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的立法空白,并对其今后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该法的颁布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出资人法律地位、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该法在立法范围、国资委监管职能、高管薪酬等方面还有待补充完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论文 篇1:

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很多国企在投资理财方面开始变得多元化,进而在运营与管理方面会存在一些产权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由管理人员对产权的界定和收益分配的不明确而造成的。为使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国有资产;运营管理;问题与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6174

就目前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国企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运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想改变此类现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就得在国有资产运营方面做好相关对策。

1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及运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将国家产权作为基础,把国有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作为目标,展开将资产的使用者和占有者作为对象的管理活动称为国有资产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生产效率,同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而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效率很低,国有资产运营较为困难,运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并使之高效运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多样化,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这些方式按照不同标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所有权换位的国有资产运营;主要指的是资产所有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重组的现象。例如,将国外公司通过投资、收购、合并等形式来获得其企业所有权,就是所有权换位的第一类运营方式。第二类是非所有权换位的国有资产运营;主要指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不变,只将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等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转换或重组。第三类是通过市场法则实现国有资产运营;主要指在市场经济法则中,通过公平交易将资产所有权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重组,如证券收购、资产拍卖等。[2]

2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产与资本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狭窄,旧产品闲置老化,大量资金被占用,资金流动困难,新产品无法正常上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负担,发展缓慢。资金能够顺利流动是一个企业存活的希望,而大部分企业都以负债作为资金流动的来源,但负债带来的成本利息,使得企业内部资产流动不合理,造成资金短缺、周转不顺畅,致使企业资产运营能力不足。[3]

22政府与企业的职责不明确

在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直接被政府经营,国有资产出资和管理也属于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政府这种既是监管者又是经营者的地位,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新形势下,现代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企业制度的改革,要求更高。在很多情况下,政府都强调政企分离,实现国有企业自主运营管理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职责就会出现矛盾,政府的意见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使企业改革问题增多,进展缓慢。落实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难上加难,使得国家权力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3审计监管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现代国有企业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要求对现有机构施行精简,将权力下放,或者增设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部门。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由于运营管理的不规范,在审计监管方面,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各部门合作机制失效,导致财务监管不到位,资产流失严重。混乱的金融秩序和薄弱的资产管理手段,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统计,[4]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在净资产的比重为:大型企业为152%,中型企业为594%,小型企业最高,达到828%,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流失近13亿元,每年高达500多亿元。例如,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因企业改制进行产权变更,这期间未对资产进行公示、未召开股东大会,也未对持30﹪国有股份的处置进行说明,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697万元。[5]这一现象就是公然践踏《公司法》的表现。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党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尽早解决并规划所流失的国有资产。

24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

很多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资产运营出现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资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招聘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而有些企业在招聘资产管理人员的时候,对所需资产管理人員要求低,有些甚至是企业高管的关系户,在专业和素质方面都有所欠缺。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改革,资产管理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新问题,如果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就不能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

3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对策分析

31调整产权关系,建立与国有资产相关的出资人制度

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一个趋势。上海、深圳等城市就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做出了探索和实践,它们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同时还成立了国有资产营运公司,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出资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可将公司法人的财产权和出资人的所有权分开,同时分开了政府的政治管理权和国有资产经营权。通过这种制度,使得政府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交给了投资人,而政府只保留对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经济管理职能,让政府、企业、出资人拥有各自的职责,也明确了国有资产的产权,使国有资产企业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2明确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职责

不同地区的国有企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这样才符合改革的需求,也能够使改革得到探索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就使得管理角色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到现在的出资人管理,由多部门管理到一对一管理等。管理角色的改变使得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改变,管理对象由以前的“国有企业”向现在的“国有资本”进行了转变,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从实物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6]政府与企业职责的明确,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现在更注重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进产权多元化,让企业稳定高速发展。

33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正确评估国有资产对国家和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21世纪末完成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任务。科学、公正地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能使我国人民几十年创造的财富得到保护,也能使经济体制成功改革。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合理利用无形资产,商标和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因为无形资产能够帮助企业取得较高的效益,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某种特殊的权利。在国有资产评估过程中,对于损害国家或企业利益的行为,要严惩,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34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

要做好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就要加强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要提高资产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招聘资产管理人员时,要注重应聘者的专业素质和人文品行,严禁关系户进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而资产管理的老员工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也不能够及时解决新问题,就需要资产管理人员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学习,与时俱进,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出应有的义务。

