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7

内容提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一带一路”战略下社火马勺脸谱的创新设计

摘要:将陕西传统的马勺脸谱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马勺脸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出了十二生肖系列脸谱,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西部传统工艺的发展,创新后的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中的结论。

关键词:一带一路 社火马勺脸谱 传统工艺 创新设计

引言

“脸谱”是在唐、宋两代的女性化妆基础上成长而来的艺术形式,随着朝代的更迭,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辉煌发展和特有的艺术风格的确立,逐渐产生了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脸谱艺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逐渐落地,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衍生设计兴趣不断高涨,逐步认识了民俗艺术作品的魅力。

一、社火马勺脸谱的起源

(一)“社火”的由来:在古代,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先是由早起秦代的傩祭和傩舞演变而来,后来宋元时期形成了迎神赛会的民间风俗。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向西迀至宝鸡,使宝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陕西,高晓、狮子、龙灯等集体游行的艺术形式俗称“社火”。社火脸谱最开始的时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方,由于王朝更替等一系列历史的演变,大多社会脸谱演变为某地方的戏剧脸谱。在陕西宝鸡等地,马勺脸谱用于典礼的助兴和祭祀活动,再加上偏僻的地理位置,使社火这一集体活动和马勺脸谱这一艺术形式成为山西宝鸡的民俗习惯,从而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二)“马勺”的含义:社火马勺脸谱中的“马勺”类似于现代汉语中“水瓢”,起源于早期陕西民间的劳动生活用具,一般生活中所使用的马勺都是由柳木制作而成的。在历史上,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工具,是由盛水的圆形部分和添加饲料的长形部分组成的。根据风俗和民俗,柳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人们将神话里的人物绘制在柳木制成的马勺上,希望可以辟邪消灾,向往平静安逸的生活。

(三)社火马勺脸谱的发源地:社火马勺脸谱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地域,其独具一格的色彩以及通俗易懂的风格成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勺脸谱中所出现的图案和纹样与商周祭祀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彩陶图案与青铜图案中的一些纹样与马勺脸谱在不同程度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它又被称为商周纹饰的活化石[1]。

二、社火马勺脸谱的艺术特色

(一)社火马勺脸谱的绘制特点:社火马勺脸谱,顾名思义,就是在马勺上绘制社火脸谱图案。因为社火不需要表演者发声演唱,仅仅需要通过妆容表现人物形象,所以脸谱装饰性图案的设计并不受嘴形的限制。脸谱的设计侧重于前额、鼻子和嘴巴的色彩变化和纹理,图案的绘制带有原始图腾的风格,在绘制人物容貌方面表现得十分细致和直观。同时在勾勒人物的五官上要求十分严格,在用色上也有一定的讲究。

(二)社火马勺脸谱艺术设计特点

1.马勺脸谱的造型特点:社火马勺脸谱的造型简洁,在马勺的基本外形上,创造出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脸谱。现有浮雕形式的马勺脸谱、马勺形状的彩绘脸谱,以及运用在生产生活的脸谱。在马勺脸谱的设计中,最常见的有对称型和旋转型。对称型意味着面部左侧和右侧的颜色和图案是对称的,前额和鼻子是中心轴;旋转型的意思是大部分的纹饰呈“S”或者反“S”的形状,其间用祥云、卷草等花纹装饰。马勺脸谱的基本构图法则是对称型,因为对称的构图表现出马勺脸谱的均衡美,这与中国“中”、“和”的思想密不可分[2]。

2.马勺脸谱的图案纹样: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样式复杂繁多,其中许多都具有吉祥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它祈求幸福安康,从而体现了人们希望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马勺脸谱上的吞口,也是来源于民间面具。在历史上,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吞口”的发源地,它也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的结合,吞口意味着吞噬所有的灾难和妖魔,保佑风调雨顺,辟邪消灾。现有的马勺脸谱都是经过历代改良,脱离了最初的巫术、图腾崇拜,只留下了求福免灾的美好愿望。

3.马勺脸谱的用色:社火马勺脸谱的用色属于传统美术用色的一个分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象征性。传统“五色”观念与马勺脸谱色彩的象征性密不可分有着重要的关系,也是人的色彩心理感受和马勺脸谱色彩寓共同作用产生的。初期的社火脸谱首要使用原色以及黑白色,因为那时自然条件的限制,复色和间色相对较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逐渐增加了紫色、橙色、灰色等,但是仍然以原色以及黑白色为主。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东西南北四方的概念,后来又加入了“中”的概念,这一学说与后来的五行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火马勺脸谱中,融入了现代的视觉表达形式以及色彩的使用,用色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红、粉红、绿、蓝等颜色,再配上多彩的纹饰图案和各种穿插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火馬勺脸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脸谱看起来色彩明丽,色调丰富。丰富的脸谱色彩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内在感受,可以说,作为视觉语言的色彩在脸谱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

