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科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2022-09-12

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课堂成为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科学课要上成科学样,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模式、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即科学课的语言也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和应用优秀的语言艺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才能更好的实施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地体现。

1 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导入的语言艺术

采用创设情景来导入课题,学生立刻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从而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

师:放音乐,并(用神秘的语气)说: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专注细听,继而争先恐后地说是鸟鸣声,是泉水声,是清脆的鸟叫声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

师激情演讲:“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优美的乐曲、清脆的鸟鸣声、叮咚的泉水声,这优美的声音给了我们多少安慰、鼓舞和振奋!然而,粗俗的吵骂声、轰鸣的机器声、尖锐的刹车声,这形形色色的不谐调音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烦恼、不安和沮丧,我们时刻与声音相伴,因而对它非常熟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中的呢?同学们,今天我们把声音这个“客人”请到教室来,好不好?

生:好!(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优美的文字描述,让学生欣赏和体会文字的韵律美,再加上老师要把这个客人请进来,使学生一下子对研究声音产生了兴趣。廖廖数语,就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

2 教学组织中的语言艺术

2.1 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当今,学生置身的是一个信息社会,通过电影、电视、书刊、特别是网络等信息渠道,使他们已经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一些课文的部分内容学生已经了解,或许比老师了解的还要多,还要深。因此,教师在新授前必须了解学生既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突破原先预案,达到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目的。也可以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引领学生进入真知的殿堂,将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2.2 引导探究,乘胜追思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如《光的传播》一课,教师只出示一盏激光灯,光射出后,只看见光点落在墙上,观察不到光束,“你想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你打算怎样研究?还需要什么辅助器材?”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老师,能不能让光射向一个有云雾的环境?”“可今天天气晴朗,能不能在教室里创设有云雾的环境呢?”“用烟,用线香燃烧产生的烟”“用雾,用喷雾器喷雾”“用空气清洁剂”……一片片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绽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创新意识不够。新课程创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就在《光的传播》这课教学中,我趁热打铁发给学生小组一个激光灯,一只可乐瓶,一根线香,一杯水,一块厚玻璃片,乘机进一步引导探究:“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线如何?”,让课堂的探究落实动手,真正使知识点得以升华。“做了这些实验,你能告诉同学们什么吗?”不给学生一个框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讨论、给予表达并“聚焦”的空间,为学生思维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3 巧妙激疑,因势利导

新课程对教学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善于激疑,巧于解惑,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途径之一。我们现在有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重复,学生也是“对、不对”“是、不是”的不断重复。这样怎能达到提问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光的传播》一课时,就“同一种介质”作了一个延伸实验。光的传播一定是直线吗?目的也为下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作铺垫。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我发现光照在水面上好象有点斜了……,生2:是的,我也发现不是笔直的射入……,生3:在同种物质中光才是直线传播的……。然而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一步一问,牵着学生的鼻子,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赶紧“启发”,一听到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个实验过程中的“课堂生成”也许早就封杀了。

在科学课中,特别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有个别学生答对了,教师仍然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部分都同意了,教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意见、建议、方法)吗?”鼓励他们创新。

3 评价升华,余音绕梁——总结的语言艺术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同学在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你怎样总结我们今天做的这个活动?”“能把你今天的收获向大家说说吗?”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团体合作精神,一节课结束了,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将他们在探究中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和灵光突显的感触表达出来,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对他人的促进,这是结尾设计时有感而发的升华,不失为一画龙点睛之举。在总结中,一方面让学生就本课教学知识点进行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总结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学完“摩擦”后,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摩擦的存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家想想看,假如地球上没有摩擦,我们生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遨游无摩擦国”……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外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们说“语言艺术是灵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事实上也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反映了在科学课程的改革中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革,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体现了科学课课改的精神。总之,教师良好的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进而使学生沐浴新课改的春风,达到“轻松愉快学科学”的境界。

摘要: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科学课堂更要有教学艺术,其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即科学课的语言也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言艺术,导入,组织,总结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7~9年级).湖北教育出版社.

[2]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物理教师的语言激情.物理教师,2002年第7期.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浅谈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