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分析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便为儿科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法:在为我院儿科患者提供护理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结果: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由85%提升到了97%,并减少了儿科疾病的复发,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 篇1:

中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摘要]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凸显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应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从社会和心理等角度去探求人类生命活动与疾病防治的规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与美国相比,显得较为滞后。本文通过中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期望从美国先进的人文教育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以改善和提高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美比较;经验借鉴;疾病防治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教育,还应该重视它的人文社会性和服务性。西方国家很早就很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主要指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生能将医德与医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对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自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但是,与美国先进的人文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则显得比较落后。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中美两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己经积累了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首先,报考美国医学院的考生,一般已经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了3~4 年,获得相应的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学习四年医学,授予 MD学位[1]。这样的学习背景保证了美国的医学生具备较好的以人文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其次,美国医学生具有较高起点的人文素质也与其入学考试方式有关。比如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关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关注学生在学士学位阶段的综合成绩、个人表现以及教授推荐。入学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医的动机、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方式等内容,从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献身精神、学医动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和在群体活动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录取的医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与美国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我国在校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直接学医的,没有专门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及面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底蕴不足。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上。其次,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学医的学生均是高中时的理科生。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不学习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再次,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大学一入学就学习医学知识,相比美国通行的4+4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时数明显偏少。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表现为纵向的序贯性,大部分人文课程开设于临床前期,临床教学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美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也较高,达20%~25%[2],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将社会发展紧密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是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如将现行的医学热点问题中的精准医学、医患关系、生殖伦理问题等内容纳入人文教学中,进行讨论学习。另外,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医德教育非常强调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3]。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很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討论每门课程的论题。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共卫生基础课,主要由伦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保健课程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患者健康方面和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兴趣[4]。课堂上采用课前阅读资料、自拟讲座、互动小组发言、反思写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学也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在医学四年都开设“医生-病人关系”的人文课程[5]。一年级主要学习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二年级主要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三、四年级则由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与学生就此问题再做更深层次的研讨。

而我国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据统计,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为总课时的8.85%,教学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课”内容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前一年半开设[6]。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和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考虑单门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少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医学院校自主设置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自主性较小。在后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基本没有医学人文必修课[7],对于医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忽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特点的长期性,不利于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

1.3教学手段

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外,尤其注重讨论式教学,还要求学生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和老师一块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教师在这里成为导学者。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为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师。教学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为主,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很少的老师采用以社会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讨论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上课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实践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對医学生关怀人文品性的躬尝践履[8]。

1.4 师资条件

每门课均由 3~7名教师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一部分教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又是医学专家。如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的任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9]。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人文学科师资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为“两课”教育。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缺乏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讲授课时不能很好得将医学知识融入到社科教学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这样就导致专业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讲授时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时,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医学案例,两边的老师不能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觉学习人文课程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课程评估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撰写心得论文、个人讲座、小组讨论成绩、参与教学研究考核等是他们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定性评价、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更加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通过精心组织的“两课”教学及适当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笔试的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很难有效的评价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2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重新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在宣传上强调要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却常被边缘化。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些滞后,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5+3”模式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更新观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其终极目标是求真求实。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唯善唯美。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修养。

2.2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达到人文与医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的系统连贯性医学教育体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各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学习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人文、社会与医学,要充分考虑医德教育,开设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将医学热点问题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少,但涉及面广、又与医学专业水乳交融的目的。如设置中西医学史、近代医学的哲学基础、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概论、医疗社会学等[10]。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来供学生选择。

2.2.2 建立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 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除了专业学习外,开放型的人文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并体验社会。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在医学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11],如一二年级医学生到医院进行早期预见习,到社区福利院进行义工活动等,多数为通过学生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医学人文服务,使学生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值得国内学习借鉴。

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沟通方法, 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有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12]。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开始真正的与患者接触, 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习培训基地应该营造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好、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

2.3 培养一批适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双管齐下。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选拔德艺双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并定期参加人文课程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医学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同时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增加人文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联系。

医学院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开展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如专业课老师听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人文教师听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达到交流授课技巧的目的,从而达到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和谐交融,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2.4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

人文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多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情境教学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于醫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中,加大后期实践教学的人文教育。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换位思考,促进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反思其所从事的职业的人文性,培养他们的“仁术”与“仁德”。临床实践更能够让医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生命化的思维方式[13],从生命的视域出发理解和关爱患者。

