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24-04-19

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精选9篇)

篇1: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本文以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点极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从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功成弗居、为而不恃的`胸怀;抱朴守真、宁静淡泊的志趣;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智慧这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家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作 者:杨建波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11)分类号:G02关键词:道家文化 老子 庄子

篇2: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在《庄子·在宥》篇中指出:“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这里,庄子以治国作喻,认为能够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统治者,就能统治天下。人、物之辨在区分人与物的同时,明确地拒斥了人的物化,它的内在意蕴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可见,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五)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

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自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从不说谎,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内心情感激越,既使表面平静,人们也能感受得到;相反,内心毫无波澜,愈是假装,愈是让人反感。

“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现代人往往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行事完全背离了自已的真性情,所谓“法自然”在如今的时代成了奢望。可见,道家关于生命和生存要“法天贵真”,内在地具有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的价值诉求。

三、结语

篇3:浅析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一、“道法自然”思想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道法自然”, 即是指“道性自然”, 讲的是作为宇宙本原和宇宙法则的“道”, 其本性为自己而然, 自然而然, 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 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 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说“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 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代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人们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 是否就可以违背“道法自然”而为所欲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为此, 人类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们为了一时一地的利益, 不顾及生态发展的规律, 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破坏了自然和谐的法则, 造成了生态危机, 毁坏人类自己生存的家园。正是有鉴于此, 我们应当回过头来重新温习一下我国古代道家道教的教导。

道家思想启发我们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尊重自然, 而不要为了人类利益而对自然肆意妄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遵循宇宙发展规律, 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 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然万物, 倾听自然的声音,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知和曰常”的宇宙和谐思想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根本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也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这个最根本的法则是什么呢?《道德经》说:“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第66章) 万物的生长运动最后都要归根复命回到宇宙本原的常道, 把握了常道就有了智慧, 不懂得常道就会妄作而带来凶险。

《道德经》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第42章) 人是万物中之最灵者, 然而人也是“道”所产生的一物, 在他最初的本性中, 也是体现着“道”的和谐法则的。为此, 老子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最能体现“道”的和谐。与此相应, 人类的初民时代也是最和谐的“至德之世”。“彼民有常性, 织而衣, 耕而食, 是谓同德;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 其行填填, 其视颠颠…… (《庄子·马蹄》) 可见初民社会,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是浑然一体而无偏私的自由自在的关系, 即自由的和谐的社会生活。

这种自由的和谐的社会生活, 为什么会被后来的人们丢掉了呢?老子认为这主要是后来人们因私心贪欲膨胀而造成的结果。《道德经》说:“罪莫大于多欲, 祸莫大于不知是。” (第46章)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本来是朴素的, 没有私心贪欲, 后来这种纯朴的人性为私心贪欲所扭曲, 失去了人之本初的真性, 从而破坏了和谐的社会。为此, 老庄道家提出了“返朴归真”的思想, 要求人们重新找回纯朴的真性, 重新建构起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的世界。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满足物质的欲望, 出现了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和社会失调的危机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破坏着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其根本原因就如老子所说, 在于人们私心贪欲的膨胀扭曲了朴实的人性。为此, 我们就当继承和发扬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道教的“返朴归真”思想, 回归自然的朴实的人性, 以便重新构建起新时代和谐的社会与世界。

三、“致虚守静”思想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 挣脱“物役”的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 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 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 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名位利禄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 明确提出“坐忘”、“守道”。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 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快节奏高速度常使人们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 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 造成心理障碍, 从而普遍地造成现代化的工业病。道家道教所提出的主静学说、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思想, 庄子“心斋”、“坐忘”学说、司马承祯《坐忘论》思想, 乃至宋金元时期道教内丹修炼学说等, 所有这些都是有关心理修养、心理健康的学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 调谐自己心理, 保持心态平衡。

摘要: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 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 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 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 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仁群.老子哲学通论[J].学术界, 1996 (4) .

