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与银行合作发展论文

2022-04-22

摘要: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保持年均3%左右的增长。金融部门在推进其经济增长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非金融体系开放度较高,但受本轮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归根结底,就是拥有健康的金融体系和成熟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领域合作迅速上升为中南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取得丰硕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寿保险与银行合作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寿保险与银行合作发展论文 篇1:

北大方正人寿副总裁宁飚:突破瓶颈,融合生长



11月11日,由易趣财经传媒、《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的“金貔貅·2020第三届银保合作发展(北京)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以“变革与使命”为主题,围绕后疫情时代的银保合作、新形势下银保合作的协同与破局、银保合作线上化的机遇与挑战、银保渠道合作线上化转型等一系列主题进行,旨在搭建一个监管机构、专家学者、银保机构等多角色参与的交流合作平台。另外,现场还颁发了22项银保渠道大奖。

在会上,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宁飚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银保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为保险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市场、监管发生的变化,银行和保险业的同行们越来越感知到近几年银保业务在增长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压力,银保业务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宁飚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银保业务的一些思考。
银保业务的市场变化

宁飚表示,银保的生态其实很简单,就是监管、客户、保险、技术,中间是银行,近期以来这几个要素都在发生变化。

第一,监管层面的变化。这些年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为银保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但由于监管的细则,以及一系列涉及保险产品变更、双录、回访等制度的出台相对较快,这就为保险產品的销售带来了一定难度。

第二,客户年轻化。以50、60年代为主体的客户被70、80后客户所代替,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完全不同。

第三,保险公司在变。过去保险公司大多追求规模的扩张,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发展,逐渐回到规模价值并重,强调长期经营的概念,这几年强化保险+养老、保险+医疗等理念正在保险公司中逐渐成型。

第四,技术的储备。诚然,现在市场在变,需求在变,新的IT技术也在不断突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一些底层作业模式的成熟,包括AI识别、智能核保等,都为银保深入的合作,带来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银保业务的销售瓶颈

宁飚表示,在银保业务良好发展的大背景下,银保业务发展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第一,银行柜台的流量客户在减少。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客流量在减少,特别是今年的疫情给银行网点客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客户到网点办理业务的人数明显减少。这几年流量客户正在减少,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更喜欢在网上消费、在网络端办理业务,流量客户的减少对目前以流量客户为主的银保业务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保险与银行的其他服务和理财产品相比,销售过程相对复杂。保险产品因其自身复杂性,如果销售专业性不足,会造成销售过程耗时较长,容易造成成交率低,甚至部分客户流失。

第三,保险公司产品销售,需要填写信息较多,告知信息项目繁琐,双录等耗时较长,也会导致成交失败、部分客户流失。

第四,保险产品具有契约周期长、保险责任发生低频的特点,客户对售后服务感知较少,导致消费者重复购买较少。
突破瓶颈,融合生长

面对市场的潜在变化以及制约发展的相关问题,北大方正人寿与同业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宁飚表示:面向未来,银行和保险业深度合作;突破客户增长的瓶颈,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流程的不断优化,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优质的保险服务。

一、扩大客户来源,在积极做好网点流量客户服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开发银行网络端的存量客户,伴随银行电子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70、80后客户的成长,大量的优质客户到网点办理业务的次数在减少,有效满足他们保险需求将带来银保业务的大幅增长。

二、提升销售效率。对于网点流量客户,核心是提升服务时效,提升效率。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银行客户经理的销售技术和产品技能,让产品说明变得更简洁高效,投保流程更便捷,这是目前提升竞争力、提升产品销售最有效的做法。在这方面,北大方正人寿与中行合作研发了“智能保顾”小程序,一个在线培训和产品支持系统,帮助银行客户经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了解、学习保险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经理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帮其提高销售效率,改善客户感受、提升客户满意度。另外,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在投保端优化流程,减少录入信息量,提升客户感受。对于存量客户,银行端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客户的特点分析,线上活动,实现保险产品的精准投放,辅以生动活泼的网络端产品展示,激活海量客户的保险需求。

