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在下滑20年之后终于开始刹车。但是,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农村学生超重比率首次超过城市学生;学生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并表现出低龄化趋势,小学近视率达40.89%,初中达67.33%。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研究

摘 要 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形势,逐渐实现协同发展。就现状分析,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差异性明显,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推进其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中学;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也取得一些进步和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水平不均衡状态也得到有效改善,但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这其中当属城乡教育问题更为凸显,尤其是中学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都直接导致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性,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无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才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集中在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就算有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很难细化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性上。

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存在差异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以推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1 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将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城乡领域协同发展上来,但由于历史、资源、人口等的影响,致使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并且日益加大。在此形势下,如若继续放任其不管,势必要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在多领域得以推广,而作为国家社会文化层面的教育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引领者,由此衍生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是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资源过剩,而农村资源匮乏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并予以改善,因为城乡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更加凸显。这些必然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由此也引发社会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深思,并深刻认识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要选择。

2 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研究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仅是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必要准备。由此,中学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而中学体育资源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支撑,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耐性和毅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学体育教育是推进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学体育资源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教育资源是开展体育教育、拓展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这一点在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予以充分体现,并明确规定了“认真落实加强各项体育设施”以及“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体育资源发展目标。之后随着社会对中学体育资源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也被广泛关注,整合、优化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体育优质资源流向农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加强体育设施、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已然成为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可知,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的有效解决,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分析

体育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也是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长期的不均衡性,致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乡村中学体育设施不健全、落后现象严重,虽然国家也在2005年和2008年相继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并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标准、数量,但是就目前的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设施配备情况来看,乡村还远远没有达到此标准。从相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城市中学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充足,设备先进程度较高;而相比之下,乡镇中学则远远落后,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充足率尚不足整体的15.9%,而且即使配備充足,也存在严重的设备陈旧问题,更新度不高,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城乡中学体育课及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的差异性 体育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其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面的差异也充分反映出城乡体育资源的差异状况。中学体育教学基础在于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篮球、乒乓球等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资源的配比情况。而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向外延伸,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资源才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由此也凸显了城乡的差异性。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来看,由于城市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其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相对较丰富,而乡镇则比较欠缺,甚至有的尚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课教学需求。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资源的差异性 体育教师是开展城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育意志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由此,城乡体育教师资源的规模大小、专业技能高低成为评价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根据具体分析,其具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结构的差异性。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执行者,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学习效果。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但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配比是1:520,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与国家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对于体育教育的严重忽视,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体育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其次,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欠缺。由于现代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调节、更新、深化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以不断进步的自身来适应新的教学,力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因为领导重视的不足,农村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兴趣和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科研和专业技能严重落后。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城市与农村作为整体,整体规划、建设和发展,以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均衡、平等发展。而在此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也必然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将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但这首先要解决其关键影响因素——体育资源的差异性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雁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2]邢晓博.湖北省蕲春县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3]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0.

作者:翟晓英

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篇2:

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在下滑20年之后终于开始刹车。但是,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农村学生超重比率首次超过城市学生;学生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并表现出低龄化趋势,小学近视率达40.89%,初中达67.33%。[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区域内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笔者试图从城乡一体化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的视角,提出保障学生获得均等的体育锻炼的权利与机会,进一步改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资源是指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学校体育无形资源等四类。

1.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配置不均衡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体育实验员、体质健康测试人员、场地器材维护保管人员和其他体育教辅人员,其中,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资源。依据200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指出,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人,按照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全国还需要体育教师超过30万人。[3]

受“重文轻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处于“豆芽课”的地位,学校往往是先配齐甚至超配语数外教师,再配置音体美教师,体育教师工作超负荷,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周课时量达18节以上,小学达20节以上,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属超高工作量,但是体育教师的待遇却没能体现其工作量,甚至比其他学科更低。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突出。

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发展战略,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师资在数量、学历、年龄结构、职称、收入、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依据2009年周丽萍、田雨普等的调查,农村完全中学缺编体育教师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近三年体育教师流失比重约为11.15%,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4]好的体育教师向城市集中的倾向突出,同一区县内又存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体育师资的不均衡配置问题。

