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宝鸡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生、学校、家庭、单位和社会等五个层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 篇1:

2012年就业形势分析及2013年展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和全方位落实的基础上,2012年的就业形势保持着总体的稳定性。展望2013年,就业工作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会更趋复杂,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就业的影响将不断凸显,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来全面促进我国的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

一、2012年中国就业总体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总体形势:十年奠基,局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法律的逐步健全等等,这些都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但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基础上,在一系列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大规模返乡现象。其中今年1—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城镇新增就业918万,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调查的600多户企业看,企业用工规模保持稳定,用工总量与去年比基本持平,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规模裁员现象。同时根据对20个省的调查,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二)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压力不容小觑

从国外环境来看,2012年的情况可谓不容乐观。受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渗透、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增速回落、全球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加大等影响,2012年低迷震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使得外部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这些给我国就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具体来说,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使得外部需求疲弱,影响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进而造成这些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尤其是一些国家大选临近,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对就业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增多,而且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严重影响国外进口商和我国出口企业的信心。

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造成结构性、周期性、失衡性的失业。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一部分不符合现实需求的岗位也不可避免地消失,在转岗的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发展与新岗位需求的匹配将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因此摩擦性失业现象也会经常存在。

二、2012年我国政府为扩大就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012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就业的规划,这些规划不仅从整体上为“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发展奠定了方向,而且很好地指引了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加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全方位落实,2012年的就业工作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政府举措:多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

1、《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第一个促进就业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该规划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全面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实施保障,这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都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也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其中在劳动就业方面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保护机制,不仅在解除劳动者之忧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正式颁布,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人群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不仅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还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并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同时继续做好对复员转业军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取得成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九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低于4.6%的控制目标。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良好开局,也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10周年、就业促进法出台5周年,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等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的基础上,2012年整体就业局势取得了稳定的成效。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这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我国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已见成果。

三、 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展望及战略任务

(一)形势展望:多矛盾交织、多压力并存,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需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从国外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的就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交织,这些都增大了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难度。

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就业促进法将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到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不断丰富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是做好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改善,劳动者素质在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也是做好2013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根据形势分析,预计201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保持稳定,目标900万人可以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目标也将保持在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应该也会保持稳定,全年能完成120万人的目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应尽量控制在4.5%以内。

(二)战略任务:为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而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就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确立就业优先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

1、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2、全面促进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全面促进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杨宜勇,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亚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作者:杨宜勇 杨亚哲

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 篇2: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宝鸡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生、学校、家庭、单位和社会等五个层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 服务型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必须积极适应就业形势新常态,打破传统观念,寻求新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就业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现状

1.失业人口绝对数量居高不下。2015年,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1%。2016年1月,调查失业率的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所有地级市,调查失业率为4.99%,3月份调查失业率比2月份还有提高,在5.2%左右波动,全国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居高不下。

2.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关系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更加明显。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一方面,失业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3.自主创业迎来重要机遇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成熟,长期困扰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些都将推动创业向更大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方向发展。

4.“互联网+”为就业创业注入新活力。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正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地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对就业的基本认知、期望、途径,价值取向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对象为宝鸡文理学院部分在校本、专科学生。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累计共发放问卷4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收回率94.5%。

1.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分析。(1)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位于西部中小城市的二本院校,农村户口学生比例较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4年-1997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没有八十年代初那么严格,且农村户口学生居多,所以独生子女比例相对较小。(3)参加过各种社团和勤工俭学的占到80%以上,大学生们比较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4)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占到20%以上,其中部分是农村贫困家庭,在孩子就业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5)期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占到60%以上,这与目前公务员考试热不无关系。由于招考编制人数有限,只有很少数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现实落差较大。(6)期望月薪3000元以下的只占到7.4%,说明学生对待遇的期望普遍偏高,与现实情况有些出入。(7)就业心理压力较大,焦虑、茫然。(8)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频率。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期许?盲目找工作,随意投简历。二是就业思想压力过大。有57.1%的大学生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焦虑,很茫然,认为自身能力素质不足,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一定的自卑感。三是缺乏职业规划和指导。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需求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加之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完整可行的职业规划。四是对就业政策了解较少。大学生对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五是社会公平程度不高。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增加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体系

目前,我国施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1.大学生: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是解决就业难现状的根本途径。要把握就业主动权,注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打磨自己。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理念,增强自信心,主动适应新形势。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要树立正确就业观,适当降低期望值,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摆正位置,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客观正视自身实力,科学规划职业目标。

2.高校:调整目标,完善体系,重在指导。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把教育目标由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注重通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复合型人才上来。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结构,要以就业为目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把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成为教育常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方案。