4结论

综上所述,要做好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工作,就要对运营管理做出相关的改进措施,要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制度,在明确政府与企业职责的同时调整企业产权关系,同时还要做好专业人员的储备工作。要使国有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就需要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华我国县域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6(8):92-93

[2]严会军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對策[A].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2

[3]杨亚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28):110-111

[4]姚云敏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11-12

[5]李宏轩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7):252

[6]林迎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60

作者:邢念芹

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论文 篇2:

《企业国有资产法》与国有资产运营管理

摘要:《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的立法空白,并对其今后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该法的颁布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出资人法律地位、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该法在立法范围、国资委监管职能、高管薪酬等方面还有待补充完善。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

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由于是2003年修宪和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的新法,加之处于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正演化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当口,因此其出台的背景、时机与内容颇引人注目。

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也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特别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注重把握出资人定位,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然而,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依然缺位,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制基础不完备、不坚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还没有真正做到“三统一、三结合”等等。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加快制定和出台《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做出明确和规范,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举措。此外,《公司法》的修订和《物权法》的通过为《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有不少意见要求同时尽快制定国有资产法,以落实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护国有资产权益;在物权法出台后,这一要求便更加迫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国有资产法》应运而生。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出台后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

《企业国有资产法》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监管的基本原则,健全了监管的体制机制,对关系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改制、资产评估转让等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规定了严格的监管程序和要求。

(一)力堵国有资产流失“黑洞”

企业国有资产法是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法律措施。

在我国,国有资产分布广泛,既有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又有行政事业性资产。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比重高,市场化取向也最为明确。基于自然的传承、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政权的更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飞速发展,我国聚集了巨大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财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国有企业11.5万户,资产总额35.5万亿元。仅中央企业一级,除国资委监管的146户外,还有财政部负责监管的金融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其他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以前对国有资产和财富的管理更多依赖的是行政方式和政策治理,制度性缺漏较多,行政性决策的随意性较强,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上处于社会与经济的转型期,各种侵吞、侵害国有资产及其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依法治国的需要极不相符。在实践中,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立、改制、增减资本、发行债券、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担保、国有资产转让以及大额捐赠、利润分配、申请破产等事项是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环节。如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企业没有进行国有资产评估,低估贱卖国有资产;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违规投资、违规贷款,擅自用企业国有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有的国有资产转让程序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不竞价,少数人收受贿赂,侵吞国有资产等。

如何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症结,《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作了专章规定,并从企业改制、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转让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约束。国家出资企业合并、分立、改制、上市,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金,发行债券,进行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不得损害出资人和债券人的权益。“严防‘暗箱操作’,公开、公平、公正”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核心原则。对于曾经引起热议的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该法明文规定,可以向企业的高管或近亲属,或这些人所有或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的国有资产,在转让时,上述人员或企业应与其他受让参与者平等竞买,转让方应如实披露有关信息。“企业国有资产法”还规定了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个层面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

(二)界定了国资委作为“干净”出资人的法律地位

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作了专章规定,按照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不同企业类型,规定了政府授权的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主要内容、方式和责任等,从法律制度上解决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地位,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承担维护出资人权益责任的问题。

该法明确界定了国资委作为“干净”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有关部门、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企业章程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其委派的股东代表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召开的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应当按照委派机构的指示提出提案、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并将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结果及时报告委派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

目前,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主要是各地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国资委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明文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代表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即“管人、管事、管预算”。2003年8月2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在省辖的11个设区市级人民政府也分别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省政府国资委成立以来,将发

挥出资人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同推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分布战线收缩,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增强,国企活力释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全省经济贡献度明显加大。据统计,从2000~2007年,河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从8 399家减少至3 019家,但实现利润从亏损2亿元提高到盈利188亿元,国有资产总额从4 034亿元增加至5 042亿元。国有资本集中于钢铁、煤炭、医药化工等优势领域,国有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精锐之师”。

