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本原则探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法的价值以及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法学界,有学者将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理念不加区分,或者觉得没有区分的必要,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理念和经济法的价值是不同质的两个概念。解读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明晰其中的内涵,有益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法基本原则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法基本原则探究论文 篇1:

经济法基本原则新探

摘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所特有的,也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探究的问题之一,它是经济法精神与价值的反映,是经济法的本质与宗旨的具体体现。它确立具有特定的逻辑前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为: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本位原则、协调机制的制衡原则、责权利统一的范式原则。

关键词: 经济法 基本原则 逻辑前提

在中职学校法律教学中,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教学探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法理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原则与规范、概念一起构成法的基本要素,原则是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它是经济法精神与价值的反映,是经济法的本质与宗旨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经济基本法,因此这里提出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只是法理学上的概括与探讨。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的逻辑前提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当前经济法学界“垦而未尽”之域,学界提出的基本原则多种多样,即使在权威性著作中,也很难寻到相似之处。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公私利益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2]有的学者认为是: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3]有的学者认为是:社会主义共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国家全面领导、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原则,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的原则;[4]有的学者认为是:国家经济利益优先保护的原则,国家的经济目的优先实现的原则,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责权利统一的“责”字当头的原则。[5]这一方面说明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为之而努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有的认识属于非本质的认识。有的学者甚至在非常系统的经济法教材中却没有经济法基本原则这一内容。[6]

笔者认为,要研究和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明确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的几个逻辑前提。

1.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法学范畴的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法律性,[7]所以不能把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经济学基本原则直接移植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是经济法所特有的,而不是法律所共有的。有的学者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列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是社会主义所有法都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不只是经济法遵循的,是共有的。

3.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般原则,而不是经济部门法的原则。从体系来讲,它应贯穿在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和各项经济法的法律制度之中,而不是一个部门法,更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所以不能把部门法原则当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精神、价值取向的反映,它贯穿于经济法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及经济法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起纲领性作用。

从逻辑上讲,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符合这几个前提。鉴于此,笔者认为学界有必要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整合、重构和创新。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本位原则。

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本位原则是指经济法调整国民经济运行必须把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作为其核心理念,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家职能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对经济关系调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市场经济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必然造成“市场失灵”,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垄断和社会化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往往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市场机制的缺陷日见显露,使得社会整体经济利益难以实现。而传统的民商法由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关注的只是个体经济利益,因而时代呼唤一种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为了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资本主义国家逐步采取了“国家干涉”、“宏观调控”等新的做法和理念,以“有形之手”直接、具体地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实现社会化条件下的正义和公平,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所以“经济法产生实质就是基于调整个体利益和社会整體利益之间的矛盾需求,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对个体利益加以合理限制”。[8]

2.协调机制的制衡原则。

协调机制的制衡原则,是指经济法在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引导,两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协调统一。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即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的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的最佳模式,市场把生产者和经营者置于自由竞争的境地,为人们施展经济才能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容纳了更多的生产力,使得资源能够从低效率利用向高效率利用流转,推动了经济大发展。但市场经济是非理性经济,由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它常常失去自律性,出现“市场失灵”,所以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需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是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点是利用国家权力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干预并非没有缺陷。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国家在干预经济活动中,常常会干预过度、滥用干预权,出现官僚主义、腐败和“政府失灵”。如何解决这两个“失灵”,就是协调机制制衡原则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

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都属于国民经济运行机制范畴,保障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经济法的内在要求,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对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必须保障两者的协调统一。这是因为:经济法的实现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要求经济法来规范。[9]也只有这两者相互制衡,才能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3.权、责、利统一的范式原则。

