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4-04-28

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精选6篇)

篇1: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当前,加强调研,制定对策,主动服务,着力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缓解瓶颈制约等方面下功夫,全心全意帮助我县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起草了《高淳县基本实现产业现代化五年推进目标责任书》和参与起草了《高淳县“百企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加快我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生物药业、服装业、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组织程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省市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政府决策和政策支持的角度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普受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

2、强化重点项目推进。狠抓重点项目推进。上半年,开展了“重点项目推进突击月”活动,围绕国电电力、冠盛汽配、国睿新能、宏睿普林等新型重点制造业项目,加强横向沟通协调,主动对上衔接汇报,争取项目快速启动,形成实际工作量;围绕迦南制药设备和红宝丽EVA太阳能封装胶膜等制造业重点续建 项目,协助企业做好投产前的职工上岗培训和生产要素供给工作,引导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和产品导向。积极组织南京“创洽会”高淳专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制造业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44.6亿元。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借助网络平台,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建立《高淳县重点项目及目标管理系统》,对我县项目推进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协同监察局做好重点项目督察工作,深入现场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为项目建设单位排忧解难。

3、强化要素保障供给。一是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上半年,积极举办银政企融资洽谈签约会,协调110家工业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贷款意向40.8亿元,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众多制造业企业。二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帮助做好向上对接、审批等工作,积极推进开发区科技小贷公司、武家嘴村镇银行、宜兴商业银行高淳支行等金融机构营业运行;推进各类质押融资,积极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动产等新型金融产品,积极打造与质押有关的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三是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整合全局各方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招才引智联络员的作用,为中超线缆、彩云机械等企业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努力促成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并申报“321”人才计划。

4、强化企业服务工作。一是立足自身职能,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上半年我局窗口热心服务,认真工作,无一起被投诉事件,多次被评为红旗窗口。二是推进红太阳集团、红宝丽公司、大地水刀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年初,协调县科技局、工信局、工商局等近30个部门,挂钩帮助企业解决品牌争创、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各项问题,目前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大地水刀上市工作,正等待证监会安排上会。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对上沟通衔接,落实“治太”五期第二批项目建设补助资金690万元,积极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加紧梳理项目,完善分类项目储备库,为六期项目申报做好准备。同时,积极帮助争取中央和省市新增投资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企业发展,6月底已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振兴专项资金项目3个。四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组织3家企业申报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总数10家,年利用“三废”资源达到30万吨,年减免税收300多万元。五是优化投资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深入推进砖瓦窑和“三高两底”企业整治工作,目前共关闭3座砖瓦窑、拆窑1座;列入市第二批”三高两低”整治的15家企业已全部停产,为我县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思路及建议

下半年,我局将认真贯彻全市加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高淳、溧水)现场会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高淳实际,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举措,为我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完善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是完善产业规划。按照“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配合县开发区进一步做好园区产业规划,全面提升园区功能水平,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促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完善园区规划为契机,按“禁、整、改、扩”的要求,对现有园区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投资密度和 经济密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用地需要。三是加快集聚区建设。全面推开以北翼产业区、南翼创新区为组团的20平方公里宁高高科技产业园开发框架,精心建设吸引高科技人才、承载高科技成果、集聚高科技企业的省级新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打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种功能等为特征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通讯技术、网络产品、光电图像等为特点的百亿级光电子产业基地,以重型机床、轨道交通、船舶设备等为主体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在全市具有空间承载优势和比较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二、抢抓项目,提升我县经济发展持续力。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跟踪“创洽会”签约项目,逐个项目分析推进进度,明确项目开工、封顶、竣工等时间节点目标,强化领导挂钩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和重点项目考核办法,切实落实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帮促措施。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千方百计解决资金、土地、拆迁等因素制约,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开工,确保三季度末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二是集中力量抓招商。针对后续重点项目不多状况,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扩大招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第十二届“螃蟹节”等重大招商活动。同时,大力组织专题招商、驻点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广泛收集招商信息,跟踪项目信息,着力在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外资项目上下功夫、促转化,争取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更大成果。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和管理。定期梳理后备项目,及时调整补充储备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库建设,促使后备项目早日转化为开工项目。利用网络平台,完善重点项目及其目标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采取定期报送项目进度、照片展示、图表分析、跟踪督查等方法,提高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和管理水平。

三、打造平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工商联合构建商业服务平台,以建设“大商贸、大流通”建设为契机,建立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着重建立服装产供销贸易市场,为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原辅材料,特别是为自主设计制造的服装产品搭建销售平台;为机电产业搭建原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市场。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3+1政策,努力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作、融资服务及创优创先五大服务平台,为加速产业集聚给予重点行政服务及政策支持。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以推动企业应用研发为重点,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四是从体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推行MBO等国内外有效激励人才的机制。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利用高素质的人才发展高水平的制造业。

