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商会研究论文

2022-04-2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治理与国家层面的经济治理密切关联,国家经济治理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任务手段直接决定和影响县域经济治理的方向、路径和成效。县域因其所处的层级、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等因素,其经济治理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有其特殊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域经济发展商会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商会研究论文 篇1:

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

2009年是全省县域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逆势弯道赶超,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县域兴,则湖北兴;县域强,则湖北强。县域经济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2010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应急与谋远两手抓,进一步加大县域发展工作推动和扶持力度,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这对进一步巩固全省经济企稳向好的形势,实现“弯道超越”,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09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逆势而上,成绩显著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结合湖北县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危中之机,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支撑力量,克难奋进、危中寻机、着力赶超,推动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提质提速、结构改善、后劲增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上年、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科学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发挥县域内生型产业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引导县域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化危为机。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和推动力度,先后在黄冈和荆门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和现场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清泉书记、鸿忠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两次会议对于各地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加快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全省县域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县(市)、园区和企业调研,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举办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并组织赴湖南、江西、安徽考察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推动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省直各部门以开展“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认真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强化县域经济产业支撑

引导各地科学规划工业园区,鼓励各地抢抓机遇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了部分县市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的难题。全省县域工业园区面积不断扩大,集聚带动、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坚持引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安排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县域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发挥1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支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集群领军企业,加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发展带动县域支柱产业的壮大延伸和完善配套。发挥县域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即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的县(市)、一批过50亿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影响的品牌。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近几年保持高速发展,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0.4亿元,增长53.9%。通过坚持特色、重点扶持,目前大部分县(市)支柱和特色产业已现雏形,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县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推进服务方式创新,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全省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的建立,推动解决了包括一批县域企业在内的企业困难和问题。各县(市)以本地重点企业为对象,相继开展了本地直通车服务和“企业服务年”、“千名干部进企业”等活动,全省上下联动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服务企业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大力实施“成长工程”。一大批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75家,比上年净增1900家。2009年,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45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31家。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启动民间资本,激发民间创业热情。2009年,全省县域民间投资达到3697.3亿元,增长49.7%,高出全省7.8个百分点;全省新发展私营企业4.41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9.4万户。四是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反映最多、困难最大的融资焦点问题。省直相关部门以搭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为抓手,整合各级财政、银行、担保机构的资源,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性资金的信用度和省级银行资金的放大作用,引入再担保的模式,大大提高担保总量。目前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已初具雏形并已收到良好效果,各市、州、县的担保机构也都在积极努力,帮助县域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五是增进银企间的互相了解,多形式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在2009年第六届银企对接会上,20多家银行共向1291家企业投放和意向投放贷款159亿元。同时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12家县域重点企业成功登陆主板和中小板,还有一大批县域骨干企业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接受上市报备辅导,准备登陆资本市场。

4、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水利、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2009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26.6亿元,增长50.1%,高出全省8.5个百分点。积极推动扩大县域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农机、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2009年,全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153亿元,增长22.2%,高出全省3.2个百分点,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09年,全省县域引进到位资金90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完成工业投资l834.3亿元,增长42.9%,其中在建的亿元项目642个,比上年增加230个;完成投资额766.3亿元,增长43.4%。提高县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依法关停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县(市)领导干部重要考察内容,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修改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办法,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更好地发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县域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和工作观。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清理下放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2010年,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

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兴县(市)”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紧迫感,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调整结构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省县域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仍然是我们的“短腿”。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县域跨越式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氛围前所未有、势头前所未有,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一手抓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一手抓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在提升总量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加快发展。要处理好调整结构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没有总量规模,就没有调整的基础、转变的空间;不调整结构,现有优势将会逐渐丧失,环境资源也难以支撑,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把促转变与谋发展统一起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把调整结构与扩大总量统一起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协调性;要调整投资结构,自觉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关键是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今年我省表彰的县域经济发展二十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重中之重,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动县域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有重点地培植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的发展水平。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镇,把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进一步加大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一是要找准特色定位。优势源于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县域情况各不相同,要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求发展,找准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形成自身的经济特色,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要抓好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实现资源集约、要素集聚。要着力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项目集群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切实搞好园区规划,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要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用好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竞争力,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要重视培育集群领军企业,通过引进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集群内企业的重组联合。着力打造集群品牌,推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和共性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突破集群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集群壮大与升级,完善产业链和服务链。推动集群内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物流、展示、融资担保等公共性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四是要大力培育精品名牌。精品名牌是县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强化质量管理,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优势。