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医学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内容。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与人文学知识竞赛。经常就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伦理问题等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线播放一些医学人文方面的视频。另外,近几年“慕课”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始使用[14],可以将“慕课”教学手段引入医学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种数字媒体形式,来适应网络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应研究建立现实可行并能够量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人文竞赛认证书制等。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适当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如解剖实验课程中对标本的尊重、动物实验课程中对动物的关爱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期间考核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病人的关怀程度等。同时也要改革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老师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对病人的关怀与沟通技巧。

2.6 营造浓厚的医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学生,对医学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的文化本身就改变了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园建筑上、宣传上都要考虑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医学名人广场、医学文化长廊等,宣传栏里多宣传医学人文的内容。校园电视台、广播台都播放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全方位培养医学生的大环境。

3 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实现医学人性化和生命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我们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改变之,适应目前正在进行的“5+3”临床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师资力量、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加强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视医学院校校园医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医学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2):8-10.

[2] 李治中,张桥.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

[3] 袁力,张敬军. 中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75.

[5] 曾贞.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医学类院校的影响[J]. 医学信息学,2010,23(6):1561-1562.

[6]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7] 刘万路,赵世鸿. 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105-107.

[8] 时统君. 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 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

[9]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4,673.

[10] 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等.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30-132.

[11] 吴雪松,张雪,王彧,等. 追寻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凤,刘丹,等.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医学与哲学,2014,35(3A):74-76.

[13] 操奇.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2015,36(4A):4-7.

[14] 史晓普,崔文香,程丽楠,崔香淑. “ 慕课”(MOOC)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3):424-426.

[15] 朱剑峰,何煦. 文化与文化能力:浅析医学人类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贡献[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7-112.

(收稿日期:2016-08-10)

作者:郝岗平 赵书峰

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 篇2:

浅析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分析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便为儿科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方法:在为我院儿科患者提供护理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

结果: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由85%提升到了97%,并减少了儿科疾病的复发,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

结论: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改善儿科护理质量,可推广人性化的护理。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整体护理

人文关怀肯定了人性化生活条件与人的尊严,注重人生存的状况,并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1]。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不仅疾病受到了重视,人的个性与共性及心理同样受到了重视;换而言之,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生物属性,也要对个体实行人文关怀。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两者结合在一起,是现代整体护理方法当中的一个重要内涵。本文以人文关怀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儿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方法。

1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分析

1.1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因儿科患者为未成年人,其自诉与表达方面的能力有限,配合力、耐受性较差,病情容易发生变化,且愈后难测,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特别的呵护。此外,患儿生病住院,家属会格外紧张与焦虑,因此会更关注医护过程[2]。因此,在护理患儿时,护士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及基本人文素养,以便能根据患儿的心理状态作出及时的反应,并为其提供适当护理,同时人文关怀顾及到了家属情感方面的需求,能获得患儿及患儿家属的配合与信任,最终达到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健康意识的目的。

1.2人文关怀可降低发生纠纷投诉及其他医患矛盾的概率。人文关怀的开展,整体护理的实施,规范了护理行为,患儿家属也认可了医护人员,对护患之间的理解及融合起了促进作用,将患者投诉及护理纠纷等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2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

2.1为患儿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病房。以患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作为依据,将病房的整体基调定为天蓝色或粉色,使光线呈现出较大的明暗反差,并为患儿营造出安静的环境,以便使患者得到更好的休息。根据患儿的喜好,可以病房墙上悬挂卡通人物壁画,也可为患儿提供简易的游戏设施或玩具,从而使患儿病房的环境充满童趣及人情味。

2.2耐心解答新入院患儿及患儿家属的疑问。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患儿病情进行耐心讲解,及时提供心理护理,以达到减轻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目的。应及时告知护理及诊疗患儿的各项措施,并对护理及治疗的目的进行详细地讲解,以获得患儿家属的同意,使治療工作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2.3要灵活掌控各种护理方式。儿科患者多好动、好奇心强,且安静时间较短。因此,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为患儿提供更方便的治疗设施,如在病区走廊上设置长椅,准备可移动的输液架及活动型的塑料小凳,以方便患儿随时起坐及移动;也可采用留置针的输液方法,避免输液针头发生脱出或渗漏现象。采用以上措施,可减少患儿输液过程中的拘束感,为其提供有限的活动空间[3]。护理人员也可以为患儿讲一些童话故事,或给患儿观看有趣的动画片,借此分散患儿对于病痛及治疗措施所引起的不适与痛苦等方面的注意力,进而达到减轻患儿产生焦虑与痛苦的目的。根据治疗的具体情况,适时留一名家属陪护患儿,以减轻患儿所产生的躁动与不安情绪,并使家长的知情权得到满足,从而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纠纷[4]。