四、整合资源,倾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在完善促进红宝丽公司、大地水刀、红太阳集团加快发展领导小组帮促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美大集团、国睿三信机械、国睿博拉贝尔环境能源、华高软件、斯瑞奇医疗、贯通电气、东润橡塑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龙头企业的帮促。根据县“百企升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帮促意见,围绕部门职能,确保做到四个“优先”。一是优先满足企业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有市场、销路好的企业开足马力、多干多超、增产增效;二是优先为企业组织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及著(驰)名商标等,侧重推荐优秀企业参加省市各类评比竞赛及创建活动,努力为企业树立新形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三是优先为企业办理在扩能改造、提档升级等方面所涉及的项目市审批等事项;四是优先为企业申报项目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五、创新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为制造业产业集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二是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广“百千万”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引导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扶持现代服务中介,包括广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科技等服务中介机构。三是加大企业家、员工队伍培训,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强化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意识,通过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引导,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二〇一二年七月六日

篇2: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___纺织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期,如今___已由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我市充分利用纺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

优势,积极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对于___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为国际先进纺织业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

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涉及产业经济和产业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就纺织产业经济本身而言,总体上要求其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引领纺织品市场潮流,并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具体讲,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与条件。

1、雄厚的产业基础。纺织制造业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支柱,而且其规模总量要占到全国行业的10以上,产品外销率在40以上。

2、先进的技术装备。纺织行业中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等关键设备,其中无梭织机的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众多的优势产品。纺织产业链较长,且产品丰富。作为制造业基地,必须具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特色明显的优势产品。主导产品产量在国内行业中占到20以上,特别是需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4、领跑的骨干企业。在纺织行业中有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要求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其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并拥有知名品牌和相当规模的出口额。

5、健全的创新体系。行业整体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求在2以上。拥有产业共性技术为支撑、企业专利技术为核心、国际性智力源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当前国际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纺织制造业作为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和最广泛的传统产业,被许多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假借为经济腾飞的“跳板”,即使是现今的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形成了纺织产业大军。

(一)国际纺织业发展趋势

当今全球纺织业发展变动较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产业内涵扩大,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等诸多方面。

1、产业内涵扩大。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特别是特种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目前国际上高性能特种纤维已达250多种,总产量每年超过30万吨),由此推动着纺织业由传统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成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总趋势。

2、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纺织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突出表现在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产业化,以生态和环境为目标的创新技术的应用。一是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质轻、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如芳纶、P80纤维等新产品为目前性能最优的有机性能纤维;美国杜邦公司通过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已开发出了具有与芳纶强度一样的人造蜘蛛丝,预计在一两年内投产使用;同时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品种层出不穷,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在将合纤应用于生产资料领域。二是在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以无梭织机和自动络纱技术为代表,得到了迅速应用。目前欧美国家已全部采用自动络筒机,日本的普及率已达80。三是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集中应用于印染业,90年代后期喷射印花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喷射印花技术无需制版,全部CAO一体化,花型重现不受限制,有利于印花环保,能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应的市场需要),已经引发了染整技术革命。现今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美、德、英、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手中。

篇3: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

1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先进性不足

1992年先进制造业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美国政府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行业。Zairi将“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定义为“一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群,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技术等”[1]。

原磊、王家胜认为,先进制造业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全新产业,而是通过综合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将其运用到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回收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高效、灵活、低耗等特点[2]。刘卓聪、刘蕲冈等指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3]。裴长洪等学者都指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未来产业政策的方向和核心,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附加值和生产效率,丰富先进制造业的内涵[4,5]。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的制造业,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高端、生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效、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等方面。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要“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然而,当前海西区的制造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偏小、综合实力较弱,加上往往没有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因而研发水平有限,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虽然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制造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多数研发内容仍然比较初级,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的生产技术[6]。此外,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当前海西制造业仍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出是靠大笔投入、大量消耗形成的,生产效率偏低、产业粗放经营,产品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处于“微笑曲线”上利润空间较小的环节。

2 科技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先进性的作用

科技服务业是通过高新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密集、技术高端、专业精尖是它的三个基本特性。从产业上下游进行划分,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等。

2.1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先进的知识和信息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包括了科技情报中心、学术文献中心、公共图书馆与期刊馆、科技数据库、技术档案库等。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能够收集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的信息,包含人才、技术、市场和资金等供求状况的信息,可以促进创新沟通、知识扩散和信息传播,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指引制造业运用前沿的科技信息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7]。

2.2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先进的技术

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包括了各类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可以深入到制造业整个生产体系的细枝末节,能够以其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优势攻克产业链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帮助制造业由依靠劳动投入转为依靠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一般认为,研发服务每创造1个单位的收益,就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者成本降低。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还可以帮助制造业在技术上由动态追随转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加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高效创新,引导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8]

