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2022-04-23

摘要:社会实践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当前倡导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背景下,实践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郑州大学学生处利用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香港金融实习项目”,笔者借此社会实践机会,对郑州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社会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08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08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1:

解放思想 创新实践 服务社会

摘要: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 实践 社会 高校

08年7月,媒体报道了某地几所高校数百名大学生参加暑假工被骗滞留广东、露宿街头的事件。虽然经过两地警方和学生所在高校的共同努力,被骗学生全都进行了妥善安置,但是这次“暑假工事件”却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从采访中可以看到,“交了很多好朋友”、“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之类的想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利益的需求,相反,学生们“看得很开”,他们似乎将这种受骗打工的经历当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党和政府,特别是高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材,通过实践服务社会。

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存在的不足。

自从1993年有了青年志愿者式的社会实践以来,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是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为“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做知识扶贫,捐图书,有时给农民开展一些讲座等。但是,这些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2、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3、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4、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1、实践对象的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以服务农民为主,他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灵通,对实践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我们社会实践活动能提供更多的能促进当地生产、生活发展所需的服务项目。

2、实践的覆盖面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偏远农村为主,如今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其覆盖面已波及到了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多个层面。

3、实践主体的心态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以义务奉献为出发点,报着去支援、帮扶、救济服务对象的想法开展活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如今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社会竞争力、寻找就业机会等,从而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用心。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逐步把社会实践纳人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并把社会实践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和规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学习教学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统一,形成规范,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做好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完善机制,需要加强基地建设,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高校需要通过共建社会实践的载体——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长期的阵地依托。

(三)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实践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服务。高校在组织开展组队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每一个实践团队在组团之前派人对拟开展的活动地区或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摸清实际需求,推出“订单式”服务,确立服务项目。前期工作做得越细、调查研究搞得越深,对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把握得越深,实践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就越明显。服务越具体、越直接、越深人、越扎实,活动就越受欢迎,越能坚持长久,青年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就越显著。

(四)坚持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学校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注意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类别的方式,开出实践菜单,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如研究生,要努力提升服务层次,增强活动成效,更多的是以开展科学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和政治优势,提高服务层次,切实为地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建立科学完整的活动考核评价体系

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需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活动结束以后,高校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应该作为学生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推优”的重要条件。可以考虑采取实践活动学分制、发放社会实践合格证书、注重社会评价、回收评比实践报告等形式,切实推进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可以考虑对参与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与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落实,形成制度。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的氛围,扩大实践成果的辐射效应,树立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风气。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推动地方发展的重大意义。

1、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基层思想的解放。青年,永远是思想最解放、观念最活跃、热情最高涨的群体。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潮中,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引领这股最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爆发力的力量深入到基层,可以极为有力的推进基层政府和群众思想解放,从而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学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可以很好的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文化的繁荣。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好的人文、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繁荣的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群众文化相结合,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高校一家的责任。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作者:贺程杰

08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2: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比较研究

摘要:

社会实践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当前倡导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背景下,实践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郑州大学学生处利用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香港金融实习项目”,笔者借此社会实践机会,对郑州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社会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最终探讨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新路径,为高校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可参考的介入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社会实践;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优良传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把手,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这一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对于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已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当今时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的功效,深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认识,探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郑州大学学生处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组织暑期实践实习项目,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笔者的学生于2012年暑假参加了由郑州大学(以下简称郑大)和汇凯金业(香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Brave New World项目。出发前,笔者指导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旨在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机会了解香港与内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差异。

二、郑大与港大对比调研情况概述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研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发展现状,为此我们特选取郑大和港大部分本科学生400名。其中郑州大学调查采取多段抽样法:第一阶段,先按文史、理工的学生比例选出不同学科性质的调查人数;第二阶段,在文史、理工内部按各个年级比例分配调查人数,最后年级内部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取250名学生构成调查样本;香港大学采用随机抽样法共抽取15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二)研究内容

1.调研郑大和港大学生实践模式的异同;两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理念差异;并对不同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差异分析;对比两校社会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融合性差异。

2.根据两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差异分析提出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三、两校在社会实践与创新发展平台的对比分析

(一)社会实践构建创新思维发展平台

郑大和港大在教学和实践平台搭建上有很大的不同:港大有51.9%的学生选择“多样的社团和宿舍文化”,而郑大学生选择“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占比例最大,为43.6%。在港大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港大的班级概念十分淡漠,“舍堂”成为了香港学生的第二教育课堂。

(二)两校均重视社会实践对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调查郑大和港大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所持的态度,掌握了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关注情况。两所高校都认同社会实践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通过比较得出,郑大和港大都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港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提供相关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郑大更提倡学生自主寻找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关政策和物质支持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实践利于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课堂上获得知识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等同于实际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和理论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港大授课以开放式研讨为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发挥个性优势和主观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调查中还发现,港大的课堂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体,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郑大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课堂形式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相对较少。

(四)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利于创新思维发展

从两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目的调研结果来看,分析郑大和港大学生选择次数最多的均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比例分别为27.1%和20.3%。说明大学生都十分注重通过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在调查中,郑大和港大分别有59.7%和48.1%的学生希望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说明处在不同社会背景和教学模式之下,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发展最有益。