篇4:道家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足或偏差。为此,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各种生态伦理理论,以期改善或消除危机状况。在这方面,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里就蕴含有深遂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极具启示意义。

1 “天人一体”思想为现代社会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其生态思想更是极具远见卓识。“天人一体”观念是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先天地生”的“道”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而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道家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世界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庄子也强调人具有素朴无欲之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应融为一体,共同生存,达到他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合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他所说的“人与天一也。”

道家的上述以“道”为本、天人一体的思想,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承认人是自然界和生命世界链条中的一环,人与世界万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不能分割。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应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分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危机就是精神危机”, 生态危机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人们的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哲学文化基础有着深刻的联系。那种割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过分夸大人类主观意志的作用,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任其肆无忌惮地索取而无需回报的奴隶的哲学理论是造成今天世界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的重要根源。而道家的天人一体的思想则告诉人们,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整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 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2.1“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

在道家的生态思想里,世间万事万物,一人一物,一沙一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均等的关系。《庄子·秋水》里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在这里,庄子将人们对万物之“贵贱”的评价分为三层:以道、以物、以俗。在流俗之人看来,贵贱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着的,但在“虚怀若谷”之士(例如庄子)看来,万物并无贵贱、等级之差别。

道家倡导的这种物无贵贱的精神对于自命为大自然的主人、随意压榨践踏大自然的人类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警示作为最高智慧拥有者的人类不能将“智慧”这把利刃当成损害同类和屠杀异类的凶器加以使用,而应该树立“物无贵贱”的思想,平等对待人类和自然万物,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创造出既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也适合万物生长的世界。

2.2 “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道家认为在人与自然界万物相处的关系上要做到“无以人灭天” ,就是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万物的自然天性。这里的“天”不是平时所说的自然界之“天”,而是指“自然”秉性本身。“无以人灭天”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不能因已之需随意地去摧残生命,不要因任意妄为而毁灭自然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字·上德》篇言:“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道物者物亦道之。故不失物之情性。”就是说如果人类顺应生物的自然天性,生物也会顺应人的意愿。

道家主张的“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应与尊重,尊重生命的权利,与之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化解天人对立的矛盾、避免生态系统失衡的正确方法。

3 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和“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原则

3.1“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

道家在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上强调“物无贵贱”、“无以人灭天”的同时,还强调了在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上要“知足知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说世界上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所能造成的更大的,世界上的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所以只有“知足”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能得到真正永远的满足。当前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人们没有止境的物质欲望,没有节制的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滥采自然资源造成的资源枯竭、过度猎取行为造成生态失衡等等,都是“不知足”的行为造成的危害。老子在第四十四章又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产生危险,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发展。

人类要想做到解决生态危机,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懂得道家“知止知足”的生态思想,合理利用土地、砍伐与种植结合;不涸泽而渔、不过度猎取,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要有规划,根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度开发,有限度地索取。

3.2“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

解决生态危机,防止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遏制人的奢侈行为,珍惜天地万物。道家提出了“俭啬为用”的生态思想,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节俭。

老子在第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主张慈善、节俭、谦让。其中所谓“俭”,意即节约、俭约。老子在第五十九章里又讲:“治人事天,莫若啬。”所谓“啬”指爱惜,不管是治理百姓还是侍奉上天,都应该做到爱惜。要爱惜子民,爱惜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早做准备,无往不胜。俭和啬,就是要求人们要节俭爱惜,守持自己的纯朴本性,减除私心和贪欲,才是保全性命的长生之道,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庄子更反对“多欲”,认为人们要合理消费,饮食勿奢,住宅勿豪华,宴请、穿戴、出行等日常生活勿过。因为每一项的过分之举都会造成粮食、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浪费。

道家“俭啬为用”的思想启示我们,现代人应该重新审视其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方式。现代人注重消费和享乐,甚至将消费和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在道家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纵欲主义的做法,是对欲望的不正确的满足,而且现代人这种消费观念和方式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导致生态危机的加剧。

3.3“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意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名话是说: 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根源,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慧,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老庄不仅强调“知常”,也强调“知和”,“和”指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一种平衡、和谐的存在,它代表了事物的理想存在状态,并把二者统一起来,提出“知和曰常”。 “知和曰常”就是说懂得柔和、因顺情势之自然和谐是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大自然和谐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和知常”。

二千多年前道家就提出“知和知常”的思想,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以取得恒常的发展。但由于人们的忽视,违反自然之道任意妄为,造成现在的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懂得“知和知常”,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注释

朱谦之.老子校译·42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秋水[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8.