作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河北省国有控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成立。这是将企业国有产权公开转让和竞价交易用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次探索,标志着国资委正在由单纯企业监管向运营国有资本方向转变。河北省国资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快推进资产重组、开展资本运营、化解金融风险、活化资金融通、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在处置河北证券、重组财达证券债务中,该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由河北省国有控股公司、唐钢集团增资扩股进入财达证券,使其取得了规范类券商资格。另一方面,经过大力协调,促成财达证券以8 100万元的价格受让河北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实现了平稳交接和良性过渡。接受河北证券证券类资产后,财达证券营业部由原16家增加到45家,服务部由原来的25家增加到51家,经纪业务规模跻身全国中等以上券商行列,2007年实现利润8亿元,成为河北省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该公司还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着力点,适时推进钢铁、煤炭产业整合。根据省委、省政府“226”战略部署,谋划组建南、北两大钢铁集团,将大集团战略的实施有机融入“一线两厢”区域布局中。由原唐钢、承钢、宣钢组建了北部钢铁集团——唐山钢铁集团,形成了2 000万t的产能,跻身全国钢铁产业第一阵营,对全省乃至全国钢铁产业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煤炭产业整合上,成功组建了河北金牛能源集团。2006年该集团拥有邢台、邯郸、张家口、井陉、山西寿阳等多个矿区,煤炭产量达到1 500万t,“十一五”末将达2 500万t,销售收入150亿元,已经和正在对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三)国家出资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除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向出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四)国有企业应实行民主管理

为防止企业高管“一言堂”,《企业国有资产法》还规定,国家出资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法律还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中应当由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立、改制、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企业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改制涉及重新安置企业职工的,还应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五)严格界定了国家出资企业及其管理者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包括企业全部注册资本均为国有资本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非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也包括企业注册资本中包含部分国有资本的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企业国有资产法规范的重点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

由于企业管理者直接负责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国家出资企业的管理者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关系重大。按照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不同企业类型,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有关事项在第四章作了规定。该法规定:国企高管不得随意进行三类兼职。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经营同类业务的其他企业兼职。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不得兼任经理。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长不得兼任经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六)国企主要负责人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法律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对企业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取得其他非法收入和不当利益,不得侵占、挪用企业资产,不得超越职权或者违反程序决定企业重大事项,不得有其他侵害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行为。国家建立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对其任命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其薪酬标准及奖惩。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或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将终身不得担任企业高管。法律还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任免或者建议任免的国家出资企业的管理者范围以及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河北省政府国资委成立后,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作为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率先在全国地方国资系统制定出台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并在2004年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进行了试运行,为2005年正式推出业绩考核制度奠定了基础。2005年河北省政府国资委与22户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此后,河北省政府国资委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正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这标志着河北省在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上,突出了出资人对资本经营效率和资本经营回报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有利润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和反映企业不同经营特点的分类指标;在权利义务关系处理上,突出了国有资产的经营责任,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应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切实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外,还启动了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以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七)正式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如何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这三大预算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术界讨论颇多的问题,而如何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则是预算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对国有资本收益实行预算管理,国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国家作为出资人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依照预算法的规定,并参照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该法在第六章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原则、编制和批准程序等作了原则规定。同时,考虑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在试点,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该法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此外,在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要兼顾历史、区分行业差异,即在确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时,要综合考虑国家初期投入规模、企业经营情况及垄断性或竞争性等行业特点,以达到兼顾企业间公平的目的。

(八)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在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

产权市场特有的阳光化平台、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善于发现投资人和产权价值的特点都有利于国有资产的进场交易。行政事业性和资源类国有资产早已出现在产权市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同样需要通过进场竞价发现价格,通过竞争实现价值在市场上的确认,以实现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资产转让原则。

目前,河北省已建立起以省产权交易中心为龙头(主市场)、以其他10个市为节点(分市场),覆盖全省的区域性产权市场体系,按照统一监管制度、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披露、统一交易鉴证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了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交易系统,形成了运行规范、覆盖广泛的产权市场网络。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产权市场服务功能,河北省还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和资源中心,开发了“河北产权网”,创建了网上产权信息数据库,为河北省产权市场提供了高效畅通的信息支撑系统。截至2006年9月,全省累计完成产权交易项目2 921个,交易金额330.94亿元,盘活国有资产存量735.25亿元。据《中国产权市场年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产权交易金额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排名全国第四。目前,河北产权交易市场已成为国有产权重组和有序流动的重要枢纽。

二、《企业国有资产法》后续修订空间

尽管《企业国有资产法》对近30年国企改革开放实践进行了总结,但由于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瑕疵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立法范围偏窄、国资委的“小国资委”定位、对大量需改革的政府部门担任出资人角色的认可、国资监管职能归属不清晰、企业高管薪酬具体规定的缺乏、对交易无效行为的认定、境外国资监管的空白以及立法过于原则化等均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便为今后制定更加广义的《国有资产法》奠定基础。

