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推广应用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当前环境资源压力日趋沉重,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势在必行。以泉州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样本,采取专家访谈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成本、制度、社会四个方面辨识出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17个因素,在企业集团总部和在建项目上展开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6个关键因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建筑推广应用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建筑推广应用分析论文 篇1:

浅析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摘 要: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推广滞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归结到绿色建筑的经济问题是其发展缓慢的关键;以不同视角分析绿色建筑具是有经济效益的,是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性;经济政策;信息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和能源危机,国内外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也日益高涨。而建筑业的发展对上下游产业的牵动很大,对资源的消耗甚大,建筑的绿色可持续思想和理论也应用而生,但在实际,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滞缓。

一、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看到建筑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建筑业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也就是建筑业在带来的GDP的同时,也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

高速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投入还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减,而建筑业能耗如此巨大,其发展不能只为这代人消费,还应考虑后代的消费的可能,将又是对建筑节能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显示出城市的照搬、雷同和正在消失的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特色。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1994年,我国政府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居住发展的目标是促进起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人民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清洁、优雅、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居住区。标志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开始。

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的可持续必然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契机。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建筑业飞速发展的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本国甚至全球性的节约能源及优化自然环境,都是十分紧要的。可以看到绿色建筑的诸多优势和明朗前景,但为何还行步淤滞不前;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但具体实践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相差很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政府推广力度

虽然政府加大绿色建筑(如节能建筑)的推广,但开发商常常从短期利益出发,使得政策执行不力,就会出现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②造价较高

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增加,开发商不了解绿色建筑未来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绿色建筑自身带来的效益,从思想上不能接受绿色建筑的实施。

③采用技术

投资者和建设者对绿色建筑技术认识不够、掌握不够,担心新技术采用的风险而不愿尝试。

④认识误区

建筑的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知识的缺乏,存在“绿化率较高”、“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建筑等片面的理解。

三、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力量还是在于开发商和使用者的接受上,而目前国内关于绿色建筑技术(节能)方面研究较多,但在经济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就使得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所缺少经济力量。一方面使用者看不到使用的好处,担心绿色建筑是高昂的建筑,担心绿色建筑真假……这些原因自然会影响其购买动力;另一方面投资者担心投入成本的回收问题,绿色建筑技术投入的成本与其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人,投资回收问题就会影响投资行为。

(一)绿色建筑带给供给者的经济利益

绿色建筑推广仅靠政府一些强制政策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不够的。从经济、政策、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发商在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在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会产生被动到主动的绿色建筑行为变化。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广绿色建筑,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充分的优势

根据绿色建筑消费流程的特征,可以知道绿色建筑市场涉及的主要信息主体是供货商、消费者、政府及绿色建筑协会,其相互之间的信息流动形式见图1。

绿色建筑供给者作为信息的完整拥有者和传播者:向消费者传达绿色建筑产品的性能、价格、使用方法及消费时尚等信息,以刺激产品需求。绿色建筑供给者向政府如实提供绿色建筑产品的各种信息,以响应政府的政策和回馈项目实施情况,以期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或奖励。绿色建筑协会开发商提供的信息,及有关政策、标准等颁发相应证书。从而在多方面获得种种经济效益(声誉、信誉、经济奖励及应得的经济回报等)。

2、经济政策的激励

①现金奖励

政府可以对开发商投资绿色建筑的活动给予资金奖励,作为补贴企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的投入等。也可对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企业给予国家、国际认证和奖章的奖励。第二种方法适宜在初期推广阶段采用,能对开发商投资增加的部分予以弥补,对其他开发商标榜鼓励绿色建筑的投资,节约政府资金支出。

②减免税收

绿色建筑推广初期,对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投资者采取低税,甚至免税,这对绿色建筑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收益。

③信贷

国家通过信贷杠杆,引导企业保护环境。一是优惠贷款利息;二是降低贷款利息,甚至贴息贷款(优惠贷款利息与低息贷款不同)。反之,对环境效益差的企业,国家则可从信贷上加以限制,如不予贷款,提高贷款利息等。

④降低保险费

对于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工程可以在工程保险费上给予优惠,降低其工程保险费。

⑤财政刺激

通过财政制度规定,对需要计提折旧的、且采用绿色建筑技术项目的折旧方法,允许其加速折旧,以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使得投资者的资金能够尽快回收。

⑥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同样适用建筑业。如果将建筑生产带来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折算成为治理和恢复而花费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污染许可证的价格出售,在原理上与收取同等程度的税收是一样的。