3.用人单位:科学选人,合理用人,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岗位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公平公开公正地录用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给予就业机会。要增加优秀人才储备,增强自身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要持以公正的用人态度,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吸引人才,積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另外,企业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服务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4.家庭:更新观念,积极配合,营造氛围。家长要适度参与子女就业过程,不能全面代劳,使得子女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降低。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家长不能过多干涉,要给子女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重要十字路口。不能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毕业后就应该留大城市,拿高薪,拥有体面的工作。应从内心深处打破“铁饭碗”思想,清醒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引导子女做好面临各种工作岗位的思想准备。

5.社会:加快发展,明确定位,落实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要优化就业从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政策,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既定政策。政府应明确“掌舵人”的角色定位,担当起宏观就业调控者、就业政策制定者、就业资金支持者、就业服务提供者重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媒体的正面宣传,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又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高校、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7,(1).

[2]纪靓.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陈榴.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4).

[4]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作者:赵阿妮

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 篇3:

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

[摘 要]利用河南省1979—2010年GDP和就业数据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当期的经济增长并不会马上增加当期的就业人数。从长期来看,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河南省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就业率的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当滞后期为5的情况下,河南省GDP与就业人数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可通过优化第一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扩大第二、三产业提高就业弹性的空间,同时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更好地解决河南省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有了提高,但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寻求增加就业的途径,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规律表明,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常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增加之间具有正向关系,GDP增长是就业人数增加的前提和基础。但对河南省来说,经济增长能否持续有效地促进就业的增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加,仍有待讨论。本文拟利用《河南省统计年鉴》1979—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关系的实证研究 1.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此处采用计算就业弹性的方法。首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中1979—2010年的GDP及历年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1。

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用E表示就业弹性,用X表示就业增长率,用Y表示GDP增长率,则E=X/Y。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以下两种作用。一是“挤出”效应,经济出现了正向增长,有效就业却减少了。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就业弹性的绝对值成正比。二是“吸入”效应,经济出现了负向增长,有效就业却增加了。吸入效应的大小与就业弹性的绝对值成正比。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2年)就业弹性保持了高速增长,1982年就业产出弹性高达0.646。1983—1993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较弱,就业弹性较低。1994—1999年,就业弹性逐渐增加,但GDP增长率却逐渐下降,就业弹性由0.033增加到0.842;到2001年,经济增长了,就业人数却减少了,就业弹性出现了负数,产生了“挤出”效应。2002—2008年,就业弹性出现了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且二者的变动幅度也不尽相同。

图1较直观地反映了河南省GDP与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由图1可知,河南省GDP与就业人数同时呈现出增长趋势,但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增长率明显不同,经济增长的速度要远远高于就业人数增长的速度。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就业人数曲线上有一个凸起点。在该点之前,GDP的增长会导致就业人数相应的增长,但是,在该点之后,GDP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引起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长。

2.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回归分析

为具体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结合图1分析结果,本文拟建立GDP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中GDP/亿元用X表示,就业人数/万人用Y表示。在不改变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前提下,为了避免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出现,此处对GDP和就业人数取自然对数,分别以lnX和lnY表示,用计量软件Eviews3.1处理。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计量分析中要求使用平稳序列。但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我们所采用的变量不一定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应该首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首先用单位根检验法确定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然后再对其进行协整分析。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选择有截距项无趋势项,并且滞后阶数为0的条件,分别对lnX,lnY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DlnX,DlnY 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X和lnY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也就是说,这些数据本身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在计量分析中使用,但是他们在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可以用于相关的计量分析。上述含义可以直观表示为:lnX~I(1),lnY~I(1)。但是DlnX~I(0),DlnY~I(0)。因此,可以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2)回归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利用计量软件,对河南省的就业人数lnX以及经济增长lnY进行回归,分析1979—2010年河南省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的定量影响,结果见表3。

此处利用AEG协整检验法来验证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从而确定设定模型的合理性。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证明回归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并且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已经检验两个变量是-阶单整的,并且研究的变量为两个,因此使用恩格尔-格兰杰法(EG),具体检验步骤如下:

首先,对残差序列μ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μ是平稳的,则说明lnY与lnX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如果μ是非平稳的,则说明lnY与lnX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伪回归现象。为了检验μ的平稳性,用OLS法估计下面的方程:Δe=δ·e(-1)+vt。其中,e(-1)代表残差滞后1期,Δe=e-e(-1)。

