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行政处罚特点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当代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分为监管部门和社会组织两类。在对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保护的实践中存在监管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机制缺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权威性缺失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立法赋予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更大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金融行政处罚特点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金融行政处罚特点论文 篇1:

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随之产生。虽然消费者藉此获得了丰厚收益,但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消费的风险性。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矛盾日益尖锐,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律机制和保护机构体系,我国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缺陷致使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概述金融消费者权益内涵、研究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和相关措施,探索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有效途径,以推进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监管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缺陷,让世界各国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我国而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立法保障体系、机构监管体系等存在不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差,金融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本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金融消费权益者保护的经验,分析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快发展。

一、英美等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一)英国:高度重视规则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英国金融业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早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2001年12月实施的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明确规定,由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并负责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以及确保消费者获得适当保障。为实现消费者保障目标,金融服务管理局下设“金融舞弊调查服务部”,以非正式方法解决消费者纠纷;另设“金融服务赔偿计划”,为因金融机构破产而蒙受财产损失的消费者提供赔偿。2001年6月,金融服务管理局发布了《产品销售后公平对待消费者》报告,启动了“公平对待消费者”项目,组织80多家金融机构从产品设计、经济补偿、管理信息、投诉管理各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要求英国最大的35家金融集团每年报告实施该项目的情况。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推销金融产品时必须保证高度透明,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有足够的风险知情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金融机构更加对消费者负责,同时也让消费者在选择服务和产品时能更为主动和专业,实现金融市场利益最大化。

英国也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自律机制。《银行业守则》是英国主要的银行业自律规则,由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负责监察银行和房屋建筑协会遵守该守则。它包括了银行业必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如进行交易时秉持公正、诚实守信,确保银行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均符合守则等。它致力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二)美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家,整个社会在实体经济的消费者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周密详尽的法律体系和归责原则。其立法的主导思想是消费者的单边保护规则,即一种向消费者权益适度倾斜的保护思想。这种思想充分认识到了消费者弱势地位这一前提,给予消费者特殊的保护政策。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信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信贷消费日益成为美国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模式。因此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住宅贷款信息披露法》、《金融隐私权法》、《据实披露存款资料法》等,并将执行权下派给了金融监管当局。依据这些法律,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必须承担诚实守信、平等对待任何金融消费者、保护消费者金融隐私、向消费者充分披露账户信息等义务。

由于美国金融机构类型的复杂性,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责由多个监管部门共同承担。次贷危机后,为应对大规模的金融动荡、恢复金融市场秩序,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开始大规模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旨在保护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全面整改金融体系计划,特别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2010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全面重塑美国的金融架构,其核心内容就是必须保护金融消费者不承受高风险。同时规定,如果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服务不满,可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如果金融监管机构发现该金融机构违反了任何保障客户法规,都可采取执法行为。此外,美联储建立了消费者投诉信息数据库,根据消费者投诉内容进行分类调查,识别潜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为规章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让消费者的意见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其他国家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经验

2001年6月,加拿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银行法》、《存款保险公司法》、《金融消费者管理局法》等,并由专门的机构依据立法负责消费者的保护问题。其主要机构是存款保险公司和隶属于财政部的金融消费者委员会。澳大利亚则出台了《银行营运守则》、《金融服务改革法令》、《澳大利亚证券及投资事务委员会法》等法律来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综合上述国家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一是在立法层次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职责,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让金融消费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加以保护;二是比较重视加强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和金融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律,切实尊重和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三是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加强金融监管,通过审慎的金融监管预防和抑制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现状