4、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要搞好项目策划,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投资者进行整体开发。把吸引投资者并购重组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战略合作,不断培育壮大县域优势骨干企业。推出一批成长性强的产业集群,与产业的链条式转移相对接,吸引沿海整体性的产业链及企业集群的转移,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向县域转移。

二是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综合性招商与专题性招商相结合,既要以大型经贸活动为依托开展招商引资,又要鼓励各地各行业开展专业性、经常性、小规模的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奖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员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使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三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热情,释放创业能量,放手、放心、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一批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批规模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小进规”工作目标考核,加强跟踪督办和检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培育大企业,用好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县域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湖北省投资兴业,培育一批行业的龙头和“旗舰”企业。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5、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激活、发挥县市自身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加强调查研究,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对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认真分析研究县情、市情,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思路,引导科学发展。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今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30亿元。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实际和职能,完善和创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检查督办,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转化为生产力。

四是加大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县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业资源比较匮乏。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实资本金,做大担保平台,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动建立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拓宽县域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要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比较突出。要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六是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联系与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营造全省上下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段轮一

县域经济发展商会研究论文 篇2:

创新治理县域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治理与国家层面的经济治理密切关联,国家经济治理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任务手段直接决定和影响县域经济治理的方向、路径和成效。

县域因其所处的层级、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等因素,其经济治理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有其特殊性。现结合县级多年工作实际和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调研分析,谈几点思考。

优化县域经济治理结构

——科学配置县级政府及其部门权力。县域政府职能的制度再设计是优化治理结构关键,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必须解决谁来从制度上界定县级政府的职能,确定哪些是必须的职能等问题。

在这轮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中,国务院提出重点抓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审批事项清理,以及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等重点工作。

在县级的政府部门中,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及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些高度出發,很难进行权力职能的制度设计。反而因为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站位,以及县级审改办因自身限制而难以做到精确把握,导致一些该取消和下放的职能权力和审批事项没有得到取消和下放,而一些该负有的责任被忽视或没有列入责任清单或被下放。

另外,制定权力、责任清单和审批事项的依据主要是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职能的对应和上一轮的“三定方案”,相当部分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颁布的,这些年虽有不少已经修订,但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三清单一审批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在实践中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目标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手段,根据其运作成效进行再次修订完善。

“三清单一审批项目”应在广泛征求被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而且应当进行动态管理。应当从国家层面组织专门力量,选择一批全国不同类型的县(市)进行实施情况绩效评估,并按照中央、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确定“三清单一审批项目”指导目录,需要在目录中增加责任清单和减少审批事项的县(市)部门应由设区市把关,需要减少责任和增加审批事项的县(市)部门由省一级职改办把关,以确保改革在县域这个最基础最广泛的层面按照设定目标,确保政府治理科学有效。

——更好发挥“非常政府”的独特作用。在县域经济治理体系中,政府非常设机构或组织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些机构或组织设立在县域层面具有普遍性,其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超出政府单一或多个部门独立运行的效能。

这里称之为“非常政府”,其特点为:非常设,无依法“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大多以领导小组、管委会、联席会、指挥部等名义设立并开展工作,基本上以某个专项工作结束为限,或自动取消、终止,或调整转型;非常规,其运作过程大多明确目标和时限或期限,坚持效率优先、程序简化,注重配合协调,根据专项工作和特定目标任务,形成独特运作机制,通常称超常规不违规;非常效,与县级政府按部门职能落实其权力和责任相比,这种法团组合行政动员能力强,团组责任人通常为一位或多位县(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团员成员多为党委、政府部门和乡镇的领导,实施统分结合的团队治理机制,目标任务明确,力量配置合理,协调配合到位,资源调度高效。

