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2024-04-09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共8篇)

篇1: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爱心、诚心、热心、用心是它的服务精神,安全、高雅、快乐、便捷是它的服务目标,服务规范、健康和谐、追求卓越是它的质量目标,同时博雅物业保安岗工作制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三班倒工作制,相比于其他物业公司,博雅物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天下班后晚上十点的日例会,及时总结当日工作情况,在博雅西园的会议室墙上更有“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保安员的响亮口号。而就是这麽一支作为北京市物业管理二级资质企业,2006年通过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具备丰富物业管理实际经验的团队,在同学的介绍下,使我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门岗,虽然暑期很短,但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社会实践机会。

虽然人人都说我是一名小保安,在没有了解这个工种前我也认为保安是一个即简单又轻松,人人都会干的一种工作,但是我上任后,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这个称呼是安全的象征,首先应从保安员的自身说起:在上班时必须坚持“三个一”(一个标准的军礼,一身规范整齐的着装,一股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有“三记四查”等工作方法,其次要严格按保安员岗位职责要求自已,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顾名思义,保安就是保一方平安,当班时即要做好小区车辆人员进出的现场指挥和登记,又要做好区内治安防范消防安全,公共卫生,防护栏周边设施等情况的巡罗检查。三班轮岗制要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格尽职守,坚守岗位,遵纪守法,不图私利,填写好记录工作,发现有异常的人和事要及时报告值班领导,做到规范上岗文明值勤。

在高经理、主管和两个领班的帮助下我的岗位技能提高很快。一个月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锻炼,可以说受益非浅,这无不得益于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悉心关怀。高经理和其他领导在工作中,没有停留在对队员枯燥的制度要求和说教,而是把工作层面渗透到生活层面,从表象渗透到内心。当队员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只要他们知道的,他们都会尽力关心和帮助的,只要他们能做到的,都会全力去做,做不到的,也尽力想办法帮助。如一位新来的队员没有工作时的黑色皮鞋穿,高经理就嘱托领班给他送去新鞋和袜子。当了解到某个队员过生日时,都会提前为他订好蛋糕,并准时为他举行小型的生日宴会。我记忆犹新的是刚来的时候,我水土不服,身上起了很多的红色小疙瘩,不管白天还是晚上睡觉都是痒的难受,我痛苦极了,吃了很多的药也没好,反反复复,甚至有了回家的想法,高经理和主管领班们知道后,向医生一样的询问我的症状,还讲了很多治病的药和他当年去四川同样的症状,使我燃起了希望,及时的治好了病。他们的呵护和关心,是我们队员领导之间就像兄弟一样,我们也喜欢问他们喊哥。这种人性化管理,不仅使受帮助者个人深受感动,更使全体队员都能感到温暖,看到希望。

高三的时候班主任常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作为服务行业,注重礼仪就是注意细节,对于业主来说,是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对博雅来说,是树立更好的公司形象,打造品牌。在礼仪培训中,我们着重学习了仪容,仪态,着装和语言规范。保安是为业主服务安全防范的工作,保安员就是公司的服务代表,我们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业主往往根据保安员的仪容,着装和言行举止来判断保安员的素质和公司服务水平,因此,我们保安员更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与言谈,给业主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礼仪不是一个人有多漂亮,礼仪就有多好,而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训练有素的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我认为礼仪服务是需要用心去体会,要让一言一行发自内心,发自内心而展现出来的微笑和文明用语才更有感染力。在交谈中,称呼“您”比“你”更让人感觉到尊重与关怀;在仪容、着装上保持整洁、淡雅的形象,更易让人接受,也更有亲和力;仪态上注重一些小节,于细微之处表现过硬作风,向业主展现的是自我的气质与修养,更是向业主表现自己的专业水准,细节是迎接业主时的微笑,是指引业主方向时的手势,是标准的站姿。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细节都是容易忽略的,但也往往是细节让我们做得更好,同时,考虑他人感受,并以最好的状态对待工作,是做好服务的关

键。当然工作中,遇到的业主素质有高有低,甚至有些业主故意找茬、出言不明,这就更需要我们保安员以文明,礼仪的服务真诚对待才能解决问题。以往,我们对礼仪服务的认识,概念还有些模糊,但经过培训后,我们都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与业主的距离,向业主展现我们博雅西园服务的良好形象。

说起保安,一些人固有的印象就是“看门的”,这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将这个行业打入了社会底层。大家也许会说?从事保安行业的人社会地位低微,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保安这个行业呢?也许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的限制,以及种种原因。。是的!他们不像我们的警察大哥,有优厚的待遇,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工作自豪感!有各种各样的足可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的保障。可是正是这群社会地位低微的保安们补冲着我们严重不足的警力,在大家身边在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保卫着大家生活的祥和与安宁!人生风雨,酸甜苦辣!漫长的保安职业生涯,从穿上一身保安服的那一刻开始,社会职业道德思想同样深深根植于每个保安心中!虽然国内保安队伍中也出现过一些个害群之马,但那绝对不是主流。在这一个月的保安生活中,我对保安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再也不会认为 “保安员社会地位低”,反而更加尊重我们的行业,敬重我们的行业,从社会的安全防卫工作的需要上看我的行业是有很大的生命力的,存在很大的潜能,是推动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行业。广大保安员冲锋在社会治安的最前沿,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辅助力量,他们其中有的人为了万家灯火、社会的安宁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不应被亵渎的职业。他们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企事业单位到娱乐场所无处不有他们挺拔的身影。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看到保安的身影就会有种安全感--这是一种被认可的职业,不可缺少的职业。自从保安服务业的诞生,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都有了令人放心的守护;那些够不上刑事处罚闹事,违章乱纪者,有了“克星”,保安业是一道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防线,是一道预防和控制灾害事故的防线。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起到了警察的作用。保安员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不是由社会大众单方面决定,而是保安从业人员在公众面前树立什么样形象的问题。正所谓“正人先正己”,要想树立保安的职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首先保安从业人员要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保安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我坚信保安行业一定会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那些不了解和小看保安行业的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我呼吁世纪博雅的保安人员让我们挽手共为博雅明天的辉煌而奋斗吧!博雅西园简介