2.3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介绍和转移先进的技术

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包括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通过知识共享、服务贸易和交流等方式将先进的技术介绍、引进、转移到制造业,从而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4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科技中介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业包括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细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要求,没有任何一家制造企业能够完全拥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当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心有余力不足或是某类资源缺失时均需要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业具有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制造业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全方位的科技中介服务。

总而言之,制造业若想摆脱价值链低端的环节、提升自己的先进性,必定离不开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业的支持与辅助。在科技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帮助下,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增值、增效,提升创新速度与先进性。

3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供给不足

首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就目前来看,在现有的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中仅有公共图书馆对外界公众提供服务,其他科技信息及文献机构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另外,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对前沿信息的捕捉和搜集不够及时、前瞻性较差,导致经济建设需求在前,信息资源服务在后。此外,现有的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人员偏少,且服务手段单一,缺乏提供定制服务、个性服务的能力。

其次,布局分散、难共享、利用率低。海西区的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分散在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众多使得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布局分散。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格式的不同或不兼容给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共享、交流、整合及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另外,由于宣传力度较弱、宣传范围不够广泛,造成用户的数量偏少,使得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总之,当前海西区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能力满足不了制造业提升先进性的要求,以致影响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嗅觉”,使其落后于“起跑线”上。

3.2 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落后

首先,研发经费投入较少。近几年福建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美国和德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3.26%、2.77%和2.84%。根据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经验,一个能够长期发展的企业其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应当不小于3%,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这项指标的比例则高达5%到10%。“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产品的技术含量,这又源于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不吝啬(企业承担了2/3的科研经费、政府负责1/3科研经费)。

其次,研发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弱。当前海西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规模普遍偏小,并且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业务定位,许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服务业务、特色业务,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服务水平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制造业提升先进性的作用不明显。

再次,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海西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多由政府主管,民营比例少,运营经费也以政府拨款为主。有的科研机构虽然表面上已经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但是在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残留着官僚的痕迹,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域限制的影响,许多研发机构或相近或相似,重复建设,缺乏整合与专业化分工。

第四,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2011年指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则不到5%,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80%。海西区的情况也是这样———许多研发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一些制造业的技术需求又找不到供应者,其原因就在于研发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不紧密、相互脱节。

第五,高层次人才匮乏。科技试验与研发设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高知识高技术密集、高素质人才聚集,并且要求从业者既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又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丰富的创新经验。然而,当前海西高水平研发人才资源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例如,在相对具有人才储备优势的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仅占8.2%,高级技术职务的仅占22.2%,与全国这两个指标的平均水平10.3%和26.2%还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发水平的提高。

3.3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服务不力

当前海西各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服务机构的从业者素质不够高,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有限,不能为研发服务业对接制造业起到“桥梁式”的作用。

3.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海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规模偏小、运行机制僵化、服务效率低、服务意识淡薄。

4 基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海西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

4.1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推进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建设。继续优化信息资源结构,优先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支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信息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完善科技信息检索中心或科技电子图书馆等科技信息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增加对国外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从业人员参与国际、国内重大学术活动,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业务研讨、学术交流,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与研究报告。

其次,扶持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的发展。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要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质量、延伸服务界限,不断提升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水平。要加强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为海西区制造业发展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再次,打破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分割的局面,提升科技情报服务功能。要加大整合力度,加强各专业信息网的互联和整合,建设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共享体系和服务平台,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既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又保障了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科技项目对接、机构对接、人才对接、知识产权对接。同时,通过在各重点城市建立“分中心”、在各高新区建立“服务站”、在重点制造企业建立“工作站”的形式,将科技信息服务及文献服务向全海西区延伸。[9]

4.2 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采取积极的财税措施,支持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研发机构的发展,增加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并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构想、试验、研发做出重大贡献的研发机构及个人给予奖励。制定扶持研发服务外包的政策,引导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把原本自行完成的基础性、非核心的研发活动剥离,外包给专业的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机构,而由政府对购买研发服务的制造企业进行适当补助。在制造业特色明显的重要区域,建设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攻克产业共性和基础性技术,提升制造业集群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出台鼓励研发活动的税收政策,落实已有的针对研发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从事研发外包服务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同时,对那些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从事科学研究且不计一己私利的研发机构要实行适当的免税优惠,对研发机构购置的技术设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实行增值税抵扣政策。

其次,扶持骨干研发机构、提高其研发能力。要支持现有研发机构的发展,支持海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联合兴办技术创新机构或组建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整合资源,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研发机构,做优做强。研发机构要在与制造业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为制造业服务的经验与方式,开展专业化针对性的研发服务,不断提高研发实力和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站点等平台,借鉴台湾工研院的经验,组建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使之成为研发类服务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