篇5: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曰明”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作 者:邓素霞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一中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分类号:B95关键词:道法自然 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思想

篇6: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思想是一个概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先秦时期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就异常丰富.文章把《老子》《庄子》中的心理保健思想做一概括性的整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方面为中心展开,探讨其现代价值.

作 者:杨洋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 分类号:B2 关键词:道家   老子   庄子   心理保健   现代价值  

篇7: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胡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毕生从事教育、学术和文化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发展.胡适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思想对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诸多的启迪和参考意义.胡适思想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领导白话国语运动取得成功;倡导个性解放,提出“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界说;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思想,反对武断迷信;创立新学术典范等.第二,在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上,胡适最早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纲领性意见,对中西文化交流持开放性的态度,反对所谓本位文化观,主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通过充分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第三,在政治变革上,胡适并不绝对地反对暴力革命,但更主张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创建新的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四,在对待外国列强的态度上,胡适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又主张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情绪化地简单排外.

作 者:耿云志 GEN Yun-zhi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2)分类号:B2关键词:胡适 新文化运动 全盘西化 和平改革 理性的民族主义

篇8: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道家美学思想,指导意义

谈及现代艺术设计, 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对于艺术设计的诞生, 设计艺术界大多认为其发端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为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先后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 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 逐渐形成其设计思想。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德国包豪斯主义的影响, 西方设计师们为了迎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大力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标准化、简洁化、一味追求功能至上的设计风格迅速弥漫了整个世界。这种设计原则虽然在其发展初期顺应历史潮流, 符合大众需求, 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但这种千篇一律的功能主义设计忽视了人性和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 缺乏人情味、人性化的冷漠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设计师们也开始意识到对其进行变革的需要。面对当今社会要求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的要求, 为使其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散发出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特质, 设计师们对人文思想、传统美学观念的关注越来越多,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探究越发地重视, 其中对道家美学思想的挖掘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其美学思想博采众长, 源远流长。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脉络看, 大体形成了以儒家为基础, 道家为主流, 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的这种独特的人性关怀和天人合一的自然旨趣恰好满足了当下人对回归自然、身心宁静充实的精神需求。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道家比儒家及其它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 道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 亦即审美方面, 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 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因此, 对道家美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无中生有”的简约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 车、器、室之所以有其用, 正是因为它们的空无。《庄子》中有和老子同样的观点:“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这都说明了事物之所以有用其关键就在于其“虚和无”。正如中国画创作中的“计白当黑”, 要阐明一个事物、传达一种思想, 最适宜的并非铺天盖地的精致修饰, 而往往是一些省略与空白画龙点睛。但道家美学的这种“无中生有”的简约并非简单之意, 其旨在追求简约中的精细和深远意味, 它与“虚实”、“有无”观是紧密相连的。

道家美学“无中生有”的简约观对现代艺术设计启迪颇多, 从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上的德国馆建筑便可看出。这座建筑的建构及馆内布置极其简单, 只有办公室摆放了几张桌椅, 其他空间内空无一物。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突出对空间的营造, 它完全打破了设计中单纯关注建筑结构和实体, 以及传统建筑六面体的概念, 尽可能地模糊了空间界限, 形成一个流动空间。德国馆设计中的这种空间运用与道家美学所提倡的“无何有”的简约不谋而合。它是西方设计师在设计创作中对道家美学思想的一次成功的诠释。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感。”“少则多”, 恰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倡的“少即是多”的简约主义在美学层面上的解释。广告设计的“三简”原则更是把这种简约观系统化:1.创意主题要简要明确;2.设计形象要简明;3.创意执行要简单。道家美学“‘无中生有’的简约”观并非只在个别设计作品中昙花一现。以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为“无印良品”做的“地平线”的宣传海报为例, 它正是“虚无”概念的充分体现。无印良品的商品追求“这样就好”的满意效应, 倡导“世界合理价值”的哲学态度。它在寻找最合适的素材、加工方式及商品样式的同时从“朴素”或“简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无印良品”的广告上没有任何广告语, 只在画面中央直接展示商品, 画面的角落放上标志, 给人空旷虚无却又包罗万物的感觉, 将简约风格推至极致。“无印良品”的字标经由时间的淘洗, 积聚了相当不错的广告响应, 同时兼任了广告语和商标的功能, 这正是其广告概念“虚无”的意识化表现。形式简、主题突、意蕴深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必须具备的。