2.学校体育物力资源短缺,未能达到《基本标准》

学校体育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图书等。依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 我国已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共85万多个,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中小学有500370个,[5]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场地面积约为7.8亿平方米。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通过计算,我国中小学人均场地面积约为3.75平方米。根据2008年、2010年国家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对河北、海南两省4个地区抽查显示: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能够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有关规定的不足50%。[6]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存在总体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体育器材、体育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图书等资源在农村地区更为缺乏。在城市学校,由于城市化进程与优质教育的吸纳作用,使得城市学校本身生均体育物力资源短缺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往往越是好学校、越是重点学校,班额越大,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越小。

3.学校体育财力资源配置参差不齐,生均体育经费标准不明确

学校体育财力资源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主要应包括事业拨款、学校筹款、社会集资和自行创收等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经费有定性的规定,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7]但是,缺乏对体育经费所占教育经费比例、生均体育经费的定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经费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学校体育经费比较充足,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名牌中小学;有的基本能够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如城市中的学校;有些学校属于不足或严重不足,如乡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在各种保障学校体育开展的法规与政策中均未明确规定生均体育经费的多少,亟需国家在将要修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生均体育经费标准。

4.学校对体育无形资源重视不足,未能放到应有高度

学校体育无形资源是指除学校体育的人、财、物资源以外的非物质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校体育活动起重要长期作用的资源,包括学校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品牌、体育荣誉等等。

体育未能放在德、智、体三育并重的位置,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体育课程被随意挤占,学校体育活动缺乏生机活力。受我国长期“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加上应试教育指挥棒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见“升学率”,不见“近视眼”。

二、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纲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是决定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均衡发展内在的要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均衡、优质的体育资源,促进体育公平、教育公平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笔者针对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均衡配置学校体育资源,做到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

建议新修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应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城乡一体化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源中的责任,把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统一纳入政府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进行管理,对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标准、数量、运行和监管制定明确的条文予以保障,建立学校体育财力资源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多元化途径筹措的方式予以保障。对于民办学校政府同样有一定的体育准入标准,同时政府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学校体育领域,对此提供一些优惠和免税的政策。

2.完善学校体育最低准入标准,保障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基本标准》只有对教师与班的个数比,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7]未能考虑班额,建议依据“中央七号文件”,重新规定体育师生比标准。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初中班额为50人,小学为45人,加上1-2年级每周4课时,3-9年级每周3课时的规定,小学每160人配置一名体育教师,周课时初中以不超过14课时,小学以不超过16课时为宜。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五章对体育教师素质、编制、待遇、性别比有定性的规定,还需要明确体育师资性别比标准,如规定:男女体育教师性别比为3:1,或者每480名女学生需配一名女体育教师;体育教辅人员配备比标准可参照《基本标准》对卫生(保健)室人员配备要求,规定每6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辅人员负责管理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实验室、体质健康测验室等工作,并规定其任职资格。[8]

《基本标准》中只规定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与班数的比,未能考虑班额,建议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等对《基本标准》的研究,明确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得少于学校总面积的40%;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应在7平方米以上。[9]

体育图书配备标准可按照学生人数人均配一册体育图书,学校为每个班订一份体育刊物。

体育生均经费标准,可以从生均教育经费中出,如借鉴内蒙古的规定,每学年每生体育卫生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教育经费的10%,用于学校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开支,统一由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管理。

3.重视学校体育无形资源开发与建设,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的教育思想、体育的人文思想、先进体育教育理念、体育管理经验的教育与引导,要以学校体育活动为载体逐步培育和形成学校自己的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氛围,赢得良好的体育口碑、体育荣誉,树立自己的体育品牌,在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逐步改变传统的重文轻体的观念,强化学生自主的锻炼意识,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4.建立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保障学校体育质量城乡一体化

按照教育经费到2012年应占GDP的4%的要求,建立省级统筹、县(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学校体育资源的财政保障体系,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积极探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机制;统筹县(区)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与配置机制;建立以远程教育平台为重要抓手,整合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网络资源的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县(区)内以工资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如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建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是否达标的监管与问责机制;建立城乡和校际之间对口支援与县域内扶贫济弱机制,从而保障学校体育质量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_2.html,2011-9-2.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7-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

[4]周丽萍,田雨普.城乡体育统筹视域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关于农村学校体育异化、面临的挑战及在城乡体育统筹视域中应然抉择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

[5]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EB/OL],2005-2,18.http://www.sport.gov.cn/n16/n1167/n2768/n32454/134749.html

[6]李小伟.聚焦“每天锻炼一小时”系列报道之三,农村校缺器材怎么锻炼[N],中国教育报,2011-4-15.

