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形式主义、师资不齐、课程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就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求大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的就业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新生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新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山东工商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摘 要: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面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的高校都高度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三大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养成教育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又称始业教育或新生辅导教育,国际上称之为orientation service,即定向辅导。目前,全世界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于1972年首开先河,为新生开设入学教育的专项内容并划入正式课程中。随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高校纷纷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将此项策略称之为FYE(First year experience),即“大学第一年教育”[1]。近年来,FYE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日本高校引进“一般技能”的概念,涉及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辨能力及时间管理、责任感等[2]。在国内的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一般集中在开学初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容涉及学校规章制度、校情校史的学习及专业介绍等。尽管中西方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越来越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因为这不仅关乎学生入学阶段的过渡与适应,更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由高中时期的走读学习到大学的寄宿生活,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集体生活,多少都会有些不适应。轻者可能通过自我调节,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班集体的氛围。较严重的学生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才会慢慢熟悉陌生的环境,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由于大一新生处于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具体表现在角色定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及奋斗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迷茫与困顿。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入学阶段存在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大一新生对未来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合理地规划未来的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不竭的奋斗动力。明确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減少对未来不必要的迷茫。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与主动学习。尽管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三学习,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可以放松,反而是一段新的学习生涯的开始。学无止境,教育学生不断钻研、刻苦学习。

(三)教会学生积极面对挫折

在大学期间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或者失败,有些是意料不到的。学会正确地面对这些,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接受挫折、失败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大学生在提高智商、情商的同时,更需要提高逆商。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一般从开学初持续近一个月,不同的学校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延长,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与新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归结起来,主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和发展规划教育三大主题,内容涉及:

(一)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建设等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成才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校史校情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有自己独有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学科。通过向新生讲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新生一起学习学校的校训,学唱学校的校歌,学习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培养新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增强为母校争光多彩的荣誉感。

(三)校规校纪教育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能否顺利正常地有序运行,离不开校规校纪对学校主体即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开展班会、集体学习学生手册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化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从思想上树立遵守校规校纪光荣、破坏校规校纪可耻的观点,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四)道德文明教育

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是一个大学生应该自主践行的必修课,通过给大一新生讲解一些必备的文明礼仪外,结合鲜活的道德模范等先进事例,让新生在学习中感悟到良好道德素养的感染力,并自觉践行,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尊敬师长、友善同学,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五)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正处在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智尚未成熟,有些想法甚至偏激,有必要对大一新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钻牛角尖,通过科学的自我调适,正确排解心中的愤懑或困惑,疏导因学习或生活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培育对生命的珍爱意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六)专业学习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毕业以后走向社会,让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领域得到发展和运用,以便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及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大一时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规划四年的专业学习。

(七)职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简称职涯,事关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有深远的意义。传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意识,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瞄准目标,强化学习动力和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场求职积累理论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强、时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针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我们要不断探索入学教育的模式,与时俱进,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运用适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采取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开展家长论坛、与家长通话、通信,并且畅通网络沟通渠道,借助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或平台,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做到学生信息的及时分享,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免产生后患。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家、校两方教育的合力,实现家校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正面教育与反面教材相结合

空洞的说教在教育过程中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结合一些事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也不例外,正面教育与反面教材相结合:请一些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或者校友代表給新生做演讲,正面地引导新生,让他们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自己起到一种鞭策作用[3];另外,结合身边或者社会上一些反面的案例,为新生敲响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远离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影响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影响学生。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在年级大会上可以就全体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统一的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个别对待,真正做到德育工作的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人和集体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要职责,大学生的教育事关祖国祖国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对大学生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勤学;二要修德;三要明辨;四要笃实。”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第一步,对于整个大学期间甚至将来的人生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季宜敬,何学军,杨琦.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0(4):46-47.

[2]金子元久,刘文君.日本的大学教育与就业[J].职教通讯,2007(7):19-22.

[3]王建成.关于大学生新生入学的教育模式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1.