三、“一带一路”对马勺脸谱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对传统马勺脸谱的影响:传统的马勺脸谱大多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为基础,通过艳丽的色彩,传统的纹样来展现伏羲、神农氏、轩辕黄帝等人物形象。同时,传统的马勺脸谱也融入了明清文学中演义小说的内容,将大量的历史人物融入其中,使人们通过马勺脸谱了解中国文学。“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和落实,是推动西部的艺术设计文化产业向多元化迈步,推进了马勺脸谱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承载着文化输出和艺术交流沟通的桥梁,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统工艺的发展,将类似于马勺脸谱这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到沿线地区。

(二)马勺脸谱创新的发展空间:若想将中国设计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就需推动当代设计的发展,将西部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应用,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使传统工艺再发展。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是要有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艺术特色,通过创新迎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流行于市场上的各类民间艺术产品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艺术类型产品的需求分别在数量上、质量上、艺术品位上都不断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这一举动为社火马勺脸谱的创新及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推动力,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也为马勺脸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技术支持,也为应用于现代生活的马勺脸谱衍生品提供了沿线的销售渠道。

(三)“一带一路”为社火马勺脸谱创新设计带来的商机:“一带一路”给社火马勺脸谱带来的机遇在旅游业中尤其显著。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是结合商业化发展的当代新兴行业,社火马勺脸谱的创新性设计衍生品更应该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方式推广,使其逐渐走进现代生活。在社火马勺脸谱创新性设计中传递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的优点继承和发展,凝聚出优秀的,具有丝绸之路和西部特色的文化,结合最新的设计语言,使马勺脸谱在新丝绸之路上焕发出新的魅力和价值,这更是西部艺术设计者们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4]。

四、社火馬勺脸谱的创新设计

(一)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的创新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设计理念受到当代设计领域的热捧,部分传统工艺被认为成“落后”的美术。但事实上,传统工艺的发展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再设计”来延续,与现代设计相集合,通过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使其艺术价值得以传承。而现在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设计,主要目的是为现代人所用,将传统工艺融入到当代设计中,与时俱进,从而符合现代审美,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才能使传统工艺美术不断发展、薪火相传。

(二)马勺脸谱创新设计:此次“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极大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对社火马勺脸谱的创新设计和应用也将应运而生。在马勺脸谱的创新设计中,在传统脸谱的基础上,赋予了马勺脸谱新的形象和较高的辨识度。将其与十二生肖相结合,后期运用在生活用品中。

在马勺脸谱的创新设计中,与传统马勺脸谱不同的地方在于将生肖作为主要的主体形象,通过色彩的表达和纹饰的选取突出各个生肖形象的特点。在“兔”、“龙”、“蛇”的脸谱设计中,最大的特点则是将生肖本身的造型特点与《嫦娥奔月》《东海龙王》《白蛇传》等神话故事相结合,“猴”的形象设计的灵感来源为《西游记》。在十二生肖的创新设计中,也融合其传统的谱式结构,以对称型和旋转型为主,在纹饰的选择上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图条(如图1、2、3、4)。

(三)创新设计后马勺脸谱的现代应用:传统工艺美术的存在,不能仅限于博物馆的陈列和浏览器的査询,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借助网络,将优秀的工艺美术传播到现代生活中。据调査,此前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方面,比如西安环城西苑内的关中雕塑,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马勺断隔等,并且主要集中在西部传统工艺发源地,并没有明显的扩展趋势。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面明显经验不足,而“一带一路”方针的落实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此次十二生肖社火马勺脸谱的设计,也将产生其衍生品,通过“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将西部传统工艺文化传播到各地。

在马勺脸谱图案创新的同时,将创新后的图案应用到现代化的产品中,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将马勺脸谱的形象制作成文化衍生品,印刷在手机壳(如图5)上,通过互联网等线上或线下实体店使传统工艺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同时,随着故宫博物院开发设计衍生旅游纪念品后,地方性的旅游景点也开始效仿,但大多没有突出的特点和系统的规范。将马勺脸谱图案、纹饰整合起来,应用于服饰、手袋、抱枕(如图6)等生活用品上,作为系列文创产品进行售卖,形成该地特有的风格,更好地促进了创新设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带动地域特色传统工艺的发展,同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增长。

