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该文通过对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滁州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1:

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发展努力提高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我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无公害农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知名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1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工作成效

1.1逐步建立认定认证制度,规范了认证程序根据农业部《无公害管理办法》、《无公害标志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我省制定了《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办法(试行)》、《甘肃省农产品申请认证程序》等地方性规章,无公害农产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为开展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1.2建立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从2002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3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14个市州级监督检测中心、5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一批快速检测点,一些检测机构还将检测任务延伸到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1.3积极开展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截至2006年底,全省统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4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12个。

1.4积极创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贯彻执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试行)》,围绕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省共创建41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其中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制约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力量分散,影响了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造成我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滞后、认定认证数量较少,无公害农产品出口数量小、结构单一、市场狭窄,且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占据一定的份额。

3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3.1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保认定认证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结合我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少的实际,在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以及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特别是要围绕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的创建,加快产地认定进程。以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主导,积极扩大产品认证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加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和数量。

3.2宣传推广、改革创新标志管理,提升标志知名度充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的大好时机,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普及宣传,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加标率。完善标志管理,全力打造公共品牌,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知名度。

3.3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打破申请人资格条件的人为限制,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的主体扩大到凡是具有监督组织能力和责任追溯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部分地方基层乡镇及其所属的各种产销联合体、协会等服务农民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服务组织,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

3.4逐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试点,完善工作程序在遵循现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按照农业部“统一规范、简便快捷”、“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推进实施方案,对现有的业务工作、工作流程及有关规定做适当调整,减少认定认证工作环节、实施整市(州)整县推进等,开展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工作试点。

3.5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努力培育消费市场通过专题、座谈、研讨、现场咨询、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倡导无公害食品的消费安全,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采购的首选,使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成为安全放心的象征,家喻户晓的品牌。

3.6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认证能力在健全工作机构的同时,分批次、分重点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认证人员的专业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管理、精业务的专业认证和检查员队伍,为认定认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作者:王小正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2:

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 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该文通过对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滁州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消费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本文针对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粮油、蔬菜、茶叶、畜禽及淡水养殖等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滁州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积极扶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1.1 产品认证保持良好势头 2007年,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7个,截至2013年底提高到557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61个,渔业产品244个,畜牧业产品52个,较2007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增长了10.9倍,年均递增51%。

1.2 产地认定面积逐年扩大 全市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从2007年的24个、24 561hm2,截至2013年底增加到112个、40 000hm2。其中,种植业产地47个、33 616hm2,渔业产地26个、6 384hm2,畜牧业产地39个,较2007年产地认定数量和面积分别增长了3.67倍和0.63倍,年均分别递增29.3%和8.5%。

1.3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2007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量为9.96万t,截至2013年底总量达到35.10万t,是2007年的3.5倍。其中,种植业产品产量27.43万t,渔业产品产量2.47万t,畜牧业产品产量5.20万t(其中认证生猪22万头、牛0.326万头、羊4万只,鸡340万只、鸭38万只、鸡蛋717万枚)。

1.4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 近年来,滁州市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产前监控产地环境、产中督查生产环节、产后抽检产品质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部连续4a的产品质量抽检中,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合格率达100%。

2 主要措施

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中,滁州市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通过规范认证、强化监管、扩大宣传、主动服务等措施,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2.1 加大宣传氛围浓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利用送科技下乡、农民培训等形式,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宣传力度,把政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志转化为农业生产企业的自觉行动,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无公害农产品这一品牌深入人心。

2.2 政策支持措施实 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有效地加快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步伐,如明光、天长、全椒、来安、凤阳等地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对新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给予每个产品5 000~10 000元奖励。

2.3 主动服务意识强 滁州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149人,主要从事无公害农产品宣传服务和监管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帮助申报企业做好相关材料的整理、审核与完善,确保申报认证工作质量。

2.4 强化监管力度大 加强对获证产品质量监管,做到一手抓认证,一手抓监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年度检查,举办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近期农业部抽检的60个无公害种植业产品中,无一例不合格。

2.5 标志加贴使用率高 通过宣传以及与获证单位座谈、交流,引导获证单位加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提高标志的加贴率。越来越多加贴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成为企业的“新卖点”,同时也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认知度。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行业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产业结构和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一是行业间发展不平衡。认证的产品数量和产量以种植业居多,渔业、畜牧业较少。种植业、渔业、畜牧业产品认证个数分别占认证产品总数的46.9%、43.8%和9.3%;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78.2%、7.0%和14.8%。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全市8个县(市、区)认证产品最多的145个,最少的仅有7个;认定产地最多的37个,最少的只有2个;产品总量多者占全市的25.2%,最少的仅为2.9%。

3.2 企业规模小,积极性不高 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效期内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各类生产单位只有112个,仅占全市生产单位的很小比重。原因在于:一是无公害农产品需要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依托,而滁州市目前大部分生产单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申报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认证检测费用高、环节复杂,导致部分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三是认证后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优质不优价,企业认同感不强。

3.3 发展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环境问题。部分地区存在着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对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发展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三是资金问题。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要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必不可少,对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3.4 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滁州市各级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不广,效果不理想,无公害农产品还未真正被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认知及接受。市场上冒用、滥用无公害标志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广大消费群体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在宣传上狠下功夫,提高生产者的自律行为和消费者的认知度,使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采购的首选。

4.2 加大培训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培养和建立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的无公害农产品工作队伍。并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或标准转变为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操作的技术流程。

4.3 加大推广力度 集中连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应对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优先扶持大力推广。强化产品开发,扩大总量规模,严控产品质量,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数量、质量全方位提升。

4.4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和健全无公害农产品长效监管机制,严格认定认证程序,严控生产操作流程,规范标志证书使用。建立获证产品质量和监管基础信息档案,实行认证信息网上公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4.5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争取各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5-8.

