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8

2009年7月以来,对五粮液来说,可谓惊天梦魇,股票停牌、相关机构就“调查门事件”进入深度稽查,外界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及议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1:

白酒:节能减排助力产业转型

今年年初的西南大旱,让为数不少的酿酒作坊和酒厂被迫停业。旱情最严重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处于中国白酒行业的核心地带,当地酒企业深切感受到全球变暖带给酒业的致命伤害。随着酿酒用的粮食越来越紧俏,水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白酒工业化对于白酒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其实,循环经济、白酒工业化的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指导白酒产业转型,还有利于推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

循环经济是方向

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以及酿酒过程中产生的废糟、废水一直是困扰白酒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生产一吨白酒要耗粮2—3吨,耗煤0.6—1.5吨,产生酒糟8—10吨,尤其是优质酒更为低产高耗。目前,我国年平均生产白酒500万吨左右,所耗用煤炭800万吨以上,这些煤炭燃烧后要产生和排放216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和28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硫。同时,在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有5000万吨以上。这些酒糟中含有50%以上的有机物和1%左右的有机酸,而目前我国酒糟的利用率还不到30%,其余部分作为废弃物抛入大自然,给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危害和污染。

对此,茅台总经理袁仁国认为,传统白酒的生产是一个基本依赖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而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传统白酒生产,更容易进行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具有实现循环经济的优势和潜力。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把循环经济纳入法制管理表明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白酒企业可以将产品深加工,生产中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构建了一个生物循环,不仅降低了资源消耗,也提升了剩余物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山东泰山生力源集团用酿酒的酒糟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酒糟发蛋白饲料项目,年创销售收入达到1.12亿元。以酿酒过程产生的黄水为主要原料,利用生化技术,通过合成、蒸馏制得高级调酒液,作为调味酒重新回到酒中,来提高酒的质量。用丢弃的池皮泥做成生物肥料来种植有机蔬菜和粮食,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不仅彻底解决了环保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像茅台、五粮液、汾酒、古井贡、稻花香等名酒企业更将循环经济上升至发展工业旅游的高度,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展示名酒文化,不断提升白酒产业的集体价值。

清洁生产 白酒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白酒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其代代相传的诸多沿袭被看做魅力所在,于是保留至今。可是,传统方式生产也限制了白酒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新型工业化生产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经济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点,改造传统工艺、发展新型工业化生产,是白酒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著名白酒专家胡永松认为,中国要发展新型工业化,不是说简单地照搬一种理论或者模式,而应尊重和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目前,白酒企业生产工艺中的一些环节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给企业本身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在白酒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挖潜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清洁生产,是当前白酒行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9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一经出台,就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该标准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类,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在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茅台、五粮液、沱牌、稻花香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白酒工业化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能促进产品价值,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白酒企业节能减排缺少标准

作为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酿酒行业在加工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并排出相应的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里,酿酒行业整体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酒类产品产量的增加,酿酒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虽然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但该标准只是指导性的。白酒的有些生产工艺在当前还处于一种粗放式、传统式运作,从工业角度去衡量白酒生产,它在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仍属于耗能、污染企业,甚至还没有像啤酒、葡萄酒那样形成一套规范、系统、科学、全面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模式。

对于白酒企业,合理制定一定的制度来节能减排已成当务之急。针对白酒行业目前的现状,专家指出,在节能减排制度的制定上,白酒企业可着重从健全、完善以及可操作性三个方面入手。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使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有了企业内部的依据,同时还制订完善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保障机制,通过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及奖惩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煤、电、气、水的计量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现象,对吨酒耗煤、耗气、耗水、耗电等主要消耗指标进行严格计量,将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每月进行考核。通过这一整套措施办法,企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提高了节能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直接换取经济效益。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坚守与厚道

2009年7月以来,对五粮液来说,可谓惊天梦魇,股票停牌、相关机构就“调查门事件”进入深度稽查,外界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及议论。当“调查门事件”尚未水落石出、各方力量正在紧密跟进之际,9月12日,由中国酒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联合新浪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共同推出首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公布了五粮液2009年品牌价值为501.69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酒类品牌价值之冠,似乎“调查门事件”对五粮液品牌的影响力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五粮液作为四川省乃至中国国内的一个知名品牌,承载着酒香飘四海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也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五粮液‘调查门’事件”呢?五粮液,早已超出酒的范畴了,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企业前进和品牌发展辩证科学发展问题。“五粮液‘调查门’事件”,折射的是企业战略发展生命中坚守与厚道的守恒。

