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思路是:从西方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委托代理结构的现状,剖析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建议和意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篇1: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但是现阶段我国实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借鉴的经验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分类管理

众所周知,国有经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防力量的壮大,还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继续采用原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追根溯源其本质原因在于以往的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对表面制度的改革,很少去发掘本质。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有效果。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加之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一些基层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项目,致使单位只想要钱、不想节流;只重资产购置、不重资产管理;只求拥有资产、不求资产效率;只反映单位收入和支出、不反映单位存量资产及其状况等。

2.缺乏公平合理、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费用定额标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违反资产配置标准的情况屡有发生,各部门的资产占用状况差异明显,导致难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实物费用定额,影响了实物费用定额工作的全面推行。

3.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之间资产占用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无法准确掌握部门资产占用情况,难以结合部门资产占有状况确定新增固定资产的标准和数量,难以结合资产占用状况安排预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实物费用定额。

4.资产预算编制有待细化。基本支出预算中的日常公用经费包括政府收支分类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的物业管理费、一般购置费等内容。项目支出中的行政事业类支出包括大型购置、大型修缮、大型会议等。因此,有些部门就出现利用项目经费补贴公用经费的情况。若部门预算编制过粗,支出标准体系不明确,设备的重复购置和公用经费的超标现象就不可避免。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1.在有些国家国有企业享受不到任何优惠待遇,与其他非国有企业一起在市场中自由竞争,企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给每个国有企业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利润指标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要考核标准,一旦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被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所淘汰,政府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这种立场鲜明的做法,使得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竞争能力非常强。

2.许多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在这些国家,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其行为目标具有多重性和不一致性。行为目标的多重性和不一致性,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运行的差异,还给相互之间提供了产生矛盾的可能。所以,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促使他们明确各自目标,会减少矛盾发生的概率。

3.有些国家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立一个中介机构——国家控股公司,由国家控股公司代国家行使所有权。其主要职责:一是使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避免了国家的行政干预,使企业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协调政府制定各种管理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避免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政策各异带来的矛盾;三是督促国家控股公司和企业执行管理部门的指示和决策,保护所有者利益不受侵害。

4.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是许多国家的共同特征。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均有法可依,规范其设立、运行、管理和解散等各个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法规是最高权力机构以宪法或法律的形式通过的。管理国有资产有法可依,不仅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威性、连贯性,也明确了管理主体之间、管理主体和被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划定了他们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使国有资产的运行循序渐进。与此同时,在法律的指导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透明性,不仅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给国有企业配备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人才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邀请国有资产管理专家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提高培训,提高他们管理国有资产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分配相应的职能,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

2.对我国的国有资产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对国有资产按照它们所在行业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可尝试在水力、电力及通信等国家垄断行业引进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垄断行业不仅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中,国有资产应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担负起行业“领头羊”的责任。同时,机制尽快着手研究建立资产的调剂使用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调剂资产管理平台.对单位超过标准配置或闲置不用的资产进行调剂使用,推动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合与共享共用机制,盘活闲置和未充分使用的资产。调剂不同单位余缺避免重复配置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节约政府公共资源。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试行专业化集中管理的模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国有资产相结合,突出管理的权威性。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虽然已经确立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管理原则,但还缺乏权威管理机构。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尽早将财政部确立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导机构,突出其权威,使其他各个管理机构在主导机构的协调组织下,形成管理合力,将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的局面改变。

4.加大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力度,逐渐形成统一的、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已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工作的重点,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仍不够重视,导致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层次较低,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和连贯性。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树立法律权威,形成统一的、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只有如此,才能改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不完善的现状。

5.跟踪检查、强化监督,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状况应成为考核管理部门行政领导的重要内容。对因资产管理和使用不当而出现的资产浪费与不合理损失等现象,应依法追究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定期汇报制度。各级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单位应向同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汇报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等方面的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秦云山,李鹏.《简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10(11)

[2]高均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10(33)

[3]胡亚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作者:娄岩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思路是:从西方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委托代理结构的现状,剖析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国有资产 委托代理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现状