三、应用新技术简化投保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客户投保感受。AI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将有效推动客户与产品的精准匹配;人脸识别技术将有效提升客户身份确定的准确性 ,通过系统客户信息的带入较少投保客户的信息填写;智能核保系统通过双方数据交换让核保环节更为简单、快速,有效改善客户消费感受。

最后,宁飚表示,在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兑之后,银行的中老年客户对保底收益理财产品的需求缺口较大。保险公司年金和终身寿有准刚性兑付特点,在满足风险保障的前提下,仍有稳定的收益,能较好满足这类客户的需求。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推动该产品的销售。

作者:宁飚

人寿保险与银行合作发展论文 篇2:

南非金融发展新动态与中南金融合作

摘要: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保持年均3%左右的增长。金融部门在推进其经济增长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非金融体系开放度较高,但受本轮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归根结底,就是拥有健康的金融体系和成熟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领域合作迅速上升为中南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南金融合作存在明确而显著的内在需求,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字:南非金融发展 南非金融改革 中南金融合作

南非是非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总量的1/3。南非被誉为非洲经济“增长引擎”。研究表明,南非经济每增长1%,将带动非洲其他地区0.5%-0.75%的增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部门在推动南非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影响财政政策资源导向上所发挥的作用。因而,研究当代南非金融发展,对深化中南金融合作,进而推进中南全方位经济合作,推动中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可以以更积极的姿态和创新策略,推动双边金融合作,这将显著增强中南战略互信,并为全球金融治理做出贡献。

一、当代南非金融发展

南非拥有非洲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全球竞争力报告2013》(WEF)显示,南非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统计的148个国家中位居第3位,银行业发展居第2位。金融部门总资产6万亿兰特,其中银行业资产占比50%以上,对金融部门资产增值贡献率约为35%。业务涵盖商业、零售、按揭贷款、保险、证券和投资等领域。

南非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本土商业银行、微型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构成。与世界多数国家央行不同的是,南非央行即南非储备银行属私营银行。南非央行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推进经济平衡持续增长,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南非本土四大银行,即南非联合银行(ABSA Bank Ltd.)、南非第一国民银行(FirstRand Bank Ltd.)、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of South AfricaLtd.)和莱利银行(Nedbank Ltd.)主导该国银行业零售市场。微型金融机构专门负责向小型企业提供信贷和咨询。1994年《南非银行法修正案》允许海外银行在南非开设代表处、办事处和银行分支机构。此后,国际银行在南非业务迅速拓展一美国花旗银行是南非最大的外国银行及第六大商业银行,该行占南非海外银行总资产的1/4。此外,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及英国渣打银行等在南非设有分行及分支机构。外国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及丰富的运营经验,给南非本土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外国银行多关注大公司客户和个体私人银行,并主导南非经纪产业市场,但尚未进入零售市场。

南非银行业发展呈如下特征。其一,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创造就业岗位多。银行业资产规模自2008年以来一直高于当年GDP总量。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总资产约38420亿兰特,较2011年增长12.6%,占GDP比值为113.5%。银行业规模扩张带动了就业发展。数据显示,金融部门是南非第三大就业领域。截至2014年6月,金融从业人员201.2万人,占就业总人口13.3%,其中银行从业人员约为20万人。其二,集中度较高。南非5家规模最大银行资产占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6.6%,而同期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分别为69.3%、39.6%、70.3%、49.9%,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均值为78.5%。其三,分支机构网络完善,自动取款机覆盖率高。截至2011年12月,南非所有银行分行总计6303家,以每十万成年人所拥有的数量计算,覆盖率达10.71%,而同期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覆盖率仅为4.9%;自动取款机数量达179319台,覆盖率高达60.01%,高于印度的8.g%和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13.47%。