2.4对各种宣传栏及告示进行美化。儿科患者具有特殊情况,为此,可将科室主要负责人的照片、住院规则及便民措施等通过彩图形式张贴于病房门口,以供患儿与患儿家属随时查阅。此外,可将一些常用的医学知识与常见的疾病的预防措施张贴在过道、走廊上,使患儿及患儿家属都能得到提醒。当患儿病愈准备出院之前,医护人员应做好健康宣传及指导,并为患儿家属提供护士、医生或科室的电话,以方便其电话咨询。

3结果

自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由85%提升到了97%,减少了儿科疾病的复发,且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4结语

儿童的心理及生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在生活方面也不能完全自理;因此儿科护理的根本要求是满足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要求,为患儿提供愉快及健康的治疗环境;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优化自身知识后,自觉为患者付出情感,人文关怀让患儿在社会精神、心理及生理方面都能够处于一种舒适而满足的状态[5],有利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及康复,经实践发现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其护理质量,因此,为了使儿科护理质量得以提高,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应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儿科护理。

参考文献

[1]梁瑞萍,武杰.儿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4(19):901-903

[2]王春囡.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42(30):962-963

[3]何淼.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1,15(3):628-629

[4]邹丹华.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09,17(22):821-822

[5]林彦锋,许正爱,刘珺秀.儿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09,10(2):192-193

作者:李艳

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 篇3:

医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和实践

摘 要:医学教育任务繁重,且带有极强的专业性,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较为缺乏,医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课题组利用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开设人文修养、普通话、形体训练等课程,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人文熏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践

针对当前医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情况,“医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成员在南阳医专党委及主要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两年的实践,对提升目前医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顺利完成课题任务,并从本课题中寻找到一种提升学生根本素质的途径,我们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1.对在校学生取样300名进行人文素质的书面及情景测试:2006年3月一次,2007年3月一次,并与非取样学生进行对比。

2.举办讲座:历史讲座两次;文学讲座两次;艺术讲座一次。

3.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一次。

4.筹备举行元旦晚会一次。

5.给学生布置阅读优秀作品20部,学生写阅读笔记10篇。

6.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两次。

7.利用新编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语文》,侧重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两学年,

让学生掌握3500常用字,组织学生测试3500常用字。会说标准的普通话,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一次。

8.举行美文朗诵会一次,专题辩论会一次。

9.组织参观画展一次。

10.到南阳人文景点参观一次,并写一篇“爱我家乡”的文章。

11.开展孝敬父母四个一活动。一月给父母写一封信;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洗一次衣服(做一顿饭);写一篇感谢父母的作文。评选出优秀者并颁奖。到学生家中家访,了解学生孝敬父母的情况。

12.到医院看望病人3次。

13.到农村调查患病群众,收集病人对医生的希望,培养大慈恻隐之心。

14.运用多媒体教学,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出的《裘法祖》一集,然后开展讨论,树立自己的从医理想。

二、注重环境育人

现在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只是唱唱跳跳,只是共青团、学工部等少数部门的事。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政、工、团、后勤、教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组织,齐抓共管,形成对人才素质的综合培养模式。

我校注重全方位育人,特别是环境育人。比如,我校后勤部门在校文明办的帮助下,在校园内设立了很多人文景点,每个景点都有一些充满爱心的话语。在教室、寝室都有同学们精心制作的装饰物,用鲜活的生活代替那些死板的说教,使学生备感亲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可爱,提高了对生活的兴趣和品位。草坪上有亲切的问候和警示,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特征。

我们还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当属首位,“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再教学生如何做事”的顺序决不能颠倒。学校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使他们课上课下、言谈举止中都透着人文的气息,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2007年8月,南阳医专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依法执教,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精心施教;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端正师风;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他人;作风正派,廉洁从教;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等。

三、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中,除了加强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外,还应当结合多种非课程教育手段同时进行。

