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下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针对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探讨,建议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应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导向、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校企合作、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完善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培育出具有特色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目管理下人力资源会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项目管理下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篇1:

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管理会计》教学探析

摘 要:如何培养更具职业胜任能力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成为当下管理会计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跨校修读学分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管理会计的教学也要随之改革,以更适应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文章探讨了在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基于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有关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管理会计教学;职业胜任能力

财政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及2016年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规定,管理会计在推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并确立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显然,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管理会计工作越发重要,因此,培养输送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会计人才本科、专科教育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完备性与网络资源的充分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转变。"有问题问百度",已成为一种习惯。

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日常教学?慕课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然而慕课也存在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等弊端。因此,跨校修读学分应运而生。这一模式较早在上海、北京两地形成,实现了在区域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共享。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支持开展了跨校修读学分试点改革。

这里的跨校修读学分,是指高校间以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根据高校间的协议学生选择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课程,最终在课程建设方和使用方学校审核后,给予学分认可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与慕课相似,但与之相比有三大优势:一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二是有利于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提高使用方教学水平;三是为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提供学時的保障。下文所指跨校修读学分特指网络跨校修读学分。

一、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管理会计教学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内容的构成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日趋复杂化,管理会计的范围逐渐在扩大,管理工具逐渐多样化,对在本科阶段管理会计教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学者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主要的焦点在于,在传统管理会计内容之外,是否包含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会计、作业管理、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现代管理会计内容。那么本科阶段的管理会计内容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呢?作者认为,应该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指导组织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着重体现管理会计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功能,即教学内容中至少应该涵盖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业绩评价等内容,其中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应该以基本方法,常规工具为主。

(二)知识传播的方式

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算分析以及经营决策基本计算、预算的编制以及控制会计中的基本计算等属于显性知识;短期生产决策、不确定情况下的长期投资决策、预算管理方法的应用、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业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等属于隐性知识。相比较而言,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记忆等方式直接掌握,而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与交流方式来消化吸收。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讲授、自学等方式完成;隐性知识则在讲授的基础上,附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

(三)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强调环境的适应性。因此管理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分析、決策和营运等的能力。专门针对管理会计人员胜任能力颁布具体规定的组织,包括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机构。IMA强调,初级管理会计师应具备的硬技能包括核算、预算、成本和税务会计知识;中级管理会计师要掌握预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评价、风险分析和项目管理的技能,来管理流程和企业的风险。AICPA将管理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广阔的商业视野。IFAC提出的管理会计的职业发展胜任能力发展框架分为五个水平,对每个水平都从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两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综上,虽然关于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表述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知识的要求、技能的要求及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管理会计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对这三面能力的培养。

二、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管理会计教学具体措施的探讨

(一)合理规划网络自学内容与课堂讲授内容

哪些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哪些知识必须课堂讲授?作者经过三轮次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显性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思维方式。例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短期决策基本方法等。对于本量利分析的扩展、作业成本法、业绩考核与评价、战略管理等隐性内容,则以网络自学为主。此外,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两门课程相重合的内容,可以考虑由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完成。当然,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网络自学,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方法,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使学生既掌握了管理会计基础知识体系,也为未来知识体系的扩展做出準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案例教学、公司实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后习题、学生主讲等教学方法中,课后习题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教学中,预算的编制就可以采用网络自学、课后习题加学生主讲的方式完成,通过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案例教学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我们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达到什么效果呢,是理论的验证,还是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如果强调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那么案例教学中就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案例的完备性,案例应该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鲜活的案例,而不是教材中众多假设下真空中的案例;二是案例分析的结论具有可讨论性,及最终案例分析的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三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要有灵活性,要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同学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将一个案例布置给两个组,一组进行分析,另一组进行点评。当学生之间的分析结论不同时,案例分析的课堂氛围才被真正的调动起来,案例分析的效果才得以展现;四是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指导与点评。教学中,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两种教学方法往往同时使用。

(三)加强统计分析方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在IMA、AICPA、IFAC的职业能力框架中,都强调管理会计人员应具备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计人员的转型,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进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Excel是数据分析的基本工具。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时,往往只掌握了Excel的基本办公操作功能,而对于Excel的更多功能,比如财务计算等功能了解不够;SPSS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社会经济现象为例指导学生操作,但学生对该软件的应用掌握较差。因此,管理会计教学的任务是,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以上分析工具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分析方法的应用,具备对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应用。

(四)优化成绩考评方法

现有的评分方法基本上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通常期末测试中较多考察的是显性知识,测试的方式侧重于计算。这样的考试模式,处于认知论中的“理解”层次,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综合能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距离分析、综合、评鉴这些较高的学习层次较远。然而,教师在考试模式及内容的选择中又受制于学生答题时间、阅卷难易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而难有创新;平时成绩的评定,又很有可能成为最后成绩调节的工具。因此,如何优化成绩评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在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成绩评定必然包含期末测试、网络自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参与情况、课堂表现几方面,设计好以上几方面比重是有效进行成绩评定的要点。出于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和对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考察,就应该加大自学、案例参与、课堂表现所占成绩的比重。

