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26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只有高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才会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知识发展的规律,根据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来“度量”课堂的效率,以便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兰炼一校〉)

小学数学的教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内在情感因素的不断变化,逐渐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并受其影响,在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再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具有个性化的解题思维绽放出创新的异彩,为整个课堂增添活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步骤,例如,问题是最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子,是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本文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实际片段为例,研究如何在教师的巧妙设计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让学生发问,催生创新思维萌芽

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之后,提出关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地温故知新,并学会知识迁移,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师:长青小学共有男生300人,女生360人。根据我列出的这两个数学条件,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生2:长青小学一共有多少学生?

生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

(分析: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开动脑筋思考,调动自身的思维程序,提出了上述问题。本段的精彩在于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表述,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发问、讲述,学生被动接受问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受教师先传授知识的影响,自我主动反思问题的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表述数学问题语言混乱,局限性强,思维狭窄。因此,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有意识地结合本堂课内容,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还让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地表述和思考问题。

师:根据前面的已知条件,同学们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同时还算出了各个问题的答案,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六分之五,你会怎样表述这一条件隐含的其他关系呢?

生1: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生2: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生4: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

(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了已知条件中的隐含信息,抓住关联词进行了表述。在这一表述过程中,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了透彻的解读,充分展开思维,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正有反,有顺有逆,让创新思维灵动起来。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当然,这种复杂不是说杂乱无章,而是学生结合一点放射思维、延伸思维、拓展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向,也不拘泥于一个角度,而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自我认知,多角度多方面地研究数学问题,并不断建構自我知识体系,从而继续丰富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三、让学生联想,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教师仍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六分之五”为例,但是其他条件未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认真观察细节部分,关注数学问题表达中所包含的关联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而判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师:已知条件: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六分之五,从这一数学表述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1:如果这道题知道女生的人数,就能依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运用乘法算出男生人数。

生2:如果男生人数明确,那就可以用方程算出女生是多少,或者通过乘除法的逆运算关系,算出女生人数。

……

随着学生的表述越来越清晰,创新思维显露无遗,学生正在逐步理解、消化数学知识,并且能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创新性,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创新思维构建知识体系,表述流畅,思维开阔。至此,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单一地把题做对,也不是僵化的解题模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训练思维,创新思维,对同一道题进行细致的剖析,认真解读,迁移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自我挖掘一题多解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接受多角度的转换,从而激起创新的欲望。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就要提前预设契合实际、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自主开启创新的大门,大胆质疑,为创新奠定基础,从不断地探索中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从各种联想和想象中拓展创新的空间。唯有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能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情境中找到创新的土壤,得到综合发展。

编辑 高 琼

作者:金发奋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只有高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才会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知识发展的规律,根据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来“度量”课堂的效率,以便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一、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营造思维氛围

在课堂教学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有效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冲动与兴趣,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良好的状态。一些看似“简单”的教学情境却能从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流露出一位老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驾驭能力。老师要善于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带领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定式。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案例1:《秒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板书:×时×分)

师:今天是××××年×月×日×时×分。

(板书:××××年×月×日×时×分。用彩色粉笔显示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

师:其中用了哪些时间单位?

师:这些时间单位,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大到小的顺序)

师:但是还有更小的、更精确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

(板书:秒的认识)

这个案例是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秒的认识》中的导入部分,这样的导入很简单,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导入能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起着不简单的作用。

这个“简单”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隐藏着对构建知识系统的“不简单”。这样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带领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定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思维时空

数学课堂应避免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避免“串讲串问”的集体作业或回答。如果在课堂中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牵着学生走,一味地通过老师无数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而不肯留出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或者仅仅提出一些思维含量很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两种方式都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更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甚至也会出现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用标准的答案来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或者是千万百计“引导”学生走到预定的“轨道”上来。总之学生对学习内容或问题都没有真正进行思维加工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也没有实质性的主动参与过程。长期如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淡薄,思考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良好、高效的状态,促使数学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保证学生有参与活动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真正加大思维的密度,实现教学内容的高效学习。

案例2:《长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把长方形摆满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一共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多大?