“非常政府”既是政府职能的转授权,也是政府职能的现实增强。“非常政府”也可称“法团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旧常态下发挥了超强功能,在新常态下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按照县域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种“团队治理”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

尊重市场规律。该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以行政动员干预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有效处理“团队治理”与政府职能部门治理的关系,放手让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能,不取代包办、不行政强迫命令违法违规办事。

做到务实高效。法团组建必须目标任务明确、队伍精干高效,防止和避免“对应上级式”“应付检查式”“形同虚设式”的组建,不能只挂牌不运作。

要建立一套设立、运作、考评、转型、终止的机制,让“非常政府”成为县域经济治理体系中科学有效的生力军。

——彻底治理非政府组织对行政与市场的“双重干扰”。非政府组织指的是没有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评审中心、研究会、促进会等。这些组织设立的原意和宗旨是引导行业自律、表达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技术交流等。其在实践中确实也在这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其在财政支持、人员安排、行政隶属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推荐、指定和任命上的行政化,使其成了主管部门的一块自留地和小金库,成了干部兼职取酬或退休延展自己待遇和影响力的“合理”途径。

更严重的是,这些组织承接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取消了的审批事项和权力清单,却在无须负主体责任的情况下,开展了原属政府部门从事的技术证书评审发放、专业资质审查发放、行业标准制定、达标评比奖励、技术培训及证书发放等事务。此间,发生不少违规操作和违规收费,严重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成为财政包袱,衍生出腐败现象。这些,既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影响了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县域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让非政府组织彻底去行政化,切断利益链条,阻隔行政惯性,让其回归原型。去年以来组织的清理脱钩只是开了第一刀,让行政部门兼职的人员经批准可以兼一个社团组织,且不能取酬。但这离“去行政化”还任重道远,只有做到各种协会的班子由会员自行选出,经费财政不再承担,实行自主运行、自负盈亏、自我监督完善,才能成为县域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良性构成。

——切实强化对中介组织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在县域经济治理体系中,中介组织是重要而又年轻的一族,随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证性:评估、论证、检测、鉴定、公证、检验等。

代理性:商标、专利、税务、注册、报关、法律、会计、审计等代理。

服务性:主要是信息与技术服务,包括咨询、招标、拍卖、监理、可研编制等。

这些中介大量承接了转变政府职能过程转移出来的业务,使政府精简了工作机构,防止大包大揽,也推进了县域经济市场化发展。

不过,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又与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存在着非正常的利益关系,导致市场分割和业务垄断,造成市场竞争失灵,滋生利益输送和腐败行为。

同时,由于这些机构在设立过程中因专业人员多有挂靠兼职,有些仓促培训领证上岗,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较为欠缺,直接影响中介组织业务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造成严重信用不足。

而在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项目业主法律意識不强、有关方面执法不严的情况下,这种组织违规执行很少受到法律和责任的追究。

对不合法合规的中介进行清理、责令整改直至退出,是县域经济治理的当务之急。必须将其纳入政府清单管理,同时对领导干部子女、家属创办或兼职自己管理部门业务需求的中介组织进行明确规定,切除利益关系,促进市场健康运行。

转变县域经济治理方式

——完善县委为领导核心的党政共同治理机制。县委在县域权力格局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政治动员、权力配置、行政决策、推动“五位一体”建设中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也有利于政令统一畅通。

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县域经济治理中,县域主要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改革、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土地出让、资金安排等都由县委做出决定。县委实行常委会集体领导,县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有最终决定权。