五粮液,经过数年的建设与发展,品牌价值持续15年蝉联中国酒类品牌的价值之首;五粮液集团,以酒起家、随后逐步扩展到现代工业包装、光电玻璃、现代物流、橡胶制造、现代制药等产业,形成了以酒为基础的、极度多元化发展的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但是,既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爆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失调的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必然要遵循着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规律。企业建设与发展犹如生命的推进,有着其自身的守恒规则,遵循这个规则,企业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能量失衡的一刹或多刹,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重病缠身,直至退出经济历史的舞台。从这个角度来看,“五粮液‘调查门’事件”足以引起五粮液者及相关者的深度思考或反思。

“五粮液‘调查门’事件”无论最终调查处理的结果如何,五粮液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及企业品牌依然要朝着既定的战略迈进,持续稳固“中国酒业大王”的市场地位,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品牌价值相应地持续提升,依然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可以这么说,“五粮液‘调查门’事件”之所以发生,其实是五粮液发展过程中坚守与厚道掌控的失衡所致。五粮液上市之后,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国有企业了,而是具有公众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双重身份。作为五粮液经营者,面对的利益主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已经由单一地方性企业责任变成多元化了,也就是既要对五粮液自身的企业负责、员工负责,又要对股东、公众负责,五粮液的一举一动牵动的利益主体都是多方面的。这无疑给五粮液经营者提出了更高且更加严谨的要求和挑战。经营企业的本质是赚钱,是通过输入原材料、人力等物质,然后通过系列的科学运作和建设,输出利润,使输入物价值增量实现,这是企业本质所然。坚守者需要采取各种战略战术来推动,使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稳步向前,稳固发展。

俗语道,创业者难,守业者更难。面对复杂的、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市场,五粮液人经历了“质量效益型”、“质量规模效益型”发展战略之后,在1997年随着企业实力壮大,步入了“质量规模效益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战略变量增多、战略要求逐步增强,恰在此时,突然发现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诸多战略举措和国际性实业的成功,这些看似亮丽的风景,吸引了诸多五粮液经营者的发展眼球,随之开始大胆的多元化尝试。多元化战略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在如此发展之浪潮中,五粮液作为酒类龙头企业当然不会错失良机。而此时的中国,金融监管、证券市场尚未真正成熟,一些市场客观存在着不确定性灰色区域、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等诸多问题。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五粮液企业,在此间经营旅途中,坚守企业本质阵地的同时,似乎还没有完全进行角色和规范的认同转移,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运营过程中、品牌管理过程中的诸多“亲己”表现,忽视了经营道德的准绳,偏离了企业运营道德的航向。但是,由于企业运营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客观存在,使得这种厚道的偏移处于“冷爆发”状态,对五粮液的发展并未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然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社会公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终于2009年7月28日或许更早一些时间,五粮液的“不厚道”东窗事发,随即引起了媒体、甚至国资委的高度关注。“五粮液‘调查门’事件”也随即爆发。另外,从企业,尤其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角度出发,如果五粮液能够坚持并较好地实施法人治理,遵循着、坚守着法人治理的客观规律,也许那些看似亮丽的风景,最终却是变成实际的风景!

从企业发展生命运行规律来看,坚守者坚守的是什么?是企业快速、健康、平稳地发展。多元化似乎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一个梦想,究竟什么是多元化呢?企业如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30多年前,杰克韦尔奇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使得GE获足了快速发展及其为GE带来的丰厚回报。30年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和当今的市场形势是一样的吗?30年前的美国市场和现在的中国市场是否有类似的地方?杰克韦尔奇的经营理念是否可以简单地复制?诸如此类的拷问,也许早已为业内论证的深刻又深刻。但是,作为市场运营中的主体,企业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做出吃螃蟹的行为来。