(五)年级对学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影响较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综合调查了两所高校的不同年级学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感受。调研数据表明,两所高校大一的学生都普遍认为“时间自由分配,比较轻松”,在这一时期学生有较多的精力接收社会实践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在大学初期就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选择“有目标并为之奋斗,很充实”、“学习任务重,压力过大”的较多,这一时期的社会实践主要基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大四的学生更多选择“有目标并为之奋斗,很充实”。

四、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探索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培养方案

从调研中看到,港大以小组讨论,实际操作为主的授课方式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使实践可以渗透到日常的课堂中。探索式学习模式强调要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融入到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去。无疑,港大的授课方式更切合这种教育理念。随着内地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学校不仅要在课外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更要将实践渗透到课堂内部中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着重增添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丰富社会实践模式,完善学生引导机制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参观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实践会在在大学生的思维领域留下长久持续的思考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社会实践的总结层面,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效应,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

(三)开展全阶段实践活动,构建“创新走廊”培养模式

调查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他们更多地参加公益类、社会类的实践活动。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更希望参加与专业相关、利于就业的实践。因此内地高校需针对不同年级,全阶段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与职业素质。构建完整的“创新走廊”培养模式。

(四)聚焦学生不同性格,开创实践导师指导制度

内地高校可以在社会实践类型上予以更多的创新,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供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参考。可聘请专任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将社会实践项目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成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性格推荐实践岗位,并与学生进行有关实践经验的交流,最终形成一种交流经验的习惯。

(五)引聚社会力量汇集,创新拓展实践平台

内地高校应借鉴香港的社会与学校共同推动的模式,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通过社会筹措经费,通过社会提供项目和岗位,通过社会机构进行招募、管理、指导和评价,为社会实践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展注入新的力量。也可充分运用校友的力量,呼吁校友“回报母校,携手同行”,给予资金、技术、实践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借助校友的社会资源,帮助在校生更好的拓展实践平台。

(六)加强实践过程管理,注重创新成果推广

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选择创新活动的项目时,应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来实施,即理工科学生多选与人交流的活动,而人文社科的学生应多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总结成果,老师不要立刻给予否定其不当之处,应鼓励其进一步思考及完善,对优秀的作品给予积极指导。对于学生的实践成果,要有评价、有激励、有深化、有存档,优秀的作品通过参加比赛、报告交流、成果展出等方式进一步推广,注重加强实践过程管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美国]玛丽·艾丽斯·冈特著.教学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刘仁义.以生为本,用心育人[J].陇东学院学报,2008(07)

[4]朱昌平等.香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对比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6)

[5]曹文涛.高校社会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

[6]黄永斌.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03)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附 录:调查问卷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比较调研

尊敬的大学生朋友们:

您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不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其对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我们组织这次调查研究不记名,请如实回答,请勿担心它会给您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任何的麻烦。希望您能够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帮助完成这次调查。您所提供的相关资料我们将依法只用于科研用途。

郑州大学社会实践调研组

2012.8.10

一、基本资料

1、您所在学校:A香港大学 B郑州大学

2、您的性别为:A男 B女

3、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及以上

4、您所学的专业是:

A理工科 B文史哲经济 C艺术、外语、体育

二、学校情况

5、您所在的学校对学生实践活动持什么态度?

A重视并有实践平台 B提倡学生参加

C让学生自主寻找 D其它

6、您所在学校提供学生参加哪种实践活动机会?(至多选三项)

A教学实践课程 B短期实习 C社团活动

D假期社会实践 E公益活动 F科学创新竞赛

G勤工助学 H实践技能培训

7、您通常所接受的授课方式:

A传授书本知识 B开放式研讨新知识

C教师授课结合实际操作 D其它

三、学生个人情况

8、您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您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A是 B否 C不清楚

9、您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您的哪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A促进自学能力 B掌握研究方法 C了解学科前沿

D拓展知识面 E实践动手能力 F创新精神

G创新思维

10、 结合您的感受,您认为什么实践教学方式最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A重视理论教学及学生成绩 B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C多样的社团和宿舍文化 D注重实践,及早接触社会

E学术自由

11、您通常怎样安排您的空闲时间?

A巩固专业知识 B学习课外感兴趣的知识

C做志愿者(义工) D兼职 E娱乐

12、您参加过下列哪些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A专业实习 B公益活动 C勤工助学

D科技创新类 E没有参加过 F其它

13、促使您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B学校相关要求 C了解社会

D赚钱 E为就业做准备 F结交新的朋友

G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14、您认为什么样的实践方式最有益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A严格根据导师的安排进行学习

B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C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进行学习

D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E其它

15、您认为什么样的奖励可以激励您参与实践活动?

A自身能力的提高 B物质奖励 C奖学金评定

D各级评优加分 E各种深造机会的评定加分

四、访谈提纲

1、你认为参与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发展有联系吗?具体表现在哪里?

2、哪些因素会促使你参与社会实践?

3、你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有哪些?

4、你认为高校应当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哪些服务?

5、如何促进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高?

作者:聂娜

08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3:

优选教学方法,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各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因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實现教育目标。因此,若要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需优选教学方法,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

[2]李力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03)

[3]肖晓.创新心理教育模式 培养身心健康人才[J].中国人才.2011(14)

作者:马丽

上一篇: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