再次,完善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快研发机构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使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研发资源的手段,鼓励研发机构产权多元化,鼓励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研发机构的运作,促进研发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对研发机构实行分类改革,公益类研发机构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公司类研发机构则按现代企业进行改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可申请政府补助。同时,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促进研发服务集群发展。[10]

第四,引进高端人才、优化研发环境。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深厚的功底、浓厚的兴趣,还要有前瞻的视野、丰富的阅历。为此,要提高海西区对研发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研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使用等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税收、住房、户口、生活待遇、创业投资等优惠政策,以求贤若渴的心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鼓励研发人员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活动,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同时要制定激励科技创新的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或科研经费支持。对于高薪聘请的优秀科研专家,应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相当力度的减免,对其个人的技术转让或专利使用费等也应该减征相应税费。

4.3 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引导各类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机构向“四化”,即流程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业的建设,提高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孵化能力,大力开展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服务。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和推进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人才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要利用科研院所、大学、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力量,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等的培训,从而壮大经纪人队伍。

再次,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争取与科技部共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吸引中国技术交易所设立区域分支机构,推进技术市场交易模式和机制创新,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建设交易平台,开展专利检索、交易等服务。探索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加强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和技术合同网上信息发布的系统建设,提升技术市场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举办好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发挥“4.8台交会”、“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在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中的作用。加强同有关国际科技组织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提供技术引进、技术收购、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国际技术转移服务。[11]

第四,加强两岸科技交流推广与成果转化服务业合作。海西各类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合作基地要重视承接台湾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积极承接、吸纳台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在巩固发展现有科技园区及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推进与台湾科技产业相衔接的台商投资产业专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创建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园或成果转化基地。

4.4 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营造法律定位清晰、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扶持到位、市场竞争公平的环境。要建立健全有关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划清政府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及权利义务,促其提高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标准,严格把关准入条件,加快海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完善支持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同时规范科技中介主体的市场行为,确保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

其次,培育科技中介各子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水平;扶持发展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引进专业技术服务跨国公司,通过学习、积累国际经验增强海西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并完善由多方资金、多个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推进产权交易、股权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贷款担保,推广以股权、专利权、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

再次,加强两岸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合作。要加快海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使之成为联系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同时吸引台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引入台湾科技金融机构、台湾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保险公司等建立分支机构或创建科技创业投资公司。

5 小结

海西区要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亟需发展科技服务业来推动海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海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海西制造业的先进性,以提升海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附加值、科技含量为目标,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服务机构,这样才能推动海西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

[1]ZAIRI M.Measuring success in AMT implementation using customer-supplier interaction criteria[J].International of Operations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2,12(10):34-55.

[2]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1(9):18-24.

[3]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52-54.

[4]裴长洪,郑文.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J].当代财经,2010(1):81-88.

[5]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J].企业战略,2010(6):118-121.

[6]胡蝶,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评价分析[J].经济地理,2011(6):961-967.

[7]王卓,郭洪范.科技服务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6):5-6.

[8]张晓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战略升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5):87-89.

[9]李淑翔,黄章树,谢凌云.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6):93-94.

[10]李霞,陈宁宁.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23):102-103.

篇4: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技术中心建设的主要特点

1.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省政府领导多次提出要加强、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省财政每年给予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些举措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基本确定

据统计,2003年这258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达701亿元,比上年增加76亿元,新产品销售率为31%。许多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逐步使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高水平、多功能、开发型、研究和成果应用一体化的创新基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攻关,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特色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2003年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完成新产品、新技术4262项,比2002年增加506项,增幅13%,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项目数有1784项,占当年完成项目数的41%。一大批新产品的问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而且加快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努力引进和培养素质人才,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各企业技术中心都很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截止2003年底,258家企业有研究开发人员34469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466人,中级职称人员8758人,高中级科技人员占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比率高达35.5%。技术中心人员年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3.87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5.40万元,比上年增加39%,比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高2.5倍左右,体现了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重视。

各企业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和对技术中心的投入相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技术中心总收入为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幅为7%;2003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为73亿元,比上年增加18.9亿元,增幅为35%。平均每个企业投入为2832万元。据统计,目前企业正在研制开发的项目中,周期在3年以上的中长期项目经费支出额为24.9亿元,占当年企业全部技术开发项目经费总支出的36%左右。

5.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

许多企业通过引进人才,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企业指导,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技术中心,合作或委托开发科研项目等产学研手段,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基础上,由企业进行应用研究,既改善了学校科研条件,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据统计,2003年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支出额为14.7亿元,占全部开发项目经费支出额的21.5%左右,比上年增加7.5个百分点。

6.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许多企业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据统计,258家企业技术中心2003年当年授权专利数达648项,其中发明专利数达125项, 发明专利数占授权专利数比例为20%左右。此外全省企业技术中心有65个国家和国际认证的实验室,技术中心在海外建立了44个开发设计机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质量稳步上升,2003年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15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达到14项,最近3年主持和参加制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609项,其中主持制定的标准数307项。