作者:汪灿

高校新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形式主义、师资不齐、课程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就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求大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的就业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

关键词: 就业教育 高校教育 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及高等学校扩招力度加大,导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逐渐增多,大学生顺利就业难度增加。毕业生踏出校门时不仅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积极、有效地实施就业教育。这是高校培养人才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

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将对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评估,将各个高校的就业率纳入对各高校主管领导的绩效考核,甚至关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的分配[1]。因此导致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就业层次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市场、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就业教育功利色彩浓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虽然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高校对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仅停留在表面。第一,部分高校就业部门仍属临时机构,没有纳入学校内设机构序列,明显是不重视的表现;第二,就业工作部门专职化程度不高,指导老师多数为“兼职”就业指导,并且只在毕业阶段才工作;第三,少数高校就业部门仍然停留在国家统包统分就业政策时期,只负责办理简单的就业手续,并无就业教育的研究指导;第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缺失,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第五,经费投入过低,没有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第六,就业信息网信息量少、信息更新慢、时效性差。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整体研究相对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度不够高,没有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培养“专家型”就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意识,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面窄,缺乏系统研究,仅停留在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政策上,并且实际调研少,拿来主义严重,没有密切联系我国具体国情和学校本身实际,致使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整体把握、分析不足,因此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针对性不足。

4.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多以指导性为主,涉及面过窄。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内容上看,只注重提供就业信息,而忽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方向。缺少专业授课、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内容,脱离学科,与专业建设泛泛而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育形式化、肤浅化;第二,从形式上看,大多数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课形式为主,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技能培养,缺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教育形式。受限于中国大学普遍“上大课”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教育多采取群体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咨询模式,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一对一指导,对就业心理调节、就业技巧培训更是凤毛麟角。

5.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连贯性

就业教育工作只围绕毕业班学生展开,服务对象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开展力度不够,要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化就业教育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没有良好的职业定位,无法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及知识、技能储备。高校如果仅将就业教育安排在大四学年,使就业教育变成一种应急的形式化教育,会对大学生就业层次产生影响,就业根基不稳,对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最后导致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提升难度加大,同时限制当前就业教育工作持续、快速、有效地开展。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就业教育过程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就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观念,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更新现有学生的培养观念,营造就业教育氛围,树立正确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时,高校要在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承担起来。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就业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应将就业工作明确到具体领导,权责明确、统筹协调,加强人员配置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水平。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教育理念。一切为大学生良好就业服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出发,对他们进行全面心理咨询和职业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3)科学保障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改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工作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是高校重视程度的体现。只有保障经费科学有效到位,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无后顾之忧。

(4)打造专业化、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增加对就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高质量就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

2.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就业教育内容上,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观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健康与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整合起来,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

(1)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就业,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所学专业和认清社会需求,做好自我定位,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

(3)政策法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向大学生普及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4)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及时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与指导。

(5)就业技巧指导。包括自荐技巧、面试技巧、礼仪、注意事项等。

(6)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依托高校进行技术和资金支持。

在教育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持续改进,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好的就业效果。目前高校就业教育方式大多以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进行,其中开展校园招聘会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用人单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还需要就业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准入制度。新形式的就业教育可以各高校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采用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现场教学实践形式的就业教育,同时增进不同高校间的交流。

3.从始至终,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

学生就业观培养、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素质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贯穿高校教学的每一步[2]。所谓“全程化就业教育”,是从新生入学教育伊始,将就业意识培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步都应有相应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让大学生保持对就业前景的关注,了解不同变化,按照入学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让大学生在高校的每个阶段,反复对自己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韩兴房.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杨娜.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作者:施维

高校新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3:

我国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在分析当前高校入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基于传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了入学教育课程化,渗透性入学教育模式在入学教育实践中的实效性。这对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入学教育;课程化;隐性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为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新型综合素质人才进行的准备性集中教育,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学生具体特点及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入学新生进行教育,帮助其尽快了解、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阶段性教育。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弥补大学新生基础教育阶段素质缺陷的重要阶段。它顺应教育发展本身规律,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越来越为各大高校所认可。入学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深入与细化,内涵已经有了较大地拓展,内容已经有了明显的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其对于帮助学生在人生新阶段尽快适应转变、进入角色,找准方向、规划自我,学会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入学教育效果的好坏将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如何改进高校的入学教育,提高高校的入学教育的实效,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课题,更是我国高校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我国高校入学教育现状

1.我国高校入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在他们入学阶段,提供各种有效信息和相应的指导教育,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不同层次高校详尽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涵盖了教育目的、组织架构、时间任务等内容,计划周密、安排紧凑,都力图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人生中的这一次重要转变。它在内容上,一般包括理想价值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校史和校园文化教育、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准备教育、国防观念教育、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人际关系和诚信教育等。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可以归纳出国内高校在入学教育上呈现出新生入学教育大多模式基本相同,内容各有差异,形式大同小异。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尽管入学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教育的形式却大同小异,近年来部分高校入学教育已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进。

2.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缺陷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认识自我和成长成才途径,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入学教育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纵观各种安排及对教育效果的实际体验,我们也看到现行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着教育作用的发挥传统的入学教育尽管经过不断完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当前学校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互动性、有效性,导致在观念上、形式上都存在诸多不足,如: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单向集中教育缺乏互动性、师资单一资源整合不够等,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新生体现出被动性、机械性,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面对这种现象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现有的入学教育在适应新生的实际需要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已经影响到大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3.大学新生思想特点

目前,“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日渐成为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状况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认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生活充满着向往;认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肯定集体利益;注重生活质量,讲究精神追求。但一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理想信念的低层次化、务实化等现象。这部分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社会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他们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缺乏长远规划,易感情用事。再加上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父母的悉心照顾和亲戚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几乎没有受过困难和挫折,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矛盾错综复杂既显示出独立性又有依赖性的一面。他们掌握大量信息,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不适应,自学能力较差,自我中心更加突显,目标导向更加明确,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较弱,人生目标缺失。

二、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途径

1.入学教育课程化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一课,是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与健康成才的基础性课程,高校应当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创新、考核评价改革和有力的课程保障实现大学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在国外有很多大学都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改变传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尝试把入学教育课程化可以使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更规范和严谨、更科学和系统。同时学生会更加重视入学教育,可以提高入学教育的实践效果。作为一门课程可以把入学教育设为1个学分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校史和校园文化教育、校纪校规和学校管理制度教育、专业导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国防观念教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基本礼仪教育等10个模块,不同模块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進行知识讲授以及成绩考核,将入学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模式,进行量化管理。入学教育课程化,会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知识,便于掌握真正重要的信息。由于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有一系列标准的制度在监督,入学教育课程化后,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也会引起授课老师的重视,同时也会吸引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参与,从而提高入学教育的质量。

2.渗透性入学教育模式

渗透性教育模式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自觉接收并内化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

第一,向专业课教学环节渗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关于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有一段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85研究表明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课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渗透。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部分,占学校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全部时间的70%左右。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便捷、最基本的途径,都会对学生行为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目标的实现。

第二,向环境进行渗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92新生入学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校园文化,一方面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对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了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创建文明宿舍,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集体,是促进学生奋发学习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校外要形成合力,将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建设相结合。使学校推行的德育与家庭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第三,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渗透。在高校,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必要手段,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心理咨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心理治疗等,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3]24。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认识到善于寻求帮助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多地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来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鼓励学生打消顾虑,通过写信、交谈等方式主动寻求家长、朋友、老师和专门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使自己面临的难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其成为一个身心俱全的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小结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关键是首先要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人的全面参与。其次,注重入学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开展调研,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新形势下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因材施教。最后,注重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精心组织、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让新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育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方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引导他们在人生新起点上迈好坚实的第一步。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机,张晓琳.国外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宁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03).

[5]高峰,李晓峰.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9).

[6]沈树周,段素梅.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作者:于晓威

上一篇:商业银行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民营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