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之规定,消费者享有九项基本权利:即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索赔权、结社权、攻取相关知识权、受尊重权和批评建议权。金融消费者作为特殊产品的消费群体,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基础上,还应享有一些特殊权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金融消费知情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金融资产安全保障权和金融消费者接受教育权。对比英美等发达国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国近年来金融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总体上能够得到保护,但专业性、系统性有待加强。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现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属性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相应地分散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当中。综合起来,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活动,在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普遍坚持平等、自愿的交易原则,保障金融消费自由权;二是普遍坚持公平交易和诚实信用原则,保障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三是普遍强调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公开,重要信息应当真实、及时予以公布或者公告,保障金融消费知情权;四是注重强调金融同业公平竞争和审慎经营原则,以防范同业恶性竞争和金融风险,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市场信心;五是能够运用《刑法》、《行政处罚法》或者《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相关条款,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惩处,综合运用多种震慑、打击和司法救济手段,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1. 银行业:注重强调对客户的保护。《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应当向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以确保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优先支付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同时,《商业银行法》也就贷款及其他业务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出相应规定。相关法规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个人存款实名制规定》等。

2. 证券业:注重强调持续的信息公开,禁止内幕交易行为。《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第73条规定:“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3. 保险业:注重强调保险公司提取各项准备金和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保险法》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提取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公积金,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同时,还就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或保险经纪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或者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等行为,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突出表现为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尽管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表面上来看“有法可依”,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不合理收费、霸王条款、信息披露不充分、交易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时有发生,都表明了金融消费者实际上仍处在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暴露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令人堪忧的现状。认真分析,影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缺失。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立法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针对一般商品和服务消费中过程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但“金融消费者”由于消费对象的本质差别而有显著不同,无法适用。尽管近年来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制度在不断健全,但是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理念相对落后,且各法律法规协调性不足,不同位阶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重复和冲突,同一位阶的法律则有法律真空的现象,使金融消费者无所适从。如在存款实名制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规定了诸如加强对个人银行账户开立的审查、识别客户真实身份、不得为存款人开立假名和匿名账户等内容,但对建立个人银行账户的跟踪检查制度,个人银行账户开立和管理的内控制度等方面尚无明确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从而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便捷渠道,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2. 金融监管体制缺陷。首先,当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采取的是“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模式。当各金融机构间出现产品业务的交叉时,行业监管就无法约束其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监管的漏洞,无法给予金融消费者适当的保护。其次,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优先考虑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往往难以兼顾金融消费者利益。以《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为例,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破产清算时,优先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而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等置于从属地位;往往在第一层清偿完毕后资产即所剩无几,金融消费者权益难以得保障。最后,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如民间借贷行为缺少放贷人条例或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项法规,造成资金流向难以控制,扰乱了金融秩序和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也难免受到损害。

3. 金融消费者司法救济困难。司法保护是金融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最后措施。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也存在亟需改进的问题,如法律适用困难、诉讼周期长、举证困难等。对于金融案件,法院在受理、审理和执行中均有诸多顾虑,例如,最高法院针对部分金融机构退市引发的金融纠纷类的案件发布了《关于金融机构退市案件暂缓受理、暂缓审理、暂缓执行的通知》,客观上说明了金融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另外,现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决定了法院只能对金融监管机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审查范围极窄,而对仅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审查也没有区分情况,缺乏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客观上增加了法院受理案件的难度。

4. 金融业自律机制和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缺失。我国目前大多数金融业同业协会大都由监管机构授权成立,自治功能不足,独立性较差,仅拥有对行业的批评建议权,并无实际处罚的权力,很难发挥出其代表行业利益和监督行业行为的作用。而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在面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很难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再加上维权意识淡薄,在面对财产金额较小的纠纷时往往不愿浪费精力和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弱化了保护实效。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法制体系

现代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是立足于金融消费者的支持之上的,不论是对现行滞后的法律法规做出修改,还是借鉴国外经验专门制定类似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类的法律规范,都应在条文上向金融消费者倾斜,突出对金融服务关系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之间的调整,细化对金融机构诸如诚信、告知、保密、赔偿等义务。现如今,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可以说,通过明确的法律指引,提升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服务中的地位,在防范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的同时,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二)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基于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非常有必要。可借鉴美国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在人员组成、经费预算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保证其独立性,由该机构负责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协调金融监管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消费者诉讼困难的现状,建议建立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制度,为消费者诉讼设计独有的诉讼程序与举证规则,为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创造外部环境。

(四)加强对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应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公平对待消费者。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使其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金融知识,使公众在参与金融活动时更具理性,从根本上减少金融纠纷。

(五)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评定各机构金融服务等级。建议在完善一行三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合理规避同业恶性竞争、无视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张为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02,(5).