博雅西园项目是由北京大学资源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农大南路,北临中关村,南邻上地。南部是万园之园圆明园,西部是古老养生之地颐和园。东部紧邻2000亩城市绿化带,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小区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由20幢多层板楼组成。小区周围楼盘较多,如:西邻万树园,南邻七彩华园,北临军事大队。

博雅西园小区品质优异,全部为带电梯的板式设计,一梯两户。户型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处迎合知识分子的生活品味:户型设计以152平方米的3室2厅2卫为主,户户都是南北通透,其中的两间居室朝阳。南北居室都使用外飘窗设计,主卧更是采用270度大型外飘窗,让居室全方位接受阳光让人充分享受阳光的温暖;卫生间几乎全部为明卫。

博雅西园中心园林为京城少有的谷地园林景观,园林中设有溪涧、叠瀑、喷泉、运动广场,并设有2600平米的博雅西园酒楼和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小区外部底商涉及面较广,如:莎曼丽莎美容院,诗婷美容院,克丽缇娜美容院,链家地产,麦田地产,金泰合地产,迪亚天天全球连锁超市,幸福超市,EMS快递公司,邮局,稻香村饼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

建设银行,东方汽车超市,大型百特买菜市场等。小区对面还有金百万烤鸭城,权金城洗浴娱乐中心,西侧还有福口居火锅,小土豆,东侧有蟹老宋,万霖购物广场等。

篇2: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北京大学博雅聚娴女性学堂

“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

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清▪涨潮

【前言】

北京大学以百余年之文化积淀,集百余名人文社科类学者之智慧,面向全社会各行业女性精英、名媛佳丽,创办了博雅聚娴女性学堂,旨在满足当今女性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和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的诉求,自内而外地塑造卓越女性的独特魅力。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女性在这激昂壮阔的洪流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工作中,她们沉稳睿智,在生活中,她们隐忍体贴,在社会中,她们端庄优雅,女性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博爱决定了她们角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女性的独特魅力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随着岁月流转而越发凌烈,这是历练之后的心灵觉醒,是从容面对生活的智慧和对内心修炼的渴求。在繁重的压力下,适时地停下脚步,向书籍汲取营养,沉淀智慧;听良师发肺腑之言,荡涤灵魂;与闺中益友畅谈,放松身心。为魅力投资,发展自己的幸福哲学;为幸福投资,创造独特的魅力法则。

【课程特色】

顶级师资配置:

国际、国内知名学府专家学者

女性话题心灵呵护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女性形象设计、色彩、服饰、美容专家

营养学、养生专家

高端交流平台:

学员由女企业家、跨国高层管理者、上流社会名媛等组成,品格高雅,志趣相投,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共建友谊,共享资源,共同开拓更宽广的人生与事业空间。

每年定期举办金融、IT、投融资、国学、女性等主题论坛,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家汇集与此,数十家高端媒体直击论坛现场,同叙同窗之情,共图盛世伟业。

同学联盟:成立博雅总裁联盟,以“学习、提升、真诚、合作、共赢”为宗旨,增进学员交流、提升企业竞争力。

北京大学Page 1 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010-62768101传真:010-6276032

5这里是北大,让人终生梦绕魂牵的地方!

【课程设置】

由北京大学教育专家量身打造,贴合高层次女性对美丽与智慧的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综合体现北京大学的人文优势和文化积淀。

这里是北大,让人终生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里是北大,让人终生梦绕魂牵的地方!

【部分师资队伍】

开心妈妈屈开 卢勤《知心姐姐》杂志编委会主任国际文化名人靳羽西 徐晶中央电视台化装造型专家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何立婴 沈雁英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著名营养专家 心灵力量学创建者、中国十大卓越培训师、亚陈一筠著名社会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被

洲第一位女性成功学专家孙金宇 人们称为"向女性传送福音的使者 北京赞伯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路长全 关立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玲瑶 刘红松军事科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主任魏国英 臧日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香港凤凰卫视主播、主持人陈鲁豫 俞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琉璃工房创办人杨惠姗 张毅“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

国内知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王东华 何子文中国台湾大汉易经书院副院长

书画专家、故宫博物院馆员中国文物学会讲授专家马忆南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杨丹霞 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 史清琪中国女企协常务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戴宛辛 张玛莉首届香港小姐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主持人张越 吴维库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中央电视台著名造型设计师辛帝 金正昆国内知名礼仪专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亲子关系专家张勤 闻闸中国教育电视台播音指导(教授)

中国色彩第一人于西蔓 吴若梅中国亲子教育专家

【招生对象】

1、女性投资者、董事长、控股股东、高级主管;

2、各级政府女性领导干部与女性事业单位负责人;

3、公司董事长、各级领导干部夫人、自由职业者。【课程时间】

学制一年,每月上课一次,每次集中授课2-4天(周末),共授课24天。【课程费用】

全部课程学费:人民币49800元/人(包括:报名费、学费、书本资料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拓展培训费)学习期间的食宿费、交通费及国内外考察费自理。(详见录取通知书)【证书取得】

通过全部课程及论文考核,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招生办公室】

联 系 人:李老师联系电话:010-62768101

手机:***E-mail : lijing@pkueecs.org

传真:010-62760325办公地址: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32室

这里是北大,让人终生梦绕魂牵的地方!