虽然制度设计上县长是法人代表,土地出让、财政支出等由县政府班子集体研究,县长实行“一支笔”审批,但不少地方要么以常委扩大会形式做出决定,要么以土地领导小组或财经领导小组做出决定,由县政府具体实施,县长履行法人手续。

制度设计中,没有规定多大的事情是重大,又因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千差万别,难以用额度来衡量重大,这就造成在一些地方党政不分、县委包揽一切事务。

因而,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推进县政综合改革,从制度安排上设计新的权力格局,重点理顺党政关系,按清单管理办法,明确党政班子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实施考核评价,解决因权力边界模糊形成的因人而异的权力格局。

同时,还要真正发挥县人大作为代表所在县人民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切实行使法律赋予的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县级人大代表对人大在履行这方面权力是否到位,也应当有更加严格的监督,使县域依法行政和依法推动经济治理得到有效贯彻。

——健全以垂直部门为主导的条块协同治理机制。相对省市与镇(乡)村,县级属于中观经济层面,与上级政府部门和辖区条管科局属于条块关系,而与省市政府和乡镇属块块关系。

县域经济治理是综合协同过程,条与块都有着制度设计特定的权力与责任,也代表着各自层面的利益。县域现有的条管部门有税务、国土、环保,沿海和边境县还有海关、检验检疫等,这些部门从制度设计要求必须超越县域局部利益,履行代表国家和全局利益的职责权力。

此外,还有归县级直管的部门,比起垂直领导部门,这些行政部门容易在县域治理中实现步调一致、畅通有效。条块协同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建立垂直部门独立而不受干扰的行使职权的治理机制。这就要求在干部人事、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等方面由条条决定,不受块块的约束。

建立垂直部门的履职过程和结果接受县级党委和人大进行绩效评价的监督机制。这主要防止这些在县域独立行使职权的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也有利于履职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建立重要事件多方沟通协调、联席处理机制。垂直部门经济治理主要涉及土地、环保、生态等,事关远超县域范围的重大民生,牵动多方利益,处理起来较为复杂,当事企业在处罚中往往因地方以税收和稳定为由受到保护。

通过联席会解决机制,阳光透明协调,既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做到公正公平,以防止企业违法违规经营事件通过违法违规行为摆平现象的经常发生。

——创新以项目为支撑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县际之间发展竞争中,以项目投融资平台为支撑的公司谁经营有效,谁就在招商引资中抢占先机,获得优先发展。谁把平台建大建好,谁就能引进更具实力品牌的企业,为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注入强大的动能和生机。县域经济上一轮的竞争,无不在这方面一显高低。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少地方的各类工业区、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房地产都积累了不少问题,以项目为支撑的投融资运作平台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有效应对和化解。

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清理核实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采取新老划断原则,对债务进行分类,对公益性举债而无稳定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必须清理;而对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任务、有稳定收入的平台公司,要求落实偿债责任,剥离融资功能。

从目前清理结果看,作为融资平台的公司基本按规定完成清理,但作为项目平台公司因债务负担过重难以为继,在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中实现了贷款转为债券,县级债务危机爆发周期得以往后延长,同时作为项目平台公司的监管也得到了加强。

县级政府在为举债经营一筹莫展的时候,国家推出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投资建设模式(PPP),即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和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权利关系,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PPP的推出,国家的大算盘是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和创新投融资机制。可在县域层面,县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小算盘是缓解政府债务危机,解决公共品提供能力不足和效益低下,规避预算限制地方举债的监控,减少银行贷款在政府届内到期。

PPP推进以来,央企和地方国企积极参与了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PPP项目,而民营资本因面临“两难”,参与投资屈指可数。

这是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来规范PPP运作,造成法律保障滞后。同时,因公共品的收费管理和定价机制仍然未进入充分市场化,地方政府换届及人事变动,政策稳定性和承诺兑现程度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了担忧。另外,还因社会各方面监督加强和社会资本竞争中择优选择带来矛盾误解,县级政府偏好于选择国有企业。

