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基于一种广阔的视角,从改变思维局限的两个方面——对会计岗位的误解和会计毕业生就业的多个选择——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的优势所在,让会计类毕业生清楚自己需要在学校里获取的各种知识,以及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可以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职业为之努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证券投资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1:

改革会计教学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等原因,造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直面危机,改革教学与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打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学、实习实践各环节重新找到平衡点,是会计教育的出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安排教学、实习实践做到各有侧重,实践环节是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关键点,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就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人才。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决定学校培养人才质量高低。会计专业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学科,会计教学改革首要目的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要。如何更好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何规划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高度统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教育现状

会计学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重点专业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在全国两千三百多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院校中,超过六成的高校设有会计专业,近五年来每年都有50万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问题。调查表明,会计专业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再加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理论知识过剩、实际动手能力差,对专业缺乏规划等因素,就业难度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重数量轻质量。扩招是这几年高等教育的时髦名词,随着高等教育平民化思想的确立,高校入口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给一些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培养埋下隐患。就会计专业而言一些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和招生过程中盲目性非常强,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综合类学校,虽然专业设置的条件不成熟,还是上马会计专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教学环节漏洞时有出现。师资、实践环节跟不上,学生质量、综合素质很难保障。

2.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环节。会计理论教学在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不管是在师资上还是教材上和世界接轨比较成功。教师可以和名校交流、教材可以用名校教材,总之理论高精尖。再看看实践课安排,只有很少的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报表等。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绝大部分时间,有的课程持续一学期或更多,而实践教学一般安排二三周就不错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的应用技能得不到保障。

3.课程设置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目前一些学校会计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有的课程设置超前,有的课程设置滞后。一些学校按照培养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设置课程;有的学校按照培养国际会计师设置课程,这与国情难适应。证券投资、企业清算、破产重组课程设置有难、偏之嫌。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有两种一是就业,二是读研究生,两种选择对专业素质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考研侧重综合理论水平,就业突出综合工作能力。发展方向不同,对专业就有选择。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计上没有满足学生最基本个性化需要,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很小。

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满足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教学活动。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毕业生的供需矛盾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会计教学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培养目标的需要。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现状不容乐观,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与管理、与技术、与计算机等相结合),对于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来讲,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会计学科的毕业生应该是不愁找到“饭碗”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很可能突破340万人。而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读会计专业的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从供给角度来看,会计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大量扩招好像是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需方。需方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关注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发挥,比如能否很快进入角色、胜任会计岗位(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坚守岗位、维护单位利益(降低企事业的人才流失成本)等专业素质;是否具备诚实稳重的品质,能否具备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2.供方。在现有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审视和重视需方的要求。(1)教育培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2)有些学校建设和发展机制的定位不太明确,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学校内部管理尚属“粗放型”;(3)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和综合能力,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不够、广度不足,(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等等。

3.本科生培养目标亟待明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个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及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经过一两年的实践检验即能够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目标提出三原则:一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二是所学知识运用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中国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后续学习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经过几年磨炼即能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适应经济环境做到与时俱进,瞄准市场,适时调整会计学教学计划。现阶段应该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缩小必修课学分比例,适应学生职业个性需求。围绕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使学生能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例如,考研的可多选择一些专业理论性学科和外语,准备就业的可多选择一些培养工作能力的实践性学科,使专业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优化实践环节强调动手能力。实践可以夯实理论教学成果,理论教学是为了实际应用,实践是学校“产品”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环节,重视实践环节使教学工作得到价值最大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各行各业,不管是认识实习还是顶岗实习都会让学生有非常大的收获,这也给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实习中检验学生的素质比起双方到人才招聘会上谈能力要强很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为了使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证券公司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调查和实习,并与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间的差异。在条件允许时,为学生创造机会直接参与财务分析的实践工作,让学生获得财务分析实践的切身感受。本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束期末,安排校内财务分析模拟实验。同时,将财务分析列入学生的毕业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和企业分析人员面对面交流,亲自动手进行分析,从而使财务分析真正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还有请进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必要请方方面面的会计人员走进课堂。例如,请注册会计师讲他们的工作、请生产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讲他们的工作,请流通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讲他们的工作等等,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使学生们增加对他们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建设。过去大多数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向学校报告去向就可以,这种粗放型实习方式效果差。学生放出去了,具体实习什么、实习的效果如何学校都是不可控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按照有偿互惠的原则,有选择与一些代表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通过支付费用或者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方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是高校办学最终目的。改变目前的两缺现象即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岗位迫在眉睫。明确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会计专业教育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滕绍娟.办好会计专业提高就业率[J].商业经济,2004,(2).

[2]崔国萍,李西文.从会计本科教育的层面论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7,(5).

