及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容易引发:在技术资源方面的过度竞争和出现“合成谬误”现象的问题,导致农户使用新技术的风险大大增加[4]。

4.3 循环农业技术的采用

农民将一种新技术投入农生产,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便会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供其他农户使用。若是此种技术要优于以往的技术,那么农民将放弃原有的技术,而改用这种较新的技术。以前使用矮化品种水稻的农户,在杂交水稻品种出现之后,因其产量显著增加而加以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水稻产量。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接受新技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的成熟——放弃,农民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其实与技术的有效性存在很大的关联。

4.4 农业技术采用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新技术的运用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可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认识阶段、产生兴趣阶段、决策阶段、应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首先要对新技术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在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做成决策,最终加以运用。而农民在决策的过程中,大多依赖于过去学得的知识,这是不科学的。他们必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累积一定量的新知识,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5 农业技术采用市场引发

在市场经济中,农民大多凭借自身的既得利益来看待市场,以至于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出现偏差。一方面,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通常会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技术方案,并坚持使用最佳技术;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供应和需求都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价格波动。此时,理性的农民通常会选择投资成本较低的农业技术,以便在要素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技术来替代投资成本较高的技术。

5 农民现阶段使用技术的特点

5.1 农民使用新技术的自主性增强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使用新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有效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农户使用新技术要达成的目标,必须与国家农业政策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切实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积极推动现有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大力提倡技术创新。

5.2 高新技术简易化

新的农推技术能不能被农民所接受,除了受农民经济条件、接受条件和政府推动广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技术本身带来的影响(主要看其是否具备适用性、成熟性及可操作)也是不可忽视的。被农民广泛使用的技术,往往具备了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就如:人们对“傻瓜”相机的广泛使用,正是看中了它操作简单的特点。人们对种子技术的使用,也是一个典型实例。种子技术虽然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改造过程,但改进后的种子技术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农民在使用改良后的种子技术时,在无需附加复杂的种植技术和额外劳动量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总之,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部门必须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简单易学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其为农民所用,从而更好地完成推广目标。

6 结语

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并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构建新型农业和推广体制、机制,以让农民有更好的技术和更大的收益,使得农业推广目标更加成功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4-5,84-91.

[2] 高启杰.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7,15,110-237.

[3] 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陈会英,郑国强.中国农户科技水平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2):21-27.

责任编辑 徐丽华 责任校对 况玲玲

作者:张郃 杨萌

介入程度农业技术论文 篇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当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因此,简要分析当前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农业技术推广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互联网

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准确推送到农民手中,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而互联网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非常值得研究。

1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实例分析

当前,欧美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业生产中分工明确,同时还构建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传播,并借助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农户还利用互联网及时捕捉最新的培训资料,提升农业经济效益[1]。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也实现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尽管当前印度的互联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软件不断进行创新,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印度政府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也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种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有效改善了當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并对农业生产者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有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中互联网技术水平的提升。

2 农业技术推广中互联网的应用

2.1 实现技术示范

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多数是借助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在田间进行面对面交流推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受到了影响。而利用互联网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农民面前,并通过当前的多媒体实现快速传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技术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农业技术研究,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技术推广的速度。而且视频的方式相对比较直观,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2 跟踪农业实验

在传统农业实验中,科研人员大多是用纸笔对实验的数据进行记录,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利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数据分析的速度,还能够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避免人为失误。比如在水稻种植试验过程中,相关的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整理后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准确获取水稻的育种和栽培数据,有效规避了资源浪费的现象[2]。

2.3 完善信息数据库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水利、气象等等信息收集起来,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不仅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还能够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另外,在农业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能够让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和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农业的科研动态,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新的路径,为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科研推广结合

传统的农业技术科研工作先是由相关的技术人员采集广大农业生产者的想法和经验,之后再对适宜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等到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相对成熟之后再进行试验。这样的方式需要多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为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就能有效缩短农业生产需求和科研工作开展之间的距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促使相关科研人员和农户之间实现随时交流和沟通,有效缩短了科研和农业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3]。

2.5 提供在线服务

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助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比如说在当前,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实现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利用专家在线的模式促进农业专家和农户之间的交流,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获取农业技术指导。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遇见的技术问题,有效降低农业的损失,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对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助推农业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农户为了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土壤的肥沃程度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向农民宣传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促使农民合理施用农药和肥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优势,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帮助农业生产者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助推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新途径,为农民收入的提升奠定基础,更快地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高质量、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萌.“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72.

[2] 吴冠毅.“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23):169,172.

[3] 尉德翠.“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5):265.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苏辛

上一篇:经济发展建筑经济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