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旅游教育事业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随着旅游教育的规范化,旅游管理专业确定了在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专业目录中的位置。然而旅游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并不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区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区旅游管理论文 篇1:

以差异化策略探索广西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新路

【摘要】由于缺乏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竞争优势,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层次普遍偏低,这直接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要改变这一状况,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应以差异化策略为指导,对整体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设置出符合岗位需求和自身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2]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3]郑坚强,黄耀丽,李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07年度课题《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研究》(200712LX239)。

作者:邓秋霞

经济区旅游管理论文 篇2: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旅游教育事业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随着旅游教育的规范化,旅游管理专业确定了在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专业目录中的位置。然而旅游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并不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举措,为广大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美化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其投入少回报多,而且能够显著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比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比较好的前景。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要经历服务操作层到基层管理层再到管理层,因此在在大学阶段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应用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就业后缩短服务操作层的时问,从而加速进入管理层,这样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我定位,又能为旅游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一、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方面的滞后,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很多院校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数的开设院校教学观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性应用人才,然而很多独立学院仅仅是模仿或者照搬本科院校教学宗旨和目标,导致所有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次上培养同类型人才,没有针对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得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相悖,也没有体现独立院校的办学特色。

2.旅游管理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具备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但目前仍然在课程设置上模仿普通高校,忽视两者在课总数、培养目标上的差别。一些人文基础课程,往往因为课时限制被舍弃,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旅游管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比较缺乏,很多老师是跨专业来教学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这种上课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的理解仅限于课本的知识,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扩展;旅游管理教学手段落后,教材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新过慢,教材落后旅游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用于实际,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3.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但力度不够。目前独立学院旅游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有的院校实训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不严,有的院校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实训课草草应付,效果很难保证。另外,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的旅游专业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安排毕业实习,由于学校实习目标不明确,企业不重视,往往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基本不能从事管理工作或轮岗,没有真正达到实习效果。而学生也在这一时期忙于求职,心浮于事,使实习流于形式。

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1.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合理定位教育目标。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根据旅游管理教育的层次侧重点及自身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专科层次注重培养基层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技术型的人才;本科层次要培养中高层的旅游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的综合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适应。

2.优化课程配置,改进教学方法。人才的培养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非常重要。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及学生就业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及时和科学地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及课程,同时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实践性,突出实训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课的比例。第一,要优化课程体系,要对课程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类课进行分类,并按这些分类安排好教师教学。第二,改变当前的课程安排方式,在课程安排上要使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同时避免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第三,选用优秀教材,选用反映本学科发展、适应本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好教材。同时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需要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重点放在组织讨论,实施启发式教学。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独立学院应当积极拓宽与各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这些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并且至少安排16周的时间,让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到各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等旅游环境中去接触、感受和从事旅游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深化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绝知此事必躬行”,专业实习使学生既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处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学校需要聘请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学中来。要拓宽聘请“双师”素质教师渠道,改变聘请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同时鼓励优秀企业旅游管理工作人才到学校任教,达到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目的。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李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法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62~64

[2]周海燕.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教产一体化的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70~73

[3]彭文武.民办高校旅游专业课教学绩效评价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12(下):183~184

[4]丁玉芳.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8(8):66~67

[5]张培玉,姚贵库.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就业趋向相关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9(4):207~208

项目基金: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名称“河南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KL-2012-2243”。

作者:张喜丽 肖洋

经济区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非专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摘要:非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活动平台,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程能力指导。

关键词:非专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 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口径的深度和宽度,是衡量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场的职业能力,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旅游行业供给侧涉及面非常宽广,覆盖吃、住、行、游、购、娱,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同时,旅游行业需求侧的市场面向也非常广,年龄上从少年、中青年到老年,职业上从自务、劳务、商务到公务人员,需要提供各类人等相对应的语言、沟通、健康、安全、组织、观察、疏导等非专业能力。这种由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构成的旅游职业能力,随着职业深度的增加,对能力要求的深度也随着增加。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实践实训和专业见习来得到一定层次的培养,通过针对性的顶岗实习来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但非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其渠道和方法复杂,需要通过学校、学生、企业、行业、社区等主体共同来完成,培养的空间和时间,也不具有稳定性。