[7]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G],体育文件汇编,1990.

[8]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G],体育文件汇编,2008,6.

[9]吴键,向静文.破解城市学校运动场地不足难题的策略[J],体育教学,201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培养体育习惯推进农村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10SA137)。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视野下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与农村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互动研究(JGXM1016)。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637009)

作者:彭英 唐刚

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篇3:

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马太效应”对策分析

摘 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农村教育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马太效应”的困境也亟需突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意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当前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农村体育教师发展出现“马太效应”的原因,提出有效突破障碍的路径。旨在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师 马太效应 专业发展 精准扶贫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德育、智育、劳育的功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我们要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教育,而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农村体育教师。

1 “马太效应”下农村体育教师的现状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2]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 一个方面 :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3]农村体育教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仍存在“马太效应”,这也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1 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动性

农村体育教师最大的问题是流动性太大,而且有很明显的“趋城热”。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农村体育教师渴望到城市去,本无可厚非,人性使然。然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的体育教师,如果教师都往城市挤,将加剧农村教育的落后,城市教育资源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城市的体育教师越多越多,以至于形成人才拥堵,而农村地区的优秀体育教师本就缺乏,反而会越来越少,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导致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下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1.2 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

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堪忧。在“马太效应”下,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职业培训和对外交流,那么这些教师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迅速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而因此将获得更多的进修和培训。农村体育教师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所在学校多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农村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要远远低于城市体育教师,因为学校的不不重视,地域经济发展的局限以及农村体育教师政策上的空白,导致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缓慢,晋升难,这将导致农村体育教师更难获得高级别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你那一提高。最终城市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光明,优势资源向城市聚拢,而农村体育教师亟需提升职业技能,却难以分配到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导致城市和农村体育教师发展断层,形成不良循环,严重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地区整体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1.3 农村体育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不断的学习,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这是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过程。农村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首先自我效能的形成,在于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农村体育教师在自身的学历、学校的重视度、薪资待遇、职称评审和社会认同方面都不及城市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对自我的职业认同,只是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城市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清晰,和整个地区体育教育氛围浓厚,体育教学情绪高涨,在政策和学校制度的支持下,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的效能感较高,而自我效能感高又会促使城市体育教师满腔热血的投身体育教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农村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多方面原因偏低,导致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欠缺,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升,最终将直接影响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马太效应”的成因

2.1 政策因素是首要影响

农村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均不及城市,而农村体育教师在学历、进修、培训、科研方面均与城市体育老师有很大差距,但是在职称评审和职称晋级方面,与城市体育教师同等条件,这些职称评审条件对农村体育教师来说太难,导致农村体育教师晋升难,成为农村体育教师最大的痛处。晋升几率小,职业发展前途暗淡,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没有未来,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留住农村体育教师。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受到了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政策支持,这是农村目前最缺乏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需要来自顶层的教育政策量体裁衣,认真调研,切实解决农村体育教师面临的难题。

2.2 经济因素降低农村体育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在教育上的投入自然要落后于城市地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首先考虑的是与升学息息相关的科目,最后才是体育,所以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活动难以开展,教师的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难以保障,导致农村体育教师自我认同度低,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相比在获得这个岗位前投入的成本,村教师必定会形成强烈的心里落差,挫伤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于是随波逐流,决意进城。[4]農村体育教师“趋城热”关键在于农村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农村体育教师待遇有待提升,虽然近几年国家逐渐重视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有所提升,但是与城市相比各项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农村体育教师因收入低,无心教学,过早产生职业倦怠。另外一方面,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工作环境差,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为了自己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家人期两地分居,上下班交通不便,舒适度远不及城市。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为经济因素被严重挫伤,导致他们不愿意扎根农村,想方设法往城市学校挤。