(二)需求者的绿色建筑需求的必然

一般建筑除了高能耗外,还会通过使用过程中,慢慢挥发着人们看不见、甚至有闻不见的,会造成眼、鼻、咽喉干燥、刺激,全身无力、疲劳、不适,神经性头疼,记忆力减退等病症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的建筑综合症在医院出现,在追求自我的今天,我们却因为自己创造的种种垃圾而命丧黄泉。建筑污染带来的病症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居住空间更加良性化,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追求生活质量的经济效益。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适用范围,重点是注重住宅建筑和三种公共建筑。住宅在我国占总建筑面的2/3,所以建筑是量大而面广的。而对消费者的补贴可以达到有效倡导、宣传的目的。目前,我国采用的住房补贴的方式比较多,如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这些住房补贴的方式也可以用在绿色建筑的消费和使用上,对绿色建筑消费的群体的补贴可以略高、形式上更多样,也作为鼓励使用者绿色建筑消费的方法。

(三)政府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1、行政手段引导

政府应带头厉行绿色建筑,在由各级政府承建的公益项目率先采用绿色技术,从自身做起,由政府承建的公益项目(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应优先考虑项目的绿色可持续性,做好倡导绿色建筑推行的表率。

如对于可经营的基础项目,原来全部政府投资,可转变为国家和地方、个人投资结合,既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又是绿色建筑推广的好机会。政府在此类项目的投资权的获取上附加条件,必须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要求,对于不采用或不愿采用绿色技术的开发商,则限制其参与权;而对愿意投资的开发商给予扩张许可、批准许可、特别规划许可等优惠。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适用范围,重点是注重住宅建筑和三种公共建筑。三种公共建筑是指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因为公共建筑是我国耗能大户,资源消耗比较多,是目前要抓的主要矛盾。因此,应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定额管理,组织严格的能耗监察,规定累进的阶梯能源价格(使用资源的代价应包括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费用)。

2、制定强制性政策

建筑能耗巨大正危及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为了拯救环境,一些发达国家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制订了符合本国建筑节能要求的法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我国才由建设部颁布了第一部旨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行业法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30%。1995年12月,建设部又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50%。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7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逐渐提高标准或要求。

在倡导和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立法形式强制执行,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不可能面面俱到,还存在不足、不全面。这时行业标准、准则、导则等是对法规的弥补。如2006年6月1号起实施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5年12月7日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技术标准是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工作的基本依据,绿色建筑的推行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

3、绿色建筑的全面规划

绿色建筑的发展一蹴而就,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局限;发展要符合国情,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绿色”,忽略建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初期推广阶段,应该在成本与利益的权衡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规划地进行。

总之,政府应基于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或奖或罚、鼓励或限制开发行为,方是作为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力量,推动建筑的可持续,达到绿色建筑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中国绿色建筑生态住宅与房地产循环经济论坛大会的发言.

[2]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3.3.

[3]肖红等.浅谈绿色建筑生态住宅供需双方应注意的问题.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7.

[4]刘汉洲.绿色生态住宅建设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5]陆宏芳等.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中国环境科学,2002.4

[6]赵辉等.经济视角下绿色建筑节能问题的解读与思考.http: // www.topenergy.org

[7]袁镔.谈建筑科学与绿色建筑.http://house.fouce.cn

[8]刘堂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2.

(作者通讯地址: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2)

作者:马 贵

生态建筑推广应用分析论文 篇2:

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

摘要:当前环境资源压力日趋沉重,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势在必行。以泉州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样本,采取专家访谈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成本、制度、社会四个方面辨识出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17个因素,在企业集团总部和在建项目上展开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6个关键因素。研究显示,要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而政府需要完善绿色建筑所需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规范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制定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政府与企业协同努力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