南非银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一,储蓄率低。2013年国民总储蓄率13.5%,2012年为14.2%,低于其他金砖国家。原因有二,一是民间高利贷公司多,小额贷款门槛低,导致人均负债率很高;二是信贷消费比重大,平均超过可支配收入的75%。有数据显示,拥有银行账户的群体中,43%的账户作为雇主汇人薪资,37%的账户用于支付政府各类款项,只有约20%的用户会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其二,服务手续费高,服务质量低。操作流程复杂,安全系统维护和现金处理的人工成本高,致使银行手续费居高不下。以联合银行为例,到柜台存100兰特收取7.2兰特的手续费。但银行服务质量却有降无升。为此,国际研究机构及公平竞争委员会多次向南非银行业发出警告。其三,电子银行诈骗案件增多,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隐忧。近年来,尽管南非银行业已耗资1500万兰特用于升级其反诈骗系统,但随着电子银行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诈骗受害者比例从2013年10%增至2014年的l9%。其四,信贷消费需求呈下行趋势。高负债、高失业导致居民家庭负担加重,不断增长的生活成本侵蚀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加之消费拖欠现象严重,导致信贷环境恶化。2013年一季度,信用消费人数减少11.2%。利用信用消费且仍有欠债的人数达2008万。

南非资本市场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014年,约翰内斯堡证交所全球综合排名第八位,市值达9030亿美元。股票市场市值与GDP的比率是190%。外汇、债券及衍生品市场交易量均在全球市场中位居前20强。近年来南非股市表现活跃,但受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影响,波幅较大。受非洲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南非股市规模较其他金砖国家要小,上市公司数量偏少,国内投资者较少。国债市场流动性较强,被誉为继加拿大、智利、波兰、台湾和美国之后全球第六大最具流动性市场。南非近年来经济指标及财政收支较为稳定,债券市场外债规模较小,政策延续性较强。目前南非10年国债利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违约风险较小。至2011年,债市规模约1500亿美元,占非洲债市总额的96%,平均收益率超过13%,远高于欧美市场6%的收益。国债种类丰富,多以本币计价。企业债市场发行主体较多,多为优质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风险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好。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致使南非债市倍受外国投资者青睐。但受高赤字和高通胀影响,兰特汇率波幅较大,给债券市场投资带来一定风险。南非债券交易所为债券期货、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以及债券期权等衍生产品提供了一一个交易平台。这些金融工具使得投资者要么对冲现存风险敞口,要么起到杠杆调节的作用。

经过200多年发展,南非保险业发展水平已位居全球第6位,占全非洲市场3/4份额,是非洲最大的保险市场。南非保险业的监管框架对创造竞争性、成长性市场十分有利,人寿和非人寿保险的保险金将持续增加。随着年轻人群体的壮大和手机的不断普及,南非小额保险业务也得到更快的发展。同时,南非的监管体系也鼓励发展小额保险。此外,随着新企业的成立,非寿险对海外的不断开放,非寿险领域将有更多的南非本地商家出现。截至2011年3月,南非总计有108家注册短期保险公司,87家长期保险公司。2011年保费总额达524亿美元,其其中寿险占79.3%,保费占GDP比例达12.9%——保险深度远超部分欧洲国家。民众对寿险业务需求巨大。当前,南非标准银行保险业务已拓展到安哥拉、博茨瓦纳、加纳以及赞比亚等14个非洲国家。但人均GDP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险业发展速度。同时,保险业将全面监管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保险费用高,中介功能缺失,信息披露不完善,潜在利益冲突,专业人才短缺及市场开拓问题成为南非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南非金融部门运行的基础是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主要由储备银行、金融服务局及金融情报中心三部门承担并具体实施。但三者监管对象不同,法律依据不同,相互衔接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储备银行负责银行监管;金融服务局负责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管理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从业资格管理;金融情报中心负责监管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与国际反洗钱条例,预防并查处洗钱、恐怖融资以及金融犯罪等。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变监管多头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南非政府推出监管“双峰模型”(Twin-Peak Model),将现行多头管理体系改为“两极管理”体系。其中,央行作为“一极”,负责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金融服务管理局作为“一极”,负责南非境内金融企业的运营管理等。