“范式”是科学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基本含义是:一方面,它代表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表示这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被作为模型或范例使用的具体的谜题解答,能够代替明显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其他谜题解答之基础。[10]权责利统一的范式原则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力、责任、利益统一于主体一身,是主体的法治信仰、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对经济活动的后果预测。这里的“权”是指经济法权利,即与自身义务相对应的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责”是指经济法责任,即违反经济法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利”是指经济法主体的经济利益。在这三者中,责任是前提,权利是基础,利益是动力。责权利的统一是经济法所特有的,是其内在的规定性。这一点与民法只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有根本的区别。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三大原则鲜明地表现了经济法所追寻的目标、价值。社会整体利益本位原则是我们在经济法理念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法实现实质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益的体现;协调机制的制衡原则是经济法的主导原则,是经济法的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宏观标准理念,是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责权利统一的范式原则是实现良好经济秩序的根本保障,它调动了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规范了主体的经济行为。总之,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本位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协调机制的制衡原则是经济法的躯体,权责利统一的范式原则是经济法的血液,它们相辅相成,协同一致,致力于实现经济法的自由、公平、正义、效率。总之,在中职法律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经济法教学重点之一,贯穿于经济法教学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文显著.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1.

[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73-74.

[3]刘瑞复.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1-117.

[4][5]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编.经济法理论学术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0-272.

[6]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8]陶广峰.经济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2-33,34.

[9]刘瑞复.经济法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3.

[10]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9.

作者:刘加亚

经济法基本原则探究论文 篇2:

论经济法的整体主义观及当代价值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法的价值以及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法学界,有学者将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理念不加区分,或者觉得没有区分的必要,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理念和经济法的价值是不同质的两个概念。解读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明晰其中的内涵,有益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整体主义观;当代价值

0引言

美国的法学家美庞德的一句真理:“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或近代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我国对法的价值理念的探讨相对滞后,近二十年才有了初步的研究。李昌麒教授曾说:“对经济法价值理念忽略的直接后果,会阻碍经济法学作为专门的法学学科所具备的法律实践活动的理论论证和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而且,对于经济法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在精神探究的缺失,也使得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自我品格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彰显。此外,经济法学界在国家干预的能力边界、干预方式以及干预度的把握和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基本原则以及责任等经济法的重要范畴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诸多分歧、模糊乃至混乱,与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和内在精神的理性认知不足不无关系。因此,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法价值理念求得的基础上。”没有统一、合理的理念价值体系,经济法注定是没有精神追求、注定是灵魂缺失的。价值理念关系到经济法学科建设的一个本源性问题。

1法的理念与法的价值的关系

法学界一个至今还存在分歧的问题就是法的理念和法的价值问题。

1.1法的价值理念同质说

在经济法学界的发展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把经济法和经济法的价值混为一谈。在将法的价值理念同质说的理论中,李长健教授认为: “任何一项现代制度的背后就要有相应的价值理念的支撑。”持有同李长健一样观点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认为法的理念和法的价值并没有实质区别,二者可以相互替换。

1.2法的价值理念不同说

江帆教授认为:尽管人们经常会在相同或相近的问题上采用法的理念、价值理念、价值,价值与理念的涵义确实相近,但仍然需要将它们分别而论,其认为法律的理念应该是高于价值的一个上位概念,可以界定为“某类价值的终极指向”。李昌麒教授对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理念应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范畴,它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层面上的含义。而经济法价值则仅仅属于价值论中的基本概念。

在不同质说中,又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客观说。但是,价值也并非是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对价值的判断本身也含有主观认识在理念,因此,价值更应该是主客观的统一。另外一种是不同层次关联说,价值虽然具有客观属性,但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程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和认识,而理念本身的一种主观的观念,它是对事物应然状态与理想境界的一种信仰和追求。二者都存在主观属性。但价值还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它并非单纯的主观存在。法的理念应该高于法的价值,法的价值在正确的法的理念指导下实现。

2经济法理念及其体系构成

人们所说的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理想的、精神性的追求。它是从纯文化、纯精神的角度对事物本质所做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的认知或观念。

2.1经济法理念界定的不同观点

现在学者对经济法理念界定也没有一个准确说法。关于经济法理念的界定,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史际春、李青山认为:“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是经济法的最高原理。”李昌麒认为:经济法理念是国家在依法干预经济中,通过理性认知能力所把握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经济法的内在精神和普遍范型。