关键词:绿色建筑;障碍因素;房地产开发商

文献标志码:A

一 引言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绿色建筑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绿”、“深绿”到“泛绿”的不断发展过程。“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从启蒙期逐步迈向全面发展期,建筑业因此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尽管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取得不少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一时还难以根本扭转,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没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较为复杂,绿色建筑自身的特征和要求使得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顺利推广。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针对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巍等总结了24个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子,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徐佳等对制约绿色建筑在国内推广与应用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发展缓慢的原因。秦旋等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现阶段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面临的关键风险因素,为有效管理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顺利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3年福建省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纳入省节能奖励资金补助范围,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实施百项重点示范项目,加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等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将福建省绿色建筑引入正轨。泉州地区作为福建省的经济中心之一,绿色建筑的发展程度远落后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公众对绿色建筑认可度不高。泉州现有绿标项目5个,4个一星级和1个二星级,主要集中在万达集团所开发的几个项目中,认证的级别较低且均为设计认证。对泉州而言朝着可持续、全方位推广绿色建筑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解决泉州地区推广绿色建筑所面临的障碍因素成为泉州地区绿色建筑相关研究者和实施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目前已有的研究是针对全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和共性问题而展开的,而我国各省市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技术地域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一届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技术论坛”上指出:“建筑,尤其是亚热带的建筑,都必须具有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当地的人文历史的适应性,当地建筑材料的适应性。做到了这三个适应性,建筑就是一个绿色的建筑”。因此,目前的研究缺乏考虑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研究成果缺少一定的针对性。本研究基于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现状,以泉州地区某房地产开发商为样本展开调查,从技术、成本、制度、社会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泉州地区、福建省乃至全国推广绿色建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二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泉州某集团公司为样本(为保密此处略去企业的名称),该集团公司涉足房地产投资开发,在厦门与泉州均设有总部,是福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商,因此选择该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调研期间走访了该企业集团总部三个核心部门,即设计管理中心、成本管理中心和工程管理中心,以及集团总部下面三个在建项目,与企业关键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针对泉州地区开发绿色建筑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系列访谈,初步完成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的识别工作。

(一)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识别

根据走访企业的访谈结果,结合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成本、制度、社会四个方面确定了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共计17个。其中,技术障碍(A类)影响因素共4项;成本障碍(B类)影响因素共3项;制度障碍(C类)影响因素共5项;社会障碍(D类)影响因素共5项,详见表1。

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从业资历和参与绿色建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即5分制打分的方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价,5分制的含义是:1分-极其不严重,即被调查者认为该因素对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影响程度很轻微,以此类推,2分-不严重、3分-一般、4分-严重、5分-极其严重;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供被调查者提出本次问卷中可能没有包含的影响因素或改进意见。

在2013年3月-5月,在近6周的时间里共发放50份问卷,其中以纸质版问卷为主,电子版问卷为辅。最终有效回收36份,占总发放问卷数的72%。

(二)专家背景资料

问卷调查范围涵盖管理、设计和成本等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的职业岗位。被调查者中从业超过5年的占86%,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均占89%,说明受教育水平和行业从业经验丰富。同时技术人员占2/3,管理人员占1/3,有绿色建筑从业经验的占64%,被调查者多数对绿色建筑有所了解,详见表2。说明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深厚的相关从业背景,从而可以保证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二)样本数据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运用SPSS软件对36份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α系数)是目前科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信度检验方法。α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0-1,取值越高表明内部一致性越强,结果越可信。本次调查的信度分析计算结果Cronbach α系数为0.743(大于0.7),信度检验的结果为很可信,即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调查样本的数据可以用于下一步的分析。

三 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识别

本研究中所识别的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因素较多,因此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将原影响因素进行压缩,提取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力保数据信息损失最少的原则下,从多个因素中提取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消除原始因素的相关性,使提取出的主成分不相关,进而对主成分作进一步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提取

将上述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详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前8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82.429%,也就是说这8个主成分包含了原始数据中绝大多数的信息,因此选取前8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保证第一个公因子携带足够信息,然后保证第二个公因子携带剩余信息,但是缺点是每个公因子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如果要想使因子可以得到解释,就需要对公共因子旋转,改变原始信息量在不同因子下的分布。本研究采用正交旋转法,经过旋转后的荷载相对集中,能清晰的表达出各个公共因子的含义,如表4。

表4中,主成分6只有B1对它有贡献,主成分7只有B2对它有贡献,而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利用降维思想来提取主成分。如果用一个因子荷载反映一个主成分,对主成分的解释意义不大,故删除B1和B2。删除B1和B2后,对数据重新进行分析,得到新的方差分析主成分分解表,依旧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份,提取了6个主成分,分别为F1、F2、F3、F4、F5、F6,修订后的因子荷载矩阵详见表5。

(二)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通过考察主成分系数矩阵表(详见表5)中各主成分相对应原始数据的系数绝对值较大的变量(见表中的阴影部分),从剔选出的变量中概括出如下6个主成分:

(1)第一主成分F1中,障碍因素B3“绿色要求增加了项目延期风险”、D5“绿色建筑公众接受度差”、C2“缺乏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1较好的提取了这3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F1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