(一)“小国资法”的立法范围

国有资产范围很广,有一种划分方法将国有资产大体分为三类: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而这三类国有资产在功能和监管方式等方面有较大不同,都纳入一部“大而全”的法律全面调整,立法难度会大大增加。

从立法迫切性看,目前对行政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已有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文件加以规范;有关国有自然资源的权属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除物权法外,已有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关的专门法律调整;而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中迫切需要专门立法的问题突出,各方面对国有资产的关注,也主要是集中在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于是立法机关决定,先制定一部适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即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并最终定名为“企业国有资产法”。因此,这部企业国有资产法还不是完整的国有资产法,它仅规范了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和资源类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包括其中,适用范围不大,只是一部完整、全面的《国有资产法》的前奏,随后全国人大将进一步研究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立法。

(二)为“金融国资委”成立留下了端口

鉴于巨额金融资产在国有资产中的比例,金融国有资产监管的必要性不容忽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雷曼兄弟的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投资控股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彰显了国有金融资产统一监管的重要性。而目前现有相关证券、期货、商业银行、基金等金融类企业法律法规,均未明确对金融国资的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也属于企业国资法调整的范围。但由于金融业经营的是资金,具有比较强的外部性,因而在附则中提出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分属不同监管部门,这对控制金融风险非常不利,应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金融国资委,以很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国资监管职能归属有待进一步清晰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在第七章中又特别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由人大常委会、政府及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公众监督等构成。因此,该法未明示剥离国资委现有的行政监督职能,委托人、出资人、经营人、监管人、司法人五方面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

(四)企业高管薪酬未作规定

国企高管因非市场选拔而屡遭诟病,一方面,国企高管难以对国有资产经营好坏真正负责;另一方面,不少国企高管却又享受市场化的高薪,更是激发各界热议。但由于确定企业高管年薪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所在地区、行业的平均职工工资水平等等,同时考虑到该法重在保护国有资产的权益,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最终对高管年薪的问题未作出进一步明确。

责任编辑:晓 愚

作者:封文丽 田平凤

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论文 篇3:

国家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介绍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概述,指出了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从管理体制、资产监管、经济战略调整、设置资产代表等方面给出了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分析

在我国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又成为新的热点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影响面巨大的工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濟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是对国有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调整,这必将在更深层次下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一、概念和主要内容

1.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概念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从事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国有资产;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三是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

2.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收益管理和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其中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综合评价及管理方式的管理等;投资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确定、投资方式的选择等;运营管理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管理和产权交易管理等;收益管理主要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对其出资企业的收益权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有资产收益界定、收缴形式的确定、收益分配及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按照出资比例,对所出资企业收缴净利润,并同时进行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绩效评价、经营者的业绩考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产权管理不规范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较为滞后,立法的系统性不强,层次也不高,缺乏应有的连续性和权威性。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立法的最高层次是以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其他有关法规全是一些部门规章。并且正是由于立法层次低,各部门自行立法,还加剧了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导致立法的不统一,相互间难以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到目前为止,作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运行和使用的基本法律《国有资产法》尚未颁布,使国资委的功能定位、管理模式以及与财政、发改委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无法明确界定,致使国资委在工作受阻时,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2.管理和操作上存在漏洞,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近年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层收购不规范的问题。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中近年来也被使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收购者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有资产部门监管不力的环境下,不仅不按规定履行有关程序,而是千方百计设法压低收购价格,并通过隐匿、转移国有资产,操纵企业利润,隐瞒应披露信息等手段,减少企业净资产来完成收购行为。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国企改制的法律环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有效监管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人人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机制;其次,推进政府职能转化,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具体可以参照以下策略(1)科学合理地划清政府管理者职能和所有者职能的具体界线,搞好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2)建立产权责任主体的硬约束机制。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各个私有者对自己资产经营好坏要承担直接责任,终极所有者财产硬约束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产权运营中各个责任主体的硬约束。

2.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要求:(2)加快相关法律建设,实现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3)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落实监管责任;(4)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5)建立良好的资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6)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

3.设置中央层面国有资产代表机构

可以试图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预想一个新的实现方式在中央层面上设立统‘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作为国务院的直属部门,将目前被分割的权力集中到一起,同时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目的是从中央层面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四、结束语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与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产权代表方式、经营机构、经营方式以及相应的权、责、利关系等重大问题,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当好老板、国有资本到底如何运作等这一系列问题必然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

作者:王建勋 高 旭

上一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论文下一篇:图像传输技术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