在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主导下,首先是政企难以分开。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国家授权政府行使所有者权能,政府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行使所有权,则造成所有者缺位,如果行使退出权,以实现政企分开,则可能使国有制名存实亡。但如果仍由政府履行委托人职能,行政干预则不可避免,从而企业很难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自主权和经营权难以落实。其次是“内部人控制”导致所有者权益和经营管理者利益难以统一。所谓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阶层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和管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内部人控制的实质是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在利益上的冲突。在行政性委托代理下,所有者同样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代理人的“共谋”问题更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所有者监督机制,代理人更有可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置所有者利益于不顾。再次是难以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行政性委托代理链条内,国有控股公司成为实质性的集权机构,操控下属企业的三大权利机构,国有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合而为一,形式上完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行为及其后果

尽管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设总的方向是科学的,纠正了原有体制下的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实际上多重委托代理和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因此在代理链条过长,各个中间代理环节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损害最终委托人利益的问题行为。

1、败德行为

在国资产管理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旨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却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代理链条中,终极委托人是全体人民,因而其他都是各级次的代理人。从实践来看,这些代理^都有发生败德行为动机和可能。

2、代理人主权行为

在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若委托人给予代理人的权利过小,就会影响企业在经营中为了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所必须的及时决策的能力;若委托人给代理人的权利过大,代理人就会成为真正的主人,形成代理人主权,而委托人反而由真正的主人沦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代理人主权是指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被颠倒过来,不是委托人决定着选择行动,而是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掌握了决策权,不合理地抬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形成了同委托人相抗衡的谈判能力。在两权分离的企业经营体制下,一方面由于委托人因对潜在代理人的资信和经营素质的了解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代理人的动机及其行为较难受到契约有效制约,加上委托人难以实施直接监督,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在这两种情形下,代理人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选择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方式以及努力水平,都可能有悖于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从而产生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主权行为。

3、共谋行为

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共谋,其目的是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提高共谋者的效用状态,其行为方式是在权力有限的情况下,共谋者设法将送给委托人的信息进行扭曲,增大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并以附带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参与共谋的一方把应向委托人汇报的真实信息篡改、伪造成对共谋的另一方有利的信息,从而增大了代理人的利益。这样,在信息不对称和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委托人得到的信息是代理人(共谋者)按照自身利益篡改过的、伪造过的信息。结果必然是委托人的利益减少,共谋者分享通过由共谋行为带来的额外利益。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显著特征是多层委托,通过委托代理,拥有国有企业资产的实际控制权或支配权的主体是企业经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以及相关的其他监督主体。而这些拥有实际支配权的主体都有着与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利益不同的效用目标,他们形成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不同利益集团。在委托代理链中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有着重要影响但又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有:企业经理人员、地方各级政府、政府主管官员、公司董事会成员、审计与评估等第三方机构。

4、问题行为的后果

据国务院研究室的一份报告披露,1982-1992年间,中国有5000亿国有资产流失,这其中大多数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等个体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对资产的直接窃取和侵占,即使部分是因为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低下导致的国有资产自然流失,但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低下的直接原因往往也是由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的问题行为。近些年,虽然反映国有资产流失的总体情况的统计数据较少,但是有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和改制过程中侵占、窃取国有资产的个案却屡见不鲜,仅以最集中曝光的2005年1月份为例,短短一个月内有10家上市公司的11位高管相继落马,其中包括:浙江东方、东方创业、东北高速、ST京西、南宁百货、深圳机场、开开实业、三毛派神共8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而在倍受关注的“郎顾之争”事件中受质疑的主角——顾雏军也在2005年7月份被捕,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落马大都与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有关。

三、解决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建议

1、完善约束机制

对企业的有形约束来自三个方面,这些约束是使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化、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第一方面的约束来自各类中介组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中介组织对经营主体资产进行评估、认定,对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这些中介组织的存在使经营者不仅要按照企业法人赋予的权限进行经营、运作,而且还要使其经营的全过程符合各类中介组织的各种规范和要求,从而构成了对企业经营者的有力约束。第二方面的约束来自金融机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的最大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是约束经理行为的有效途径。第三方面的约束是法律的约束,法律的公正和严明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性,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经济法规,更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律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对国有企业董事和经理的另一种约束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无形约束。市场的竞争机

制是企业主要的压力,公司控制权可能被潜在的外部力量剥夺,这一压力迫使经理人员不致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