北京大学博雅聚娴女性学堂 报名表

篇3: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数学教育

一博雅教育理念诠释

博雅教育肯定知识本身的价值, 崇尚“知识即美德”, 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中古基督学校的“自由七艺”,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人文学科, 中国先秦儒家强调的“六艺”, 均包含今天的文理科, 并始终以个体身心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理想。博雅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以下“才智”的自由人:有儒雅自尊的品格, 在自尊自爱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求真务实的作风, 在追求真理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有举一反三的求知能力, 用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

博雅教育基于一种大知识观的教育理念, 旨在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找到平衡点。Jonathan Becker认为, “现代博雅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训练批判性思维, 培养有效交际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它的特色是有一套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课程, 并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有深度, 还要有广度。它的交互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直接使用批评性的读本”。为达成这一理念, 现代大学一方面要建立博雅课程体系,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 通过有效选择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渗透博雅教育理念, 增强文化知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化功能。

二博雅教育的内涵

1 博雅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以知识为基础, 通过求知发展主体精神, 培育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致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才智。在知识、思想、行为的统一中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使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拓展。博雅教育应该是一种超越唯知教育而成就完整人格的教育。

2 博雅教育应该涵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育提供专门的知识和职业技能, 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凸显个性, 培养人文情怀和创造主体性人格, 其价值在于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个体, 在于使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各种重要问题与价值具有体悟和理解。”人文教育所要培养的并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特殊能力, 而是“源于智慧的个性化的对社会实践的总体胜任能力, 如自我实现的能力, 选择能力, 合作能力, 应对挑战的能力, 敬业、乐业、善业的能力, 终身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责任心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人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生活事务所必备的品质。

3博雅教育包含三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次是关注个体全面发展, 即学会做人, 成为自尊、自爱和具有道德判断能力并赢得社会尊重的人;第二个层次是知识技能发展, 即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为学生提供工具性知识及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机会, 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第三个层次是能力发展, 能力不仅是指掌握知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参与实践的能力。

三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探索

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教育方法, 这种理念、精神、方法完全可以渗透到大学数学教育中, 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培育人文经验的殿堂, 感受时代脉搏的母体, 适应社会竞争力的胚胎, 释放个体与群体能力的舞台。

1让数学走进生活, 构建生活化课堂

数学教学是生动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才有生命力。”因此, 构建社会课堂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和规律,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如讲立体几何“球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 与国际航班的最佳飞行路线相联系;讲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本质为曲顶柱体的体积可以被平顶柱体体积代替, 可以看作在一个桶中倒沙子, 刚倒完时桶内沙子是曲顶柱体, 摇晃几下, 便可成为平顶柱体, 但沙子的总体积不变;讲级数时, 要学生算一算慢性病人如何选择服药以维持体内合适的药量等等。

2 渗透数学史和数学家传记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 适时地穿插相关的数学史实, 既能让学生“知其然”, 又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历史使命感, 又能增强其学习数学的无穷动力。其次, 数学史有助于体现数学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大学数学呈现的是知识的逻辑体系结构, 是形式化了的东西, 因而, 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数学史的融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大学数学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基础学科, 而是一种处处充满着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抽象美的美学。一系列的数学史实则是数学美的主要表现。再次, 数学史可以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特别是介绍数学家。大学数学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 适当插入数学史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数学大师探求真理的经历, 数学家们的一生取得成就或失败的故事, 可以激励学生在浮躁、功利的社会大环境下, 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到自己生命的光辉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才能有所作为。数学史上里程碑的建立, 不但可以鼓励学生以史为鉴, 树立高尚的品德, 还可以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以及为真理而奉献的高贵精神, 如讲解《欧拉公式》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天才数学家欧拉。欧拉是一位牧师的儿子, 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西北部城市巴塞尔。欧拉在很多领域均有他独到的见解, 一生发表论文886篇, 论著47册, 堪称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内容遍及微积分学、几何学、代数学、力学、光学等诸多领域。欧拉活了76岁, 他28岁瞎了一只眼, 40多岁双目失明, 这之后, 靠自己口述, 助手整理的方法发表论著, 他的顽强毅力和才华横溢震惊世界。通过向学生介绍欧拉,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数学知识, 为将来学习各类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大学数学的教学很多内容本身枯燥无味, 抽象晦涩, 如果不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那么学生不会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尽量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讲极限的夹逼定理时, 比喻成胡同里捉鸡, 讲定积分元素法时, 说一说人生积分公式。数学符号中也有趣味性, 如“” (任意) , 实际上, “”来源于英文单词“any”, 数学中如用第一字母A表示任意, 则容易与其它字母相混淆, 于是数学家将A旋转了180度, 创造出了“”来。另外, 数学规律和数学图形中也蕴含着趣味性, 充分挖掘这其中的趣味性, 可以给学生的学习以愉悦的感受, 体现博雅性。

4 借助计算机实施教学

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利用板书这种特有的教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保留下来的, 它是任何别的手段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 它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 只有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融合,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定义语言、中值定理、定积分的概念、微元法、二次曲面、偏导数的几何意义、重积分的概念及计算等, 都可绘制成二维或三维的静、动态图形, 供教师在讲解时进行演示, 可使教师一下子就能讲清平时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再如旋转曲面课程, 学生很难理解旋转后的图形形状, 而利用多媒体, 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变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5 注重课外活动, 挖掘数学潜力

课内时间不足课外补, 除了晚自习辅导、期末复习集体答疑外, 更要注重学生课外活动, 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数学”氛围, 努力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一是每年可举办全校应用数学知识竞赛, 众多学生踊跃报名参赛, 获奖的学生得到了成就感, 没有获奖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 对数学的认识提高了, 学习的积极性也此来提高。二是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每年定期举办活动, 吸引大批学生, 历届全国数学建模获奖的“校友”成为众多在校生的学习榜样,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通过培训、选拔、模拟、竞赛, 锻炼了大批学生, 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精神得到了一定培养, “用”数学的能力长足进步, 对数学的感情加深了。建立数学金融与数学建模计算机实验室, 多种数学软件安装到位, 有机会使用它们的学生大大增多,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许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这里找到了乐趣, 看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篇4:许纪霖:大学应培养博雅之士

我想先谈一谈究竟什么是大学?作为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大学并不完全是一个乌托邦,从它的历史来看,虽然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很古老,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是起源于欧洲,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法国、意大利,然后再到英国,像我们所熟悉的牛津、剑桥,都是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按照它原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UNIVERSITY是一个地方,一个可以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地方。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宗教统治的,罗马教会领导的基督教并不是单单一个民族的,他普渡众生,是全人类的,最起码是白人,全欧洲的,那么这个传统就保存了下来。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国际化的大学,留学生就越多;越是差的大学就越是LOCAL,所以我们说对大学来讲开放是第一个标准。第二个,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培养绅士的地方。在欧洲绅士就是贵族,无论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洪堡大学,还是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都是以这条为宗旨的。在教会以外之所以还要组建大学,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知识的贵族,那个时候的知识可能跟我们今天理解的有些不一样,我们今天更注重应用性的技术,而那时人们更偏向于陶冶性情的知识。所以他们培养的人都是些博雅之士。