(五)创新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现实中,高校教师受固有的评定方法等的限制,没有时间和动力进行管理会计的实践工作,因此必然的状况是教师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公司实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然而受限于会计职业特点,公司无法接受大量学生进行实践。在这用情况下,将现有的ERP沙盘模拟、理财之道等平台的管理会计的部分细化,及将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外包给一些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

此外,在常規的教学中缺少管理会计中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对数据后的政治、经济内容的揭示和决策中所触发的人类行为的阐释比较匮乏。因此,管理会计教学中应该加入职业道德、商业伦理等相关内容。

综上,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在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共享的前提下,管理会计的教学可以由重基础理论教学,转向“基础理论教学为基础+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刚,刘浩,等.2011.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J].会计研究,6:17-24.

[2]周齐武,杜荣瑞,等.2007.中国大学本科管理会计实体所强调的学习层次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11:57-61.

[3]周齐武,杜荣瑞,等.2005.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5:65-68.

[4]熊永忠.2011.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4:116-117.

[5]佟成生.2014.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9:13-20.

作者:耿黎

项目管理下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篇2: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会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针对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探讨,建议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应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导向、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校企合作、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完善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培育出具有特色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技能型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杨良(1968- ),女,陕西宜川人,燕京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张琪(1981- ),女,天津人,燕京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白丽君(1984- ),女,河北乐亭人,燕京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河北 三河 0652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研究项目“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XHZ2013-39)

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等院校亟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会计理论基本知识,更要精通应用技术技能,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决策,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价值链管理和项目投融资决策等。本文从经济全球化需求角度修订和完善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中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脱离了市场需求。从1999年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各类高校盲目扩招,提升教育档次,却忽略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需要。我国各类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基本定位是培养“高级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属于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高层财务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层次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综合技能,而事实上会计专业学生刚毕业时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做账”操作能力。因此,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定位于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如何开展应用技术技能型教学成为各高校会计教育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

2.人才培养就业导向不明确。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化现象严重,普遍不是根据本校的自身特点和专业定位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据资料显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市场调研。高校应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来确定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没有强调实践性及行业特点,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和市场变化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理论课程体系问题。(1)通识课安排不合理。如C语言、高等数学、政治等课程课时量巨大,大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课,但与会计专业又没有多大的关联。(2)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目前各院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市场的变化、新型行业及各领域的发展设置如网络金融与会计、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国际投融资会计等课程。(3)授课模式传统且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职业道德培养缺乏。

2.实验课程设置问题。(1)学校在实验教学条件上投资不够,实验设备陈旧,达不到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2)实验教学体系简单,无法理论结合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会计模拟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有些甚至不懂会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模拟操作。(4)校外实习基本形式化。会计工作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部门,因其特殊性,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工作。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

技术技能型院校的会计专业应主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行业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因此,这类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以学校的办学定位或自身特色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充分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议如下:

(一)合理分配通识课与会计专业课的课时量

适当压缩政治、C语言、法律等课程的课时量,减少专业课课程间重复的内容。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增加Excel等办公软件使用的讲授与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地、有目的性地学习计算机课程。

(二)开设新兴课程

会计教育应完善教学体系及内容,以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开设以会计信息为主的新兴课程,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

(三)对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

原有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和“黑板、粉笔、PPT”教学手段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引入真实案例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会计道德观能够促使企业遵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良好的会计行为观能够使会计报表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风险情况和收益情况,使企业决策层根据报表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三、转型高校开展会计技能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会计技能知识教材

当前专门涉及会计技能的教材并不多见,学生面对具体实际业务时缺乏参考资料。会计技能知识包括建账、填制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各种报表和整理归档等,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范的做法,但是现有教材中很少涉及这些细节内容。一本好的会计实务操作教程对开展会计技能教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开发会计技能知识教材应是今后各高校开展会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二)优化会计技能教学专业化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堂讲授和动手操作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两个重要手段,缺一不可。当前各高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课堂教学主要是“满堂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课程设置,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讲授完理论课,接着就进行实践课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教学纳入日常常规教学体系中,给每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内容,通过日常化、课堂化的形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优化会计技能教学手段

大部分院校会计教学偏重于基本理论的讲解,以“粉笔、黑板、PPT”为主要教学手段。要改变这种状况,课程教学体系就应进行根本性改革,使教学方法具有适用性。会计技能教学偏重于实践的要求,建议教师采用真实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沙盘模拟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四)优化会计技能教学师资队伍

会计技能教学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较强,而对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会计实务、税务等业务并不熟悉,缺乏专业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可把教师派遣到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形成一支应用技术技能型师资队伍。

(五)优化会计技能实践社会化

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毕业实习实践课程,但实施效果并不好。因此,应由企业教师组织带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会计岗位设置,让学生进入企业体会企业文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传添,刘中华,常亮.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J].会计研究,2014(1).