[4]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N].福建金融,2006,(3).

(责任编辑 耿 欣)

作者:陈增良

我国金融行政处罚特点论文 篇2: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研究

摘 要:在当代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分为监管部门和社会组织两类。在对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保护的实践中存在监管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机制缺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权威性缺失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立法赋予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更大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

关 键 词: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公共性

收稿日期:2013-02-20

作者简介:朱淑娣(1958—),女,上海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国际经济行政法;万玲(1981—),女,辽宁沈阳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上外贤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金融行政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课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制立法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D1105072。

在现代商品社会,消费关系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私法关系,消费者权益是一种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的一致权利。从整体来看,消费者权益己经演变成一种社会权利,存在着更深层的对公共利益的诉求。尽管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同关系被视为平等交易主体之间的意思自治,是一种典型的私法关系,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而排斥公权力的干预。但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复杂,专业知识薄弱的消费者对于日趋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难正确理解其运行结构以及风险系数,使得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订立合同时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因此,金融消费者权益需要借助行政权力,通过行政法律来矫正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失衡。

在我国,为回应社会的变迁与公共行政的发展,须赋予行政主体以新的内涵。尽管我们仍可以将行政主体的概念表述为享有行政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但这里的“行政权”已不仅仅指国家行政权力,除了国家行政权力外,还包括社会公行政权力;这里的“行政管理活动”,不仅指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还包括社会公行政管理活动。[1]公共性是现代国家行政的最基本特征。[2](p7)在行政公共性的视角下,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行政主体涵盖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体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现状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总体上涉及两大类,即监管部门和市场自律组织。前者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后者主要是指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组织。

(一)监管部门

⒈中国人民银行。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隶属于国务院的国家行政机关。人民银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方式主要是制定规章条例、在官方网站发布通告、提示风险、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并辅以宣传教育活动、征信管理局组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状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公布监管动态和合格机构名单、定期公布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和数据等等。①2012年3月,人民银行获批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为:综合研究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拟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依法开展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消费者保护具体工作。人民银行各分行也相继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出台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或实施细则,并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央行要求以各分行的法律事务部为主,设立机构,公布统一的投诉电话,成立保护中心,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宣传工作,形成消费者保护机制。各支行出台的法律文件以及设立的机构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目标以及职能基本上都涉及维权中心受理、调处与人民银行职责有关业务领域的金融消费者申诉案件,对外公布联系方式,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②

各地央行分支行设立消费者维权中心如雨后春笋,大有一种由上而下的“中国式运动战”的态势。纵观人民银行各支行制订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所谓的实施细则在消费者维权的某些重要方面却语焉不详。如有的地方人民银行支行指定的细则里规定“将金融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和工作情况作为对其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与综合执法检查紧密结合,根据各金融机构被投诉数量、实际侵权情况、投诉处理情况等进行计分和综合评价”,③而对于评价细则和评价后果却没有任何展开,这样的“细则”其可操作性令人担忧。另外,多数支行制定的实施办法中对维权中心调查工作的程序性规定有所缺失;再有,对维权中心的问责机制规定含糊,有的细则中根本就没有提及问责办法的问题。

⒉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以下简称“三会”)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④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的定性表达了三层含义:⑤其一,国务院直属领导;其二,级别是正部级;其三,性质是事业单位。由国务院直属领导,而不是国务院组成部门,这种表述表明“三会”和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财政部等是有所区别的,暗含了一定的独立性。为了保障其监管权力的威慑力,将“三会”规定为正部级。而将“三会”定性为事业单位,是出于国务院精简机构改革的考虑。[3]事实上,“三会”具有明显的政府行政部门特征。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银监会的运行机制和行政机关没有实质性区别,职权由法律法规授权和国务院委托,其人员任命程序与其它政府部门相同,预算和财务来源都直接受制于国务院,带有十分明显的政府行政部门特征。