不仅是欧洲,这两点也一样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虽然没像柏拉图那样有个书院,但是他弟子三千,也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空间和氛围。从孔夫子开始,一直到后来宋代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等等许多著名的书院,你会发现它们的教育理念很接近欧洲大学的风格。一是它包容性很强,不仅仅只接纳本地人士,而且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于儒学研究的学子,这些学子常常不满于科举,当年的科举跟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差不多,是学不到什么真东西的,所以他们要到书院里面来寻找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书院,按照中国的传统,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你做人,做什么人呢?成为一个儒家所认为的有道德的君子,一个知书达礼的君子。

现在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卖知识的市场,我交了学费,是购买知识

同样是博雅的教育,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学起源的目标是非常非常明确的。那么这么一个非常清楚的理念为什么到了今天就被模糊起来了呢?这个与工业革命,特别是二战后大学的大规模发展有关系。本来大学是少数贵族、精英才能去的地方,不要说那么古老,我是文革后第一年恢复高考时读的大学,第一届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人数非常少,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少。我还记得当时入学后发了个白底红字的校徽:华东师范大学。当时把校徽别在身上那很牛啊!走在街上所有人都看你,那个羡慕啊!那个时候的感觉比今天开个宝马要辉煌多了。

随着二战后全世界大学的普及、平民化,大学数量剧增,它教育的性质目标自然就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卖知识的市场,我交了学费,是购买知识,你老师站在讲台上,不过是在出卖知识。双方是一个贸易关系。学生把上大学仅仅看作是买一种专业技能的过程。这样一种看法实际上今天非常流行,有不少学生、家长以这样的标准来选大学。虽然现在不少学校摇身一变都改名叫大学了,但是大学不是专科学校,它是UNIVERSITY,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博雅之士的地方,这就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和一所专科性学校最大的差别。

那么,今天一所真正的UNIVERSITY公认由什么组成呢?有三部分:一是在教学方面是一个学术性教学,绝不是应用性的,而是带有研究性的教学。二,大学也同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机构,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是有大师,可惜的是中国今天的大学都热衷于盖大楼而不注重培养大师。第三点最重要,是创造性的文化氛围,看一个大学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在校园里面是不是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是广义的,包括文学、艺术、科技,乃至各个方面你所能想象的它都有。以上就形成了大学的三个很重要的组成标准。也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真正的、理想的大学。

在一所真正的大学里,大学生有四个LEARN:Learn to learn,learn to be,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学习学习,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相处

在一所真正的大学里,大学生有四个LEARN。这句话是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提出来的。哪四个LEARN呢?Learn to learn,learn to be,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我非常赞同金教授的观点。

首先是Learn to learn,学习学习。我们今天的大学体制有一个流毒还没有肃清,全盘俄化的流毒。大学专业分得这样细,可以说全世界少有,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大学,你考进的时候完全不分专业,大一大二是通识教育,大三大四才有所谓的专业供你选择。当你修了很多门课后,心灵逐渐丰满起来,真正发现了你的兴趣所在,才开始选择专业。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决断,但是中国现在的大学却是一次性买断。

博与雅的结合,就是一种有用的知识和好的知识的平衡。今天的社会很实际,都在比较这个有用,那个没用,我们很多同学也都是想考出个证书,积累些有用的知识,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培养人的心灵的,往往是那些没有用的知识,那就是我称之为好的知识。一个博雅的心灵它是由很多好的知识塑造起来的。现在很多人脑袋里装的都是有用的知识,只有装满好的知识的人,他才有创造性,有想象力,有用的知识是不给你想象空间的,他教给你的,是一套规则,而不是如何突破和创造。

Learn to be,学习做人。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双料博士冯象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的法学院,像耶鲁,从来不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自己的目标。那么耶鲁培养什么呢?培养的是品质优异的学生,至于他以后是当律师,当法官,还是当总统,乃至去好莱坞写剧本,都是法学院学生的选择。

我们现在也有不少大学自认为是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怎么个一流呢?培养学生从大学起会打高尔夫球。真正的贵族在大学里面有两个含义,第一,它要培养你作为贵族的自律精神,那是非常严格的道德上、生活上的自律,非常严谨。第二,贵族并不是靠打高尔夫球把自己和平民区别开来。我在波士顿参加过英语口语提高班,不用交学费,我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子,哈佛商学院毕业,在一个大银行上班,平时非常忙,但是她每周还是抽出两个半天做义工,教英语。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这是哈佛的传统”:第二句话说:“我这一周里面,只有这两天是真正为自己工作,这是我最喜欢的。”

Learn to do,学习做事。今天很多同学出去找工作,给人感觉,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想做。好多学生名牌大学毕业,复印机不会用,最简单的传真不会发,这些小事情,可能有些是一学就会,有些是要积累的。在大学里面除了书读好以外,还要学会做小事情,这是一种能力。现在我们大学有各种各样志愿者的团体和活动,还有许多勤工俭学的机会。我一直认为,哪怕你时间再紧,也一定要去参加这些活动,重要的不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金钱的回报,而是学会做事。

Learn to together,学习相处。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就是在大学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但是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也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这就没法担当大任。1995年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的时候,住在圣约翰学院。它不是教学和研究机构,而是一个老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团体,是一个社区。我在这个集体里面感受非常深刻,大学最重要的一课是训练如何参加社团,如何组织社团。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活动,那么你的大学生活是有欠缺的,因为你未学习怎么与别人相处。

篇5: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中大博雅学院首届学生引人注目

长假即将结束,回到课堂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想的不仅是那本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诗经》、那些天书般的拉丁文,他们也许会想:还有记者来旁听吗?