二、南非金融发展新动态

近年来,由于银行服务质量不断下降,使得目前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并不匹配。随着南非经济恢复的不断加快,南非金融服务业亟待更多有效的改革。

(一)银行业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利用互联金融,不断创新服务功能。

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拓展给商业银行传统运营带来巨大挑战。为此,银行加快创新营销模式,根据客户细分,提供金融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定制化部署;其次,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再次,商业银行将现有业务与在线金融中心、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以最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需求,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巨大,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电子银行业务的核心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电信运营商等提供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随着移动电话在非洲的普及,南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具有手机银行开发潜力的新兴市场。World Wide Worx公司对南非2000万16岁以上的居民随机调查显示,16岁以上城市用户手机上网人数占39%,41%的26至34岁年龄段使用手机银行;45岁以上有11%使用手机银行。除正规金融网络外,许多南非居民使用P2P网络平台借贷。新兴电子银行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令客户对其安全性倍感担忧。为此,南非银行业不断加强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南非联合银行集团推出可有效防范信用卡被克隆的新型信用卡。南非移动MTN与联合银行采取措施,联手打击手机晶片盗用导致的存款盗领案件。

(三)为应对更为严格的国际资产流动性标准,银行业将采取相应措施注入更多流动性金融资产。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南非将于2015年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Ratio,简称LCR)标准,这要求银行拥有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将于2018年实施的净稳定资金比(Net Stable Funding Ratio,简称NSFR),则与银行的更长期流动性相关,对借贷人而言,可能会引致交易成本的较大幅上升。而现实情况是,尽管资本化程度很高,但南非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特征使得大多数长期储蓄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银行储蓄则严重依赖短期资金,这就意味着南非银行业将要花更多气力以满足流动性资产要求。

(四)不断强化金融监管。

南非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尊重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鼓励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试图寻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对金融全球化新风险。首先是扩大监管范同。监管将涵盖所有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并建立有效风险预警系统。由联合银行、第一国民银行、莱利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起并注资的银行风险信息中心在2002年就已建立,如今已经显示出强大的风险信息管理能力。其次是加强监管力度。监管将对强化交易信息披露,限制过度杠杆化,反避税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第三是强化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外资银行进入给金融监管当局带来新挑战,跨国银行善于运用各种类型的组织创新,绕过母国和东道国金融监管当局,造成监管真空,因此要求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三方金融监管相互配合,共同监管,跨境合作。第四是采取必要措施应对金融犯罪专业化趋势。金融机构将开展适度调查,维护客户和交易信息,确保相关资料随时提供给监管机构,从而充分保障金融业透明度。

(五)调整保险业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南非保险业今后将着力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监管、市场、信息技术环境的变革和考验。首先,严格遵循偿付能力评估管理要求,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其次,顺应养老基金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公平对待消费者(TCF)等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研发新产品,提高保险销售和理赔服务质量;第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红利,革新保险营销技术;第四,通过“实践性”、“系统性”、“规范性”及“专业性”的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和引进保险专业人才,提高保险行业服务质量。今后,南非银行业还将根据非洲大陆不同国家市场的特点,推出特色银行保险业务。

(六)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隔离外部金融风险。

受美元贬值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兰特对美元持续贬值,对南非经济及金融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财政部先后采取了增加外汇储备,放宽外汇管制,加息等应对措施,平抑兰特汇率波动。为增强国家偿债能力,规避外部金融风险外溢效应,南非政府大力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截至2014年2月,南非外汇储备规模达4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3%。近来,为规避美国国债收益上升风险,南非储备银行大力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这其中也包括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南非储备银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协议,将投资15亿美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债券,约占南非外汇储备的3%。此外,南非还计划购买其他非美元计价(如韩元、澳元、新西兰元等)资产。