一、非专业能力的特点

(一)系统多样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多样性,主要来源于旅游产业供需两端对旅游从业者多样化的要求。旅游产业的供给端集中了交通、餐饮、住宿、景区、购物、娱乐、会展、节庆等外显形态,市场服务的需求端集中了保险、医疗、健康、教育、心理、网络、传媒等内隐形态。一个合格的旅游从业者,需要掌握两种形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两种形态的非专业能力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并不孤立存在。当从业者开展某项活动的时候,这些能力就抱团显现,缺一不可。比如组织旅游节庆产品,就需要会展、娱乐策划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非专业能力,比如对节庆场地、道路的空间规划和组织能力,对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对目标市场的公关能力,对各类传媒的跟进能力等等。

旅游业拥有景区、游园、商业街等内部业态,还要借助酒店、餐饮、娱乐、商场等外部业态,形成对吃、住、行、游、购、娱、康、养等活动的全覆盖。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是一个美食家、客房管家、行者、导游、导购、歌手、舞者,甚至保姆、医生,每个方面都需要较强的非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主体多元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过程的主体多元性,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就学校而言,教师是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力量。同时,学校设置的各种社团及其活动竞赛,如礼仪类、演讲类、舞蹈类,为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个体专业形象和从业素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家庭成员拥有的非专业能力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诱导作用,家庭成员无形中成为学生的培养主体。这种非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交朋处友等,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非专业能力的形成。无论所处的环境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一定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习俗和产业经济特色,例如文化特色村、产业特色镇等。社区习俗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环境适应能力,产业经济特色则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自信、产业交际能力。

(三)选择灵活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选择灵活性,表现在学生受培养方向的影响而自我调整。大学生活每过一个阶段,学生对专业认知都会有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就业所需的非专业能力。通过认知和再认知的过程,学生会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非专业能力来培养,逐渐形成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非专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职业认知

科学的职业认知,往往建立在和职业相关的认知活动基础上。旅游专业学生通过非专业课程学习、社团参与、兼职实践、社会生活等非专业活动,提升非专业能力,从理论、技能、设施、环境、回报等途径构建职业认知体系,逐渐拓展旅游职业活动需要非专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见表1)。

(二)拓宽职业阶梯宽度

影响职业阶梯宽度的因素很多。对于旅游从业者,职业阶梯的宽度因组织和岗位的需要而异。旅游从业者的主要业务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的管理、旅游市场的营销,都需要一些非专业能力来进行辅助完成。例如,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美术和动漫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和行政能力,市场营销需要广告和公关能力等。从业者具有多种非专业能力,很多时候就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应对旅游行业多个职能部门、多个工作环境,从而赢得工作轮换和职业晋升的竞争。

(三)有利于创造性工作

人的工作创造性大多来自能力迁移和审美扩张。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和创造性的工作成果,往往需要得到其他领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非职业、非专业的联想,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旅游从业者拥有更多的非专业能力,就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视野更加宽阔,思维更加灵活,更容易促进工作创新。旅游从业者如果拥有出众的非专业能力,往往能够在其他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灵光一闪,找到创新的路径,使自己的设计、产品、服务先人一步,与众不同。

三、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思路

(一)影响因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质量、水平和可持續发展能力,取决于学校教育、目标学生、旅游企业、社会环境、旅游行业五大因素的影响力及相互作用。学校教育因素,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等方面。学生个体因素,影响水平因自身专业修养、人格修养、自我学习能力而异。旅游企业因素,受制于经济区位、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社会环境,是指职业教育、相关行业等法规法律,以及社会评价对旅游教育、旅游职业的认可程度。旅游行业因素,宏观上受制于国家经济运行、政策支持。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应该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行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路。既要改革旅游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旅游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又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

非专业能力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可持续追求的是旅游教育与职业实践的共同发展,旅游行业与职业个人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教育转型发展,实现学生差异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相互促进与转化。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可归纳为:确保旅游人力资源市场、旅游教育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和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兼顾三方利益;加速旅游企业的人力结构改造升级,缓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专业能力培养和非专业能力培养互为补充;培养过程是促进学生向职业转型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向职业经理人的规范化、全面化、高级化发展,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起点。

因此,要科学合理选择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路径,因市制宜,以人为本,制定实效、灵活的教学方案,建立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教学系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原则

1.旅游教育与职业需求相协调的原则。旅游人力市场的扩张与旅游产业经济的扩张紧密相关。旅游产业经济的扩张带来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旅游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专业管理人才短缺。随着旅游业成为综合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日趋综合化、高级化,培养时间拉长,专业化人才短缺问题日趋凸显。旅游教育应力戒急功近利,反对短期行为,必须充分考虑到综合性旅游人才的长远需求。