目前,“三会”都已设立了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2011年4月,保监会获批设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①2011年5月,证监会获批设立投资者保护局;②2012年3月,银监会获批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③快速、有效地处理好消费者的投诉是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关键。至今,“三会”中只有保监会发布了消费者投诉管理办法:保监会2013年1月10日率先发布了《保险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将处理投诉中保监会、派出机构和保险机构的职责分工得非常明确,以此减少扯皮现象,减轻监管负担,提高投诉处理的效率。该征求意见稿对保险消费投诉的提出也有明确的规定:“保险消费者提出保险消费投诉,可以采取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也可以采取电话、面谈等方式。”另外,保险消费者提出保险消费投诉,应当提供投诉人的基本情况,被投诉人的基本情况,投诉请求、主要事实理由以及证明材料,投诉人的签名或者盖章。这样具体的规定使得投诉流程更加清晰,节省了投诉受理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中对受理时间的规定较具体:“保险消费投诉处理工作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完整投诉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告知投诉人是否受理”,“对于事实清楚、争议情况简单的保险消费投诉,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可见,保监会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对保险消费投诉处理职责的分工有着明确规定,为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社会组织

行业组织是一种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社会团体,一种典型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属自律性社团法人。行业组织的性质是行业自律组织,④包括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行业协会职能在于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监督其成员履行行规、行约;专业协会是指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员与单位组成的社团法人,如金融分析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精算师协会等,这些协会可以依据章程进行自主管理,包括行使对其成员予以惩戒的权力。目前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行业协会承担了部分公众教育职能,比如中国银行业协会曾主办 “公平对待消费者项目”,督促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另外,行业协会愈来愈注重对其行业会员自律的引导,如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近期制定发布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会全体会员单位将共同遵守。《公约》从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常工作机制、尊重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自律约定。证券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上设有“投资者教育”专栏,也曾主办投资者教育与服务巡讲活动,推进公众教育的进展。[4]中国保险业协会比较重视消费者的投诉处理,官方网站上设有“中国保险行业在线投诉系统”。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通过“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布了《证券纠纷调解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证券纠纷调解规则(试行)》、《调解员管理办法(试行)》等三项规则,成立了证券调解专业委员会和证券纠纷调解中心,拟定了调解规则和调解员管理等相关基本制度,目的是妥善处理证券业务纠纷,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化解证券领域社会矛盾。应当注意到,当事人就纠纷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签署的调解协议书并不是行政命令或行政指导,经各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仅仅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经调解中心处理后的纠纷并不排除司法管辖,《调解协议书》经调解员和调解中心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

除行业协会外,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自律管理法人的日常运作中也涉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证交所为例,作为自律管理的法人,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的直接管理下保护投资者权益,依据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来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履行自律管理职责。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先后成立了投资者教育中心(部),专门负责本单位的投资者教育工作。[5]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部门层面

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保护的多方监管部门间缺失协调合作机制。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设置也相应地采取了分金融部门设立的模式:人民银行设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保监会设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证监会设立投资者保护局、银监会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由于深受传统部门利益保护等因素影响,“一行三会”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而现今四机构下分别设立消费者保护局,各机构对于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保护职责限于各部门所负责的金融行业,机构间缺乏跨部门协作的共同规定,必然导致四机构间的沟通不畅、各自为政,跨行业交叉性金融消费领域的消费者维权将成为法律盲区。考虑到还有和地方金融办、工商管理、消协等地方部门间沟通协作的问题,整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主体制度在实践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担忧。在现有“一行三会”设立保护局的模式下,如何构建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协调重大、普遍性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是 “四局”面临的重大问题。[6]