(七)拓展融资方式,发展绿色债券,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

从中长期看,拓展融资方式将成为非洲大陆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非洲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方式,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所倡导的绿色债券可为清洁能源、大运量公交等低碳项目提供融资,以帮助各国缓解并适应气候变化,同时为投资者带来可靠回报。在南非,绿色债券资金支持该国实施了一些非常有效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帮助南非从燃煤火电向太阳能发电转型工程,实现发电方式多样化。目前在南非,以能源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生产者采购计划(REIPPPP)批准的项目已增加至64个,总投资在1200亿到1500亿兰特之间,总装机容量达3933兆瓦。今后,随着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需求日益增大,以及南非政府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绿色债券将存在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八)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提升大众理财水平。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对消费者有效保护与实施金融教育是一种预防性保护措施,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金融体系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实施消费者金融教育不仅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还能够提高市场透明度、竞争性及有效性,同时也可增加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使用机会与需求。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HSRC)对南非居民金融意识和理财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非居民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水平并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南非拟开展全国金融扫盲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该计划将金融消费者教育作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倡导金融机构向公众传播宣传金融知识,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为客户更好地享用金融服务,提高理财能力以及丰富金融知识提供保障,同时起到培育客户和提升自身品牌效应的作用。

(九)公平对待客户计划全面推进

南非金融业存在服务费用高,不能公平对待客户等问题。对储户,尤其是贫穷及弱势群体,可提供的储蓄工具有限、昂贵,且不一定适用;对借贷人而言,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获得信贷的渠道和机会也十分有限。为应对这些问题,南非政府今后将在金融服务管理局创设零售银行业市场行为监管机构,除将联手国家信贷监管局重点解决市场结构及银行成本问题外,还将实施全面的公平对待客户计划。公平对待客户计划的内容包括:1)确保所有业务文件表述简单、清晰,所使用的语言应为英语;2)要求金融咨询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并有能力履行职责,胜任所承担的工作;3)在消费者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金融部门须全面、准确地披露产品和服务信息,以便于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结构、类型、所存潜在风险以及免责条款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十)深化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金融合作。

加大吸引国外银行机构进入南非将是未来南非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支持,同时促使银行金融业更加稳步、有序的改革将是未来南非本土金融机构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吸引新兴经济体国家外资成为南非金融改革目标选择之一。2011年10月,金砖国家成员国在约翰内斯堡宣布成立“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目前已有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等四家交易所参与该计划。这项联盟是“金砖国家”之间的新合作渠道。国际媒体分析认为,通过这项联盟,将吸引更多投资者涉足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的金砖国家,这不仅有利于南南合作的深化,也能够真正释放金砖国家的集体潜力。

三、中南金融合作

当前中南金融合作的总体特征是:金融机构间合作已成为双边金融合作的主导力量;银行业合作日益深化,以企业为主导,以大项目为载体的产融结合渐趋成主要合作模式;对公业务主要包括存款、汇款、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代客外汇买卖等所有商业银行业务及金融咨询服务;银联卡业务拓展顺利。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银行业的合作最为广泛,不仅在南非设立代表处,还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标志着双方的金融合作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国与南非银行业之间的合作,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在南非开展投资合作提供了较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南非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金融服务,为扩大我国金融机构在非洲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南非保险机构通过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收购股权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开发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机构也积极寻求与南非本土保险公司合作。伴随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及结构优化,跨境人民币交易日趋活跃,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量迅速提升。

中国与南非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均处关键期,在发展思路上有诸多契合之处,这一趋势决定了双边合作将继续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势头。诚然,南非经济发展近年来保持低速,增速较其他非洲新兴国家落后,但其经济增长质量非洲大陆其他国家依旧无法匹敌。中南金融合作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合作空间及领域。