从9月19日开学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博雅学院在中国南方宁静的校园中迅速成为一个炙热的焦点,余温难消。对于这个在招生简章中明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宣言;外界在赞赏和支持群起的同时,质疑和讨论也同样喧嚣。

“博雅学院只是整个通识教改试验的一个环节。”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于中山大学的`著名学者甘阳走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我敢说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这位在短期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引向蓬勃开展的思想学术界风头人物,如一阵从香港刮到广东乃至全国的旋风。

这场在南方开启的试验直指中国高校教育的最深层矛盾,谁能预测其成效和趋势?在外界仍把目光集中在博雅学院之时,中山大学面向全校学生的新通识教育方案已率先在珠海校区全面开始实施。为澄清开办博雅学院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和甘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作为中山大学南校区中为数不多的一年级本科生,博雅学院的首届35名新生,承受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完全打破专业的课程和多少有点独特的学院生活,这些高考后本来已被录取到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孩子,适应吗?

学者甘阳如今身兼三职

独特的课堂

“受关注本身就是锻炼”

亲自担任班主任的甘阳多次强调,博雅学院的学生没有特权。

最早搬到南校区的前两天,有的学生只能洗凉水澡,这让甘阳心疼不已。男班长张佐在学院开学典礼前后,就为这个班级忙乎起来。典礼结束后的午后,他独自一人在学院临时办公楼里等待园艺部门工作人员取回盆景。这位自谦并无特长的上海男孩,在与记者聊天时,着重强调自己对学院的认同,“只有认同,才能让我们在博雅学院学有所成”。

来自天津的小姑娘由佳妮,本已被自己心仪的第一志愿“应用心理学”录取,但博雅学院无疑对其有更大的吸引力,她在报名表上写道“一直对人类自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选择了应用心理学这一专业。我觉得要想在此行业有所作为,必须要做到博闻强识,眼界开阔,见解独到。而博雅学院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人文氛围,注重文化底蕴,中西合璧,让学生可以看得更广,真正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探索求知。”这段话与其十几岁的年龄有些不符,但确实出于其手。

自从开学以来,外界的密集关注正让学生们从开始时的受宠若惊,逐渐过渡到略感不适,甚至有学生向甘阳抱怨,记者总给自己打电话,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应有心理准备,受关注本身也是一种锻炼。”甘阳深知,这种关注蕴含的是社会情绪和目光。同时,有关博雅学院的争议和质疑之声,也难免飘进学生的耳朵,这才是甘阳最担心之处。在录取面试阶段,曾有电视台希望可以现场拍摄,甘阳断然拒绝,“面试是选拔人才不是作秀”。他更希望学生们能把质疑和争议都抛在脑后,平心静气地读书。

博雅学院开课一周有余,学生们初步见识授课老师的博学,感受自己知识的欠缺。不少学生坦言,高强度的学业要求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篇6: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昨天起,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自主招生测试,自主招生、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筑梦计划的测试同时开考。北京晨报记者在考场外获悉,在“博雅计划”招生面试及笔试中,“吴佩孚、段祺瑞等人为何被称为‘北洋军阀’”、网络用语粗俗化现象等进入考题。

面试老师“循循善诱”

昨天早晨7点半左右,参加“博雅计划”面试的考生陆续进入文史楼考场。9点半,第一拨儿考生一出场,就被等候在外面的家长和记者团团围住。一位来自浙江的文科考生告诉记者,面试一共是三道题,分别是中文题、历史题和综合题。每道题给3分钟准备时间,再用15分钟作答。准备过程中,考生不能相互交流和看手机。

中文和历史答题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综合题是两位老师对一个学生提问。整个过程中没有小组讨论环节。“如果考生说得不够充分,面试老师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考生。”这位考生说,综合题自己被问到了学业规划、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怎样协调。

同一组考试的一位广东考生称,中文题是举例英文翻译成汉语比较好的三个词,比如可口可乐等,解释为什么这样翻译比较好。历史题是谈谈吴佩孚、曹锟、段祺瑞为何被称为北洋军阀。“面试老师一直循循善诱,我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熟悉,就大概讲了一下北洋军阀的情况,老师就会问‘还知道什么与北洋军阀相关的内容’。”

理科题没到竞赛难度

一位“博雅计划”面试理科考生说,候场室播放了风景纪录片,让学生感觉很放松。老师为考生发放数学和物理两道题,并允许考生准备45分钟。数学是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物理是一道磁场题。45分钟后,考生被要求用10分钟为两位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比高考题难一些,但还没到竞赛题的难度。感觉老师考查的是推理过程,而不是最终解出答案。”

“接下来的综合面试有点像和老师聊家常,老师们很和蔼。两位面试老师问了我最感动的事、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很简短。数学与物理分别100分,最后综合题200分。”

据北大招办介绍,“博雅计划”笔试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学业能力和学习潜质,面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个人志趣、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人文情怀。

自招笔试少有时政热点

昨日上午,北大普通自主招生考试也进行了笔试环节。11点,走出考场的学生告诉记者,考题为120道客观选择题,其中英语和语文各50道,数学题20道。 3个小时时间略紧张,考试题少有时政热点,考查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一位学生说,语文阅读是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他恰好以前读过。

招收优秀农村学生的“筑梦计划”昨日也进行了考试。据一位“筑梦计划”考生介绍,考试同样为需要填涂答题卡的选择题,题量稍大,有难度。英语科目生词也较多,有的题没有答完。

“博雅”笔试 网络成热题

昨天下午,“博雅计划”进行了将近6个小时的笔试。昨晚,一位刚走出考场的考生称,此次语文阅读题是议论文,考了网络用语粗俗化现象,作文也与网络有关,是《我与网络》。政治题则考了公用地的悲剧。

■小贴士

斯特林堡与《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瑞典激进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欧美现代戏剧的先行者,他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剧作、室内剧构成了欧美现代戏剧发展的新起点。瑞典前驻华大使雍博瑞曾将斯特林堡比喻为“瑞典的鲁迅”。代表作品有《朱丽小姐》、《复活节》、《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等。《半张纸》以千余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

篇7: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一、大赛宗旨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根本上说,它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一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为了弘扬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人走出经济与技术至上时代教育仅是职业训练的迷思,进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创造性人才,我们举办第八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期待能自主选拔一批在人文方面具有较高素养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深愿这样的活动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做出一份贡献。