当前,上级财政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监管責任就是切实加强对中介组织在PPP项目评估中的监管,防止在“两论”特别是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中,因水分过多而为今后埋下债务危机的隐患和根子。因此,从制度设计上,建立管控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建立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多元治理机制。县域层面因其区域范围有限,经济活动感受度、获得感直接,社会公众对县域经济治理中的问题看得更具体客观,其建议也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县域经济治理公众参与的情况看,存在参与意愿不强、参与渠道不宽、参与机会与平台不多、参与的专注度和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如何更加突出公众参与县域经济治理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多元协同治理的机制,这是县域经济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必须唤起公众参与经济治理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的事情必须公众广泛参与,不能有“不在意、不在乎”的心态,更不能养成对政府的完全依赖,必须明确公众参与经济治理的权利和义务,极大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其次,必须拓宽公众参与经济治理的渠道和平台。政府重要经济战略规划、决策行动、政策举措等应当广泛听取各方群众意见,多召开相关界别群众座谈,多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群众意见。特别是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公众对经济治理的政府行为有了更加广泛关注和了解,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意见,要有系统整理归纳、有采纳吸收形成决策、有落实反馈机制,从而极大调动公众参与治理的热情,凝聚公众参与治理的智慧。

第三,必须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宣传、培训和引导。要把县域经济治理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广泛告知公众,同时形成定期问计公众的工作机制,还要有计划地进行分类培训,引导公众更多关注政府的决策,更系统而不是零散提出建议,更加自觉把自己的行动融入县域经济治理的具体实践。

作者:游祖勇

县域经济发展商会研究论文 篇3:

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因能够优化配置资源,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溪县以发展天然香料香精产业为依托,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 金溪县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前置词和引导词。

“郡县丰则天下富,郡县稳则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全面小康、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多元融合所形成的特色产业对地方发展带来较大的示范效应。抚州市金溪县依托天然香料香精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做强农业、惠及农民,又能做强特色,做大产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

一、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秦朝建立郡县以来,县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以95%的国土面积、3/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GDP、1/4的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间核心区,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点。

2015年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大约在56%左右,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中有升。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县域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特色性不明显。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能源消耗较大,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简单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品牌产品难以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县域经济付出了很大的社会成本,很多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原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快速凸显,县域发展面临着既要修复过去的资源环境“欠账”,又要面临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指出绿色生态是发展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的大进大出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

(二)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特色产业的内涵。提及特色产业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法国的葡萄酒产业、寿光的绿色蔬菜产业、婺源的旅游产业等,这些产业都是立足于当地乡村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目前,有关特色产业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路富裕(2001)指出特色产业是指在一个县、一个市或更大的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技术等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所形成的生产经营群体。彭建文等(2001)学者认为特色产业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特色的产业部门或行业。王芳(2004)认为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群的建设为核心,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产业”。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产业的共性及特色产业的个性。特色就是特别出色之处,即与众不同之点。“特”往往表现在生产工艺上的独具匠心,产品表现上的独特文化。特色产业的形成需满足以下条件:

(1)是特色资源。经济发展和产业形成离不开资源,资源分布依附于特定的空间,在一些区域资源富集而在另一些区域资源贫乏。资源的附着性为县域内特色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独具特色的资源是县域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

(2)是特色资源通过普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或通过特殊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或者是一般资源通过特定工艺生产出特色产品。

(3)是特色产品通过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或企业群生产出来的,当地的特色产业才算形成。否则,只能说是特色,不能说是产业。

总之, 特色产业就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企业为依托,形成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本县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拥有专门的生产技术人员和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设备、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因其特殊的集聚效应,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增长极。

