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减灾措施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从抗旱减灾的意义出发,根据鄂尔多斯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灾害情况,以受灾人口、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等为研究指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的对策措施,旨在为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抗旱减灾措施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抗旱减灾措施分析论文 篇1:

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探讨

摘要: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外界因素会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成相应的作用影响,尤以天气和温度等因素影响最为严重。玉米栽培种植期间,旱灾同样属于多发气候灾害之一,可能引起减产绝收的可能,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加以合理有效运用显得尤为关键。依托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促使玉米抵抗力得以有效提高,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对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

前言

玉米属于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技术水平直接关注种植经济效益。所以,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同样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自然灾害问题频繁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面对此种情况,为保证农户经济效益不受较大影响,需重视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此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促使整体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1 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1.1 秸秆覆盖法

有关秸秆覆盖法,即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基于实践经验所总结得出的抗旱方法。位于地表部分,选择秸秆完成有效覆盖,面对阳光照射条件,可避免土壤所含水分快速大量蒸发,使水分散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干旱环境,能够使玉米拥有更多的水分。与此同时,秸秆腐烂后,可为土壤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促使玉米整体产量能够有所保证。针对此方法,应位于秋季期间,待土地平整处理后,玉米拔节期之前,并完成单次重复。有关基本操作流程,对玉米秸秆完成粉碎处理,并在种植地块表层完成均匀覆盖,保证抗旱的同时,实现对土壤的有效改善。

1.2 抗旱坑法

抗旱坑法,属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重要方法,即位于平整土地适宜位置,完成挖坑,选择有机肥、土壤混合物,填入至坑内,采取密封填埋处理,并对土壤采取有效压实。填平处理后,抗旱坑高度需符合标准,超过地表高度。如此,依托此方法,能够使水分流失得以有效避免,位于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有机肥料的存在,也能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填埋期间,需对抗旱坑采取重点保护,避免发生坍塌等情况,充分保证抗旱效果[1]。

1.3 膜侧播种法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地膜属于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传导热量和保持水分的重要作用。针对膜侧播种法,具体使用期间,位于地膜一次边缘,标准距离控制在5cm左右,完成播种,如此,使干旱影响能够得以有效减轻,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可靠保障。

2 抗旱栽培技术措施

2.1 精细整地

玉米栽培种植之前,需完成精细整地处理,确保种植地块土壤能够保持疏松和平整状态。实施整地期间,对大块土壤需全部打碎,并对杂物等全部清理。条件允许时,可对秸秆、根茎等加以合理利用,促使水分蒸发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得到明显增强。如此,重点实施精细整地,能够使土壤结构得以优化改善,促使土壤所含养分、有机质含量能够获得明显提高,确保玉米植株具有良好的耐旱性,以此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

2.2 合理施肥

针对玉米栽培种植而言,所需肥料相对较多,需保证施足有机肥,并对有机肥、化肥采取合理搭配使用,确保土壤物理性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保证玉米良好的抗旱能力,为玉米吸水抗旱提供可靠保障。施肥过程中,有关人员需对种子、肥料采取单独分离,避免肥料对种植、幼根等产生严重灼烧影响,使正常出苗能够有所保证。拔节期之后,为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应当重点加强合理追肥。除此之外,可通过抗蒸腾剂或是增施钾肥等方式,位于叶面完成均匀喷施,促使植物蒸腾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促使水分利用率可以得到真正提高,充分保证玉米植株良好的抗旱能力。与此同时,同样可通过抗旱保水剂,对此加以合理使用,如沃特保水剂或旱地龙等,充分保证土壤墒情,使玉米播种能够获得足够水分供给,为玉米种植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可靠保障。