[2]马雨蕾,庄丽娟,何艳文.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问题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3):229-236.

[3]李庆江,冯忠泽.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食品及营养,2008(2):6-9.

[4]周绪宝,欧阳喜辉等.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17-22.

[5]娄云,王万群.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51-352.

(责编:张宏民)

作者:路华忠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3: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研究

当今社会,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食品安全备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详细的阐述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并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及措施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为有关地区提供借鉴,帮助其推进农产品无公害工作的进程,保证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促进各地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国际及国内的无形压力,我国开始紧锣密鼓的推进相关建设。各地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体系。以安徽省为例,该省一直走在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前端,在以前的工作中一直都有很好的成效。在2018年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意见中,对于农产品认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与受理、资料审查与现场检查、环境调查与产品检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严格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流程。经过严格筛查,某市在2018年末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就有130家,农产品有167个。其他各市区也有很多成绩,借助“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40公顷结球甘蓝和黄瓜,泗县农场种植了25.7公顷花椰菜,砀山县种植了100公顷梨??共30家生产经营单位、34个农产品都通过了质量检查,并在“无公害”品牌下进行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发展如火如荼,在此发展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紧抓形势,借助这一发展浪潮大力推动本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建设,逐渐提高“无公害”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引导其购买此类农产品,减轻不良农产品对人民食用安全的威胁。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前景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根源,所以有关部门必须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相关的制度落实,逐渐完善质量安全相关工作,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要确保农产品能够扩大销售空间,有关地区必须要从质量安全监管入手,加大监管力度,落实有关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水平。举例来说,本年度河北省将大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从源头抓好质量,做到真正的“无公害”。该省从两方面入手切实加强质量监管:一方面,该省大力健全监管体系,已建立省级安全县不少于10个,并争取本年度建设完成30个安全县;另一方面,该省加强质量安全平台建设,科学整合省级平台与国家、各市区平台的资源,实现平台对接,大大提升了平台的管理水平,监管功能也在逐渐深入。有关地区可以借鉴此做法,强化农产品输出地区的质量监管、完善监管平台的建设,逐渐提升农产品监管水平。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加强人员培训等方法,加强监管。首先,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将各地区的农资及农产品经营体制进行登记,集中体现其信用,有关部门可以将其信用档案作为经营质量等的评估标准,将企业发展与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加强平台建设。除了要对接平台、整合资源外,平台的建设还需要人才引进。有关地区可以向社会及高校进行人才招募,吸引数据平台建设及管理人才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中。最后,深化追溯体系建设。各级部门应加强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结合大数据分析等当代技术提高平台管理水平。这样不仅能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还能有效扩大产品影响,提高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当前,社会环境中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已经有所成效,在未来该项工作会逐渐提高效率,农产品的检测及认证效率得到提升就会使农产品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安徽铜陵市为例,该市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的脚步,立足于全市农产品发展,致力于提升农产品认证效率,大力推进认证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市在2019年初就已经有经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92种,相关企业达122家,其中认定为“无公害”的农产品足有149种,90家企业、绿色食品39种,33家企业、有机农产品4种,企业一家。由此可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工作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各地区都应加强该项工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有关地区应切实加强认证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认证工作的情况,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产品认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及软件等设施。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除了物质基础的建设,还要加强认证团队的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宣传也获得新的渠道,在未来,无公害农产品宣传会借助更多渠道和更丰富的媒介,提升宣传的全面性及立体性,对无公害认证、产品标识、荣誉企业大力进行宣传,逐步提高农产品生产人员对于无公害的认识;帮助企业树立无公害的发展目标、提升农产品消费者对无公害的认同感,逐渐扩大影响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借助互联网或新兴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关部門可以加强在互联网上的广告投入,借助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或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宣传。如开通地区农产品官方账号,进行新品种发布及无公害认证工作的进展情况说明;利用头条新闻吸引APP用户目光,使其认识到“无公害”的意义及趋势。其次,灵活运用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借助实体经营体制的销售渠道进行无公害宣传,打造立体化的宣传模式,逐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使农产品消费者及销售者认识到产品的真正价值。以甘肃省山丹县为例,该县在宣传无公害农产品时,在“两节”期间开展了“倡导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免费发放了农产品标识、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手册,同时还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现场指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农民群众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还能引导其选择无公害、有质量保障的食品。最后,引导企业进行无公害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制定奖励政策,激励企业进行无公害认证,并引进、销售无公害农产品,打造“产品+企业”的无公害发展模式,并逐渐形成品牌,提升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努力,在明确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未来,有关部门要逐渐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升认证水平及效率;此外,还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质量,保证人民食品安全。

作者:冯园园 焦志培 苏记红 陈功亮 张培培

上一篇: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财会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