[2]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J].会计研究,2013(2).

[3]杨良,蔡璐,孙雪静.民办高校“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4]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

[5]潘煜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J].会计之友,2010(3).

作者:杨良 张琪 白丽君

项目管理下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篇3:

工程管理中电算化的作用

摘要:工程管理就是为使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取得成功,对项目涉及的所有活动实施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是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委托,代表业主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前期策划开始到竣工运行使用的项目实施全过程或对其中若干阶段进行的管理和服务。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引入电算化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完成工程管理任务,本文就工程管理中电算化的作用进行简单分析说明。

关键词:工程管理 电算化 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们的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必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迎接这个挑战并要有所成绩的话,就必须革新我们的会计和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因而实施会计电算化和管理现代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现代化赖以实施的基础,告诉人们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而管理现代化反过来可以促进会计电算化更好地向前发展,并对之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关于会计电算化

电算化是我国经济领域中对以电子计算机处理经济事务的通俗称谓。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定义,在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写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中指出:“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由专业人员编制会计软件,由会计人员及有关操作人员操作会计软件,指挥计算机替代人工来完成会计工作的活动。”

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上由于深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还只停留在以算账、记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为主的初级阶段,实际上,会计电算化的运用还包括许多内容:①对存货的进、销、存管理;②对资金的调度管理;③对应收、应付之类往来账的管理;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⑤将报表转换成直观、形象的图表;⑥利用虚拟记账的方法,随时结出“节余”数字,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实行动态化的管理;⑦还可以借助网络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和地域观,在异地进行网上查询或通过发号施令,实行远程控制;⑧利用存贮在电脑内的数据安全、可靠,资料多、信息全的特点,可以对比几年的数据,发挥电脑海量存储的特点,快速地检索资料,进行比照分析,发现规律性、有价值的东西,来指导今后的工作,以达到管理目的。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企业开始应用ERP软件,但总体来说只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脑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的特点,而对其模糊分析等方面的智能化优点关注的较少,事实上,目前会计理论的发展除了财务会计部分有更新外,还涵盖了物价变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新领域。所以,在关注计算机的智能化和会计工作的新理论方面,会计电算化有许多工作可去做,更是大有可为的。

2 会计电算化与工程管理的关系

2.1 會计电算化是工程管理现代化基础。管理者依据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来了解起企业自身的各项经济状况,并据此进行决策。试想,每次要在一个会计分期十几天后(如月报)才能得到一批资料,即使数据再准确,再全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式,我们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管理会计中其实有许多非常好的方法,如保本点的计算、经济订购批量的确定、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是否接受追加订货及预测尚未发生的会计现象等,它们总是把定性的问题量化,再回归到定性的分析上来。虽然实际结果不一定肯定应验,但会让你感到比较可靠。因此,可以说很多东西都有着很强的实际意义,也都有很好的用途,但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却并不多,究其原因无外乎在于计算起来太繁琐、太复杂,其中很多公式涉及到高等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运算过程长,有时颇费一番周折得出的数据还可能有疏漏,让人不置可否。

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性作用如此显著,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在推行过程中可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措施,这方面“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给作了很好的范例。同时还要加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中、高级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特别是提高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造就一批既擅长会计业务,又熟谙电脑和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应是当务之急。

2.2 会计电算化体现管理现代化的目的和要求。企业管理中要随时知道本期收入、费用和利润情况,就生产型企业而言,特别是掌握适时的销售状况、成本状况,以便进行成本控制,未雨绸缪,抢占制高点,先发制人,来赢得主动。这样,使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首先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所以,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体现管理现代化的目的和要求,实践中,还要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3 会计电算化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及对策

3.1 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这表现在单位的会计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把“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根本、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3.2 会计电算化还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这主要体现在消除会计指标出错的可能性上,使其更加精确和会计报告更加及时等方面。很多经济指标可以采用科学的运算方法,特别是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能很方便地实现(本文就此将作专门探讨)。

3.3 会计电算化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过去人们认为一些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现在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完成得还很好,因此,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而造成的对人们观念、思维上的冲击将是革命性的。

3.4 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账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账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账务处理。设置主辅操作员进行两次输入,仅仅是为了防止数据输入时错误,对于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中的差错却无法校正,连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可直接由主办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账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账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于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稽核员交出纳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存中,以便进行账务处理。

3.5 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汁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4 总之

我们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尽最大可能在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会计电算化,并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以推动软件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樊淑闻.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几点体会[J].甘肃科技.2008.(09).

[2]朱志强.网络计划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建设.1999. (05).

[3]马军.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 2006.(05).

[4]林朝焰.探讨工程经营与管理现代化[J].福建建筑.2006.(01).

[5]辛华,王红俊.工程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02).

[6]陶敬波,梁栋.谈谈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9).

作者简介:刘涛 男 1968 山东青岛 中级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刘 涛

上一篇: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必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