2.3 社会文化因素降低农村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在市场商业经济的今天,经济收入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评价指标。农村体育教师相对于城市体育教师收入低,各项福利和保障较城市有差距,使得社会普遍认为农村体育教师地位低,在城市体育教师面前低人一等,农村体育教师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面,导致农村体育教会没有职业荣誉感,甚至觉得作为农村体育教师有失颜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认知导致农村体育教师无心扎根农村。社会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偏见在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城市和农村体育教师在社会认同度上的差异,使得农村体育教师心理落差巨大,对自己所处的农村产生不满和埋怨心理。未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拼尽全力向城市学校靠拢,结果导致城市体育教师资源过剩,而农村体育教师始终匮乏,农村的体育教育水平难以提升。

3 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马太效应”困境突破

3.1 城乡联动促进城市和农村体育教师合理流动

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城市带农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城乡联动,互动式发展,在竞争中协同发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教育中,体育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其中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动性太大是关键。在农村体育教师流动性方面的城乡联动,可以在政策层面规定城市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应该有农村支教、服务农村学校经历,将城市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入农村,同时针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帮扶,带动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而农村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要有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国家教师培训计划”或教研该活动,定期到城市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城乡联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城市体育老师而言,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群体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专业科研大有裨益。

3.2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领导是平等的交流、打破行政领导的科层 制 领导模式,促进 教师与行政层的交流和通,互相学习、互相指引,互为专家。[5]农村体育教师、城市体育教师、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城市和农村学生代表可以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建立交流群、博客和交流会的形式,旨在解决体育教与学中真实存在问题,农村和城市取长补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除了可以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城市和农村体育老师的团结协作,大家聚在一起,为提升地区体育教育水平而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对农村体育教师来说,可以经常与城市体育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缩小城乡体育教学差距。

3.3 构建农村体育教师全新的职业观

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农村教育扶贫开展的如火如荼,初见成效,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教育发展首当其冲,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必将会有质的飞跃。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下,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将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农村体育教师应该建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扎实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将逐步提升,各项福利保障将持续跟进,职业发展问题也将得到妥善解决,社会地位将得到提升。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当今国家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农村体育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刷下,保持本心,不忘初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能够为国家的扶贫事业做出贡献,是一种光荣,作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职业认同感应较高。

4 结语

首先,农村体育教师在流动性、职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效能感方面存在“马太效应”,农村体育教师呈现“趋城热”,争先恐后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体育教师密集,教师资源难以充分利用,而农村体育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此情此景下,农村体育老师还是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多的越来越多,农村体育教师少的越来越少。农村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欠缺规划和政策支持,导致职业发展滞后,农村体育教师核心竞争力弱,受到的关注更少。城市体育教师有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自身能力提升较快,得到更多的继续教育资源,越来越优秀,而农村越来越落后。在教师效能感方面,城市体育老师效能感高,更愿意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使效能感越来越高。而农村体育教师效能感偏低,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低,会导致效能感越来越差。

其次,农村体育教师“马太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政策、经济和社會文化三个方面。在政策上,农村缺乏量体裁衣的顶层农村体育教师政策,对农村体育老师在职称评评审、职业发展继续教育方面关怀不够,使得农村体育教师“低人一等”,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无光。核心竞争力随着入职年限越长而越弱。在经济方面,农村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城市体育教师相差较大,农村体育教师工作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工作舒适度差,挫伤教学积极性。在社会文化方面,农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社会的认同感不及城市体育教师,相比之下农村体育教师心理落差大,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较低,难以扎根农村。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DTR2020-21.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理论一般课题.项目编号:SLB201912。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1http://politics.1people.1com.1cn/1n1/2016/0103/c1001-28006150.1html.12016-01-03.

[2] 董杨.由国内人口迁移马太效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J].中国市场2011.(14):160—161.

[3] 张世威,张伟.创建博客群学习共同体统筹城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J].四川体育科学2011.(1):146—149.

[4] 刘松林.体育教师城乡联动的教研形式及其有效组织探究[J].教师2018.(11):111—112.

[5] 黄汉池,陈金婵.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35—137.

[6] 唐敏,冯潇.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如何跳出马太效应怪圈[J].教育管理2019.(4):1137—138.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江油市 621709)

作者:杨风 南天涯

上一篇: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小学科学之生物科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