结语

如今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脸谱艺术也不再仅仅存在于传统艺术中,也慢慢融入了我们的生活。[5]“一带一路”战略极大地带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市场的火热,旅游纪念品也有极大增长,但是他们基本形式单一,款式古板,无法满足现代适合年轻人便携、造型优美、富有创意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与时俱进,提炼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衍生品,在文化产品本身的基础上加以创意和应用。现代化的审美要求设计师使用各种设计原则和规律来探索图案本身的形状。寻找能够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设计出真正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不断地更新拓展设计思维,用民族元素打造出新的设计形式[6]。

参考文献

[1]朱玲玉、李永奎、王梦霞.马勺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10):241-241.

[2]孙羽田.陕西社火马勺脸谱艺术特点解析[J].职大学报,2017(5):51-54.

[3]王华清.刍议川剧脸谱艺术特征[J].设计.2017(7):132-133

[4]高原、田艺龙.“一带一路”倡议对西部艺术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使命[J].设计.2017(23):94-95.

[5]邓卫斌、李雪、陈媛媛产品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创新方法研究——以脸谱元素为例[J].设计2016⑴:128-129.

[6]贺雪梅、马宁、于佳璇.社火马勺脸谱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7(7):48-49.

作者:张倩瑜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2: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容提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生态化。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一个新的提法是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发,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新论断。我国建国50多年来, 尤其是1978年改革以来,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过调整之后的GDP增长率达到10.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来换取总产出的增长,这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以较低的生态环境成本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矿产、能源、石油、天然气、水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扩大规模为基础,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种是以提高效益为基础,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空前,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根据最近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59 87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19 317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4.4%,在世界上排第六位。2005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83 084.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22 638.25亿元,占当年全球GDP的7.1%。然而,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昂贵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在经济增长迅速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也变得十分尖锐,整个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的严重约束。1990年至今,我国经济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5%上升至50%,尤其是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缓慢,对资源的消耗进一步上升,从而增大了发展的成本。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而工业化发展又需要大规模资源的支撑,面对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压力,根本上是要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陆地面积和资源总量均排在世界前列,是世界少有的“资源大国”之一。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又属于“资源小国”。如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总量居全世界第6位,而人均淡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草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炭、石油能源及铁矿、铜铝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实中,对贫乏的资源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开采与低效率的使用,资源浪费惊人。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在50%以上。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耕地、森林面积等加速消耗,人均占有量逐步下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旱、风、沙灾害日益加剧。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应当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为特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1]:⑴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问题严重。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流失面积的80%以上,其中西北地区问题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有水快流”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的严重性[2]。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青海省1/5以上草场发生中度以上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17.4%以上。新疆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高达49%[3]。水环境脆弱和水资源严重匮乏。西部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从而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形成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之间的恶性循环[4]。森林资源减少,生态陷入恶性循环。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而且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地面失去涵养水源功能,一旦降水强度增加,山区将不可避免出现洪水灾害。

经济增长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不断地增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正是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的不断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必然要求,在西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由过去的数量、速度性发展向质量效益性发展转变,由过去的资源耗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来转变,由经济主导型的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转变。

2.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状况评价

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指标体系的确定

经济增长应以效益为中心,但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应以生态效益的损失为代价,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经济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经济发展应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基于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客观性的设置原则,我们构建如下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

(1)能源消耗强度,即能源消耗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该指标是从整个国民经济投入的角度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表明生产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由此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达程度,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问题。该指标为逆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越小。能源消费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消费构成的,相应的就可以得到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可以具体的反映出经济增长对各类能源的消耗情况。

(2)工业生态系数,具体包括工业废水生态系数、工业废气生态系数和工业固体废物生态系数,分别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该类指标反映了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表明生产每单位工业产值所带来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大小,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小,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越小。

(3)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也是反映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上三类指标,从根本上反映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能源消耗强度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数值越小,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越趋于集中,而且生态环境的代价越小;而工业生态系数则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更深层地也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数值越小,说明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越小。

2.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状况

2.2.1 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强度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整理计算得出。