作者:司洪彬

会计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2:

高职高专教育下的会计专业就业选择

摘要:本文基于一种广阔的视角,从改变思维局限的两个方面——对会计岗位的误解和会计毕业生就业的多个选择——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的优势所在,让会计类毕业生清楚自己需要在学校里获取的各种知识,以及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可以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职业为之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会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和高专院校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两者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生源以农村户口的学生较多,由于农村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事实,所以高中毕业生能考上专科可以说已经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还有很多更为优秀的学生考上本科,甚至是211学校,这在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高职高专类的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也因资金不足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生来到学校以后就有失望的心态,认为现在的学校不能和他们在电视及其他媒体上宣传的校园生活进行比较,产生了逆反心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经过高中3年填鸭式的教育的压迫,初到大学学习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也容易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再结合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很多学生就产生了学了无用,不如不学的想法。

中国的大专教育一直夹在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大专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本科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比不上职业教育学生。为了解决存在的这种窘境,现在的大专院校慢慢在往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希望他们培养出来的大专毕业生能具备本科学生没有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具备职业教育学生没用的理论知识水平。现以我所工作的高职类学校的财会类专业为例,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应该转变的思想方向以及可以选择的就业路线。

财会类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都属于我国大学学科设置里面的老牌专业,可以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财会类的相关或者相似的专业。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少不了会计和出纳这个岗位,所以该类专业的毕业需求量肯定不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管理类的岗位更能发挥她的重要性,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一个企业所需要的80%的信息都是来源于会计,那么企业所有者或者决策者能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就能在经济活动中占到先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说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的簿记指的就是会计。第二,会计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俗话说学好会计也算会了一门手艺。按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来看,有一门手艺傍身至少吃喝不愁了。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从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来看,会计都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

但是结合上面讲的专科毕业生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和不学习产生的不自信心态,让大部分学会计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并且在学校是缺乏社会锻炼,对会计的理解也仅限于毕业后只能做会计这一件事。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专业,必定不能好好面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需要修正对会计岗位的理解

会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的数量较少,我院会计类专业每班50人左右,男生基本都不超过10人/班。女生多的班级,班级氛围较容易形成小团体,尤其以宿舍为一个圈子进行活动。很多学生在宿舍里能言善语,甚至能歌善舞,但是一到班级这个大的集体氛围里就默默寡言了,不愿意也不敢在班级里发言。他们结合原来对会计人员的理解,认为会计就是简单的做账和算账,不用过多与人沟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前面说过了,会计提供企业80%的有用信息,而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只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的,肯定要涉及到对外对内各个部门。作为会计人员必须搞清楚业务人员提供的票据代表的意义,同时要能给上级或者信息需求者解释说明财务资料和财务报告中设计到的内容。如果你不能锻炼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那么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毕业生需要知道的会计能够涉及到的各个行业。

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其实有很多,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大家也最为熟悉的就是会计岗和出纳岗。刚毕业的学生从事这两个工作岗位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岗位需要的证书一般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和毕业证,由于出纳岗位的特殊性,可能还需要有本地户口。那毕业的学生从事会计岗位一般都进行的是票据报销审核类的工作,较为简单;从事出纳岗的一般是现金的收发,银行业务的处理。第二,毕业生可以选择银行类的工作。银行业务的处理,简单来说和公司业务处理是相反的,比如公司去银行存钱,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资产,但是对银行来说就是一笔负债。如果对银行业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上学期间辅修一到两门金融类的课程,同时建议考取“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第三,毕业生可以选择审计相关的工作。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审计也是和财务相关的内容,那么只要把会计学好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看出问题。那么想从事审计相关的工作,可以在校期间学习审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可以考取审计职称(类似于会计职称考试)。第四,以上三点详细解释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多样性,还可以选择的还要统计相关的工作,税务相关的工作,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等等。

现在就业的竞争压力确实很大,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所有的学生都要清楚认真的面对这个难题。但是,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不管继续哪个道路,要清楚的是,提高自己的各种素养是必不能少的功课。进入社会后的各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时期的多阅读多学习来进行铺垫然后解决。大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模式,专业知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到,但是思维模式就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所以,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在就业问题上引刃而解。(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贾铮

会计证券投资毕业论文 篇3:

“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教学创新研究

摘 要:《证券投资实务》是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这一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019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改革,本文针对这一背景,着力探索传统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1+X;五年高职;证券投资;教学创新

一、绪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高度发展的证券市场又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地向快向好发展。五年制高职学校作为职业技能人才的输送基地,为金融行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财经类职业技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教育部启动了“1+X”证书的改革,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对传统《证券投资实务》教学进行大胆创新。将“1+X”证书制度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制度,就意味着教育标准是学校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也必将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中的“1”指的是学历证书,它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指的是指若干代表某种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它体现的是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以往不论是中職还是高职的学生只要取得一个学历证书就可以顺利毕业。但是这并不能直观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也难以和普通教育加以区分。为了规避职业教育普教化、单一技能化的现象,真正实现育训结合,“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当今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能够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而针对《证券投资实务》这门课程,我们也应该引入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取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五年制《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证券投资实务》是各大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集实践与应用于一体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在“1+X”证书改革的背景下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材难以满足取证改革的要求