2.3 选用抗旱品种与种子处理

(1)选用抗旱品种。为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品种选择尤为关键,有关玉米品种选择,应当坚持因地适宜的基本原则,玉米品种所具有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区别差异,需结合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对此加以合理选择。重点关注抗旱能力良好品种,确保水分、养分吸收充足,充分保证抗旱效果,最终实现整体产量的有效提高。(2)抗旱剂浸种。有关种子处理方面,可对抗旱剂加以合理选用。针对抗旱剂,其吸水性相对较强,能够对土壤深层水分完成有效吸取,为玉米植株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种植处理环节,选用抗旱剂,完成浸种处理,能够使种植所具有的抗逆性得以有效提高,以此为玉米整体产量提供可靠保障。

2.4 田间管理

(1)适时播种。为保证玉米抗旱能力能够真正提高,需对土壤温、湿度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以适宜时间,完成玉米播种。玉米种植期间,需对种植特性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基于种植特性,完成实施播种。针对品种各不相同种子,需选择对应的合理时间,以此完成播种。播种之后,若存在缺苗情况,应当完成及时补苗。(2)中耕。针对玉米种植,存在覆膜和不覆膜的情况,因此,实施中耕期间,不覆膜情况下,可完成两次中耕操作,分别位于苗期、幼苗拔节期之前,苗期阶段,以浅耕为主,以达到松土和除草的效果,幼苗拔节期,以中耕为主,以达到透气性提升的效果,保证植株根系能够保持良好长势,降低水分大量过快蒸发。(3)适时补灌。玉米种植结束,应当完成及时浇水,浇水总量需保证合理,比例标准控制约伸张发育过程的15%。針对田间管理,还需关注适时补灌,位于玉米拔节至抽雄、吐丝过程,需保证水分供给充足。同时,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水分蒸发速度较快,以至于水分需求量明显较高,需保证水分供给充足[2]。

2.5 病虫害防治

植株生长发育期间,病虫害问题属于重要影响因素,防治不到位或不及时,势必会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务必对此采取科学合理防治。(1)大、小斑病。大斑病,会对叶片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小斑病,则会对茎、叶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大、小斑病防治期间,可选用阿迷西达,通过稀释之后,采取均匀喷洒,已达到预防、产出的效果。(2)青枯病。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青枯病会产生严重危害影响,位于拔节期发病率明显较高,导致植株青枯死亡,对茎秆采取全部剥开,髓部明显变为褐色。因不易发觉,所以,应当做好提前预防,选用专业药剂,完成灌根操作。(3)锈病。锈病,会对叶片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具体防治期间,应当重点加强品种选择,以杂交品种为主,却保证良好的抗病能力,位于发病初期,可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通过稀释之后,采取均匀喷洒。(4)铁甲虫。铁甲虫主要藏在叶片之中,通过啃食叶片,导致叶片发生枯死现象,应通过无公害农药,对此完成喷杀处理。(5)螟虫。螟虫属于重要虫害,会钻入茎叶,并啃食茎叶,导致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可造成植株枯死,可以专业杀虫剂,完成有效杀除。

2.6 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期表现出明显蜡熟,果穗顶部位置穗粒光滑、饱满且硬实,苞叶明显枯黄,并表现出松散状态,并可完成及时收货。收货时间需保证合理,提前、延后均会对产量造成相应的影响。若提前,可能出现籽粒不饱满的情况,若延后则会因水分大量蒸发,对玉米整体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玉米栽培种植期间,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务必对此加以重点关注,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做出正确认识,并对技术做到熟悉掌握,在栽培种植中加以合理有效运用,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技术保障,最终实现整体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武福强.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探析[J].新农民,2020(2):1.[2]李小荣.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探析[J].新农业,2021.