(二)社会组织层面

金融行业组织等社会公共组织未被授予足够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行业组织与自律管理法人(如证交所)依附于政府的扶持及强烈干预,如证券监管机构一直严格监控证交所的人事任免、职权职责以及业务规制的制定等等。这种模式使得交易所难以发挥自律功能,极易造成政府管理代替自律管理,使交易难以发挥自律功能。[7](p196)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组织更多的是依附于行政机构,缺乏相应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对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指引机制。作为参照,英国的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发展则较成熟,《银行业守则》对英国银行业自律起到关键作用。守则并不强制银行遵照守则进行自律,但却会将遵守规则的银行向社会公布,基于社会效应英国所有的银行都自觉遵守该守则规定。在银行业协会下设立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消费者可以向标准委员会指控金融的违规行为。在接到指控后,委员会将立即转交给金融机构,并要求其做出答复。一旦确认金融机构构成违规行为,委员会可以灵活采取措施:警戒;建议采取补救措施;暂停或取消该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业守则》的遵守者资格并公示给社会;通过年报向社会公布该金融机构名称及违规情况;借助传媒力量公开谴责金融机构。在我国,由银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以及《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实施细则》,规定了银行业公平竞争、信息披露、诚信服务、自律管理等准则。相比之下,我国的行业协会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来贯彻执行公约的内容,这缘于行业协会的独立性较差。我国的银行尽管经过商业化改革但仍属于垄断性行业,特别是在地方层面,各大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千丝万缕,行业协会无法客观评价并做出反应。因而,要治根治本,必须增强行业协会的独立性,给予行业协会更多的自主权,建立行业协会在金融机构间的权威。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一行三会”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协同合作机制

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市场自律不能代替政府监管。金融危机前,很多国家过度依赖市场自控机制,相信市场纪律可以使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实践证明,市场自律与政府监管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关系。在我国,市场的自律机制发展并不成熟,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这并不意味只要充分发展社会力量,加强市场自律,就能够解决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政府监管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是不可缺失的。由于受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影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设置也相应地采取了分业监管模式。在现有“一行三会”设立保护局的模式下,构建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权责清晰的共同监管机制应明确划分四个部门的职权职责,切实建立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是行政机构之间进行事务性协调的一种重要方式。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在2004年共同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备忘录》),再次提出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不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然而这种机制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存在合法性缺陷。如何界定《备忘录》的法律性质、《备忘录》是否可以为三部门设定权利与义务等都是问题。《备忘录》是三个隶属于国务院正部级单位共同出台的法律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备忘录》是一种部门联合规章。然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行政级别上是平行关系,三者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以《备忘录》的形式为本部门和其他部门设置权利和义务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联系会议机制应该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赋予该制度以合法性、约束性和执行性。[8]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备忘录》的缺陷,规定了央行与“三会”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形式加强各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制度。然而,就如何构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细则内容至今仍无任何规定,因此,在金融分业监管的体系下,完善的金融协调机制有待构建。

在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领域,同样面临金融混业经营的挑战,对于交叉性金融业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应得到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重视,共同协商,确定对消费者的救济方案。笔者建议,应尽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授权“一行三会”下设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之间构建联席会议,并授权国务院就该联席会议具体运行机制予以详细规定。该联席会议应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负责人构成,讨论并确定交叉性金融业务领域消费者保护的标准和保护主体,拟定跨行业金融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案等。联席会议决议应以国务院公告形式公开,确保联席会议决议的公开性。

(二)加强金融市场公共组织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一个成熟发展的金融市场,既要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具备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在这两套体系之间,政府规制与市场自律相辅相成,各种社会力量应得到有效的动员,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公共利益与行业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协调发展。[9]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应着力提升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首先,通过立法规定金融行业协会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基本职责,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能动性。在相关立法中应授权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行业评价标准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行业标准可以表现为直观的金融行业服务等级,按照是否达到行业标准以及达标程度将金融机构分为若干等级,根据金融机构的评级,消费者可以判断该机构是否值得信任并做出消费决定。这种通过信用评级给予消费者风险提示的做法在其他金融发达国家是比较普遍的。世界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做出信用等级后要通知受评公司,结果一旦向社会公布,评级机构须在信用等级的有效期内对受评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督,并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对信用等级做出调整,以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到受评公司的最新信用质量状况,从而确保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适用性。[10](p202)由社会中介组织对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可向消费者提示风险,从而减少金融纠纷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培养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完善行业协会对消费者投诉的解决机制。行业协会应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为消费者投诉和咨询提供建议。可以借鉴英国行业协会的做法,灵活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并运用社会效应对违规金融机构予以制裁。建立一套透明、容易操作的投诉解决机制。当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就可以向行业协会求助,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了解自身应享有的权益。在行业协会下建立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纠纷调解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做出赔偿,化解双方矛盾。基于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现实,完善行业调解机制,建议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业调解办法,细化行业调解主体、调解纠纷范围、调解方式、时限等问题,确保行业调解的中立性。基于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调解人员应由金融消费者一方选任。此外,应增强调解协议的执行力。虽然调解具有高效、简便、便宜的优点,但调解达成一致后各方签署的调解协议是民事合同性质,并没有行政强制力。因此,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通过法院赋予调解强制执行力的做法,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公证机构或法院确认证券纠纷调解协调的效力。