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如(表1)、(表2)所示,西部能源消耗强度呈递减趋势,1999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消耗2.123万吨标准煤,至2005年下降为1.872万吨标准煤。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西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见图1),1999年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量是1.492万吨标准煤,至2005年已经下降到1.220万吨标准煤,2005年的西部能源消耗强度竟然都远高于1999年时的全国水平,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于全国能源消耗强度,这说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相当高。具体到能源构成来看,西部地区的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水电消耗强度均大于全国水平,而石油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 西部地区工业生态系数的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整理计算得出;《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整理计算得出。

从工业生态系数来看,如表3、表4所示,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均呈递减趋势,工业废水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52.204万吨/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19.683万吨/亿元,工业废气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3.535亿标立方米/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182亿标立方米/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2.574万吨/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1.399万吨/亿元。但是与全国工业生态系数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每单位的工业产值带来的环境污染要高于全国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各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2.2.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状况评价。

从西部12省市的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来看,工业废水增长指数中,陕西、宁夏、四川、广西、内蒙、重庆、云南都比较高,其中宁夏、四川、广西、内蒙超过了全国的水平。从单位GDP工业废水增长指数来看,宁夏、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都比较高,接近或者超过了全国的水平。这表明“西部的大多数地区主要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主来实现经济增长的”[2]。

从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工业生态系数、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态势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正在提高,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减小,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西部能源消耗强度呈递减趋势,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正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正在减小。其中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基本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构成的各类项目利用率都在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比较低,其中煤炭、天然气、水电利用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而石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工业生态系数来看,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均呈递减趋势,说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小。但是与全国工业生态系数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说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西部地区的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来看,各省市的指数一般都比较高,超过了全国的水平。以上三类评价指标都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一种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3.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建

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建。

3.1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加快转变西部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实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战略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经济结构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处的阶段,只有在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所换取的,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西部地区必须制定现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型、节地型的工业,做大做强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西部地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利用和发挥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等,着重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资源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西部地区要走符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工业化道路,统筹规划西部地区重大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合理集聚和集约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提高西部地区国民素质,加强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实现产业化。

3.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西部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消耗量大,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低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单位GDP耗能高。在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3.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不仅发展缓慢,而且还是传统的工业化。这是一条高消耗、低效益、科技含量不高的工业化道路。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道路。西部地区走工业化道路,不是传统的粗放式、单纯量的增加的道路,而是依靠科技、走集约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道路,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要利用电子信息来武装工业化进程,使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只注重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忽视科技进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这条道路就是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提高科技在工业化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效益好,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工业化适应市场要求变化,提高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是不能经久不衰的;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广泛推行清洁、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绿色无公害产业、环保产业,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增强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并解决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不断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工业道路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低消耗而高产出型经济的道路。

3.4 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针对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9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工业”的概念,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把生产过程纳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工业不仅引起了工业革命,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目前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力量。生态性的工业体系充分地遵循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自然规律,对这种循环的破坏最小,并使这种循环可以不断地在良性的状态上运行。西部工业还处在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在提高西部生态经济总量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符合生态要求的工业,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的生态化。(1)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以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保持最低限度的环境污染。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是依靠科技、知识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而经济的增长要借助于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而科学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量上的持续投入则可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最低水平内,从而将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传统的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使其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使能耗降低而产量不变甚至增加。(2)大力进行知识创新。高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西部虽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在西部具体贯彻实施当中效果不很理想。这说明西部发展生态工业还需加大力度。只有在提高全民素质以后,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环保意识才能渗透到经济战略的贯彻当中。在现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需要发展一批民办大学、民办中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同时,针对在职职工、大量的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开展教育和培训。这些措施的目标都应当是提高全民的素质,这是西部经济增长、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根本因素。在加强知识创新的同时,还要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西部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设计,从生态工艺的要求出发,淘汰老工业工艺,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都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3)扶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公益型产业,需要通过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来促进和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制定适合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西部一定时期内的环保产业发展目标、规模、结构以及相应的资金、技术、政策等保障条件。第二,制定扶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的倾斜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投入,从投资、税收、信贷、原料供应、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对于环保产业中优先发展的领域,政府应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及相关的扶持政策。第三,建立西部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鼓励企业采用无害的技术工艺和流程,使其产品及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达到最小。第四,要重视环保科技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把微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用于环保产业,以提高西部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7年度开放基金项目(2007A02)。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低代价的西部大开发[J].宁夏社会科学,2003,(5).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57.

[3]洪银兴.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J].管理世界,1999,(4).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10).

[5]周海林.经济增长理论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经济评论,2001,(2).

[6]杨宏林.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J].系统工程,2004,(3).

[7] 徐康宁.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8]李周为.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6).