二、“天人合一”与回归自然的平淡素朴

老子对平淡的推崇从“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两句便可感受。老人把“无味”奉为最高的“味”, 这种追求平淡之美的特殊的审美趣味经过后世文人、美术理论家们的发展, 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他反对过分的人为。正如《庄子·山水》中所说:“既雕既琢, 复归于璞。”同样是对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追求平淡之美的倡导。人要使精神得到解放, 就必须保持无知无欲、淡泊宁静、朴素天真、自然天放, 天人合一的心境。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在明代家具中得到充分展现。明代家具从选材到加工成品, 都力求顺应自然。家具不着漆, 而重表现木材本身的纹理特征;整套家具不用钉, 而是完全地铆合。明代家具的设计正是《庄子·刻意》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实物表现。

道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 它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道家美学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 人的生产活动要顺应自然, 从自然中汲取养分, 尽量使人之造物与自然浑然一体, 交互辉映。道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本土设计, 而且对西方现代设计意义深远。被誉为西方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莱特对道家美学就特别眷顾。道家美学对莱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建筑空间的探索上。在多年的设计实践中莱特一直在思索如何把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 使人在进入建筑空间犹如置身于自然之中,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为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正是其一直以来关于建筑空间和自然关系探索的有力佐证。整个别墅共三层, 以第二层的起居室为中心, 并作为主入口层, 其他房间的空间均向左右、前后和上下伸展。莱特在别墅的设计上特别注意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他通过室内外空间凸凹交错的处理, 来着意表现一种空间的流动感和渗透感, 以求达到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的效果。此外, 他还运用了不同的材料和装饰等手段来体现别墅的自然情趣, 譬如特意留出的原有山石材质的起居室地面, 以及用石材砌成的墙面、装饰柱, 等等。室内摆放低矮家具和兽皮地毯之类的装饰与之呼应。同时采用大片的玻璃窗把建筑外的风景引入室内, 进而为别墅增添了丰富的自然情趣和生机。莱特的流水别墅毋庸置疑地成为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美学观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典范。

三、气韵生动的意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景的有机统一。有意境则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则虚实相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庄子对其作了进一步解释:“通天下一气耳。”于是“气”便成为中国宇宙观的根本, 而“气韵生动”、“意境”也成了中国的审美旨趣, 并一直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的书法及国画艺术正是对追求“气韵生动”的最好诠释。2001年的北京申奥标志设计中中国结与太极运动的结合正是气韵生动的意境的传神写照, 其内涵丰富, 意味深长, 包含着道家美学对气的追求。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意境的关注更是比比皆是。假山、云台、阁楼、窗景、门景、景中景, 曲径通幽、形散神聚, 无不是对意境的眷恋。对于中国园林, 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园林,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 以情入景的创作, 触景生情的欣赏, 意境就在这情景交融中应运而生。

对于气韵生动之意境的追求不止限于古时古人, 现代艺术设计中同样备受推崇。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平面设计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擅长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图像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 将寓意深邃的图形、文字与当代审美时尚巧妙结合, 使作品耐人寻味, 可谓充满意境。现代艺术设计要想适应时代发展, 满足社会需要, 其设计就必将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入手, 重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强调亲近、温馨的精神回归。设计既要理性化与功能化,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同时还要给予人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 并使之升华。