综上,社会中介组织监督以及市场主体的自律在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中意义重大,应该利用我国现有的金融行业组织体系,引导行业协会树立权威,有所作为,使行业协会从业内同行合作与协调的层面上升成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有效平台;通过制度规范、有效监管等措施,积极促进金融机构自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培养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从源头上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少受侵害。

【参考文献】

[1]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J].法学评论,2003,(04).

[2]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云良,陈婷.银监会法律性质研究[M].法律科学,2012.

[4]中国银行业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china-cba.net/beneondy.php?fjd=127&id=3921,2012-09-29.

[5]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EB/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ps/zhs/sjs/sse_info.shtml,2012-10-19.

[6]曹军新.尽快出台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N].经济参考报,2012-11-07.

[7]于绪刚.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钢.我国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研究[J].海南金融,2005,(06).

[9]万瑶华.英国资本市场自律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前沿,2010,(08).

[10]胡鹏翔.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秀艳)

作者:朱淑娣 万玲

我国金融行政处罚特点论文 篇3:

浅析我国金融会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 要: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滋生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针对互联网金融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会计;问题;互联网;对策

引言

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当中,客户的类型变化多端,所以针对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的要求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业务对于金融会计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在如今信息快速发展的当天,我国的金融会计有好几个问题要得以解决。所以,我们要监督企业的真实活动,要进行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从而完善会计的处理方式以及得以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现状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传统金融业为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传统金融业发现商机,催生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而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反映和监督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必须适应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并不断完善会计处理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金融作为货币市场和经济市场的桥梁,利用金融可以进行产业的联系和金融资本的纽带,所以在金融行业发展的今天,所面临的不仅是机遇,还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相较于欧美国家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虽然说起步比较晚,但是对于如今的经济飞速发展可以知道金融行业的崛起,对于金融行业的完善和自身发展的春天我们可以知道金融业务的不断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也很容易出现不同的问题。

二、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对会计的影响

对于互联网来说,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的精神,在这样的引领下,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互联网金融依托于高新技术发展,改变了会计环境。所以,我们的金融要做出一定的改善才可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对于行业的发展才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

传统的金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存在,其中出现的经营的特性来说,是在客户需求为生产力的促进和企业发展,其中营利为目标的互联网金融业突破地域,客户群体,业务类型的限制,相互结合,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企业的联合发展对于金融的冲击力是有多大。对于客户的限制和金融界的相互融合,我们可以进行企业联合、兼并、解散等行为,把金融主体进行融合,这样的经营才可以充满挑战性,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二)会计目标的问题

目前来说,互联网的金融结合是有着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的优点,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只要有大量数据的确切分析,那么就可以进行目标客户的设定和规划。记住客户的市场偏好,所以对于卡机来说只要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就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对于客户而言,有关产品价格,风险等信息更易取得。因此,双向来看,金融业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更加突出,这使得会计在记录、分析决策信息的过程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我们可以从中知道,数据的获得和传递是有一个规范的流程的,对于其中出现的关键环节我们可进行一个授权,这样就避免了信息的改变,这样针对的就不是财务信息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所以,企业的相关人员可以将职责进行明确,如果出现了黑幕就可以确定负责人是谁。