7.技术装备和研究开发手段逐趋完善和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技术中心建有适应研究开发需要的中试基地和车间,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分技术中心,基本具备产品研制开发所必须的关键技术设备、测试条件和手段,部分企业技术中心还引进或自主开发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设备、仪器和软件,建立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所或实验室,CAD/CAM等计算机技术已在企业技术中心中得到广泛应用,ERP、电子商务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应用之中。

8.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现有的行业技术中心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从原省属科研单位转过来的行业技术中心,其本身就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如省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省电力中试所、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这些中心长期从事为行业服务的科研工作,技术开发和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二是从为行业或区域特色经济的服务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行业技术中心,如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温岭市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等。这些中心的特点是为区域或行业特色经济服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对行业中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在服务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并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实力,开展一些为行业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如温州中立集团,为本地区的锁具行业提供相关的服务。

四是工作重点在检测或咨询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中心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而采取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的形式,把高校、研究所作为中心的技术支撑。

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开发机构,明确技术中心的任务和职能。二是要充分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掌握国际国内动态和行业信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三是要制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中心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实行产学研合作,建立对重大问题进行咨询、指导、检查、监督的技术委员会和对中心研究开发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重点项目进行咨询、评价的专家委员会,建立对项目选择、立项、设计和过程管理等环节的约束机制,以确保科技开发项目的如期实施,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

2.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

一是要在企业中真正营造起一个让科技人才发挥与发展的小天地。二是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在这方面许多企业都有很好的做法,如对科技人员实行技术入(持)股,根据科技人员的岗位主次、贡献大小、成果多少等进行奖股、赠股,按工作性质不同,对科技人员实行宽松式管理和弹性工作制。三是要千方百计地用好人才。不仅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更要充分运用企业自身的科技人员,通过进修培训、出国深造等多种途径和激励手段,使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充实和提高。

3.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实力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变化,企业对企业技术中心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研究、测试、开发的手段及条件,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引导,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中心的实力。

4.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是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直接对接,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以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规划要求,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力量,实行定向开发。三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直接进入高等院校联办或共建技术中心、研究所,结成联合开发、联合经营的经济共同体,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可靠的技术支撑,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有了稳定的课题源,共同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篇5: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调研报告之二

发布时间:2005-7-8信息来源:

加快整合提升家电产业,建设“家电之都”,是我市实现“建设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主要着力点。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升家电产业的竞争力,这不仅关系到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更关系到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市家电产业基本情况

慈溪工业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形成了家电、轻纺、轴承、火机、金属冶炼等诸多特色产业,其中以家电最具代表性。目前,家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达1800余家,配套企业上万家。2003年全市家电产业实现产值30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6%,自营出口5.4亿元,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

一是产品品种齐全。我市家电产品品种齐全,尤其是电风扇、取暖器、饮水机、洗衣机、油烟机、电熨斗、空调器、三明治炉等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

二是资源配置能力强。注塑、模具加工能力强大,总注塑能力超过500万克,拥有多种专业模具制作设备(加工中心)和CAD、CAM、CAE设备等几十台套,各种大型机床上千台。各种家电配件几乎都形成了系列和规模,就地配套、就地取材,资源十分丰富,价格相对也较低廉,目前慈溪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产品OEM制造基地。

三是市场开拓意识足。慈溪人素有商品意识强,吃苦耐劳而著称。几十年来发挥“四千”精神,把一大批产品推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目前我市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外向势头良好,产品出口到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品出口在60%以上。一大批熟悉市场、熟悉家电、善于公关的营销队伍正在发展壮大,产品打出去,信息带回来,家电行业的营销已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企业体制灵活。全市所有家电企业都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关系清晰,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十分明确。行业净资产超过60亿元,民营比重在99%以上,民营资本的动力优势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全市家电企业的发展潜力提供了有效保证。总体上我市企业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而且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一些上规模企业积极调整、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五是区域品牌显现。最近,中国家电协会为培育、弘扬区域品牌,制订了《关于中国家用电器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管理办法》。《办法》从行业的影响力、产业链状况、外向度状况、区域经济地位、政府作用等十大方面,评选出“中国家电之都”、“中国家电制造基地”和“中国家电之乡”等特色区域,并授于荣誉称号。根据我市家电产业发展现状,已成为继广东承德、山东青

岛后国内第三大家电集聚区,已基本符合“中国家电制造基地”评选要求,“慈溪制造”在国内已有相当影响力。

二、当前产业内部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市家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布局分散,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二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三是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四是企业贴牌、配套生产比重大,自创品牌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五是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地区声誉。六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加快家电产业整合提升的有关建议