县域特色产业是由于县域内某种独特的资源而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关键在于以“特”制胜,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發展过程中所积淀、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特色的工艺,以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从而形成的本地区特色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2.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特色产业的相对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特色产业具有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以是先天存在,也可以是后天形成。既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色产业会发生空间转移。1895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的达尔顿,一个女孩手工制做了一件床罩,作为送给朋友结婚的礼品。这次偶然,达尔顿成为美国的地毯制造之都,该市和周边地区有2万人在地毯制造部门就业,全国最大生产地毯的20家公司中,6家位于达尔顿。相对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特色产业的优势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性是特色产业的经济特征,指在县域内的众多产业中具有的显著的比较优势。由于特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产技术是形成特色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特色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显著的品质差异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因而特色产业具有竞争排他性和市场独占性,特色越突出,竞争排他性和市场独占性越强,比较优势越大。县域经济能够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特色产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3)特色产业的规模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适度的规模。一定规模市场是以一定规模产业的形成为必要条件,如义乌的小商品、海宁的皮草、诸暨的袜子等等,同时品牌的建立也是以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基础,如果产品数量少,就不可能有数量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认可、扩散,品牌的创立也就无从谈起。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具备一定规模后,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4)特色产业的可持续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产生一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已经为绝大多数地区和国家所认同,过去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了当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新常态下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必须以效益为前提,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优化系统整体效益为目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特”及其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艰巨任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保护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与做大做强产业,打造“金山银山”这两条路似乎难以重合,两股劲似乎难往一处使的困惑。事实上,这只是传统认识的局限以及认识误区作祟。经过20年的执着坚定,20年的摸爬滚打,金溪县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做强农业、惠及农民,又能做大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同步小康之路。

(一)“无中生有”的特色产业

金溪县特色产业缘起一个普通农民李祥林的发现,上世纪90年代,浙江一位客商以低廉价格买下李祥林家门前一个已枯萎的樟树根,并请他帮助进行加工,这让李祥林看到了商机,之后他跟随这位客商到香料企业打工。经过3年的学习积累,李祥林回到金溪与徐国平、周振华一起共同投资创办了金溪县第一家香料企业——金溪漂润香料厂。在他们的带动引领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县目前有来自于海内外客商投资的香料香精生产企业42家,已投产企业36家。其中,生产以生产天然香料香精为主的企业23家,生产半合成或全合成香料香精企业10家,生产日化产品企业9家。目前,该县已形成天然香料、天然等同与合成香料三大系列,樟、茴、桉、松、杉、柏、山苍子、香茅草、澳洲茶树、无患子、水栀子等11个类别,樟脑粉、桉葉油、蓝桉油、松油醇等160多个产品的规模。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县目前已发展香料工业原料林60万亩,其中省外20万亩,原料林种植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元。2015年,金溪香料香精产业全年实现产值65亿元,增长15.5%,利润增长15.6%,税收增长14.8%,企业税收占全县工业税收的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5.6%。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特”表现在:

1.天然香料香精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环保产业。天然香料产业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江西省具有丰富的天然香料原料,金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推广栽种矮化芳樟树、黄(水)栀子,无患子等,不仅净化、香化了当地空气,还使当地天然香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做到了保护绿水青山与打造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天然香料香精是惠及农民,同步小康的脱贫产业。金溪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是一个“回归天然、富民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产业。近年来,金溪县鼓励企业、农民大规模种植香料原料林,充分整合县内县外原料基地,在稳定产业规模发展所需的前端原料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根据目前的种植效果测算,农民种植芳樟每亩可收入3200元;每亩无患子可收入6000元;每亩水栀子可收入6500元;每亩澳洲茶树可收入3000元,与水稻种植相比,每亩每年大都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金溪境内现有123万亩荒山,如发展60万亩天然香料原料林,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5000元。目前,该县正将产业与脱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同步小康。

3.天然香料香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金溪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据统计,全球天然香料香精目前市场容量为1200亿元,据预测,全球香料香精市场年均增幅超过40%,天然日化年增长率更高,目前全球市场每年总容量超过600亿美元。随着回归自然、健康生活的潮流成为一种时尚,这种增长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竞争优势