首先,在国家层面强化中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顶层设计,明确金融合作在双边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国有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走人南非。在金融合作进程中,充分发挥南非金融体系在非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整体优势,重点聚焦于货币互换机制、区域债券市场和清算支付体系建设。条件成熟时,建立中南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寻求双边经济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南非债券市场建设,并以该市场为中心,参与推动南共体区域性债券市场发展,力争人民币计价债券发行在该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人民币在双边贸易投资,特别是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规避美元波动风险;大力开展中南货币金融合作,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平台,深化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抓紧建立人民币与兰特互换机制,促进以人民币为主导的清算体系的构建及推广。

其次,银行业要通过互设分支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在资源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基金方面的业务合作,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丰富金融产品和境外资源银行业务。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大项目为载体的产融结合模式,扩大能源金融合作,重点推进制造业、航空、海洋经济、核电等领域合作。2013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南非TRNASNET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基础设施及设备技术改造升级金融合作协议》,合作额度50亿美元。与南非标准银行签署《关于就提供能源融资开展合作的协议》,融资额度10亿美元。双方通过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对在南非境内以及南非周边国家与南非能源供应有关的各类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海洋经济合作成为中南未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2013年中南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海洋与海岸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南非共和国5至10年合作战略规划(2015-2024)》以及经贸、投资、农业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

第三,积极探索与南非在资本市场方面开展更广泛合作,探求金融合作新路径。推动双边证券金融机构合作,稳步推进贸易、信贷结算机制建设,提升双方资本市场合作水平,增强资本市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分享资本市场建设中的新产品、新做法、新经验,探索和交流金融市场建设的新思路。积极推动实体经济跨国并购,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南非企业体质优异,资本市场健全,近年来在欧美债券利率优势收敛下,南非债券连续四年获资金青睐。南非债券票息高,且是新兴国家的重镇,中长期仍是资金追捧的对象,但要留意南非有经常帐赤字。在债券市场合作方面,双向投资,发行本币计价债券,培育双边本币债券市场。同时,可对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的本国企业通过用本国货币发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四,顺应南非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需求,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在南非债券市场的使用。为增强国家偿债能力,规避外部金融风险外溢效应,南非政府大力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南非储备银行副行长丹尼尔·姆米内莱说,美联储从新兴市场抽离大量美元的预期,导致美元资产充斥着投机炒作。在这种情况下,南非央行正在试图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除人民币外,央行也将增加韩元、澳元等其他非美元计价资产的储备。2013年,南非储备银行首次使用15亿美元外汇储备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有助于南非实现境外投资多元化,也将推进两国的金融合作。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只是一个开端,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也会推动两国央行达成本币互换协议。目前这个投资协议只涉及两国央行。未来,因为有南非央行的示范效应存在,南非的金融机构有可能通过申请合格境外投资者来投资中国市场。”

第五,扩大中南贸易投资规模,加速推进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作为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南非对人民币在国际经贸领域的支持,无疑会对中非经济合作产生积极意义。南非标准银行报告指出,非洲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到2015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中,至少将有1000亿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规模要超过中非2010年贸易额。届时,人民币有望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结算货币。采用人民币结算,将有效降低非洲国家在经贸往来中的交易成本。目前非洲使用离岸人民币的国家正稳步增长。为此,中南要继续扩大贸易投资规模,优化贸易投资结构,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从2009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南非最大贸易伙伴。2013年,南非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651.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8.6%。在双边投资领域,中南合作成果斐然。鼓励企业双向投资是中南两国政府长期实施的投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南企业都成功地在对方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投资,投资额和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长势头。

第六,抓住南非保险业拓展海外市场机遇,积极推进中南保险业合作。随着中国在南非企业数量的增长和业务规模的扩大,海外保险需求也会相应增长,中资企业将通过中国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合理使用保险工具和服务,以实现管控外贸和投资风险的目标。此外,在南中资企业为员工投保的人身保险方面,也会因南非不佳的治安形势而存在明显的发展空间。当前,南非保险机构通过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收购股权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开发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机构也应积极寻求与南非本地保险公司合作,为在南中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作者:张小峰 沈虹