为提升家电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推进我市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家电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达到各类公用设施的共享联用,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慈溪家电产品的整体质量,努力克服无序竞争现象,提升慈溪家电制造业的对外形象。加快基地建设,一要抓好规划,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建议政府在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集聚区规划家电园中园,以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产业发展空间;二要抓好投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抓好标准厂房等相关生产设施的配套,有效解决广大中小企业集聚和发展问题;三要抓项目,全面加快基地产业集聚和利用外资步伐。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基地各类要素保障,尤其注重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供给,进一步加速家电基地的产业集聚;四要抓投入产出、社会贡献率,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迫使企业走集约化、科研创新之路。

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产业整合,培育产业链优势。建议政府建立激励机制,以组织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引导企业间兼并、重组。以洗衣机、电暖器、饮水机等优势行业为突破口,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引导为辅,实现紧密型的产业横向整合;以行业协会为载体,通过中小企业联盟、合作,实现松散型的产业横向整合;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整机企业为载体,以资本入主、股权互换等方式,实现产业纵向整合。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全力以赴支持家电企业自主创牌和联合创牌,鼓励企业围绕创牌目标,在产品档次定位、价格竞争力、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社会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策划,着重要在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拓展市场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善于挖掘现有制造能力的优势,充分利用定牌、贴牌等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与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品牌资源的合作,在做大企业规模,集聚实力“卧薪尝胆”的同时,精心筹划,创建企业自己的品牌,努力走出一条贴牌与创牌相结合的新路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名牌产品效应,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入知名品牌企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以品牌叠加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知名品牌的产业规模。支持更多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慈溪制造”的品牌形象。

4、大力推进创新工程。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主要优势行业和核心技术,下大力气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高档次、低污染的先进技术项目,带动整个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重视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加快各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家电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建设。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家族制模式,注重知识、技术入股,引导、鼓励规模企业积极按规范的股份制运作,着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努力为企业上市储备更多的资源。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强化基础管理、物流管理、知识产权及标准化管理等工作,积极吸收、应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营销方法,构筑市场覆盖面大,营销能力强,管理精密,运行成本较低的营销网络。要尽快发挥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家电科技城等现有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积极推进小家电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5、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坚持多路并进育人才,形成多层次、宝塔型、复合式的人才梯队,努力为建设特色制造业提供强有力保障。要注重经营者队伍建设,既要重视老一代企业家的观念和知识更新,更要注重新一代经营者的引导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努力培育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外向型的企业家梯队。要重视各类人才资源的开发,建立完善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机制,关键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才创造生活、工作、培训等一系列条件,通过“外引、内育、借智”等渠道,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国际营销、科技创新和复合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要高度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重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育,努力打造企业优秀团队;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前的各项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

篇6:深化服务 全力打造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

筑平台促飞跃打造先进制造基地,托举我市乡镇企业

【摘要】乡镇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灵活性,因而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能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增加其份额比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在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下文从我国乡镇企业的概念内涵出发,对其发展阶段、历史地位以及形态转变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富阳市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寻求乡镇企业的突破之路――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平台,从高起点上促使企业的再度腾飞。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借此东风,我国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突破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成为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其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入世,一方面给企业进一步拓展空间、打开市场、参与国际合作创造了契机,但同时也给我国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造成了冲击。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销售能力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等顽疾、新症极大地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停滞和倒退。更何况,面对开放的市场环境,我国乡镇企业现有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难抵挡来自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在这一形势下,乡镇企业的调整、改革已如利箭在弦。

笔者作为一名直面“三农”,分管工业的基层干部,多年来密切关注着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多年的工作实践与理论总结,认为富阳市的乡镇企业要突破瓶颈、再度飞跃,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走集聚战略之路、走打造先进制造基地之路。

一、乡镇企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模式

从广义上看,乡镇企业是指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包括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1】本文所阐述的乡镇企业侧重其广义范围。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乡镇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两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是对江苏南部地区最早发展起来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模式的统称,主要特点为由乡镇或村政府掌握企业发展初期的所有权,企业经营者则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接管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温州模式”是对温州私营、个体企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经营模式的统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苏南模式”以集体企业为主,而“温州模式”主要以家庭经济为主。在当今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两种模式互为作用,交替发展。【2】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

(一)发展阶段

在我国广大农村,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形成一定规模并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阶段。【3】

1.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因势而起的社队企业,在改革后农村的就业压力下得到进一步扩张,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乡镇企业的首次飞跃。至80年代中期,中央相关倾斜、鼓励、扶持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农民自主联合办企业和农民个体办企业开了绿灯,社会上下形成同心协力推动乡企发展的高潮,农村企业发展滞后的局势得到很大改观。据统计,1984年5月,仅在浙江省一省范围内,就兴办起2万多家乡镇企业。【4】