四、结语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受资本、市场、科技、文化等众多因素制约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现代艺术设计对其自身的不断完善是不可避免的。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是思想, 是智慧的象征。其要一直保持鲜活力, 与时俱进, 就必须接纳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中国艺术设计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艺术的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球村”的建立, 世界文化的交叉, 要想使中国的设计作品在当今世界大放异彩, 我们就必须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 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和审美趣味, 同时还要广纳良方, 不断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取长补短,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 现代艺术设计风格迥异, 博采众长。传统美学思想所蕴含的合理内涵不仅承载着艺术设计的过去, 而且承载着它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3.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研究[M].中华书局, 1984.

[3]田子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社, 2005.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6]邱永山.《老子》《庄子》妙语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5.

篇9:现代武术文化视野中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道家思想;现代武术文化;积极影响;局限性

Taoist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Wushu Culture

PAN Xiao-bo1, Huang Qiang2

(1. Department of PE,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Hubei, Wuhan 430205, Hubei;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many elements of the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concerning self-cultivation, longevity, etc. have grea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in ancient Taoist culture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modern Martial Arts and weakened certain aspects of modern martial arts.

【Keywords】 Taoism thought,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Positive influence, Limitations

在中國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左右,道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武术文化领域亦是如此,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对我国武术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试图利用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来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体系,这也是历史赋予这一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我国特有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我国现代武术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

1道家思想的“尊道而贵德”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武德”

“尊道而贵德”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的教义、教理。任何一门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学说都有其一系列的对信奉它的人所制订的章程和守则。在《道德经·德篇》中,老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成人成圣的朴素哲学。道家将“德”立于“道”之上、之前,说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已经充分认识到“德”在道家育人方面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华武术深受这种朴素哲学思想的洗涤和影响,涌现出很多具有高尚“武德”品质的豪杰、侠客。自古到今在武林中流传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武林名谚。而且很多拳种和文人侠士都着重阐述了“艺”与“德”之间的关系。苌家拳的《切学条目》中就明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行静和,善气迎人”,并且将其定为苌家拳的门规和戒律。鲁国大夫孙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三不朽。”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修业、学道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强调了“德”的重要作用〔1〕。

中华武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将“武德”和“武礼”融为一体。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武德内容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武术中的“武德”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武德”已不再局限于武术之中,而是扩展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的还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涵义。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2〕。今日的习武者要对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进行分析,继承道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家思想,树立新的武德观;继承道家思想中关于“尊道而贵德”的精华,也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健身”

养生学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的生命学说和养生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它的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更始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奠定了道家学说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养生学说的思想指导下,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演化,道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保健养生锻炼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保健强身的效果。道家的锻炼方法中,按运动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的导引术;以调整呼吸为主的行气术;以沉思冥想意识锻炼为主的存思术;以及高级修炼功法的内丹术。这些功法内容详实,功效显著,早在先秦时期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道家的“养生学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有与其他学派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家思想里的“乐生、重生”,鼓励人们至少要竟其天年,其最高理想是“长生成仙”。《太平经》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后可也”〔3〕。正是由于道家的“乐生、重生”思想,使得人们不断的完善养生学说,同时又促使人们去追求寻找长生成仙的方法。在道家思想看来,寿命并不是天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自己,只要通过自身持之以恒地修炼,就能达到长寿成仙的境界。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部分人群过分追求长生之术,过分依赖于道家的炼丹术,导致了人们对自身疾病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也使得古代道家信奉者对自身健康形成了错误认识。

依据有关科学调查测算,人的自然寿限可达到130-150岁,要提高人类的自然寿命没有什么仙丹妙药,关键在于加强自我保健。现代医学健康的标准不再是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强调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宜于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的人〔4〕。现代武术也正是运用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精神与肉体的相互性,使两者能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人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练习武术的人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怕挫折。

现代武术文化在注重健身功效的同时,对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也要注意去伪存真。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术有很多财富,但也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强调“炼丹”,有的人把五行和八卦与人体简单、生硬地对照等。我们在将现代武术的健身功效与道家的养生学说联系的同时,一定要相信科学技术,相信现代医学,争取能够做到养生、健身与科技同行。