2.2经济法理念体系构成不同观点

现阶段学者研究经济法都会研究经济法的“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一元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史际春教授,他认为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在实质公平正義下,经济自由、经济效益和经济秩序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二元论主要代表是朱大旗教授。朱大旗认为,经济法理念所融合于其中的因素是经济法理论中最深层次的固有本质,如果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加以考察,就应该将经济法理念定位于平衡协调与社会本位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是贯穿于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灵魂所在。持有多元论观点的学者较多,其中单飞跃教授指出并分析了经济法的自由理念、发展理念和安全理念,认为经济法的公平理念包括规则公平、信息公平和分配公平,发展理念包括持续发展、公平发展。

关于经济法理念的定义及体系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在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诸多学说的基础上,我倾向于认为,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追求,是经济法精神最为集中的体现,是经济法活动的最高原则,对经济法的原则、价值以及指导思想等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经济法的灵魂。经济法理念具有宏观性、内在的稳定性和普遍存在性。

首先,经济法的基本理念是实质正义。它是经济法的最终价值指向,也是经济法实践活动的最高标准。主张形式正义的立法原则,忽略了主体人格现实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法律的滞后性,在维护形式正义的同时导致了实质上的非正义。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经济法才得以产生。经济法强调对消费者、劳动者、弱势经营者等弱势群体的具体人格保护,并通过实质公平、自由平等和理性秩序等价值的实现承担起了社会共同发展的重任,实现社会公正也成为经济法的最高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可见,实质正义具有经济法理念的基本特质,它既是一种经济法内在精神的反映,也是一种对经济法理论和法治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准则,是经济法最高理念。其次,经济法理念的核心是社会本位。社会本位是相对于个人本位和国家本位的一种法律本位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逐步分化,社会的整体功能日益增强,社会利益的诉求及社会本位观念的形成是经济法兴起的社会根源,经济法是适应法律的社会化诉求而产生的,承担着实现社会本位的法律功能和作用。因此,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社会本位,社会本位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经济法价值之前,应首先讨论法的价值,即公平、秩序、自由、效率等。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法律中的一个部门,同其它法律一样,具有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只不过更多注入了社会性和经济性考量的因素”,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而使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的价值链条中社会总体经济效率和社会总体经济公平这两个价值的中心价值地位得以凸显。我认为经济法本身的价值是实质正义以及社会本位指导下的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四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关于经济法的价值和经济法的理念是主观性很强的概念,由于学者思考的问题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价值理念的研究仍是未完成工作,仍然需不断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李长健.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理念的平衡协调——以利益为分析起点.经济法学家.2006.

[4]江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现代法学.2005(5).

作者:杨文宝

经济法基本原则探究论文 篇3:

经济法定义的探究

摘 要: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经济法最基本的定义仍然没有得到统一,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论述最终认为“需要国家干预说”具有优势地位,并对此学说中经济法的定义进行解释,希望通过此对经济法定义有所探究。

关键词:经济法定义;经济法调整对象;国家干预

作者简介:王柳(1995-),女,蒙古族,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也从末位席登上重要的法律的舞台,在当今的法律實践和理论中被广泛使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法发展历史存在着时间短,尚未对经济法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因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以现有的法律为观察对象,在已有法理的前提上对经济法的内涵进行抽象定义

一、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一词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学界许多争论。经济法学者对它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最早提出经济法概念是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经济法的最早提出者应该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蒲鲁东。不过,应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尼古拉.博多在其1771年出版的《经济哲学初步入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经济法规这一概念。博多认为,经济法规,属于自然法,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

二、我国对于“经济法”的不同解读

我国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对经济法定义的争论愈加激烈,占主导地位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国家协调论。①杨紫烜教授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理论下,经济法调整对象为特定的经济关系,而这种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在此种观点中,用“协调”两个字来说明国家对于经济关系的调整,过于放轻了国家的作用,并不能够体现出国家的重要作用。国家在这种说法中仅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二)国家干预论。②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所调整的此种特定的经济关系是指经济法应当保护、禁止和鼓励发展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讲包括,市场主体调控、市场秩序调控、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分配调控。通说同意“需要国家干预论”将在下面做详细论述。