五粮液,自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来,尤其是初期的多元化战略,可谓庞大而杂乱!公开的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五粮液投资了包括高速路、传媒、饮料酒、生化、商贸等诸多行业16家公司,有6个投资项目至今收益平平。从1998年到2008年,五粮液用于多元化投资的费用高达77.35亿元,这些对外投资,至今给母公司贡献的利润仅仅只有5.62亿元。这些数字无一不对五粮液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予以迎头痛击,招致媒体、专家等各界人士痛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五粮液这些年的发展实为一种病态式发展,不健康式发展,失去了企业运营的坚守,更是因此使得五粮液企业运营的厚道失衡。多元化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多元化目的不是简单的获取更多利润、占领更多市场,而是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在整合优质资源过程中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增长,进而获得健康、平稳的发展。对比五粮液的多元化战略及落实的最终结果,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结局,无不说明五粮液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偏离了多元化的本质,不是降低了五粮液企业运营中的风险,而是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这些无疑给股东们增添了诸多疑虑、诸多质问,必将引起股东们、公众们的探求之心理,进而可以说明五粮液者在经营过程中,在坚守和厚道的平衡中,失去了厚道的准绳,迷失了发展的本质,最终必将引起股东及公众的不满意。

在“五粮液‘调查门’事件”持续过程中,五粮液股份掌门人唐桥在9月15日的媒体沟通会上强调,“我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公司形象问题”。从企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角度看,“五粮液‘调查门’事件”可谓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危机公关绝对典型,处理之好坏直接影响着五粮液品牌的品牌形象,或削弱其在公众的醇香美酒的产品形象、或降低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印记、或直接降低五粮液的品牌资产等,最终为五粮液企业的发展笼罩上历史性的阴影。在品牌逐渐深入消费者心中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了解和熟知,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承载之产品、企业行为的深刻洞察和解读能力之增强,企业的一举一动无不深刻影响着其品牌力建设。“五粮液‘调查门’事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消费者、社会公众、股东乃至市场宏观管理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重视,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缩短了信息的流动瞬间,社会之质疑声、声讨声、猜忌声,声声“入网”,直接影响着五粮液作为中国酒业之王的品牌龙头的地位和形象。尽管五粮液在相关机构2009年评估中获取了十多项荣誉,但是这些鲜花般的荣誉,是否能够获取消费者、社会公众的真正的内心之认可呢?衡量的标准很多,直接的就是五粮液产品销售量、股价,这些直接关乎企业经营本质、股民切实利益的量数。

7月28日,当天3个小时内,五粮液便迅速“蒸发”掉57亿元,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持有五粮液1.74亿股的9大机构,当日合计损失约2.3亿元,中小股民损失超过59亿元。9月10日,湘财证券、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针对该事件对五粮液进行评估,其结论多为增持、推荐买入。机构一致判断“证监会即使处罚也不会太重”。尽管9月11日五粮液已重现上涨,但在当日深市A股、基金成交量前20名榜单中,五粮液赫然高居第6位,这在其上市历史上非常罕见。当日成交量18.02亿元,换手率2.13%。虽然较前两个交易日,五粮液的出逃现象明显缓解,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超过500手的大单有421笔,表明仍有机构投资者在做空。这些数据依然表明,五粮液的品牌资产实际上依然被无不同程度地暂时性削弱了。是“五粮液‘调查门’事件”根本驱动吗?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认可的,实质是五粮液品牌建设与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深度矛盾所导致的表象而已。从品牌建设的本质角度分析,品牌是战略的最高层面,战略路径的多元化,必然以品牌的多元化为基础,但是五粮液的品牌多元化是以产品品牌管理为基础的,而不是以集团品牌管理为基础,无疑降低了五粮液母品牌的价值;与此同时,过快的品牌延伸和品牌管理模式倒置带来的核心问题是母品牌核心价值迅速下降。品牌的本质不是大,而是强、是领袖,在集团品牌的管理上,茅台要远远高于五粮液,虽然茅台想借国庆60华诞高价兜售所谓的“盛世茅台”被公认为是一起疯狂的骗局。进一步分析,这些表象说明什么?说明五粮液企业发展进程中,坚守与厚道的守恒的缺失。

作为五粮液经营者,能否从这次“调查门事件”中吸取教训,处理好坚守与厚道的辩证守恒问题是十分关键的。进一步,我们放眼国内大大小小的“五粮液”者,如何处理好坚守与厚道的关系,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市场的深度考量。

(本文作者为国际品牌联盟中国区副主席)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3: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企业文化建设