3.调整与波折。由于片面追求市场的自主协调能力,忽视宏观调控力度,导致8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出现经济增长过热,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等经济问题。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遭到抑制,各地相继出现一股“压乡办企业,保全民企业”的潮流。面对“银行不贷款,原材料实行专营,电力严重不足,煤炭价格飞涨还难以买到”的市场环境,乡镇企业的生存受到极大挑战,企业普遍开工不足,亏损上升。

4.乡镇企业的第二轮高速增长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乡镇企业迎来了又一次的大发展机遇,众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长足发展,其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取得快速增长。

5.变动、整合与提升。进入90年代,我国主动接轨国际,加大参与国际竞争的力度,以激活和重组国内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乡镇企业何去何从又面临着新的转折。企业为求生存、发展,积

极转变观念、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御险能力,其结构形态上发生很多转变。首先,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集体企业内部的产权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其次,企业的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三,企业的规模档次拉开、配置趋于合理,大量的小企业开始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历史地位和发展形态的转变

以富阳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市的乡镇企业通过实施改革驱动、外向带动、科技拉动、人才推动等多项战略,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基本形成了产品众多、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乡镇企业进入了“跳跃式”、“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资本经营取得重大突破;规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大大提高。至2003年底,我市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01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5家,创造工业产值234.8亿元,实现利税近20个亿。乡镇企业的地位及发展形态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看,实现了由“微不足道”向“举足轻重”的转变。发展初期的乡镇企业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组织生产的,在社会经济中属于“补充”地位,其总产值、工业产值更是少得可怜。现如今,不断发展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点,其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其次,在产权和投资主体上,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早期的乡镇企业实际上是基层政权机构直接兴办、经营的部门,呈现“乡有乡营、镇有镇营、村有村营”之势,其所有权、经营权“两权不分”。近几年,各地通过不断加大企业产权改革的力度,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产权的转让,企业所有制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再加上大量外资和民间资金的涌入,使乡镇企业产权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型的趋势。

再次,区域布局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相对集中”的转变。乡镇企业兴起之初,强调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地”原则,以致造成布局上的极度分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逐步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转变,从而实现了优势的互补与整合。

从外延分析,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由“四轮驱动”向“多轮驱动”的进化。1978年以前,乡镇企业只是单一的社办工业,勉强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驱动”的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投资、相互融合,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大量出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各种形式的联营和中外合资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真正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多轨运行”的所有制格局。【5】

三、面临的困境以及制约因素

乡镇企业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它在振兴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单单是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也是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然而,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早期脱胎于农业、由农民创办的传统乡镇企业,萌芽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在“双轨制”的体制里,生存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中,投资主体、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单一,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主体。【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结构、发展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乡镇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和困惑,并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症”。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同的企业将被放到同一个标准上进行公平竞争,乡镇企业将在更加开放、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市场要求更高的舞台上谋求新的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就我市来看,目前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已不容轻视。

1、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富阳的乡镇企业和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的企业一样,点多面广,各自为政,没有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产品的销售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人才短缺,自身的研发中心实绩不多,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这个机构,在技术的革新、产品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上,只能跟着商品的销售形势走,盲目追逐市场,追求利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至2003年底,我市规模以上企业585家,仅占全部企业的5.67%,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更是只有2家。与毗邻的余杭区相比,在总量规模上,两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十分接近,但在浮动资产平均余额及企业负债额度上均大于余杭区,而工业销售产值相差48个亿,工业增加值差14.13个亿。此外,我市360多家造纸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只有0.9万吨每年,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极容易被淘汰。

2、产品定位落后,技术设备陈旧。拥有重点高技术的企业只有26家,国家级仅3家,省级18家,杭州市级5家。无污染且工艺先进的企业甚少,大多为造纸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因吨纸污水排放量超标,对富春江水系造成严重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据调查,目前只有极个别造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际标准,在45m3/吨纸——65m3/吨纸,大部份企业污水排放在65m3/吨纸——250m3/吨纸。这种现状,由于耗水量大大超标,从而导致排污总量直线上升。其次,我市造纸企业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且大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能源消耗高、污染重、质量不达标。高能耗、高污染、大进大出的产业链已成为我市工业企业的显著特点,如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或是要素供给矛盾进一步加大,就容易给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限止因素,就很难产生大企业带动效应和创造较高的工业增加值。

3、零散企业多,品种杂,规模小。虽然我市有一个经济开发区和19个工业功能区,产业布局有一定的思路和规划,但长期的企业自主发展所造成的品种杂、规模小、分布广的局面是难以一时解决的。如常绿的织布业,几乎家家户户有织布机,却各自为政,品种多,规格不一,设备也旧,始终成不了规模,形不成定位,市场竞争力弱。另外,由于点多面广,政府也没办法扶持,造成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配套投入严重不足,只能任其随行就市,自生自灭。