(三)国家调节论。③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关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保障国家调整经济,从而促使经济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但是这种论说将经济法过于狭隘化,经济法调整的不仅是国家在调节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也调整国家作为主体的经济关系。此种定义不够完善。

对比以上几种对经济法定义的理论学说,我们比较赞成李昌麒教授的“国家干预说”,即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关系图如下:市场失灵——需要外力的干预——其他外力手段不能有效解决而法律手段具有优势——需要引入法律手段——干预理论,二元化法律体系等的瓦解——经济法应运而生。

三、对经济法定义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需要”

经济法定义中的“需要”具有双向性,这里的“需要”既指在市场的利益交互过程中的需要,又包括国家为调控经济,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需要。这里的“需要”并不是人们自我主观上的一种为所欲我的“需要”,也不是国家认为的“需要,国家的干预只是适应市场的一种客观的需求而已。“需要”是一个度,④即使一种限制也是一种程度,是国家在干预经济之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国家干预说”之中“需要”是对干预程度的一种设定,譬如每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制定都是以前一年经济的各项指标以及缺损而制定,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口号,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需要”也是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限制,为它创设了一个尺度防止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使市场丧失活力。这种“需要”的程度大多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克服市场失灵与公共失灵,二是针对整个社会的需求。简单来讲就是针对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一般发生在市场出现混乱而失灵的情况下,国家多是在在失灵处进行干预,通过国家干预从而修复市场竞争秩序,弥合市场利益裂痕;国家对政府的干预发生在失灵的公共部分,在失灵处干预。

(二)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是需要多个法律部门予以调节。经济法调整的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包括市场主体调控经济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⑤

市场主体调控经济关系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干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就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国家作为一种局外的层面,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进行的调控和管理过程中二发生的经济关系。第二层是以国家为主体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市场秩序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建立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均衡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而对于介入市场各个主体的市场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调控的社会关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为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在法律规范之中主要体现在财税法,金融法,环境法,资源法以及土地管理法之中,它主要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的利益以及国计民生的维稳而对市场实行的宏观上的全局性调控,简称宏观调控关系。经济的调节主要包括几个层次,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一种自发的调节,是最基础的低层次的调节,但是有些事情是市场调节解决不了的或解决不好的,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国家宏观调控。

四、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以及其独特性

为了能够更加了解经济法的定义,可以从它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之中得到更好的诠释,而通过其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也更能够使经济法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比较: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管理本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层次的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双方是不平等的。行政法的调整的是行政主体以及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会私人与国家公权力的抗衡,比不单指在经济层面。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公权力机关和相对对象;行政法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其他行政法主体。两者的法律关系主体并不一样。

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1、具体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当事人双方地位兵不平等,国家作为公权力机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民法则调整作为平等主体财產关系和人身关系。2、法律属性不同。经济法强调社会本位,以整体的利益为基本原则,经济法所着眼的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偏向于社会法的内容;而民法则主要在强私人财产的不可侵犯,偏重于自然法学派,突出个体权利的本位性,并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市场的活力。

从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所具有的独特性:⑥

1.从经济法的客体来说。经济法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在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同时包含着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

2.从构成经济法各种关系的主体来说。经济法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体现国家权力的是经济单位。

3.从制裁的性质来看。经济制裁有其特殊性,是经济法不同于其它法律部门的一条相对标准,它是根据这样的原则构成的:未履行或没有相应地履行义务的经济后果,由造成后果的一方承担。

综合经济法的渊源,定义的分析以及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希望能够使经济法的定义更加清晰,是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经济法,从而使其在实践之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 注释 ]

①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32.

②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将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③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④范水兰.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之法[J].国际商报,2010(14).

⑤张夏.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法制与社会,2013(01).

⑥V·斯托内斯库和M·康斯坦丁内斯库.经济法.第一部分第八章.

作者:王柳

上一篇:ERP教学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