[9]靳涛.中国转型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探讨[J].改革,2005,(8).

[10]张立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分析[J].改革,2005,(12).

[11]臧跃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与路径前瞻[J].改革,2006,(1).

[作者简介]姚聪莉(1964-),陕西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8-07-13

(责任编辑:启方)

作者:姚聪莉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互动性研究

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理念的深入推广,视觉冲击力成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的主要手段,并在形态、色彩等多元素的综合刺激下对受众感官兴趣进行激发。这已然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对此,结合视觉冲击力的基本概念,详细分析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和发展方法,给予国内平面广告设计工作者一定的帮助和建议,并以此促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理念的广泛推广和持续进步。

关键词:视觉冲击力;平面广告;设计理念;互动性研究;路径探索

从目前来看,视觉冲击力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概念,尚未在广告设计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因此,整体平面广告设计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就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进行互动性研究,符合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值得每一个平面广告设计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

一、视觉冲击力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一)视觉冲击力的基本内涵

在人类的认知世界中,视觉是人体最为高级的感觉之一。它不仅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以外界视觉信息为基础,对自身思想进行刺激的一种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视觉冲击力既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视觉力量,又是一种可为人类心理认知提供独特心理体验的重要手段,能够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发挥较大作用,促进平面广告表现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视觉冲击力的主要作用

1.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视觉设计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对于视觉冲击力来说,其不仅是构建平面广告设计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突出平面广告媒体效果的主要手段。例如,在瑞士伏特加酒平面广告设计中,设计人员巧妙地在广告中引入了“绝对”“品质”两个词语,一方面通过视觉冲击给受众带来强烈刺激,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唯人物论的设计思想,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2.观者视觉共鸣的主要来源

如何激发受众的视觉共鸣,使其真正感受到平面广告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是广告设计领域亘古不变的话题。对此,在应用视觉冲击力后,平面广告设计思路得到了有效优化,不仅更加侧重于简单、朴实、直观的设计风格,同时以更加优质的形式语言,带来完全不同于传统装饰风格广告的美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受众的艺术情感,并以此突出平面广告应有的宣传效果。

3.优秀设计思路的主要来源

在视觉冲击力概念提出后,平面广告设计领域逐渐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由于视觉冲击力始终与受众的积极视觉选择有密切关联,因此在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后,不仅平面广告设计的设计思路有了显著拓宽,同时一些全新的设计思想也随之诞生。因此,一方面能够使平面广告设计领域更加贴合受众需求,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促进整个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视觉冲击力与

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产生背景

(一)经济演变层面

对于互动性设计思想来说,其之所以能够被当今平面广告设计领域所认可和重视,与当前我国体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中,所谓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概念,主要以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互动的消费活动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对此,正如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体验生产超过服务生产不仅是经济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又一标志。在此背景下,广告作为体验经济领域最为突出的经济产物,由受众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广告将是广告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向。这意味着广告设计工作者必须以更加突出、更加新颖的广告设计思路来迎合受众,因而提出了集视觉冲击力和平面广告设计为一体的互动性广告设计思想。

(二)科技进步层面

除体验经济外,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科技,同样是引领互动性设计思想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催化剂。其中,数据显示,互联网技术仅在四年内便达到了传统报纸媒体在用户数量层面的发展规模。这意味着互联网媒体必然会在不断发展中取代各种传统媒体,并将直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广告作为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元素之一,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也必然会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较大转变,尤其是交互性数字标牌广告的诞生,使受众与广告间的互动融合得以真正实现,不仅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能在深层次层面对受众的广告情感进行激发,进而使广告的宣传价值发挥到最佳。例如,自2009年触控型数字标牌广告开始推广后,新兴数字广告开始大幅抢占传统户外广告市场,这便为后续互动性广告设计思想的提出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媒体发展层面

新媒体行业的兴起同样为互动性广告设计思想的推广铺垫了良好的媒体环境。其中,在传统平面设计观念中,媒体不仅是广告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对广告视觉效应进行发挥的有效助推剂。但是,基于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广告设计行业不仅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显著的风险挑战。为了在市场博弈中得到进一步生存,这已然成为平面广告设计工作与视觉冲击力互动融合的主要导火线。在此背景下,为弥补传统平面媒体在传播形式上的不足,交互式平面广告设计理念逐渐诞生,尤其是在线可选广告的推广以及电商平台的发展,使广告传播的途径有了显著拓宽,这同样为互动性广告设计思想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对于新媒体背景下的平面广告设计行业来说,即使在媒体环境的巨大冲击下,传统静态广告依旧保留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印刷工艺、长期保留、真实触摸等方面的固有优势,将同样使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廣告设计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三、视觉冲击力与