五年制《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性的证券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证券投资技能,熟悉证券投资的业务流程,储备分析金融证券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证券投资分析、投资运作等工作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证券、证券投资的概念,各种投资工具的介绍,宏观分析、微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以及证券投资的策略与技巧等内容。然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往往只是片面地罗列这些知识,这显然难以应对“1+X”证书改革的需要。大量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令学生在学习时倍感乏味,而且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及时加入最新的证券投资案例,学生无法体会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自然也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的五年制《证券投资实务》的课程标准一般将一半以上的课时安排给理论教学。证券投资、证券市场、金融产品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大量的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运行规律、交易规则以及分析方法。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1+X”证书改革则是要求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并以此解决证券投资的实际问题。忽略实践探索的做法现在不适应当下的改革,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五年制《证券投资实务》教学仍然沿用“一根粉笔+黑板”,或者是单一播放包含教学内容的PPT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证券投资技术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含有大量市场信息以及各种图表,以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比如介绍股票知识时,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体会股市的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四)课程考核体系不全面

《证券投资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1+X”证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力图实现学生全面了解证券投资及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平时分加一张试卷的传统考评方法显然难以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状况。轻过程重结果的考核理念已不适应当下的改革形势,如何全面进行课程考核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四、“1+X”背景下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前文对新背景下传统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分析,结合“1+X”的特点,笔者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工作。

(一)完善传统教材知识体系

在选用教材时应紧扣教学目标,以增加学生证券投资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证券投资基本原理,熟悉证券教育规则和投资分析的方法为宗旨。使用的教材不仅要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涵盖素质目标。教学者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所用的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完善,首先要保证教材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每个项目都要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详细地过程考核以及课后训练。其次要优化教材的知识体系,增加取证考试的内容,将传统的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三大模块重新整合,突出重点,着力突出技术分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升分析某支股票的能力。最后我们还要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本课程的教材应配有大量翔实的图标说明证券投资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比如对K线的介绍。学生在课后也可利用教材复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开展仿真练习。让教材与项目实训结合,全面直观地反映价格运行的规律才能便于教师开展后期的理论实践,提升学生对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地领悟力,真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投资技能。

(二)丰富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大量理论知识辅以大量习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故我们需要丰富传统的教学手段。

1.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料辅助教学并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引入传统教学中。這样做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泛亚网络教学平台和雨课堂与学生开展课后线上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多种教学方法融合

本人在五年制高职《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项目为任务,把相关知识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并努力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1+X”证书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克服学生因缺乏证券投资实践经验,难以切身体会证券投资过程,无法真正开展委托买卖证券的困难,本人在实际教学中还加入了模拟教学法,结合本课程开展证券投资的仿真模拟训练,以证券投资分析方法为理论指导,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操作,利用“大智慧”“同花顺”以及校内证券投资实务教学实训平台进行实操,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典型K线图、形态理论、均线理论等技术方法,学会建立模拟交易规则,利用系统的虚拟资金撮合成交价格,开展从委托下单、过户至结算盈亏等全过程的操作。

3.优化考评体系,引入取证机制

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以往一张试卷定分数的方法考察的是片面的知识记忆,这无利于账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综合理论+实践+取证的模式着重考核学生对证券投资理论知识地掌握水平和实盘操作的熟练程度。证券资格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备证书,是进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单位的重要参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为鉴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提供了考核标准,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引入“1+X”取证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1+X”证书制度强调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张或多张证书。“1+X”制度强调的是一种相互生长、相辅相成的标准体系。“1”与“X”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伴随不同的发证主题,评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各自拥有自己的社会公信力。在五年制高职《证券投资实务》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选取合适的X。合适的X不仅是技术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更应该是可实施的本专业本课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

其次,在具体操作“1+X”时,不能简单地将五年制高职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级简单的一一对应。这样做又使职业技能回归了传统的学历体系。“书证同质”会失去“1+X”证书制度改革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努力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与用人需求进行分析,力争将“1”与“X”匹配。

六、结语

在“1+X”证书改革的背景下对传统五年高职《证券投资实务》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合适的教材、引入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选取合适的证书考试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挑战,在实践中教师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

参考文献:

[1]杨依依.《证券投资实务》推行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

[2]林秀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基金投资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经贸实践,2018,(8).

[3]何宇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作者:周艺菁

上一篇:人声艺术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隐性德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