加強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做好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重视和发挥文化对医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创造一个文明、整洁、高雅的学习园地和一个优美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校园文化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人文科学课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主题班会、摄影大赛、诗歌朗诵会、论辩、演讲、英文小品表演、普通话讲座、历史讲座、文学讲座、艺术讲座。在课外活动中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文艺汇演、摄影大赛等活动的思想性,我们在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中还要体现对人、对生命的观照。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陶冶了学生的情感,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有力地推动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深入。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多读书、读好书的竞赛。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读书并不是难事,可是他们读的书层次差别很大,还有的学生将黄色书刊带到课堂上去读,津津有味。而在课下,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不愿意参加,只想把时间花费到上网聊天和暴力游戏上。这些学生入校时还青春焕发,但一年不到,就憔悴不堪。经过询问你就会得知这些学生都是网吧常客,夜不归宿是家常便饭。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就要通过课外活动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有益的。让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没有时间去想入非非。

四、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1.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

我们认识到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做好与多种非课程教育手段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医科大学主要是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外语等少数几门人文科学的课程。近些年来,国家教委一再强调要将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使医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其知识面,更好地了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我们学校在注意继续开好原有的几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外,相继开设了一批新的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对护理、临床医学、助产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学时不等的社交礼仪、语文、普通话、写作、道德伦理、书法写字、演讲、论辩等文化课,还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舞蹈和形体训练、美学欣赏课程。我们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文修养。美学欣赏课程,使学生既增加了美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普通话课程,我们课题组根据医学生的需求,编写了针对性的《医学生普通话学习指南》讲义,并申报了校内课题,拟在2008年4月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文科学课程的增加,表明我们学校朝着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

人文学科的教师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其他专业课教师也要认识到人文修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重视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的灌输是非常重要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利用医学美容等课程进行审美观教育。在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教学中都渗透人文修养的内容。比如,外科教学中,我们教育学生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尊重病人的选择,关心病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在妇科教学中,我们注意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之从思想上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解剖课实验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恐惧心理的消除。

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在医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拓展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空间。医学生应当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自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我们带领课题组取样学生走出去,利用社会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南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人文景观丰富,南阳汉画馆全国闻名,武侯祠、医圣祠等名胜更是妇孺皆知。我们带领学生去参观这些古迹,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古人谈心,了解历史,了解文化。通过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感情。

在敬老院,我们带领学生为孤寡老人带去祝福和慰问,用爱心去温暖这些风烛残年的生命,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

在我校第一附属醫院我们让学生看到了医学的高新技术,学生们感到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文关怀,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的神圣与艰辛,病人的需要与渴望。大家一致认为:具有使命感和有理想的医生,给病人的首先是心理的关怀,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医生尽最大可能调动病人要求治愈的潜在积极性,使患者经过医学新技术和正确的医治手段达到恢复健康的目标。同时,医生也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比如在胃镜检查室我们的学生看到病人的痛苦状态,真切体会到百姓是多么期盼高素质的优秀医生。

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睦共处

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病人,而病人是社会人,学会了解人,理解人,与身体甚至心理有疾病的病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一种本领。医学院校的“准医生”必须学会怎样与人交往,怎样跟病人打交道,这直接关系到他能否顺利成长为病人信得过、可依赖的医生。1993年爱丁堡会议发表的《世界医学高峰会议公报》对医生的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服务和减轻病人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员;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建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者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有些医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自以为是,在询问病史时不注意态度和方式,很容易引起病人的不满导致医患纠纷。有些医生对病人显得不耐烦,检查时又不体谅病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就是这些医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素质而冷落人文素质。相反,曾经担当学生干部的学生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在担当学生干部时就自觉地培养了如何与不同人打交道的交际能力。为此,我们为学生作示范,就询问病史和体检使用的语言、语气、态度、方式、地点等具体细节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尊重病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实践证明,医学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会实践,对培养一个好的医学生应具备的善于交流﹑有成熟的心理素养﹑有情感和有责任心的良好素质奠定了基础。

“人文教育是当今医学教育的抉择,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待提升,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基本指导思想是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通过课题组的三年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人文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作统帅,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是没有价值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课题组的取样学生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他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文学艺术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自己的理想信念有了进一步的确立。如果说有收获,我们觉得学生的收获是最大的。缺憾是我们的取样学生还是较少,如果这种认识真正为学校的领导者所认同,那么,我们的学生——未来的医生,将会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由于粗心和不负责任而产生的医疗纠纷将会越来越少,“和谐社会”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愿我们的医生都能明晰“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做一个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苍生大医!

参考文献

[1] 沈慈勇、刘尚礼.浅谈医学生人文社会知识教育《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增刊,第116页

[2]郝希山融医学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年第3期第7-8页

(作者简介:冯晓青,女,1965年2月出生,硕士学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作者:冯晓青

上一篇:英汉语言翻译学习论文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