作者:孙丽

抗旱减灾措施分析论文 篇2:

浅谈鄂尔多斯干旱灾害与抗旱减灾对策

摘要:本文从抗旱减灾的意义出发,根据鄂尔多斯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灾害情况,以受灾人口、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等为研究指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的对策措施,旨在为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鄂尔多斯 干旱灾害 抗旱减灾

干旱是近几十年来频繁发生的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自然灾害现象,它已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鄂尔多斯是一个农牧业为主要生产的地区,农牧业是基础,农牧业上不去,必然要制约鄂尔多斯经济的发展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鄂尔多斯农牧业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加之水资源短缺,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严重困扰,因此干旱一直是影响鄂尔多斯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牧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该区域旱灾本质、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加强抗旱减灾对策研究,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对实现减灾意义重大。

一、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总面积约8675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l06°42′40″—111°27′20″。全市辖东胜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8个旗区。

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境内五大类型地貌,平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33%,丘陵山区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8.91%,波状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81%,毛乌素沙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78%,库布其沙漠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9.17%。

鄂尔多斯市的土地按自然地貌和成因条件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丘陵沟壑区、中部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区、西部坡状高原区。

二、浅析鄂尔多斯干旱灾害

(一)鄂尔多斯干旱灾害的特点

根据鄂尔多斯1988—2004年自然灾害统计情况分析发现旱灾是鄂尔多斯影响面积大、历时长、造成的各种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鄂尔多斯是一农牧业为主要生产的地区,因而旱灾对农牧业的损失最为突出。鄂尔多斯的干旱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干旱的严重性;2.干旱的季节性与随机性;3.干旱的连发性和连片性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4.旱灾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造成鄂尔多斯干旱灾害的原因

旱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旱灾的发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鄂尔多斯地处中国大陆中心位置,受太平洋湿润气候的影响小,气候属极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雨雪较少,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由于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的深入,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台风登陆次数的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这是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进而用水增多导致水资源紧张和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污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等都是造成干旱的罪魁祸首。还有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带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上升,水量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也会带来干旱的恶劣后果。

三、抗旱减灾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投入力度,兴修水利,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来增加水利投入,有计划地兴建一大批大中型蓄水、提水、引水和调水工程,尽可能拦蓄天然降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加强对现有工程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利用路边、庭院、地边等兴修小水窖、小水柜拦蓄天然降水,为人畜饮水提供水源。这种建设投资小,覆盖面大,易于开发,短期内即可发挥效益。同时,对部分大田实行点灌、喷灌、滴灌等补灌手段,配合应用抗旱耕作措施,解决播种难问题。

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以利用江河湖泊的水进行灌溉、人畜用水或工业用水,有效的消除或减轻旱灾的发生,在经济条件允许和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规划、建设。

(二)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

鄂尔多斯以旱地耕地为主,由于受气候、地形和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农业不可能全部靠灌溉来解决问题。通过建设合理的旱作农业发展结构,(下转179页)

(上接180页)佳的作物品种、合理的田间整治保蓄雨水、科学的耕作措施增加水的入渗性能、田间配套合理节水等措施,同时注重旱作节水机械的开发及化学抗旱调控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旱对旱作区农业的影响。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把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旱措施来抓。

(三)加强对现有灌区工程的配套、维修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保证率

从资金投入效果来看,目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现有灌溉工程的整改上,即加强对现有抗旱设施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以恢复、巩固和提高现有工程的灌溉效益。首先抓好以节水为中心的改造工程,加强工程配套,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发展滴灌、喷灌等措施,切实加强用水管理,抓紧实施按方计费和超额加价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水的利用率,把节省下来的水量用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发展新的灌溉面积上来。

(四)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干旱危害

人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草还林,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业的生产结构,尤其要抓好大于25度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坡改梯、平田整地、修建淤地坝、水平沟、鱼鳞坑等,陡坡耕地实行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蓄水保土存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五)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水利部门先后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为边、远、穷、难地区农户提供了流动浇地、抗旱设备维修、租赁服务,示范、推广抗旱节水新技术,拉水送水解决旱区人畜饮水困难,解决了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为抗旱减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一个成功的举措,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增加投入,建立完善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龙头、乡镇级抗旱服务队为纽带、村级抗旱协作组织为基础的农村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民抗旱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节约用水