人寿保险与银行合作发展论文 篇3:

探讨寿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保险乃至金融理财需求不断走向多元化,单一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销售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险公司顺应市场发展潮流,积极拓展多元化保险产品、多元化保险产品销售方式,开展业务合作可以充分挖掘对方销售渠道的潜力,充分利用彼此庞大的客户资源,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保险需求,降低经营成本等。现如今保险公司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银行、邮政等机构,忽视了同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与人寿保险公司相互代理业务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一、保险同业之间业务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可以充分挖掘双方销售渠道的潜力

由于我国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市场刚刚起步,保险公司在拓展多元化销售方式时主要着眼于与银行、邮政等机构的业务合作,但目前保险公司与银行、邮政等机构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十分有限,合作环境不容乐观。

(二)可以充分利用彼此庞大的客户资源

保险市场上客户群根据其规模、保险金额、潜力可分为大、中、小型客户,以往财产保险业务以大型客户(企业客户)为主,随着企业改制、个人资产不断增加,我国财产保险个人及中小型客户市场正在迅速发展。面对标的分散的个人及中小型客户市场,财产保险公司无法象个人寿险那样通过建立庞大的业务员队伍对其进行开拓和维护,而可以借助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队伍对客户进行深度开发,为其拓展业务。由于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以大型客户为主,人寿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客户资源开拓团险业务及个人寿险业务。

(三)可以降低单位作业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最重要的效果之一就是能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经营成本。尤其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费用支出不断攀升,保险公司利润水平被摊薄,此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四)可以提高业务员的综合素质,增加业务员收入,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员队伍

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对业务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了解财产保险业务和产品,还要熟悉人寿保险业务和产品;不仅要掌握财产保险产品销售技能,还要懂得人寿保险产品销售技能。他们不仅仅是以一个纯粹的产品推销员的形象出现在客户面前,而是以综合保障服务顾问的专业形象帮助客户管理风险和规划未来。

二、保险同业之间业务合作的模式设计

保险同业之间业务合作就是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签定业务合作协议,依据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操作流程,财产(或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员向有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的客户推销本公司产品的同时,自行展业或与合作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联合展业,推销人寿(或财产)保险产品,最终促成多元化保险产品的销售。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符合监管规定的业务代理方案,使双方在销售队伍、客户群、销售渠道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作,从而极大地促进双方业务的发展。

三、保险同业之间业务合作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制度安排与流程设计问题

保险同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组织架构、协调双方关系的制度安排和高效畅通的操作流程。

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牵扯到代理业务的计划预算制定、业务培训、日常作业配合、IT系统支持、经营分析等众多管理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代理业务进行管理,并明确该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为代理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业务培训与IT平台支持问题

在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中,组织、制度和流程是保证,培训是关键。首先是代理产品特点的培训,其次是产品组合能力的培训。此外,还要对业务员进行销售技能、核保核赔规定、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培训。为此被代理公司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队伍和体系,代理公司也应有相应的培训队伍和体系。

(三)利益分配与激励考核问题

尽管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可以形成保险公司、业务员、客户等“多赢”的局面,但由于直销业务的考核压力、业务员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合作代理业务真正要成为一个“自觉”的行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利益分配和考核激励方案的设计就尤为重要。方案的设计既要起到促进代理业务发展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业务员做代理业务的积极性;又要平衡代理业务与直销业务之间的利益,不至于引起直销队伍和业务的波动。

加强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保险公司应对竞争的需要,国际金融保险市场已有成功的范例,国内相关保险公司也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只要兴利除弊,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一定大有作为。

作者:马增伦

上一篇:保险市场结构研究管理认论文下一篇:活教育思想下的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