3 道家思想的“神形兼修”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整体和谐观”

道家对“神形”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种特殊现象。《太平经·四行本末诀》说:“今是委气神人者,乃与元气合行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亡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因此,神与气是相合的而不是相离的,神气绝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道家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具俱妙,与道合真”〔5〕。道家的主张和追求与中华武术相关致密的有内丹、导引等。内丹术是源于古代气功的静功,主要以人生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为内练的要素,即形神兼修;而导引则更多地通过躯干、四肢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形神兼修的最好体现。

现代武术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现代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武术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心者身之主”而心不离身,“心者身之不躯”而身不离心,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6〕。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实即人心身内外的统一,心身内外的和谐。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观主要是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也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步法,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渗透于现代武术文化体系之中,主要表现于武术的“身心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并贯穿于武术技法形态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一系列范畴及体现于武术竞技意识上的超越与礼让,形与神统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家思想的依附关系,同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4 道家思想的“限制论”与现代武术文化的“竞争论”

道家的思想体系虽然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两字。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架构的、以“自然之道”贯穿始终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人生观、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思想有着返朴归真、释放人性的特点,却丝毫没有反理性的冲动。从一定社会效果来看,道家思想在限制纵欲主义的同时,也限制了必要的感性冲动,这种拒绝冒险、回避竞争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竞争意识〔7〕。

当今世界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机制能给人一种危机感,竞争意识能促进人们不断上进。作为现代武术,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力争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武术竞赛要求公平竞争,从竞赛规则到赛场的判罚以至最后成绩的认定,都体现了法规的公平性。在公平性面前,就需要武术练习者不断地参与竞争,只有不断的竞争,才能将对手击败,才能在武术比赛中鹤立鸡群,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5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开放性”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道德规范、教育模式等灌输给人们的都是要循规蹈矩,不可异想天开。而这种封闭性思维方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发展、推陈出新、借鉴外来先进经验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胜枚举,仅武术一项就有一千多种小项目(包括拳、械),而现在流失的已有一半以上。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品种虽然流传下来,但多数是通过口传身授,使得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的制约。这就反映了我们长期缺乏对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方面的不足。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在由古代武术发展至现代武术的过程,也是武术向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海内外人士逐渐开放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8〕。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和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这些都是现代武术开放性的结果。在武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打破古代道家思想的封闭观念,要敢于对世界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必将推动现代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6 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创新拼搏”

东方文化总是置身于“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民族文化中,长期以来,道家思想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赞赏。但是,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而言,是一种弱者的思想,其一向思索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消极等待、顺随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然而这种寄托是道家思想的一大优点,也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缺点,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创新拼搏意识的缺失。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武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创新,创新一直是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无限动力。武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的狩猎生活使得人们为了有限的食物而时常展开生存斗争,人们由此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武术中各种拳种、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伴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过程,现代武术也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进程,这些都是现代武术文化中创新拼搏的结果〔9〕。没有创新拼搏,就没有现代武术文化的今天,在现代武术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敢于批判古代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意识,要不断创新、不断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7 结论与建议

道家思想及其人生哲学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广阔的理论体系,它追求的是一种“乘物以游心”的理想人生境界,用淡泊名利、平安乐道的人生态度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倡导和平和自由的心理状态来对待世间万物,在和自然平等对话、交流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对现代武术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但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武术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更是如此。在现代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发挥道家思想在现代武术文化中的积极影响,使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现代武术文化逐渐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

〔2〕赵国庆.中华武术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6.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

〔4〕王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搏击.2006,3(7):17-19.

〔5〕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3-34.

〔6〕冯胜兰.道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双重价值影响〔J〕.搏击,2008.5(8):75-77.

〔7〕吴俊清.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华武术渊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5-06.

〔8〕蒋桂磊,王志银.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19):123.

〔9〕黄强.竞技武术自选套路的创编与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7,(2):30-32.

上一篇:老马识途翻译下一篇:正能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