(2)第二主成分F2中,障碍因素C3“缺乏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交流的平台”、D1“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机构发展滞后”、C1“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需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2较好的提取了这3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F2为: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

(3)第三主成分乃中,障碍因素A1“绿色设计能力欠缺,难以保证绿色建筑的推广”、A2“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3较好的提取了这2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F3为: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

(4)第四主成分F4中,障碍因素A4“缺乏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培训”、D2“建筑行业自律意识不强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D4“建筑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薄弱”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4较好的提取了这3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F4为: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5)第五主成分巧中,障碍因素C4“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管政策”、C5“政府官僚作风和繁杂审批程序”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5较好的提取了这2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巧为: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

(6)第六主成分F6中,障碍因素A3“相关技术评估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D3“良莠不齐的建材市场、发育不全的建筑市场致使社会对绿色建筑(质量和品质)缺乏信心”具有较大荷载。即主成份F6较好的提取了这2个因素的基本信息,故命名主成份F6为: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

四 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分析

对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6类关键因素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

研究发现,绿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是影响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第一关键因素。由于绿色建筑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以及环保的施工方法等,会增大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难度,从而导致成本较高、项目延期、质量难以保证及公众接受度差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房地产开发商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达到最佳效果,有效解决项目延期、质量难以保证、公众接受度较差等问题。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开发和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打造绿色建筑精品,实现提升企业在绿色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绿色建筑所需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

绿色建筑所需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是影响其发展绿色建筑的第二关键因素。福建省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着手修订制定《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0)和颁发了《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80-2013),并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技术规程》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列入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福建省在绿色建筑评价及建筑节能方面的相关标准已经初步具备,但是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还相对滞后,阻碍福建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所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福建省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是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应重视的问题。

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文件指出要积极培育绿色建筑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积极推进厦门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厦门市于2009年成立了“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而泉州市相关机构还处于空白。因此泉州地方政府应积极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机构和培训绿色建筑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开发绿色建筑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通过这些配套机制的建立,推动绿色建筑在泉州地区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影响其发展绿色建筑的第三关键因素。绿色建筑强调集成性和整合性的设计过程,但目前多数缺少集成设计的经验,容易造成设计整体性差,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质量。在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很多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技术因素,而技术体系必须通过大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为绿色建筑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是影响其发展绿色建筑的第四关键因素。目前泉州地区存在缺乏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不高,建筑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等行业问题,负面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升整个从业队伍的绿色建筑的意识和专业知识,从而实现提升当地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五)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

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是影响其发展绿色建筑的第五关键因素。政府在绿色建筑的实施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政府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和政府采购上对绿色建筑倾斜,将必然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对绿色建筑投资的积极性。如政府应该支持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开发企业优先贷款和实行优惠利率,对部分绿色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大力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为了确保政策落在实处,在激励的同时一定要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对比其他省市,福建省的绿色建筑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相对薄弱,建议泉州地区应进一步制订地方的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及监管措施。同时政府应该纠正官僚作风,简化绿色建筑审批手续,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

(六)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

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是影响其发展绿色建筑的第六关键因素。社会对绿色建筑缺乏信心很大程度是因为绿色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伪绿色建筑普遍存在,运用大量节能环保技术的建筑不仅不节能,能耗反而高出平均水平,从而导致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品质缺乏信任,抑制绿色建筑的推广。因此有必要从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装修、绿色物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运营做出具体的规定,解决相关技术评估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问题。促进泉州地区绿色建筑的市场规范发展,提升公众对绿色建筑的信心。

虽然在上述主成分分析过程中,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则删除了B1(绿色建筑的投资成本高)和B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短期不明显)这两个因素,但在本次研究的调查过程中,提及绿色建筑,一些受访者或多或少会谈到有关绿色建筑投资成本和短期收益的问题。这些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投资成本偏高,且短期效益不明显,投资收益率低,资金回流周期长。因此不可否认当前阶段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会对泉州地区推广绿色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对绿色建筑的深入研究,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已经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绿色建筑在建设期的投资仅比传统建筑增加不超过4%,而在销售期因租住率及租金增长、运营期因节能节水、回收期因建筑垃圾减少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则远大于建设投资的增加。因此绿色建筑的投资增加并不像所想象的那么昂贵,其建成后可以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关注绿色建筑所带来的长远效益,树立对绿色建筑的科学认知,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

五 结束语

在泉州地区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得到以下有意义的结论:

1.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了6项制约泉州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绿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绿色建筑所需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