首先要深入广泛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和水忧患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节水工作;其次,必须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体制,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制定和严格实施水量分配方案,保障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要以农业节水为重点,采用推广先进的灌溉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节约用水;第四,要建立水资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推行用水定额与节水考核指标相结合的制度,严格执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新上项目要按照先进的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工程,并实现节水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交付使用);第五,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坚决淘汰一批耗水耗能大、污染重的企业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第六,建立节水器具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节水标志的器具坚决不能进入市场。

利用政策、法规手段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政府应该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防治污水排入河道,减少污染,限制毁坏森林植被,提倡种草植树,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全民的水资源危机意识,减缓干旱灾害的发生。

迎接21世纪经济的腾飞,我们要求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抗旱工作。同时也要求人们从宏观角度,来重新考察干旱灾害防治工作,应把干早灾害的防治过程看作一个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开发与保护水环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走进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在线—鄂尔多斯市政务门户网站

[2] 聂俊峰.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J].中国知网

[3] 程殿龙.旱情与抗旱对策的思考[J].中国水利报,2000.7

[4] 任艳军.鄂尔多斯概况[J].中广网,2006.11.07

作者:宝玉

抗旱减灾措施分析论文 篇3:

构建抗旱减灾体系 提高综合抗旱能力

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并正式批复了《全国抗旱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抗旱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的第一个关于抗旱减灾工作的专项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性与指导性文件。规划的实施对于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抗旱减灾体系,形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过程

干旱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011年的2217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约1088次,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历史上特大干旱往往造成赤野千里、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朝代更迭。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军民兴修水利、抗旱减灾,与干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绩斐然、成效显著。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本世纪初以来有7年发生大旱,如2000年全国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旱,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2011年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大旱以及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等,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抗旱工作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十分突出,不能“对症下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抗旱减灾形势,国务院200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68号),200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提出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统筹规划,明确要求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和抗旱减灾工作实际,组织编制抗旱规划,以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提升综合抗旱能力。2008年9月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抗旱规划编制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规划的基础上,水利部组织编制了该《规划》。《规划》遵循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全面调查和系统分析了我国干旱灾害区域分布和演变趋势,科学评价了抗旱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总结了多年来抗旱减灾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抗旱减灾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区域布局,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管理服务体系为主要建设内容,规划了全国抗旱减灾体系,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等。《规划》与相关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完成了专家技术审查,征求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报送国务院审批的《规划》(送审稿)。2011年11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抗旱规划》,11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任务

《规划》在系统分析评价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和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针对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成为水利突出薄弱环节的现实和形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抗旱、节水优先、防抗结合,把节水作为抗旱的根本出路,以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高旱情监测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防旱抗旱减灾体系,建立抗旱减灾长效机制,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规划》着眼于保障干旱期间最基本用水需求,按照不同干旱等级确定了抗旱总体目标,提出了今后10年的规划阶段目标:到2015年,以提高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综合抗旱能力为重点,显著改善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全国年均因旱粮食损失由现状多年平均条件下的390亿公斤,降至320亿公斤,约占同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6%;年均干旱损失率,由现状多年平均的1.47%,降至1.1%。到2020年,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在干旱期间的人饮安全和商品粮基地、基本口粮田的基本用水需求能够得到较高程度保障,一般受旱县的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全国综合抗旱能力明显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年均因旱粮食损失降至250亿公斤,约占同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4.5%;年均干旱损失率降至0.8%。