2.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旅游企业是旅游教育价值实现的中枢,其发展受益于旅游教育,又受制于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对旅游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对旅游人力资源教育的内容是决定性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必须强调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3.企业、行业和学生职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最小的教学成本、社会成本,谋取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效益最大化。旅游教育要建立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高度认识和科学认识,坚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市场导向、行业导向、可持续导向的发展思路。

(四)思路构想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培养主体,选择不同的培养途径。具体来说,学校作为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能力模块和非专业能力模块。对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考核,采用分类考评方法,例如作品设计,社团竞赛,技能表演等,展现非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非专业能力基础和非专业技能兴趣,自主选择发展项目,例如演讲与口才,书法与绘画,编制与手工,器乐与歌唱等,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促进非专业能力向专业能力转化。

旅游企业是未来旅游职业人力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应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有目标地锻炼学生非专业能力,进行非专业能力的先导预案演习。例如,酒店厨房设备的维护,房客突发疾病的处理,景区走失小朋友的安慰,餐厅客人纠纷的处理等等。

社会环境影响专业教育的引导和规范。学校所在的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提供学生进行各种社区实践活动的平台和环境,在交通、安全、报酬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对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并适当进行客观的、积极的评价。

旅游行业对旅游教育和旅游职业具有约束作用。适当地提高旅游职业的入职门槛,有利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准职业者们的职业自尊和职业自豪。在旅游从业资格考试中,增加非专业能力的加分项目,或者在职业能力等级考核中,设置非专业能力内容,既有利于推动行业的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旅游非专业能力的“合法化”,促进旅游职业能力构成的升级。

这里借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旅游职业能力强度,表达式为:

[R=j=1j=nPiVi?QjVjD2ij.A]

其中,[R]为职业能力强度,[PiVi]为第[i]项专业能力及其水平的乘积,[QiVi]为第[j]项非专业能力及其水平的乘积,[A]为当前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平均强度,[Dij]是第[i]项专业能力与第[j]项非专业能力之间的区分度。当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水平越高,职业能力强度也越高。当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区分度越小,非专业能力进化成专业能力的强度也就越大,职业能力强度也越高。

四、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途径

(一)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在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中,明确非专业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体量。在培养方向中,区分专业能力模块和非专业能力模块,并规定修满非专业能力模块一定数量的学分。

非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设,应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开设来自三个部分:院系内非专业任选课,学校通识类公共课,其他院系的其他专业课。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跨院系和跨专业选课。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業生主要从事旅游产品的设计、服务与营销工作。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针对不同市场和环境的职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与赏析、体育健身健美、卫生防疫保健、企业发展战略、社会经济观察、语言文学表达、英语视听说、计算机文本与图案处理等。这些课程可以采用整块选修或交叉选修的形式,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旅游产品设计的理解深度,观察旅游职业的发展变化,丰富对服务人群的表达方式。

(三)建设校园活动平台

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可以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负责人要经过策划和组织过程,包括场地、设备、道具、交通、媒体、赞助等,可以锻炼团体合作能力。一般参与者要设计和提供活动作品,需要咨询老师,寻求合作伙伴,不断改进作品质量,可以加强人际关系能力。

学校要加强校园活动平台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校社团与协会,如体育健身、医学养生、音乐歌舞、书法美术、骑行远足、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第二类是学生生活体验类,如社会兼职、手抄报、跳蚤市场、跑腿帮等。第三类是跨院系活动竞赛,如食品学院的中西餐点制作大赛、文学院的播音与主持大赛、音乐学院的流行歌曲演唱大赛、外语学院的英语演讲大赛等。

(四)鼓励社会实践活动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党团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学分的形式,将思想教育的考核,转化成非专业能力模块的课程。

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有慰问、义工、咨询、支教、调查、维修、环保、宣讲、演出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知识和能力,甚至需要在活动前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综合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角色执行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活动过程的调整能力,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

(五)開展全程能力指导

所谓全程能力指导,就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生离校,配备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规划和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全程能力指导,应该实施“一个中心,四个坚持”。“一个中心”是以市场为中心,因市制宜,市场需要什么能力,就指导什么能力。“四个坚持”是:坚持职业生涯理念引领,坚持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坚持职业力提升分年系统,坚持分阶段指导队伍。实施“四个坚持”的思路,具体解读见表2。

参考文献:

[1] 刘阳炼.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旅游酒店教育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4):1-5.

[2] 王艳玲.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式一体化教育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15-118.

[3] 李广华.基于高校“双一流”战略下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51-54.

作者:刘阳炼

上一篇:电信服务新经济论文下一篇:本土化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