2.通过分析制约泉州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要真正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需要完善绿色建筑所需的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规范绿色建筑的市场环境,制定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与监管机制;其次,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最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要共同引导消费者,提高人们对住宅生态环保的关注程度。政府与企业协同努力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

【责任编辑 吴应望】

作者:秦旋 王敏 刘艳刚

生态建筑推广应用分析论文 篇3:

基于外部经济性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分析

摘 要:外部经济性的存在是绿色建筑向市场推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制定相关激励政 策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经济学原理中关于外部性的分析,分析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问题,并指出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主要制约性因素,针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问题提出相关的激励政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外部性;激励政策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以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在逐步地深入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使绿色建筑的发展渐成体系,且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业中的体现,并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正由宏观层面的研究向微观市场推进转变,而外部经济性是绿色建筑向市场推广的一个重要障碍性因素,如何针对外部经济性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分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外部性内涵

外部性最早由马歇尔在其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后庇古对外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今外部性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等研究中。道格拉斯认为,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承担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或者称是外部经济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能给社会其他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而受益者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反之则是负外部性,或者外部不经济。一般来说,外部性的存在通常是指市场机制中无法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源,即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适度的政策干预。

(二)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分析

1.绿色建筑的内涵简析。我们一般上所说的绿色建筑是指依据国家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定义的,即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但从广义上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其他相关的建筑也相应而生,如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改造,如建筑的节能化改造,屋顶绿化等,这些建筑严格来说与绿色建筑还是有所区别的,其并不一定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这些建筑也应纳入到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去,最终落脚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2.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表征。(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绿色建筑生产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开发商参与绿色建筑的生产与发展时,绿色建筑的产出对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的环境经济效益是开发商无法得到的回报。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因其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保护环境等特征,其存在与运营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此外绿色建筑的生产与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病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于防治城市病所形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健康的现代城市等具有积极意义。企业对绿色建筑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绿色化改造,不仅仅是占领未来建筑领域的制高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2)消费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实现居有所居的目标,更是一种需要层次上的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现代生活品质、时代潮流的追求,亦是新的生存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享受观在绿色消费领域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消费除了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效用外,亦使消费者拥有了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保效益,如减少了整个社会能源的使用,减轻了大气污染。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环保功能的消费并不能排除周围其他人从中获得的环境收益。这既是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表现,也是其准公共物品的表现,在日常中难免于“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绿色建筑的生产与消费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向绿色建筑参与主体支付报酬,绿色建筑投资与消费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要大于绿色建筑参与主体的个人收益。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不能享有其全部社会效益,却承担了相应的社会成本,绿色建筑的生产与消费因此就有了外部经济性,故而外部性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绿色建筑存在外部经济性时,绿色建筑的市场均衡产量要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因而外部经济性问题也是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外部经济性的存在,绿色建筑的供给量与消费量并没有达到市场最优,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因而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并不能够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就能够达成,更重要的是政府适度的政策干预,通过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来实现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从而达到市场最优。

二、绿色建筑推广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12年中国房屋竣工面积99 425万平方米,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面积仅4 094万平方米,仅占全国建筑面积的4.12%。尽管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具有优势,且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但是在现实推广中依然存在不少制约性因素。

(一)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知识

近些年来,虽然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了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工作,但是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目前,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大量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数人对绿色建筑概念仍比较模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仅限于节能的、有植被绿化的建筑,全民认知度不高,且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充分影响了绿色建筑的运用和推广。

(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拉高房价,长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张巍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绿色建筑推广最为关键的因素。孙大明等通过对相关绿色建筑项目的分析,一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6%,二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4.8%,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为9.6%。开发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及绿色建筑材料,必然会增加建筑物的生产成本,从而会拉高房价,现有的绿色建筑中高端建筑占有多数,且主要是面对高收入水平者。虽然绿色建筑的长期经济效益回报大,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建筑的寿命周期短,且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开发商更加注重的是短期利益的回收,并不注重长期的环境效益。

(三)激励性政策不完善

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使得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最优生产水平,因而需要国家政策的适度干预。虽然针对外部性的政策主要有强制性和经济性两种,但是目前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准执行并不是强制性的,企业拥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因而绿色建筑的推广就应主要依靠经济性政策的激励。现有的激励性政策主要是针对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但激励强度并不大,二星级建筑奖励45元/平方米,三星级建筑奖励80元/平方米。依据最新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调查,二星级住宅建筑增量成本为88元/m2,公共建筑增量成本为268元/m2,三星级住宅建筑增量成本为196元/m2,公共建筑增量成本为494元/m2,奖励仅占绿色住宅建筑增量成本的45%左右,公共建筑尚不足20%。在相关的经济性政策中,如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并没有细则出台,相关政策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四)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不健全