《规划》提出今后10年的战略任务:在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挖掘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与功能,建设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管理服务体系等,构建全国抗旱减灾体系,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抗旱能力。根据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尚不健全、防御严重及特大干旱的能力较低的现状,《规划》提出了现有水利工程体系抗旱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把节水作为抗旱的根本出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增强对水资源调控能力,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逐步完善国家宏观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高流域和区域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能力;通过加强现有水利工程抗旱功能的挖掘和各类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等手段,充分发挥具有抗旱功能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体系联合调度的抗旱应急作用,有效提升区域综合抗旱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提供应急保障。《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水源条件及工程建设可能,以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为主要目标,提出了今后10年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建设任务。《规划》以因旱人饮困难县,尤其是严重受旱县为重点建设范围,兼顾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和牧区县,提出了今后10年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任务,主要解决干旱期间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不能覆盖的农村分散人(畜)饮困难问题;《规划》以供水水源单一、应急供水能力低的乡镇以及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老少边穷等地区为重点建设范围,提出了今后10年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任务,主要解决干旱情形下乡镇居民基本饮用水,作物播种期和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最基本需水,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的最基本用水,以及国家级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基本生态用水;《规划》以658个建制市中饮用水水源较为单一、没有备用水源且没有规划建设备用水源的城市为重点建设范围,提出了今后10年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城市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等多类型、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强调有效整合抗旱信息资源,形成持续稳定的抗旱信息汇集、管理、维护和运行机制,实现旱情实时监测、旱情分析预测评估和旱情预警,实时掌握旱情发生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准确、及时、科学抗旱减灾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今后10年我国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到2015年,完成包括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监测站网、旱情综合数据库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在内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抗旱会商子系统和调度决策子系统,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中统筹建设。

四是加强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旱应急保障能力。《规划》针对目前我国抗旱管理服务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今后10年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重点加强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抗旱预案制度、抗旱减灾科学研究及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其中,抗旱服务组织以现有县乡两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重点,到2015年,完成已有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和1/3的乡镇抗旱服务组织的人员、设备配置和应急能力建设,到2020年完成县级和乡镇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抗旱物资储备结合各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情况,到2015年完成重点区域和粮食主产省区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国抗旱物资储备建设;抗旱预案制度建设到2015年完成各级和各类抗旱预案的编制,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抗旱预案制度体系;抗旱减灾科学研究及新技术应用主要包括旱灾成灾机理、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灾风险评价及管理、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图编制、抗旱标准体系、干旱应对策略等研究,以及抗旱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通过加强抗旱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科技水平。

加快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当前我国抗旱能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为此,国务院在批复《规划》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统筹安排,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抗旱减灾体系,形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下大力气落实各项政策资金措施,全面保障抗旱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加强《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密切配合,共同落实规划任务。要充分发挥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估和考核。

二要加快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建设任务。要把贯彻落实《全国抗旱规划》作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抓紧组织实施。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的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编制单位,落实编制经费,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着力推动水利工程体系抗旱能力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以及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

三要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是以保障城乡居民最基本生活用水为重点,解决旱区民生问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要加大对抗旱减灾工作的投入,按照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中央财政要根据抗旱工作需要,安排资金支持《规划》的实施。”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抗旱投入。要把抗旱规划各项任务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抗旱规划各项建设任务有稳定的投入。加大对抗旱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抗旱工程建设,支持农民开展小微型抗旱设施建设。

四要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健全制度体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抗旱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抓紧制订《抗旱条例》的配套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抗旱法规体系。全面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形成完整的抗旱预案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警、统计评估、信息报送、应急调水、信息统一发布等工作制度。制定紧急抗旱期物资设备征用制度、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管理办法、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旱灾保险制度等一系列与抗旱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提高我国依法抗旱的总体水平。逐步建立有效的抗旱责任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抗旱责任制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抗旱减灾工作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参与。通过科普读物、宣传册、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抗旱减灾科普宣传力度,普及抗旱减灾知识、相关政策和法规等。完善分层分级的专业人员培训机制,编制专业教材,开展抗旱减灾相关知识、技术、措施的培训。继续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村、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深入宣传抗旱、节水的重大意义,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倡导节水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围。

作者:张志彤

上一篇:事业单位政治思想论文下一篇:循证护理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