2、推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

由于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无法进行人格化的,因而,“所有者缺位”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代理链条中始终存在。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在接受国资委的委托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中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资产经营收益也不能及时足额上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资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投入及其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预警监督信息,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资产数量和质量的科学依据,以实现分类指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3、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明确了委托代理关系,并且建立了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后,企业经营效益的大小、资产保值增值的幅度大小就取决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制度。激励就是运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方式,充分调动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并发挥其最大潜能。一是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坚持经营者责任、贡献、利益相一致原则,坚持年薪指标合情合理并与企业的历史现状相互兼顾的原则,使效益不同的企业拉开差距,又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使经营者取得比较合情合理的收入。二是实行经营者持股机制,通过所有权激励,使经营者和所有者身份重叠,从而达到激励的目标。首先,应该明确持股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留住企业有才能的经营者,因此,持股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其次,要明确持股比例,经营者取得股票比例的多少,是决定股票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国有企业经营者持股的比例,不得高于25%。最后,经营者购得公司股票的资金来源也值得关注,一般情况下,经营者的自有资金有限,难以用自有资金购股,向银行质押贷款和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现金薪酬中逐渐扣除就成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三是条件允许情况下,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向经营者提供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他的价格是既定价格与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的差额。总之,要建立好的激励机制,必须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和实施多跑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还要考虑不同个体的基本情况,实行差别激励的方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汪玉松 佟福鑫 秦继伟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

摘 要:当前国有资产的管理遵循分类管理、独立监管等原则,其目标是保障和促进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属性的国有资产的职能,进而从整体上实现国有资产的功能。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及现实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指出其相关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目标 实现机制

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缺失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得国有资产的准入和退出、交易和转让以及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等问题上,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巩固,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从而引发国家经济安全的争论,这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一、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体制中都存在,这也是各国认同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的证明。国有资产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或转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国有资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国有资产的存在其理论上的目标至少是以各项经济成功转型和推进各项有利公共政策的实现。例如: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使命在于促进和引导小企业发展,服务于民。国家公园和博物馆的建立,所占用额国有资产其母的也是服务于公共布标和通用事业。军队国有资产,是用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应该以其整体的功能的实现为目标,实现物价平稳、就业充分、推进收入公平分配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且要确保国有经济的掌控。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是以国有经济的保值增值为目标,这样的管理模式与国有资产整体功能存在内在冲突,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保值和增值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会弱化其整体功能的实现。其原因是,不论是保值或增值,它这是一种对资产价值的评价,因此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会忽略国有资产的社会和公共职能。也就是说,保值和增值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产的公共职能的实现存有内在冲突。比如某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其本身并不是以市场盈利为目的。

2.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难以管理和审核存在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当存在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参与竞争时,那么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会因为市场风险的存在而具有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这一方面出发考虑,保值和增值实质上及时一张“空头支票”不具有实际意义。

3.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难以发挥出资产应该有的灵活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的运动会带来资本的增值。虽然说国有资产的也以增值作为管理的目标之一,但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以保值为第一目标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在获得国有资产之后,并没有把国有资产投入到市场之中,而且进行存储,用以支付工人的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有资产的灵活性。

二、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的实现机制

在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之下,国有资产的效率会明显的降低,这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在浪费国家有限的财产,也是不懂得资产市场运作的表现。笔者根据多年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为广大的国有资产管理者提出几条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实现机制的策略。

1.将更多的国有资产投入市场,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注入市场的活力。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对市场的属性有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在九十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封建落后的代表,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应该一切按照计划而来。但在九十年代之后,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传开,市场不再具有资本主义属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也能搞市场经济。在这近三十年的发展之中,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而发达的市场了。在这种情况下,将国有资产投入市场进行管理,是增加国有资产灵活性的最好办法,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大力增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在不断地进行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也在改革之中不断显现出来。进一步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根本解决之法。但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不能一步而就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慢慢地展开。

具体来说,要把握好国有资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资产对我国社会主义资产的侵占。这需要国家在引进外资时,对国有企业在政策上予以提醒,以让国有资产在与其他资产合作时,保持国有资产的独立性和社会主义性质。

此外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资产管理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但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之下,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国有资產以保值增值作为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只能做到保值工作,对国有资产的增值缺乏相应的办法。以保值和增值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会弱化其整体功能的实现,而且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难以管理和审核存在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在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之下,也难以发挥出资产的灵活性特征。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将更多的国有资产投入市场,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注入市场的活力,以及大力增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实现机制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几点具体的问题,再对具体的问题提给出对应的优化措施,重点突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式上的优化措施。以期,更好的解决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战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

[2]冯国治.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3]倪受彬.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学术月刊,2008,06:84-89.

作者:王艺璇

上一篇:信息时代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石油企业税务管理论文