……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可以度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像右边这个长方形,我们没有足够的面积单位把它摆满。你能想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吗?

师:你发现长与宽所摆的面积单位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吗?

……

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数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简化过程:从长有几个面积单位简化到长的长度,宽有几个面积单位简化到宽的长度,通过数出每一行或每一列面积单位的个数,转化成了“长度”问题,变成“几个几”的求和方法。从用面积单位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开始探研学习,这不但引领学生回归到认知原点,回归概念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容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提升,逐渐接近数学概念的真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建模的过程。这样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留足时间、空间,引领学生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保证了学生的高效思维,也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的精神。

三、把握知识本质挖掘習题,促进思维发展

习题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好的课堂练习能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但能巩固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使知识的整体联系性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思维的发展有较好的作用。如何把习题用足、用好,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是值得老师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同一道题目,按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就能很好地打破练习目标的单一性。只要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兼顾整个知识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把握知识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住教材、跳出教材、质疑教材、补充教材,加强知识的构建,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目标维度去设计使用课堂练习,我们普通教师也能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成功者”。

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可逐一而举,但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每个环节、每个设问都应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要多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度量”课堂教学的高效,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开发区小学)

作者:孙霞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创新性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摘要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各阶段教育都提出一定要求,需要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针对小学教学来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创新性的问题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拓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由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与实际相关的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性问题;策略

引言

问题式学习,就是以“问题”教学为导向,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疑,学生再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而创新性的问题就要求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现状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从国家实施新课改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内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提问时,通常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提出相同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提问节奏走。

2.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

以往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基本上是根据数学公式或者理论制定问题内容,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导致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只有少部分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影响了问题教学的整体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创新性问题设计的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既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身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主动结合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索,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学生优化创新性问题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中,这节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图形旋转和运动的相关理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形的运动规律,在学生对这节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后,可以询问学生视频中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当教师将问题设计好之后,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习题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全体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分组中保证每个小组的数学实力一致,促使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相互学习小组中其他同学分析问题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标。当学生将问题解决完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负责讲解该组的探讨过程和解决答案,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程度,并根据教学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完善问题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教学模式时,由于对自身的数学能力不够自信,通常不会主动承担回答问题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后期采用相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时,应从整体上掌控教学节奏,创新问题设计内容,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压力,引导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踊跃地回答问题,提高问题教学质量。

2.采用生活化问题设计策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基本上是以计算、看图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寻找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出发,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总结探索,找到数学理论与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采用生活化问题设计策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角的度量”中,这節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这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应从全局出发将这节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将教学知识挑选出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桌的角的度数是多少?它是什么角?当教师将问题设计完毕,可以将全体学生划分成不同阵营,给他们留上一部分实践探索时间,让学生在利用量角器测量的过程中解决教师制定的问题,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将问题解决完毕后,教师可以让不同阵营的学生当堂展示自己的测量步骤,在展示的过程中讲解答案,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该同学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在纠正测量步骤中,提升自身对这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全体学生展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展示过程和回答内容深入讲解这节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然而,小学课本中每章节的知识点都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这种问题设计方式,教师在后面设计问题时,应结合教学知识灵活变更问题设计流程,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设计联想型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是会运用到联想,只是看学生自己是否能够通过学习内容联想到更多的知识。联想对于学生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联想思维的锻炼,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联想可能就是天马行空,可能就是胡思乱想,这不利于教育的开展。因此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教师不应该在讲解知识内容的时候只是自己讲解,没有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其天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上很难进行联想。联想不仅是对知识的补充更是对知识的回忆,通过联想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到学生的联想能力,对其联想能力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推动课堂的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时,应将学生作为问题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制定问题设计方式,结合教学知识设计问题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采用生活化问题设计策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查远荣.从数学素养着眼 从问题设计着手——小学数学创新型试题设计例谈[J].考试周刊,2019(35):70.

[2]刘学文.浅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159.

[3]叶斌.从数学素养着眼 从问题设计着手——小学数学创新型试题设计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3(12):26-27.

作者:董亚文

上一篇: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分析论文下一篇:当前公共关系传播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