政府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制度性的问题,致使绿色建筑在政策制定和配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另外,在监管和协调机制上的不完善,使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引导作用大大削弱。虽然目前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时间尚不长,整体上而言,依然存在不少欠缺。且目前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不是强制性的,需要政府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积极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以不同的激励措施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三、基于外部经济性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许多建筑均属于非绿色建筑产品,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二是能源消耗。而绿色建筑则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即绿色建筑的社会收益大于绿色建筑参与主体的私人收益,因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生产者扩大生产以达到社会合意的需求量,从而实现外部性内部化。针对外部性的政策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政策,另一种是经济性政策。不论何种政策,其最终目标应是消除传统建筑的外部不经济,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实现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内部化。

(一)强制性政策

强制性政策通常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来达到一定的目标,即管制。但是这种强制性政策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够灵活,而且强制性政策对每个生产者都强制性的实行同一个标准,如果不考虑各个生产者之间的成本差异问题,则有可能会对绿色建筑的推广产生反作用。强制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目的在于保障与规范作用。

强制性政策主要集中在法律规范和标准执行两个方面:(1)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并规范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2)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强制性的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在中国绿色建筑领域应用不多,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领域。由住建部印发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自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商业开发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经济性政策

经济性政策是激励绿色建筑发展的最主要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两种,强调通过市场来解决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通常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种激励政策鼓励通过市场信号来影响政策对象,以作出行为决策,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说,设计得当并得以实施的经济激励政策能以更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的推广。按照激励对象的不同,绿色建筑的激励导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需求端的激励政策,激励对象为消费者;另一种是针对供给端的激励政策,激励对象为绿色建筑开发商。

1.需求端的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的消费中,购房者是形成绿色建筑需求的主导因素,因而也是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的主要导向者。需求端的激励政策应该主要面对中低收入者实施,而对于高收入者,价格并不是购房的主要因素,更多的追求的是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舒适性、增值潜力及交通因素等。中低收入者更多的是刚性需求,对价格相对敏感,经济性激励政策对其是否购买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采取针对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其优点是不仅能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作用,拉动绿色建筑的开发,而且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可以逐步培养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树立绿色、环保观念,有利于从更长远的角度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刺激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1)财政补贴,政府通过直接货币补贴政策作用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刺激需求的增加。(2)税收减免,减征或免征契税。(3)贷款利率优惠,对购买绿色建筑的消费者在办理住房贷款时享受利率优惠政策。针对消费者的激励政策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对消费者行为具有较强的调节与导向作用。而对于非绿色建筑,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当绿色建筑与非绿色建筑之间的价格差越小时,消费者倾向于绿色建筑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积极的激励性政策能够有效地引导消费者向绿色建筑的选择。

2.供给端的激励政策。在建筑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占有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地位,对开发商的激励能够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市场供给。因而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能够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多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改变开发商承担的绿色建筑成本,其结果是市场上绿色建筑的产出增加。

针对开发商的激励政策主要有:(1)财政补贴,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识标准的建筑实行补贴,直接补贴相应的货币金额。该政策激励的直接性强,但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2)税收减免,在相关税收上予以减征或免征,如减征或免征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附加费等。(3)贷款优惠,目前房地产开发对银行资金需求力度相当大,对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开发商在利率上予以优惠,能够减轻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同时亦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贷款贴息政策来降低开发商的成本。(4)对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开发商给予容积率返还,增加其收益。(5)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对绿色建筑的投资与开发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由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标准研究阶段向市场推广阶段转变,而外部性是绿色建筑推广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性因素。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有多种,但从市场经济效率和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现实角度来看,经济性政策和基于供给端的政策要优于强制性政策和基于消费端的政策。但在实践中,不同地方的外部环境不一定相同,解决外部性的方式也就应因地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性地使用各种政策。但不论何种政策,其最终的目标落脚点就是使绿色建筑外部性内部化,达到市场最优,实现绿色建筑在市场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埙.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巍,吕鹏,王瑛.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

[4] 孙大明,邵文晞,李菊.中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调查分析[J].建筑科技,2010,(6).

[5] 仇保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6] 刘晓天,任涛,汤洁.建立有效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J].建设科学,2007,(6).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xternal;incentive policy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徐菲

上一篇:教师课例研究大学英语论文下一篇: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