(三)互联网金融中的会计问题

网络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针对于网络融资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风险的处理,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第一,受众群体多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人资金需求者。他们大多缺乏向银行贷款的资质,例如缺乏抵押物,因而转向要求较低的P2P网络借贷方式。因此,个人信用程度的高低在该模式下显得极其重要。第二,P2P模式的固有缺陷增加了风险的预测难度和控制难度。虽然单笔借贷额度小,但受众群体广,贷款申请条件宽松。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会计坏账估计的准确性降低,使得坏账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这将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漏洞。例如,相关人员相互勾结,操纵坏账准备,以达到粉饰报表、侵吞企业资产、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互联网问题当中作为信息安全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数据库的不稳定性,这样的物理形态可以妥善地保存纸质的信息,对于其中出现的各种不符合的信息可以进行控制,所以会计信息当中出现的原始信息就容易受到攻击,那么对于财务信息造假的问题就会引发金融会计的问题。

(四)金融会计诚信问题

我国目前面临着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样的诚信问题已经严重妨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对金融会计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可知道的是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市场经济活动当中的主体有不同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但是提供者给的信息和使用者得到的信息却不是对称的。针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我们有不同的责任进行处理。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那么在互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道德问题,在这样的诚信问题上就容易提供虚假的信息导致使用者的权利都得不到一定的保证。

金融会计很容易出现造假问题,之所以这样的问题会经常发生,完全是因为会计造假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的虚假会计消息就可以骗取高额的经济利益,对于国家管理机关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获得投资和政策的改变,对于偷税漏税的问题可以得到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所以很多的會计人员就容易因为一点的利益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对于我国目前的环境下,金融机构的要求和改变,会计人员不得出现虚假报告。所以,对于这样的复杂利益情况就容易构成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与其会计准则的脱节。

我国目前对于金融会计出现的问题一般都采取了罚款和行政处罚,对于法律的执行效果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于会计法当中出现的处罚条例,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对于造假得到的处分和造假得到的利益相比,很多工作人员宁愿去犯罪也要得到利益,因为法律的执行力度很弱,其中对于造价得到的巨额经济来说,政治利益可以得到更多的权益,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式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对于监督部门来说,又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所谓的内部监督就是指的金融机构,外部就是财务和税务的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国家,在这方面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得到很完美的融合,对于内容监督的发展经常就是走一个形式而已,所以,对于人员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欠缺,都容易造成工作和实力不匹配。

三、对策

我们可以加强法制社会的力度,强化会计法律法规,对于会计当中出现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就可以提升诚信缺失的成本,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达到有效的事前控制的效果。增加诚信立法,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这是最快的途径,对于诚信问题不仅是金融行业的关注重点,更是平民老百姓的关注重点,针对于金融会计的诚信问题要建立制定专门的法规,要将法律的权威性和政府的执法性拿出来,才能确保社会公众相信我们的打击决心。

强化各负责人会计反假的法律责任,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并非出自会计本身意愿而且有老板和公司老总的逼迫,所以对于其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要进行追求,其中出现的法律责任就有会计人员来背锅,单位领导就可以逃之夭夭,所以其中出现的会计操纵被强迫的问题,所以其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导致会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大。

健全会计制度,进行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经过审计的事项都要经过多方人员的探讨,银监会等机构要加大审查的频率,对于审计的行为要进行奖惩制度,保证我国的金融会计信息是最真实的,进一步强化上级财会,要坚持原则,绝对保证检查的质量,要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会计监督。

结语

我国金融会计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大的问题,只要有心治理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国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要投入全身的心血来学习和改进,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让每一个金融会计的从事人员都进行学习,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一边学习一边改进,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吴晓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5.

[2] 李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77-78.

[3] 刘秋萍.互联网信用支付的相关会计处理——以“京东白条”為例[J].财会月刊,2014,(11):12-14.

[4] 吴冬财.企业涉互联网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5,(7):56-57.

[5] 孙,杨超,廖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会计处理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4,(9):7-8.

[6] 陈姣雪.网络团购相关会计处理浅析[J].财会通讯,2014,(4):8-9.

[责任编辑 刘兆峰]

作者:李妙娟

上一篇:组织协调推进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