一、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科学发展,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于准确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吃子孙饭、污染环境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矿山资源乱采乱挖,江河、空气被严重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科学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淮河中上游数十家小造纸小化工被关停,山西上百家小煤窑被取缔,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汽车强制实行欧Ⅱ排放标准等这些都是国家为实现科学发展推出的重大举措。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1996年,山东临驹县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拿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当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增长五到六倍,次年,当该厂以3.2亿元再次拿下央视黄金时段标王时,老总曾放言:“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县属小酒厂再也不堪重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从四川买酒勾兑,以“秦池古酒”等品牌销往全国各地,经《经济参考报》记者暗访曝光后,一夜之间,神话破灭,“秦池古酒”从市场销声匿迹,现在该厂门可罗雀。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池严重违背了企业发展规律,最终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也恰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企业一年发财靠机遇,两年获利凭领导,三至五年的成功靠制度,而百年不败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文化。今天的发展,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发展,不切实际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企业,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发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企业文化,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和反映,其内容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企业哲学,然后才是制度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环境文化等子文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体系通常讲有三个层次:表层是指见于行、闻于声的现象,如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和职工风貌等;深层是指积淀于企业及员工心中的意识形态,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中层是指介于表层于深层之间的制度规章、组织结构等。在这个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和支配地位的是深层文化。

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一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贯穿到企业文化体系中,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愿景,要像通用和沃尔玛公司一样,用建立百年老店的要求,重新完善企业文化体系,获得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二是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浮夸、不急躁,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地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三是要突出重点,企业文化体系比较复杂,在完善体系上一定要把握重点,关键是要抓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修改和完善,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重新确立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哲学。

二、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提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救人!救人!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含泪发出了心系人民的重要指示,迅速调动了解放军海陆空等十多万部队,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共和国首次为平民遇难下半旗致哀。“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成为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决策的首要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员工,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富裕员工,回报社会。

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层面上,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思想上、行动上、行为上,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上,管理上。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的诞生与成长,既伴随着企业的兴旺发达,也伴随着企业关闭而消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是价值观。”海尔成立之初是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2007年,海尔全球营销额达1180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海尔文化缔造了“海尔传奇”。“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的企业口号。个人生涯计划和海尔事业规划相统一构成了企业价值观,也就是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统一,其核心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要解决共同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并且还要具备团队精神,发挥大家的力量,达到共同价值的实现。

企业价值观包含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研究企业的价值追求。办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把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劣质奶粉、假药等坑害老百姓的事情,严重地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公共安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危害了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企业赋予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职能,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促进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人的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些进步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研究员工的需求。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一个企业,由于分工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各类群体、各个层次、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需求,需求的层次不一样,需求的内容也不一样。需求决定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我们要研究人、了解人就是要研究、了解各个层次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与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相统一,形成企业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实现共同的追求。

三、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企业百年持续发展靠的是文化,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当然是文化力。无数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创新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优秀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战胜无数困难,历经艰难险阻,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培养出了以文化力为核心的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阶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企业家是人本之首,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提起日本的松下公司,人们必然会想到松下幸之助。谈到中国的海尔,大家必然会想到张瑞敏。张瑞敏既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又是“首席文化官”。美国一家报社记者采访张瑞敏:“你在这个企业中应是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第一应是设计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于企业的发展;第二应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海尔文化的源头是张瑞敏,像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学生,这群学生信奉老师的真知灼见,把老师的话当作教诲,反复领悟,再创造性地发挥,形成了今天的“海尔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的文化起着干细胞的作用,起着提倡、示范、推动、繁殖的作用,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建设是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集成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所需文化养分的过程,是不断把握、提炼和总结企业发展历程所沉淀的文化元素而逐渐进化的过程,实现企业文化在借鉴中充实,在充实中进化,在进化中提升。

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理念创新。理念是人的思维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想到,就不可能做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创新思维,必须认真研究地域文化,必须研究竞争者,必须从世界优秀的文化中吸取精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闯出一条创新之路。二是方式方法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不拘一格,注重借鉴与融合,注重走自己的路,注重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保持企业文化的活力。三是联系实际。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的诞生、成长、发展密不可分,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地域的烙印、行业的烙印,伴随企业成长而成长。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联系本企业的实际、联合本行业的实际,在继承中突破,在继承中创新,使企业文化之树常青。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各项工作,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武钢集团鄂钢公司)

作者:周崇英

上一篇:税法学方法论探讨论文下一篇:管理会计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