1.金溪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该县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占全球80%,居全球第一,拥有全球市场话语权;澳洲茶树种植面积国内最大,黄栀子和无患子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二位,杉木油产量占全国70%以上。正在洽谈引进全国最大的天然水栀子有机色素提炼企业,全国最大的澳洲茶树油、芳樟醇和杉木油生产企业,全国唯一生产无患子系列天然日化产品企业,天奕香料公司是全亚洲唯一生产食品乳化稳定剂的企业;黄岩香料的麝香-T为该产品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该县蓝桉系列产品的加工快速发展,2年内可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的目标,将成为又一个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天然香料品种。

2.金溪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在全行业的影响力。2009年,第四届中国香精香料行业大会在金溪召开,这是该大会唯一一次在昆山以外的县级城市举办;2012年10月,“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企业走进金溪”活动成功举办,参会企业达135家,约占全国香料香精企业的60%。2013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全球香料香精产业年会上,共有40多家企业设立企业宣传馆,该县就有4家。世界十大香料生产企业都到金溪考察或采购过产品。该县开发的无患子系列天然洗涤、洗衣、洗发、洗浴、美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用的无患子是联合国唯一推荐的环保洗涤原料。

3.金溪已经成为国内天然香料香精产业集聚地。在2012年美国召开的全球香料年会上,世界香料行业协会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一次在一个县级城市聚集30多家香料香精、天然日化生产企业。同时,金溪县政府为专门承接香料香精产业转移,促进香料香精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标准专门规划了占地5000亩的香料香精产业园。2014年,又在县城西部,沿金抚高速公路两侧布局,其中科学规划了8000亩的高新产业园,专用于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项目的承接。按照2015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环保法》规定,所有化工类生产企业必须在化工园区,因此,金溪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香料香精和天然日化产业最强的竞争力。

三、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启示和面临的困境

金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推广栽种矮化芳樟树、无患子、黄(水)栀子,净化、香化空气,使得发展天然香料产业与护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凭借其内生的自然禀赋和外生的创新驱动,樟科香料制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3,具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一)该县发展香料香精产业的启示

1.资源挖掘。近年来,金溪县鼓励企业、农民大规模种植香料原料林,充分整合县内县外原料基地,在稳定产业规模发展所需的前端原料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县内香料香精原料基地达25.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香料生产基地之一,在县外还有近50万亩香料原料林。

2.创新引领。金溪县以技术项目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与上海香料研究所、江西省林科院等省内外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地的华宇香料、华晨香料与上海香料研究所进行联合攻关,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酸性物质全部转化为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使这两大香料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3.协会推动。搭建了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会员企业间信息、技术交流的平台,规范企业市场行为,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4.政策筑底。通过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扶持天然香料产业项目》,把香料作物种植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林业等项目之中,使得绿色发展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与政府有形之手推动结合起来。

(二)产业在绿色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融资成本高。香料企业原料来源于动、植物,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比例大约为1:1,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担保不足,难以获得贷款。同时香料企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在原料采购季流动资金需求大,但往往受到授信规模限制,难以满足融资需求。另外,一些金融单位将香料企业划归为化工企业,贷款门槛高,利息成本高。该省开展“财园信贷通”虽有助于缓解该问题,但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2.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香料企业大多是生产半成品,90%出口后,又成为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产业链条末端缺失,利润空间狭小,产品市场份额不大。虽然每年有若干新产品推出,但真正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终端产品少,香精和香水生产企业少。世界十大知名企业都到金溪采购原料,但金溪当地未能生产出世界级的产品。主要原因是企业无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均不强。一些外地企业把金溪作为重要的原料基地来投资,产业集群以“堆”代“链”,没有发挥集群效应。

3.缺乏综合服务平台。产业配套服务在不断增强,但综合服务的水平不高,未能搭建一个集信息、物流、市场、检测、研发、生活等为一体的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影响产业培育。

4.原料林种植扶持有待增强。一直以来,金溪对原料种植基地高度重视,并争取到省林业厅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政策的限制,部分原料林的种植难以纳入省林业厅的扶持范畴,需要更多支持。同時,对原料林的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按照做大做强产业要求,调整树种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