二、奖项设置

1. 特等奖1名: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并荣获特等奖金(人民币5000元);

2. 一等奖2名: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并荣获一等奖金(人民币3000元);

3. 二等奖6名: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并荣获二等奖金(人民币2000元);

4. 三等奖10名: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并荣获三等奖金(人民币1000元);

5. 优胜奖20名: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并荣获人文社科类等值200元图书。

三、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绩优秀、对人文研究有兴趣并愿意在人文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应届高三学生均可参加。

四、征文要求

1. 参赛者可自行选择任何一本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博物馆学等人文类经典著作,既可针对全书,亦可针对某些篇章独立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评论;

2. 为了避免写成亦步亦趋的内容概述,或议论空泛的读后感,建议能深入文本原意,结合特定的历史时地与当下的文化背景,做出既言之有物又见解独到的完美解读;

3. 文后务必附上助成征文完成的各类参考文献若干;

4. 征文必须由应征学生独立完成,参赛获奖的文章,将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一经发现抄袭,立即取消获奖资格。

五、参加方式

1. 在复旦大学招生网(.cn)后,按提示注册;也可以通过《中文自修》网站(http://)及论坛的链接地址登录。各校学生数的2%将参加各区组织的初赛,并产生一、二、三等奖,由大赛组委会颁发该赛区的奖状。奖状由大赛组委会、《中文自修》《新闻晚报》等单位盖章,直接送达贵校。其中一等奖选手将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复赛。

获奖选手必须将自己的文章上传至作文竞赛官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获奖资格。

此外,所有同学都可以将自己的文章上传至作文竞赛官网的“自由上传区”,点击率高的同学将获得“最佳人气奖”。

有文学创作爱好的同学可以将作品上传至作文竞赛官网的“十大校园写手区”,参与本十大校园写手的角逐。

《中文自修》第9期是作文竞赛的辅导专刊,敬请关注。

在竞赛过程中,若有好作文,请及时推荐,组委会将择优发表。文章发至《中文自修》邮箱(zwb501@163.com)。

“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预赛题目:

请以 “绿色家园,环保先锋”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在1000左右。希望能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表达真实想法,不说假话空话。

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组织委员会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中文自修》杂志社

篇8: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不仅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而且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其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与变革。与全球化相关的教育概念频繁出现,举几个例子,如“自由化”、“私有化”、“公司化”和“分权化”。全球化的三个共同特征似乎引起了特别关注:(1)放开对货币和物资的管制,实行自由化;(2)信息通讯技术(ICT)创新;(3)采用所谓的“世界标准”。“全球化”表达了竞争社会中全新的多方位变革,作为形成人类智慧的核心——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应该如何在日本以及全世界的大学进行呢?本文追溯了日本博雅教育的简史,重点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相关改革与发展,以探索博雅教育的发展前景。

1. 二战前日本高等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缺陷

在二战前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在进入帝国大学[1]以前,要在旧制高中接受3年正规的人文教育与博雅教育。一进入大学,学生就被要求在毕业前接受3年的专门化(specialized)或专业化(professional)教育。庆应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一些比较有名的私立大学和像东京商科学校(the Tokyo College of Commerce)等之类的公立学大学提供3年的预科课程,以为接下来的正规的专门化或职业化课程提供充分的准备。

一般来说,这些在二战前旧的教育体系中形成的日本大学都受到欧洲大陆大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德国大学的影响,其典型特征是专业研究与教育相结合。于是,专业研究活动比单纯的教学受到更多关注。所谓的人文教育与自由教育则在旧制高中或大学预科进行,为进入大学做准备。

为了与西方国家竞争并取得成功,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建立起现代军事体系,同时鼓励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提高经济实力。帝国大学最初作为国家机关而建立,要求通过教育与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国家主义的大学目标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大学渐渐地纳入到极端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系中,天皇至高无上。在这种情况下,二战前日本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某些特定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历史证明这种方式最终导致了惨重的损失。

有一件事详细地解释了二战前大学教育的弊端。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中国南京,东京帝国大学作为当时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举行了一个仪式以庆祝这次胜利。那时该校的许多学生是第一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第一高等学校接受了博雅教育。特别是许多优秀的精英在第一高等学校教学,如新渡户稻造和内村鉴三等,他们是当时的自由基督徒与学术界的代表。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慧,丰富情感,养成相互理解的同情心和宽容的态度,深入思考人类的价值与尊严,并形成推动这种价值与尊严的人文观。然而,不管是在优秀精英的教导下还是在一定的博雅教育培养下,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们都不能准确判断局势——日本即将爆发战争,也无法预想在南京发生了什么。连日本“最优秀的”大学都显露出这样的缺陷,大家不难想象当时日本其他学校的境况了。

2. 二战后的新大学体系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二战后的1947年,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民主与平等,日本改组、整顿了高等教育体系和整个旧的教育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二战前复杂的双轨制变革为单轨制。这种新的民主化体系最终促使更多高中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当然也推进了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教育内容改革(或课程改革)伴随着体制层面的改革同时进行。基于对上述过去的错误与不善管理的反思,日本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在讨论大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观察者试着界定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并明确其重要性。当时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东京商科大学校长上原専禄(Senroku Uehara)指出,二战前大学教育的缺点在于不仅“伪自由教育(pseudo-liberal education)中缺乏专业教育意识”,而且“伪专业教育(pseudo-specialized education)中缺乏自由教育意识”。[2]上原校长认为,“大学教育人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克服之前的缺陷,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并期待人类智慧与能力的多样发展”。[2]同时,上原校长强烈批判在完成自由教育之后才提供专业教育的教育结构,认为这是违背自由教育理念的悖论。另一著名学者、原东京大学校长南原繁(Shigeru Nanbara)也重申在大学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二战前大学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低层次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趋向权力与实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他强调大学应该培养“人文理念”,大学的新使命是“不仅培养智力,而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们性格与深刻而丰富情感的养成”。[4]