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表现特点

(一)差异性

在视觉冲击力信息传达过程中,差异性始终是平面广告设计的主要特点。其中要使两种广告风格产生不同的广告效应,不仅需要在广告内容上保持不同,还需要体现截然不同的广告设计方法,换言之,只有实现广告信息量的差异最大化,才能确保平面广告视觉冲击力的最大化。

(二)交互性

对于互动性平面广告设计思想来说,交互性同样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其中,正如美国科学家艾尔伍德·香农创立的“信号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息流动模型一样,广告设计过程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即以较为科学的视觉分层循序渐进地对受众视觉感受进行刺激。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强调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时刻以激发受众兴趣为主要设计目标。

(三)再建性

在已知的广告内容基础上,对受众广告思想进行重新构建,这是互动性平面广告设计再建性的基本原理。其中,为发挥视觉冲击力的最大应用效果。设计人员需以个人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为依托思考受众广告思想,进而不断地在自身广告作品中增添深层含义,并以此为受众提供较大的信息再建空间。

四、视觉冲击力与

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表现要素

(一)图形表现要素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工作来说,图形表现要素始终是广告作品施行视觉冲击力的主要源头。一方面,针对动态图像,其相比以往静态图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以此为受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其中以汽车广告为例(如图1),由于汽车广告最大的设计要点在于,体现汽车的动态性能,因此如果能够以街道两边的街灯为依托,衬托汽车的速度之快。受众便能够通过二维平面感受到真实的动态效果,进而起到较为突出的广告效应;另一方面,针对不规则图像。大多数人都会对不符合常规的事物产生好奇。因此将不规则图像融入广告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受众,同时也能给受众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日本设计师为时装品牌Alpha Cubic创作的平面广告,便采用了将人脸进行抽象的方法来吸引受众。在这反常态的广告效应下,不仅能够使受众对广告的深层次品牌价值进行思考,也能够对广告以及品牌拥有较长记忆。

(二)色彩表现要素

色彩选择在发挥广告效应层面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也需要对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元素进行深层剖析。其中,从实际的广告设计过程中不难发现,广告的整体色调往往与广告产品的基本特性相联系,如针对电器广告选择冷色调、针对食物广告选择暖色调等(如图2)。同时,为确保广告视觉冲击力的最大化,一般需注重局部色彩使用,以局部色彩来衬托整体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广告的整体色彩需保持色调一致,如使用同深色色调的灰色来衬托黑色等。

(三)文字表现要素

在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进行互动融合的过程中,文字表现要素同样发挥着较大作用。首先,基于我国文体种类,远到甲骨文、金文、小篆,近到楷书、行书、草书,因此,对不同文体的文字进行合理整合,并以此增添广告设计的艺术美感,这是在文字表現层面体现平面广告视觉冲击效果的主要途径。其中,在文字编排时,要对文字的内容形式、主次关系、虚实程度等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并使广告文字与背景图画保持一致。例如,针对乐器宣传广告,一般可将文字放置在版面的关键位置,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够看到,另一方面使文字更加突出,增添广告的视觉效应。

五、视觉冲击力与

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发展方法

(一)强调比例关系

在对互动性平面广告进行设计时,需遵循艺术性原则对广告图画、文字的比例关系进行优化。一般需参照黄金分割定律以1:1.618来设计局部对象,但在特定情况下应结合版面元素进行适当调整。

(二)强调构图关系

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思想中,“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是主要的构图原则。对此,设计者需尽可能对广告中的图形、文字、色彩进行整合以突出广告的主题,进而满足广告应有的品牌效果。

六、结语

基于视觉冲击力设计视角下的平面广告设计工作,阐述当前经济、科技、媒体环境下互动性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设计特点和设计要素。其中,针对日益污染的视觉环境,平面广告设计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创新设计思想,不断追求更高视觉冲击以优化自身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受众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平面广告的传播效果,才能为受众带来更加新奇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马立欢.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西部皮革,2019(13):87.

[2]郭峰.视觉增效: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冲击力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8(30):76-77.

[3]胡楠.平面广告设计的视觉冲击力探析[J].包装工程,2016(14):197-200.

[4]龚士顺.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互动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5(20):169-170.

作者简介:王伟,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王伟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经济理论探讨论文下一篇:医患关系下继续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