5.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香料产业是全省20个“集群示范产业”之一,也是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没有像毛竹、油茶等产业一样,出台全省统一的扶持政策。一些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待落实。在对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中,还未形成部门合力。

四、推动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高起点制定绿色发展规划,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制定绿色规划。制定全县香料香精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产业生态发展的指导性或指令性目录。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实施差异性政策,保护原料资源优势,最终达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目的。三是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建议设立重点产业扶持资金,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扶持,特别是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四是创新金融政策。积极吸引商业银行入驻园区,协调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建议推出“香料香精贷”、“电商通”等精准信贷产品;加大企业过桥贷款,缓解企业短期季节性资金困难;探索成立“香料香精产业投资公司”,充分利用银行中期票据业务、私募股权融资;尝试“三权”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多方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五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议建立企业服务联席会议、重点企业县级领导分包等工作机制,把相关涉企服务的县职能部门一把手作为企业服务第一责任人,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以独特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众多香料香精企业总部和企业“闻香”而来。

(二)创新立体化服务平台,增强集聚的倍增效应

1.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为区域企业提供实体交流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是金溪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支撑。由县委、县政府投资1200万兴建的华夏香都香精研发中心,集香料香精产品研发、产品检测、产品展示、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为一体。由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金溪设立的华夏香都香精香料进出口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了金溪香料香精企业快速“出海”。

2.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区域企业创新提供资信交流平台。当前金溪的香料企业在无患子、黄桅子、芳樟等原料作物上,优良品种资源较少,种植技术不规范,新技术开发不够,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对共性的技术难题以抱团的方式组建研发团队,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为产业网链提供协同交流的平台。金溪县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链招商,破解聚群碎片化的现状,破解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的困局。建议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集群,促使产业基地的形成,围绕更加细分的产业链环节进行招商。

(三)改变产业堆积“散打”路数,加强集群内各主体间互动

1.以舵手型企业为抓手,培育出具有价值链控制力的产业集群。成功的产业生态系统往往都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上游企业和下游开展,建议以日化和香精产品生产企业为舵手,上游延伸至香料文化的建设,下游延长至以科教、观光、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香料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天然香料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链控制力。

2.加强集群内各主体间互动,实现共享共赢。引导和探索由银行与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以行业协会、商会为载体,建立“贷款过桥资金池”,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到期、新貸款未及时获批前的“过桥资金”,以及短期急需的流动资金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香料原料基地建设,鼓励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户”、“企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把“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香料原料基地建设作为富民工程。

(四)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按需定训孵人才。根据该县香料香精产业发展规划,培养8~10名专家型技术人员,培养10~15名专家型管理干部的要求,建议分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内外香料、香精专家、教授为企业讲座,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科技推广站应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根据“技能型政府”建设要求,给乡(镇)干部和种植户传授香料香精产业的相关科技知识。

2.政策激励促成才。注重草根"工匠精神"的培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建议每两年开展一次“首席技师”评选,对获得“首席技师”称号的人员,政府给予奖金、休假、疗养、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3.制度创新推转化。为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担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对香料香精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顶层设计,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鼓励建立中小微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技术撬动战略的江西工业升级路径和对策研究》(15YJ24);江西省委党校2015年专项课题《基于技术撬动战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和政策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尕藏才旦.试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途径[J].西藏大学学报,2015(6)

[2] 刘鸿渊,柳秋红.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

[3] 刘遵峰等.对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究[J].生态经济,2013(02)

[4] 郭景福,宇红.辽西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新经济,2016(2)

[5] 张媛媛.发展特色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肥西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

[6] 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J].探索与求是,2001(11)

[7] 彭建文.特色产业选择初探[J].经济体制改革,2001(3)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南昌 330003)

(责编:吕尚)

作者:涂颖清

上一篇:大学新生创新入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回收投资制度废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