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受到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影响。报告书的第六章有一段相关论述提到:“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中,我们认为提供通识教育的机会太少,专业教育过早且领域狭窄,并过于强调其职业性。应该培养更广博的人文态度,为自由的思想和良好的专业训练基础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这将丰富学生今后的生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与人类社会的整个图景是相契合的。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整合到学生的常规课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到全部的学分,而不必把它作为额外课程单独学习,不仅通识教育课程如此,专业课程也需要增加设置的灵活性。”[5]

这正是二战后日本大学中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想原型。值得注意的是,使节团报告书中使用的是“通识教育”,而不是“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1950年,日本大学基准协会(the 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准备了一份报告——《大学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勾勒了战后高等教育标准的基本框架。报告指出,“自由教育”因时而异,因国而异,但却始终体现着强烈的贵族气息。报告进一步强调,自由的、人的教育应该摒弃贵族气质,而发展为“通识教育”。委员会认为这种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市民,使其成为自由民主社会的原动力”。[6]

基于此种观点,所有大学都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教育),包含三个领域(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每个领域的通识教育分配相同的学分(即12学分的人文科学、12学分的社会科学和12学分的自然科学)。外语学习最初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很快就从中独立出来。每所大学都提供通识教育中的各类课程,在大学的前两年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课程,后两年则学习专业学科。因此,通识教育有时被当作进入专业学习的预备阶段,有时被当作成熟学科的入门课程。

“通识教育”在初期阶段存在很多矛盾。该术语本身就与自由(博雅)教育相混淆。而自由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本问题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区别尚未进行过彻底的讨论。结果,通识教育最终被认为是不实用的(或许,根本无用的)知识,只是无关紧要的消遣,甚或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1956年文部省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基础教育学科”。《大学设置基准》是所有高校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条例,规定36学分的通识教育中最高可以有8学分专业基础课程。这种变化回应了产业部门的要求,产业部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下滑表示不满。

实施通识教育的组织结构仍存在问题。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观念虽被接受,但大学中应由谁或哪个部门负责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早期并未得到澄清。1963年《国立学校设置法》(the National School Establishment Law)修订后规定,建立一个特殊的部门即教养部,负责为所有在校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到1968年有32所国立大学建立了教养部管理通识教育。[7]“教养部”这个名字可以直译为“博雅教育部门”,而不是“通识教育部门”。在二战后新的教育体系形成之初,前者即博雅教育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术语的混淆使用表明其中有着某种矛盾,而且拨给通识教育课程部门研究员的年度研究预算通常低于其他部门负责专业教育的研究员。从史实来看,许多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二战前不是大学教授而是旧制高中的教师,在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中才提升为大学教员。通识教育部门的教员水平较低可能也来自这种历史背景,这限定了教员的事业发展和专业资格。

3. 所谓“博雅”教养(kyoyo)的若干思考

日本用语“教养”指“文化”和“人文学科”,而且仅指人性的培养。此外,人文学科的概念在西方语言的演变中包含自然科学,因为它源自七艺。七艺由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和逻辑)和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在西方的概念中,人文学科指除职业和技术以外的学术学科,似乎包括基础学科、通识学科和专业学科。然而,人文学科在日语中的内涵不包括专业学科。

在任何一个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都是上层社会的文化。主流文化通常将经典作为他们的核心,并获得共享这种文化的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支持。明治维新之前,汉学(或对中国经典的学习)是武士或武士阶层流行的文化。在那时,武士阶层形成了社会的主导力量,武士文化和中国经典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知识在封建教育机构传承下来,如塾、藩校和昌平黌等教育机构。

然而,自明治维新以来,武士阶层解体了,他们以中国经典为基础的悠久文化也在现代学校中消失,于是传统文化最终消亡。谁(或者什么)将来填充这块文化真空呢?我们注意到,出现了从中国经典到西方经典的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大学教授和知名作家在内的日本知识分子尝试采取某种行动,用西方的经典来弥补失落的文化。受这种文化观影响,二战前的教育体系要求高等学校教授哲学、西方人性和人文课程。然而,毕竟这些学科与知识是舶来品,显得非常片面与零碎,看起来并不能成功地形成自我包含式的、全面的文化。而且这些课程被当作大学的基础预备课程,为进行专业学习做准备。因此,可以说在二战前的日本,不管是在学校或是任何社会阶层和群体中都没有成型的文化形象。从西方文明舶来的文化基础对高等学校和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马克思主义曾经一度风靡于年轻的知识分子中间,也无法弥补我们自身文化基础的真空,文化无根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持续增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学技术优于人文知识的现象又激励了文化的发展。

除了文化本身,日本对博雅教育的理解并不清晰,但显然不同于美国。日本有2个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和崎玉大学)和5个私立大学(东北学院大学、东京国际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东海大学和大塚山大学)建立了教养学部(Faculties of Liberal Arts)。其中只有2所,即东京大学和国际基督教大学建立了少数几个人文学院,还没有美国学校中那么广泛多样的学院。

4.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改革与“自由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继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教育改革和二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开始了历史上第三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改革最初开始于1984年,教育改革特别委员会在首相中曾根康弘的领导下成立。二战后40年来积聚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教育改革特别委员会的目的就是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教育改革特别委员会的推荐下,大学审议会(the University Council)于1987年成立。审议会多次积极地提交大学改革报告,其中1991年6月提交的报告具有划时代意义,提出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改进与振兴以及个性化问题。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放宽《大学设置基准》(the Standar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文部省将《大学设置基准》简单化、灵活化,因此,各高校都予以更多的考虑。新修定的《大学设置基准》第19条款规定校长组织课程管理,即将通识教育作为“广博而影响深远的教育,培养人的一般判断力和丰富人生品质的教育”。与1991年之前相比,日本现在的高校不再受学分的限制,只要修满至少124学分就可以毕业,以前的学分均分给通识教育的三个领域和专业教育。[8]