4、销售渠道狭窄,销售网络的形成差距甚远。乡镇企业产品的销售,多数只靠几个供销员去找渠道和业务,信息闭塞,销路单一,对产品市场的前景缺乏预见性。我市虽然成立了《白板纸网》和《中国球拍网》但上网发布信息的企业很少,大多数业主并未真正认识到网络销售的优越性。导致企业走的步子放不开,迈不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速度。

此外,负担沉重,弱势地位并未完全改观;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程度有增无减;人力资本缺乏,企业发展缺少后劲;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等现状都成为限制我市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缰绳、绊索。

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为了保持我市经济的增长步伐,改革的重点应从过去供给结构的调整转向着眼于解决长期性的结构问题。不仅要进一步调整供给结构,使之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竞争能力;更要注重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的整合,从过去简单供给调整转向合理引导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相结合上来。

第一,要提高认识。首先,要达成“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共识。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毫无疑问应该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其重中之重倾注大量的精力。要对乡镇企业高看一层,厚爱一分。其次,要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并举的路子”。

第二,要拓宽思路。在成分上,进一步放开手脚,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以及股份合作、联营、外商投资企业一起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可以适当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在领域上,放得更宽、更活,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贸工农、种养加、产加销齐发展,不限产业看市场,不限规模看项目。

第三,要调优结构。一是优化企业布局。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乡镇企业工业布局已渐趋合理,但“天女散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乡办、村办、组办、户办“散而杂”的现象依然严重。今后,应该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原有的乡镇企业尽量创造条件,逐步向小区和小城镇聚集;新办的乡镇企业,统一安排在工业功能区。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很多商品已经供过于求,市场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对乡镇企业来说不能只是上一些一般性的项目,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重点发挥乡镇的资源优势,避免与城市企业结构趋同,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优化产品结构。乡镇企业由于受“三就地”原则的束缚,生产的产品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资源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长线产品多,短线产品少;大路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其劣势显而易见。今后,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名牌战略等措施来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在注重质量提高的同时,搞好产品文化内涵等的提升。四是优化技术结构。在人才使用上,引导乡镇企业冲破“小农经济”“情感经济”的局限,打破“一方水土用一方人”的人才“田螺壳”模式,解除亲族和血缘关系的绳索,真正建立起“才用八方、智纳百川”的用人机制。

第四,要放活机制。乡镇企业机制已经用了2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不清、政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善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迫切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因企制宜、择舟上船,为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供制度、组织和动力保证。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具备特定的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乡镇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前矛,走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战略部署。富阳作为构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构筑接轨大上海的前沿阵地,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具有其典型性和前瞻性。结合本市实际,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富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的矛盾;扭转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打造先进制造基地不失为一项有效之举。

先进的制造基地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核心企业和优势主导产品为龙头,规模经济显著、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区。打造先进制造基地是加快我市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行现代化的主要支柱;是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

1.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鼓励乡镇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以发展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2.提升发展中小企业。

加快形成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的发展格局,支持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联盟,提高中小乡镇企业的国际合作水平;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成一批具有明显区域性特色的行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3.强化工业功能区的规划与整合。

坚持“统一规划、企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原则,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根据已有发展基础和经济发展规律,提高我市各类工业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水平,进一步形成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相近、功能雷同园区的整合步伐,提高功能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发挥产业链优势,将园区建设的整合、扩容、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功能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作用,不断增强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4.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行清洁生产,整治环境污染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目前造纸行业是富阳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有各种不同规模、规格、型号、质量的造纸企业360多家,年生产规模达到420多万吨,拥有总资产81.6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9万多人,并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0.7%,2003年创年税4.76亿元,对全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造纸行业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我市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水资源,更对富春江水体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因此当务之急是积极引导企业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全面技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制造发展模式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制造业新格局。

5、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近几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关政策措施,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政府职能机关对个别存在争议的项目,仍存在推、扯、拖、卡等现象;能源动力,信息化基础网络,防火减灾网络,高效力交通网络等项目的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求。

6、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外向型资源,融入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以加速技改,以质取胜,挤入国际市场,扶持优势企业到国外建立营销网络,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创建生产加工基地,才能真正发挥产品市场效应。

7、扶持、巩固、发展优势加工产业。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只抓主导的具有强势的支柱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到2003年底,我市轻工纺织业、机械、电子、都市型农产品加工业等总产值已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扶持和巩固这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它们的产品档次,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已迫在眉捷。这将是巩固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力保障。

富阳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拓展空间,要积极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调整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以特色优势行业为依托,大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联动发展,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之机,促使我市的乡镇企业冲破束缚,再度飞跃。

【1】《乡镇企业概念新解》

【2】陈斌《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8期

【3】《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4】《中国乡镇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5】赵涛《浙江经济》

上一篇:竞岗述职自我介绍下一篇:重叠迷途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