残差平稳性检验性结果为:变量E(-1)的系数为-0.101 041,标准误差为0.086 648,T统计量为-1.166 107,P值为0.252 5。由T统计量和P值可知,残差序列是不平稳的,即lnY与lnX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伪回归现象。也就是说,回归方程①的设定是不合理的,即当期经济增长与当期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次,由以上结论可知,河南省当期经济增长与当期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如图1所示,二者之间均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利用Eviews软件估计向量自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对lnX和lnY进行自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仅当期的经济增长对当期的就业人数有影响,滞后1期、滞后2期、滞后3期的经济增长同样对就业人数有影响;反过来,不仅当期的就业人数对当期的经济增长有影响,滞后1期、滞后2期、滞后3期的就业人数同样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在Eviews软件中根据VAR模型AR根的图形可以判定模型的平稳性。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的所有单位根的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VAR模型是平稳的。如果模型不平稳,某些结果将不是有效的。其检验结果见图2。

图2 AR根判定VAR模型的平稳性示意图 由图2可以看出,所有单位根的模均小于1,即全部位于圆内,所以,本文估计的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也就是说,新建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自回归模型是平稳的,即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滞后项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可以得知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即GDP的增长是否是就业人数增加的原因,或者就业率的提高是否是GDP增长的原因,再或者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为解决此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检验。

由于是否取自然对数并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本文对经济增长的原值(即GDP)以及就业的原值(即就业人数)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滞后阶数依次选择1、2、3、4、5,通过Eviews3.1软件分析,结果见表4。

表4表明,在滞后阶数为1、2、3时,经济增长并不是导致就业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就业人数的增加也不是导致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在滞后阶数为4时,经济增长不是就业人数增加的原因,但是,就业人数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在滞后阶数为5时,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过来,就业人数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1.河南省经济增长对提高就业率的长期促进作用有限

根据表1对就业弹性的分析结果可知,河南省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相比之下,就业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则较小,这导致河南省的就业弹性较低且趋于平稳。由图1可知二者不存在非一致现象,也就是说,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确实有拉动作用。但是,从图1中二者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后,可以在短时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数,但是一旦就业人数达到饱和状态,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使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就十分有限了。

2.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在长期具有同向均衡关系

根据残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可知,回归模型①的残差序列不平稳,即模型的设定不合理。也就是说,认为当期的经济增长会马上增加当期的就业人数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由图2可知,回归模型②③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新建的模型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河南省的经济增长确实带动了河南省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就业率的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在长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由表4可知,当滞后期为1、2、3时,河南省GDP与就业人数之间并未发生关系;从滞后期为4开始,二者之间出现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短期内二者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在较长时期内二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使企业需求扩大,对劳动力的利用增加,进而推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过来,就业人数增多,提高了对劳动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生产和消费,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三、提高河南省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1.优化第一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和农业大省,农业发展迅速且剩余劳动力较多,应加快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争取在第一产业内部最大限度地消化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2.扩大第二、三产业提高就业的弹性空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河南省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具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容纳能力较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保持传统农业发展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产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弹性。

3.结合配套措施提高有效就业的成效

从长期来看,河南省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增长,但并不是说经济增长就一定能够拉动就业人数增加,如果不结合某些配套措施,这种拉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应该多管齐下,通过以下政策措施间的相互配合,提高作用效果。

一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载体主要在城市而不是农村,所以要把城镇化进程作为支撑。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就业弹性。

二是加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由于剩余劳动力较多且价格低廉,河南省就业效率低下,产出水平低下。为了提高就业效率,增加产出水平,河南省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还应加大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增强各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就业率。

三是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率。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河南省失业问题严重的一个原因。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又相对短缺,供不应求。上述状况严重阻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所以,应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再就业的能力,降低失业率。

四是加快劳动力的流动,积极对外输出劳务。河南省的劳动力众多,流动速度较慢。所以应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积极对外输出劳务,并通过合理方式,阻止外来流动人员的无序进入,缓解省内紧张的就业局势。根据河南省劳动力的特点,制定和健全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加强省内人口就业管理和服务。

五是采取积极方式,推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河南省的正规就业已近乎饱和,而非正规就业仍有不足。所以,河南省应在促进正规就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逐步增加弹性就业。

六是建立就业保障基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计划。

综上所述,河南省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经济的适度增长,吸纳就业人口的必然途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协调好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柱,刘德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 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90.

[3] 王雷.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79.

[4] 冯飞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

[5] 周新秀.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5):12.

[6] 梁湄.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渝西学院报,2005(12):45.

[7] 肖圣鹏,王爱荣.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3):71.

[8] 刘芳,郭三党.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8):84.

[9] 陆燕春,杨喜孙.广西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8(5):48.

[10] 张华初.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44.

[11] 叶维弘,王晓河.上海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2003(10):12.

[12] 孙金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2.

[13] 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0):25.

[14] 张惠,杨爱年.基于协整理论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6):33.

[15] 曲丛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9):3.

[16] 李海东.福建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及就业相关性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9):16.

作者:李静

上一篇:农业节水思考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教学情境创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