随着1991年《大学设置基准》的放宽,许多大学开始进行课程改革。1994年,即法案修正后的第3年,552所大学(73所国立大学、33所市立大学和223所私立大学)中有329所(59.6%)在全校实施课程改革。此外,46所大学在有限的几个学院里实施课程改革。因此,总共375所学校(67.9%)开始实施各类课程改革,其中,362所学校(78所国立、28所市立和256所私立)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具体改革,已经有194所学校取消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割裂。[9]关于通识教育教学的组织,105所学校(19.0%)经历了结构变革,因此,139所学校里的特殊部门只用于从事通识教育教学,32所学校中属于该特殊部门的教师负责教授通识课程。在140所学校中,教授通识课程的教师分散在各个学院,在104所学校中,每个单独的学院都负责通识教育。[9]然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都逐渐削弱,几乎所有的大学已经取缔了教养部,该部门在改革后的5年内专门负责通识教育,许多大学将其重组成新的专门学院,如“人文环境学部”(Faculty of Human Environment)、“综合文化学部”(Faculty of Integrated Culture)、“综合科学学部”(Faculty of Integrated Sciences)等。

对通识教育轻易地取消与重组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已经不为人重视,开始走下坡路。另外,在其走下坡路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再评价普通自由教育(general liberal education),并探讨对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保护。日本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讨论这一问题。而且,奥姆真理教(the Ohm Sinrikyo)的罪行(1995年,奥姆真理教教徒在地铁内释放沙林毒气,致使许多无辜市民伤残乃至死亡)成为再度审视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重要性的直接推动力,特别是后来发现奥姆真理教的教徒许多是一流大学科学领域的毕业生。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他们犯罪的原因:这些罪犯在学校生涯中缺乏人性的培养,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5.21世纪初日本的博雅教育

2000年,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11](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s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简称NIAD-UE)以95所国立大学为对象,对自由教育进行评价。作为其功能的一部分,该机构从第三方视角客观地评价大学中的教育和研究活动。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随后出台了一份报告,名为《国立大学自由教育成果现状》。报告强调了《大学设置基准》修订后10年内大学发生的细微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术语的使用中,术语“通识教育”代之以“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报告指出,“据调查发现,自由教育的理解仍然因校而异”。[12]然而,随着负责通识教育的教养部的解体,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不仅由之前的教养部担负起来,大学中的其他部门也担负起来。许多大学建立了新的组织或部门,负责协调全校的博雅教育并将博雅课程分配给每位教员。报告将各种各样的博雅教育课程分为9类:(1)激发新生使其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2)狭义的博雅教育课程(过去定义为通识教育课程);(3)跨学科综合课程;(4)外语课程;(5)信息处理课程;(6)健康与运动课程;(7)专业基础课程;(8)补偿教育课程,弥补高中教育的缺失;(9)国际学生的日语课程与日本面面观课程。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如讲座、小组研讨、辩论、集体作业、实习或现场培训等。从广义上讲,不仅一、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些博雅课程(早期的通识教育也是如此),而且三、四年级的学生也与专业课程一同学习。95所国立大学中有58所(61.6%)在4年中提供这些课程,15所(15.8%)仅提供给一至三年级学生,13所(13.70%)仅提供给一、二年级的学生。[12]

下面以广岛大学(Hirashima University)的课程改革作为博雅教育改革的一个实例。和其他日本大学一样,广岛大学在改革后用“自由教育”取代“通识教育”,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由教育的目标是:(1)通过参加大学或社会活动组织的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智力;(2)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3)发现人类要面对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与合作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广岛大学的自由教育课程现在有6部分组成:(1)小组研讨会,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2)提高外语能力的课程(如,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和韩语);(3)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课程;(4)了解各种不同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课程(如“广岛”研究、左翼与右翼的本质、智慧碰撞、东方思想、教育与人性、认知与学习、大脑与行为、哲学、生物世界、天文、科学实验方法等);(5)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基础物理学、普通化学、地质实验等);(6)体育运动课程。

理论上,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由大学全体教师共同承担,从初级到高级可以在4年内的任何时间为学生提供。然而,除非课程集中于前两年学习,否则不可能按标准完成4年的学业。而且,一些技能性课程,如外语、计算机课程、专业入门课程也同跨学科课程一样同时出现在课程设置中,这些课程的设置需要合理化(事实上,学生们对新的博雅教育课程评价不高)。[14]学生对新改革课程并不积极的评价似乎没有影响广岛大学改革的进行。

每所大学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实施博雅教育的挑战,但尚未找到最终明确的答案。正如NI-AD-UE报告所言,许多大学的课程改革都有机地将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关于这种联系,我们或许该回顾一下阿什比(Sir Eric Ashby)在他的《技术与学术》(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s)中所说的,“为了适应技术专业化时代,大学必须把专业研究作为自由教育的手段”。[15]他说:“假定学生决定学习酿酒课程,他获得普通文化的途径不是听建筑、社会历史及伦理学等受欢迎的讲座,而是学习酿酒这门核心课程。……这是学习生物学、微观生物学和化学的必经之路。……随着他的学习获得动力,再让他有兴趣地研究啤酒销售经济学、酒吧及其设计、建筑,或者在社会历史中研究啤酒的历史,或者在宗教与伦理学中研究饮酒过度的不良道德影响。”[15]

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提出了与阿什比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在《美国智慧的结束》中强调博雅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回归西方文明主要是回归古希腊经典。[17]同样,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著名的《大对话》(The Great Conversation)(或《西方世界巨著》,The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中第一卷就包含了54册,我们可以看到长长的西方经典巨著名单。

日本人仅参考这些书是不够的。我们是否应该将自己的知识纳入到自由教育中,如日本文化、亚洲文化或者世界文化?然而,如果我们寻找自己的东西,可能会过度迷失于自己的文化中,难道最后不会导致文明的冲突吗?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日本人用无根的生活方式反倒有很多优势。当代著名思想家加藤周一(Shuichi Kato)曾将日本文化定义为“杂种文化”(hybrid culture),认为日本文化由外来的多方面要素构成,否定坚实基础的存在。[18]人类学家青木保(Tamotsu Aoki)断言,我们有必要进入“健忘”[19]的状态,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构建全球化时代完整的人类文化体系。

上一篇:棉被里的那一抹爱真好_母爱的作文700字下一篇:涪陵十六中推进“减负提质”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